卷七 述史篇
關燈
小
中
大
195),封代王。
為人寬容平和,仁厚謙遜。
高祖去世,呂後監國,惠帝英年早逝,外戚呂氏掌權。
呂後去世,太尉周勃聯合丞相陳平等人迎立代王劉恒進京即位。
文帝即位之後,勵精圖治,鼓勵農桑,厲行節儉,廢除肉刑,國家強盛安樂,百姓富裕豐足,開啟了“文景之治”。
《史記》卷十有《孝文本紀》,《漢書》卷四有《文帝紀》。
【譯文】 文中子說:“賈誼早卒,文帝駕崩,于是漢朝的國祚便可以想見了。
” 7.36 子曰:“我未見謙而有怨,亢而無辱①,惡而不彰者也②。
” 【注釋】 ①亢:高傲,倨傲。
②彰:即彰善瘅惡。
此指遭受批判。
《尚書·畢命》:“彰善瘅惡,樹之風聲。
” 【譯文】 文中子說:“我沒見過為人謙恭而遭人怨恨的,态度倨傲而不受侮辱的,作惡多端而不受到批判的。
” 7.37 董常曰:“子之《十二策》奚禀也①?”子曰:“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此其禀也。
”董常曰:“噫!三極之道②,禀之而行,不亦煥乎③?”子曰:“《十二策》若行于時,則《六經》不續矣。
”董常曰:“何謂也?”子曰:“仰以觀天文,俯以察地理,中以建人極④。
吾暇矣哉⑤!其有不言之教行而與萬物息矣⑥。
” 【注釋】 ①《十二策》:《文中子世家》:“仁壽三年,文中子冠矣,慨然有濟蒼生之心,西遊長安,見隋文帝。
帝坐太極殿召見,因奏《太平策》十有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驗古,恢恢乎運天下于指掌矣。
”本書《魏相篇》:“子谒見隋祖,一接而陳《十二策》,編成四卷。
”禀:陳述。
②三極:即“三才”。
見1.1條注。
③煥:《論語·泰伯》:“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
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北宋邢昺疏雲:“煥,明也。
言其立文垂制又著明也。
”即禮樂政教得以昌明。
④“仰以觀天文”三句:意在說明《十二策》之内容博大精深,兼收天文地理自然之數,且為世間興立緻太平之道。
“仰以觀天文,俯以察地理”,實模仿《大戴禮記·保傅》:“仰則觀天文,俯則察地理,前視則睹鸾和之聲,側聽則觀四時之運。
”人極,即“皇極”。
見1.8條注。
⑤吾暇矣哉:意在說明,《十二策》若得以推行,則王道自興,太平自緻,自己亦可以不再編撰著述,四處奔波了。
⑥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
”西漢河上公注雲:“以身帥導之也。
”見1.28條注。
息:生長。
【譯文】 董常問:“先生您的《十二策》都講了些什麼?”文中子說:“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這就是《十二策》所講的内容。
”董常說:“啊!這是‘三才’之道,遵此而行,禮樂不就得以昌明了嗎?”文中子說:“《十二策》若真能得以推行,我就不會作《續六經》了。
”董常問:“為何這樣說?”文中子說:“我作《十二策》上觀天文,下察地理,中立王道。
如若得以推行我應該甚為安閑!不言之教應該會得以推行,世間萬物亦得以自然生長。
” 7.38 文中子曰:“天下有道,聖人藏焉;天下無道,聖人彰焉①。
”董常曰:“願聞其說。
”子曰:“反一無迹②,庸非藏乎?因貳以濟③,能無彰乎?如有用我者,當處于太山矣④。
”董常曰:“将沖而用之乎⑤?《易》不雲乎:易簡而天地之理得矣⑥。
” 【注釋】 ①“天下有道”四句:實反其意化用《論語·泰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隐。
” ②反一無迹:《莊子·繕性》:“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迹;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甯極而待。
此存身之道也。
”西晉郭象注雲:“反任物性,而物性自一,故無迹。
”即謹遵天地大道,與萬物融為一體。
③因貳以濟:阮逸注雲:“貳,謂異端也。
異端乖乎大義,我則辟之爾。
如尼父因史法之貳,作《春秋》以濟之;孟子因邪說之貳,舉仁義以濟之;文中子因亂華之貳,尊《元經》以濟之。
蓋有為之典也。
” ④太山:阮逸注雲:“魯國周公禮樂之地。
文中子周之後,故慕焉。
一說太山,黃帝有合宮在其下,可以立明堂之制焉。
”此指王道。
⑤沖:阮逸注雲:“虛也。
《老子》曰:‘道沖而用之。
’言子不求官達而思慕太山黃帝、周公之道,是将假沖虛為詞乎?”即無為而治。
⑥易簡而天地之理得矣:《周易·系辭上》:“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東晉韓康伯注雲:“天下之理,莫不由于易簡而各得順其分位也。
” 【譯文】 文中子說:“天下太平,聖賢隐藏不見;天下混亂,聖賢得以彰顯。
”董常說:“願聽其中原委。
”文中子說:“謹遵天地大道,與萬物融為一體,豈不隐而不見?拯救大道乖析,以期有補于時弊,怎能不得以彰顯?如果得明君重用,我當推行王道。
”董常問:“将要以無為治天下嗎?《周易》不是說:天下之理因平易簡約而各得其所。
” 7.39 杜淹問七制之主①。
子曰:“有大功也。
”問賈誼之道何如。
子曰:“群疑亡矣②。
”或問楚元王③。
子曰:“惠人也④。
”問河間獻王⑤。
子曰:“智人也⑥。
”問東平王蒼⑦。
子曰:“仁人也。
”問東海王彊⑧。
子曰:“義人也。
保終榮寵,不亦宜矣⑨?” 【注釋】 ①杜淹:見2.3條注。
七制之主:見1.32條注。
②群疑亡矣:阮逸注雲:“《易·睽卦》曰:‘遇雨則吉,群疑亡也。
’(賈)誼上書文帝曰:‘漢興二十餘年,當更秦之法,定官名、禮樂。
’又對鬼神之事,君臣相和,如遇雨,吉矣。
此其道也。
”即西漢初年,功業草創,制度皆粗疏未備,賈誼通曉經典舊制,可為朝廷申明典章禮樂之事。
③楚元王:劉交(?—前179),字遊,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人。
劉太公第四子,漢高祖劉邦異母弟,西漢諸侯王。
好讀書,多才藝,少與魯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詩經》于荀子弟子浮丘伯。
劉邦封為沛公時,封文信君。
劉邦即位後,封楚王。
就國後,以穆生、白生、申公為中大夫。
聽聞浮丘伯在長安,遂派次子劉郢客與申公前往受業。
漢文帝聽聞申公為《詩》最精,任命五經博士,為其作傳,号《魯詩》。
漢文帝元年(前179)離世,谥号“元”。
《漢書》卷三十六有傳。
④惠:阮逸注雲:“才惠也。
” ⑤河間獻王:劉德(前160—前130),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
漢景帝之子,西漢諸侯王。
漢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受封河間王,修學好古,抄撰典籍,潛心聖道。
元光五年(前130)離世,谥号“獻”。
《漢書》卷五十三《景十三王傳》有載錄。
⑥智:阮逸注雲:“謂能周防也。
” ⑦東平王蒼:劉蒼(?—83),光武帝劉秀之子,于建武十五年(39)封為東平公,十七年(41)進為東平王。
好讀經書,博學多才。
漢明帝時為骠騎将軍在朝輔政。
漢章帝建初八年(83)離世。
《後漢書》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傳》有載錄。
⑧東海王彊:劉彊(25—58),光武帝劉秀長子,母為廢後郭聖通。
建武二年(26),冊立為太子。
生母郭後被廢,審時度勢,主動辭讓太子之位,封為東海王。
永平元年(58)離世,谥号“恭”。
《後漢書》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傳》有載錄。
⑨保終榮寵,不亦宜矣:阮逸注雲:“言四王皆善終,有惠智仁義。
” 【譯文】 杜淹問兩漢七制之主。
文中子說:“皆建立了盛大功業。
”問賈誼的為政之道。
文中子說:“能夠消除衆人疑慮。
”有人問楚元王。
文中子說:“好學聰慧之人。
”問河間獻王。
文中子說:“思慮周全之人。
”問東平王劉蒼。
文中子說:“心存仁善之人。
”問東海王劉彊。
文中子說:“躬行道義之人。
他們終保尊榮,難道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7.40 子曰:“婦人預事而漢道危乎①,大臣均權而魏命亂矣②,儲後不順而晉室隳矣③。
此非天也,人謀不臧④,咎矣夫。
” 【注釋】 ①預:幹預。
事:政事。
此指朝政。
②大臣均權而魏命亂矣:阮逸注雲:“司馬宣王與曹爽争權相傾,終亂魏也。
”均權,此指争權。
均,分。
此處作“争”。
③儲後不順而晉室隳(huī)矣:阮逸注雲:“惠帝衷太子司馬遹未加師訓而立,果隳晉祚。
”儲後不順,即冊立儲君而不加教誨。
儲後,儲君。
順,通“訓”,教誨。
隳,毀壞,滅亡。
④人謀不臧:實模仿《詩經·小雅·小旻》:“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
”東漢鄭玄注雲:“謀之善者,俱背違之;其不善者,依就之。
” 【譯文】 文中子說:“婦人幹預朝政而漢朝敗亡,大臣争奪權力而魏國混亂,立儲不教而晉朝衰落。
這些皆非天意,實因人謀不善,以緻釀成大禍。
”
為人寬容平和,仁厚謙遜。
高祖去世,呂後監國,惠帝英年早逝,外戚呂氏掌權。
呂後去世,太尉周勃聯合丞相陳平等人迎立代王劉恒進京即位。
文帝即位之後,勵精圖治,鼓勵農桑,厲行節儉,廢除肉刑,國家強盛安樂,百姓富裕豐足,開啟了“文景之治”。
《史記》卷十有《孝文本紀》,《漢書》卷四有《文帝紀》。
【譯文】 文中子說:“賈誼早卒,文帝駕崩,于是漢朝的國祚便可以想見了。
” 7.36 子曰:“我未見謙而有怨,亢而無辱①,惡而不彰者也②。
” 【注釋】 ①亢:高傲,倨傲。
②彰:即彰善瘅惡。
此指遭受批判。
《尚書·畢命》:“彰善瘅惡,樹之風聲。
” 【譯文】 文中子說:“我沒見過為人謙恭而遭人怨恨的,态度倨傲而不受侮辱的,作惡多端而不受到批判的。
” 7.37 董常曰:“子之《十二策》奚禀也①?”子曰:“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此其禀也。
”董常曰:“噫!三極之道②,禀之而行,不亦煥乎③?”子曰:“《十二策》若行于時,則《六經》不續矣。
”董常曰:“何謂也?”子曰:“仰以觀天文,俯以察地理,中以建人極④。
吾暇矣哉⑤!其有不言之教行而與萬物息矣⑥。
” 【注釋】 ①《十二策》:《文中子世家》:“仁壽三年,文中子冠矣,慨然有濟蒼生之心,西遊長安,見隋文帝。
帝坐太極殿召見,因奏《太平策》十有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驗古,恢恢乎運天下于指掌矣。
”本書《魏相篇》:“子谒見隋祖,一接而陳《十二策》,編成四卷。
”禀:陳述。
②三極:即“三才”。
見1.1條注。
③煥:《論語·泰伯》:“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
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北宋邢昺疏雲:“煥,明也。
言其立文垂制又著明也。
”即禮樂政教得以昌明。
④“仰以觀天文”三句:意在說明《十二策》之内容博大精深,兼收天文地理自然之數,且為世間興立緻太平之道。
“仰以觀天文,俯以察地理”,實模仿《大戴禮記·保傅》:“仰則觀天文,俯則察地理,前視則睹鸾和之聲,側聽則觀四時之運。
”人極,即“皇極”。
見1.8條注。
⑤吾暇矣哉:意在說明,《十二策》若得以推行,則王道自興,太平自緻,自己亦可以不再編撰著述,四處奔波了。
⑥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
”西漢河上公注雲:“以身帥導之也。
”見1.28條注。
息:生長。
【譯文】 董常問:“先生您的《十二策》都講了些什麼?”文中子說:“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這就是《十二策》所講的内容。
”董常說:“啊!這是‘三才’之道,遵此而行,禮樂不就得以昌明了嗎?”文中子說:“《十二策》若真能得以推行,我就不會作《續六經》了。
”董常問:“為何這樣說?”文中子說:“我作《十二策》上觀天文,下察地理,中立王道。
如若得以推行我應該甚為安閑!不言之教應該會得以推行,世間萬物亦得以自然生長。
” 7.38 文中子曰:“天下有道,聖人藏焉;天下無道,聖人彰焉①。
”董常曰:“願聞其說。
”子曰:“反一無迹②,庸非藏乎?因貳以濟③,能無彰乎?如有用我者,當處于太山矣④。
”董常曰:“将沖而用之乎⑤?《易》不雲乎:易簡而天地之理得矣⑥。
” 【注釋】 ①“天下有道”四句:實反其意化用《論語·泰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隐。
” ②反一無迹:《莊子·繕性》:“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迹;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甯極而待。
此存身之道也。
”西晉郭象注雲:“反任物性,而物性自一,故無迹。
”即謹遵天地大道,與萬物融為一體。
③因貳以濟:阮逸注雲:“貳,謂異端也。
異端乖乎大義,我則辟之爾。
如尼父因史法之貳,作《春秋》以濟之;孟子因邪說之貳,舉仁義以濟之;文中子因亂華之貳,尊《元經》以濟之。
蓋有為之典也。
” ④太山:阮逸注雲:“魯國周公禮樂之地。
文中子周之後,故慕焉。
一說太山,黃帝有合宮在其下,可以立明堂之制焉。
”此指王道。
⑤沖:阮逸注雲:“虛也。
《老子》曰:‘道沖而用之。
’言子不求官達而思慕太山黃帝、周公之道,是将假沖虛為詞乎?”即無為而治。
⑥易簡而天地之理得矣:《周易·系辭上》:“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東晉韓康伯注雲:“天下之理,莫不由于易簡而各得順其分位也。
” 【譯文】 文中子說:“天下太平,聖賢隐藏不見;天下混亂,聖賢得以彰顯。
”董常說:“願聽其中原委。
”文中子說:“謹遵天地大道,與萬物融為一體,豈不隐而不見?拯救大道乖析,以期有補于時弊,怎能不得以彰顯?如果得明君重用,我當推行王道。
”董常問:“将要以無為治天下嗎?《周易》不是說:天下之理因平易簡約而各得其所。
” 7.39 杜淹問七制之主①。
子曰:“有大功也。
”問賈誼之道何如。
子曰:“群疑亡矣②。
”或問楚元王③。
子曰:“惠人也④。
”問河間獻王⑤。
子曰:“智人也⑥。
”問東平王蒼⑦。
子曰:“仁人也。
”問東海王彊⑧。
子曰:“義人也。
保終榮寵,不亦宜矣⑨?” 【注釋】 ①杜淹:見2.3條注。
七制之主:見1.32條注。
②群疑亡矣:阮逸注雲:“《易·睽卦》曰:‘遇雨則吉,群疑亡也。
’(賈)誼上書文帝曰:‘漢興二十餘年,當更秦之法,定官名、禮樂。
’又對鬼神之事,君臣相和,如遇雨,吉矣。
此其道也。
”即西漢初年,功業草創,制度皆粗疏未備,賈誼通曉經典舊制,可為朝廷申明典章禮樂之事。
③楚元王:劉交(?—前179),字遊,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人。
劉太公第四子,漢高祖劉邦異母弟,西漢諸侯王。
好讀書,多才藝,少與魯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詩經》于荀子弟子浮丘伯。
劉邦封為沛公時,封文信君。
劉邦即位後,封楚王。
就國後,以穆生、白生、申公為中大夫。
聽聞浮丘伯在長安,遂派次子劉郢客與申公前往受業。
漢文帝聽聞申公為《詩》最精,任命五經博士,為其作傳,号《魯詩》。
漢文帝元年(前179)離世,谥号“元”。
《漢書》卷三十六有傳。
④惠:阮逸注雲:“才惠也。
” ⑤河間獻王:劉德(前160—前130),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
漢景帝之子,西漢諸侯王。
漢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受封河間王,修學好古,抄撰典籍,潛心聖道。
元光五年(前130)離世,谥号“獻”。
《漢書》卷五十三《景十三王傳》有載錄。
⑥智:阮逸注雲:“謂能周防也。
” ⑦東平王蒼:劉蒼(?—83),光武帝劉秀之子,于建武十五年(39)封為東平公,十七年(41)進為東平王。
好讀經書,博學多才。
漢明帝時為骠騎将軍在朝輔政。
漢章帝建初八年(83)離世。
《後漢書》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傳》有載錄。
⑧東海王彊:劉彊(25—58),光武帝劉秀長子,母為廢後郭聖通。
建武二年(26),冊立為太子。
生母郭後被廢,審時度勢,主動辭讓太子之位,封為東海王。
永平元年(58)離世,谥号“恭”。
《後漢書》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傳》有載錄。
⑨保終榮寵,不亦宜矣:阮逸注雲:“言四王皆善終,有惠智仁義。
” 【譯文】 杜淹問兩漢七制之主。
文中子說:“皆建立了盛大功業。
”問賈誼的為政之道。
文中子說:“能夠消除衆人疑慮。
”有人問楚元王。
文中子說:“好學聰慧之人。
”問河間獻王。
文中子說:“思慮周全之人。
”問東平王劉蒼。
文中子說:“心存仁善之人。
”問東海王劉彊。
文中子說:“躬行道義之人。
他們終保尊榮,難道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7.40 子曰:“婦人預事而漢道危乎①,大臣均權而魏命亂矣②,儲後不順而晉室隳矣③。
此非天也,人謀不臧④,咎矣夫。
” 【注釋】 ①預:幹預。
事:政事。
此指朝政。
②大臣均權而魏命亂矣:阮逸注雲:“司馬宣王與曹爽争權相傾,終亂魏也。
”均權,此指争權。
均,分。
此處作“争”。
③儲後不順而晉室隳(huī)矣:阮逸注雲:“惠帝衷太子司馬遹未加師訓而立,果隳晉祚。
”儲後不順,即冊立儲君而不加教誨。
儲後,儲君。
順,通“訓”,教誨。
隳,毀壞,滅亡。
④人謀不臧:實模仿《詩經·小雅·小旻》:“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
”東漢鄭玄注雲:“謀之善者,俱背違之;其不善者,依就之。
” 【譯文】 文中子說:“婦人幹預朝政而漢朝敗亡,大臣争奪權力而魏國混亂,立儲不教而晉朝衰落。
這些皆非天意,實因人謀不善,以緻釀成大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