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述史篇
關燈
小
中
大
言不信’也。
”即正身修德,躬行大道。
⑤尚口則窮也:《周易·困卦》:“《彖》曰:‘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
’”唐孔穎達疏雲:“處困求通在于修德,非用言以免困,徒尚口說更緻困窮,故曰‘尚口乃窮也’。
”即僅僅靠言說遊說反而會使處境更加困窘。
⑥緻命遂志:《周易·困卦》:“《象》曰:‘澤無水,困。
君子以緻命遂志。
’”唐孔穎達疏雲:“君子之人,守道而死。
雖遭困厄之世,期于緻命喪身,必當遂其高志,不屈撓而移改也,故曰‘緻命遂志’也。
”意在說明,有道君子即便付出生命也不會改變其高遠的志向。
【譯文】 王孝逸對文中子說:“為何不去遊說權貴呢?”文中子說:“哎!世人不信聖人之言已經很久了。
我将要正身修德,躬行大道以求吉祥安泰,僅僅依靠言說遊說反而會使處境更加困窘。
并且即便付出生命也不會改變志向,隻有有道君子才能如此吧?” 7.27 文中子曰:“《春秋》其以天道終乎?故止于獲麟①。
《元經》其以人事終乎,故止于陳亡②。
于是乎天人備矣。
”薛收曰:“何謂也?”子曰:“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③,故君子備之④。
” 【注釋】 ①《春秋》其以天道終乎?故止于獲麟:阮逸注雲:“麟不遇時,天命窮矣。
”獲麟,《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
”西晉杜預注雲:“仲尼傷周道之不興,感嘉瑞之無應,故因《魯春秋》而修中興之教,絕筆于‘獲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為終也。
” ②《元經》其以人事終乎,故止于陳亡:阮逸注雲:“先王之道掃地,而求更新,是人事極矣。
” ③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西漢董仲舒《元光元年舉賢良對策》:“《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
”天人相與之際,即天道、人事相互關聯。
④備:此指記錄、載錄。
【譯文】 文中子說:“《春秋》是有感于天道終結吧?所以止于西狩獲麟。
《元經》是有感于人事窮盡吧?所以止于陳國滅亡。
如此則天道、人事皆備。
”薛收問:“為何這樣說?”文中子說:“天道、人事相互關聯,應當心懷敬畏,因此君子予以載錄。
” 7.28 子曰:“可與共樂,未可與共憂;可與共憂,未可與共樂。
吾未見可與共憂樂者也①。
二帝、三王,可與憂矣②。
” 【注釋】 ①“可與共樂”五句:阮逸注雲:“樂,謂守成也,治成則與民同樂;憂,謂慮始也,事初則與民同患。
凡可與守成者,難與慮始,若成王初疑周公是也;可與慮始,不可與守成,若範蠡終避勾踐是也。
有始有卒,難全也哉!”皆就君王而言。
②二帝、三王,可與憂矣:阮逸注雲:“堯禅舜,舜禅禹,天下共樂矣;湯伐桀,武王伐纣,天下共憂矣。
憂樂皆以天下,故文中子以天下之道共與而言之也。
”可與憂矣,結合上下文意,當作“可與共憂樂矣”,即與天下人共憂樂。
【譯文】 文中子說:“有的君王可以和他同享樂,卻不能和他共患難;有的君王可以和他共患難,卻不能和他同享樂。
我沒見過可以與他共患難、同享樂的君王。
隻有二帝、三王,才能與天下人同甘共苦。
” 7.29 子曰:“非君子不可與語變①。
” 【注釋】 ①變:阮逸注雲:“權也,反經合道之謂也。
”即權變。
【譯文】 文中子說:“不是君子,則不可與其談論權變。
” 7.30 子贊《易》①,至于《革》②,歎曰:“可矣。
其孰能為此哉?”至初九,曰:“吾當之矣,又安行乎③?” 【注釋】 ①贊《易》:見5.38條注。
②《革》:《周易·革卦》:“《彖》曰:‘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 ③“至初九”四句:《周易·革卦》:“初九,鞏用黃牛之革。
《象》曰:‘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為也。
’”三國王弼注雲:“在革之始,革道未成,固夫常中,未能應變者也。
此可以守成,不可以有為也。
”意在說明,當《革》之初,隻能謹守正道,尚無法有所作為。
【譯文】 文中子闡明《周易》之道,至《革卦》,感歎道:“可以興《革》之義了。
然而誰能擔此大任呢?”至《革卦》初九,說:“我正處于這個階段,又怎能有所作為?” 7.31 薛收問一卦六爻之義。
子曰:“卦也者,著天下之時也①;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②。
趨時有六動焉,吉、兇、悔、吝所以不同也。
”收曰:“敢問六爻之義。
”子曰:“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③,誰能過乎?” 【注釋】 ①卦也者,著天下之時也:三國王弼《周易略例·明卦釋變通爻》:“夫卦者,時也;爻者,适時之變者也。
”唐邢注雲:“卦者,統一時之大義;爻者,适時中之通變。
” ②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見5.33條及注。
③三才:見1.1條注。
【譯文】 薛收問一卦六爻的含義。
文中子說:“卦,彰明天下萬物之時序;爻,仿效天地萬物之變化。
根據時序的發展産生六種變化,于是就形成了吉、兇、悔、吝的不同。
”薛收說:“請問六爻的含義。
”文中子說:“之所以用‘六’,沒有别的原因,隻因‘六’體現了天、地、人之道,又有誰能超出這個範圍呢?” 7.32 程元、薛收見子。
子曰:“二生之學文奚志也?”對曰:“尼父之《經》,夫子之《續》①,不敢殆也。
”子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②。
’居而安,動而變③,可以佐王矣。
” 【注釋】 ①《續》:即《續六經》。
②允矣君子,展也大成:《詩經·小雅·車攻》:“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東漢鄭玄注雲:“允,信。
展,誠也。
大成,謂緻太平也。
”即誠信君子,以正道實現天下太平。
③居而安,動而變:阮逸注雲:“居而安,可與立也;動而變,可與權也。
” 【譯文】 程元、薛收拜見文中子。
文中子說:“你們二人學習典冊,有何志向?”二人答道:“孔子的《六經》,先生的《續六經》,不敢荒怠。
”文中子說:“‘誠信君子,以正道開太平。
’居處安泰穩重,行事靈活權變,可以輔佐君王了。
” 7.33 董常之喪,子赴洛①,道于沔池②。
主人不授館③,子有饑色,坐荊棘間,贊《易》不辍也。
謂門人曰:“久矣,吾将辍也而竟未獲④,不知今也而通大困。
困而不憂,窮而不懾⑤,通能之,斯學之力也。
”主人聞之,召舍具餐焉。
【注釋】 ①董常之喪,子赴洛:阮逸注雲:“常死在洛。
” ②沔(miǎn)池:阮逸注雲:“河南有沔池縣,唐置穀州。
” ③主人:客店接待賓客的人。
授館:為賓客安排食宿。
④吾将辍也:阮逸注雲:“辍贊《易》。
” ⑤懾:見5.18條注。
【譯文】 董常離世,文中子前往洛陽奔喪,經過沔池。
客店接待之人不肯為文中子安排食宿,文中子面有饑色,坐在雜草叢中,闡發《周易》之道不止。
他對門生說:“長久以來,我都想停止闡發《周易》之道,然而卻始終沒有停止,沒想到今天我身陷困境。
處境困窘而不憂慮,失意而不氣餒,我之所以能做到,實是學習的作用。
”客店接待之人聽聞這些話,于是招待文中子進店并安排飯食。
7.34 賈瓊請絕人事①。
子曰:“不可。
”請接人事。
子曰:“不可。
”瓊曰:“然則奚若?”子曰:“莊以待之②,信以從之③。
去者不追,來者不拒④,泛如也,斯可矣。
” 【注釋】 ①人事:此指社會中的世俗往來。
②莊以待之:實模仿《論語·衛靈公》:“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莅之。
” ③信以從之:實模仿《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④去者不追,來者不拒:實模仿《孟子·盡心下》:“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
” 【譯文】 賈瓊請求斷絕世俗往來。
文中子說:“不可。
”請求恢複世俗往來。
文中子說:“不可。
”賈瓊問:“那該怎麼辦呢?”文中子說:“對待他人莊重恭敬,與人相處誠實守信。
逝去的不過多糾纏,即将到來的亦無所抗拒,簡單面對就好。
” 7.35 文中子曰:“賈誼夭①,孝文崩②,則漢祚可見矣。
” 【注釋】 ①賈誼(前200—前168):洛陽(今屬河南)人。
少有才名,十八歲以善文為郡人所稱。
漢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谪為長沙王太傅,故稱“賈長沙”“賈太傅”。
三年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
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抑郁而亡。
《史記》卷八十四、《漢書》卷四十八有傳。
②孝文:漢文帝劉恒(前203—前157),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漢惠帝劉盈異母弟,母為薄姬。
高祖十二年(前
”即正身修德,躬行大道。
⑤尚口則窮也:《周易·困卦》:“《彖》曰:‘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
’”唐孔穎達疏雲:“處困求通在于修德,非用言以免困,徒尚口說更緻困窮,故曰‘尚口乃窮也’。
”即僅僅靠言說遊說反而會使處境更加困窘。
⑥緻命遂志:《周易·困卦》:“《象》曰:‘澤無水,困。
君子以緻命遂志。
’”唐孔穎達疏雲:“君子之人,守道而死。
雖遭困厄之世,期于緻命喪身,必當遂其高志,不屈撓而移改也,故曰‘緻命遂志’也。
”意在說明,有道君子即便付出生命也不會改變其高遠的志向。
【譯文】 王孝逸對文中子說:“為何不去遊說權貴呢?”文中子說:“哎!世人不信聖人之言已經很久了。
我将要正身修德,躬行大道以求吉祥安泰,僅僅依靠言說遊說反而會使處境更加困窘。
并且即便付出生命也不會改變志向,隻有有道君子才能如此吧?” 7.27 文中子曰:“《春秋》其以天道終乎?故止于獲麟①。
《元經》其以人事終乎,故止于陳亡②。
于是乎天人備矣。
”薛收曰:“何謂也?”子曰:“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③,故君子備之④。
” 【注釋】 ①《春秋》其以天道終乎?故止于獲麟:阮逸注雲:“麟不遇時,天命窮矣。
”獲麟,《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
”西晉杜預注雲:“仲尼傷周道之不興,感嘉瑞之無應,故因《魯春秋》而修中興之教,絕筆于‘獲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為終也。
” ②《元經》其以人事終乎,故止于陳亡:阮逸注雲:“先王之道掃地,而求更新,是人事極矣。
” ③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西漢董仲舒《元光元年舉賢良對策》:“《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
”天人相與之際,即天道、人事相互關聯。
④備:此指記錄、載錄。
【譯文】 文中子說:“《春秋》是有感于天道終結吧?所以止于西狩獲麟。
《元經》是有感于人事窮盡吧?所以止于陳國滅亡。
如此則天道、人事皆備。
”薛收問:“為何這樣說?”文中子說:“天道、人事相互關聯,應當心懷敬畏,因此君子予以載錄。
” 7.28 子曰:“可與共樂,未可與共憂;可與共憂,未可與共樂。
吾未見可與共憂樂者也①。
二帝、三王,可與憂矣②。
” 【注釋】 ①“可與共樂”五句:阮逸注雲:“樂,謂守成也,治成則與民同樂;憂,謂慮始也,事初則與民同患。
凡可與守成者,難與慮始,若成王初疑周公是也;可與慮始,不可與守成,若範蠡終避勾踐是也。
有始有卒,難全也哉!”皆就君王而言。
②二帝、三王,可與憂矣:阮逸注雲:“堯禅舜,舜禅禹,天下共樂矣;湯伐桀,武王伐纣,天下共憂矣。
憂樂皆以天下,故文中子以天下之道共與而言之也。
”可與憂矣,結合上下文意,當作“可與共憂樂矣”,即與天下人共憂樂。
【譯文】 文中子說:“有的君王可以和他同享樂,卻不能和他共患難;有的君王可以和他共患難,卻不能和他同享樂。
我沒見過可以與他共患難、同享樂的君王。
隻有二帝、三王,才能與天下人同甘共苦。
” 7.29 子曰:“非君子不可與語變①。
” 【注釋】 ①變:阮逸注雲:“權也,反經合道之謂也。
”即權變。
【譯文】 文中子說:“不是君子,則不可與其談論權變。
” 7.30 子贊《易》①,至于《革》②,歎曰:“可矣。
其孰能為此哉?”至初九,曰:“吾當之矣,又安行乎③?” 【注釋】 ①贊《易》:見5.38條注。
②《革》:《周易·革卦》:“《彖》曰:‘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 ③“至初九”四句:《周易·革卦》:“初九,鞏用黃牛之革。
《象》曰:‘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為也。
’”三國王弼注雲:“在革之始,革道未成,固夫常中,未能應變者也。
此可以守成,不可以有為也。
”意在說明,當《革》之初,隻能謹守正道,尚無法有所作為。
【譯文】 文中子闡明《周易》之道,至《革卦》,感歎道:“可以興《革》之義了。
然而誰能擔此大任呢?”至《革卦》初九,說:“我正處于這個階段,又怎能有所作為?” 7.31 薛收問一卦六爻之義。
子曰:“卦也者,著天下之時也①;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②。
趨時有六動焉,吉、兇、悔、吝所以不同也。
”收曰:“敢問六爻之義。
”子曰:“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③,誰能過乎?” 【注釋】 ①卦也者,著天下之時也:三國王弼《周易略例·明卦釋變通爻》:“夫卦者,時也;爻者,适時之變者也。
”唐邢注雲:“卦者,統一時之大義;爻者,适時中之通變。
” ②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見5.33條及注。
③三才:見1.1條注。
【譯文】 薛收問一卦六爻的含義。
文中子說:“卦,彰明天下萬物之時序;爻,仿效天地萬物之變化。
根據時序的發展産生六種變化,于是就形成了吉、兇、悔、吝的不同。
”薛收說:“請問六爻的含義。
”文中子說:“之所以用‘六’,沒有别的原因,隻因‘六’體現了天、地、人之道,又有誰能超出這個範圍呢?” 7.32 程元、薛收見子。
子曰:“二生之學文奚志也?”對曰:“尼父之《經》,夫子之《續》①,不敢殆也。
”子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②。
’居而安,動而變③,可以佐王矣。
” 【注釋】 ①《續》:即《續六經》。
②允矣君子,展也大成:《詩經·小雅·車攻》:“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東漢鄭玄注雲:“允,信。
展,誠也。
大成,謂緻太平也。
”即誠信君子,以正道實現天下太平。
③居而安,動而變:阮逸注雲:“居而安,可與立也;動而變,可與權也。
” 【譯文】 程元、薛收拜見文中子。
文中子說:“你們二人學習典冊,有何志向?”二人答道:“孔子的《六經》,先生的《續六經》,不敢荒怠。
”文中子說:“‘誠信君子,以正道開太平。
’居處安泰穩重,行事靈活權變,可以輔佐君王了。
” 7.33 董常之喪,子赴洛①,道于沔池②。
主人不授館③,子有饑色,坐荊棘間,贊《易》不辍也。
謂門人曰:“久矣,吾将辍也而竟未獲④,不知今也而通大困。
困而不憂,窮而不懾⑤,通能之,斯學之力也。
”主人聞之,召舍具餐焉。
【注釋】 ①董常之喪,子赴洛:阮逸注雲:“常死在洛。
” ②沔(miǎn)池:阮逸注雲:“河南有沔池縣,唐置穀州。
” ③主人:客店接待賓客的人。
授館:為賓客安排食宿。
④吾将辍也:阮逸注雲:“辍贊《易》。
” ⑤懾:見5.18條注。
【譯文】 董常離世,文中子前往洛陽奔喪,經過沔池。
客店接待之人不肯為文中子安排食宿,文中子面有饑色,坐在雜草叢中,闡發《周易》之道不止。
他對門生說:“長久以來,我都想停止闡發《周易》之道,然而卻始終沒有停止,沒想到今天我身陷困境。
處境困窘而不憂慮,失意而不氣餒,我之所以能做到,實是學習的作用。
”客店接待之人聽聞這些話,于是招待文中子進店并安排飯食。
7.34 賈瓊請絕人事①。
子曰:“不可。
”請接人事。
子曰:“不可。
”瓊曰:“然則奚若?”子曰:“莊以待之②,信以從之③。
去者不追,來者不拒④,泛如也,斯可矣。
” 【注釋】 ①人事:此指社會中的世俗往來。
②莊以待之:實模仿《論語·衛靈公》:“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莅之。
” ③信以從之:實模仿《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④去者不追,來者不拒:實模仿《孟子·盡心下》:“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
” 【譯文】 賈瓊請求斷絕世俗往來。
文中子說:“不可。
”請求恢複世俗往來。
文中子說:“不可。
”賈瓊問:“那該怎麼辦呢?”文中子說:“對待他人莊重恭敬,與人相處誠實守信。
逝去的不過多糾纏,即将到來的亦無所抗拒,簡單面對就好。
” 7.35 文中子曰:“賈誼夭①,孝文崩②,則漢祚可見矣。
” 【注釋】 ①賈誼(前200—前168):洛陽(今屬河南)人。
少有才名,十八歲以善文為郡人所稱。
漢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谪為長沙王太傅,故稱“賈長沙”“賈太傅”。
三年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
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抑郁而亡。
《史記》卷八十四、《漢書》卷四十八有傳。
②孝文:漢文帝劉恒(前203—前157),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漢惠帝劉盈異母弟,母為薄姬。
高祖十二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