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述史篇
關燈
小
中
大
盡矣乎:阮逸注雲:“言夫子以門人不可教而夫子不盡以道教之乎?”道,此指傳道授業。
②通于三才、五常有不盡者,神明殛(jí)也:阮逸注雲:“責賈瓊不知心也。
言三才、五常之道,有為之教,吾盡之矣;如要無為,則退藏于密,不能盡焉。
”三才、五常,見1.1、1.6條注。
殛,誅,殺。
③或力不足者,斯止矣:阮逸注雲:“智不及則有不盡焉,故不教爾也。
此謙辭。
”止,僅。
【譯文】 賈瓊說:“先生傳道是否有所保留?”文中子曰:“我于天地大道社會倫常如果沒有盡心竭力,就讓神明共誅于我。
或許有能力不足之處,僅此而已。
” 7.17 裴晞問《穆公之事》①。
子曰:“舅氏不聞鳳皇乎②?覽德晖而下,何必懷彼也?”叔恬曰:“《穆公之事》,蓋明齊、魏③。
” 【注釋】 ①裴晞(xī):見1.18條注。
《穆公之事》:阮逸注雲:“《續書》有此篇名,事則未詳。
” ②鳳皇:即鳳凰。
阮逸注雲:“鳳翔千仞,有德則來,無德則去。
”《大戴禮記·保傅》:“鳳凰生而有仁義之意,虎狼生而有貪戾之心。
” ③蓋明齊、魏:阮逸注雲:“蓋明南齊篡國,君子振鳳翮而去之,穆公所以來魏也。
” 【譯文】 裴晞求教《穆公之事》。
文中子說:“舅父您難道沒聽說過鳳凰嗎?看到仁德的光輝才會栖止,何必心有所懷?”叔恬說:“《穆公之事》,實申明齊、魏之别。
” 7.18 裴晞曰:“人壽幾何?吾視仲尼何其勞也①!”子曰:“有之矣,其勞也。
敢違天乎②?焉知後之視今,不如今之視昔也③?” 【注釋】 ①吾視仲尼何其勞也:阮逸注雲:“應聘列國,未嘗暫暇。
” ②敢違天乎:阮逸注雲:“然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豈敢違天?” ③焉知後之視今,不如今之視昔也:實模仿《漢書·京房傳》:“臣恐後之視今,猶今之視前也。
”阮逸注雲:“子自謂:‘我勤道亦勞也,然後人視我,亦将譏人壽幾何也。
’” 【譯文】 裴晞問:“人的壽命有多長?我看孔子那麼辛苦!”文中子說:“是這樣,确實很辛勞。
但是怎敢違背天意?又怎知後人看今人,不像今人看古人呢?” 7.19 溫大雅問①:“如之何可使為政?”子曰:“仁以行之,寬以居之②,深識禮樂之情③。
”“敢問其次④。
”子曰:“言必忠,行必恕⑤,鼓之以利害不動⑥。
”又問其次。
子曰:“謹而固,廉而慮,龊龊焉自保⑦,不足以發也⑧。
”子曰:“降此,則穿窬之人爾⑨,何足及政?抑可使備員矣⑩。
” 【注釋】 ①溫大雅:見2.3條注。
②仁以行之,寬以居之:實模仿《周易·乾卦》:“《文言》曰:‘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 ③深識禮樂之情:《禮記·樂記》:“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
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
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唐孔穎達疏雲:“若能窮極其本,識其變通,是知樂之情也。
” ④敢問其次:實模仿《論語·子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
’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悌焉。
’” ⑤言必忠,行必恕:實模仿《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
” ⑥鼓之以利害不動:西漢揚雄《法言·淵骞》:“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義,輿屍血刃,皆所不為也。
”鼓,鼓動。
此指煽動,誘惑。
⑦龊龊(chuò)焉:小心翼翼的樣子。
⑧足以發:《論語·為政》:“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
回也,不愚。
’”北宋邢昺疏雲:“言回既退還,而省察其在私室與二三子說釋道義,亦足以發明大體。
” ⑨穿窬(yú)之人:《論語·陽貨》:“子曰:‘色厲而内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北宋邢昺疏雲:“穿,穿壁。
窬,窬牆也。
”即打洞穿牆的行竊之人。
此指卑劣之人。
⑩備員:湊數,充數。
【譯文】 溫大雅問:“怎樣做才可以施行政教呢?”文中子說:“推行政令心存仁愛,對待百姓态度寬和,深知禮樂之情。
”“請問其次呢?”文中子說:“言行皆合忠恕之道,誘之以利害而不為所動。
”又問其次。
文中子說:“謹慎而固守正道,廉正而思慮周詳,小心翼翼以求自保,不足以闡發聖人大道。
”文中子說:“此等以下,則為卑劣之人,哪配推行政教?不過是湊數罷了。
” 7.20 子曰:“宗祖廢而氏姓離矣,朋友廢而名字亂矣①。
” 【注釋】 ①宗祖廢而氏姓離矣,朋友廢而名字亂矣:阮逸注雲:“大宗小宗,同尊其祖,所以親族不離;朋友相字,以表其德,所以稱謂不亂。
”宗祖,此指宗法。
氏姓,此指家族。
朋友廢而名字亂矣,見6.51條及注。
名字,起字。
名,作動詞。
【譯文】 文中子說:“宗法之制廢弛而家族離散,朋友之道廢弛而起字混亂。
” 7.21 内史薛公謂子曰①:“吾文章可謂淫溺矣②。
”文中子離席而拜曰③:“敢賀丈人之知過也。
”薛公因執子手喟然而詠曰④:“老夫亦何冀?之子振頹綱⑤。
” 【注釋】 ①内史薛公:見2.9條注。
②吾文章可謂淫溺矣:阮逸注雲:“薛道衡自謂淫文溺于所習。
”淫,文辭華麗。
溺,沒有節制。
③離席:離開坐席,以此表示恭敬。
拜:行禮,施禮。
④喟(kuì)然:感歎、歎息的樣子。
⑤之子:此人。
此指文中子。
頹綱:阮逸注雲:“謂六朝文弊。
”即六朝文章辭藻華麗而内容空洞之弊。
【譯文】 内史薛公對文中子說:“我的文章可以說文辭過于華麗了。
”文中子離開座位施禮說:“為您能知己之過而道賀。
”薛公于是抓住文中子的手喟然長歎并吟詠道:“老夫我還有什麼指望呢?還要您來振作頹文之弊。
” 7.22 子将之陝①,門人從者锵锵焉被于路②。
子止之曰:“散矣,不知我者,謂我何求③。
”門人乃退。
【注釋】 ①陝:阮逸注雲:“河南陝縣,唐置陝州。
” ②锵锵(qiāng):盛多貌。
此指人數衆多。
③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 【譯文】 文中子前往陝縣,追随的門生多得擠滿了道路。
文中子勸阻他們說:“大家各自散去吧,不了解我的人,還以為我有什麼企圖呢。
”門生方才退去。
7.23 子謂賀若弼曰①:“‘壯于趾’而已矣②。
” 【注釋】 ①賀若弼:見3.15條注。
②壯于趾:阮逸注雲:“言居下用剛也。
”《周易·大壯卦》:“初九,壯于趾,征兇有孚。
”唐孔穎達疏雲:“‘壯于趾,征兇有孚’者,趾,足也。
初在體下,有如趾足之象,故曰‘壯于趾’也。
施之于人,即是在下而用壯也。
在下用壯,陵犯于物,以斯而行,兇其信矣。
”此處文中子實以“壯于趾”,規勸賀若弼身為人臣,不應犯上無禮,剛暴任性。
【譯文】 文中子對賀若弼說:“隻要不剛暴犯上即可。
” 7.24 子曰:“天下未有不勞而成者也。
” 【譯文】 文中子說:“天下沒有不付出辛苦就能成功的事情。
” 7.25 賈瓊問正家之道。
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恒①。
” 【注釋】 ①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家人卦》:“《象》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唐孔穎達疏雲:“言必有事,即口無擇言;行必有常,即身無擇行。
”又《孝經·卿大夫章》:“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唐玄宗注雲:“言行皆遵法道,所以無可擇也。
” 【譯文】 賈瓊問匡正家室之道。
文中子說:“言行皆謹遵正道。
” 7.26 王孝逸謂子曰①:“盍說乎②?”子曰:“嗚呼!言之不見信久矣③。
吾将‘正大人’以取吉④,尚口則窮也⑤。
且‘緻命遂志’⑥,其唯君子乎?” 【注釋】 ①王孝逸:見1.27條注。
②說(shuì):遊說。
此指遊說權貴以求重用。
③言之不見信久矣:阮逸注雲:“《困卦》爻雲:‘有言不信。
’周公之詞也,故曰‘久矣’。
”意在說明自周公以來,聖賢之言皆不為世人所信。
④正大人:即《周易·困卦》之“貞大人”。
《周易·困卦》:“困:亨,貞,大人吉,無咎。
有言不信。
”唐孔穎達疏雲:“處困而能自通,必是履正體大之人,能濟于困,然後得吉而無咎。
”又:“處困求濟在于正身修德,若巧言能辭,人所不信,則其道彌窮,故誡之以‘有
②通于三才、五常有不盡者,神明殛(jí)也:阮逸注雲:“責賈瓊不知心也。
言三才、五常之道,有為之教,吾盡之矣;如要無為,則退藏于密,不能盡焉。
”三才、五常,見1.1、1.6條注。
殛,誅,殺。
③或力不足者,斯止矣:阮逸注雲:“智不及則有不盡焉,故不教爾也。
此謙辭。
”止,僅。
【譯文】 賈瓊說:“先生傳道是否有所保留?”文中子曰:“我于天地大道社會倫常如果沒有盡心竭力,就讓神明共誅于我。
或許有能力不足之處,僅此而已。
” 7.17 裴晞問《穆公之事》①。
子曰:“舅氏不聞鳳皇乎②?覽德晖而下,何必懷彼也?”叔恬曰:“《穆公之事》,蓋明齊、魏③。
” 【注釋】 ①裴晞(xī):見1.18條注。
《穆公之事》:阮逸注雲:“《續書》有此篇名,事則未詳。
” ②鳳皇:即鳳凰。
阮逸注雲:“鳳翔千仞,有德則來,無德則去。
”《大戴禮記·保傅》:“鳳凰生而有仁義之意,虎狼生而有貪戾之心。
” ③蓋明齊、魏:阮逸注雲:“蓋明南齊篡國,君子振鳳翮而去之,穆公所以來魏也。
” 【譯文】 裴晞求教《穆公之事》。
文中子說:“舅父您難道沒聽說過鳳凰嗎?看到仁德的光輝才會栖止,何必心有所懷?”叔恬說:“《穆公之事》,實申明齊、魏之别。
” 7.18 裴晞曰:“人壽幾何?吾視仲尼何其勞也①!”子曰:“有之矣,其勞也。
敢違天乎②?焉知後之視今,不如今之視昔也③?” 【注釋】 ①吾視仲尼何其勞也:阮逸注雲:“應聘列國,未嘗暫暇。
” ②敢違天乎:阮逸注雲:“然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豈敢違天?” ③焉知後之視今,不如今之視昔也:實模仿《漢書·京房傳》:“臣恐後之視今,猶今之視前也。
”阮逸注雲:“子自謂:‘我勤道亦勞也,然後人視我,亦将譏人壽幾何也。
’” 【譯文】 裴晞問:“人的壽命有多長?我看孔子那麼辛苦!”文中子說:“是這樣,确實很辛勞。
但是怎敢違背天意?又怎知後人看今人,不像今人看古人呢?” 7.19 溫大雅問①:“如之何可使為政?”子曰:“仁以行之,寬以居之②,深識禮樂之情③。
”“敢問其次④。
”子曰:“言必忠,行必恕⑤,鼓之以利害不動⑥。
”又問其次。
子曰:“謹而固,廉而慮,龊龊焉自保⑦,不足以發也⑧。
”子曰:“降此,則穿窬之人爾⑨,何足及政?抑可使備員矣⑩。
” 【注釋】 ①溫大雅:見2.3條注。
②仁以行之,寬以居之:實模仿《周易·乾卦》:“《文言》曰:‘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 ③深識禮樂之情:《禮記·樂記》:“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
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
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唐孔穎達疏雲:“若能窮極其本,識其變通,是知樂之情也。
” ④敢問其次:實模仿《論語·子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
’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悌焉。
’” ⑤言必忠,行必恕:實模仿《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
” ⑥鼓之以利害不動:西漢揚雄《法言·淵骞》:“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義,輿屍血刃,皆所不為也。
”鼓,鼓動。
此指煽動,誘惑。
⑦龊龊(chuò)焉:小心翼翼的樣子。
⑧足以發:《論語·為政》:“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
回也,不愚。
’”北宋邢昺疏雲:“言回既退還,而省察其在私室與二三子說釋道義,亦足以發明大體。
” ⑨穿窬(yú)之人:《論語·陽貨》:“子曰:‘色厲而内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北宋邢昺疏雲:“穿,穿壁。
窬,窬牆也。
”即打洞穿牆的行竊之人。
此指卑劣之人。
⑩備員:湊數,充數。
【譯文】 溫大雅問:“怎樣做才可以施行政教呢?”文中子說:“推行政令心存仁愛,對待百姓态度寬和,深知禮樂之情。
”“請問其次呢?”文中子說:“言行皆合忠恕之道,誘之以利害而不為所動。
”又問其次。
文中子說:“謹慎而固守正道,廉正而思慮周詳,小心翼翼以求自保,不足以闡發聖人大道。
”文中子說:“此等以下,則為卑劣之人,哪配推行政教?不過是湊數罷了。
” 7.20 子曰:“宗祖廢而氏姓離矣,朋友廢而名字亂矣①。
” 【注釋】 ①宗祖廢而氏姓離矣,朋友廢而名字亂矣:阮逸注雲:“大宗小宗,同尊其祖,所以親族不離;朋友相字,以表其德,所以稱謂不亂。
”宗祖,此指宗法。
氏姓,此指家族。
朋友廢而名字亂矣,見6.51條及注。
名字,起字。
名,作動詞。
【譯文】 文中子說:“宗法之制廢弛而家族離散,朋友之道廢弛而起字混亂。
” 7.21 内史薛公謂子曰①:“吾文章可謂淫溺矣②。
”文中子離席而拜曰③:“敢賀丈人之知過也。
”薛公因執子手喟然而詠曰④:“老夫亦何冀?之子振頹綱⑤。
” 【注釋】 ①内史薛公:見2.9條注。
②吾文章可謂淫溺矣:阮逸注雲:“薛道衡自謂淫文溺于所習。
”淫,文辭華麗。
溺,沒有節制。
③離席:離開坐席,以此表示恭敬。
拜:行禮,施禮。
④喟(kuì)然:感歎、歎息的樣子。
⑤之子:此人。
此指文中子。
頹綱:阮逸注雲:“謂六朝文弊。
”即六朝文章辭藻華麗而内容空洞之弊。
【譯文】 内史薛公對文中子說:“我的文章可以說文辭過于華麗了。
”文中子離開座位施禮說:“為您能知己之過而道賀。
”薛公于是抓住文中子的手喟然長歎并吟詠道:“老夫我還有什麼指望呢?還要您來振作頹文之弊。
” 7.22 子将之陝①,門人從者锵锵焉被于路②。
子止之曰:“散矣,不知我者,謂我何求③。
”門人乃退。
【注釋】 ①陝:阮逸注雲:“河南陝縣,唐置陝州。
” ②锵锵(qiāng):盛多貌。
此指人數衆多。
③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 【譯文】 文中子前往陝縣,追随的門生多得擠滿了道路。
文中子勸阻他們說:“大家各自散去吧,不了解我的人,還以為我有什麼企圖呢。
”門生方才退去。
7.23 子謂賀若弼曰①:“‘壯于趾’而已矣②。
” 【注釋】 ①賀若弼:見3.15條注。
②壯于趾:阮逸注雲:“言居下用剛也。
”《周易·大壯卦》:“初九,壯于趾,征兇有孚。
”唐孔穎達疏雲:“‘壯于趾,征兇有孚’者,趾,足也。
初在體下,有如趾足之象,故曰‘壯于趾’也。
施之于人,即是在下而用壯也。
在下用壯,陵犯于物,以斯而行,兇其信矣。
”此處文中子實以“壯于趾”,規勸賀若弼身為人臣,不應犯上無禮,剛暴任性。
【譯文】 文中子對賀若弼說:“隻要不剛暴犯上即可。
” 7.24 子曰:“天下未有不勞而成者也。
” 【譯文】 文中子說:“天下沒有不付出辛苦就能成功的事情。
” 7.25 賈瓊問正家之道。
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恒①。
” 【注釋】 ①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家人卦》:“《象》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唐孔穎達疏雲:“言必有事,即口無擇言;行必有常,即身無擇行。
”又《孝經·卿大夫章》:“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唐玄宗注雲:“言行皆遵法道,所以無可擇也。
” 【譯文】 賈瓊問匡正家室之道。
文中子說:“言行皆謹遵正道。
” 7.26 王孝逸謂子曰①:“盍說乎②?”子曰:“嗚呼!言之不見信久矣③。
吾将‘正大人’以取吉④,尚口則窮也⑤。
且‘緻命遂志’⑥,其唯君子乎?” 【注釋】 ①王孝逸:見1.27條注。
②說(shuì):遊說。
此指遊說權貴以求重用。
③言之不見信久矣:阮逸注雲:“《困卦》爻雲:‘有言不信。
’周公之詞也,故曰‘久矣’。
”意在說明自周公以來,聖賢之言皆不為世人所信。
④正大人:即《周易·困卦》之“貞大人”。
《周易·困卦》:“困:亨,貞,大人吉,無咎。
有言不信。
”唐孔穎達疏雲:“處困而能自通,必是履正體大之人,能濟于困,然後得吉而無咎。
”又:“處困求濟在于正身修德,若巧言能辭,人所不信,則其道彌窮,故誡之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