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篇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微子①去之,箕子②為之奴,比幹③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④焉。”
【注釋】
①微子:殷纣王的異母兄長,名啟,纣王無道,他離開朝廷。
②箕子:殷纣王的叔父,他極谏纣王,纣王不聽,被貶為奴隸。
③比幹:殷纣王的叔父,極谏纣王,被剖心而死。
④三仁:三位有仁德的人。
【譯文】
纣王昏庸殘暴,微子便辭官而去,箕子成了他的奴隸,比幹進谏身亡。孔子說:“殷代有三位仁人。”
【原文】
柳下惠為士師①,三黜②。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③而不三黜?枉道④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⑤?”
【注釋】
①士師:法官。
②三黜:多次被撤職。黜,貶斥,廢除。
③焉往:到哪裡去。
④枉道:邪道。
⑤父母之邦:生養自己的祖國,指魯國。
【譯文】
柳下惠擔任士師,多次被罷免。有人說:“你不能離去嗎?”柳下惠說:“以正直的道義來侍奉他人,到哪裡不多次被罷免呢?以歪門邪道來侍奉他人,何必要離開生我養我的國家呢?”
子路問津
魯哀公四年(公元前四九一年),孔子從葉返回蔡國,忘記了渡口,看到長沮、桀溺在耕田,就讓子路去問。他們說,像洪水一樣的壞事到處都有,誰能改變呢?你與其跟着逃避壞人的人,哪能趕得上跟着我們這些逃避亂世的人呢?仍然進行耕作。
【原文】
楚狂①接輿②歌而過孔子曰:“鳳兮③鳳兮,何德之衰④?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⑤。已而⑥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⑦之,不得與之言。
【注釋】
①楚狂:楚國的狂人。
②接輿:楚國隐士,佯狂以避世。“接輿”并非他的名字,因為他接孔子的車,故稱他為接輿。
③鳳兮:鳳凰呀。傳說鳳有道則見,無道則隐。
④何德之衰:譏諷孔子不能隐,為德衰。衰,衰微、式微。
⑤來者猶可追:勸孔子及今尚可隐去,因今之從政者皆不足與有為也。追,改正。
⑥已而:算了吧。
⑦辟:通“避”,避開。
【譯文】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着歌走過孔子身邊說:“鳳凰啊鳳凰,你的德行為何衰微了?過去的不能挽回,未來的還能補救。算了算了,現在的執政者無可救藥!”
孔子走下車來想和他說話,他卻快步避開了,孔子沒能和他說上話。
【原文】
子路從①而後,遇丈人②,以杖荷蓧③。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④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⑤,子路拱⑥而立。止⑦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⑧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⑨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⑩。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釋】
①從:跟随。
②丈人:老翁,對老年人的尊稱。
③以杖荷蓧:用拐杖挑着除草工具。蓧,古代耘田用的竹器。
④四體:指二手二足。
⑤植其杖而芸:放下拐杖而除草。植,亦作“置”,放置。芸,通“耘”,耘田。
⑥拱:拱着手,表示恭敬。
⑦止:留。
⑧反:通“返”,返身回去。
⑨節:關系,大節。
⑩大倫:最大的倫常關系,指君臣關系。
?行其義:履行推行道義的職責。
【譯文】
子路跟着孔子趕路,落在了後面,遇見一位老人,用拐杖擔着鋤草的農具。子路問道:“老丈見到夫子嗎?”老人說:“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誰是夫子?”說完插下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站在一邊。老人留子路住宿,殺雞做飯給他吃,卻讓自己的兩個兒子與子路相見。第二天,子路趕上去把這些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是隐者啊!”讓子路返回去見他,到了那裡老人已經離開了。子路說:“不出仕是不合乎義的。長幼之間的節度尚且不能廢除,君臣之間的大義怎麼能廢除呢?要想潔淨自身卻擾亂了大的倫理關系。君子的出仕,是履行君臣之間的大義,主張不能實行是早就明白的。”
【原文】
周公①謂魯公②曰:“君子不施③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④無大故則不棄⑤也,無求備于一人。”
【注釋】
①周公:周公旦,魯國的初封始祖。
②魯公:周公之子伯禽。
③施:通“弛”,怠慢。
④故舊:故人、親舊。
⑤棄:抛棄。
【譯文】
周公對魯公伯禽說:“君子不怠慢自己的親屬,不讓大臣抱怨不被重用,故臣舊屬沒有大的過錯不要放棄,不要對一個人求全責備。”
微子①去之,箕子②為之奴,比幹③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④焉。”
【注釋】
①微子:殷纣王的異母兄長,名啟,纣王無道,他離開朝廷。
②箕子:殷纣王的叔父,他極谏纣王,纣王不聽,被貶為奴隸。
③比幹:殷纣王的叔父,極谏纣王,被剖心而死。
④三仁:三位有仁德的人。
【譯文】
纣王昏庸殘暴,微子便辭官而去,箕子成了他的奴隸,比幹進谏身亡。孔子說:“殷代有三位仁人。”
【原文】
柳下惠為士師①,三黜②。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③而不三黜?枉道④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⑤?”
【注釋】
①士師:法官。
②三黜:多次被撤職。黜,貶斥,廢除。
③焉往:到哪裡去。
④枉道:邪道。
⑤父母之邦:生養自己的祖國,指魯國。
【譯文】
柳下惠擔任士師,多次被罷免。有人說:“你不能離去嗎?”柳下惠說:“以正直的道義來侍奉他人,到哪裡不多次被罷免呢?以歪門邪道來侍奉他人,何必要離開生我養我的國家呢?”
子路問津
魯哀公四年(公元前四九一年),孔子從葉返回蔡國,忘記了渡口,看到長沮、桀溺在耕田,就讓子路去問。他們說,像洪水一樣的壞事到處都有,誰能改變呢?你與其跟着逃避壞人的人,哪能趕得上跟着我們這些逃避亂世的人呢?仍然進行耕作。
【原文】
楚狂①接輿②歌而過孔子曰:“鳳兮③鳳兮,何德之衰④?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⑤。已而⑥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⑦之,不得與之言。
【注釋】
①楚狂:楚國的狂人。
②接輿:楚國隐士,佯狂以避世。“接輿”并非他的名字,因為他接孔子的車,故稱他為接輿。
③鳳兮:鳳凰呀。傳說鳳有道則見,無道則隐。
④何德之衰:譏諷孔子不能隐,為德衰。衰,衰微、式微。
⑤來者猶可追:勸孔子及今尚可隐去,因今之從政者皆不足與有為也。追,改正。
⑥已而:算了吧。
⑦辟:通“避”,避開。
【譯文】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着歌走過孔子身邊說:“鳳凰啊鳳凰,你的德行為何衰微了?過去的不能挽回,未來的還能補救。算了算了,現在的執政者無可救藥!”
孔子走下車來想和他說話,他卻快步避開了,孔子沒能和他說上話。
【原文】
子路從①而後,遇丈人②,以杖荷蓧③。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④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⑤,子路拱⑥而立。止⑦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⑧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⑨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⑩。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釋】
①從:跟随。
②丈人:老翁,對老年人的尊稱。
③以杖荷蓧:用拐杖挑着除草工具。蓧,古代耘田用的竹器。
④四體:指二手二足。
⑤植其杖而芸:放下拐杖而除草。植,亦作“置”,放置。芸,通“耘”,耘田。
⑥拱:拱着手,表示恭敬。
⑦止:留。
⑧反:通“返”,返身回去。
⑨節:關系,大節。
⑩大倫:最大的倫常關系,指君臣關系。
?行其義:履行推行道義的職責。
【譯文】
子路跟着孔子趕路,落在了後面,遇見一位老人,用拐杖擔着鋤草的農具。子路問道:“老丈見到夫子嗎?”老人說:“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誰是夫子?”說完插下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站在一邊。老人留子路住宿,殺雞做飯給他吃,卻讓自己的兩個兒子與子路相見。第二天,子路趕上去把這些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是隐者啊!”讓子路返回去見他,到了那裡老人已經離開了。子路說:“不出仕是不合乎義的。長幼之間的節度尚且不能廢除,君臣之間的大義怎麼能廢除呢?要想潔淨自身卻擾亂了大的倫理關系。君子的出仕,是履行君臣之間的大義,主張不能實行是早就明白的。”
【原文】
周公①謂魯公②曰:“君子不施③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④無大故則不棄⑤也,無求備于一人。”
【注釋】
①周公:周公旦,魯國的初封始祖。
②魯公:周公之子伯禽。
③施:通“弛”,怠慢。
④故舊:故人、親舊。
⑤棄:抛棄。
【譯文】
周公對魯公伯禽說:“君子不怠慢自己的親屬,不讓大臣抱怨不被重用,故臣舊屬沒有大的過錯不要放棄,不要對一個人求全責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