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貨篇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陽貨①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②孔子豚③。
孔子時④其亡⑤也,而往拜⑥之,遇諸塗⑦。
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
”曰:“懷其寶⑧而迷⑨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
好從事⑩而亟失時?,可謂智?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将仕?矣。
” 【注釋】 ①陽貨:又作陽虎,季氏的家臣,當時把持着季氏政權。
②歸:通“饋”,贈送。
③豚:蒸熟的小豬。
④時:通“侍”,等候。
⑤亡:不在家。
⑥拜:回拜、拜謝。
⑦塗:通“途”,路上。
⑧寶:借指本領、才能。
⑨迷:迷惑、混亂。
⑩從事:做工作。
?失時:失去機會。
?智:聰明。
?日月:指時光。
?歲不我與:歲月不待人。
“歲不與我”的倒裝句。
?諾:應答聲。
?仕:做官。
【譯文】 陽貨想會見孔子,孔子卻不去見,于是他就給孔子送去蒸熟的小豬。
孔子趁他不在的時候去拜謝他,卻在路上遇到了他。
陽貨招呼孔子說:“過來,我有話同你說。
”陽貨說:“懷藏自己的本領卻聽任國家迷亂,能稱為仁嗎?不能。
喜好從事政務卻屢次失去機會,能稱為智嗎?也不能。
歲月流逝,時光不等人啊!”孔子說:“是啊,我将要出來任職了。
” 【原文】 子曰:“性①相近也,習②相遠③也。
” 【注釋】 ①性:本性。
②習:指學習、教育。
③遠:拉大差距。
【譯文】 孔子說:“人的天性相互接近,經過後天傳習、教育就相差甚遠了。
” 【原文】 子曰:“唯上知①與下愚②不移③。
” 【注釋】 ①上知:上等的智慧。
知,通“智”。
②下愚:下等的愚笨。
③不移:不能改變。
【譯文】 孔子說:“隻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不可改變。
” 【原文】 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曰:“恭①、寬②、信③、敏④、惠⑤。
恭則不侮⑥,寬則得衆,信則人任⑦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 【注釋】 ①恭:謙恭。
②寬:寬容。
③信:誠實。
④敏:勤敏。
⑤惠:慈惠。
⑥侮:欺侮、侮辱。
⑦人任:受到人們的信任。
【譯文】 子張向孔子詢問仁,孔子說:“能在天下施行五項德行就是仁了。
”子張請教是哪五項,孔子說:“恭敬、寬厚、誠實、敏捷、慈惠。
恭敬就不受欺侮,寬厚就能得到衆人的擁護,誠實就會受到信任,敏捷就有成績,慈惠就足以役使他人。
”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①學夫《詩》?《詩》可以興②,可以觀③,可以群④,可以怨⑤。
迩⑥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 【注釋】 ①何莫:為什麼不。
②興:聯想、觸景生情。
引譬連類,以激發人之志趣,感動人之感情。
③觀:觀察。
④群:合群。
⑤怨:諷谏。
⑥迩:近。
【譯文】 孔子說:“後生們何不去學《詩》呢?《詩》能夠即景生情,能夠觀察風俗,能夠和睦相處,能夠學習諷谏。
近可用來侍奉父母,遠可用來侍奉國君,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 【原文】 子謂伯魚曰:“女為①《周南》、《召南》②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③也與!” 【注釋】 ①為:學習、研究。
②《周南》、《召南》:《詩經》篇目名,現存《詩經&
孔子時④其亡⑤也,而往拜⑥之,遇諸塗⑦。
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
”曰:“懷其寶⑧而迷⑨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
好從事⑩而亟失時?,可謂智?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将仕?矣。
” 【注釋】 ①陽貨:又作陽虎,季氏的家臣,當時把持着季氏政權。
②歸:通“饋”,贈送。
③豚:蒸熟的小豬。
④時:通“侍”,等候。
⑤亡:不在家。
⑥拜:回拜、拜謝。
⑦塗:通“途”,路上。
⑧寶:借指本領、才能。
⑨迷:迷惑、混亂。
⑩從事:做工作。
?失時:失去機會。
?智:聰明。
?日月:指時光。
?歲不我與:歲月不待人。
“歲不與我”的倒裝句。
?諾:應答聲。
?仕:做官。
【譯文】 陽貨想會見孔子,孔子卻不去見,于是他就給孔子送去蒸熟的小豬。
孔子趁他不在的時候去拜謝他,卻在路上遇到了他。
陽貨招呼孔子說:“過來,我有話同你說。
”陽貨說:“懷藏自己的本領卻聽任國家迷亂,能稱為仁嗎?不能。
喜好從事政務卻屢次失去機會,能稱為智嗎?也不能。
歲月流逝,時光不等人啊!”孔子說:“是啊,我将要出來任職了。
” 【原文】 子曰:“性①相近也,習②相遠③也。
” 【注釋】 ①性:本性。
②習:指學習、教育。
③遠:拉大差距。
【譯文】 孔子說:“人的天性相互接近,經過後天傳習、教育就相差甚遠了。
” 【原文】 子曰:“唯上知①與下愚②不移③。
” 【注釋】 ①上知:上等的智慧。
知,通“智”。
②下愚:下等的愚笨。
③不移:不能改變。
【譯文】 孔子說:“隻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不可改變。
” 【原文】 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曰:“恭①、寬②、信③、敏④、惠⑤。
恭則不侮⑥,寬則得衆,信則人任⑦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 【注釋】 ①恭:謙恭。
②寬:寬容。
③信:誠實。
④敏:勤敏。
⑤惠:慈惠。
⑥侮:欺侮、侮辱。
⑦人任:受到人們的信任。
【譯文】 子張向孔子詢問仁,孔子說:“能在天下施行五項德行就是仁了。
”子張請教是哪五項,孔子說:“恭敬、寬厚、誠實、敏捷、慈惠。
恭敬就不受欺侮,寬厚就能得到衆人的擁護,誠實就會受到信任,敏捷就有成績,慈惠就足以役使他人。
”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①學夫《詩》?《詩》可以興②,可以觀③,可以群④,可以怨⑤。
迩⑥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 【注釋】 ①何莫:為什麼不。
②興:聯想、觸景生情。
引譬連類,以激發人之志趣,感動人之感情。
③觀:觀察。
④群:合群。
⑤怨:諷谏。
⑥迩:近。
【譯文】 孔子說:“後生們何不去學《詩》呢?《詩》能夠即景生情,能夠觀察風俗,能夠和睦相處,能夠學習諷谏。
近可用來侍奉父母,遠可用來侍奉國君,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 【原文】 子謂伯魚曰:“女為①《周南》、《召南》②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③也與!” 【注釋】 ①為:學習、研究。
②《周南》、《召南》:《詩經》篇目名,現存《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