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篇第十三

關燈
成就。

    ” 【原文】 子曰:“‘善人為邦①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②矣。

    ’誠哉③是言也!” 【注釋】 ①為邦:治理國家。

     ②勝殘去殺:勝殘,克制殘暴。

    去殺,廢除殺戮。

     ③誠哉:确實。

     【譯文】 孔子說:“‘善人治理國家一百年,就能克服惡行、去除刑戮了。

    ’這話真對啊!” 【原文】 子曰:“如有王者①,必世②而後仁。

    ” 【注釋】 ①王者:指能行仁道以治天下者,如堯、舜等。

     ②世:三十年,古代以三十年為一世。

    必世而後仁,意謂王者亦必須經過三十年才能實現仁政。

     【譯文】 孔子說:“如果有行仁道而治理天下的人,也必需三十年才能達成仁德。

    ” 【原文】 子曰:“苟正①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③何?” 【注釋】 ①正:端正。

     ②于從政乎何有:意謂如果自身正,治理政事還有何難呢?何有,有什麼困難。

    “何有”為“有何”的倒裝句。

     ③正人:端正别人。

     【譯文】 孔子說:“如果端正了自身,治理國政還有什麼困難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又怎麼能糾正他人呢?” 【原文】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①,遠者②來。

    ” 【注釋】 ①說:通“悅”,高興。

     ②遠者:指國外的人。

     【譯文】 葉公詢問政務,孔子說:“讓近處的人快樂,讓遠處的人歸附。

    ” 【原文】 子夏為莒父①宰,問政,子曰:“無欲速②,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達③,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 【注釋】 ①莒父:魯國的城邑名,在今山東高密東南。

     ②欲速:要想速度快。

     ③不達:不能達到預定的目的。

     【譯文】 子夏擔任莒父的長官,詢問政務,孔子說:“不要求快,不要隻看到小利。

    求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隻看到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 【原文】 葉公語①孔子曰:“吾黨②有直躬③者,其父攘④羊,而子證⑤之。

    ”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⑥。

    父為子隐⑦,子為父隐,直在其中矣。

    ” 【注釋】 ①語:告訴。

     ②吾黨:我們家鄉。

    黨,古代地方組織,五百戶為黨。

     ③直躬:胸懷直率。

    躬,身子。

     ④攘:偷、盜。

     ⑤證:告發、檢舉揭發。

     ⑥異于是:與這個不同。

     ⑦隐:隐瞞。

     【譯文】 葉公告訴孔子說:“我們鄉裡有個直率的人,他的父親偷了羊,他作為兒子而去告發。

    ”孔子說:“我們鄉裡直率的人不是這樣做的。

    父親為兒子隐瞞,兒子為父親隐瞞,直率就體現在其中了。

    ” 【原文】 子曰:“君子和①而不同,小人同②而不和。

    ” 【注釋】 ①和:和諧。

     ②同:苟同。

     【譯文】 孔子說:“君子和諧而不結黨,小人結黨而不和諧。

    ” 【原文】 子曰:“君子泰①而不驕②,小人驕而不泰。

    ” 【注釋】 ①泰:安詳舒泰。

     ②驕:驕氣淩人。

     【譯文】 孔子說:“君子安詳而不驕橫,小人驕橫而不安詳。

    ” 【原文】 子曰:“剛①、毅②、木③、讷④近仁⑤。

    ” 【注釋】 ①剛:指剛強。

     ②毅:指堅毅。

     ③木:樸質。

     ④讷:言語謹慎。

     ⑤近仁:接近于仁德。

     【譯文】 孔子說:“剛強、果敢、樸實、謹慎,接近于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