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篇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①,勞之②。
”請益③,曰:“無倦④。
” 【注釋】 ①先之:走在前面,起表率作用。
②勞之:要民信服,須為民事而勤勞。
③益:猶言更進一步。
④無倦:不要懈怠。
無,通“毋”。
倦怠、懈怠。
【譯文】 子路詢問政務,孔子說:“以身作則,吃苦耐勞。
”子路要求講得多一些,孔子說:“不要怠惰。
” 【原文】 子路曰:“衛君①待子而為政,子将奚先②?”子曰:“必也正名③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④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⑤!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阙如⑥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⑦;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⑧;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⑨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⑩也。
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 【注釋】 ①衛君:衛出公辄,衛靈公孫,其父蒯聩被衛靈公驅逐出境。
衛靈公死後,蒯辄繼位。
蒯聩要回國争奪君位,遭到蒯辄拒絕,于是出現了父子争位的現象。
②奚先:以何為先。
奚,何、什麼,疑問詞。
③正名:古來注家異說紛纭,有謂“正百事之名”,有謂“正書字”;此處則指必先正父子之名。
④迂:迂腐。
拘泥固執,不切實際。
⑤野哉由也:指責子路言詞粗野。
野,粗野、魯莽。
⑥阙如:阙通“缺”,指存疑。
⑦禮樂不興:禮樂制度不能興起。
⑧不中:不适當。
⑨措:放、置。
⑩行:實行。
?苟:苟且、草率、馬虎。
【譯文】 子路說:“衛君等待老師去治理國政,老師打算先從哪兒着手呢?”孔子說:“必須辨正名稱!”子路說:“有這個必要嗎?老師太迂腐了!辨正它們幹什麼呢?”孔子說:“你真魯莽啊!君子對于自己所不知道的,就不發表意見。
名稱不辨正,說話就不順當;說話不順當,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禮樂就得不到實施;禮樂得不到實施,刑罰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民衆就無所适從。
因此,君子定名的東西必定有理由可說,說了就必定能施行。
君子對于自己的說話,是一點都不馬虎的。
” 【原文】 子曰:“誦《詩》①三百,授②之以政,不達③;使④于四方,不能專對⑤。
雖多,亦奚以⑥為?” 【注釋】 ①《詩》:《詩經》。
我國古代人說話,往往引《詩經》作為根據。
②授:交給。
③不達:辦不好。
④使:出使。
⑤不能專對:不能随機應變,獨立應對。
古代使節出使,“受命不受辭”,遇到問題要随機應變,獨立地進行外事活動。
⑥以:用。
【譯文】 孔子說:“讀熟了三百篇《詩》,把政務交給他卻不通曉;派他出使别國卻不能獨立應對。
即使讀得多,又有什麼用呢?” 【原文】 子曰:“其身正①,不令②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 【注釋】 ①正:端正、正派。
②令:命令。
【譯文】 孔子說:“自身端正,不發号令就能施行;自身不端正,即使号令也不服從。
” 【原文】 子曰:“苟①有用我者,期月②而已可也,三年有成③。
” 【注釋】 ①苟:假如。
②期月:一周年。
期,也有寫作“朞”的。
一說,古以一年為期,“月”字應是衍文。
可:僅可而有不足之意。
③有成:很有成就。
【譯文】 孔子說:“如果有人起用我,不過一年就可初見成效,三年便能有所
”請益③,曰:“無倦④。
” 【注釋】 ①先之:走在前面,起表率作用。
②勞之:要民信服,須為民事而勤勞。
③益:猶言更進一步。
④無倦:不要懈怠。
無,通“毋”。
倦怠、懈怠。
【譯文】 子路詢問政務,孔子說:“以身作則,吃苦耐勞。
”子路要求講得多一些,孔子說:“不要怠惰。
” 【原文】 子路曰:“衛君①待子而為政,子将奚先②?”子曰:“必也正名③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④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⑤!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阙如⑥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⑦;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⑧;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⑨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⑩也。
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 【注釋】 ①衛君:衛出公辄,衛靈公孫,其父蒯聩被衛靈公驅逐出境。
衛靈公死後,蒯辄繼位。
蒯聩要回國争奪君位,遭到蒯辄拒絕,于是出現了父子争位的現象。
②奚先:以何為先。
奚,何、什麼,疑問詞。
③正名:古來注家異說紛纭,有謂“正百事之名”,有謂“正書字”;此處則指必先正父子之名。
④迂:迂腐。
拘泥固執,不切實際。
⑤野哉由也:指責子路言詞粗野。
野,粗野、魯莽。
⑥阙如:阙通“缺”,指存疑。
⑦禮樂不興:禮樂制度不能興起。
⑧不中:不适當。
⑨措:放、置。
⑩行:實行。
?苟:苟且、草率、馬虎。
【譯文】 子路說:“衛君等待老師去治理國政,老師打算先從哪兒着手呢?”孔子說:“必須辨正名稱!”子路說:“有這個必要嗎?老師太迂腐了!辨正它們幹什麼呢?”孔子說:“你真魯莽啊!君子對于自己所不知道的,就不發表意見。
名稱不辨正,說話就不順當;說話不順當,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禮樂就得不到實施;禮樂得不到實施,刑罰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民衆就無所适從。
因此,君子定名的東西必定有理由可說,說了就必定能施行。
君子對于自己的說話,是一點都不馬虎的。
” 【原文】 子曰:“誦《詩》①三百,授②之以政,不達③;使④于四方,不能專對⑤。
雖多,亦奚以⑥為?” 【注釋】 ①《詩》:《詩經》。
我國古代人說話,往往引《詩經》作為根據。
②授:交給。
③不達:辦不好。
④使:出使。
⑤不能專對:不能随機應變,獨立應對。
古代使節出使,“受命不受辭”,遇到問題要随機應變,獨立地進行外事活動。
⑥以:用。
【譯文】 孔子說:“讀熟了三百篇《詩》,把政務交給他卻不通曉;派他出使别國卻不能獨立應對。
即使讀得多,又有什麼用呢?” 【原文】 子曰:“其身正①,不令②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 【注釋】 ①正:端正、正派。
②令:命令。
【譯文】 孔子說:“自身端正,不發号令就能施行;自身不端正,即使号令也不服從。
” 【原文】 子曰:“苟①有用我者,期月②而已可也,三年有成③。
” 【注釋】 ①苟:假如。
②期月:一周年。
期,也有寫作“朞”的。
一說,古以一年為期,“月”字應是衍文。
可:僅可而有不足之意。
③有成:很有成就。
【譯文】 孔子說:“如果有人起用我,不過一年就可初見成效,三年便能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