顔淵篇第十二

關燈
【原文】 顔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①為仁。

    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②焉。

    為仁由己③,而由人乎哉?”顔淵曰:“請問其目④。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顔淵曰:“回雖不敏⑤,請事⑥斯語矣。

    ” 【注釋】 ①克己複禮:克制自己,使言行都符合于禮。

     ②歸仁:歸仁于你,即稱贊你有仁德。

     ③由己:指全靠自己。

     ④目:具體的細目。

     ⑤不敏:不聰明、不敏慧。

     ⑥事:實行、實踐。

     【譯文】 顔淵詢問仁,孔子說:“約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禮,就是仁。

    一旦能約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禮,天下人就稱贊你有仁德。

    成就仁在于自身,難道要仰仗他人嗎?”顔淵說:“請問具體的内容。

    ”孔子說:“不合乎禮的不去看,不合乎禮的不去聽,不合乎禮的不去說,不合乎禮的不去做。

    ”顔淵說:“我雖然遲鈍,也要奉行這些教導。

    ” 更多好書分享關注公衆号:tianbooks 【原文】 司馬牛①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②。

    ”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③,言之得無訒乎?” 【注釋】 ①司馬牛:孔子學生司馬耕,字子牛。

     ②訒:說話緩慢而謹慎,言行一緻,系孔子針對“牛多言而躁”而發。

     ③為之難:做起來困難。

     【譯文】 司馬牛詢問仁,孔子說:“具備仁的人,他的言語謹慎。

    ”司馬牛說:“言語謹慎就叫作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難,說起來能不謹慎嗎?” 【原文】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①,夫何憂何懼?” 【注釋】 ①内省不疚:從内心省察而不感到慚愧。

    疚,病、愧。

     【譯文】 司馬牛詢問什麼樣的人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

    ”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就叫作君子了嗎?”孔子說:“内心自省不感到愧疚,還有什麼憂愁恐懼呢?” 【原文】 司馬牛①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②。

    ”子夏曰:“商③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④。

    君子敬而無失⑤,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内⑥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注釋】 ①司馬牛:見于《左傳·哀公十四年》,名犂,宋國桓魋之弟。

    同孔子弟子死馬牛名耕者,是兩個人。

    桓魋和他的幾個兄弟一起謀反,失敗後死的死,逃的逃。

    司馬牛也為避亂而死在魯郭門外。

     ②亡:通“無”,沒有。

     ③商:子夏的名字。

     ④死生有命:死和生都由命運安排。

     ⑤失:過失。

     ⑥四海之内:全國範圍内,普天之下。

     【譯文】 司馬牛憂傷地說:“别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

    ”子夏說:“我聽說:生死自有命運,富貴在于上天。

    君子敬慎而沒有失誤,待人謙恭而有禮,四海之内都是兄弟。

    君子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 【原文】 子貢問政①,子曰:“足食,足兵,民信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③。

    ” 【注釋】 ①政:政事,指治理國家。

     ②民信:人民對國家信任。

     ③立:立國、存立。

     【譯文】 子貢詢問政務,孔子說:“使糧食富足,使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