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篇第九

關燈
廣博。

     ⑩約我以禮:即“克己複禮”。

    意謂夫子既以文章開導我,又以古禮約束我。

     ?‘如有’句:舊注,謂其有所立,又卓然不可及。

    卓爾,高超、突出,猶言高不可見。

     ?末由也已:沒有辦法的意思。

    末,沒有。

    由,途徑。

     【譯文】 顔回感歎地說:“仰望它更覺崇高,鑽研它更覺堅厚。

    觀望時在前面,忽然又到後面去了。

    夫子有步驟地善于引導他人,用典制來豐富我,用禮儀來約束我,使我欲罷不能。

    我已經竭盡了才力,大道似乎卓然在前,我雖然想随從它,卻不知從何入手。

    ” 【原文】 子欲居九夷①。

    或曰:“陋②,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釋】 ①九夷:指淮夷,春秋時散居在淮水、泗水之間。

    古代對東北邊疆文化較低的少數民族的通稱。

     ②陋:簡陋,引申為閉塞落後。

     【譯文】 孔子想住到夷人地區去。

    有人說道:“那兒粗陋,怎麼行呢?”孔子說:“君子住在那兒,有什麼粗陋的呢!” 【原文】 子在川上①曰:“逝者②如斯夫!不舍③晝夜。

    ” 【注釋】 ①川上:河邊。

     ②逝者:明指流水逝去,實指消逝的歲月。

     ③不舍:不停。

     【譯文】 孔子在河邊說:“逝去的時光就像它那樣啊!日夜不停。

    ” 【原文】 子曰:“吾未見好德①如好色②者也。

    ” 【注釋】 ①好德:喜愛道德。

     ②色:美色。

     【譯文】 孔子說:“我從未見到喜好德行如同喜好美色的人。

    ” 【原文】 子曰:“語之而不惰①者,其回②也與!” 【注釋】 ①惰:懈怠。

     ②回:指顔回,即顔淵。

     【譯文】 孔子說:“聽我講述始終不懈怠的,大概就是顔回吧!” 【原文】 子謂顔淵,曰:“惜①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 【注釋】 ①惜:可惜。

    舊注:顔淵死後,孔子有此歎也。

    顔淵早卒,死時年僅四十一歲,孔子異常悲痛,歎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譯文】 孔子談到顔回,說:“死得可惜啊!我隻見他前進,從未見到他止步。

    ” 【原文】 子曰:“苗①而不秀②者有矣夫,秀而不實③者有矣夫。

    ” 【注釋】 ①苗:禾苗。

     ②秀:莊稼吐穗、開花。

     ③秀而不實:吐穗揚花而不灌漿結實。

    實,結果實。

    漢唐人注《論語》,多以為孔子此話是為顔淵短命而發的。

     【譯文】 孔子說:“莊稼發芽而不揚花是有的,揚花而不結實也是有的。

    ” 【原文】 子曰:“後生可畏①,焉②知來者③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④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 【注釋】 ①後生可畏: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

     ②焉:怎麼。

     ③來者:未來的人。

     ④聞:名聲,借指道德、學問修養。

     【譯文】 孔子說:“後生可畏,怎麼知道将來不如現在呢?四十、五十還沒有名聲,也就不值得畏懼了。

    ” 【原文】 子曰:“三軍①可奪帥②也,匹夫③不可奪志④也。

    ” 【注釋】 ①三軍:古時一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

    周制,諸侯中的大國可以擁有軍隊三軍。

    此處泛指大軍。

     ②奪帥:撤換、俘虜元帥。

     ③匹夫:普通百姓。

     ④奪志:強迫放棄志向。

     【譯文】 孔子說:“三軍能被奪去主帥,普通百姓卻不能迫使他改變志向。

    ” 【原文】 子曰:“歲寒①,然後知松柏之後凋②也。

    ” 【注釋】 ①歲寒:寒冷的冬天。

     ②凋:凋落、凋零。

     【譯文】 孔子說:“天氣寒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零的。

    ” 【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①,仁者不憂②,勇者不懼。

    ” 【注釋】 ①惑:疑惑、迷惑。

     ②憂:憂愁、憂慮。

     【譯文】 孔子說:“明智者不疑惑,仁德者不憂愁,勇敢者不畏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