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篇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子罕①言利②與③命④與仁。
【注釋】 ①罕:少。
②利:功利。
③與:用作動詞,心許,贊許。
④命:命運。
【譯文】 孔子很少談論功利,卻注重命運和仁德。
【原文】 達巷黨①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②。
”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③?執禦④乎?執射⑤乎?吾執禦矣。
” 【注釋】 ①達巷黨:達地的一條裡巷。
達,地名。
古時以五百家為黨。
②成名:指有專門的一技之長。
③執:專執也,意即專長。
④禦:駕車。
舊注“禦為六藝之卑”。
⑤射:射箭。
【譯文】 有個居住在達巷的人說:“孔子偉大啊!學問淵博卻沒有樹立名聲的一技之長。
”孔子聽到後,對門徒們說:“我學習什麼呢?學習駕車嗎?學習射箭嗎?我還是學習駕車吧!” 匡人解圍 孔子離開衛國到陳國,路過匡地,因陽虎曾施暴于匡人,孔子長得像陽虎,匡人就把他們圍困了五天。
弟子們很害怕,孔子說:“周文王死後,道德文化不都在我這兒嗎?匡人能把我怎麼樣?”匡人知道搞錯了,就放了孔子師徒。
【原文】 子曰:“麻冕①,禮也;今也純②,儉,吾從衆。
拜下③,禮也;今拜乎上④,泰⑤也;雖違衆,吾從下。
” 【注釋】 ①麻冕:用麻料織的禮帽。
②純:黑色的絲,指用絲料織成的禮帽。
③拜下:古時臣下對君主行禮,先在堂下磕頭,升堂後再磕頭,共拜兩次。
這裡指堂下的一次磕頭。
④今拜乎上:現在隻在堂上拜一次。
⑤泰:傲慢而不恭的樣子。
【譯文】 孔子說:“麻布的冠冕是合乎禮的,現今用絲帛,比麻布儉省,我依從多數。
在堂下跪拜是合乎禮的,現今在堂上跪拜,較為倨傲;即使違背多數,我依從在堂下跪拜。
” 【原文】 子畏①于匡②,曰:“文王既沒③,文④不在茲⑤乎?天之将喪⑥斯文也,後死者⑦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注釋】 ①畏:指拘禁、囚禁。
②匡:地名,在今河南長垣西南。
相傳匡人曾受魯國陽虎的掠奪和殘殺。
孔子自衛國去陳國時經過匡地,因其容貌和陽虎相象,匡人誤以為就是陽虎,于是圍困囚禁了孔子一行人,欲殺之。
弟子懼怕,孔子乃以天命安慰開導他們。
③沒:通“殁”,亡、死。
④文:指禮樂典章制度等文化遺産。
⑤茲:這裡,同“此”。
⑥喪:消滅。
⑦後死者:孔子自稱。
【譯文】 孔子在匡邑遇險,說:“周文王逝世以後,禮樂典章制度不是在我這裡嗎?上天将要使它們淪喪,我這後死的人就不會掌握它們了;上天若不想使它們淪喪,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原文】 子曰:“鳳鳥①不至,河不出圖②,吾已矣夫③!” 【注釋】 ①鳳鳥:鳳凰。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瑞鳥,它的出現預示天下太平。
傳說虞舜時出現過鳳凰,文王時鳳凰又鳴于岐山。
②河圖:黃河裡出現的圖畫,表示聖人出現。
傳說黃河中龍馬負圖而出,伏羲據此畫八卦,世稱河圖,作為聖王出現的征兆。
③吾已矣夫:謂孔子哀歎:我這一生恐怕是完了吧!這聲哀歎,既表示了孔子對世無聖主、吾道不行的失望,也反映了他信天由命的宿命論思想。
【譯文】 孔子說:“鳳凰不到來,河圖不出現,我沒有指望了!” 【原文】 顔淵喟然①歎曰:“仰之②彌③高,鑽之彌堅④。
瞻⑤之在前,忽焉⑥在後。
夫子循循然⑦善誘⑧人,博⑨我以文,約我以禮⑩,欲罷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 【注釋】 ①喟然:指感歎的樣子。
②之:指孔子之道,亦是指孔子其人。
下文“之”字意同。
③彌:更加。
④堅:堅硬,堅固。
⑤瞻:懷着崇敬的心情看。
⑥忽焉:一下子。
⑦循循然:有次序的樣子。
⑧誘:誘導。
⑨博:
【注釋】 ①罕:少。
②利:功利。
③與:用作動詞,心許,贊許。
④命:命運。
【譯文】 孔子很少談論功利,卻注重命運和仁德。
【原文】 達巷黨①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②。
”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③?執禦④乎?執射⑤乎?吾執禦矣。
” 【注釋】 ①達巷黨:達地的一條裡巷。
達,地名。
古時以五百家為黨。
②成名:指有專門的一技之長。
③執:專執也,意即專長。
④禦:駕車。
舊注“禦為六藝之卑”。
⑤射:射箭。
【譯文】 有個居住在達巷的人說:“孔子偉大啊!學問淵博卻沒有樹立名聲的一技之長。
”孔子聽到後,對門徒們說:“我學習什麼呢?學習駕車嗎?學習射箭嗎?我還是學習駕車吧!” 匡人解圍 孔子離開衛國到陳國,路過匡地,因陽虎曾施暴于匡人,孔子長得像陽虎,匡人就把他們圍困了五天。
弟子們很害怕,孔子說:“周文王死後,道德文化不都在我這兒嗎?匡人能把我怎麼樣?”匡人知道搞錯了,就放了孔子師徒。
【原文】 子曰:“麻冕①,禮也;今也純②,儉,吾從衆。
拜下③,禮也;今拜乎上④,泰⑤也;雖違衆,吾從下。
” 【注釋】 ①麻冕:用麻料織的禮帽。
②純:黑色的絲,指用絲料織成的禮帽。
③拜下:古時臣下對君主行禮,先在堂下磕頭,升堂後再磕頭,共拜兩次。
這裡指堂下的一次磕頭。
④今拜乎上:現在隻在堂上拜一次。
⑤泰:傲慢而不恭的樣子。
【譯文】 孔子說:“麻布的冠冕是合乎禮的,現今用絲帛,比麻布儉省,我依從多數。
在堂下跪拜是合乎禮的,現今在堂上跪拜,較為倨傲;即使違背多數,我依從在堂下跪拜。
” 【原文】 子畏①于匡②,曰:“文王既沒③,文④不在茲⑤乎?天之将喪⑥斯文也,後死者⑦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注釋】 ①畏:指拘禁、囚禁。
②匡:地名,在今河南長垣西南。
相傳匡人曾受魯國陽虎的掠奪和殘殺。
孔子自衛國去陳國時經過匡地,因其容貌和陽虎相象,匡人誤以為就是陽虎,于是圍困囚禁了孔子一行人,欲殺之。
弟子懼怕,孔子乃以天命安慰開導他們。
③沒:通“殁”,亡、死。
④文:指禮樂典章制度等文化遺産。
⑤茲:這裡,同“此”。
⑥喪:消滅。
⑦後死者:孔子自稱。
【譯文】 孔子在匡邑遇險,說:“周文王逝世以後,禮樂典章制度不是在我這裡嗎?上天将要使它們淪喪,我這後死的人就不會掌握它們了;上天若不想使它們淪喪,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原文】 子曰:“鳳鳥①不至,河不出圖②,吾已矣夫③!” 【注釋】 ①鳳鳥:鳳凰。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瑞鳥,它的出現預示天下太平。
傳說虞舜時出現過鳳凰,文王時鳳凰又鳴于岐山。
②河圖:黃河裡出現的圖畫,表示聖人出現。
傳說黃河中龍馬負圖而出,伏羲據此畫八卦,世稱河圖,作為聖王出現的征兆。
③吾已矣夫:謂孔子哀歎:我這一生恐怕是完了吧!這聲哀歎,既表示了孔子對世無聖主、吾道不行的失望,也反映了他信天由命的宿命論思想。
【譯文】 孔子說:“鳳凰不到來,河圖不出現,我沒有指望了!” 【原文】 顔淵喟然①歎曰:“仰之②彌③高,鑽之彌堅④。
瞻⑤之在前,忽焉⑥在後。
夫子循循然⑦善誘⑧人,博⑨我以文,約我以禮⑩,欲罷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 【注釋】 ①喟然:指感歎的樣子。
②之:指孔子之道,亦是指孔子其人。
下文“之”字意同。
③彌:更加。
④堅:堅硬,堅固。
⑤瞻:懷着崇敬的心情看。
⑥忽焉:一下子。
⑦循循然:有次序的樣子。
⑧誘:誘導。
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