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篇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子曰:“泰伯①,其可謂至德②也已矣。
三以天下讓③,民無得而稱焉④。
” 【注釋】 ①泰伯:亦作“太伯”。
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長子,為了讓位給幼弟季曆,以便将來讓周文王接任,便與二弟仲雍逃到句吳,成為吳國的始祖。
《史記·吳太伯世家》:“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曆之兄也。
季曆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曆以及昌。
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避季曆。
季曆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
”昌,就是周文王姬昌,到其子武王時,便滅了殷商,統一了天下。
②至德:最高尚的道德。
③三以天下讓:三讓,泰伯避而出走為一讓;父王古公殁,不返回奔喪,二讓;免喪後,斷發文身不返,三讓。
有此三讓,昌(文王)得以繼位而統一天下。
④‘民無得’句:謂民間并不了解泰伯讓位的事迹,找不到什麼明顯的事實來稱贊他。
隻是孔子崇尚“讓”,稱之為“至德”以勵世人。
【譯文】 孔子說:“泰伯可以說品德是極為高尚了!他多次将天下拱手讓給季曆,百姓找不到适當的語言去贊美他。
” 【原文】 曾子曰:“以能①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②;犯而不校③。
昔者吾友④嘗從事于斯矣。
” 【注釋】 ①能:才能。
②‘有若無’二句:謂有學問卻像沒有學問,滿腹知識卻像空無所有。
③犯而不校:謂被人侵犯也能安之若泰,不與之計較。
④吾友:我的朋友,此處大概指顔淵。
犯,冒犯;校,計較。
【譯文】 曾子說:“自己才能高,卻向才能低于自己的人請教;自己學識豐富,卻向學識淺薄的人請教;有學問就像沒有學問一樣,學富五車卻像空無所有一樣;别人無理冒犯自己,自己也不計較。
從前我的一位朋友便這樣做過。
” 【原文】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①,可以寄百裡之命②,臨大節③而不可奪④也。
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 【注釋】 ①六尺之孤:幼小的國君。
六尺,古代指小孩。
古代尺短,六尺約合今一百三十八厘米。
②百裡之命:指國政。
百裡,指諸侯國。
③大節:指國家安危存亡的大事。
④奪:動搖、改變。
【譯文】 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孤兒托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令交付給他,面臨安危存亡的緊要關頭,仍能不動搖屈服。
這樣的人可以稱為君子嗎?這種人真是君子啊!” 【原文】 曾子曰:“士①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遠。
仁③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注釋】 ①士:讀書人。
②弘毅:胸懷寬廣,意志堅強。
弘,志量弘大;毅,有毅力。
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緻其遠。
③仁:指實現仁德。
【譯文】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宏大剛毅,因為他任重而道遠。
以實現整個人類的仁道為己任,不也沉重嗎?到死才終止,不也遙遠嗎?” 【原文】 子曰:“興①于《詩》,立于禮②,成于樂③。
” 【注釋】 ①興:興起,開始。
②立于禮:謂自立于學禮,禮能使人在社會上站得住腳。
③成于樂:即完成于學樂,把樂作為教學工作的最後階段。
孔子所謂的樂,其内容和本質都離不開禮,故常“禮樂”連言。
【譯文】 孔子說:“《詩經》使我心志勃發,禮儀使我卓然自立,音樂使我事業成功。
” 【原文】 子曰:“民可使由之①,不可使知
三以天下讓③,民無得而稱焉④。
” 【注釋】 ①泰伯:亦作“太伯”。
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長子,為了讓位給幼弟季曆,以便将來讓周文王接任,便與二弟仲雍逃到句吳,成為吳國的始祖。
《史記·吳太伯世家》:“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曆之兄也。
季曆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曆以及昌。
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避季曆。
季曆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
”昌,就是周文王姬昌,到其子武王時,便滅了殷商,統一了天下。
②至德:最高尚的道德。
③三以天下讓:三讓,泰伯避而出走為一讓;父王古公殁,不返回奔喪,二讓;免喪後,斷發文身不返,三讓。
有此三讓,昌(文王)得以繼位而統一天下。
④‘民無得’句:謂民間并不了解泰伯讓位的事迹,找不到什麼明顯的事實來稱贊他。
隻是孔子崇尚“讓”,稱之為“至德”以勵世人。
【譯文】 孔子說:“泰伯可以說品德是極為高尚了!他多次将天下拱手讓給季曆,百姓找不到适當的語言去贊美他。
” 【原文】 曾子曰:“以能①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②;犯而不校③。
昔者吾友④嘗從事于斯矣。
” 【注釋】 ①能:才能。
②‘有若無’二句:謂有學問卻像沒有學問,滿腹知識卻像空無所有。
③犯而不校:謂被人侵犯也能安之若泰,不與之計較。
④吾友:我的朋友,此處大概指顔淵。
犯,冒犯;校,計較。
【譯文】 曾子說:“自己才能高,卻向才能低于自己的人請教;自己學識豐富,卻向學識淺薄的人請教;有學問就像沒有學問一樣,學富五車卻像空無所有一樣;别人無理冒犯自己,自己也不計較。
從前我的一位朋友便這樣做過。
” 【原文】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①,可以寄百裡之命②,臨大節③而不可奪④也。
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 【注釋】 ①六尺之孤:幼小的國君。
六尺,古代指小孩。
古代尺短,六尺約合今一百三十八厘米。
②百裡之命:指國政。
百裡,指諸侯國。
③大節:指國家安危存亡的大事。
④奪:動搖、改變。
【譯文】 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孤兒托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令交付給他,面臨安危存亡的緊要關頭,仍能不動搖屈服。
這樣的人可以稱為君子嗎?這種人真是君子啊!” 【原文】 曾子曰:“士①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遠。
仁③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注釋】 ①士:讀書人。
②弘毅:胸懷寬廣,意志堅強。
弘,志量弘大;毅,有毅力。
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緻其遠。
③仁:指實現仁德。
【譯文】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宏大剛毅,因為他任重而道遠。
以實現整個人類的仁道為己任,不也沉重嗎?到死才終止,不也遙遠嗎?” 【原文】 子曰:“興①于《詩》,立于禮②,成于樂③。
” 【注釋】 ①興:興起,開始。
②立于禮:謂自立于學禮,禮能使人在社會上站得住腳。
③成于樂:即完成于學樂,把樂作為教學工作的最後階段。
孔子所謂的樂,其内容和本質都離不開禮,故常“禮樂”連言。
【譯文】 孔子說:“《詩經》使我心志勃發,禮儀使我卓然自立,音樂使我事業成功。
” 【原文】 子曰:“民可使由之①,不可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