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①,信而好古②,竊③比于我老彭④。
” 【注釋】 ①述而不作:整理、闡述前人的著作而不創新。
②古:指古代文化。
③竊:私下,謙詞。
④老彭:殷朝的賢大夫。
【譯文】 孔子說:“隻傳述舊章,不創始制作,相信而喜愛古代文化,我私下裡把自己和老彭相比。
” 【原文】 子曰:“默而識①之,學而不厭②,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注釋】 ①識:記住。
②厭:滿足。
【譯文】 孔子說:“(把所見所聞)默記在心裡,勤奮學習而不厭倦,教導别人而不倦怠,這些事對我有什麼困難呢?” 【原文】 子曰:“甚①矣吾衰②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③。
” 【注釋】 ①甚:極、嚴重。
②衰:衰老。
③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
姬姓,名旦,亦稱叔旦。
周武王之弟。
因采邑在周(今陝西岐山北),稱為周公。
曾助武王滅商。
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他攝政,鞏固了周家天下。
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成了孔子心目中的聖人。
【譯文】 孔子說:“我衰老得多麼厲害呀!我很長時間沒再夢見周公了。
” 【原文】 子謂顔淵曰:“用之則行①,舍②之則藏,惟我與爾③有是④夫!”子路曰:“子行⑤三軍⑥,則誰與⑦?”子曰:“暴虎馮河⑧,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必也臨事⑨而懼⑩,好謀而成者?也。
” 【注釋】 ①行:行道、行動起來。
②舍:不用的意思。
③爾:指顔淵。
④是:這個。
⑤行:指揮、統率。
⑥三軍:古代大國有上、中、下三軍,這裡泛指軍隊。
⑦與:共事。
用作動詞,偕同的意思。
⑧暴虎馮河:空手與老虎搏鬥,赤足趟水過河。
⑨臨事:面對任務。
⑩懼:此處指謹慎之意。
?好謀而成者:即善用計謀而有決斷的人。
成,決也。
【譯文】 孔子對顔淵說:“有用我的,就把我的這些主張實行起來;不用我,我就退隐。
隻有我和你能這樣了。
”子路說:“如果您去率軍打仗,找誰共事呢?”孔子說:“空手與老虎搏鬥、徒步去渡河而死了也不後悔的人,我是不與他共事的。
必須是臨事能謹慎、善于謀劃而能做得定的人我才與他共事!” 【原文】 子在齊①聞《韶》②,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③為樂之至于斯也。
” 【注釋】 ①齊:齊國。
②《韶》:《韶》樂,歌頌舜的樂章。
③不圖:想不到。
圖,圖謀。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很長時間嘗不出肉味,于是說:“想不到欣賞音樂能達到如此境界。
” 【原文】 冉有曰:“夫子為①衛君②乎?”子貢曰:“諾③,吾将問之。
”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
”曰:“怨④乎?”曰:“求仁而得仁⑤,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 【注釋】 ①為:幫助、贊成、贊許。
②衛君:指衛出公辄,衛靈公之孫,太子蒯聩之子。
蒯聩得罪于靈公,出逃晉國。
靈公死後,辄立為國君。
晉國又把蒯聩送回衛國,與其子争奪君位。
蒯辄拒不讓位,演成父子争國的局面,同伯夷、叔齊兄弟互相推讓的行為恰成對照。
時孔子在衛,故冉求有“老師會不會幫助衛君”的疑問。
③諾:答應的聲音。
④怨:悔恨。
⑤求仁而得仁:謂追求仁的理想而得之,雖遭困窮而無悔。
【譯文】 冉有說:“先生會幫助衛君嗎?”子貢說:“好吧,我去問問他。
”進屋後,子貢道:“伯夷、叔齊是怎樣的人呢?”孔子說:“古代的賢人啊。
”子貢又問:“他們心裡有沒有怨悔呢?”孔子說:“他們一心求仁德而又得到了仁德,還有什麼怨悔呢?”子貢出來後,對冉有說:“先生不會幫助衛君。
” 【原文】 子曰:“加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②,可以無大過③矣。
” 【注釋】 ①
” 【注釋】 ①述而不作:整理、闡述前人的著作而不創新。
②古:指古代文化。
③竊:私下,謙詞。
④老彭:殷朝的賢大夫。
【譯文】 孔子說:“隻傳述舊章,不創始制作,相信而喜愛古代文化,我私下裡把自己和老彭相比。
” 【原文】 子曰:“默而識①之,學而不厭②,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注釋】 ①識:記住。
②厭:滿足。
【譯文】 孔子說:“(把所見所聞)默記在心裡,勤奮學習而不厭倦,教導别人而不倦怠,這些事對我有什麼困難呢?” 【原文】 子曰:“甚①矣吾衰②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③。
” 【注釋】 ①甚:極、嚴重。
②衰:衰老。
③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
姬姓,名旦,亦稱叔旦。
周武王之弟。
因采邑在周(今陝西岐山北),稱為周公。
曾助武王滅商。
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他攝政,鞏固了周家天下。
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成了孔子心目中的聖人。
【譯文】 孔子說:“我衰老得多麼厲害呀!我很長時間沒再夢見周公了。
” 【原文】 子謂顔淵曰:“用之則行①,舍②之則藏,惟我與爾③有是④夫!”子路曰:“子行⑤三軍⑥,則誰與⑦?”子曰:“暴虎馮河⑧,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必也臨事⑨而懼⑩,好謀而成者?也。
” 【注釋】 ①行:行道、行動起來。
②舍:不用的意思。
③爾:指顔淵。
④是:這個。
⑤行:指揮、統率。
⑥三軍:古代大國有上、中、下三軍,這裡泛指軍隊。
⑦與:共事。
用作動詞,偕同的意思。
⑧暴虎馮河:空手與老虎搏鬥,赤足趟水過河。
⑨臨事:面對任務。
⑩懼:此處指謹慎之意。
?好謀而成者:即善用計謀而有決斷的人。
成,決也。
【譯文】 孔子對顔淵說:“有用我的,就把我的這些主張實行起來;不用我,我就退隐。
隻有我和你能這樣了。
”子路說:“如果您去率軍打仗,找誰共事呢?”孔子說:“空手與老虎搏鬥、徒步去渡河而死了也不後悔的人,我是不與他共事的。
必須是臨事能謹慎、善于謀劃而能做得定的人我才與他共事!” 【原文】 子在齊①聞《韶》②,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③為樂之至于斯也。
” 【注釋】 ①齊:齊國。
②《韶》:《韶》樂,歌頌舜的樂章。
③不圖:想不到。
圖,圖謀。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很長時間嘗不出肉味,于是說:“想不到欣賞音樂能達到如此境界。
” 【原文】 冉有曰:“夫子為①衛君②乎?”子貢曰:“諾③,吾将問之。
”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
”曰:“怨④乎?”曰:“求仁而得仁⑤,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 【注釋】 ①為:幫助、贊成、贊許。
②衛君:指衛出公辄,衛靈公之孫,太子蒯聩之子。
蒯聩得罪于靈公,出逃晉國。
靈公死後,辄立為國君。
晉國又把蒯聩送回衛國,與其子争奪君位。
蒯辄拒不讓位,演成父子争國的局面,同伯夷、叔齊兄弟互相推讓的行為恰成對照。
時孔子在衛,故冉求有“老師會不會幫助衛君”的疑問。
③諾:答應的聲音。
④怨:悔恨。
⑤求仁而得仁:謂追求仁的理想而得之,雖遭困窮而無悔。
【譯文】 冉有說:“先生會幫助衛君嗎?”子貢說:“好吧,我去問問他。
”進屋後,子貢道:“伯夷、叔齊是怎樣的人呢?”孔子說:“古代的賢人啊。
”子貢又問:“他們心裡有沒有怨悔呢?”孔子說:“他們一心求仁德而又得到了仁德,還有什麼怨悔呢?”子貢出來後,對冉有說:“先生不會幫助衛君。
” 【原文】 子曰:“加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②,可以無大過③矣。
” 【注釋】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