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麼困難嗎?”
【原文】
伯牛①有疾,子問②之,自牖③執其手,曰:“亡之④,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釋】
①伯牛:孔子的學生,姓冉,名耕,字伯牛,魯國人。
②問:探問。
③牖:窗戶。
④亡之:有兩種解釋:一說亡同“無”。
無之,謂伯牛無染此惡疾之理。
一說亡作“喪”解,喪失,死亡。
亡之,謂不治之疾将喪此人。
當從後解。
【譯文】 伯牛生了病,孔子去探望他,隔着窗戶握着他的手(和他訣别),說:“失去這個人,真是命啊!這樣的人會有這樣的病!這樣的人會有這樣的病!” 【原文】 子曰:“賢①哉回也!一箪②食、一瓢③飲,在陋巷④,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⑤。
賢哉,回也!” 【注釋】 ①賢:舊注:“行道者謂之賢。
” ②箪:古代盛飯的竹器,圓形。
③瓢:剖開葫蘆做成的舀水、盛酒器,也泛指用木頭或金屬做成的舀水器。
④陋巷:此處指陋室而言。
巷,古時裡中之道叫巷,人的住處也叫巷。
⑤樂:舊注有的指樂道,有的指樂于學。
今從前說。
【譯文】 孔子說:“顔回是多麼賢良啊!一竹筐飯,一瓢水,住在小巷子裡,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種愁苦,顔回卻不改變他的自得其樂。
多麼有修養啊,顔回!” 【原文】 子遊為武城①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②?”曰:“有澹台滅明③者,行不由徑④,非公事,未嘗至于偃⑤之室也。
” 【注釋】 ①武城:魯國城邑,在今山東費縣。
②‘女得人’句:你在此處求得人才了嗎?得人,發現人才。
爾,有的本子作“耳”,依通行本。
焉爾,意即于此。
③澹台滅明:姓澹台,名滅明,字子羽。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将他列為孔子的學生。
④行不由徑:借喻為人循規蹈矩,從不走捷徑,徑,小路,引申為邪路。
⑤偃:言偃,即子遊。
這裡子遊自稱其名。
【譯文】 子遊做武城的地方長官,孔子說:“你在那兒得到什麼人才沒有?”子遊回答說:“有一個叫澹台滅明的人,從不走邪路,不為公事他從不到我屋裡來。
” 【原文】 子曰:“質勝文則野①,文勝質則史②。
文質彬彬③,然後君子。
” 【注釋】 ①質勝文則野:質,質樸,指内在的本質。
文,文采、文飾,指外在的形式。
野,粗野。
②史:言詞華麗,虛浮不實。
朱熹《論語集注》:“史,掌文書,多聞習事,而誠或不足也。
”意謂像掌文書的史官一樣,未免浮誇。
③彬彬:文與質的關系得到恰當的配合。
【譯文】 孔子說:“質地勝過文采,就會粗俗野蠻;文采超過質地,則浮華虛飾。
質地與文采配合恰當,然後才是一個君子。
”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①” 【注釋】 ①本章的“之”字,沒有具體道明,究系何指,衆說紛纭。
有認為指學問的,有認為指道的,有認為指學問和事業,或學問和道德,等等。
包鹹《論語章句》:“學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又不如樂之者深也。
”從之。
樂之者,以學問為悅樂的人。
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可謂達到了“樂之”的境界。
【譯文】 孔子說:“知道它不如喜愛它,喜愛它不如從心裡以它為樂。
” 【原文】 子曰:“中人①以上,可以語上②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 【注釋】 ①中人:具有中等才智的人。
②上:指高深的學問。
【譯文】 孔子說:“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跟他講高深的學問;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能跟他講高深的學問。
” 【原文】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 【譯文】 孔子說:“智者喜歡水,仁者喜歡山。
智者經常活動,仁者經常沉靜。
智者常樂,仁者長壽。
” 【原文】 子曰:“中庸①之為德也,其至②矣乎!民③鮮④久矣。
” 【注釋】 ①中庸:中,指無過也無不及,即恰到好處。
庸,平常。
朱熹《論語集注》:“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
庸,平常也。
” ②至:極,頂點。
孔子認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準。
③民:不完全指老百姓,主要是指“反中庸”的“小人”。
④鮮,少。
【譯文】 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可算是最高的了,但一般民衆不具備此德已經很久了。
”
②問:探問。
③牖:窗戶。
④亡之:有兩種解釋:一說亡同“無”。
無之,謂伯牛無染此惡疾之理。
一說亡作“喪”解,喪失,死亡。
亡之,謂不治之疾将喪此人。
當從後解。
【譯文】 伯牛生了病,孔子去探望他,隔着窗戶握着他的手(和他訣别),說:“失去這個人,真是命啊!這樣的人會有這樣的病!這樣的人會有這樣的病!” 【原文】 子曰:“賢①哉回也!一箪②食、一瓢③飲,在陋巷④,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⑤。
賢哉,回也!” 【注釋】 ①賢:舊注:“行道者謂之賢。
” ②箪:古代盛飯的竹器,圓形。
③瓢:剖開葫蘆做成的舀水、盛酒器,也泛指用木頭或金屬做成的舀水器。
④陋巷:此處指陋室而言。
巷,古時裡中之道叫巷,人的住處也叫巷。
⑤樂:舊注有的指樂道,有的指樂于學。
今從前說。
【譯文】 孔子說:“顔回是多麼賢良啊!一竹筐飯,一瓢水,住在小巷子裡,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種愁苦,顔回卻不改變他的自得其樂。
多麼有修養啊,顔回!” 【原文】 子遊為武城①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②?”曰:“有澹台滅明③者,行不由徑④,非公事,未嘗至于偃⑤之室也。
” 【注釋】 ①武城:魯國城邑,在今山東費縣。
②‘女得人’句:你在此處求得人才了嗎?得人,發現人才。
爾,有的本子作“耳”,依通行本。
焉爾,意即于此。
③澹台滅明:姓澹台,名滅明,字子羽。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将他列為孔子的學生。
④行不由徑:借喻為人循規蹈矩,從不走捷徑,徑,小路,引申為邪路。
⑤偃:言偃,即子遊。
這裡子遊自稱其名。
【譯文】 子遊做武城的地方長官,孔子說:“你在那兒得到什麼人才沒有?”子遊回答說:“有一個叫澹台滅明的人,從不走邪路,不為公事他從不到我屋裡來。
” 【原文】 子曰:“質勝文則野①,文勝質則史②。
文質彬彬③,然後君子。
” 【注釋】 ①質勝文則野:質,質樸,指内在的本質。
文,文采、文飾,指外在的形式。
野,粗野。
②史:言詞華麗,虛浮不實。
朱熹《論語集注》:“史,掌文書,多聞習事,而誠或不足也。
”意謂像掌文書的史官一樣,未免浮誇。
③彬彬:文與質的關系得到恰當的配合。
【譯文】 孔子說:“質地勝過文采,就會粗俗野蠻;文采超過質地,則浮華虛飾。
質地與文采配合恰當,然後才是一個君子。
”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①” 【注釋】 ①本章的“之”字,沒有具體道明,究系何指,衆說紛纭。
有認為指學問的,有認為指道的,有認為指學問和事業,或學問和道德,等等。
包鹹《論語章句》:“學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又不如樂之者深也。
”從之。
樂之者,以學問為悅樂的人。
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可謂達到了“樂之”的境界。
【譯文】 孔子說:“知道它不如喜愛它,喜愛它不如從心裡以它為樂。
” 【原文】 子曰:“中人①以上,可以語上②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 【注釋】 ①中人:具有中等才智的人。
②上:指高深的學問。
【譯文】 孔子說:“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跟他講高深的學問;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能跟他講高深的學問。
” 【原文】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 【譯文】 孔子說:“智者喜歡水,仁者喜歡山。
智者經常活動,仁者經常沉靜。
智者常樂,仁者長壽。
” 【原文】 子曰:“中庸①之為德也,其至②矣乎!民③鮮④久矣。
” 【注釋】 ①中庸:中,指無過也無不及,即恰到好處。
庸,平常。
朱熹《論語集注》:“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
庸,平常也。
” ②至:極,頂點。
孔子認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準。
③民:不完全指老百姓,主要是指“反中庸”的“小人”。
④鮮,少。
【譯文】 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可算是最高的了,但一般民衆不具備此德已經很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