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第六

關燈
【原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①。

    ” 【注釋】 ①南面:面,意同“向”。

    南面,即南向的意思。

    古代天子、諸侯聽政都是南面而坐。

     【譯文】 孔子說:“冉雍這個人可以讓他做官。

    ” 澹台滅明 澹台滅明曾向孔子拜師求學,孔子卻因其相貌醜陋,認為他沒有才能。

    後來澹台滅明遊曆楚國,在百花洲辦學,仍以孔子為師。

     【原文】 仲弓問子桑伯子①,子曰:“可也簡②。

    ”仲弓曰:“居敬③而行簡,以臨④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⑤?”子曰:“雍之言然。

    ” 【注釋】 ①子桑伯子:人名,身世不詳,稱“伯子”,很可能是卿大夫。

     ②簡:簡要、不繁瑣。

     ③居敬:做事心存恭敬。

     ④臨:面臨、面對。

    在這裡有治理的意思。

     ⑤‘無乃’句:無乃,豈不是,但隻用于反問句。

    大,同“太”。

     【譯文】 仲弓問子桑伯子這人怎樣,孔子說:“他的簡單很不錯。

    ”仲弓說道:“如果做事心存恭敬而行事簡單,用這樣的人去統治百姓,不也可以嗎?如果内心簡單,行事也簡單,不是過于簡單了嗎?”孔子說:“雍說得對。

    ” 【原文】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不遷怒①,不貳過②,不幸短命③死矣,今也則亡④,未聞好學者也。

    ” 【注釋】 ①遷怒:指把怒氣移到不相幹的人身上。

    遷,轉移。

     ②貳過:指犯同樣的過失。

    貳,指重複。

     ③短命:《公羊傳》記載顔淵死于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四八一年),其時孔子年七十一。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言顔淵小于孔子三十歲,則死時年四十一。

     ④亡:通“無”。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顔回的好學,他有怨氣不發洩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過失,不幸英年早逝。

    現在沒有這種人了,沒有聽說過有好學的人了。

    ” 【原文】 子華①使于齊,冉子②為其母請粟③,子曰:“與之釜④。

    ”請益⑤,曰:“與之庾⑥。

    ”冉子與之粟五秉⑦。

    子曰:“赤之适⑧齊也,乘肥馬⑨,衣⑩輕裘。

    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 【注釋】 ①子華:孔子學生公西赤的字。

     ②冉子:即冉有。

     ③粟:古代也稱“禾”、“稷”、“谷”。

    糧食的通稱。

     ④釜:古代量器名,在春秋、戰國時代流行于齊國,當時一釜是六鬥四升,約合今天一鬥二升八合。

     ⑤益:增加、增添。

     ⑥庾:古代量器名,當時一庾是二鬥四升,約合今四升八合。

     ⑦秉:古代量名,一秉十六斛,一斛十六鬥,五秉是八十鬥。

    八十鬥約合今十六石。

     ⑧适:往,去到。

     ⑨乘肥馬:乘坐肥馬駕的車。

     ⑩衣:動詞,穿。

     ?周急不繼富:謂周濟窮困的人而不接濟富人。

     【譯文】 子華出使到齊國去,冉子為他母親請養米,孔子說:“給她一釜吧!”冉子請求增加,孔子說:“加一庾吧!”冉子又給了米五秉。

    孔子說:“子華去齊國,車前駕着肥馬,身上穿着輕暖的皮袍。

    我聽說過:君子隻是周濟急需救濟的人,而不是周濟富人。

    ” 【原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①不違仁,其餘則日月②至焉而已矣。

    ” 【注釋】 ①三月:指較長的時間。

     ②日月:指較短的時間。

     【譯文】 孔子說:“顔回呀,他的内心長久不違背仁德,其餘的人隻是偶爾想一下仁德而已。

    ” 【原文】 季康子①問:“仲由可使從政②也與③?”子曰:“由也果④,于從政乎何有⑤?”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⑥,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⑦,于從政乎何有?” 【注釋】 ①季康子:魯國大夫,曾做過魯國正卿。

     ②從政:指在諸侯國家中擔任大夫職務,管理政事。

     ③與:語氣詞。

     ④果:果斷。

    謂有決斷能力,能任事。

     ⑤‘于從政乎’句:謂對于管理政事有何難也。

    從政,舊注指當大夫。

     ⑥達:通情達理。

     ⑦藝:有才能技藝。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仲由這人,可以任用他管理政事嗎?”孔子說:“仲由做事果斷,對于管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季康子又問:“賜呢?可以用他管理政事嗎?”孔子說:“賜這個人很通達,管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季康子繼續問:“求呢?可以讓他管理政事嗎?”孔子說:“求這個人多才多藝,管理政事還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