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篇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衆星共④之。”
【注釋】
①為政以德:用道德來治理國家,即德治。以,介詞,用、拿。
②北辰:北極星。古人稱其為天之中心。
③所:處所、位置。
④共:同“拱”,圍繞、環抱。
【譯文】
孔子說:“用道德去治理國家,自己就會像北極星那樣,安然處在自己的位置上,其他衆多的星辰都圍繞着它轉動。”
顔回
顔回,字子淵,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
【原文】
子曰:“《詩》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無邪③’。”
【注釋】
①《詩》三百:指《詩經》的篇數。實際為三百零五篇,這裡舉其整數。
②蔽:概括。
③思無邪:思想純正而無邪念。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去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沒有邪念’。”
【原文】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學②,三十而立③,四十而不惑④,五十而知天命⑤,六十而耳順⑥,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⑦。”
【注釋】
①有:又。
②學:學問。
③立:站穩腳跟,引申為說話行事有獨立見解,能立足于社會。
④不惑:不被異端邪說和外界的事物所迷惑。
⑤知天命:曆代注疏家對此有不同解釋,有的說:“知天命之始終。”有的說:“即天道之流行而賦于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有的說:“窮理盡性。”有的說:“人受生于天,有哲命,有祿命。”有的說:“命,使也。言天使已如此也。”等等。
⑥耳順:聽人說話能判明是非。
⑦不逾矩:不會超越規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有志于學問。到三十歲,能堅定地自立了。四十歲時,我對一切道理能通達而不再感到迷惑了。到五十歲,我明白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凡我所聽到的一切,都能明白貫通、泰然對待了。到七十歲,我便随心所欲,也不會有越出規矩的可能了。”
【原文】
子遊①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②。至于犬馬,皆能有養③;不敬,何以别④乎?”
【注釋】
①子遊:孔子的學生,姓言名偃,字子遊。
②能養:能夠養活。
③‘至于犬馬’二句:有幾種不同講法:或曰人養活犬馬,或曰犬馬養活人,或曰犬馬亦能養活它自己的爹娘。這裡當指犬馬都能夠得到人的飼養。
④别:區别、分辨。
【譯文】
子遊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道,隻說是能夠養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也能夠得到人的飼養;沒有對父母的敬愛之心,那養活父母與喂養牲畜又有什麼區别呢?”
【原文】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①。有事,弟子②服其勞;有酒食,先生③馔④,曾⑤是以為孝乎?”
【注釋】
①色難:兒子經常和顔悅色地侍奉父母是件難事,也就是說色養最難。色,臉色、表情。
②弟子:子女。
③先生:父兄、長輩。劉台拱《論語骈枝》:“《論語》言‘弟子’者七,其二皆年幼者,其五謂門人。言先生者二,皆謂年長者。”此章言孝,必指家庭内部關系而言,弟子當指年幼者,先生自指年長者。
④馔:飲食,食用,吃喝。
⑤曾:副詞,竟、竟然。
【譯文】
子夏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子女在父母面前總是和顔悅色,是件不容易的事。遇到事情,由年輕人去操勞;有好吃好喝的,讓老年人享受,僅僅是這樣,難道就可以認為是孝嗎?”
【原文】
子曰:“吾與回①言終日②,不違③,如愚。退而省④其私⑤,亦足以發⑥,回也不愚。”
【注釋】
①回:孔子學生顔回,字子淵。魯國人,小孔子三十歲。
②終日:整天,從早到晚。
③不違:不提出反對意見和問題。
④省:觀察、省察。
⑤私:這裡指個人的言行。
⑥發:發明、發揮。
【譯文】
孔子說:“我整天和顔回講學,他從不提出什麼反對意見,像個愚鈍的人。等他退下,我暗中觀察他私下同别人的讨論,他對我的話很能發揮,可見顔回他不愚鈍呀!”
子曰:“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衆星共④之。”
【注釋】
①為政以德:用道德來治理國家,即德治。以,介詞,用、拿。
②北辰:北極星。古人稱其為天之中心。
③所:處所、位置。
④共:同“拱”,圍繞、環抱。
【譯文】
孔子說:“用道德去治理國家,自己就會像北極星那樣,安然處在自己的位置上,其他衆多的星辰都圍繞着它轉動。”
顔回
顔回,字子淵,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
【原文】
子曰:“《詩》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無邪③’。”
【注釋】
①《詩》三百:指《詩經》的篇數。實際為三百零五篇,這裡舉其整數。
②蔽:概括。
③思無邪:思想純正而無邪念。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去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沒有邪念’。”
【原文】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學②,三十而立③,四十而不惑④,五十而知天命⑤,六十而耳順⑥,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⑦。”
【注釋】
①有:又。
②學:學問。
③立:站穩腳跟,引申為說話行事有獨立見解,能立足于社會。
④不惑:不被異端邪說和外界的事物所迷惑。
⑤知天命:曆代注疏家對此有不同解釋,有的說:“知天命之始終。”有的說:“即天道之流行而賦于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有的說:“窮理盡性。”有的說:“人受生于天,有哲命,有祿命。”有的說:“命,使也。言天使已如此也。”等等。
⑥耳順:聽人說話能判明是非。
⑦不逾矩:不會超越規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有志于學問。到三十歲,能堅定地自立了。四十歲時,我對一切道理能通達而不再感到迷惑了。到五十歲,我明白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凡我所聽到的一切,都能明白貫通、泰然對待了。到七十歲,我便随心所欲,也不會有越出規矩的可能了。”
【原文】
子遊①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②。至于犬馬,皆能有養③;不敬,何以别④乎?”
【注釋】
①子遊:孔子的學生,姓言名偃,字子遊。
②能養:能夠養活。
③‘至于犬馬’二句:有幾種不同講法:或曰人養活犬馬,或曰犬馬養活人,或曰犬馬亦能養活它自己的爹娘。這裡當指犬馬都能夠得到人的飼養。
④别:區别、分辨。
【譯文】
子遊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道,隻說是能夠養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也能夠得到人的飼養;沒有對父母的敬愛之心,那養活父母與喂養牲畜又有什麼區别呢?”
【原文】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①。有事,弟子②服其勞;有酒食,先生③馔④,曾⑤是以為孝乎?”
【注釋】
①色難:兒子經常和顔悅色地侍奉父母是件難事,也就是說色養最難。色,臉色、表情。
②弟子:子女。
③先生:父兄、長輩。劉台拱《論語骈枝》:“《論語》言‘弟子’者七,其二皆年幼者,其五謂門人。言先生者二,皆謂年長者。”此章言孝,必指家庭内部關系而言,弟子當指年幼者,先生自指年長者。
④馔:飲食,食用,吃喝。
⑤曾:副詞,竟、竟然。
【譯文】
子夏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子女在父母面前總是和顔悅色,是件不容易的事。遇到事情,由年輕人去操勞;有好吃好喝的,讓老年人享受,僅僅是這樣,難道就可以認為是孝嗎?”
【原文】
子曰:“吾與回①言終日②,不違③,如愚。退而省④其私⑤,亦足以發⑥,回也不愚。”
【注釋】
①回:孔子學生顔回,字子淵。魯國人,小孔子三十歲。
②終日:整天,從早到晚。
③不違:不提出反對意見和問題。
④省:觀察、省察。
⑤私:這裡指個人的言行。
⑥發:發明、發揮。
【譯文】
孔子說:“我整天和顔回講學,他從不提出什麼反對意見,像個愚鈍的人。等他退下,我暗中觀察他私下同别人的讨論,他對我的話很能發揮,可見顔回他不愚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