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篇第一

關燈
【原文】 子①曰:“學②而時③習④之,不亦說⑤乎?有朋⑥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⑦不知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釋】 ①子:先生、老師。

    古代男子通稱。

    《論語》中“子曰”的“子”均指孔子。

    孔子(前五五一-前四七九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學的創始人。

    孔子弟子唯有子、曾子二人稱子,闵子、冉子僅一見。

    宋理學家認為,《論語》成書于有子、曾子的門人,故除孔子外,獨稱這二人為子。

     ②學:學習,指學修己的道理和為人的知識。

    今人以求知識為學,古人則以修養為學,學必兼誦行,其義乃全。

     ③時:古意指适時,一定的時候。

    宋以後注家有解作“時時”、“時常”的,非古義。

     ④習:一般作複習、溫習,引申為學習;古書中還有實習、演習的意義。

     ⑤說:通“悅”,高興、喜悅。

     ⑥有朋:古本有作“朋友”、“友朋”的。

    舊注“同門曰朋”,“同志曰友”。

    此“朋”字即指弟子、志同道合者。

    《史記·孔子世家》雲:“定公五年,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衆,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整句意謂以文會友、教學相長是一件樂事。

     ⑦人:當指人君,非一般概念的人,即在高位的諸侯或卿大夫。

    不宜解作人家、别人。

     ⑧愠:惱怒、怨恨。

    意指心中稍有不平,而非指大怒。

     ⑨君子:《論語》中的君子,一般指有道德、有學問、有地位的人。

    常與被統治的所謂小人或野人相對稱。

     【譯文】 孔子說:“學習以後,能在一定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感到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感到很快樂嗎?别人不理解我,我卻不埋怨,不也是一位有教養的君子嗎?” 【原文】 有子①曰:“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③上者,鮮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⑤,本立而道⑥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⑦之本與⑧!” 【注釋】 ①有子:孔子學生有若。

     ②孝弟:孝順父母,敬愛兄長。

    弟,通“悌”。

     ③犯:冒犯、觸犯。

     ④鮮:少。

     ⑤務本:追求根本的道德規範。

    本,這裡指孝悌。

     ⑥道:道德、道義。

     ⑦仁:這是孔子心目中的一種最高道德的名稱,有多種解釋,這裡指仁愛。

     ⑧與:同“欤”,語氣助詞,表示疑問。

    《論語》中的“欤”都寫成“與”。

     【譯文】 有子說:“如果一個人能夠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冒犯上級,這種情況是很少有的;不喜歡犯上,卻喜歡造反作亂,這種人從來沒有過。

    君子專心緻志于最根本的工作,基本的東西有了,道就由此而産生了。

    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應該是仁愛的根本吧!” 【原文】 子曰:“巧言①令色②,鮮矣仁③!” 【注釋】 ①巧言:花言巧語。

     ②令色:僞善的面貌。

    令,善、美好。

     ③鮮矣仁:是“仁鮮矣”的倒裝。

    意即仁德少。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面目僞善,這樣的人,仁德是不可能多的!” 【原文】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為人謀③而不忠④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⑤乎?傳⑥不習⑦乎?” 【注釋】 ①曾子:孔子學生曾參,字子輿,南武城(今山東費縣西南)人,比孔子小四十六歲。

     ②三省:多次省察、檢讨。

    省,察看,檢查,内省(自省),反省。

    三,表示多次。

    在古書中,“三”、“九”等字,隻是一般表示次數之多。

     ③謀:計議,計策,計謀。

     ④忠:忠誠,盡心竭力。

    《說文》:“盡心曰忠。

    ” ⑤信:誠信、誠實。

     ⑥傳:老師的傳授。

     ⑦習:含有溫習、複習、演習、實習之意。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了呢?同朋友往來是否真誠呢?老師傳授的東西是否複習過呢?” 【原文】 子夏①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