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篇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賢賢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緻③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 【注釋】 ①子夏:孔子學生蔔商,字子夏。
孔子晚年的高足,小孔子四十四歲,以文學著稱。
②賢賢易色:意謂尊重妻子,重其品質,而輕其色貌。
前一賢字,意為尊重,用作動詞。
後一賢字,原意指賢人,此處引申為妻子。
易,改變、變易。
色,美色,色貌。
③緻:送、奉獻。
【譯文】 子夏說:“對妻子,要重品德,不要重相貌;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服侍君主,能豁出生命全力以赴;結交朋友,說話誠懇實在。
這樣的人即使自謙說沒讀過什麼書,我也肯定要說他已經很有學問了。
” 【原文】 曾子曰:“慎終①追遠②,民德歸厚③矣。
” 【注釋】 ①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
終,指剛死的人。
②追遠:追思死去的祖先。
此指祭祀祖先。
遠,指祭祀。
③歸厚:歸于淳樸厚道。
【譯文】 曾子說:“對死者的喪葬之禮能慎重地對待,對過世已久的人能不斷地追思懷念,這樣自然會導緻社會風俗道德的日趨淳厚。
” 【原文】 子曰:“父在①,觀其志;父沒②,觀其行③;三年無改于父之道④,可謂孝矣。
” 【注釋】 ①在:在世、活着。
②沒:死亡。
③行:行為、行動。
④道:準則。
此指父親生前的思想和行事。
【譯文】 孔子說:“父親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親死了,就要考察他的行為;如果他能長期地遵守父親生前的行為準則而不加改變的話,就可以說是做到孝了。
”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①,敏②于事而慎于言,就③有道而正④焉,可謂好學也已⑤。
” 【注釋】 ①安:安逸。
②敏:敏捷、迅速。
③就:靠近、接近。
④正:匡正、糾正。
⑤也已:語氣詞連用,表示肯定。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飯不要求吃飽,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聰明敏捷,說話謹慎小心,能經常向有道德的人匡正自己的缺點,這樣就可以說得上是好學了。
” 【原文】 子貢曰:“貧而無谄①,富而無驕,何如②?” 子曰:“可也,未若③貧而樂④,富而好禮者也。
”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⑤,其斯之謂與?”子曰:“賜⑥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⑦。
” 【注釋】 ①谄:谄媚奉承。
②何如:怎麼樣。
《論語》中的“何如”,都可看作“怎麼樣”。
③未若:還不如。
④貧而樂:皇侃《論語義疏》:“樂”下有“道”字,從之。
⑤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語見《詩經·衛風·淇奧》,意思是切割骨角、象牙、玉石,然後加以細細磨制、磨琢,成為器皿。
後濃縮成成語“切磋琢磨”,含有研讨、探求之意。
⑥賜:子貢的名。
《論語》中孔子對學生一般都稱名。
⑦‘告諸’句:諸,此處同“之”。
往,過去的事,此處指已經教過的内容。
來,未來的事,此處指尚未教的東西。
【譯文】 子貢說:“雖然貧窮,卻不去巴結逢迎;雖然有錢,卻不傲慢自大,怎麼樣?” 孔子說:“這樣不錯了,但是還不夠,如果能做到貧窮仍然樂于道德的自我完善,有錢而又愛好禮節就更好了。
” 子貢說:“《詩經》上說:‘就像對待象牙、骨角、玉石一樣,不停地切呀,磋呀,琢呀,磨呀。
’說的是這個意思嗎?”孔子回答說:“子貢呀,現在可以同你談《詩經》了。
因為告訴你一點,你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了。
” 【原文】 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②,患不知人也。
” 【注釋】 ①患:擔心、憂慮。
②不己知:不了解自己。
“不己知”是“不知己”的倒裝,賓語前置。
【譯文】 孔子說:“别人不理解我,我不犯愁,我擔心的是自己不理解别人。
”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 【注釋】 ①子夏:孔子學生蔔商,字子夏。
孔子晚年的高足,小孔子四十四歲,以文學著稱。
②賢賢易色:意謂尊重妻子,重其品質,而輕其色貌。
前一賢字,意為尊重,用作動詞。
後一賢字,原意指賢人,此處引申為妻子。
易,改變、變易。
色,美色,色貌。
③緻:送、奉獻。
【譯文】 子夏說:“對妻子,要重品德,不要重相貌;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服侍君主,能豁出生命全力以赴;結交朋友,說話誠懇實在。
這樣的人即使自謙說沒讀過什麼書,我也肯定要說他已經很有學問了。
” 【原文】 曾子曰:“慎終①追遠②,民德歸厚③矣。
” 【注釋】 ①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
終,指剛死的人。
②追遠:追思死去的祖先。
此指祭祀祖先。
遠,指祭祀。
③歸厚:歸于淳樸厚道。
【譯文】 曾子說:“對死者的喪葬之禮能慎重地對待,對過世已久的人能不斷地追思懷念,這樣自然會導緻社會風俗道德的日趨淳厚。
” 【原文】 子曰:“父在①,觀其志;父沒②,觀其行③;三年無改于父之道④,可謂孝矣。
” 【注釋】 ①在:在世、活着。
②沒:死亡。
③行:行為、行動。
④道:準則。
此指父親生前的思想和行事。
【譯文】 孔子說:“父親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親死了,就要考察他的行為;如果他能長期地遵守父親生前的行為準則而不加改變的話,就可以說是做到孝了。
”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①,敏②于事而慎于言,就③有道而正④焉,可謂好學也已⑤。
” 【注釋】 ①安:安逸。
②敏:敏捷、迅速。
③就:靠近、接近。
④正:匡正、糾正。
⑤也已:語氣詞連用,表示肯定。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飯不要求吃飽,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聰明敏捷,說話謹慎小心,能經常向有道德的人匡正自己的缺點,這樣就可以說得上是好學了。
” 【原文】 子貢曰:“貧而無谄①,富而無驕,何如②?” 子曰:“可也,未若③貧而樂④,富而好禮者也。
”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⑤,其斯之謂與?”子曰:“賜⑥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⑦。
” 【注釋】 ①谄:谄媚奉承。
②何如:怎麼樣。
《論語》中的“何如”,都可看作“怎麼樣”。
③未若:還不如。
④貧而樂:皇侃《論語義疏》:“樂”下有“道”字,從之。
⑤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語見《詩經·衛風·淇奧》,意思是切割骨角、象牙、玉石,然後加以細細磨制、磨琢,成為器皿。
後濃縮成成語“切磋琢磨”,含有研讨、探求之意。
⑥賜:子貢的名。
《論語》中孔子對學生一般都稱名。
⑦‘告諸’句:諸,此處同“之”。
往,過去的事,此處指已經教過的内容。
來,未來的事,此處指尚未教的東西。
【譯文】 子貢說:“雖然貧窮,卻不去巴結逢迎;雖然有錢,卻不傲慢自大,怎麼樣?” 孔子說:“這樣不錯了,但是還不夠,如果能做到貧窮仍然樂于道德的自我完善,有錢而又愛好禮節就更好了。
” 子貢說:“《詩經》上說:‘就像對待象牙、骨角、玉石一樣,不停地切呀,磋呀,琢呀,磨呀。
’說的是這個意思嗎?”孔子回答說:“子貢呀,現在可以同你談《詩經》了。
因為告訴你一點,你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了。
” 【原文】 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②,患不知人也。
” 【注釋】 ①患:擔心、憂慮。
②不己知:不了解自己。
“不己知”是“不知己”的倒裝,賓語前置。
【譯文】 孔子說:“别人不理解我,我不犯愁,我擔心的是自己不理解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