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兇類

關燈
,離理則心死矣[113]。

     【譯文】 魚與水是合在一起的,不可彼此分離,離開水魚就會幹枯死去。

    身體與元氣是合在一起的,不可彼此分離,離開元氣身體就會朽壞死亡。

    人心與天理是合在一起的,不可彼此分離,離開天理人心就會死去。

     天理是清虛之物,清虛則靈,靈則活;人欲是渣滓之物,渣滓則蠢,蠢則死[114]。

     【譯文】 天理是清明虛空的事物,因為清明虛空人便有了靈性,有了靈性便走向新生;人欲是肮髒污穢的事物,因為肮髒污穢人就變得愚蠢,愚蠢便會導緻死亡。

     毋以嗜欲殺身[115],毋以貨财殺子孫,毋以政事殺百姓,毋以學術殺天下後世。

     【譯文】 不要因不良嗜好欲望而傷害了自己,不要因财貨金錢而傷害了子孫,不要以國家政事的名義來傷害百姓,不要以學術的名義來贻害後人。

     【源流】 宋費衮《梁溪漫志》卷第九“劉高尚事”:“高尚嘗言曰:‘世之人以嗜欲殺身,以貨财殺子孫,以政事殺人,以學問文章殺天下後世。

    ’” 明郭良翰《問奇類林》卷九:“崔清獻座右銘曰:‘無以嗜欲殺身,無以貨财殺子孫,無以政事殺民,無以學術殺天下。

    ’凝陽道人偈其一曰:‘毋執去來之勢而為權,毋固得喪之位而為寵,毋戀聚散之緣而為親,毋認離合之身而為我。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宋代崔與之化用劉高尚之語。

     毋執去來之勢而為權[116],毋固得喪之位而為寵[117],毋恃聚散之财而為利[118],毋認離合之形而為我[119]。

     【譯文】 不要拿那些去留不定的勢力來謀求權力,不要努力穩固那些得失不定的官位來求取尊榮,不要倚仗那些聚散不定的财富來追逐利益,不要誤将存滅不定的肉體當成真正的自我。

     【源流】 明郭良翰《問奇類林》卷九:“崔清獻座右銘曰:‘無以嗜欲殺身,無以貨财殺子孫,無以政事殺民,無以學術殺天下。

    ’凝陽道人偈其一曰:‘毋執去來之勢而為權,毋固得喪之位而為寵,毋戀聚散之緣而為親,毋認離合之身而為我。

    ’”按,劉公堯,号凝陽道人,《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劉公堯之語。

     貪了世味的滋益[120],必招性分的損[121];讨了人事的便宜,必吃天道的虧。

     【譯文】 貪戀世俗上的好處,必定招緻本性上的損害;占了人事上的便宜,必定要吃天道上的大虧。

     精工言語[122],于行事毫不相幹;照管皮毛[123],與性靈有何關涉[124]! 【譯文】 花言巧語,與踏踏實實做事毫不相幹;做表面文章,與修身養性又有什麼關系! 荊棘滿野,而望收嘉禾者愚[125];私念滿胸[126],而欲求福應者悖[127]。

     【譯文】 田野裡長滿了荊棘雜草,卻盼望着收獲豐厚,這樣的人是極其愚蠢的;心中充滿了私欲,卻祈求福祉降臨,這樣的人是非常糊塗的。

     莊敬非但日強也[128],凝心靜氣[129],覺分陰寸晷[130],倍自舒長[131];安肆非但日偷也[132],意縱神馳,雖累月經年,亦形迅駛。

    自家過惡自家省[133],待禍敗時,省已遲矣;自家病痛自家醫,待死亡時,醫已晚矣。

     【譯文】 莊重恭敬不僅會使人日漸強壯,心氣平和,縱然一分一秒,也會讓人倍感舒緩悠長;安樂放縱不僅會使人日漸衰落,精神渙散,縱然連年累月,仍會讓人覺得時光飛逝。

    自己的過錯要靠自己來反省,等到敗亡時,再反省就太遲了;自己的病痛要靠自己來醫治,等到死亡時,再醫治就太晚了。

     多事為讀書第一病,多欲為養生第一病,多言為涉世第一病[134],多智為立心第一病[135],多費為持家第一病[136]。

     【譯文】 雜事太多是讀書的最大毛病,欲望太多是養生的最大毛病,說話太多是處世的最大毛病,心智太多是立心的最大毛病,花費太多是持家的最大毛病。

     今之用人,隻怕無去處[137],不知其病根在來處[138];今之理财,隻怕無來處[139],不知其病根在去處[140]。

     【譯文】 當今用人,隻擔心無法安排人的去處,卻不知道問題出在人的培養上;當今理财,隻擔心沒有錢财的來源,卻不知道問題出在了錢财的花費上。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五:“今之用人,隻怕無去處,不知其病根在來處;今之理财,隻怕無來處,不知其病根在去處。

    ” 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志。

    賤不足惡[141],可惡是賤而無能。

    老不足歎,可歎是老而無成。

    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無補[142]。

     【譯文】 貧窮并不可恥,可恥的是貧窮卻沒有志向。

    低賤并不可惡,可惡的是低賤而沒有才能。

    年老并不可歎,可歎的是年老而沒有成就。

    死亡并不可悲,可悲的是死得沒有任何意義。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志。

    賤不足惡,可惡是賤而無能。

    老不足歎,可歎是老而虛生。

    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無聞。

    ” 事到全美處[143],怨我者難開指摘之端;行到至污處[144],愛我者莫施掩護之法。

     【譯文】 事情做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即便怨恨我的人也難以找到指責我的借口;行為到了污穢不堪的地步,即便關愛我的人也無法施展掩護我的辦法。

     【源流】 清李铠《讀書雜述》卷二:“事到至美處,則舉世是之,雖仇我者亦必輸心以為是,不敢出一語相譏,何也?天下有公是故也!行到至污處,則舉世非之,雖厚我者亦必交口以為非,不能出一詞為解,何也?天下有公非故也。

    ” 衣垢不湔[145],器缺不補[146],對人猶有慚色[147];行垢不湔,德缺不補,對天豈無愧心。

     【譯文】 衣服髒了卻不清洗,器具破損了卻不修補,面對他人尚且有慚愧的神色;行為有污穢卻不去“清洗”,道德有破損卻不去“修補”,面對蒼天難道心中就不感到慚愧嗎? 【源流】 明高濂《遵生八箋》卷一:“衣垢不湔,器缺不補,對人猶有慚色;行垢不湔,德缺不補,對天豈無愧心。

    ” 供人欣賞[148],侪風月于煙花[149],是曰亵天[150];逞我機鋒[151],借詩書以戲谑[152],是名侮聖[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