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兇類

關燈
]。

     【譯文】 為了向人顯示風流才情,便沉醉花街柳巷與風塵女子為伴,這是亵渎上天;為了向人顯示話語的機智犀利,就借用詩書經典的話與人調侃,這是侮辱聖賢。

     罪莫大于亵天,惡莫大于無恥,過莫大于多言。

     【譯文】 最大的罪過就是對上天冒犯,最大的罪惡就是沒有羞恥,最大的過錯就是多言多語。

     【源流】 明劉宗周《學言》:“罪莫大于亵天,惡莫大于無恥,過莫大于多言。

    ” 言語之惡,莫大于造誣[154]。

    行事之惡,莫大于苛刻。

    心術之惡,莫大于深險[155]。

     【譯文】 最惡毒的語言,莫過于造謠誣陷。

    最惡劣的行為,莫過于嚴厲刻薄。

    最險惡的心思,莫過于深不可測、陰險毒辣。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言語之惡,莫大于造誣。

    行事之惡,莫大于苛刻。

    心術之惡,莫大于深險。

    ” 談人之善,澤于膏沐[156];暴人之惡,痛于戈矛。

     【譯文】 談論别人的美善,給人帶來的恩惠就如同沐浴般舒服;揭露别人的醜惡,給人帶來的痛楚要比戈矛刺傷還疼。

     【源流】 漢劉向《說苑》卷十六:“言人之善,澤于膏沐;言人之惡,痛于矛戟。

    ” 當厄之施[157],甘于時雨[158];傷心之語,毒于陰冰[159]。

     【譯文】 困境中的幫助,就像及時雨般甘潤;傷透人心的話語,比寒冰還要讓人心涼。

     陰岩積雨之險奇[160],可以想為文境[161],不可設為心境;華林映日之绮麗[162],可以假為文情[163],不可依為世情[164]。

     【譯文】 山中不見天日能積雲興雨的險奇之處,可以設想為文章意境,但不可設想為人的心境;陽光普照山林的美麗景緻,可以假設為文章情彩,不可以當作世道人情。

     巢父洗耳以鳴高[165],予以為耳其窦也[166],其言已入于心矣,當剖心而浣之[167];陳仲出哇以示潔[168],予以為哇其滓也[169],其味已入于腸矣,當刲腸而滌之[170]。

     【注釋】 【譯文】 巢父用洗耳朵來彰顯他的清高,我以為耳朵不過是個孔洞,請他做帝王的話已經進入了他的心裡,應當把心剖開好好洗洗;陳仲用出門吐鵝肉來表示他的高潔,我以為吐出來的不過是殘渣,那鵝肉的滋味已經進入了他的腸胃,應當把腸子割下來好好洗洗。

     诋缁黃之背本宗[171],或衿帶壞聖賢名教[172];詈青紫之忘故友[173],乃衡茅傷骨肉天倫[174]。

     【譯文】 诋毀僧人和道士離經叛道的人,或許就是那些身居朝堂卻損害聖賢禮法的僞君子;大罵高官不念故友的人,往往就是那些蝸居茅屋卻幹着傷害骨肉親情的真小人。

     炎涼之态[175],富貴甚于貧賤;嫉妒之心,骨肉甚于外人。

     【譯文】 世态炎涼,在富貴之人身上體現得比窮人更為明顯;嫉妒之心,在骨肉親人中體現得要比外人更為嚴重。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炎涼之态,富貴更甚于貧賤;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

    ” 兄弟争财,父遺不盡不止[176];妻妾争寵,夫命不死不休。

    受連城而代死[177],貪者不為,然死利者何須連城[178]?攜傾國以待殂[179],淫者不敢,然死色者何須傾國[180]? 【譯文】 兄弟之間争奪财産,長輩的遺産不分幹淨就不會停止;妻妾之間争奪恩寵,丈夫不死就不會罷休。

    接受價值連城的寶物而代替别人去死,就連最貪婪的人也不會去做,然而那些為利益而死的人,他們所得到的哪算得上價值連城呢?帶着傾國傾城的美女去等死,就連最好色的人也不敢,然而那些為美色而死的人,他們所貪圖的美色哪算得上傾國傾城呢?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兄弟争财,其父遺不盡不止;妻妾争寵,其夫命不死不休。

    ”按,《格言聯璧》“兄弟争财”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病危烏獲[181],雖童子制梃可撻[182];臭腐王嫱[183],惟狐狸鑽穴相窺[184]。

     【譯文】 病重的大力士烏獲,即便是小孩子也能拿棍子打他;死後身體腐臭的美女王嫱,也隻有狐狸才會鑽進墓穴去看她吧。

     聖人悲時憫俗,賢人痛世疾俗,衆人混世逐俗,小人敗常亂俗。

     【譯文】 聖人因時俗崩頹而心生悲憫,賢人因世道衰微而痛心疾首,普通人隻能在混亂的社會中随波逐流,奸邪小人卻能敗壞倫常擾亂社會。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四:“聖人悲時憫俗,賢人痛世疾俗,衆人混世逐俗,小人敗常亂俗。

    嗚呼!小人壞之,衆人從之,雖憫雖疾,竟無益矣,故明王在上則移風易俗。

    ” 讀書為身上之用[185],而人以為紙上之用[186];做官乃造福之地,而人以為享福之地。

    壯年正勤學之日,而人以為養安之日[187];科第本消退之根[188],而人以為長進之根。

     【譯文】 讀書是為了修身養性,而常人卻認為是為了考取功名;做官是為了造福百姓,而常人卻認為是為了自己享福。

    壯年正是勤奮學習的時候,而常人卻認為是安閑享樂的時候;科舉及第本應是保身謙退的契機,而常人卻認為是努力上進的契機。

     【源流】 清唐鑒《學案小識》卷六“安丘劉先生”條:“(先生)又曰:‘讀書為身上之用,而人以為紙上之用;做官乃辛苦之時,而人以為快樂之時。

    衰年正勤學之日,而人以為養安之日;科第本消退之根,而人以為長進之根。

    ’”按,安丘劉先生即劉源渌,《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劉源渌之語。

     盛者衰之始,福者禍之基。

    福莫大于無禍,禍莫大于邀福[189]。

     【譯文】 興盛是衰敗的開始,福氣是災禍的根源。

    最大的福氣就是沒有災禍,最大的災禍就是刻意求福。

     【源流】 明雷禮《國朝列卿紀》卷二十七“王華”條:“(王華)蹙然曰:‘……,父子複相見于一堂,人皆以為榮,吾謂非榮乎?然盛者衰之始,福者禍之基,雖以為榮,複以為懼也。

    ’”按,《格言聯璧》“盛者衰之始”句當本于明代王華之語。

     明呂坤《呻吟語》卷六:“福莫大于無禍,禍莫大于求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