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兇類
關燈
小
中
大
樣的罪惡是極其嚴重的;身處貧苦之中卻做好事,這樣的善行是最偉大的。
【源流】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二:“當知于苦修福,其福最大;于福作罪,其罪不輕。
是以從苦入樂,未知樂中之樂;從樂入苦,方知苦中之苦。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唐代釋道世編撰之文句。
行善如春園之草[37],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磚[38],不見其消,日有所損。
【譯文】 做好事就好比春天園圃中的小草,雖然看不出它的生長,但它每天都在長高;做壞事就好比磨刀用的磚石,雖然看不出它的減少,但它每天都在損耗。
【源流】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七回:“出家人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化用《西遊記》之文句。
使為善而父母怒之[39],兄弟怨之,子孫羞之,宗族鄉黨賤惡之,如此而不為善,可也。
為善則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子孫榮之,宗族鄉黨敬信之,何苦而不為善?使為惡而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子孫榮之,宗族鄉黨敬信之,如此而為惡,可也。
為惡則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子孫羞之,宗族鄉黨賤惡之,何苦而必為惡? 【譯文】 假使做好事會使父母發怒,兄弟埋怨,子孫羞恥,族人和鄉親們鄙視、厭惡,如果因為這樣而不去做好事,是可以的。
但實際上,做好事會使父母關愛,兄弟高興,子孫榮耀,族人和鄉親們敬重、信任,所以為什麼不去做好事呢?假使做壞事會使父母關愛,兄弟高興,子孫榮耀,族人和鄉親們敬重、信任,如果因為這樣而去做壞事,是可以的。
但實際上,做壞事會使父母發怒,兄弟埋怨,子孫羞恥,族人和鄉親們鄙視、厭惡,所以為什麼要去做壞事呢?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王陽明文鈔》”:“使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鄉黨賤惡之,如此而不為善,可也。
為善則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黨敬信之,何苦而不為善!使為惡而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黨敬信之,如此而為惡,可也。
為惡則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鄉黨賤惡之,何苦而必為惡!”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王陽明之語。
為善之人,非獨其宗族親戚愛之,朋友鄉黨敬之,雖鬼神亦陰相之[40];為惡之人,非獨其宗族親戚叛之,朋友鄉黨怨之,雖鬼神亦陰殛之[41]。
【譯文】 做好事的人,不僅會得到家族成員的愛戴,還會得到朋友和鄉親的敬重,即便鬼神也會在暗中幫助他;做壞事的人,不僅會遭到家族成員的抛棄,還會受到朋友和鄉親的怨恨,即便鬼神也會在暗中懲罰他。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王陽明文鈔》:“為善之人,非獨其宗族親戚愛之,朋友鄉黨敬之,雖鬼神亦陰相之;為惡之人,非獨其宗族親戚惡之,朋友鄉黨怨之,雖鬼神亦陰殛之。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王陽明之語。
為一善而此心快惬[42],不必自言,而鄉黨稱譽之,君子敬禮之,鬼神福祚之[43],身後傳誦之;為一惡而此心愧怍[44],雖欲掩護[45],而鄉黨傳笑之[46],王法刑辱之[47],鬼神災禍之[48],身後指說之[49]。
【譯文】 做了一件好事而心情舒暢,用不着自己說,就會得到鄉親的稱贊,君子的尊敬和以禮相待,以及鬼神賜給的福祿,并且死後還會為人們所傳誦。
做了一件壞事而内心慚愧,盡管想要掩蓋,但最終會遭到鄉親的恥笑,國家法律的懲罰和羞辱,以及鬼神降下的災禍,并且死後還會遭到人們的指責。
【源流】 明呂坤《去僞齋文集》卷六《理欲生長極至之圖說》:“為一善而此心快惬,不必自言,而鄉黨稱譽之,君子敬禮之,鬼神福祚之,身後傳誦之,子孫榮之;為一惡而此心愧怍,雖欲掩護,而鄉黨傳笑之,王法刑辱之,鬼神災禍之,身後指說之,子孫羞之。
” 一命之士[50],苟存心于愛物[51],于人必有所濟;無用之人,苟存心于利己,于人必有所害。
【譯文】 即便是卑微的小官,如果存有仁民愛物之心,就一定會對他人有所幫助;即便是普通百姓,如果存有自私自利之心,就一定會對他人有所傷害。
【源流】 宋程頤、程颢《二程文集》卷十二《明道先生行狀》:“(明道)先生常雲:‘一命之士,苟存心于愛物,于人必有所濟。
’”按,《格言聯璧》“一命之士”句當本于宋代程颢之語。
明秦金《安楚錄》卷二:“古人有言:‘一命之士,苟存心于愛物,于人必有所濟。
’反而觀之,一命之士,苟存心于利己,于人必有所害。
”按,《格言聯璧》“無用之人”句當化用明代秦金之語。
膏粱積于家,而剝削人之糠覈[52],終必自亡其膏粱;文繡充于室,而攘取人之蔽裘,終必自喪其文繡。
【譯文】 家中囤積着肥肉細米等精細的食物,卻還要搜刮别人粗劣的飯食,這麼做最終會喪失掉自己積累的财富;屋子裡藏滿了紋飾精美的衣服,卻還要搶奪别人破舊的皮襖,這麼做最終會喪失掉自己高貴的地位。
天下無窮大好事,皆由于輕利之一念[53],利一輕,則事事悉屬天理[54],為聖為賢,從此進基[55];天下無窮不肖事,皆由于重利之一念,利一重,則念念皆違人心,為盜為跖[56],從此直入。
【譯文】 天下許多大好事之所以能夠辦成,都是由于心中看輕個人利益,一旦看輕了個人利益,那麼所有的事情都能處理得合乎規矩,成為聖賢,便由此而開始;天下許多很壞的事之所以能夠發生,都是由于心中過分看重個人利益,一旦看重了個人利益,那麼所有的念頭都會違背人心,成為惡人,便由此而開始。
清欲人知,人情之常,今吾見有貪欲人知者矣,朵其頤[57],垂其涎,惟恐人誤視為靈龜而不飽其欲也[58];善不自伐[59],盛德之事,今吾見有自伐其惡者矣,張其牙,露其爪,惟恐人不識為猛虎而不畏其威也。
【譯文】 自己清廉總想讓别人知道,這是人之常情,現如今我卻見到有這麼一種人,自己明明貪婪卻也想讓人知道,鼓動着兩腮,流着口水,唯恐别人将他誤認為占蔔用的大龜而不滿足他的欲望;自己行善卻不自誇,這是德行高尚的行為,現如今我卻見到有這麼一種人,自己
【源流】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二:“當知于苦修福,其福最大;于福作罪,其罪不輕。
是以從苦入樂,未知樂中之樂;從樂入苦,方知苦中之苦。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唐代釋道世編撰之文句。
行善如春園之草[37],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磚[38],不見其消,日有所損。
【譯文】 做好事就好比春天園圃中的小草,雖然看不出它的生長,但它每天都在長高;做壞事就好比磨刀用的磚石,雖然看不出它的減少,但它每天都在損耗。
【源流】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七回:“出家人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化用《西遊記》之文句。
使為善而父母怒之[39],兄弟怨之,子孫羞之,宗族鄉黨賤惡之,如此而不為善,可也。
為善則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子孫榮之,宗族鄉黨敬信之,何苦而不為善?使為惡而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子孫榮之,宗族鄉黨敬信之,如此而為惡,可也。
為惡則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子孫羞之,宗族鄉黨賤惡之,何苦而必為惡? 【譯文】 假使做好事會使父母發怒,兄弟埋怨,子孫羞恥,族人和鄉親們鄙視、厭惡,如果因為這樣而不去做好事,是可以的。
但實際上,做好事會使父母關愛,兄弟高興,子孫榮耀,族人和鄉親們敬重、信任,所以為什麼不去做好事呢?假使做壞事會使父母關愛,兄弟高興,子孫榮耀,族人和鄉親們敬重、信任,如果因為這樣而去做壞事,是可以的。
但實際上,做壞事會使父母發怒,兄弟埋怨,子孫羞恥,族人和鄉親們鄙視、厭惡,所以為什麼要去做壞事呢?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王陽明文鈔》”:“使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鄉黨賤惡之,如此而不為善,可也。
為善則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黨敬信之,何苦而不為善!使為惡而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黨敬信之,如此而為惡,可也。
為惡則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鄉黨賤惡之,何苦而必為惡!”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王陽明之語。
為善之人,非獨其宗族親戚愛之,朋友鄉黨敬之,雖鬼神亦陰相之[40];為惡之人,非獨其宗族親戚叛之,朋友鄉黨怨之,雖鬼神亦陰殛之[41]。
【譯文】 做好事的人,不僅會得到家族成員的愛戴,還會得到朋友和鄉親的敬重,即便鬼神也會在暗中幫助他;做壞事的人,不僅會遭到家族成員的抛棄,還會受到朋友和鄉親的怨恨,即便鬼神也會在暗中懲罰他。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王陽明文鈔》:“為善之人,非獨其宗族親戚愛之,朋友鄉黨敬之,雖鬼神亦陰相之;為惡之人,非獨其宗族親戚惡之,朋友鄉黨怨之,雖鬼神亦陰殛之。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王陽明之語。
為一善而此心快惬[42],不必自言,而鄉黨稱譽之,君子敬禮之,鬼神福祚之[43],身後傳誦之;為一惡而此心愧怍[44],雖欲掩護[45],而鄉黨傳笑之[46],王法刑辱之[47],鬼神災禍之[48],身後指說之[49]。
【譯文】 做了一件好事而心情舒暢,用不着自己說,就會得到鄉親的稱贊,君子的尊敬和以禮相待,以及鬼神賜給的福祿,并且死後還會為人們所傳誦。
做了一件壞事而内心慚愧,盡管想要掩蓋,但最終會遭到鄉親的恥笑,國家法律的懲罰和羞辱,以及鬼神降下的災禍,并且死後還會遭到人們的指責。
【源流】 明呂坤《去僞齋文集》卷六《理欲生長極至之圖說》:“為一善而此心快惬,不必自言,而鄉黨稱譽之,君子敬禮之,鬼神福祚之,身後傳誦之,子孫榮之;為一惡而此心愧怍,雖欲掩護,而鄉黨傳笑之,王法刑辱之,鬼神災禍之,身後指說之,子孫羞之。
” 一命之士[50],苟存心于愛物[51],于人必有所濟;無用之人,苟存心于利己,于人必有所害。
【譯文】 即便是卑微的小官,如果存有仁民愛物之心,就一定會對他人有所幫助;即便是普通百姓,如果存有自私自利之心,就一定會對他人有所傷害。
【源流】 宋程頤、程颢《二程文集》卷十二《明道先生行狀》:“(明道)先生常雲:‘一命之士,苟存心于愛物,于人必有所濟。
’”按,《格言聯璧》“一命之士”句當本于宋代程颢之語。
明秦金《安楚錄》卷二:“古人有言:‘一命之士,苟存心于愛物,于人必有所濟。
’反而觀之,一命之士,苟存心于利己,于人必有所害。
”按,《格言聯璧》“無用之人”句當化用明代秦金之語。
膏粱積于家,而剝削人之糠覈[52],終必自亡其膏粱;文繡充于室,而攘取人之蔽裘,終必自喪其文繡。
【譯文】 家中囤積着肥肉細米等精細的食物,卻還要搜刮别人粗劣的飯食,這麼做最終會喪失掉自己積累的财富;屋子裡藏滿了紋飾精美的衣服,卻還要搶奪别人破舊的皮襖,這麼做最終會喪失掉自己高貴的地位。
天下無窮大好事,皆由于輕利之一念[53],利一輕,則事事悉屬天理[54],為聖為賢,從此進基[55];天下無窮不肖事,皆由于重利之一念,利一重,則念念皆違人心,為盜為跖[56],從此直入。
【譯文】 天下許多大好事之所以能夠辦成,都是由于心中看輕個人利益,一旦看輕了個人利益,那麼所有的事情都能處理得合乎規矩,成為聖賢,便由此而開始;天下許多很壞的事之所以能夠發生,都是由于心中過分看重個人利益,一旦看重了個人利益,那麼所有的念頭都會違背人心,成為惡人,便由此而開始。
清欲人知,人情之常,今吾見有貪欲人知者矣,朵其頤[57],垂其涎,惟恐人誤視為靈龜而不飽其欲也[58];善不自伐[59],盛德之事,今吾見有自伐其惡者矣,張其牙,露其爪,惟恐人不識為猛虎而不畏其威也。
【譯文】 自己清廉總想讓别人知道,這是人之常情,現如今我卻見到有這麼一種人,自己明明貪婪卻也想讓人知道,鼓動着兩腮,流着口水,唯恐别人将他誤認為占蔔用的大龜而不滿足他的欲望;自己行善卻不自誇,這是德行高尚的行為,現如今我卻見到有這麼一種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