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兇類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悖兇類”一章講的是一些悖謬、錯誤并且會帶來兇險和災禍的行為。
所講的内容近乎全都是應當批判的言行和努力克服的毛病,以及由這些言行、毛病而帶來的危害等。
編者竭力從反面告誡人們做好人、行善事的必要性。
當然,這也可以理解為一章為人處世的“反面教材”,讓讀者引以為戒。
這一章主要針對的是富貴之人、為官之人和精明能幹之人。
因為災禍往往因侮辱、侵奪乃至傷害他人而生,而恰恰是這類人具備這樣的條件,因此編者格外提醒這類人要懂得修養自己。
修養的重點還是在道德品質上,要敬重天道、無愧良心,時時存善念、做善事,去除自己心中的不良欲望,為子孫後代和他人着想。
不要因為暫時的富貴就大肆揮霍、輕賤他人;不要因為暫時的權力就放縱欲望、欺辱他人;更不要為追逐富貴和權力就放棄了天理和良心。
“悖兇類”一章談論的重點在于提醒富貴的人、做官的人、精明的人,不要因為自身有錢财勢力就去欺壓人民,要敬重天道、心存善念,隻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生活富足、兒孫平安。
無論身處哪個時代,這種思想都會促進人類社會的和諧穩定。
此外,這一章也有一定的“因果報應”思想,認為自己做下的任何“惡”,最終都會遭到報應和懲罰,其用意是從反面強調了積德行善的重要意義,使人樂于為善,在科技尚未昌明的農業社會,這種思想有着一定的積極意義。
富貴家不肯從寬,必遭橫禍[1];聰明人不肯學厚,必夭天年[2]。
【譯文】 富貴人家如果不肯寬厚待人的話,那麼必定會遭到意外的災禍;聰明人如果不肯學得寬厚一些,那麼必定會減損壽命。
倚勢欺人,勢盡而為人欺;恃财侮人,财散而受人侮。
【譯文】 倚仗權勢欺負他人,一旦失去了權勢便會被人欺負;倚仗錢财侮辱他人,一旦錢财散盡便會被人侮辱。
暗裡算人者[3],算的是自家兒孫;空中造謗者[4],造的是本身罪孽。
【譯文】 暗地裡算計别人的人,最終算計的是自己的兒孫;憑空說别人壞話的人,最終是給自己制造罪孽。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暗裡算人者,算的是自己兒孫;空中造謗者,造的是本身罪惡。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飽肥甘[5],衣輕暖[6],不知節者損福[7];廣積聚,驕富貴[8],不知止者殺身[9]。
【譯文】 人如果飽食肥美的食物,穿着輕柔暖和的衣服,不懂得節制最終會使福氣受到減損;人如果大量積聚财富,因富貴而驕橫,不懂得收斂最終會招來殺身之禍。
【源流】 宋李邦獻《省心雜言》:“飽肥甘,衣輕暖,不知節者損福;廣積聚,驕富貴,不知止者殺身。
” 文藝自多[10],浮薄之心也[11];富貴自雄[12],卑陋之見也[13]。
【譯文】 因文才而自誇,這是因為心中的浮躁與淺薄;因富貴而自傲,這是因為見識的卑微與淺陋。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四:“文藝自多,浮薄之心也;富貴自雄,卑陋之見也。
” 位尊身危,财多命殆[14]。
【譯文】 地位尊貴顯赫的人,往往處境危急;積聚大量财富的人,常常命運兇險。
【源流】 《後漢書·馮衍列傳》:“(田邑《報馮衍書》):‘況今位尊身危,财多命殆。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漢代田邑之語。
機者禍福所由伏[15],人生于機[16],即死于機也[17];巧者鬼神所最忌[18],人有大巧,必有大拙也[19]。
【譯文】 災禍與福祉都潛藏于心機之中,人因心機而興起,也注定會因心機而敗亡;魔鬼和神明都忌諱太過聰明,人一旦變得極其聰明,也必定會變得極其愚蠢。
出薄言[20],做薄事,存薄心,種種皆薄,未免災及其身;設陰謀,積陰私[21],傷陰骘[22],事事皆陰,自然殃流後代[23]。
【譯文】 說刻薄的話,做刻薄的事,存刻薄的心,種種都這樣刻薄,難免不會使自身遭到災禍;設計陰謀,做不可告人的事,損害陰德,事事都這樣不可告人,注定會使後代遭到禍害。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陳希夷《心相編》”:“如何短折亡身: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種種皆薄;如何兇災惡死:多陰毒,積陰私,有陰行,事事皆陰。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宋代陳抟之語。
積德于人所不知,是謂陰德,陰德之報,較陽德倍多[24];造惡于人所不知,是謂陰惡,陰惡之報,較陽惡加慘[25]。
【譯文】 在别人不知道的時候做善事,這就是陰德,陰德的回報,要比陽德多出許多;在别人不知道的時候做惡事,這就是陰惡,陰惡的報應,要比陽惡慘重得多。
家運有盛衰,久暫雖殊[26],消長循環如晝夜[27];人謀分巧拙[28],智愚各别,鬼神彰瘅最嚴明[29]。
【譯文】 家族命運有盛有衰,雖然有長短的區别,但增減循環就像白天黑夜一樣此消彼長;人的心思有聰明有愚笨,雖然有聰明和愚笨的區别,但鬼神表彰善行、憎恨邪惡最為嚴明。
天堂無則已,有則君子登;地獄無則已,有則小人入。
【譯文】 天堂沒有就罷了,有則君子登臨;地獄沒有就罷了,有則小人堕入。
為惡畏人知,惡中冀有轉念[30];為善欲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譯文】 做壞事怕人知道,說明惡中尚有希望悔改之念;做好事想讓人知道,說明為善之時已經埋下惡根。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 謂鬼神之無知[31],不應祈福;謂鬼神之有知,不當為非。
【譯文】 認為鬼神什麼都不知道,就不要去祈求福祉;認為鬼神什麼都知道,就不要去為非作歹。
勢可為惡而不為[32],即是善;力可行善而不行,即是惡。
【譯文】 有作惡的能力而不去作惡,這便是善;有做好事的能力而不去做好事,這便是惡。
于福作罪[33],其罪非輕[34];于苦作福[35],其福最大[36]。
【譯文】 身處幸福之中卻做壞事,這
所講的内容近乎全都是應當批判的言行和努力克服的毛病,以及由這些言行、毛病而帶來的危害等。
編者竭力從反面告誡人們做好人、行善事的必要性。
當然,這也可以理解為一章為人處世的“反面教材”,讓讀者引以為戒。
這一章主要針對的是富貴之人、為官之人和精明能幹之人。
因為災禍往往因侮辱、侵奪乃至傷害他人而生,而恰恰是這類人具備這樣的條件,因此編者格外提醒這類人要懂得修養自己。
修養的重點還是在道德品質上,要敬重天道、無愧良心,時時存善念、做善事,去除自己心中的不良欲望,為子孫後代和他人着想。
不要因為暫時的富貴就大肆揮霍、輕賤他人;不要因為暫時的權力就放縱欲望、欺辱他人;更不要為追逐富貴和權力就放棄了天理和良心。
“悖兇類”一章談論的重點在于提醒富貴的人、做官的人、精明的人,不要因為自身有錢财勢力就去欺壓人民,要敬重天道、心存善念,隻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生活富足、兒孫平安。
無論身處哪個時代,這種思想都會促進人類社會的和諧穩定。
此外,這一章也有一定的“因果報應”思想,認為自己做下的任何“惡”,最終都會遭到報應和懲罰,其用意是從反面強調了積德行善的重要意義,使人樂于為善,在科技尚未昌明的農業社會,這種思想有着一定的積極意義。
富貴家不肯從寬,必遭橫禍[1];聰明人不肯學厚,必夭天年[2]。
【譯文】 富貴人家如果不肯寬厚待人的話,那麼必定會遭到意外的災禍;聰明人如果不肯學得寬厚一些,那麼必定會減損壽命。
倚勢欺人,勢盡而為人欺;恃财侮人,财散而受人侮。
【譯文】 倚仗權勢欺負他人,一旦失去了權勢便會被人欺負;倚仗錢财侮辱他人,一旦錢财散盡便會被人侮辱。
暗裡算人者[3],算的是自家兒孫;空中造謗者[4],造的是本身罪孽。
【譯文】 暗地裡算計别人的人,最終算計的是自己的兒孫;憑空說别人壞話的人,最終是給自己制造罪孽。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暗裡算人者,算的是自己兒孫;空中造謗者,造的是本身罪惡。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飽肥甘[5],衣輕暖[6],不知節者損福[7];廣積聚,驕富貴[8],不知止者殺身[9]。
【譯文】 人如果飽食肥美的食物,穿着輕柔暖和的衣服,不懂得節制最終會使福氣受到減損;人如果大量積聚财富,因富貴而驕橫,不懂得收斂最終會招來殺身之禍。
【源流】 宋李邦獻《省心雜言》:“飽肥甘,衣輕暖,不知節者損福;廣積聚,驕富貴,不知止者殺身。
” 文藝自多[10],浮薄之心也[11];富貴自雄[12],卑陋之見也[13]。
【譯文】 因文才而自誇,這是因為心中的浮躁與淺薄;因富貴而自傲,這是因為見識的卑微與淺陋。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四:“文藝自多,浮薄之心也;富貴自雄,卑陋之見也。
” 位尊身危,财多命殆[14]。
【譯文】 地位尊貴顯赫的人,往往處境危急;積聚大量财富的人,常常命運兇險。
【源流】 《後漢書·馮衍列傳》:“(田邑《報馮衍書》):‘況今位尊身危,财多命殆。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漢代田邑之語。
機者禍福所由伏[15],人生于機[16],即死于機也[17];巧者鬼神所最忌[18],人有大巧,必有大拙也[19]。
【譯文】 災禍與福祉都潛藏于心機之中,人因心機而興起,也注定會因心機而敗亡;魔鬼和神明都忌諱太過聰明,人一旦變得極其聰明,也必定會變得極其愚蠢。
出薄言[20],做薄事,存薄心,種種皆薄,未免災及其身;設陰謀,積陰私[21],傷陰骘[22],事事皆陰,自然殃流後代[23]。
【譯文】 說刻薄的話,做刻薄的事,存刻薄的心,種種都這樣刻薄,難免不會使自身遭到災禍;設計陰謀,做不可告人的事,損害陰德,事事都這樣不可告人,注定會使後代遭到禍害。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陳希夷《心相編》”:“如何短折亡身: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種種皆薄;如何兇災惡死:多陰毒,積陰私,有陰行,事事皆陰。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宋代陳抟之語。
積德于人所不知,是謂陰德,陰德之報,較陽德倍多[24];造惡于人所不知,是謂陰惡,陰惡之報,較陽惡加慘[25]。
【譯文】 在别人不知道的時候做善事,這就是陰德,陰德的回報,要比陽德多出許多;在别人不知道的時候做惡事,這就是陰惡,陰惡的報應,要比陽惡慘重得多。
家運有盛衰,久暫雖殊[26],消長循環如晝夜[27];人謀分巧拙[28],智愚各别,鬼神彰瘅最嚴明[29]。
【譯文】 家族命運有盛有衰,雖然有長短的區别,但增減循環就像白天黑夜一樣此消彼長;人的心思有聰明有愚笨,雖然有聰明和愚笨的區别,但鬼神表彰善行、憎恨邪惡最為嚴明。
天堂無則已,有則君子登;地獄無則已,有則小人入。
【譯文】 天堂沒有就罷了,有則君子登臨;地獄沒有就罷了,有則小人堕入。
為惡畏人知,惡中冀有轉念[30];為善欲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譯文】 做壞事怕人知道,說明惡中尚有希望悔改之念;做好事想讓人知道,說明為善之時已經埋下惡根。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 謂鬼神之無知[31],不應祈福;謂鬼神之有知,不當為非。
【譯文】 認為鬼神什麼都不知道,就不要去祈求福祉;認為鬼神什麼都知道,就不要去為非作歹。
勢可為惡而不為[32],即是善;力可行善而不行,即是惡。
【譯文】 有作惡的能力而不去作惡,這便是善;有做好事的能力而不去做好事,這便是惡。
于福作罪[33],其罪非輕[34];于苦作福[35],其福最大[36]。
【譯文】 身處幸福之中卻做壞事,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