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言類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惠言類”一章所講的内容并沒有一個明确的主題,而是贈人佳言,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給人以指導和告誡。
無論修身持家、讀書治學、為人處世等都包括其中,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前面幾章的一個總結。
所以,本章仍是告誡人們在自身修養方面要品行方正、注重道德修養;在處理家庭事務方面要勤儉持家、謙虛忍讓;在為人處世方面要堅持操守、待人平和、辦事謹慎、圓融通達。
并且,面對世事變遷、命運好壞都要坦然面對、知足常樂。
雖然這一章也談及了忠君愛國、勤政愛民等思想,但相對而言,更側重于指導人們對自己内心和性情的修養。
因為,一切好的行為都源自好的念頭,好的念頭都源自善良的内心與溫和的性情。
在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懂得修養自己的内心和性情,并做到持之以恒,這才是人生修為的理想境界。
聖人斂福[1],君子考祥[2];作德日休[3],為善最樂。
【譯文】 聖人教化民衆積聚福祉,君子考察自己的過往以預知吉兇;積德行善日子就會一天比一天好,處處為善生活就會變得無比快樂。
【源流】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一“山谷八字”條:“餘家藏山谷八大字雲:‘作德日休,為善最樂’摘經史語,混然天成,可置座右。
”按,黃庭堅,字魯直,号山谷道人,《格言聯璧》“作德日休”二句當本于宋代黃庭堅之語。
開卷有益,作善降祥[4]。
【譯文】 讀書有好處,行善得吉祥。
【源流】 宋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十四“太宗太平興國八年”條:“上曰:‘朕性喜讀書,開卷有益,不為勞也。
’”按,太宗即宋太宗趙匡義,《格言聯璧》“開卷有益”當本于趙匡義之語。
《尚書·伊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按,《格言聯璧》“作善降祥”當化用《尚書·伊訓》之文句。
崇德效山[5],藏器學海[6]。
群居守口[7],獨坐防心[8]。
【譯文】 培養德行提升品質要學習高山的穩重敦厚,增長才幹謙虛内斂要學習大海的幽深寬廣。
很多人在一起要說話謹慎,自己一人獨處要謹防雜念。
【源流】 清錢儀吉《碑傳集》卷二十四“又附《程功錄》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崇德學山,藏器學海,學之而至,必能負九州之重,受衆流之規。
”按,《程功錄》為楊名時撰,《格言聯璧》“崇德學山”句當本于清代楊名時之語。
清尤侗《艮齋雜說》卷四:“陳缑山雲:‘群居守口,獨坐防心。
’”按,陳天祥,号缑山。
《格言聯璧》“群居守口”句當本于元代陳天祥之語。
知足常樂,能忍自安。
【譯文】 知足的人常常快樂,能忍的人自然平安。
【源流】 《老子》第四十六章:“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論語·衛靈公》:“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 窮達有命[9],吉兇由人[10]。
【譯文】 困頓與顯達自有命運安排,吉祥與兇險全由自己把握。
【源流】 《文選》卷五十二“漢班彪《王命論》”:“窮達有命,吉兇由人。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漢代班彪之語。
以鏡自照見形容[11],以心自照見吉兇[12]。
【譯文】 用鏡子照自己看見的是面容;用内心反省自己,預見的是未來的禍福吉兇。
【源流】 《後漢書·朱晖傳》注:“《鏡銘》曰:‘以鏡自照,看見形容;以人自照,看見吉兇。
’” 唐張九齡《曲江集》卷之十三“《進千秋節金鏡錄表》”:“以鏡自照見形容,以人自照見吉兇。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張九齡化用《鏡銘》之文。
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餘[13]。
世事讓三分,天空地闊;心田培一點,子種孫收[14]。
【譯文】 善良是最寶貴的東西,一生都享用不完;把内心當作良田,子孫世代都耕種不完。
凡事讓人三分,自然關系和諧前途廣闊;多培養一點内心的善良,世代傳承定會收獲福氣。
要好兒孫[15],須方寸中放寬一步[16];欲成家業[17],宜凡事上吃虧三分。
【譯文】 要想為兒孫造福,就要内心寬容大度一些;要想使家族興旺,就要事事謙讓不争。
留福與兒孫,未必盡黃金白镪[18];種心為産業[19],由來皆美宅良田。
【譯文】 給兒孫留福分,沒必要全都是黃金白銀;把修養身心作為事業,從來都會使家族興旺有良田美宅。
存一點天理心[20],不必責效于後[21],子孫賴之[22];說幾句陰骘話,縱未盡施于人[23],鬼神鑒之[24]。
【譯文】 自己心存一點天理良心,沒必要苛求以後會收到成效,子孫會從中受益;對人說幾句積德的話,即便沒有盡力給予幫助,世間的神明也會看在眼裡。
非讀書,不能入聖賢之域[25];非積德,不能生聰慧之兒。
【譯文】 不讀書,就不能達到聖賢的境界;不積德,就不能生養聰慧的兒女。
多積陰德,諸福自至,是取決于天。
盡力農事,加倍收成,是取決于地。
善教子孫,後嗣昌大[26],是取決于人。
事事培元氣[27],其人必壽;念念存本心,其後必昌。
【譯文】 多積德行善,各種福氣自然會到來,這是由上天決定的。
努力耕種,加倍收獲糧食,這是由大地決定的。
好好教育子孫,使家族昌盛人丁興旺,這是由人決定的。
處理每件事情都注意養護精神,這樣的人一定長壽;考慮每件事情都心存善念,這樣的人後代一定昌盛。
【源流】 清湯來賀《内省齋文集》卷二十三《何碧塘七十序》:“陸平泉先生雲:‘世有自然之利而人不言及,何也?多積陰德,諸福自至,是取之于天。
稼穑維寶,如崇如墉,是取之于地。
善教子孫,後嗣昌熾,是取之于人。
斯三者,正大光明而可以傳之于久遠。
’至哉!斯言也。
”按,陸樹聲,号平泉,《格言聯璧》此句當化用明代陸樹聲之語。
勿謂一念可欺也,須知有天地鬼神之鑒察。
勿謂一言可輕也[28],須知有前後左右之竊聽。
勿謂一事可忽也,須知有身家性命之關系。
勿謂一時可逞也[29],須知有子孫禍福之報應。
【譯文】 不要有一點欺騙的心思,要知道這世間有天地神明的監督。
不要覺得可以随便說一句話,要知道周圍會有他人在偷聽。
不要覺得可以粗心對待一件小事,要知道任何事情都可能關系到自己的身家性命。
不要隻圖一時放縱,要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和子孫的禍福存在因果報應。
人心一念之邪,而鬼在其中焉,因而欺侮之,播弄之[30],晝見于形象[31],夜見于夢魂[32],必釀其禍而後已。
故邪心即是鬼,鬼與鬼相應,又何怪乎!人心一念之正,而神在其中焉,因而鑒察之[33],呵護之,上至于父母,下至于兒孫,必緻其福而後已。
故正心即是神,神與神相親,又何疑乎! 【譯文】 人的心中隻要産生一點邪惡的念頭,那麼魔鬼便在你心中了,進而欺負、捉弄你的内心,白天表現在你的精神氣質上,夜晚出現在你的夢境裡,必定要釀成大禍才會停止。
所以邪惡的念頭就是魔鬼,并且魔鬼和魔鬼之間是相互呼應的,這又有什麼奇怪的呢!人的心中隻要産生一點正直的念頭,那麼神明便在你心中了,進而監督、保護你的内心,上至父母雙親,下到兒女子孫,必定都受到福佑才算完滿。
所以,正直的念頭就是神明,并且神明與神明之間是相親近的,這又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呢? 【源流】 清魏象樞《庸言》:“人心一念之邪,而鬼在其中焉,因而欺侮之,播弄之,晝見于形象,夜見于夢魂,必釀其禍而後已。
故邪心即是鬼,鬼與鬼相應,又何怪乎!人心一念之正,而神在其中焉,因而鑒察之,呵護之,上至于父母,下至于子孫,必緻其福而後已。
故正心即是神,神與神相親,又何疑乎!” 終日說善言,不如做了一件;終身行善事,須防錯了一件。
物力維艱[34],要知吃飯穿衣,談何容易;光陰迅速,即使讀書行善,能有幾多[35]。
【譯文】 整天說好話,不如做一件好事;一輩子做善事,卻要防止做一件錯事。
衣食日用來之不易,要知道吃飯穿衣,哪有那麼容易;時光飛逝,即便用來讀書行善,又能做多少。
隻字必惜[36],貴之根也;粒米必珍,富之源也。
片言必謹[37],福之基也;微命必護[38],壽之本也。
【譯文】 再有限的知識和文化也要珍惜,因為這是顯貴的根本;再少的糧食也要珍視,因為這是富裕的源泉。
再簡短的話也要小心謹慎,因為這是福祉的基礎;再卑微的生命也要盡力去保護,因為這是長壽的根本。
【源流】 明劉宗周《人譜類記》:“司馬溫公嘗有言:‘隻字必惜,貴之本也;粒米必珍,富之源也。
’”按,司馬光逝後獲贈太師、溫國公,《格言聯璧》“隻字必惜”句當本于宋代司馬光之語。
作踐五谷[39],非有奇禍[40],必有奇窮[41];愛惜隻字,不但顯榮[42],亦當延壽[43]。
【譯文】 浪費糧食,即便沒有突發的災禍,也會生活困頓;愛惜知識,不僅會顯達榮耀,還會使人長壽。
茹素[44],非聖人教也;好生[45],則上天意也。
【譯文】 吃素食,并不是聖人的教誨;但珍惜生命,卻是上天的意願。
仁厚刻薄,是修短關[46]。
謙抑盈滿[47],是禍福關。
勤儉奢惰,是貧富關。
保養縱欲,是人鬼關[48]。
【譯文】 仁厚還是刻薄,這是壽命長短的關鍵。
謙虛還是自滿,這是命中福禍的關鍵。
勤儉還是奢侈,這是生活貧富的關鍵。
保養還是縱欲,這是人命生死的關鍵。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仁厚刻薄,是修短關。
行止語默,是禍福關。
勤惰儉奢,是成敗關。
飲食男女,是死生關。
”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49]。
萬類相感[50],以誠以忠。
做人無成心[51],便帶福氣。
做事有結果[52],亦是壽征[53]。
【譯文】 上天造物忌諱的,就是造作和取巧。
世間萬物互相聯系,靠的是誠實和忠正。
做人沒有成見,便會帶來福氣。
做事有始有終,便是長壽的征兆。
【源流】 清張廷玉《澄懷園文存》卷十五之《先考予告光祿大夫文華殿大學
無論修身持家、讀書治學、為人處世等都包括其中,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前面幾章的一個總結。
所以,本章仍是告誡人們在自身修養方面要品行方正、注重道德修養;在處理家庭事務方面要勤儉持家、謙虛忍讓;在為人處世方面要堅持操守、待人平和、辦事謹慎、圓融通達。
并且,面對世事變遷、命運好壞都要坦然面對、知足常樂。
雖然這一章也談及了忠君愛國、勤政愛民等思想,但相對而言,更側重于指導人們對自己内心和性情的修養。
因為,一切好的行為都源自好的念頭,好的念頭都源自善良的内心與溫和的性情。
在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懂得修養自己的内心和性情,并做到持之以恒,這才是人生修為的理想境界。
聖人斂福[1],君子考祥[2];作德日休[3],為善最樂。
【譯文】 聖人教化民衆積聚福祉,君子考察自己的過往以預知吉兇;積德行善日子就會一天比一天好,處處為善生活就會變得無比快樂。
【源流】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一“山谷八字”條:“餘家藏山谷八大字雲:‘作德日休,為善最樂’摘經史語,混然天成,可置座右。
”按,黃庭堅,字魯直,号山谷道人,《格言聯璧》“作德日休”二句當本于宋代黃庭堅之語。
開卷有益,作善降祥[4]。
【譯文】 讀書有好處,行善得吉祥。
【源流】 宋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十四“太宗太平興國八年”條:“上曰:‘朕性喜讀書,開卷有益,不為勞也。
’”按,太宗即宋太宗趙匡義,《格言聯璧》“開卷有益”當本于趙匡義之語。
《尚書·伊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按,《格言聯璧》“作善降祥”當化用《尚書·伊訓》之文句。
崇德效山[5],藏器學海[6]。
群居守口[7],獨坐防心[8]。
【譯文】 培養德行提升品質要學習高山的穩重敦厚,增長才幹謙虛内斂要學習大海的幽深寬廣。
很多人在一起要說話謹慎,自己一人獨處要謹防雜念。
【源流】 清錢儀吉《碑傳集》卷二十四“又附《程功錄》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崇德學山,藏器學海,學之而至,必能負九州之重,受衆流之規。
”按,《程功錄》為楊名時撰,《格言聯璧》“崇德學山”句當本于清代楊名時之語。
清尤侗《艮齋雜說》卷四:“陳缑山雲:‘群居守口,獨坐防心。
’”按,陳天祥,号缑山。
《格言聯璧》“群居守口”句當本于元代陳天祥之語。
知足常樂,能忍自安。
【譯文】 知足的人常常快樂,能忍的人自然平安。
【源流】 《老子》第四十六章:“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論語·衛靈公》:“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 窮達有命[9],吉兇由人[10]。
【譯文】 困頓與顯達自有命運安排,吉祥與兇險全由自己把握。
【源流】 《文選》卷五十二“漢班彪《王命論》”:“窮達有命,吉兇由人。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漢代班彪之語。
以鏡自照見形容[11],以心自照見吉兇[12]。
【譯文】 用鏡子照自己看見的是面容;用内心反省自己,預見的是未來的禍福吉兇。
【源流】 《後漢書·朱晖傳》注:“《鏡銘》曰:‘以鏡自照,看見形容;以人自照,看見吉兇。
’” 唐張九齡《曲江集》卷之十三“《進千秋節金鏡錄表》”:“以鏡自照見形容,以人自照見吉兇。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張九齡化用《鏡銘》之文。
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餘[13]。
世事讓三分,天空地闊;心田培一點,子種孫收[14]。
【譯文】 善良是最寶貴的東西,一生都享用不完;把内心當作良田,子孫世代都耕種不完。
凡事讓人三分,自然關系和諧前途廣闊;多培養一點内心的善良,世代傳承定會收獲福氣。
要好兒孫[15],須方寸中放寬一步[16];欲成家業[17],宜凡事上吃虧三分。
【譯文】 要想為兒孫造福,就要内心寬容大度一些;要想使家族興旺,就要事事謙讓不争。
留福與兒孫,未必盡黃金白镪[18];種心為産業[19],由來皆美宅良田。
【譯文】 給兒孫留福分,沒必要全都是黃金白銀;把修養身心作為事業,從來都會使家族興旺有良田美宅。
存一點天理心[20],不必責效于後[21],子孫賴之[22];說幾句陰骘話,縱未盡施于人[23],鬼神鑒之[24]。
【譯文】 自己心存一點天理良心,沒必要苛求以後會收到成效,子孫會從中受益;對人說幾句積德的話,即便沒有盡力給予幫助,世間的神明也會看在眼裡。
非讀書,不能入聖賢之域[25];非積德,不能生聰慧之兒。
【譯文】 不讀書,就不能達到聖賢的境界;不積德,就不能生養聰慧的兒女。
多積陰德,諸福自至,是取決于天。
盡力農事,加倍收成,是取決于地。
善教子孫,後嗣昌大[26],是取決于人。
事事培元氣[27],其人必壽;念念存本心,其後必昌。
【譯文】 多積德行善,各種福氣自然會到來,這是由上天決定的。
努力耕種,加倍收獲糧食,這是由大地決定的。
好好教育子孫,使家族昌盛人丁興旺,這是由人決定的。
處理每件事情都注意養護精神,這樣的人一定長壽;考慮每件事情都心存善念,這樣的人後代一定昌盛。
【源流】 清湯來賀《内省齋文集》卷二十三《何碧塘七十序》:“陸平泉先生雲:‘世有自然之利而人不言及,何也?多積陰德,諸福自至,是取之于天。
稼穑維寶,如崇如墉,是取之于地。
善教子孫,後嗣昌熾,是取之于人。
斯三者,正大光明而可以傳之于久遠。
’至哉!斯言也。
”按,陸樹聲,号平泉,《格言聯璧》此句當化用明代陸樹聲之語。
勿謂一念可欺也,須知有天地鬼神之鑒察。
勿謂一言可輕也[28],須知有前後左右之竊聽。
勿謂一事可忽也,須知有身家性命之關系。
勿謂一時可逞也[29],須知有子孫禍福之報應。
【譯文】 不要有一點欺騙的心思,要知道這世間有天地神明的監督。
不要覺得可以随便說一句話,要知道周圍會有他人在偷聽。
不要覺得可以粗心對待一件小事,要知道任何事情都可能關系到自己的身家性命。
不要隻圖一時放縱,要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和子孫的禍福存在因果報應。
人心一念之邪,而鬼在其中焉,因而欺侮之,播弄之[30],晝見于形象[31],夜見于夢魂[32],必釀其禍而後已。
故邪心即是鬼,鬼與鬼相應,又何怪乎!人心一念之正,而神在其中焉,因而鑒察之[33],呵護之,上至于父母,下至于兒孫,必緻其福而後已。
故正心即是神,神與神相親,又何疑乎! 【譯文】 人的心中隻要産生一點邪惡的念頭,那麼魔鬼便在你心中了,進而欺負、捉弄你的内心,白天表現在你的精神氣質上,夜晚出現在你的夢境裡,必定要釀成大禍才會停止。
所以邪惡的念頭就是魔鬼,并且魔鬼和魔鬼之間是相互呼應的,這又有什麼奇怪的呢!人的心中隻要産生一點正直的念頭,那麼神明便在你心中了,進而監督、保護你的内心,上至父母雙親,下到兒女子孫,必定都受到福佑才算完滿。
所以,正直的念頭就是神明,并且神明與神明之間是相親近的,這又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呢? 【源流】 清魏象樞《庸言》:“人心一念之邪,而鬼在其中焉,因而欺侮之,播弄之,晝見于形象,夜見于夢魂,必釀其禍而後已。
故邪心即是鬼,鬼與鬼相應,又何怪乎!人心一念之正,而神在其中焉,因而鑒察之,呵護之,上至于父母,下至于子孫,必緻其福而後已。
故正心即是神,神與神相親,又何疑乎!” 終日說善言,不如做了一件;終身行善事,須防錯了一件。
物力維艱[34],要知吃飯穿衣,談何容易;光陰迅速,即使讀書行善,能有幾多[35]。
【譯文】 整天說好話,不如做一件好事;一輩子做善事,卻要防止做一件錯事。
衣食日用來之不易,要知道吃飯穿衣,哪有那麼容易;時光飛逝,即便用來讀書行善,又能做多少。
隻字必惜[36],貴之根也;粒米必珍,富之源也。
片言必謹[37],福之基也;微命必護[38],壽之本也。
【譯文】 再有限的知識和文化也要珍惜,因為這是顯貴的根本;再少的糧食也要珍視,因為這是富裕的源泉。
再簡短的話也要小心謹慎,因為這是福祉的基礎;再卑微的生命也要盡力去保護,因為這是長壽的根本。
【源流】 明劉宗周《人譜類記》:“司馬溫公嘗有言:‘隻字必惜,貴之本也;粒米必珍,富之源也。
’”按,司馬光逝後獲贈太師、溫國公,《格言聯璧》“隻字必惜”句當本于宋代司馬光之語。
作踐五谷[39],非有奇禍[40],必有奇窮[41];愛惜隻字,不但顯榮[42],亦當延壽[43]。
【譯文】 浪費糧食,即便沒有突發的災禍,也會生活困頓;愛惜知識,不僅會顯達榮耀,還會使人長壽。
茹素[44],非聖人教也;好生[45],則上天意也。
【譯文】 吃素食,并不是聖人的教誨;但珍惜生命,卻是上天的意願。
仁厚刻薄,是修短關[46]。
謙抑盈滿[47],是禍福關。
勤儉奢惰,是貧富關。
保養縱欲,是人鬼關[48]。
【譯文】 仁厚還是刻薄,這是壽命長短的關鍵。
謙虛還是自滿,這是命中福禍的關鍵。
勤儉還是奢侈,這是生活貧富的關鍵。
保養還是縱欲,這是人命生死的關鍵。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仁厚刻薄,是修短關。
行止語默,是禍福關。
勤惰儉奢,是成敗關。
飲食男女,是死生關。
”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49]。
萬類相感[50],以誠以忠。
做人無成心[51],便帶福氣。
做事有結果[52],亦是壽征[53]。
【譯文】 上天造物忌諱的,就是造作和取巧。
世間萬物互相聯系,靠的是誠實和忠正。
做人沒有成見,便會帶來福氣。
做事有始有終,便是長壽的征兆。
【源流】 清張廷玉《澄懷園文存》卷十五之《先考予告光祿大夫文華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