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言類
關燈
小
中
大
士兼禮部尚書谥文端敦複府君行述》:“居常訓不孝等:‘惟以讀書立品,安分守拙,戒詐僞,絕奔競。
’故書室對聯曰:‘萬類相感以誠,造物最忌者巧。
’”按,張廷玉之父為張英,《格言聯璧》“造物所忌”句當化用清代張英之語。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做人無成心,便帶福氣。
做事有結果,亦是壽征。
”按,《格言聯璧》“做人無成心”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執拗者福輕[54],而圓通之人[55],其福必厚;急躁者壽夭[56],而寬宏之士,其壽必長。
【譯文】 固執的人福氣少,而圓融通達之人,福氣必定很多;急躁的人壽命短,而寬宏大量之人,壽命必定很長。
《謙》卦六爻皆吉[57],恕字終身可行[58]。
【譯文】 《謙》卦的六爻都是平安吉祥,“恕”字的含義終身都可以奉行。
【源流】 清梁章钜《楹聯叢話》卷八:“通行楹帖有雲:‘《謙》卦六爻皆吉,恕字終身可行。
’” 作本色人,說根心話[59],幹近情事[60]。
【譯文】 做真真正正的自己,說真心實意的話,做合情合理的事。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作本色人,說根心話,幹近情事。
” 一點慈愛,不但是積德種子,亦是積福根苗,試看哪有不慈愛底聖賢;一念容忍,不但是無量德器,亦是無量福田,試看哪有不容忍底君子。
【譯文】 一點慈愛之心,不僅是積累德行的種子,也是為後人積累福分的幼苗,試看哪有不慈愛的聖賢;一個容忍念頭,不僅是德行氣度的廣大,也是培養福分的廣大,試看哪有不忍讓的君子。
好惡之念[61],萌于夜氣[62],息之于靜也[63];恻隐之心[64],發于乍見[65],感之于動也。
【譯文】 善良的念頭,萌生于夜深人靜之時,生長于平靜的内心之中;憐憫的念頭,産生于突然看到的那一瞬間,是因看到他人的遭遇而有所感動。
塑像栖神[66],盍歸奉親[67];造院居僧[68],盍往救貧。
【譯文】 塑造神像供奉神明,不如回家奉養父母;建造寺院供養僧人,不如去救助那些貧苦之人。
費千金而結納勢豪[69],孰若傾半瓢之粟以濟饑餓[70];構千楹而招來賓客[71],何如葺數椽之茅以庇孤寒[72]。
憫濟人窮,雖分文升合[73],亦是福田;樂與人善[74],即隻字片言,皆為良藥。
【譯文】 花費大把的金錢來結交豪強,哪裡比得上拿出半瓢糧食去救助饑民;大量修建房屋館舍來招攬賓客,怎麼比得上搭幾間簡易的茅草屋去庇護那些孤苦受凍的人。
憐憫救助他人的貧困,哪怕隻有很少的金錢和糧食,也是給人造福;願意與人為善,即便隻是簡單的幾句話,也是化解矛盾溫暖人心的良藥。
謀占田園[75],決生敗子[76];尊崇師傅,定産賢郎。
【譯文】 一心謀劃着廣置田産,必定會出現敗家子弟;尊敬老師注重教育,必定會教養出賢德的兒孫。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陳希夷《心相編》”:“賤買田轅,決生敗子;尊崇師傅,定産賢郎。
”按,陳抟,号希夷,《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宋代陳抟之語。
平居寡欲養身[77],臨大節則達生委命[78];治家量入為出[79],幹好事則仗義輕财[80]。
【譯文】 平時清心寡欲養護身體,而面臨重大事件則淡然面對順應命運安排;治理家務量入為出勤儉節約,而做好事則注重道義輕視錢财。
善用力者就力[81],善用勢者就勢,善用智者就智,善用财者就财。
【譯文】 善用力量的人借助力量,善用時勢的人借助時勢,善用智慧的人借助智慧,善用錢财的人借助錢财。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三:“善用力者就力,善用勢者就勢,善用智者就智,善用财者就财。
” 身世多險途[82],急須尋求安宅[83];光陰同過客,切莫汩沒主翁[84]。
【譯文】 人生多有艱難險阻,急需找個安身之所;時光如同匆匆過客,切莫埋沒了自己。
莫忘祖父積陰功[85],須知文字無權[86],全憑陰骘;最怕生平壞心術[87],畢竟主司有眼[88],如見心田。
【譯文】 不要忘記先輩們積累下的陰德,要知道在科舉考試中文章并不起多大作用,一切全靠積累的陰德;人最怕平生壞了心思,畢竟科舉考試的主考官能辨别人的好壞,就好像能看透人的内心。
天下第一種可敬人,忠臣孝子;天下第一種可憐人,寡婦孤兒。
孝子百世之宗[89],仁人天下之命[90]。
【譯文】 天下最值得尊敬的人,是忠臣孝子;天下最可憐的人,是孤兒寡婦。
孝子是百世之人學習的榜樣,有德之人是天下道義的根本。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魏環溪《庸言》”:“世間第一種可敬人,忠臣孝子;天下第一種可憐人,寡婦孤兒。
”按,魏象樞,字環溪,《格言聯璧》“天下第一種可敬人”句當化用清代魏象樞之語。
《晉書·何曾傳》:“初司隸校尉傅玄著論稱曾及荀曰:‘……孝子百世之宗,仁人天下之命。
’”按,《格言聯璧》“孝子百世之宗”句當本于晉代傅玄之語。
形之正[91],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
聲之平[92],不求響之和而響自和。
德之崇[93],不求名之遠而名自遠[94]。
【譯文】 隻要形體端正,即便不去追求影子是否正直,影子終究還是正直的。
隻要聲音平和,即便不去追求回響是否和諧圓潤,回響終究還是和諧圓潤的。
隻要德行高尚,即便不去追求聲名是否遠播,聲名終究還是會傳遍天下的。
【源流】 晉楊泉《物理論》:“形之正,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
聲之平,不求響之和而響自和。
德之崇,不求名之遠而名自遠。
” 有陰德者,必有陽報[95];有隐行者[96],必有昭名[97]。
【譯文】 能夠積累陰德的人,必定會獲得回報;暗中做好事的人,必定會有顯赫的聲名。
【源流】 《淮南子·人間訓》:“夫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隐行者,必有昭名。
” 施必有報者,天地之定理[98],仁人述之以勸人;施不望報者,聖賢之盛心[99],君子存之以濟世[100]。
【譯文】 給他人施以恩惠必定會收獲回報,這是天地間不變的道理,有德之人講述這個道理來勸導世人;給他人施以恩惠而不期待得到回報,這是聖賢之人深沉美好的志向,君子心存這種志向來救助世人。
面前的理路要放得寬[101],使人無不平之歎[102];身後的惠澤要流得遠[103],令人有不匮之思[104]。
【譯文】 對待自己面前的境況心胸要放寬些,使他人不要對你有命運不公的慨歎;對待身後留給後人的恩澤要使之持續得長久些,使後人對你有不盡的思念。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寬,使人無不平之歎;身後的惠澤要流得長,使人有不匮之思。
” 不可不存時時可死之心[105],不可不行步步求生之事[106]。
作惡事,須防鬼神知;幹好事,莫怕旁人笑。
【譯文】 不能不心存随時為捍衛道義而慷慨赴死的念頭,不能不做到處處要遵守道義而謹慎求生。
做壞事,要提防鬼神知道;做好事,不要怕旁人笑話。
【源流】 清徐文弼《壽世傳真》:“《虛齋語錄》曰:‘蓋人固不可不知虛生之憂,亦不可不知有生之樂,不可不求步步求生之事,尤不可不存時時可死之心。
’”按,《虛齋語錄》為明代大儒陳紫峰長子陳敦履所作,《格言聯璧》“不可不存時時可死之心”句當本于明代陳敦履編撰之語。
吾本薄福人,宜行惜福事。
吾本薄德人,宜行積德事。
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則福愈薄矣。
厚福者必寬厚,寬厚則福益厚矣。
【譯文】 我本是福分少的人,應當做珍惜福分的事。
我本是德行薄的的人,應當做積累德行的事。
福分少的人必定刻薄,并且越刻薄則福分越少。
福分多的人必定寬厚,并且越寬厚則福分越多。
【源流】 明劉宗周《人譜類記》增訂五:“陳眉公曰:‘吾本薄福人,宜行厚德事。
吾本薄德人,宜行惜福事。
’數語使人尋味不盡。
”按,陳繼儒,号眉公,《格言聯璧》“吾本薄福人”句當本于明代陳繼儒之語。
清張培仁《靜娛亭筆記》卷八《眉公語錄》:“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則福益薄矣。
厚福者必寬厚,寬厚則福益厚。
”按,陳繼儒,号眉公,《格言聯璧》“薄福者必刻薄”句當本于明代陳繼儒之語。
有工夫讀書,謂之福。
有力量濟人,謂之福。
有著述行世[107],謂之福。
有聰明渾厚之見[108],謂之福。
無是非到耳,謂之福。
無疾病纏身,謂之福。
無塵俗撄心[109],謂之福。
無兵兇荒歉之歲,謂之福。
【譯文】 有時間讀書,這就是福氣。
有能力救助他人,這就是福氣。
有著作刊行,這就是福氣。
有聰明質樸的見解,這就是福氣。
聽不到是是非非,這就是福氣。
身體沒有疾病困擾,這就是福氣。
沒有世俗瑣事打擾,這就是福氣。
沒有趕上戰亂災年,這就是福氣。
從熱鬧場中,出幾句清冷言語[110],便掃除無限殺機[111]。
向寒微路上[112],用一點赤熱心腸,自培植許多生意[113]。
【譯文】 在混亂複雜的場合中,說幾句冷靜理智的話,便能化解許多麻煩。
對待貧寒卑賤的人,用一點熱心腸,就能培養出許多生機。
入瑤樹瓊林中皆寶[114],有謙德仁心者為祥。
【譯文】 進入美玉成林的地方遍地都是寶貝,有謙遜之德和仁愛之心的人永遠都會平安吉祥。
談經濟外[115],甯談藝術[116],可以給用[117]。
談日用外[118],甯談山水,可以息機[119]。
談心性外,甯談因果,可以勸善。
【注釋】 【譯文】 談論國家大政之外,甯願談論各種實用的技能,因為這些可供實用。
談論日常生活之外,甯願談論山水自然,因為這些可以消除心機。
談論良心本性之外,甯願談論因果報應,因為這些可以勸人向善。
【源流】 明劉宗周《人譜類記》增訂五:“談經濟外,甯談藝術,可以給用。
談日用外,甯談山水,可以息機。
’故書室對聯曰:‘萬類相感以誠,造物最忌者巧。
’”按,張廷玉之父為張英,《格言聯璧》“造物所忌”句當化用清代張英之語。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做人無成心,便帶福氣。
做事有結果,亦是壽征。
”按,《格言聯璧》“做人無成心”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執拗者福輕[54],而圓通之人[55],其福必厚;急躁者壽夭[56],而寬宏之士,其壽必長。
【譯文】 固執的人福氣少,而圓融通達之人,福氣必定很多;急躁的人壽命短,而寬宏大量之人,壽命必定很長。
《謙》卦六爻皆吉[57],恕字終身可行[58]。
【譯文】 《謙》卦的六爻都是平安吉祥,“恕”字的含義終身都可以奉行。
【源流】 清梁章钜《楹聯叢話》卷八:“通行楹帖有雲:‘《謙》卦六爻皆吉,恕字終身可行。
’” 作本色人,說根心話[59],幹近情事[60]。
【譯文】 做真真正正的自己,說真心實意的話,做合情合理的事。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作本色人,說根心話,幹近情事。
” 一點慈愛,不但是積德種子,亦是積福根苗,試看哪有不慈愛底聖賢;一念容忍,不但是無量德器,亦是無量福田,試看哪有不容忍底君子。
【譯文】 一點慈愛之心,不僅是積累德行的種子,也是為後人積累福分的幼苗,試看哪有不慈愛的聖賢;一個容忍念頭,不僅是德行氣度的廣大,也是培養福分的廣大,試看哪有不忍讓的君子。
好惡之念[61],萌于夜氣[62],息之于靜也[63];恻隐之心[64],發于乍見[65],感之于動也。
【譯文】 善良的念頭,萌生于夜深人靜之時,生長于平靜的内心之中;憐憫的念頭,産生于突然看到的那一瞬間,是因看到他人的遭遇而有所感動。
塑像栖神[66],盍歸奉親[67];造院居僧[68],盍往救貧。
【譯文】 塑造神像供奉神明,不如回家奉養父母;建造寺院供養僧人,不如去救助那些貧苦之人。
費千金而結納勢豪[69],孰若傾半瓢之粟以濟饑餓[70];構千楹而招來賓客[71],何如葺數椽之茅以庇孤寒[72]。
憫濟人窮,雖分文升合[73],亦是福田;樂與人善[74],即隻字片言,皆為良藥。
【譯文】 花費大把的金錢來結交豪強,哪裡比得上拿出半瓢糧食去救助饑民;大量修建房屋館舍來招攬賓客,怎麼比得上搭幾間簡易的茅草屋去庇護那些孤苦受凍的人。
憐憫救助他人的貧困,哪怕隻有很少的金錢和糧食,也是給人造福;願意與人為善,即便隻是簡單的幾句話,也是化解矛盾溫暖人心的良藥。
謀占田園[75],決生敗子[76];尊崇師傅,定産賢郎。
【譯文】 一心謀劃着廣置田産,必定會出現敗家子弟;尊敬老師注重教育,必定會教養出賢德的兒孫。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陳希夷《心相編》”:“賤買田轅,決生敗子;尊崇師傅,定産賢郎。
”按,陳抟,号希夷,《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宋代陳抟之語。
平居寡欲養身[77],臨大節則達生委命[78];治家量入為出[79],幹好事則仗義輕财[80]。
【譯文】 平時清心寡欲養護身體,而面臨重大事件則淡然面對順應命運安排;治理家務量入為出勤儉節約,而做好事則注重道義輕視錢财。
善用力者就力[81],善用勢者就勢,善用智者就智,善用财者就财。
【譯文】 善用力量的人借助力量,善用時勢的人借助時勢,善用智慧的人借助智慧,善用錢财的人借助錢财。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三:“善用力者就力,善用勢者就勢,善用智者就智,善用财者就财。
” 身世多險途[82],急須尋求安宅[83];光陰同過客,切莫汩沒主翁[84]。
【譯文】 人生多有艱難險阻,急需找個安身之所;時光如同匆匆過客,切莫埋沒了自己。
莫忘祖父積陰功[85],須知文字無權[86],全憑陰骘;最怕生平壞心術[87],畢竟主司有眼[88],如見心田。
【譯文】 不要忘記先輩們積累下的陰德,要知道在科舉考試中文章并不起多大作用,一切全靠積累的陰德;人最怕平生壞了心思,畢竟科舉考試的主考官能辨别人的好壞,就好像能看透人的内心。
天下第一種可敬人,忠臣孝子;天下第一種可憐人,寡婦孤兒。
孝子百世之宗[89],仁人天下之命[90]。
【譯文】 天下最值得尊敬的人,是忠臣孝子;天下最可憐的人,是孤兒寡婦。
孝子是百世之人學習的榜樣,有德之人是天下道義的根本。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魏環溪《庸言》”:“世間第一種可敬人,忠臣孝子;天下第一種可憐人,寡婦孤兒。
”按,魏象樞,字環溪,《格言聯璧》“天下第一種可敬人”句當化用清代魏象樞之語。
《晉書·何曾傳》:“初司隸校尉傅玄著論稱曾及荀曰:‘……孝子百世之宗,仁人天下之命。
’”按,《格言聯璧》“孝子百世之宗”句當本于晉代傅玄之語。
形之正[91],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
聲之平[92],不求響之和而響自和。
德之崇[93],不求名之遠而名自遠[94]。
【譯文】 隻要形體端正,即便不去追求影子是否正直,影子終究還是正直的。
隻要聲音平和,即便不去追求回響是否和諧圓潤,回響終究還是和諧圓潤的。
隻要德行高尚,即便不去追求聲名是否遠播,聲名終究還是會傳遍天下的。
【源流】 晉楊泉《物理論》:“形之正,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
聲之平,不求響之和而響自和。
德之崇,不求名之遠而名自遠。
” 有陰德者,必有陽報[95];有隐行者[96],必有昭名[97]。
【譯文】 能夠積累陰德的人,必定會獲得回報;暗中做好事的人,必定會有顯赫的聲名。
【源流】 《淮南子·人間訓》:“夫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隐行者,必有昭名。
” 施必有報者,天地之定理[98],仁人述之以勸人;施不望報者,聖賢之盛心[99],君子存之以濟世[100]。
【譯文】 給他人施以恩惠必定會收獲回報,這是天地間不變的道理,有德之人講述這個道理來勸導世人;給他人施以恩惠而不期待得到回報,這是聖賢之人深沉美好的志向,君子心存這種志向來救助世人。
面前的理路要放得寬[101],使人無不平之歎[102];身後的惠澤要流得遠[103],令人有不匮之思[104]。
【譯文】 對待自己面前的境況心胸要放寬些,使他人不要對你有命運不公的慨歎;對待身後留給後人的恩澤要使之持續得長久些,使後人對你有不盡的思念。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寬,使人無不平之歎;身後的惠澤要流得長,使人有不匮之思。
” 不可不存時時可死之心[105],不可不行步步求生之事[106]。
作惡事,須防鬼神知;幹好事,莫怕旁人笑。
【譯文】 不能不心存随時為捍衛道義而慷慨赴死的念頭,不能不做到處處要遵守道義而謹慎求生。
做壞事,要提防鬼神知道;做好事,不要怕旁人笑話。
【源流】 清徐文弼《壽世傳真》:“《虛齋語錄》曰:‘蓋人固不可不知虛生之憂,亦不可不知有生之樂,不可不求步步求生之事,尤不可不存時時可死之心。
’”按,《虛齋語錄》為明代大儒陳紫峰長子陳敦履所作,《格言聯璧》“不可不存時時可死之心”句當本于明代陳敦履編撰之語。
吾本薄福人,宜行惜福事。
吾本薄德人,宜行積德事。
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則福愈薄矣。
厚福者必寬厚,寬厚則福益厚矣。
【譯文】 我本是福分少的人,應當做珍惜福分的事。
我本是德行薄的的人,應當做積累德行的事。
福分少的人必定刻薄,并且越刻薄則福分越少。
福分多的人必定寬厚,并且越寬厚則福分越多。
【源流】 明劉宗周《人譜類記》增訂五:“陳眉公曰:‘吾本薄福人,宜行厚德事。
吾本薄德人,宜行惜福事。
’數語使人尋味不盡。
”按,陳繼儒,号眉公,《格言聯璧》“吾本薄福人”句當本于明代陳繼儒之語。
清張培仁《靜娛亭筆記》卷八《眉公語錄》:“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則福益薄矣。
厚福者必寬厚,寬厚則福益厚。
”按,陳繼儒,号眉公,《格言聯璧》“薄福者必刻薄”句當本于明代陳繼儒之語。
有工夫讀書,謂之福。
有力量濟人,謂之福。
有著述行世[107],謂之福。
有聰明渾厚之見[108],謂之福。
無是非到耳,謂之福。
無疾病纏身,謂之福。
無塵俗撄心[109],謂之福。
無兵兇荒歉之歲,謂之福。
【譯文】 有時間讀書,這就是福氣。
有能力救助他人,這就是福氣。
有著作刊行,這就是福氣。
有聰明質樸的見解,這就是福氣。
聽不到是是非非,這就是福氣。
身體沒有疾病困擾,這就是福氣。
沒有世俗瑣事打擾,這就是福氣。
沒有趕上戰亂災年,這就是福氣。
從熱鬧場中,出幾句清冷言語[110],便掃除無限殺機[111]。
向寒微路上[112],用一點赤熱心腸,自培植許多生意[113]。
【譯文】 在混亂複雜的場合中,說幾句冷靜理智的話,便能化解許多麻煩。
對待貧寒卑賤的人,用一點熱心腸,就能培養出許多生機。
入瑤樹瓊林中皆寶[114],有謙德仁心者為祥。
【譯文】 進入美玉成林的地方遍地都是寶貝,有謙遜之德和仁愛之心的人永遠都會平安吉祥。
談經濟外[115],甯談藝術[116],可以給用[117]。
談日用外[118],甯談山水,可以息機[119]。
談心性外,甯談因果,可以勸善。
【注釋】 【譯文】 談論國家大政之外,甯願談論各種實用的技能,因為這些可供實用。
談論日常生活之外,甯願談論山水自然,因為這些可以消除心機。
談論良心本性之外,甯願談論因果報應,因為這些可以勸人向善。
【源流】 明劉宗周《人譜類記》增訂五:“談經濟外,甯談藝術,可以給用。
談日用外,甯談山水,可以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