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言類
關燈
小
中
大
談心性外,甯談因果,可以勸善。
” 藝花可以邀蝶[120],壘石可以邀雲[121],栽松可以邀風,植柳可以邀蟬,貯水可以邀萍[122],築台可以邀月[123],種蕉可以邀雨,藏書可以邀友,積德可以邀天[124]。
【譯文】 種植花草可以招來蝴蝶,堆砌假山可以引來雲霧,栽種松柏可以招來清風,種植柳樹可以引來鳴蟬,修池蓄水可以引來浮萍,興建高台可以招攬明月,種植芭蕉可以招來細雨,廣藏書籍可以引來朋友,積德行善可以得到上天的眷顧。
作德日休,是謂福地[125];居易俟命[126],是謂洞天[127]。
【譯文】 修養德行每天都能收獲福祉,這就叫做進入了幸福天地。
生活平靜聽從命運安排,這就叫做過上了神仙日子。
心地上無波濤,随在皆風恬浪靜[128];性天中有化育[129],觸處見魚躍鸢飛[130]。
【譯文】 如果能夠内心平靜,無論他在哪裡都是風平浪靜;天性如果得到教化培育,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能自得其樂。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心地上無風濤,随在皆青山綠樹;性天中有化育,觸處皆魚躍鸢飛。
” 貧賤憂戚,是我分内事,當動心忍性,靜以俟之,更行一切善,以斡轉之[131];富貴福澤,是我分外事,當保泰持盈[132],慎以守之,更造一切福,以凝承之[133]。
【譯文】 貧窮、卑賤、憂慮、悲傷,這些都是我的分内事,我應當使内心得到觸動、性格得以堅韌,平靜地等待時機,而後要更嚴格地要求自己,以此來扭轉處境。
富有、高貴、福祉、恩澤,這些都是我的分外事,我應當保有安泰,操守功業,謹慎地加以守護,而後要更盡力去造福後人,以此來實現長久地傳承。
世網哪能跳出[134],但當忍性耐心[135],自安義命[136],即網羅中之安樂窩[137];塵務豈能盡捐[138],惟不起爐作竈[139],自取糾纏[140],即火坑中之清涼散也。
【譯文】 社會上的種種束縛哪裡能跳得出去,隻要能有所忍耐,安守本分,便已在這社會之網中有了自己的安樂窩;塵俗繁雜之事哪能全部抛棄,隻要自己不另起爐竈,自尋煩惱,便已在這燥如火坑的世間得到了一劑清涼散。
熱不可除,而熱惱可除[141],秋在清涼台上[142];窮不可遣[143],而窮愁可遣[144],春生安樂窩中[145]。
【譯文】 炎熱無法去除,但因炎熱而産生的煩惱卻是可以去除的,涼涼的秋意就在心中的清涼台上;貧窮無法排遣,但因貧窮而産生的愁苦卻是可以排遣的,暖暖的春意就産生在自家的安樂窩中。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熱不必除,而除此熱惱,身常在清涼台上;窮不可遣,而遣此窮愁,心常居安樂窩中。
” 富貴貧賤,總難稱意[146],知足即為稱意;山水花竹,無恒主人,得閑便是主人[147]。
【譯文】 富貴貧賤,總難令人稱心如意,隻要懂得知足,一切便都稱心如意;山水花竹,并無永恒的主人,隻要誰有空去觀賞,誰就是它們的主人。
【源流】 清梁章钜《歸田瑣記》卷六:“又《聰訓齋語》一條雲,圃翁嘗拟一聯懸草堂中雲:‘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山水花竹,無恒主人,得閑便是主人。
’其語雖俚,卻有至理。
”按,《聰訓齋語》為張英所作,《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張英編撰之文句。
要足何時足[148],知足便足;求閑不得閑[149],偷閑即閑[150]。
【譯文】 想要得到滿足,然而什麼時候才能得到滿足,其實隻要心裡知足就能得到滿足;想要得到空閑,然而卻怎麼也得不到空閑,其實隻要學會忙裡偷閑就能得到空閑。
【源流】 明沈佳胤《翰海》卷十二“陳眉公《雜紀》”:“待足何時足,知足便足;求閑何時閑,偷閑便閑。
”按,陳繼儒,号眉公,《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陳繼儒彙編之文句。
知足常足[151],終身不辱;知止常止[152],終身不恥。
【譯文】 懂得知足才能常常感到滿足,這樣終身都不會受到侮辱;懂得适時停止和退卻才能常常有所節制,這樣終身都不會蒙受恥辱。
【源流】 明高濂《遵生八箋》卷之二:“(《景行錄》)又曰:‘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當止,終身不恥。
’”按,《景行錄》為史弼所作,《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元代史弼之語。
急行緩行,前程總有許多路[153];逆取順取[154],命中隻有這般财[155]。
【譯文】 無論是快走還是慢走,前面的路總還有許多;無論是不該得的還是應該得的,命中就有這麼多錢财。
理欲交争[156],肺腑成為吳越[157];物我一體[158],參商終是弟兄[159]。
【譯文】 公理與私欲的鬥争,會使心腹之人成為仇敵;外物與自己融為一體,即便關系疏遠的人也會成為兄弟。
以積貨财之心積學問,以求功名之心求道德,以愛妻子之心愛父母,以保爵位之心保國家。
【譯文】 用積聚财貨的心思去積累學問,用求取功名的心思去追求道德,以關愛妻子兒女的心思去關愛父母,用保護官位的心思去保衛國家。
移作無益之費以作有益,則事舉[160]。
移樂宴樂之時以樂講習[161],則智長。
移信異端之意以信聖賢[162],則道明。
移好财色之心以好仁義,則德立。
移計利害之私以計是非[163],則義精。
移養小人之祿以養君子,則國治。
移輸和戎之赀以輸軍國[164],則兵足。
移保身家之念以保百姓,則民安。
【譯文】 把花在沒有意義事情上的錢财用到有意義的事情上,那麼事情就可以辦成。
把用來享受宴飲作樂的時間用到研究學問上,那麼才智就會增長。
把迷信異端邪說的心思用到信仰聖賢上,那麼世間大道就會得以明白。
把貪戀美色的心思用到推崇仁義上,那麼道德節操就會樹立。
把計算利害得失的心思用到判斷是非上,那麼道義就會得以明晰。
把供養小人的俸祿用到奉養君子上,那麼國家就得到了治理。
把輸送給敵國用來求和的物資用在保家衛國上,那麼軍力就會充足。
把保護自己身家性命的心思用到保護百姓上,那麼百姓就能獲得太平。
做大官底,是一樣家數[165];做好人底,是一樣家數。
【譯文】 做大官有做大官的方法,做好人有做好人的方法。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做大官底,是一樣家數;做好人底,是一樣家數。
” 潛居盡可以為善[166],何必顯宦[167]!躬行孝弟[168],志在聖賢,纂輯先哲格言[169],刊刻廣布[170],行見化行一時[171],澤流後世,事業之不朽,蔑以加焉[172];貧賤盡可以積福,何必富貴!存平等心,行方便事,效法前人懿行,訓俗型方[173],自然誼敦宗族[174],德被鄉鄰[175],利濟之無窮[176],孰大于是。
【譯文】 隐居鄉間一樣可以做善事,何必非要做官!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志達到聖賢的境界,編纂先哲的格言著述,并加以出版使之廣為流傳,自己的行為雖然隻是一時施行教化,但恩澤卻能夠流傳後世,這便是不朽的事業,再沒有什麼能超過的了。
貧賤也可以積累福分,何必非要富貴!做到心中平等待人,辦事多給他人方便,學習前人的善行,教化改善世俗風氣,家族自然和睦友愛,德行廣及鄉鄰,帶來了莫大的幫助,還有什麼會比這更好呢? 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
【譯文】 用言語來勸導人們,隻能勸導一時;用書本來勸導人們,則可以勸導百世。
【源流】 明袁了凡《了凡四訓》:“韓愈雲:‘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
’”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入則笃行[177],出則友賢。
【譯文】 用平靜修養身心,用儉樸培養德行,在家時為人敦厚質樸,外出時結交賢明之人。
【源流】 三國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
” 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饑[178],積德者不傾[179],擇交者不敗[180]。
【譯文】 用功讀書的人不會品行卑賤,辛勤耕田的人不會挨餓,積德行善的人不會遭遇災禍,謹慎交友的人不會身敗名裂。
【源流】 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卷八:“桐城張文端公英《聰訓齋語》有雲:‘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饑,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
’”按,張英谥文端,著有《聰訓齋語》,《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張英之語。
明鏡止水以澄心[181],泰山喬嶽以立身,青天白日以應事,霁月光風以待人。
【譯文】 内心澄清要如明鏡止水般甯靜自然,樹立人格要如泰山般高大雄偉,處理事情要如青天白日般光明磊落,對待他人要如明月清風般胸懷廣闊。
【源流】 明耿定向《耿天台先生文集·都邸迩言》:“同年諸南明、胡廬山暨羅近溪聚晤都邸,寓壁間揭有:‘明鏡止水以存心,泰山喬嶽以立身,青天白日以應事,霁月光風以待人。
’” 省費醫貧,彈琴醫躁,獨卧醫淫,随緣醫愁,讀書醫俗。
【譯文】 節約花銷可以醫治貧窮,專心彈琴可以醫治煩躁,獨自睡眠可以醫治淫欲,順其自然可以醫治憂愁,用功讀書可以醫治庸俗。
【源流】 明徐樹丕《識小錄》卷之一“《國手醫》”:“省費醫貧,彈琴醫躁,安分醫貪,量力醫鬥,參禅醫想,獨寐醫淫,痛飲醫愁,讀書醫俗,此之謂國手。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化用明代徐樹丕彙編之文句。
以鮮花視美色,則孽障自消[182];以流水聽弦歌[183],則性靈何害[184]? 【譯文】 将美色比作鮮花來看,貪戀與癡迷自會消除;将音樂比作流水來聽,本心本性又如何會受到傷害? 【源流】 明郭良翰《問奇類林》卷九:“《翼學編》:‘人能以明霞視美色,則業障自輕;人能以流水聽弦歌,則性靈何害?’”按,《翼學編》為朱應奎所作,《格言聯璧》“以鮮花視美色”句當化用明代朱應奎編撰之文句。
養德宜操琴[185],煉智宜彈棋[186],遣情宜賦詩,輔氣宜酌酒[187],解事宜讀史[
” 藝花可以邀蝶[120],壘石可以邀雲[121],栽松可以邀風,植柳可以邀蟬,貯水可以邀萍[122],築台可以邀月[123],種蕉可以邀雨,藏書可以邀友,積德可以邀天[124]。
【譯文】 種植花草可以招來蝴蝶,堆砌假山可以引來雲霧,栽種松柏可以招來清風,種植柳樹可以引來鳴蟬,修池蓄水可以引來浮萍,興建高台可以招攬明月,種植芭蕉可以招來細雨,廣藏書籍可以引來朋友,積德行善可以得到上天的眷顧。
作德日休,是謂福地[125];居易俟命[126],是謂洞天[127]。
【譯文】 修養德行每天都能收獲福祉,這就叫做進入了幸福天地。
生活平靜聽從命運安排,這就叫做過上了神仙日子。
心地上無波濤,随在皆風恬浪靜[128];性天中有化育[129],觸處見魚躍鸢飛[130]。
【譯文】 如果能夠内心平靜,無論他在哪裡都是風平浪靜;天性如果得到教化培育,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能自得其樂。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心地上無風濤,随在皆青山綠樹;性天中有化育,觸處皆魚躍鸢飛。
” 貧賤憂戚,是我分内事,當動心忍性,靜以俟之,更行一切善,以斡轉之[131];富貴福澤,是我分外事,當保泰持盈[132],慎以守之,更造一切福,以凝承之[133]。
【譯文】 貧窮、卑賤、憂慮、悲傷,這些都是我的分内事,我應當使内心得到觸動、性格得以堅韌,平靜地等待時機,而後要更嚴格地要求自己,以此來扭轉處境。
富有、高貴、福祉、恩澤,這些都是我的分外事,我應當保有安泰,操守功業,謹慎地加以守護,而後要更盡力去造福後人,以此來實現長久地傳承。
世網哪能跳出[134],但當忍性耐心[135],自安義命[136],即網羅中之安樂窩[137];塵務豈能盡捐[138],惟不起爐作竈[139],自取糾纏[140],即火坑中之清涼散也。
【譯文】 社會上的種種束縛哪裡能跳得出去,隻要能有所忍耐,安守本分,便已在這社會之網中有了自己的安樂窩;塵俗繁雜之事哪能全部抛棄,隻要自己不另起爐竈,自尋煩惱,便已在這燥如火坑的世間得到了一劑清涼散。
熱不可除,而熱惱可除[141],秋在清涼台上[142];窮不可遣[143],而窮愁可遣[144],春生安樂窩中[145]。
【譯文】 炎熱無法去除,但因炎熱而産生的煩惱卻是可以去除的,涼涼的秋意就在心中的清涼台上;貧窮無法排遣,但因貧窮而産生的愁苦卻是可以排遣的,暖暖的春意就産生在自家的安樂窩中。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熱不必除,而除此熱惱,身常在清涼台上;窮不可遣,而遣此窮愁,心常居安樂窩中。
” 富貴貧賤,總難稱意[146],知足即為稱意;山水花竹,無恒主人,得閑便是主人[147]。
【譯文】 富貴貧賤,總難令人稱心如意,隻要懂得知足,一切便都稱心如意;山水花竹,并無永恒的主人,隻要誰有空去觀賞,誰就是它們的主人。
【源流】 清梁章钜《歸田瑣記》卷六:“又《聰訓齋語》一條雲,圃翁嘗拟一聯懸草堂中雲:‘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山水花竹,無恒主人,得閑便是主人。
’其語雖俚,卻有至理。
”按,《聰訓齋語》為張英所作,《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張英編撰之文句。
要足何時足[148],知足便足;求閑不得閑[149],偷閑即閑[150]。
【譯文】 想要得到滿足,然而什麼時候才能得到滿足,其實隻要心裡知足就能得到滿足;想要得到空閑,然而卻怎麼也得不到空閑,其實隻要學會忙裡偷閑就能得到空閑。
【源流】 明沈佳胤《翰海》卷十二“陳眉公《雜紀》”:“待足何時足,知足便足;求閑何時閑,偷閑便閑。
”按,陳繼儒,号眉公,《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陳繼儒彙編之文句。
知足常足[151],終身不辱;知止常止[152],終身不恥。
【譯文】 懂得知足才能常常感到滿足,這樣終身都不會受到侮辱;懂得适時停止和退卻才能常常有所節制,這樣終身都不會蒙受恥辱。
【源流】 明高濂《遵生八箋》卷之二:“(《景行錄》)又曰:‘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當止,終身不恥。
’”按,《景行錄》為史弼所作,《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元代史弼之語。
急行緩行,前程總有許多路[153];逆取順取[154],命中隻有這般财[155]。
【譯文】 無論是快走還是慢走,前面的路總還有許多;無論是不該得的還是應該得的,命中就有這麼多錢财。
理欲交争[156],肺腑成為吳越[157];物我一體[158],參商終是弟兄[159]。
【譯文】 公理與私欲的鬥争,會使心腹之人成為仇敵;外物與自己融為一體,即便關系疏遠的人也會成為兄弟。
以積貨财之心積學問,以求功名之心求道德,以愛妻子之心愛父母,以保爵位之心保國家。
【譯文】 用積聚财貨的心思去積累學問,用求取功名的心思去追求道德,以關愛妻子兒女的心思去關愛父母,用保護官位的心思去保衛國家。
移作無益之費以作有益,則事舉[160]。
移樂宴樂之時以樂講習[161],則智長。
移信異端之意以信聖賢[162],則道明。
移好财色之心以好仁義,則德立。
移計利害之私以計是非[163],則義精。
移養小人之祿以養君子,則國治。
移輸和戎之赀以輸軍國[164],則兵足。
移保身家之念以保百姓,則民安。
【譯文】 把花在沒有意義事情上的錢财用到有意義的事情上,那麼事情就可以辦成。
把用來享受宴飲作樂的時間用到研究學問上,那麼才智就會增長。
把迷信異端邪說的心思用到信仰聖賢上,那麼世間大道就會得以明白。
把貪戀美色的心思用到推崇仁義上,那麼道德節操就會樹立。
把計算利害得失的心思用到判斷是非上,那麼道義就會得以明晰。
把供養小人的俸祿用到奉養君子上,那麼國家就得到了治理。
把輸送給敵國用來求和的物資用在保家衛國上,那麼軍力就會充足。
把保護自己身家性命的心思用到保護百姓上,那麼百姓就能獲得太平。
做大官底,是一樣家數[165];做好人底,是一樣家數。
【譯文】 做大官有做大官的方法,做好人有做好人的方法。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做大官底,是一樣家數;做好人底,是一樣家數。
” 潛居盡可以為善[166],何必顯宦[167]!躬行孝弟[168],志在聖賢,纂輯先哲格言[169],刊刻廣布[170],行見化行一時[171],澤流後世,事業之不朽,蔑以加焉[172];貧賤盡可以積福,何必富貴!存平等心,行方便事,效法前人懿行,訓俗型方[173],自然誼敦宗族[174],德被鄉鄰[175],利濟之無窮[176],孰大于是。
【譯文】 隐居鄉間一樣可以做善事,何必非要做官!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志達到聖賢的境界,編纂先哲的格言著述,并加以出版使之廣為流傳,自己的行為雖然隻是一時施行教化,但恩澤卻能夠流傳後世,這便是不朽的事業,再沒有什麼能超過的了。
貧賤也可以積累福分,何必非要富貴!做到心中平等待人,辦事多給他人方便,學習前人的善行,教化改善世俗風氣,家族自然和睦友愛,德行廣及鄉鄰,帶來了莫大的幫助,還有什麼會比這更好呢? 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
【譯文】 用言語來勸導人們,隻能勸導一時;用書本來勸導人們,則可以勸導百世。
【源流】 明袁了凡《了凡四訓》:“韓愈雲:‘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
’”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入則笃行[177],出則友賢。
【譯文】 用平靜修養身心,用儉樸培養德行,在家時為人敦厚質樸,外出時結交賢明之人。
【源流】 三國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
” 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饑[178],積德者不傾[179],擇交者不敗[180]。
【譯文】 用功讀書的人不會品行卑賤,辛勤耕田的人不會挨餓,積德行善的人不會遭遇災禍,謹慎交友的人不會身敗名裂。
【源流】 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卷八:“桐城張文端公英《聰訓齋語》有雲:‘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饑,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
’”按,張英谥文端,著有《聰訓齋語》,《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張英之語。
明鏡止水以澄心[181],泰山喬嶽以立身,青天白日以應事,霁月光風以待人。
【譯文】 内心澄清要如明鏡止水般甯靜自然,樹立人格要如泰山般高大雄偉,處理事情要如青天白日般光明磊落,對待他人要如明月清風般胸懷廣闊。
【源流】 明耿定向《耿天台先生文集·都邸迩言》:“同年諸南明、胡廬山暨羅近溪聚晤都邸,寓壁間揭有:‘明鏡止水以存心,泰山喬嶽以立身,青天白日以應事,霁月光風以待人。
’” 省費醫貧,彈琴醫躁,獨卧醫淫,随緣醫愁,讀書醫俗。
【譯文】 節約花銷可以醫治貧窮,專心彈琴可以醫治煩躁,獨自睡眠可以醫治淫欲,順其自然可以醫治憂愁,用功讀書可以醫治庸俗。
【源流】 明徐樹丕《識小錄》卷之一“《國手醫》”:“省費醫貧,彈琴醫躁,安分醫貪,量力醫鬥,參禅醫想,獨寐醫淫,痛飲醫愁,讀書醫俗,此之謂國手。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化用明代徐樹丕彙編之文句。
以鮮花視美色,則孽障自消[182];以流水聽弦歌[183],則性靈何害[184]? 【譯文】 将美色比作鮮花來看,貪戀與癡迷自會消除;将音樂比作流水來聽,本心本性又如何會受到傷害? 【源流】 明郭良翰《問奇類林》卷九:“《翼學編》:‘人能以明霞視美色,則業障自輕;人能以流水聽弦歌,則性靈何害?’”按,《翼學編》為朱應奎所作,《格言聯璧》“以鮮花視美色”句當化用明代朱應奎編撰之文句。
養德宜操琴[185],煉智宜彈棋[186],遣情宜賦詩,輔氣宜酌酒[187],解事宜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