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類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從政類”一章主要講的是為官從政的原則和操守。
這一章所講的内容與前幾章相比更為具體,也更能體現時代印記。
雖然農業社會時期官員承擔的工作和當今社會官員的工作已經截然不同,但為官的良心和責任還是應當傳承的。
作為一名官員,首先不要将自己淩駕于百姓之上,要懂得尊重百姓,不要以為百姓軟弱可欺,要發自内心地關愛百姓。
其次,在日常管理中,要以恤民之心對待百姓,不要輕易打擾百姓的日常生活。
尤其在朝廷征收賦稅的時候,切不可使百姓受到驚擾。
另外,不要亂發空頭文件,還要對官府中的小官差們嚴加管束,這樣才能做到真正撫恤百姓。
簡而言之,就是要嚴格治吏、寬和養民。
最後,為官一任要上對得起國家、下對得起人民,要堅守節操、嚴肅謹慎,不可有半點私心。
做官要造福一方百姓,要時時刻刻為百姓着想,不可為了謀取個人利益而犧牲百姓的利益。
所以,要堅持高尚的節操、堅持正道。
“從政類”一章談及的為官原則和操守雖然源自農業社會,但其中側重于官員的愛民之心和高尚人格培養的部分同樣适用于當下。
此外,本章中還加入了一定程度的“因果報應”思想,盡管這些迷信思想無法得到當下科學的證明,但在農業社會中,這些思想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導人向善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眼前百姓即兒孫,莫謂百姓可欺,且留下兒孫地步[1];堂上一官稱父母[2],漫道一官好做[3],還盡些父母恩情。
【譯文】 眼前的百姓就好比自己的兒孫,不要覺得百姓好欺騙,應該為百姓留些福澤;公堂之上被稱為父母官,不要覺得這個官好當,應該為百姓盡些父母官的恩情。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王朗川《言行彙纂》”:“王玉池令金鄉,揭一聯于堂曰:‘眼前百姓即兒孫,莫謂百姓可欺,且留下兒孫地步;堂上一官稱父母,漫說一官易做,還盡些父母恩情。
’”按,王玉池嘗官金鄉知縣,《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金鄉知縣王玉池撰寫之堂聯。
善體黎庶情[4],此謂民之父母;廣行陰骘事[5],以能保我子孫。
【譯文】 做官要善于體察民情,這便是民之父母;多做善事廣積德行,以此來保佑我的子孫後代。
封贈父祖[6],易得也[7],無使人唾罵父祖,難得也;恩蔭子孫[8],易得也,無使我毒害子孫[9],難得也。
【譯文】 讓祖先加官進爵,這是容易做到的,而不使人唾罵自己的祖先,這是很難做到的;恩德蔭庇子孫,這是容易做到的,而不使我傷害自己的子孫,這卻是很難做到的。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熊勉庵《寶善堂居官格言》”:“封贈父祖,易得也,無使人唾罵父祖,難得也;恩蔭子孫,易得也,無使子孫流落伶仃,難得也。
居官而思其難者則父祖之澤長,子孫之祚遠矣。
”按,熊弘備,字勉庵,《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熊弘備編撰之文句。
潔己方能不失己[10],愛民所重在親民[11]。
【譯文】 潔身自好方能不丢失自己善良美好的本性,關愛百姓的關鍵在于發自内心地親愛百姓。
朝廷立法不可不嚴,有司行法不可不恕[12]。
【譯文】 國家制定法令不可以不嚴格,而官吏執法卻不可以沒有仁恕之心。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熊勉庵《寶善堂居官格言》”:“朝廷立法不可不嚴,有司行法不可不恕。
不嚴則不足以禁天下之惡,不恕則不足以通天下之情。
”按,熊弘備,字勉庵,《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熊弘備編撰之文句。
嚴以馭役而寬以恤民[13],亟于揚善而勇于去奸[14],緩于催科而勤于撫衆[15]。
【譯文】 管理官吏要嚴格而撫恤百姓要寬和,對待善行要大力表彰而對待惡行要敢于去除,催收租稅要和緩而安撫百姓要勤勉。
催科不擾[16],催科中撫衆;刑罰不差[17],刑罰中教化。
【譯文】 催收租稅時不要驚擾百姓,要在催收租稅中安撫百姓;施用刑罰不要出現偏差,要在施用刑罰中教化百姓。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熊勉庵《寶善堂居官格言》”:“催科不擾,催科中撫字;刑罰不差,刑罰中教化。
”按,熊弘備,字勉庵,《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熊弘備編撰之文句。
刑罰當寬處即寬[18],草木亦上天生命[19];财用可省時便省[20],絲毫皆下民脂膏[21]。
【譯文】 刑罰應當寬緩的地方就寬緩些,即便草木那也是上天賦予的生命;錢财能節省時就節省些,即便一絲一毫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熊勉庵《寶善堂居官格言》”:“刑罰當寬處即寬,草木亦上天生命;财用可省時便省,絲毫皆下民脂膏。
”按,熊弘備,字勉庵,《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熊弘備編撰之文句。
居家為婦女們愛憐,朋友必多怒色[22];做官為衙門人歡喜,百姓定有怨聲[23]。
【譯文】 在家中為婦女們所喜愛而疏遠了朋友,朋友們必定會感到憤怒;做官為衙門裡的人所喜歡而不顧及百姓,百姓必定會怨聲載道。
官不必尊顯[24],期于無負君親[25]。
道不必博施[26],要在有裨民物[27]。
祿豈須多[28],防滿則退[29]。
年不待暮[30],有疾便辭[31]。
天非私富一人,托以衆貧者之命[32]。
天非私貴一人,托以衆賤者之身[33]。
【譯文】 出仕為官不必高貴顯赫,希望不辜負君王就好。
推行道義不必廣泛施予,關鍵在于有益百姓。
俸祿哪裡需要那麼多,當退則退。
不用等到年老,有病就辭官回家。
上天不會隻讓一個人富裕,而用大多數人的貧窮來襯托他。
上天不會隻讓一個人顯貴,而用大多數人的卑賤來襯托他。
【源流】 明樊良樞《密庵卮言》卷四:“官不必尊顯,期于無負君親。
道不論大行,要之有裨民物。
”按,此條後附“吳君章”注文,故《格言聯璧》“官不必尊顯”四句當本于元代吳君章之語。
宋劉清之《戒子通錄》卷四《韋世康與子弟書》:“祿豈須多,防滿則退。
年不待暮,有疾便辭。
”按,《格言聯璧》“祿豈須多”四句當本于隋代韋世康之語。
清賀長齡《經世文編》之“《仕學一貫錄》陳慶門”:“天非私富一人,原以衆貧者相托也。
天非私貴一人,實以衆賤者相托也。
”按,《格言聯璧》“天非私福一人”四句當本于清代陳慶門之語。
住世一日[34],要做一日好人;為官一日,要行一日好事。
【譯文】 在世一天,就要做一天好人;當官一日,就要做一天好事。
【源流】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三:“吾鄉前輩彭執中雲:‘住世一日,則做一日好人;為官一日,則行一日好事。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宋代彭執中之語。
貧賤人栉風沐雨[35],萬苦千辛,自家血汗自家消受[36],天之鑒察猶恕[37];富貴人衣稅食租[38],擔爵受祿[39],萬民血汗一人消受,天之督責更嚴[40]。
【譯文】 貧賤的人奔波勞碌,經曆千辛萬苦,自己付出的血汗自己享受,因此上天對他的監察也就相對寬容些;富貴的人穿衣吃飯皆來自田租賦稅,身負爵位接受俸祿,萬千百姓的血汗自己一人享受,因此上天對他的監督也就更加嚴厲些。
平日誠以治民,而民信之,則凡有事于民[41],無不應矣[42];平日誠以事天[43],而天信之,則凡有禱于天[44],無不應矣[45]。
【譯文】 平時以誠信治理百姓,百姓就會信任,所以隻要征調百姓,沒有不響應的;平時以誠信侍奉上天,上天就會信任,所以隻要有事向上天祈禱,沒有不應驗的。
【源流】 清蔡世遠《二希堂文集》卷二《晉陽靈雨詩序》:“平日誠以治民,而民信之,則凡有事于民,無不應矣;誠以事天,而天信之,則凡有禱于天,莫不應矣。
” 平民肯種德施惠[46],便是無位底卿相[47];士夫徒貪權希寵[48],竟成有爵底乞兒[49]。
【譯文】 平民如果能夠積德施恩,那便是沒有官位的公卿宰相;官員如果隻貪圖權力希望得寵,那便是有官位的流民乞丐。
無功而食[50],雀鼠是已[51];肆害而食[52],虎狼是已。
【譯文】 對國家百姓沒有半點功勞卻依舊吃着國家的俸祿,這種人不過是麻雀老鼠般的卑劣之人;大肆危害國家殘害百姓卻仍舊吃着國家的俸祿,這種人就是虎狼般的窮兇極惡之輩。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六:“無功而食,雀鼠是已;肆害而食,虎狼是已。
士大夫可圖諸座右。
” 毋矜清而傲濁[53],毋慎大而忽小[54],毋勤始而怠終[55]。
【譯文】 不要誇贊自己的清高而鄙視他人的庸俗,不要處理大事謹慎而對小事粗心,不要做事開始勤勉而最終懈怠。
勤能補拙,儉以養廉。
【譯文】 勤奮可以彌補先天的笨拙,節儉可以培養廉潔的品行。
【源流】 清盧見曾《雅雨堂集》文集卷一:“見曾履任以來,深思所以治洪之法,無如家大人之所以治偃者,一則曰:‘儉
這一章所講的内容與前幾章相比更為具體,也更能體現時代印記。
雖然農業社會時期官員承擔的工作和當今社會官員的工作已經截然不同,但為官的良心和責任還是應當傳承的。
作為一名官員,首先不要将自己淩駕于百姓之上,要懂得尊重百姓,不要以為百姓軟弱可欺,要發自内心地關愛百姓。
其次,在日常管理中,要以恤民之心對待百姓,不要輕易打擾百姓的日常生活。
尤其在朝廷征收賦稅的時候,切不可使百姓受到驚擾。
另外,不要亂發空頭文件,還要對官府中的小官差們嚴加管束,這樣才能做到真正撫恤百姓。
簡而言之,就是要嚴格治吏、寬和養民。
最後,為官一任要上對得起國家、下對得起人民,要堅守節操、嚴肅謹慎,不可有半點私心。
做官要造福一方百姓,要時時刻刻為百姓着想,不可為了謀取個人利益而犧牲百姓的利益。
所以,要堅持高尚的節操、堅持正道。
“從政類”一章談及的為官原則和操守雖然源自農業社會,但其中側重于官員的愛民之心和高尚人格培養的部分同樣适用于當下。
此外,本章中還加入了一定程度的“因果報應”思想,盡管這些迷信思想無法得到當下科學的證明,但在農業社會中,這些思想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導人向善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眼前百姓即兒孫,莫謂百姓可欺,且留下兒孫地步[1];堂上一官稱父母[2],漫道一官好做[3],還盡些父母恩情。
【譯文】 眼前的百姓就好比自己的兒孫,不要覺得百姓好欺騙,應該為百姓留些福澤;公堂之上被稱為父母官,不要覺得這個官好當,應該為百姓盡些父母官的恩情。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王朗川《言行彙纂》”:“王玉池令金鄉,揭一聯于堂曰:‘眼前百姓即兒孫,莫謂百姓可欺,且留下兒孫地步;堂上一官稱父母,漫說一官易做,還盡些父母恩情。
’”按,王玉池嘗官金鄉知縣,《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金鄉知縣王玉池撰寫之堂聯。
善體黎庶情[4],此謂民之父母;廣行陰骘事[5],以能保我子孫。
【譯文】 做官要善于體察民情,這便是民之父母;多做善事廣積德行,以此來保佑我的子孫後代。
封贈父祖[6],易得也[7],無使人唾罵父祖,難得也;恩蔭子孫[8],易得也,無使我毒害子孫[9],難得也。
【譯文】 讓祖先加官進爵,這是容易做到的,而不使人唾罵自己的祖先,這是很難做到的;恩德蔭庇子孫,這是容易做到的,而不使我傷害自己的子孫,這卻是很難做到的。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熊勉庵《寶善堂居官格言》”:“封贈父祖,易得也,無使人唾罵父祖,難得也;恩蔭子孫,易得也,無使子孫流落伶仃,難得也。
居官而思其難者則父祖之澤長,子孫之祚遠矣。
”按,熊弘備,字勉庵,《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熊弘備編撰之文句。
潔己方能不失己[10],愛民所重在親民[11]。
【譯文】 潔身自好方能不丢失自己善良美好的本性,關愛百姓的關鍵在于發自内心地親愛百姓。
朝廷立法不可不嚴,有司行法不可不恕[12]。
【譯文】 國家制定法令不可以不嚴格,而官吏執法卻不可以沒有仁恕之心。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熊勉庵《寶善堂居官格言》”:“朝廷立法不可不嚴,有司行法不可不恕。
不嚴則不足以禁天下之惡,不恕則不足以通天下之情。
”按,熊弘備,字勉庵,《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熊弘備編撰之文句。
嚴以馭役而寬以恤民[13],亟于揚善而勇于去奸[14],緩于催科而勤于撫衆[15]。
【譯文】 管理官吏要嚴格而撫恤百姓要寬和,對待善行要大力表彰而對待惡行要敢于去除,催收租稅要和緩而安撫百姓要勤勉。
催科不擾[16],催科中撫衆;刑罰不差[17],刑罰中教化。
【譯文】 催收租稅時不要驚擾百姓,要在催收租稅中安撫百姓;施用刑罰不要出現偏差,要在施用刑罰中教化百姓。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熊勉庵《寶善堂居官格言》”:“催科不擾,催科中撫字;刑罰不差,刑罰中教化。
”按,熊弘備,字勉庵,《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熊弘備編撰之文句。
刑罰當寬處即寬[18],草木亦上天生命[19];财用可省時便省[20],絲毫皆下民脂膏[21]。
【譯文】 刑罰應當寬緩的地方就寬緩些,即便草木那也是上天賦予的生命;錢财能節省時就節省些,即便一絲一毫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熊勉庵《寶善堂居官格言》”:“刑罰當寬處即寬,草木亦上天生命;财用可省時便省,絲毫皆下民脂膏。
”按,熊弘備,字勉庵,《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熊弘備編撰之文句。
居家為婦女們愛憐,朋友必多怒色[22];做官為衙門人歡喜,百姓定有怨聲[23]。
【譯文】 在家中為婦女們所喜愛而疏遠了朋友,朋友們必定會感到憤怒;做官為衙門裡的人所喜歡而不顧及百姓,百姓必定會怨聲載道。
官不必尊顯[24],期于無負君親[25]。
道不必博施[26],要在有裨民物[27]。
祿豈須多[28],防滿則退[29]。
年不待暮[30],有疾便辭[31]。
天非私富一人,托以衆貧者之命[32]。
天非私貴一人,托以衆賤者之身[33]。
【譯文】 出仕為官不必高貴顯赫,希望不辜負君王就好。
推行道義不必廣泛施予,關鍵在于有益百姓。
俸祿哪裡需要那麼多,當退則退。
不用等到年老,有病就辭官回家。
上天不會隻讓一個人富裕,而用大多數人的貧窮來襯托他。
上天不會隻讓一個人顯貴,而用大多數人的卑賤來襯托他。
【源流】 明樊良樞《密庵卮言》卷四:“官不必尊顯,期于無負君親。
道不論大行,要之有裨民物。
”按,此條後附“吳君章”注文,故《格言聯璧》“官不必尊顯”四句當本于元代吳君章之語。
宋劉清之《戒子通錄》卷四《韋世康與子弟書》:“祿豈須多,防滿則退。
年不待暮,有疾便辭。
”按,《格言聯璧》“祿豈須多”四句當本于隋代韋世康之語。
清賀長齡《經世文編》之“《仕學一貫錄》陳慶門”:“天非私富一人,原以衆貧者相托也。
天非私貴一人,實以衆賤者相托也。
”按,《格言聯璧》“天非私福一人”四句當本于清代陳慶門之語。
住世一日[34],要做一日好人;為官一日,要行一日好事。
【譯文】 在世一天,就要做一天好人;當官一日,就要做一天好事。
【源流】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三:“吾鄉前輩彭執中雲:‘住世一日,則做一日好人;為官一日,則行一日好事。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宋代彭執中之語。
貧賤人栉風沐雨[35],萬苦千辛,自家血汗自家消受[36],天之鑒察猶恕[37];富貴人衣稅食租[38],擔爵受祿[39],萬民血汗一人消受,天之督責更嚴[40]。
【譯文】 貧賤的人奔波勞碌,經曆千辛萬苦,自己付出的血汗自己享受,因此上天對他的監察也就相對寬容些;富貴的人穿衣吃飯皆來自田租賦稅,身負爵位接受俸祿,萬千百姓的血汗自己一人享受,因此上天對他的監督也就更加嚴厲些。
平日誠以治民,而民信之,則凡有事于民[41],無不應矣[42];平日誠以事天[43],而天信之,則凡有禱于天[44],無不應矣[45]。
【譯文】 平時以誠信治理百姓,百姓就會信任,所以隻要征調百姓,沒有不響應的;平時以誠信侍奉上天,上天就會信任,所以隻要有事向上天祈禱,沒有不應驗的。
【源流】 清蔡世遠《二希堂文集》卷二《晉陽靈雨詩序》:“平日誠以治民,而民信之,則凡有事于民,無不應矣;誠以事天,而天信之,則凡有禱于天,莫不應矣。
” 平民肯種德施惠[46],便是無位底卿相[47];士夫徒貪權希寵[48],竟成有爵底乞兒[49]。
【譯文】 平民如果能夠積德施恩,那便是沒有官位的公卿宰相;官員如果隻貪圖權力希望得寵,那便是有官位的流民乞丐。
無功而食[50],雀鼠是已[51];肆害而食[52],虎狼是已。
【譯文】 對國家百姓沒有半點功勞卻依舊吃着國家的俸祿,這種人不過是麻雀老鼠般的卑劣之人;大肆危害國家殘害百姓卻仍舊吃着國家的俸祿,這種人就是虎狼般的窮兇極惡之輩。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六:“無功而食,雀鼠是已;肆害而食,虎狼是已。
士大夫可圖諸座右。
” 毋矜清而傲濁[53],毋慎大而忽小[54],毋勤始而怠終[55]。
【譯文】 不要誇贊自己的清高而鄙視他人的庸俗,不要處理大事謹慎而對小事粗心,不要做事開始勤勉而最終懈怠。
勤能補拙,儉以養廉。
【譯文】 勤奮可以彌補先天的笨拙,節儉可以培養廉潔的品行。
【源流】 清盧見曾《雅雨堂集》文集卷一:“見曾履任以來,深思所以治洪之法,無如家大人之所以治偃者,一則曰:‘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