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類

關燈
确據,便當末減從寬[128],休養幾人性命[129]。

     【譯文】 無辜之人遭受案件牽連處境艱難,隻要不是太重要的案件,隻需雙方對質就可以了,這樣可以使多少人的清白得以保全。

    疑難案件存在頗多疑點,因此隻要沒有确鑿證據,就應對當事人從輕論罪寬大處理,這樣可以使多少人的性命得以保全。

     呆子之患,深于浪子[130],以其終無轉智[131];昏官之害,甚于貪官,以其狼藉及人[132]。

     【譯文】 呆傻之人的禍患,要比那些輕薄浪蕩之人嚴重得多,因為他永遠也不會變聰明;昏庸之官的危害,要比那些貪官嚴重得多,因為他的昏庸無能會禍害到廣大百姓。

     官肯著意一分[133],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點[134],民沾萬點之恩[135]。

     【譯文】 官員能夠對百姓關心一分,百姓就會受到十分的恩惠;官員能夠吃一點苦,百姓就會得到萬點恩惠。

     禮繁則難行[136],卒成廢閣之書[137];法繁則易犯,益甚決裂之罪[138]。

     【譯文】 禮節繁瑣便難于施行,終究會成為無法實施的一紙空文;法令繁多便易于觸犯,這要比深重的罪行還要可怕。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五:“禮繁則難行,卒成廢閣之書;法繁則易犯,益甚決裂之罪。

    ” 善啟迪人心者,當因其所明而漸通之[139],毋強開其所閉[140];善移易風俗者,當因其所易而漸反之[141],毋強矯其所難[142]。

     【譯文】 善于開導百姓的人,應當從百姓明白的地方入手并逐漸開導,而不會對他們固有的蒙昧狀态強行開化。

    善于改善風俗的人,應當從百姓容易改變的地方入手并逐漸改善,而不會去強行矯正他們難以改變的風俗習慣。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熊勉庵《寶善堂居官格言》”:“善啟迪人心者,當因其所明而漸通之,毋強開其所閉;善移易風俗者,當因其所易而漸反之,毋輕矯其所難。

    ”按,熊弘備,字勉庵,《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熊弘備編撰之文句。

     非甚不便于民,且莫妄更[143];非大有益于民,切莫輕舉[144]。

     【譯文】 無論什麼法令,如果沒有給百姓帶來極大的不便,就不要輕易改變;無論什麼法令,如果不能給百姓帶來極大的好處,就不要輕易施行。

     【源流】 宋胡太初《晝簾緒論》之《臨民篇》:“非甚不便于民,不必好為更革;非甚宜益于民,不必輕為興舉。

    ” 情有可通[145],莫于舊有者過裁抑[146],以生寡恩之怨[147];事在得已[148],莫于舊無者妄增設[149],以開多事之門。

     【譯文】 情理上能講得通的法令,就不要将舊的條款做過多删減,以免刻薄寡恩而招緻百姓的不滿;不得已需要頒布的法令,千萬不要随意增設一些原本沒有的條款,以緻給百姓帶來更多麻煩。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熊勉庵《寶善堂居官格言》”:“情有可通,莫于舊有者過裁抑,以生寡恩之怨;事在得已,莫于舊無者妄增設,以開多事之門。

    若理當革時,當興合于事勢人情則非所拘矣。

    ”按,熊弘備,字勉庵,《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熊弘備編撰之文句。

     為前人者,無幹譽矯情[150],立一切不可常之法[151],以難後人[152];為後人者,無矜能露迹[153],為一朝即改革之政[154],以苦前人[155]。

     【譯文】 作為前人,不應該求取名譽矯揉造作,進而立下難以施行的法規,給後人出難題;作為後人,不應該誇耀才能顯耀功績,進而推行難以長久的倉促改革,讓前人白費辛苦。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五:“凡居官為前人者,無幹譽矯情,立一切不可常之法,以難後人;為後人者,無矜能露迹,為一朝即改革之政,以苦前人。

    ” 事在當因[156],不為後人開無故之端[157];事在當革,毋使後人長不救之禍[158]。

     【譯文】 法令應當承襲就要承襲下去,不要給後人開啟無故更改制度的先例;法令應當變革就要徹底變革,不要給後人造成無法挽救的災禍。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五:“為政者貴在因時,事在當因,不為後人開無故之端;事在當革,不為後人長不救之禍。

    ” 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謀之;利在一時勿謀也,利在萬世者謀之。

     【譯文】 隻對自己一人有利的事不要謀劃,對全天下人都有利的事才可以謀劃;隻對社會一時有利的事不要謀劃,對千秋萬世都有利的事才可以謀劃。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熊勉庵《寶善堂居官格言》”:“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謀之;利在一時勿謀也,利在萬世者謀之。

    ”按,熊弘備,字勉庵,《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熊弘備編撰之文句。

     莫為嬰兒之态[159],而有大人之器[160]。

    莫為一身之謀,而有天下之志[161]。

    莫為終身之計[162],而有後世之慮[163]。

     【譯文】 不要做出小孩兒的舉動,要有大丈夫的器度。

    不要隻為自己一人謀劃,要有為天下蒼生謀劃的志向。

    不要隻為自己一輩子打算,要為子孫後代多做些考慮。

     【源流】 宋呂祖謙《宋文鑒》卷第九十二“謝良佐《論語解序》”:“莫為嬰兒之态,而有大人之器。

    莫為一身之謀,而有天下之志。

    莫為終身之計,而有後世之慮。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宋代謝良佐之語。

     用三代以前見識[164],而不失之迂;就三代以後家數[165],而不鄰于俗[166]。

     【譯文】 用三代以前的經驗和理念,而不會流于迂腐和拘泥;用三代以後的方法和手段,而不會落入為政的俗套。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五:“用三代以前見識而不迂,就三代以後家數而不俗。

    可以當國矣。

    ” 大智興邦,不過集衆思;大愚誤國,隻為好自用。

     【譯文】 有大智慧的人能興國興邦,其實所謂大智慧不過是能集合衆人的思想而已;極其愚蠢的人能誤國誤民,其實所謂愚蠢至極不過是聽不進大家的意見愛自以為是罷了。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167]。

    吾官益大,吾心益小[168]。

    吾祿益厚,吾施益博[169]。

     【譯文】 我的爵位越高,我的态度便越謙卑。

    我的官職越大,我的思慮便越謹慎。

    我的俸祿越多,我的施舍便越廣泛。

     【源流】 《列子》卷八:“孫叔敖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

    吾官益大,吾心益小。

    吾祿益厚,吾施益博。

    ’” 安民者何?無求于民,則民安矣;察吏者何[170]?無求于吏,則吏察矣[171]。

     【譯文】 如何使百姓安樂呢?隻要不向百姓索取什麼,百姓就自然安樂了;如何監察官吏呢?隻要不向官吏索取什麼,官吏就自然清廉自律了。

     【源流】 清張培仁《靜娛亭筆記》卷二:“蔣楚珍曰:‘安民者何?無求于民,則民安矣;察吏者何?無求于吏,則吏察矣。

    ’”按,蔣鳴玉,字楚珍,《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蔣鳴玉之語。

     不可假公法以報私仇,不可假公法以報私德[172]。

    天德隻是個無我[173],王道隻是個愛人[174]。

     【譯文】 不可以借國家法律報個人仇恨,不可以借國家法律報個人恩德。

    最高的德行不過是無私忘我,最好的政策不過是關愛百姓。

     【源流】 明谷中虛《薛文清公要言》卷上:“固不可假公法以報私仇,亦不可假公法以報私德。

    ”按,薛瑄谥文清,《格言聯璧》“不可假公法以報私仇”二句當本于明代薛瑄之語。

     明呂坤《呻吟語》卷一:“天德隻是個無我,王道隻是個愛人。

    ” 惟有主[175],則天地萬物自我而立[176];必無私,斯上下四旁鹹得其平[177]。

     【譯文】 做人心存聖道,便有了評判天地萬物的基準和立場;做人心地無私,整個社會的上下四方皆會和諧相處各得其所。

     【源流】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卷十四“中承張浮峰先生元沖”條:“揭座右曰:‘惟有主,則天地萬物自我而立;必無私,斯上下四旁鹹得其平。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張元沖之座右銘。

     治道之要[178],在知人[179]。

    君德之要,在體仁[180]。

    禦臣之要[181],在推誠[182]。

    用人之要,在擇言[183]。

    理财之要,在經制[184]。

    足用之要[185],在薄斂[186]。

    除寇之要[187],在安民。

     【譯文】 治理國家的關鍵,在于識别人才。

    君王有德的關鍵,在于親自施行仁義。

    駕馭臣下的關鍵,在于以誠相待。

    任用人才的關鍵,在于聽取正确建議。

    管理财政的關鍵,在于合理管控。

    财用充足的關鍵,在于少征賦稅。

    平定賊寇的關鍵,在于安撫百姓。

     【源流】 明劉宗周《學言》:“治道之要,在知人。

    君德之要,在體仁。

    禦臣之要,在推誠。

    用人之要,在擇言。

    理财之要,在經制。

    足用之要,在薄斂。

    除寇之要,在安民。

    ” 未用兵時,全要虛心用人[188];既用兵時,全要實心活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