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類
關燈
小
中
大
。
至樂無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
【譯文】 最快樂的事情莫過于讀書,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教子。
【源流】 宋劉清之《戒子通錄》卷六“《教子語》家頤”:“人生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
”按,《教子語》為家頤所作,故《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宋代家頤之語。
子弟有才[53],制其愛毋弛其誨[54],故不以驕敗[55];子弟不肖[56],嚴其誨毋薄其愛,故不以怨離[57]。
【譯文】 晚輩孩童有才華,要控制對他們的寵愛,并且不要放松對他們的教導,這樣才不會使他們因驕縱而品行敗壞;子孫後代沒有才華,要嚴加教導,但不要缺少對他們的關愛,隻有這樣才不會使他們因怨恨而疏遠。
雨澤過潤[58],萬物之災也。
恩崇過禮[59],臣妾之災也[60]。
情愛過義[61],子孫之災也。
【譯文】 雨下得太多,便是萬物的災難。
恩寵超過了禮法,便是臣妾的災難。
疼愛超出了限度,便是子孫的災難。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一:“雨澤過潤,萬物之災也。
恩崇過禮,臣妾之災也。
情愛過義,子孫之災也。
” 安詳恭敬,是教小兒第一法;公正嚴明,是做家長第一法。
【譯文】 神情安詳、态度恭敬,這是教育孩子的首要法則;辦事公正、規矩嚴明,這是做家長的首要法則。
【源流】 宋朱熹《小學集注》卷五:“橫渠張先生曰:‘教小兒先要安詳恭敬。
’”按,《格言聯璧》“安詳恭敬,是教小兒第一法”句當本于宋代張載之語。
人一心先無主宰,如何整理得一身正當[62]?人一身先無規矩,如何調劑得一家肅穆[63]?融得性情上偏私[64],便是大學問;消得家庭中嫌隙[65],便是大經綸[66]。
【譯文】 人的心中原本就沒有正确的觀念作為主宰,如何能夠約束自己使品行端正?人的身上原本就沒有正确的行為規範,如何能夠管理家庭使整肅有序?能夠去除自身情感上的不足,這便是大學問;能消除家庭中的矛盾,這便是大才能。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程漢舒《筆記》”:“人一心先無主宰,如何整理得一身正當?人一身先無規矩,如何調劑得一家整肅?”按,程大純,字漢舒,《格言聯璧》“人一心先無主宰”四句當本于清代程大純編撰之文句。
遇朋友交遊之失[67],宜剀切[68],不宜遊移[69];處家庭骨肉之變[70],宜委曲[71],不宜激烈[72]。
【譯文】 遇到朋友交往中的過失,應當誠懇規勸,而不應态度暧昧;處理家庭親人間的矛盾,應當委婉含蓄,而不應情緒激動。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處父兄骨肉之變,宜從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遊之失,宜剀切,不宜優遊。
” 未有和氣萃焉[73],而家不吉昌者[74];未有戾氣結焉[75],而家不衰敗者。
【譯文】 從來沒有家中融洽和睦而家庭不吉祥昌盛的,從來沒有家中相互争鬥而家庭不衰落敗亡的。
閨門之内[76],不出戲言[77],則刑于之化行矣[78];房幄之中[79],不聞戲笑,則相敬之風著矣[80]。
【譯文】 家門之内,沒有戲鬧的言語,則家中以身作則教化之風已然推行;内室之中,沒有輕薄的嬉笑,則夫婦相敬如賓之禮已然形成。
人之于嫡室也[81],宜防其蔽子之過[82];人之于繼室也[83],宜防其誣子之過[84]。
【譯文】 對于正妻,應當防範她掩飾自己兒子的過錯;對于續娶的妻子,應當防範她誣陷原配生的兒子犯有過錯。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人之于妻也,宜防其蔽子之過;于後妻也,宜防其誣子之過。
天下未有不正其妻而能正其子者,故曰:‘刑于寡妻’。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此句當化用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仆雖能[85],不可使與内事[86];妻雖賢,不可使與外事[87]。
【譯文】 仆人雖然有才能,不可使他參與家庭内部事務;妻子雖然賢能,不可使她參與家庭之外的事務。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妻雖賢,不可使與外事;仆雖能,不可使與内事。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奴仆得罪于我者尚可恕,得罪于人者不可恕[88];子孫得罪于人者尚可恕,得罪于天者不可恕[89]。
【譯文】 家中仆人得罪我尚可寬恕,但得罪外人則堅決不能寬恕;子孫得罪外人尚可寬恕,但違背天道傷天害理則堅決不能寬恕。
奴之不祥[90],莫大于傳主人之謗語[91];主之不祥,莫大于信仆婢之谮言[92]。
【譯文】 仆人的缺點,莫過于傳别人對主人诽謗的話;主人的缺點,莫過于聽信仆人誣陷别人的話。
治家嚴,家乃和;居鄉恕,鄉乃睦。
治家忌寬,而尤忌嚴;居家忌奢,而尤忌啬。
【譯文】 治家嚴格,家庭才會和睦;居住鄉裡能體諒鄉鄰的過錯,鄰裡才能和睦。
治家切忌寬松,更忌太過嚴苛;持家度日切忌奢侈,更忌太過吝啬。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治家嚴,家乃和;居鄉恕,鄉乃睦。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治家嚴”四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無正經人交接[93],其人必是奸邪;無窮親友往來[94],其家必
至樂無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
【譯文】 最快樂的事情莫過于讀書,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教子。
【源流】 宋劉清之《戒子通錄》卷六“《教子語》家頤”:“人生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
”按,《教子語》為家頤所作,故《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宋代家頤之語。
子弟有才[53],制其愛毋弛其誨[54],故不以驕敗[55];子弟不肖[56],嚴其誨毋薄其愛,故不以怨離[57]。
【譯文】 晚輩孩童有才華,要控制對他們的寵愛,并且不要放松對他們的教導,這樣才不會使他們因驕縱而品行敗壞;子孫後代沒有才華,要嚴加教導,但不要缺少對他們的關愛,隻有這樣才不會使他們因怨恨而疏遠。
雨澤過潤[58],萬物之災也。
恩崇過禮[59],臣妾之災也[60]。
情愛過義[61],子孫之災也。
【譯文】 雨下得太多,便是萬物的災難。
恩寵超過了禮法,便是臣妾的災難。
疼愛超出了限度,便是子孫的災難。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一:“雨澤過潤,萬物之災也。
恩崇過禮,臣妾之災也。
情愛過義,子孫之災也。
” 安詳恭敬,是教小兒第一法;公正嚴明,是做家長第一法。
【譯文】 神情安詳、态度恭敬,這是教育孩子的首要法則;辦事公正、規矩嚴明,這是做家長的首要法則。
【源流】 宋朱熹《小學集注》卷五:“橫渠張先生曰:‘教小兒先要安詳恭敬。
’”按,《格言聯璧》“安詳恭敬,是教小兒第一法”句當本于宋代張載之語。
人一心先無主宰,如何整理得一身正當[62]?人一身先無規矩,如何調劑得一家肅穆[63]?融得性情上偏私[64],便是大學問;消得家庭中嫌隙[65],便是大經綸[66]。
【譯文】 人的心中原本就沒有正确的觀念作為主宰,如何能夠約束自己使品行端正?人的身上原本就沒有正确的行為規範,如何能夠管理家庭使整肅有序?能夠去除自身情感上的不足,這便是大學問;能消除家庭中的矛盾,這便是大才能。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程漢舒《筆記》”:“人一心先無主宰,如何整理得一身正當?人一身先無規矩,如何調劑得一家整肅?”按,程大純,字漢舒,《格言聯璧》“人一心先無主宰”四句當本于清代程大純編撰之文句。
遇朋友交遊之失[67],宜剀切[68],不宜遊移[69];處家庭骨肉之變[70],宜委曲[71],不宜激烈[72]。
【譯文】 遇到朋友交往中的過失,應當誠懇規勸,而不應态度暧昧;處理家庭親人間的矛盾,應當委婉含蓄,而不應情緒激動。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處父兄骨肉之變,宜從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遊之失,宜剀切,不宜優遊。
” 未有和氣萃焉[73],而家不吉昌者[74];未有戾氣結焉[75],而家不衰敗者。
【譯文】 從來沒有家中融洽和睦而家庭不吉祥昌盛的,從來沒有家中相互争鬥而家庭不衰落敗亡的。
閨門之内[76],不出戲言[77],則刑于之化行矣[78];房幄之中[79],不聞戲笑,則相敬之風著矣[80]。
【譯文】 家門之内,沒有戲鬧的言語,則家中以身作則教化之風已然推行;内室之中,沒有輕薄的嬉笑,則夫婦相敬如賓之禮已然形成。
人之于嫡室也[81],宜防其蔽子之過[82];人之于繼室也[83],宜防其誣子之過[84]。
【譯文】 對于正妻,應當防範她掩飾自己兒子的過錯;對于續娶的妻子,應當防範她誣陷原配生的兒子犯有過錯。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人之于妻也,宜防其蔽子之過;于後妻也,宜防其誣子之過。
天下未有不正其妻而能正其子者,故曰:‘刑于寡妻’。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此句當化用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仆雖能[85],不可使與内事[86];妻雖賢,不可使與外事[87]。
【譯文】 仆人雖然有才能,不可使他參與家庭内部事務;妻子雖然賢能,不可使她參與家庭之外的事務。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妻雖賢,不可使與外事;仆雖能,不可使與内事。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奴仆得罪于我者尚可恕,得罪于人者不可恕[88];子孫得罪于人者尚可恕,得罪于天者不可恕[89]。
【譯文】 家中仆人得罪我尚可寬恕,但得罪外人則堅決不能寬恕;子孫得罪外人尚可寬恕,但違背天道傷天害理則堅決不能寬恕。
奴之不祥[90],莫大于傳主人之謗語[91];主之不祥,莫大于信仆婢之谮言[92]。
【譯文】 仆人的缺點,莫過于傳别人對主人诽謗的話;主人的缺點,莫過于聽信仆人誣陷别人的話。
治家嚴,家乃和;居鄉恕,鄉乃睦。
治家忌寬,而尤忌嚴;居家忌奢,而尤忌啬。
【譯文】 治家嚴格,家庭才會和睦;居住鄉裡能體諒鄉鄰的過錯,鄰裡才能和睦。
治家切忌寬松,更忌太過嚴苛;持家度日切忌奢侈,更忌太過吝啬。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治家嚴,家乃和;居鄉恕,鄉乃睦。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治家嚴”四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無正經人交接[93],其人必是奸邪;無窮親友往來[94],其家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