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類
關燈
小
中
大
來得及做的事,我要繼承下來并努力完成它;父母常常挂念的人,我要親愛厚待他。
婚而論财[25],究也夫婦之道喪[26]。
葬而求福[27],究也父子之恩絕。
【譯文】 兩家結婚卻在錢财上讨價還價,雙方的禮儀和情分終究會喪失殆盡。
靠選擇風水寶地埋葬親人來求取福佑,父子間的恩情終究會徹底斷絕。
【源流】 明謝肇淛《五雜組》卷十三:“婚而論财,其究也夫婦之道喪。
葬而求福,其究也父子之恩絕。
” 君子有終身之喪[28],忌日是也[29];君子有百世之養[30],邱墓是也[31]。
【譯文】 君子有終身要服喪的那一天,父母的忌日便是;君子有後人百世的奉養,死後的墳墓便是。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王朗川《言行彙纂》”:“君子有終身之喪,忌日是也;君子有百世之養,邱墓是也。
”按,王之,号朗川,《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王之編撰之文句。
兄弟一塊肉,婦人是刀錐[32];兄弟一釜羹,婦人是鹽梅[33]。
【譯文】 親兄弟就好比一塊骨肉,關系不和才會為妻子所離間;親兄弟就好比一鍋濃湯,關系和睦妻子亦會使之融洽。
兄弟和,其中自樂;子孫賢,此外何求! 【譯文】 兄弟和睦,其中自有快樂;子孫賢能,便别無他求。
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34],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35]。
【譯文】 心術不可以對不起天地良心,言行要為子孫做好榜樣。
【源流】 明馮從吾《少墟集》卷十七:“餘年十四從(沈)先生受《毛詩》,見先生座右大書:‘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二語,心竊識之,知此可以知先生為人矣。
”按,文中先生即馮從吾之師沈豸,故《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沈豸之座右銘。
現在之福,積自祖宗者,不可不惜;将來之福,贻于子孫者[36],不可不培。
現在之福如點燈,随點則随竭[37];将來之福如添油[38],愈添則愈明[39]。
【譯文】 現在享受的福氣,是祖宗積累下來的,不能不珍惜;将來的福氣,是留給子孫享用的,不能不好好培養。
現在享受的福氣就像點油燈,隻要點亮便會消耗直至用盡;将來的福氣就像給油燈添油,越添油燈火便越明亮。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現在之福,積自祖宗者,不可不惜;将來之福,贻于子孫者,不可不培。
現在之福如點燈,随點則随竭;将來之福如添油,愈添則愈久。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問祖宗之澤[40],吾享者是,當念積累之難;問子孫之福,吾贻者是,要思傾覆之易[41]。
【譯文】 問祖宗的福澤在哪?我正享受着的便是,所以應當想到積累的艱難;問子孫将要享受的福澤在哪?我遺留給他們的便是,所以要想到敗亡的容易。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王朗川《言行彙纂》”:“問祖宗之澤,吾享者是,當念積累之難;問子孫之福,吾贻者是,要思傾覆之易。
”按,王之,号朗川,《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王之編撰之文句。
要知前世因[42],今生受者是[43],吾謂昨日以前,爾祖爾父,皆前世也。
要知後世因,今生作者是[44],吾謂今日以後,爾子爾孫,皆後世也。
【譯文】 要想知道前世的因果報應,今生遭受的就是,我說的是昨天之前,你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前世。
要想知道後世的因果報應,今生所做的事就是,我說的是今天之後,你的兒子和孫子,都是後世。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王朗川《言行彙纂》”:“釋氏雲:‘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吾謂昨日以前,爾祖爾父,皆前世也。
‘要知後世因,今生作者是’,吾謂今日以後,爾子爾孫,皆後世也。
”按,文中釋氏似泛指佛家,故《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王之摘引之佛家偈語及闡發之感悟。
祖宗富貴,自詩書中來,子孫享富貴,則棄詩書矣;祖宗家業,自勤儉中來,子孫享家業,則忘勤儉矣。
【譯文】 祖宗的富貴,來自于詩書,子孫享受着富貴,卻抛棄了詩書;祖宗的家業,來自于勤儉,子孫享受着家業,卻忘記了勤儉。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祖宗富貴,自詩書中來,子孫享富貴,則棄詩書矣;祖宗家業,自勤儉中來,子孫享家業,則忘勤儉矣。
此所以多衰門也,可不戒之?”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近處不能感動[45],未有能及遠者[46]。
小處不能調理[47],未有能治大者。
親者不能聯屬[48],未有能格疏者[49]。
一家生理不能全備[50],未有能安養百姓者[51]。
一家子弟不率規矩[52],未有能教誨他人者。
【譯文】 身邊的人都不能感化,便不能感化遠處的人。
小的事情都不能管理好,便治理不好大的事情。
家族親人尚且不能聯合,便無從管理關系疏遠的人。
一家人的生活所需都不齊備,便不能安撫養護百姓。
一家子弟都不守規矩,便不能教導他人。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程漢舒《筆記》”:“近處不能感動,未有能及遠者。
小處不能條理,未有能治大者。
親者不能聯屬,未有能格疏者。
一家生理不能全備,未有能安養百姓者。
一家子弟不率規矩,未有能教誨他人者。
”按,程大純,字漢舒,《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程大純編撰之文句
婚而論财[25],究也夫婦之道喪[26]。
葬而求福[27],究也父子之恩絕。
【譯文】 兩家結婚卻在錢财上讨價還價,雙方的禮儀和情分終究會喪失殆盡。
靠選擇風水寶地埋葬親人來求取福佑,父子間的恩情終究會徹底斷絕。
【源流】 明謝肇淛《五雜組》卷十三:“婚而論财,其究也夫婦之道喪。
葬而求福,其究也父子之恩絕。
” 君子有終身之喪[28],忌日是也[29];君子有百世之養[30],邱墓是也[31]。
【譯文】 君子有終身要服喪的那一天,父母的忌日便是;君子有後人百世的奉養,死後的墳墓便是。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王朗川《言行彙纂》”:“君子有終身之喪,忌日是也;君子有百世之養,邱墓是也。
”按,王之,号朗川,《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王之編撰之文句。
兄弟一塊肉,婦人是刀錐[32];兄弟一釜羹,婦人是鹽梅[33]。
【譯文】 親兄弟就好比一塊骨肉,關系不和才會為妻子所離間;親兄弟就好比一鍋濃湯,關系和睦妻子亦會使之融洽。
兄弟和,其中自樂;子孫賢,此外何求! 【譯文】 兄弟和睦,其中自有快樂;子孫賢能,便别無他求。
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34],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35]。
【譯文】 心術不可以對不起天地良心,言行要為子孫做好榜樣。
【源流】 明馮從吾《少墟集》卷十七:“餘年十四從(沈)先生受《毛詩》,見先生座右大書:‘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二語,心竊識之,知此可以知先生為人矣。
”按,文中先生即馮從吾之師沈豸,故《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沈豸之座右銘。
現在之福,積自祖宗者,不可不惜;将來之福,贻于子孫者[36],不可不培。
現在之福如點燈,随點則随竭[37];将來之福如添油[38],愈添則愈明[39]。
【譯文】 現在享受的福氣,是祖宗積累下來的,不能不珍惜;将來的福氣,是留給子孫享用的,不能不好好培養。
現在享受的福氣就像點油燈,隻要點亮便會消耗直至用盡;将來的福氣就像給油燈添油,越添油燈火便越明亮。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現在之福,積自祖宗者,不可不惜;将來之福,贻于子孫者,不可不培。
現在之福如點燈,随點則随竭;将來之福如添油,愈添則愈久。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問祖宗之澤[40],吾享者是,當念積累之難;問子孫之福,吾贻者是,要思傾覆之易[41]。
【譯文】 問祖宗的福澤在哪?我正享受着的便是,所以應當想到積累的艱難;問子孫将要享受的福澤在哪?我遺留給他們的便是,所以要想到敗亡的容易。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王朗川《言行彙纂》”:“問祖宗之澤,吾享者是,當念積累之難;問子孫之福,吾贻者是,要思傾覆之易。
”按,王之,号朗川,《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王之編撰之文句。
要知前世因[42],今生受者是[43],吾謂昨日以前,爾祖爾父,皆前世也。
要知後世因,今生作者是[44],吾謂今日以後,爾子爾孫,皆後世也。
【譯文】 要想知道前世的因果報應,今生遭受的就是,我說的是昨天之前,你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前世。
要想知道後世的因果報應,今生所做的事就是,我說的是今天之後,你的兒子和孫子,都是後世。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王朗川《言行彙纂》”:“釋氏雲:‘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吾謂昨日以前,爾祖爾父,皆前世也。
‘要知後世因,今生作者是’,吾謂今日以後,爾子爾孫,皆後世也。
”按,文中釋氏似泛指佛家,故《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王之摘引之佛家偈語及闡發之感悟。
祖宗富貴,自詩書中來,子孫享富貴,則棄詩書矣;祖宗家業,自勤儉中來,子孫享家業,則忘勤儉矣。
【譯文】 祖宗的富貴,來自于詩書,子孫享受着富貴,卻抛棄了詩書;祖宗的家業,來自于勤儉,子孫享受着家業,卻忘記了勤儉。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祖宗富貴,自詩書中來,子孫享富貴,則棄詩書矣;祖宗家業,自勤儉中來,子孫享家業,則忘勤儉矣。
此所以多衰門也,可不戒之?”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近處不能感動[45],未有能及遠者[46]。
小處不能調理[47],未有能治大者。
親者不能聯屬[48],未有能格疏者[49]。
一家生理不能全備[50],未有能安養百姓者[51]。
一家子弟不率規矩[52],未有能教誨他人者。
【譯文】 身邊的人都不能感化,便不能感化遠處的人。
小的事情都不能管理好,便治理不好大的事情。
家族親人尚且不能聯合,便無從管理關系疏遠的人。
一家人的生活所需都不齊備,便不能安撫養護百姓。
一家子弟都不守規矩,便不能教導他人。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程漢舒《筆記》”:“近處不能感動,未有能及遠者。
小處不能條理,未有能治大者。
親者不能聯屬,未有能格疏者。
一家生理不能全備,未有能安養百姓者。
一家子弟不率規矩,未有能教誨他人者。
”按,程大純,字漢舒,《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程大純編撰之文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