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物類
關燈
小
中
大
人未己知,不可急求其知;人未己合,不可急與之合[194]。
【譯文】 别人不了解自己,不可急于要求别人了解自己;别人與自己合不來,不可急于主動迎合别人。
【源流】 明谷中虛《薛文清公要言》卷上:“人未己知,不可急求其知;人未己合,不可急與之合。
”按,薛瑄谥文清,《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薛瑄之語。
落落者難合[195],一合便不可離;欣欣者易親[196],乍親忽然成怨[197]。
【譯文】 孤獨冷漠之人難于結交,然而一旦結交便不會分離;愛說愛笑之人易于親近,但往往剛親近不久就忽生怨恨。
能媚我者[198],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199];肯規予者[200],必肯助予,宜傾心聽之[201]。
【譯文】 能讨好我的人,也一定能加害我,所以應當留心防範;肯規勸我的人,也一定能幫助我,所以應當誠心信任。
出一個大傷元氣進士[202],不如出一個能積陰德平民;交一個讀破萬卷邪士,不如交一個不識一字端人[203]。
【譯文】 出一個德行卑劣的官員,還不如出一個有德行的老百姓;交一個讀書萬卷的奸邪之人,還不如交一個大字不識的老實人。
【源流】 清孫奇逢《孝友堂家訓》:“所謂添一個喪元氣進士,不如添一個守本分平民。
” 無事時[204],埋藏着許多小人[205];多事時[206],識破了許多君子[207]。
【譯文】 平安無事時,隐藏着許多小人;變故接踵而至時,識破了許多僞君子。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五:“無事時,埋藏着許多小人;多事時,識破了許多君子。
” 一種人難悅亦難事[208],隻是度量褊狹[209],不失為君子;一種人易事亦易悅,這是貪污軟弱[210],不免為小人。
【譯文】 有那麼一種人,難以取悅又難以相處,其實不過是他度量狹小而已,仍不失為君子;有那麼一種人,容易相處也容易取悅,其實不過是他内心貪婪肮髒、性格懦弱罷了,免不了是個小人。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四:“一種人難悅亦難事,隻是度量褊狹,不失為君子;一種人易事亦易悅,隻是貪污軟弱,不失為小人。
” 大惡多從柔處伏[211],須防綿裡之針[212];深仇常自愛中來,宜防刀頭之蜜[213]。
【譯文】 大的罪惡多隐藏在不易察覺的地方,要小心提防綿裡藏針;深仇大恨常常自愛中産生,應當防範刀尖上的蜜糖。
惠我者小恩[214],攜我為善者大恩[215];害我者小仇,引我為不善者大仇[216]。
【譯文】 給我好處是小恩,帶領我行善才是大恩;加害于我是小仇,引導我作惡才是大仇。
毋受小人私惠[217],受則恩不可酬;毋犯士夫公怒[218],犯則怒不可救。
【譯文】 不要接受小人的恩惠,一旦接受,這恩情便無法回報;不要觸犯讀書人的衆怒,一旦觸犯,這憤怒便無法挽救。
喜時說盡知心[219],到失歡須防發洩[220];惱時說盡傷心[221],恐再好自覺羞慚[222]。
【譯文】 高興時說盡心裡話,到不高興時要防範遭到對方洩憤報複;惱怒時說盡傷人的話,恐怕重歸于好後自己都會覺得羞愧。
【源流】 明呂坤《續小兒語》:“厚時說盡知心,提防薄後發洩;惱時說盡傷心,再好有甚顔色。
” 盛喜中勿許人物[223],盛怒中勿答人柬[224]。
【譯文】 特别高興的時候不要許諾給人東西,特别憤怒的時候不要與人交談。
【源流】 《宋稗類抄》卷二十三:“(趙清獻公)座右銘雲:‘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簡。
’”按,趙抃谥清獻,《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宋代趙抃之座右銘。
頑石之中[225],良玉隐焉[226];寒灰之中[227],星火寓焉[228]。
【譯文】 頑石之中,也許藏有美玉;寒冷的灰燼之中,也許含有未熄滅的火星。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譯文】 靜坐時常常思考自己的過錯,閑談時不要評論他人的不足。
對癡人莫說夢話[229],防所誤也;見短人莫說矮話,避所忌也[230]。
【譯文】 對癡心妄想的人不要說不切實際的話,這是為了防止誤導他;見到身材矮小的人不要說類似于矮的話,這是為了避開他的忌諱。
面谀之詞[231],有識者未必悅心[232];背後之議,受憾者常至刻骨[233]。
【譯文】 當面恭維他人,有見識的人未必真正高興;背後議論他人過錯,受到議論的人常常有刻骨銘心的怨恨。
【源流】 明劉宗周《人譜類記》:“面谀之詞,有識者未必感;背後之議,銜之者常至刻骨。
” 攻人之惡毋太嚴[234],要思其堪受[235];教人以善毋過高[236],當使其可從[237]。
【譯文】 批評他人的錯誤不要太過嚴厲,要考慮到對方能否承受;教導他人向善不要要求太高,應當使他能做得到。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 互鄉童子則進之[238],開其善也;阙黨童子則抑之[239],勉其學也。
【譯文】 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學生,要促進他們的學習,這樣做是為了開導他們向善好德;受過良好教育但不懂禮節又急于求成的學生,要适度壓制他們,這樣做是為了勉勵他們努力學習。
【源流】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七:“互鄉童子則進之,開其善也;阙黨童子則抑之,勉其學也。
” 不可無不可[240],一世之識[241];不可有不可[242],一人之心[243]。
【譯文】 總有些事是辦不到的,這是世間常理;沒有辦不到的事情,這是雄心壯志。
事有急之不白者[244],緩之或自明,毋急躁以速其戾[245];人有操之不從者[246],縱之或自化[247],毋躁切以益其頑[248]。
【譯文】 有的事急于解決卻弄不明白,也許從容不迫地處理就自然會明白了,不要因急躁而使問題加劇;有的人管理他卻不服從,也許放任他反而自己就會順服了,不要因過分急切而使他更加頑劣。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事有急之不白者,寬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戾;人有切之不從者,縱之或自明,毋躁切以益其頑。
” 遇矜才者[249],毋以才相矜[250],但以愚敵其才[251],便可壓倒[252];遇炫奇者[253],毋以奇相炫[254],但以常敵奇,便可破除。
【譯文】 遇到恃才傲物的人,不要用才智與他比較,隻要用愚鈍去對抗他的才智,便可以勝過他;遇到愛炫耀奇特的人,不要用奇特的事物與他比較,隻要用平常的東西去對抗他的新奇之物,便可以破除他愛炫奇的心态。
直道事人[255],虛衷禦物[256]。
【譯文】 以直率真誠對待他人,以虛懷若谷駕馭萬物。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不愧我心。
【譯文】 世事豈能盡如我之期待,隻求無愧于自己的本心。
【源流】 宋陳師道《後山集·上蘇公書》:“天下之事行之不中理使人不平者,豈此一事,閣下豈能盡争之耶?争之豈能盡如人意耶?” 清戚學标《鶴泉文鈔》卷下:“同官皆笑先生迂儒,先生卒不改,自題署壁雲:‘豈必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 不近人情,舉足盡是危機[257];不體物情[258],一生俱成夢境。
【譯文】 做事不合人情世故,隻要開始做就要面對重重困難;做人不體察世道人情,一生都會成為虛無缥缈的夢境。
己性不可任,當用逆法制之[259],其道在一忍字;人性不可拂[260],當用順法調之[261],其道在一恕字。
【譯文】 自己的性情不可放任,應當用抑制的方法加以控制,這種方法的關鍵在于一個“忍”字;人民大衆的性情不可違背,應當用順應的方法加以調節,這種方法的關鍵在于一個“恕”字。
【源流】 清阮元《(道光)廣東通志》卷三百五:“(梁英佐)戒子弟曰:‘己情不可縱,當以逆法制之,其道在忍;人性不可忽,當以順法處之,其道在恕。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梁英佐之語。
仇莫深于不體人之私[262],而又苦之[263];禍莫大于不諱人之短[264],而又讦之[265]。
【譯文】 仇恨莫過于不體諒他人的苦衷,而又予以挖苦;災禍莫過于不避諱他人的缺點,而又予以攻擊。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三:“禍莫深于不體人之私,而又苦之;仇莫深于不諱人之短,而又讦之。
” 辱人以不堪必反辱[266],傷人以已甚必反傷[267]。
【譯文】 侮辱别人使人無法忍受,最終必定會使自己遭受侮辱;傷害别人傷得太深,最終必定會使自己遭受傷害。
處富貴之時,要知貧賤的痛癢[268];值少壯之日[269],須念衰老的辛酸。
【譯文】 處在富貴的時候,要知道生活貧困的疾苦;正值年輕力壯的時候,要想到年老後的辛酸。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處富貴之地,要知貧賤的痛癢;當少壯之時,須念衰老的辛酸。
” 入安樂之場[270],當體患難人景況[271];居旁觀之地,務悉局内人苦心[272]。
【譯文】 處于安樂的環境中,要體會那些受苦者的境況;處于旁觀的地位時,務必要了解當事人的苦心。
臨事須替别人思,論人先将自己思。
【譯文】 遇到事情時應替别人考慮,評論他人時要先反思自己。
欲勝人者先自勝,欲論人者先自論,欲知人者先自知。
【譯文】 想要戰勝他人,先要戰勝自己;想要評論他人,先要評論自己;想要了解他人,先要了解自己。
【源流】 《呂氏春秋·季春紀·先己》:“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 待人三自反[273],處世兩如何[274]。
【譯文】 與人相處要再三反省自己,面對世事要考慮周到全面。
待富貴人,不難有禮而難有體[275];待貧賤人,不難有恩而難有禮。
【譯文】 對待富貴的人,不難做到有禮而難做到得體;對待貧賤的人,不難做到有恩而難做到有禮。
【源流】 明樊良樞《密庵卮言》卷六:“待富貴人,不難有禮而難有體;待貧賤人,不嫌無恩而嫌無禮。
”按,此條後附“右眉公陳仲醇《長者言》四則”注文,陳繼儒,字仲醇,号眉公,故《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陳繼儒之語。
對愁人勿樂,對哭人勿笑,對失意人勿矜。
【譯文】 面對愁苦的人不要表現出歡喜,面對哭泣的人不要展露出笑容,面對不得志的人不要誇贊自己的成就。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三:“對憂人勿樂,對哭人勿笑,對失意人勿矜。
” 見人背語[276],勿傾耳竊聽[277]。
入人私室[278],勿側目旁觀[279]。
到人案頭[280],勿信手亂翻[281]。
【譯文】 看見别人背着人說話,就不要側着耳朵去偷聽。
進入别人的房間,不要東瞧西看。
到别人的書桌前,不要随手亂動别人的東西。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見人私語,勿傾耳竊聽。
入人私室,勿側目旁觀。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此句當化用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不蹈無人之室[282],不入有事之門[283],不處藏物之所[284]。
【譯文】 不要走進沒有人的房間,不要介入他人的是非紛争,不要待在儲藏物品的地方。
俗語近于市[285],纖語近于娼[286],诨語近于優[287]。
【譯文】 粗俗的話語近似于市井小民的話,動聽的話語近似于娼妓的話,戲谑的話語近似于優伶戲子的話。
【源流】 明李樂《見聞雜紀》卷七:“俗語近于市,纖語近于娼,诨語近于優。
”按,此條後附“以上述華亭陳繼儒著”注文,故《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陳繼儒編撰之文句。
聞君子議論,如啜苦茗[288],森嚴之後[289],甘芳溢頰[290];聞小人谄笑[291],如嚼糖霜[292],爽美之後[293],寒沍凝胸[294]。
【譯文】 聽君子議論,如飲苦茶,苦澀過後,甘甜芳香充溢滿口;聽小人谄媚陪笑,如嚼白糖,爽口過後,寒冷冰凍之感郁結胸中。
【源流】 明宋嶽《晝永編》:“聞君子議論,如啜苦茗,森嚴之後,甘芳溢頰;聞小人谄笑,如嚼糖冰,爽美之後,寒凝沍腹。
” 凡為外所勝者[295],皆内不足[296];凡為邪所奪者,皆正不足。
【譯文】 凡是被外部因素戰勝的,都是因為自身内部修養不足;凡是被邪惡所戰勝的,都是因為自身正氣不足。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四:“凡為外所勝者,皆内不足;為邪所奪者,皆正不足也。
二者如持衡然,這邊低一分,那邊即昂一分,未有毫發相下者也。
” 存乎天者[297],于我無與也,窮通得喪[298],吾聽之而已。
存乎我者,于人無與也,毀譽是非,吾置之而已。
【譯文】 上天決定的事,我無法參與;困厄還是顯達,得到還是失去,我聽憑安排便可。
我來決定的事,别人無法參與;诋毀還是贊譽,肯定還是否定,我置之不理便可。
小人樂聞君子之過,君子恥聞小人之惡。
【譯文】 小人樂于聽到君子的過錯,君子恥于聽到小人的惡行。
慕人善者[299],勿問其所以善[300],恐拟議之念生[301],而效法之念微矣;濟人窮者,勿問其所以窮,恐憎惡之心生,而恻隐之心泯矣[302]。
【譯文】 别人不了解自己,不可急于要求别人了解自己;别人與自己合不來,不可急于主動迎合别人。
【源流】 明谷中虛《薛文清公要言》卷上:“人未己知,不可急求其知;人未己合,不可急與之合。
”按,薛瑄谥文清,《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薛瑄之語。
落落者難合[195],一合便不可離;欣欣者易親[196],乍親忽然成怨[197]。
【譯文】 孤獨冷漠之人難于結交,然而一旦結交便不會分離;愛說愛笑之人易于親近,但往往剛親近不久就忽生怨恨。
能媚我者[198],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199];肯規予者[200],必肯助予,宜傾心聽之[201]。
【譯文】 能讨好我的人,也一定能加害我,所以應當留心防範;肯規勸我的人,也一定能幫助我,所以應當誠心信任。
出一個大傷元氣進士[202],不如出一個能積陰德平民;交一個讀破萬卷邪士,不如交一個不識一字端人[203]。
【譯文】 出一個德行卑劣的官員,還不如出一個有德行的老百姓;交一個讀書萬卷的奸邪之人,還不如交一個大字不識的老實人。
【源流】 清孫奇逢《孝友堂家訓》:“所謂添一個喪元氣進士,不如添一個守本分平民。
” 無事時[204],埋藏着許多小人[205];多事時[206],識破了許多君子[207]。
【譯文】 平安無事時,隐藏着許多小人;變故接踵而至時,識破了許多僞君子。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五:“無事時,埋藏着許多小人;多事時,識破了許多君子。
” 一種人難悅亦難事[208],隻是度量褊狹[209],不失為君子;一種人易事亦易悅,這是貪污軟弱[210],不免為小人。
【譯文】 有那麼一種人,難以取悅又難以相處,其實不過是他度量狹小而已,仍不失為君子;有那麼一種人,容易相處也容易取悅,其實不過是他内心貪婪肮髒、性格懦弱罷了,免不了是個小人。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四:“一種人難悅亦難事,隻是度量褊狹,不失為君子;一種人易事亦易悅,隻是貪污軟弱,不失為小人。
” 大惡多從柔處伏[211],須防綿裡之針[212];深仇常自愛中來,宜防刀頭之蜜[213]。
【譯文】 大的罪惡多隐藏在不易察覺的地方,要小心提防綿裡藏針;深仇大恨常常自愛中産生,應當防範刀尖上的蜜糖。
惠我者小恩[214],攜我為善者大恩[215];害我者小仇,引我為不善者大仇[216]。
【譯文】 給我好處是小恩,帶領我行善才是大恩;加害于我是小仇,引導我作惡才是大仇。
毋受小人私惠[217],受則恩不可酬;毋犯士夫公怒[218],犯則怒不可救。
【譯文】 不要接受小人的恩惠,一旦接受,這恩情便無法回報;不要觸犯讀書人的衆怒,一旦觸犯,這憤怒便無法挽救。
喜時說盡知心[219],到失歡須防發洩[220];惱時說盡傷心[221],恐再好自覺羞慚[222]。
【譯文】 高興時說盡心裡話,到不高興時要防範遭到對方洩憤報複;惱怒時說盡傷人的話,恐怕重歸于好後自己都會覺得羞愧。
【源流】 明呂坤《續小兒語》:“厚時說盡知心,提防薄後發洩;惱時說盡傷心,再好有甚顔色。
” 盛喜中勿許人物[223],盛怒中勿答人柬[224]。
【譯文】 特别高興的時候不要許諾給人東西,特别憤怒的時候不要與人交談。
【源流】 《宋稗類抄》卷二十三:“(趙清獻公)座右銘雲:‘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簡。
’”按,趙抃谥清獻,《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宋代趙抃之座右銘。
頑石之中[225],良玉隐焉[226];寒灰之中[227],星火寓焉[228]。
【譯文】 頑石之中,也許藏有美玉;寒冷的灰燼之中,也許含有未熄滅的火星。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譯文】 靜坐時常常思考自己的過錯,閑談時不要評論他人的不足。
對癡人莫說夢話[229],防所誤也;見短人莫說矮話,避所忌也[230]。
【譯文】 對癡心妄想的人不要說不切實際的話,這是為了防止誤導他;見到身材矮小的人不要說類似于矮的話,這是為了避開他的忌諱。
面谀之詞[231],有識者未必悅心[232];背後之議,受憾者常至刻骨[233]。
【譯文】 當面恭維他人,有見識的人未必真正高興;背後議論他人過錯,受到議論的人常常有刻骨銘心的怨恨。
【源流】 明劉宗周《人譜類記》:“面谀之詞,有識者未必感;背後之議,銜之者常至刻骨。
” 攻人之惡毋太嚴[234],要思其堪受[235];教人以善毋過高[236],當使其可從[237]。
【譯文】 批評他人的錯誤不要太過嚴厲,要考慮到對方能否承受;教導他人向善不要要求太高,應當使他能做得到。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 互鄉童子則進之[238],開其善也;阙黨童子則抑之[239],勉其學也。
【譯文】 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學生,要促進他們的學習,這樣做是為了開導他們向善好德;受過良好教育但不懂禮節又急于求成的學生,要适度壓制他們,這樣做是為了勉勵他們努力學習。
【源流】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七:“互鄉童子則進之,開其善也;阙黨童子則抑之,勉其學也。
” 不可無不可[240],一世之識[241];不可有不可[242],一人之心[243]。
【譯文】 總有些事是辦不到的,這是世間常理;沒有辦不到的事情,這是雄心壯志。
事有急之不白者[244],緩之或自明,毋急躁以速其戾[245];人有操之不從者[246],縱之或自化[247],毋躁切以益其頑[248]。
【譯文】 有的事急于解決卻弄不明白,也許從容不迫地處理就自然會明白了,不要因急躁而使問題加劇;有的人管理他卻不服從,也許放任他反而自己就會順服了,不要因過分急切而使他更加頑劣。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事有急之不白者,寬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戾;人有切之不從者,縱之或自明,毋躁切以益其頑。
” 遇矜才者[249],毋以才相矜[250],但以愚敵其才[251],便可壓倒[252];遇炫奇者[253],毋以奇相炫[254],但以常敵奇,便可破除。
【譯文】 遇到恃才傲物的人,不要用才智與他比較,隻要用愚鈍去對抗他的才智,便可以勝過他;遇到愛炫耀奇特的人,不要用奇特的事物與他比較,隻要用平常的東西去對抗他的新奇之物,便可以破除他愛炫奇的心态。
直道事人[255],虛衷禦物[256]。
【譯文】 以直率真誠對待他人,以虛懷若谷駕馭萬物。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不愧我心。
【譯文】 世事豈能盡如我之期待,隻求無愧于自己的本心。
【源流】 宋陳師道《後山集·上蘇公書》:“天下之事行之不中理使人不平者,豈此一事,閣下豈能盡争之耶?争之豈能盡如人意耶?” 清戚學标《鶴泉文鈔》卷下:“同官皆笑先生迂儒,先生卒不改,自題署壁雲:‘豈必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 不近人情,舉足盡是危機[257];不體物情[258],一生俱成夢境。
【譯文】 做事不合人情世故,隻要開始做就要面對重重困難;做人不體察世道人情,一生都會成為虛無缥缈的夢境。
己性不可任,當用逆法制之[259],其道在一忍字;人性不可拂[260],當用順法調之[261],其道在一恕字。
【譯文】 自己的性情不可放任,應當用抑制的方法加以控制,這種方法的關鍵在于一個“忍”字;人民大衆的性情不可違背,應當用順應的方法加以調節,這種方法的關鍵在于一個“恕”字。
【源流】 清阮元《(道光)廣東通志》卷三百五:“(梁英佐)戒子弟曰:‘己情不可縱,當以逆法制之,其道在忍;人性不可忽,當以順法處之,其道在恕。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梁英佐之語。
仇莫深于不體人之私[262],而又苦之[263];禍莫大于不諱人之短[264],而又讦之[265]。
【譯文】 仇恨莫過于不體諒他人的苦衷,而又予以挖苦;災禍莫過于不避諱他人的缺點,而又予以攻擊。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三:“禍莫深于不體人之私,而又苦之;仇莫深于不諱人之短,而又讦之。
” 辱人以不堪必反辱[266],傷人以已甚必反傷[267]。
【譯文】 侮辱别人使人無法忍受,最終必定會使自己遭受侮辱;傷害别人傷得太深,最終必定會使自己遭受傷害。
處富貴之時,要知貧賤的痛癢[268];值少壯之日[269],須念衰老的辛酸。
【譯文】 處在富貴的時候,要知道生活貧困的疾苦;正值年輕力壯的時候,要想到年老後的辛酸。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處富貴之地,要知貧賤的痛癢;當少壯之時,須念衰老的辛酸。
” 入安樂之場[270],當體患難人景況[271];居旁觀之地,務悉局内人苦心[272]。
【譯文】 處于安樂的環境中,要體會那些受苦者的境況;處于旁觀的地位時,務必要了解當事人的苦心。
臨事須替别人思,論人先将自己思。
【譯文】 遇到事情時應替别人考慮,評論他人時要先反思自己。
欲勝人者先自勝,欲論人者先自論,欲知人者先自知。
【譯文】 想要戰勝他人,先要戰勝自己;想要評論他人,先要評論自己;想要了解他人,先要了解自己。
【源流】 《呂氏春秋·季春紀·先己》:“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 待人三自反[273],處世兩如何[274]。
【譯文】 與人相處要再三反省自己,面對世事要考慮周到全面。
待富貴人,不難有禮而難有體[275];待貧賤人,不難有恩而難有禮。
【譯文】 對待富貴的人,不難做到有禮而難做到得體;對待貧賤的人,不難做到有恩而難做到有禮。
【源流】 明樊良樞《密庵卮言》卷六:“待富貴人,不難有禮而難有體;待貧賤人,不嫌無恩而嫌無禮。
”按,此條後附“右眉公陳仲醇《長者言》四則”注文,陳繼儒,字仲醇,号眉公,故《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陳繼儒之語。
對愁人勿樂,對哭人勿笑,對失意人勿矜。
【譯文】 面對愁苦的人不要表現出歡喜,面對哭泣的人不要展露出笑容,面對不得志的人不要誇贊自己的成就。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三:“對憂人勿樂,對哭人勿笑,對失意人勿矜。
” 見人背語[276],勿傾耳竊聽[277]。
入人私室[278],勿側目旁觀[279]。
到人案頭[280],勿信手亂翻[281]。
【譯文】 看見别人背着人說話,就不要側着耳朵去偷聽。
進入别人的房間,不要東瞧西看。
到别人的書桌前,不要随手亂動别人的東西。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見人私語,勿傾耳竊聽。
入人私室,勿側目旁觀。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此句當化用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不蹈無人之室[282],不入有事之門[283],不處藏物之所[284]。
【譯文】 不要走進沒有人的房間,不要介入他人的是非紛争,不要待在儲藏物品的地方。
俗語近于市[285],纖語近于娼[286],诨語近于優[287]。
【譯文】 粗俗的話語近似于市井小民的話,動聽的話語近似于娼妓的話,戲谑的話語近似于優伶戲子的話。
【源流】 明李樂《見聞雜紀》卷七:“俗語近于市,纖語近于娼,诨語近于優。
”按,此條後附“以上述華亭陳繼儒著”注文,故《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陳繼儒編撰之文句。
聞君子議論,如啜苦茗[288],森嚴之後[289],甘芳溢頰[290];聞小人谄笑[291],如嚼糖霜[292],爽美之後[293],寒沍凝胸[294]。
【譯文】 聽君子議論,如飲苦茶,苦澀過後,甘甜芳香充溢滿口;聽小人谄媚陪笑,如嚼白糖,爽口過後,寒冷冰凍之感郁結胸中。
【源流】 明宋嶽《晝永編》:“聞君子議論,如啜苦茗,森嚴之後,甘芳溢頰;聞小人谄笑,如嚼糖冰,爽美之後,寒凝沍腹。
” 凡為外所勝者[295],皆内不足[296];凡為邪所奪者,皆正不足。
【譯文】 凡是被外部因素戰勝的,都是因為自身内部修養不足;凡是被邪惡所戰勝的,都是因為自身正氣不足。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四:“凡為外所勝者,皆内不足;為邪所奪者,皆正不足也。
二者如持衡然,這邊低一分,那邊即昂一分,未有毫發相下者也。
” 存乎天者[297],于我無與也,窮通得喪[298],吾聽之而已。
存乎我者,于人無與也,毀譽是非,吾置之而已。
【譯文】 上天決定的事,我無法參與;困厄還是顯達,得到還是失去,我聽憑安排便可。
我來決定的事,别人無法參與;诋毀還是贊譽,肯定還是否定,我置之不理便可。
小人樂聞君子之過,君子恥聞小人之惡。
【譯文】 小人樂于聽到君子的過錯,君子恥于聽到小人的惡行。
慕人善者[299],勿問其所以善[300],恐拟議之念生[301],而效法之念微矣;濟人窮者,勿問其所以窮,恐憎惡之心生,而恻隐之心泯矣[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