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物類
關燈
小
中
大
不入[90]。
【譯文】 古時之人對他人多心存關愛,所以教導他人時,他人易于改正過錯,而且對教導者親愛有加,因此教導者的教化更容易推行;如今之人對他人多心存惡意,所以教導他人時,他人情願自甘落後,而且對教導者充滿仇恨,因此教導者的勸告注定不會被接受。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三:“古人愛人之意多,今日惡人之意多。
愛人,故人易于改過,而視我也常親,我之教常易行;惡人,故人甘于自棄,而視我也常仇,我之言益不入。
” 喜聞人過,不若喜聞己過[91];樂道己善[92],何如樂道人善。
【譯文】 喜歡聽别人的缺點和過失,不如喜歡聽别人指出自己的缺點和過失;樂于誇贊自己的優點和功績,哪裡趕得上樂于誇贊别人的優點和功績。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與其喜聞人之過,不若喜聞己之過;與其樂道己之善,不若樂道人之善。
” 聽其言,必觀其行,是取人之道[93];師其言[94],不問其行,是取善之方。
【譯文】 聽他所說的話,一定要觀察他的實際行動,這是選取人才的方法;學習他正确的話,不過問他的實際行動,這是向人學習優點的方法。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聽言觀行,是取人之道;樂其言而不問其人,是取善之道。
” 論人之非,當原其心[95],不可徒泥其迹[96];取人之善[97],當據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譯文】 評論他人的過錯,應當探求他的本意,不可隻拘泥于他的行為;學習别人的善行,應當根據他的行為,不必深究他的本意。
【源流】 明張萱《西園見聞錄》卷十六:“(敖公英)曰:‘論人之過惡,當原其心,不可據其迹;取人之善,但當據其迹,不必誅其心。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敖公英之語。
小人亦有好處,不可惡其人[98],并沒其是[99];君子亦有過差[100],不可好其人[101],并飾其非[102]。
【譯文】 小人也有可取之處,不可因為厭惡他這個人,就一并抹殺他的優點;君子也有過失差錯,不可因為喜歡他這個人,就一并掩蓋他的缺點。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四:“小人亦有好事,惡其人則并疵其事;君子亦有過差,好其人則并飾其非。
皆偏也。
” 小人固當遠[103],然斷不可顯為仇敵[104];君子固當親[105],然亦不可曲為附和[106]。
【譯文】 小人固然應當疏遠,但斷然不可視為仇敵;君子固然應當親近,但也不可曲意附和。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小人固當遠,然斷不可顯為仇敵;君子固當親,然亦不可曲為附和。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待小人宜寬,防小人宜嚴[107]。
【譯文】 對待小人應當寬容大度,防範小人應當周密謹慎。
聞惡不可遽怒[108],恐為讒夫洩忿[109];聞善不可就親,恐引奸人進身[110]。
【譯文】 聽到壞人壞事不要馬上發怒,因為這樣做恐怕會被愛說壞話的人用來發洩他個人的憤怒;聽到好人好事不要馬上表示親近,因為這樣做恐怕會引來奸邪小人借機得到提拔重用。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聞惡不可就惡,恐為讒夫洩怒;聞善不可急親,恐引奸人進身。
” 先去私心,而後可以治公事[111];先平己見[112],而後可以聽人言。
【譯文】 先去除自己的私心,然後才能處理公務;先去除自己的成見,然後才能聽取别人的話。
修己以清心為要[113],涉世以慎言為先[114]。
【譯文】 修養自身以内心清淨為重點,進入社會以謹慎說話為首要。
惡莫大于縱己之欲,禍莫大于言人之非。
【譯文】 最大的罪惡莫過于放縱自己的欲望,最大的災禍莫過于談論他人的過錯。
【源流】 明高濂《遵生八箋》:“張氏曰:‘禍莫大于縱己之欲,惡莫大于言人之非。
’”按,文中張氏即張景嶽,故《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張景嶽之語。
人生惟酒色機關[115],須百煉此身成鐵漢[116];世上有是非門戶[117],要三緘其口學金人[118]。
【譯文】 人生存在美酒和美色這兩大考驗,要多加錘煉身心使自己成為經得住誘惑的鐵漢子;世上有着是非紛争的重要來源,要學習金人那樣說話謹慎。
【源流】 清梁章钜《楹聯續話》卷二:“(錢蓮因)嘗因伯冶(張伯冶)豪飲健談,為手書楹帖于座右雲:‘人生惟酒色機關,須百煉此身成鐵漢;世上有是非門戶,要三緘其口學金人。
’”按,錢守璞,号蓮因;張骐,字伯冶,《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錢守璞為其夫張骐所書之座右銘。
工于論人者[119],察己常闊疏[120];狃于讦直者[121],發言多弊病[122]。
【譯文】 善于評論别人的人,檢查反省自己常常粗疏大意;慣于直言攻擊别人的人,說起話來常常存在大量問題。
【源流】 宋李幼武《宋名臣言行錄外集》卷十三“張栻”條:“《答鄭自明書》雲:‘天理難窮,資質難恃。
工于論人者,察己常疏闊;狃于讦直者,所發多弊病。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宋代張栻之語。
人情每見一人,始以為可親,久而厭生,又以為可惡,非明于理而複體之以情[123],未有不割席者[124]。
人情每處一境,始以為甚樂,久而厭生,又以為甚苦[125],非平其心而複濟之以養[126],未有不思遷者[127]。
【譯文】 人之常情每見到一個人,開始時覺得親切,時間長了便産生厭煩之感,進而又覺得厭惡可憎,不是明白事理并且又能以人之常情互相體諒的,沒有不斷交的。
人之常情每身處一地,開始時覺得高興,時間長了便産生厭煩之感,進而又覺得苦悶,不是内心平和并且又能以修養心性作為輔助的,沒有不想着搬走的。
觀富貴人,當觀其氣概,如溫厚和平者[128],則其榮必久[129],而其後必昌[130];觀貧賤人,當觀其度量,如寬宏坦蕩者[131],則其福必臻[132],而其家必裕[133]。
【譯文】 觀察富貴的人,應當觀察他的氣概,如果是溫柔敦厚心氣平和的人,那麼他的富貴必定長久,他的後代也必定昌盛發達;觀察貧賤的人,應當觀察他的度量,如果是寬宏大度心地坦蕩的人,那麼他的福氣好運必定會到來,他的家境也必定會富裕豐足。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觀富貴人,當觀其氣概,如溫厚和平者,則其榮必久,而後必昌;觀貧賤人,當觀其度量,如寬宏坦蕩者,則其富必臻,而其家必裕。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寬厚之人,吾師以養量[134]。
慎密之人[135],吾師以煉識[136]。
慈惠之人,吾師以禦下[137]。
儉約之人,吾師以居家[138]。
明通之人,吾師以生惠[139]。
質樸之人,吾師以藏拙[140]。
才智之人,吾師以應變[141]。
緘默之人,吾師以存神[142]。
謙恭善下之人[143],吾師以親師友[144]。
博學強識之人[145],吾師以廣見聞。
【譯文】 寬宏大量的人,我向他學習以培養度量。
謹慎細密的人,我向他學習以鍛煉辨别是非的能力。
慈愛的人,我向他學習以領導下屬。
簡樸的人,我向他學習以操持家務。
明白事理的人,我向他學習以增長智慧。
質樸的人,我向他學習以含蓄内斂。
有才智的人,我向他學習以應對變故。
沉默少言的人,我向他學習以存養精神。
謙虛恭敬的人,我向他學習以親睦師友。
博學強記的人,我向他學習以廣博見聞。
居視其所親[146],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147],窮視其所不為[148],貧視其所不取[149]。
【譯文】 平時看他都親近什麼樣的人,富貴時看他都施恩給什麼樣的人,顯達時看他都推舉什麼樣的人,失意時看他不去做什麼事,貧窮時看他不求取什麼東西。
【源流】 《史記·魏世家》:“李克曰:‘君不察故也。
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戰國李克之語。
取人之直[150],恕其戆[151]。
取人之樸,恕其愚。
取人之介[152],恕其隘[153]。
取人之敏,恕其疏[154]。
取人之辯[155],恕其肆[156]。
取人之信,恕其拘[157]。
【譯文】 學習他的直爽,就要原諒他的率真。
學習他的質樸,就要原諒他的愚鈍。
學習他的耿直,就要原諒他的狹隘。
學習他的機敏,就要原諒他的疏慢。
學習他的能言善辯,就要原諒他的放肆。
學習他的誠信,就要原諒他的刻闆。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王朗川《言行彙纂》”:“取人之直,恕其戆。
取人之樸,恕其愚。
取人之介,恕其隘。
取人之敏,恕其疏。
取人之辯,恕其肆。
取人之信,恕其拘。
”按,王之,号朗川,《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王之編撰之文句。
遇剛鲠人[158],須耐他戾氣[159]。
遇駿逸人[160],須耐他妄氣[161]。
遇樸厚人,須耐他滞氣[162]。
遇佻達人[163],須耐他浮氣[164]。
【譯文】 遇到剛強耿直的人,要忍耐他的暴躁強橫。
遇到氣度灑脫的人,要忍耐他的狂妄傲慢。
遇到質樸憨厚的人,要忍耐他的愚鈍呆闆。
遇到輕薄放蕩的人,要忍耐他的輕浮不端。
【源流】 明溫璜《溫氏母訓》:“汝與朋友相與,隻取其長,弗計其短,如遇剛鲠人,須耐他戾氣。
遇駿逸人,須耐他妄氣。
遇樸厚人,須耐他滞氣。
遇佻達人,須耐他浮氣。
不徒取益無方,亦是全交之法。
”按,溫氏即溫璜,《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溫璜母陸氏之語。
人褊急[165],我受之以寬宏[166];人險仄[167],我平之以坦蕩[168]。
【譯文】 别人氣量狹小,我以寬宏大量接納他;别人陰險邪惡,我以坦蕩的胸懷感化他。
奸人詐而好名,其行事确有似于君子處;迂人執而不化[169],其決裂有甚于小人時[170]。
【譯文】 奸邪之人狡詐而喜好美名,他們有些方面做事确實和君子相似;迂腐之人固執而不知改變,他們有些時候犯錯确實比小人還重。
持身不可太皎潔[171],一切污辱垢穢[172],要茹納得[173];處世不可太分明[174],一切賢愚好醜[175],要包容得。
【譯文】 修身不可太過純潔幹淨,一切肮髒醜惡都要包容得了;處世不可太過清楚分明,一切賢愚美醜都要包容得下。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持身不可太高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
” 宇宙之大,何物不有[176]?使擇物而取之[177],安得别立宇宙[178],置此所舍之物[179]?人心之廣,何人不容?使擇人而好之[180],安有别個人心[181],複容所惡之人? 【譯文】 世界之大,什麼事物沒有?假使先加以選擇再取用,難道還要再另外創造一個世界,來容納那些舍棄的事物嗎?人心廣闊,什麼人不能包容?假使先加以選擇再親近,難道還有另外一顆心,再去容納那些厭惡的人嗎? 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182],故口中所許可者衆[183];德薄者,其心刻傲[184],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衆[185]。
【譯文】 德行高尚的人,他的内心平和,看見每個人都覺得值得學習,所以他口中稱贊的人很多;沒有德行的人,他的内心刻薄傲慢,看見每個人都覺得面目可憎,所以他眼中鄙視嫌棄的人很多。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唐翼修《人生必讀書》”:“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交;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鄙。
觀人者,看其口中所許可者多,則知其德之厚矣;看其口中所未滿者多,則知其德之薄矣。
”按,唐彪,字翼修,《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唐彪彙編之文句。
律己宜帶秋風[186],處世須帶春風[187]。
【譯文】 約束自己要像秋風一樣嚴厲,與人相處要像春風一樣溫和。
善處身者[188],必善處世,不善處世賊身者也;善處世者,必嚴修身,不嚴修身媚世者也[189]。
【譯文】 善于修身之人,必定善于為人處世,如果不善于為人處世則會有損修身;善于為人處世之人,必定嚴格修身,如果不嚴格修身則會淪為媚俗之人。
【源流】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卷二十三“忠介鄒南臯先生元标”條:“善處身者,必善處世,不善處世賊身者也;善處世者,必嚴修身,不嚴修身媚世者也。
”按,鄒元标,号南臯,《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鄒元标之語。
愛人而人不愛[190],敬人而人不敬,君子必自反也;愛人而人即愛,敬人而人即敬,君子益加謹也。
【譯文】 我關愛他人而他人卻不關愛我,我尊敬他人而他人卻不尊敬我,作為君子一定要好好自我反省。
我關愛他人他人也關愛我,我尊敬他人他人也尊敬我,作為君子要更加謹慎。
人若近賢良,譬如紙一張,以紙包蘭麝[191],因香而得香。
人若近邪友,譬如一枝柳[192],以柳貫魚鼈[193],因臭而得臭。
【譯文】 人如果接近賢良之人,就好比一張紙,用這張紙包裹蘭和麝香,紙也會因香料而變得芳香。
人如果接近奸邪之人,就好比一支柳條,用這支柳條來穿魚鼈,柳條也會因接近腥臭之物而變得腥臭。
【源流】 元餘阙《青陽先生文集》卷九《染習寓語為蘇友作》:“人若近賢良,喻如紙一張,以紙包蘭麝,因香而得香。
人若近邪友,喻如一枝柳,以柳穿魚鼈,因臭而得臭。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元代餘阙之語。
【譯文】 古時之人對他人多心存關愛,所以教導他人時,他人易于改正過錯,而且對教導者親愛有加,因此教導者的教化更容易推行;如今之人對他人多心存惡意,所以教導他人時,他人情願自甘落後,而且對教導者充滿仇恨,因此教導者的勸告注定不會被接受。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三:“古人愛人之意多,今日惡人之意多。
愛人,故人易于改過,而視我也常親,我之教常易行;惡人,故人甘于自棄,而視我也常仇,我之言益不入。
” 喜聞人過,不若喜聞己過[91];樂道己善[92],何如樂道人善。
【譯文】 喜歡聽别人的缺點和過失,不如喜歡聽别人指出自己的缺點和過失;樂于誇贊自己的優點和功績,哪裡趕得上樂于誇贊别人的優點和功績。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與其喜聞人之過,不若喜聞己之過;與其樂道己之善,不若樂道人之善。
” 聽其言,必觀其行,是取人之道[93];師其言[94],不問其行,是取善之方。
【譯文】 聽他所說的話,一定要觀察他的實際行動,這是選取人才的方法;學習他正确的話,不過問他的實際行動,這是向人學習優點的方法。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聽言觀行,是取人之道;樂其言而不問其人,是取善之道。
” 論人之非,當原其心[95],不可徒泥其迹[96];取人之善[97],當據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譯文】 評論他人的過錯,應當探求他的本意,不可隻拘泥于他的行為;學習别人的善行,應當根據他的行為,不必深究他的本意。
【源流】 明張萱《西園見聞錄》卷十六:“(敖公英)曰:‘論人之過惡,當原其心,不可據其迹;取人之善,但當據其迹,不必誅其心。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敖公英之語。
小人亦有好處,不可惡其人[98],并沒其是[99];君子亦有過差[100],不可好其人[101],并飾其非[102]。
【譯文】 小人也有可取之處,不可因為厭惡他這個人,就一并抹殺他的優點;君子也有過失差錯,不可因為喜歡他這個人,就一并掩蓋他的缺點。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四:“小人亦有好事,惡其人則并疵其事;君子亦有過差,好其人則并飾其非。
皆偏也。
” 小人固當遠[103],然斷不可顯為仇敵[104];君子固當親[105],然亦不可曲為附和[106]。
【譯文】 小人固然應當疏遠,但斷然不可視為仇敵;君子固然應當親近,但也不可曲意附和。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小人固當遠,然斷不可顯為仇敵;君子固當親,然亦不可曲為附和。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待小人宜寬,防小人宜嚴[107]。
【譯文】 對待小人應當寬容大度,防範小人應當周密謹慎。
聞惡不可遽怒[108],恐為讒夫洩忿[109];聞善不可就親,恐引奸人進身[110]。
【譯文】 聽到壞人壞事不要馬上發怒,因為這樣做恐怕會被愛說壞話的人用來發洩他個人的憤怒;聽到好人好事不要馬上表示親近,因為這樣做恐怕會引來奸邪小人借機得到提拔重用。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聞惡不可就惡,恐為讒夫洩怒;聞善不可急親,恐引奸人進身。
” 先去私心,而後可以治公事[111];先平己見[112],而後可以聽人言。
【譯文】 先去除自己的私心,然後才能處理公務;先去除自己的成見,然後才能聽取别人的話。
修己以清心為要[113],涉世以慎言為先[114]。
【譯文】 修養自身以内心清淨為重點,進入社會以謹慎說話為首要。
惡莫大于縱己之欲,禍莫大于言人之非。
【譯文】 最大的罪惡莫過于放縱自己的欲望,最大的災禍莫過于談論他人的過錯。
【源流】 明高濂《遵生八箋》:“張氏曰:‘禍莫大于縱己之欲,惡莫大于言人之非。
’”按,文中張氏即張景嶽,故《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張景嶽之語。
人生惟酒色機關[115],須百煉此身成鐵漢[116];世上有是非門戶[117],要三緘其口學金人[118]。
【譯文】 人生存在美酒和美色這兩大考驗,要多加錘煉身心使自己成為經得住誘惑的鐵漢子;世上有着是非紛争的重要來源,要學習金人那樣說話謹慎。
【源流】 清梁章钜《楹聯續話》卷二:“(錢蓮因)嘗因伯冶(張伯冶)豪飲健談,為手書楹帖于座右雲:‘人生惟酒色機關,須百煉此身成鐵漢;世上有是非門戶,要三緘其口學金人。
’”按,錢守璞,号蓮因;張骐,字伯冶,《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錢守璞為其夫張骐所書之座右銘。
工于論人者[119],察己常闊疏[120];狃于讦直者[121],發言多弊病[122]。
【譯文】 善于評論别人的人,檢查反省自己常常粗疏大意;慣于直言攻擊别人的人,說起話來常常存在大量問題。
【源流】 宋李幼武《宋名臣言行錄外集》卷十三“張栻”條:“《答鄭自明書》雲:‘天理難窮,資質難恃。
工于論人者,察己常疏闊;狃于讦直者,所發多弊病。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宋代張栻之語。
人情每見一人,始以為可親,久而厭生,又以為可惡,非明于理而複體之以情[123],未有不割席者[124]。
人情每處一境,始以為甚樂,久而厭生,又以為甚苦[125],非平其心而複濟之以養[126],未有不思遷者[127]。
【譯文】 人之常情每見到一個人,開始時覺得親切,時間長了便産生厭煩之感,進而又覺得厭惡可憎,不是明白事理并且又能以人之常情互相體諒的,沒有不斷交的。
人之常情每身處一地,開始時覺得高興,時間長了便産生厭煩之感,進而又覺得苦悶,不是内心平和并且又能以修養心性作為輔助的,沒有不想着搬走的。
觀富貴人,當觀其氣概,如溫厚和平者[128],則其榮必久[129],而其後必昌[130];觀貧賤人,當觀其度量,如寬宏坦蕩者[131],則其福必臻[132],而其家必裕[133]。
【譯文】 觀察富貴的人,應當觀察他的氣概,如果是溫柔敦厚心氣平和的人,那麼他的富貴必定長久,他的後代也必定昌盛發達;觀察貧賤的人,應當觀察他的度量,如果是寬宏大度心地坦蕩的人,那麼他的福氣好運必定會到來,他的家境也必定會富裕豐足。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觀富貴人,當觀其氣概,如溫厚和平者,則其榮必久,而後必昌;觀貧賤人,當觀其度量,如寬宏坦蕩者,則其富必臻,而其家必裕。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寬厚之人,吾師以養量[134]。
慎密之人[135],吾師以煉識[136]。
慈惠之人,吾師以禦下[137]。
儉約之人,吾師以居家[138]。
明通之人,吾師以生惠[139]。
質樸之人,吾師以藏拙[140]。
才智之人,吾師以應變[141]。
緘默之人,吾師以存神[142]。
謙恭善下之人[143],吾師以親師友[144]。
博學強識之人[145],吾師以廣見聞。
【譯文】 寬宏大量的人,我向他學習以培養度量。
謹慎細密的人,我向他學習以鍛煉辨别是非的能力。
慈愛的人,我向他學習以領導下屬。
簡樸的人,我向他學習以操持家務。
明白事理的人,我向他學習以增長智慧。
質樸的人,我向他學習以含蓄内斂。
有才智的人,我向他學習以應對變故。
沉默少言的人,我向他學習以存養精神。
謙虛恭敬的人,我向他學習以親睦師友。
博學強記的人,我向他學習以廣博見聞。
居視其所親[146],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147],窮視其所不為[148],貧視其所不取[149]。
【譯文】 平時看他都親近什麼樣的人,富貴時看他都施恩給什麼樣的人,顯達時看他都推舉什麼樣的人,失意時看他不去做什麼事,貧窮時看他不求取什麼東西。
【源流】 《史記·魏世家》:“李克曰:‘君不察故也。
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戰國李克之語。
取人之直[150],恕其戆[151]。
取人之樸,恕其愚。
取人之介[152],恕其隘[153]。
取人之敏,恕其疏[154]。
取人之辯[155],恕其肆[156]。
取人之信,恕其拘[157]。
【譯文】 學習他的直爽,就要原諒他的率真。
學習他的質樸,就要原諒他的愚鈍。
學習他的耿直,就要原諒他的狹隘。
學習他的機敏,就要原諒他的疏慢。
學習他的能言善辯,就要原諒他的放肆。
學習他的誠信,就要原諒他的刻闆。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王朗川《言行彙纂》”:“取人之直,恕其戆。
取人之樸,恕其愚。
取人之介,恕其隘。
取人之敏,恕其疏。
取人之辯,恕其肆。
取人之信,恕其拘。
”按,王之,号朗川,《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王之編撰之文句。
遇剛鲠人[158],須耐他戾氣[159]。
遇駿逸人[160],須耐他妄氣[161]。
遇樸厚人,須耐他滞氣[162]。
遇佻達人[163],須耐他浮氣[164]。
【譯文】 遇到剛強耿直的人,要忍耐他的暴躁強橫。
遇到氣度灑脫的人,要忍耐他的狂妄傲慢。
遇到質樸憨厚的人,要忍耐他的愚鈍呆闆。
遇到輕薄放蕩的人,要忍耐他的輕浮不端。
【源流】 明溫璜《溫氏母訓》:“汝與朋友相與,隻取其長,弗計其短,如遇剛鲠人,須耐他戾氣。
遇駿逸人,須耐他妄氣。
遇樸厚人,須耐他滞氣。
遇佻達人,須耐他浮氣。
不徒取益無方,亦是全交之法。
”按,溫氏即溫璜,《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溫璜母陸氏之語。
人褊急[165],我受之以寬宏[166];人險仄[167],我平之以坦蕩[168]。
【譯文】 别人氣量狹小,我以寬宏大量接納他;别人陰險邪惡,我以坦蕩的胸懷感化他。
奸人詐而好名,其行事确有似于君子處;迂人執而不化[169],其決裂有甚于小人時[170]。
【譯文】 奸邪之人狡詐而喜好美名,他們有些方面做事确實和君子相似;迂腐之人固執而不知改變,他們有些時候犯錯确實比小人還重。
持身不可太皎潔[171],一切污辱垢穢[172],要茹納得[173];處世不可太分明[174],一切賢愚好醜[175],要包容得。
【譯文】 修身不可太過純潔幹淨,一切肮髒醜惡都要包容得了;處世不可太過清楚分明,一切賢愚美醜都要包容得下。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持身不可太高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
” 宇宙之大,何物不有[176]?使擇物而取之[177],安得别立宇宙[178],置此所舍之物[179]?人心之廣,何人不容?使擇人而好之[180],安有别個人心[181],複容所惡之人? 【譯文】 世界之大,什麼事物沒有?假使先加以選擇再取用,難道還要再另外創造一個世界,來容納那些舍棄的事物嗎?人心廣闊,什麼人不能包容?假使先加以選擇再親近,難道還有另外一顆心,再去容納那些厭惡的人嗎? 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182],故口中所許可者衆[183];德薄者,其心刻傲[184],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衆[185]。
【譯文】 德行高尚的人,他的内心平和,看見每個人都覺得值得學習,所以他口中稱贊的人很多;沒有德行的人,他的内心刻薄傲慢,看見每個人都覺得面目可憎,所以他眼中鄙視嫌棄的人很多。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唐翼修《人生必讀書》”:“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交;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鄙。
觀人者,看其口中所許可者多,則知其德之厚矣;看其口中所未滿者多,則知其德之薄矣。
”按,唐彪,字翼修,《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唐彪彙編之文句。
律己宜帶秋風[186],處世須帶春風[187]。
【譯文】 約束自己要像秋風一樣嚴厲,與人相處要像春風一樣溫和。
善處身者[188],必善處世,不善處世賊身者也;善處世者,必嚴修身,不嚴修身媚世者也[189]。
【譯文】 善于修身之人,必定善于為人處世,如果不善于為人處世則會有損修身;善于為人處世之人,必定嚴格修身,如果不嚴格修身則會淪為媚俗之人。
【源流】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卷二十三“忠介鄒南臯先生元标”條:“善處身者,必善處世,不善處世賊身者也;善處世者,必嚴修身,不嚴修身媚世者也。
”按,鄒元标,号南臯,《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鄒元标之語。
愛人而人不愛[190],敬人而人不敬,君子必自反也;愛人而人即愛,敬人而人即敬,君子益加謹也。
【譯文】 我關愛他人而他人卻不關愛我,我尊敬他人而他人卻不尊敬我,作為君子一定要好好自我反省。
我關愛他人他人也關愛我,我尊敬他人他人也尊敬我,作為君子要更加謹慎。
人若近賢良,譬如紙一張,以紙包蘭麝[191],因香而得香。
人若近邪友,譬如一枝柳[192],以柳貫魚鼈[193],因臭而得臭。
【譯文】 人如果接近賢良之人,就好比一張紙,用這張紙包裹蘭和麝香,紙也會因香料而變得芳香。
人如果接近奸邪之人,就好比一支柳條,用這支柳條來穿魚鼈,柳條也會因接近腥臭之物而變得腥臭。
【源流】 元餘阙《青陽先生文集》卷九《染習寓語為蘇友作》:“人若近賢良,喻如紙一張,以紙包蘭麝,因香而得香。
人若近邪友,喻如一枝柳,以柳穿魚鼈,因臭而得臭。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元代餘阙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