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品類

關燈
【題解】 “敦品類”一章主要讨論的是良好品行的培養。

    在編者看來,人的品格和德行是最重要的,然而高尚的品格和德行培養起來卻并非易事。

    首先,編者指出品德的培養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任何一點小的過失和動搖都會損害高尚品德的最終養成。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優良的品格都是在長久的培養中逐漸形成的。

    其次,編者在這一章裡着力将君子和小人的品行進行了比較,高尚、卑劣自然有了分别,也使人對品格的高下有了更加直觀的體會。

    最後,編者還列舉了一些具體生活中與人交往時,身處不同的情況、面對不同的人,如何為人處世才能堅守節操的有效辦法。

    歸根結底是要保持内心正直,為人坦蕩,待人寬和,處世通達。

    并且,編者還提出了對“士大夫”即讀書人的一種期望,就是在現實生活中,要盡力将讀書明理和修身養性相結合,實現品學兼優。

    不僅要成為踏實的治學之人,更要成為時代的道德楷模,成為關照天下蒼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大氣之人,切不可淪為隻顧個人得失、隻為自家謀财的庸俗之人。

    “敦品類”一章中論及品行培養的三個方面,時至今日對我們每個人良好品格的形成都有着深刻的指導意義。

    而編者的期望更是讓每個讀書明理的人都在心中明确這一種責任和擔當,無論時代變換,這種榮譽感和使命感都會成為推動人們不斷自我完善的力量。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1],定從烈火中鍛來[2];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3],須向薄冰上履過[4]。

     【譯文】 想要塑造純潔完美的品格,必須要在烈火般艱苦的環境中經受鍛煉;想要成就翻天覆地的功業,必須不畏艱難敢于向兇險的環境前進。

     【源流】 明江用世《史評小品》卷二十一“程颢”條:“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揭地掀天的事業,須向薄冰上履過。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宋代程颢之語。

     人以品為重[5],若有一點卑污之心[6],便非頂天立地漢子;品以行為主[7],若有一件愧怍之事[8],即非泰山北鬥品格[9]。

     【譯文】 人以品德為重,如果有那麼一點卑鄙肮髒的念頭,便不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品德以踐行為主,如果有那麼一件讓自己感到慚愧的事,便不是泰山北鬥的好品格。

     人争求榮乎[10],就其求之之時,已極人間之辱[11];人争恃寵乎[12],就其恃之之時,已極人間之賤。

     【譯文】 人們争相追求尊榮,其實在追求尊榮的時候,就已經受盡了這世間的侮辱了。

    人們争相倚仗尊榮,其實在倚仗這種尊榮的時候,就已經淪為這世間最卑賤的人了。

     丈夫之高華[13],隻在于功名氣節;鄙夫之炫耀[14],但求諸服飾起居。

     【譯文】 大丈夫的高貴顯赫,隻在于功業聲名、氣節操守;庸俗淺陋之人所炫耀的,不過是衣着佩飾、飲食起居而已。

     阿谀取容[15],男子恥為妾婦之道[16];本真不鑿[17],大人不失赤子之心[18]。

     【譯文】 阿谀奉承取悅讨好,男子漢以這種卑賤之人的行徑為恥;率真做人不矯揉造作,大丈夫不失純潔善良之心。

     君子之事上也[19],必忠以敬,其接下也[20],必謙以和;小人之事上也,必谄以媚[21],其待下也,必傲以忽[22]。

     【譯文】 君子對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必定忠誠恭敬,對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必定謙遜溫和;小人對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必定谄媚奉承,對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必定傲慢輕蔑。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何西疇《常言》”:“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謙以和;小人之事上也,必谄以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

    媚上而忽下,小人無常心,故君子惡之。

    ”按,何坦,号西疇,《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宋代何坦之語。

     立朝不是好官人[23],由居家不是好處士[24]。

    平素不是好處士,由小時不是好學生。

     【譯文】 在朝為官不是好官員,是因為在家時就不是德才兼備的士人。

    平時就不是什麼德才兼備的士人,是因為小時候就不是個好好學習的孩子。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王朗川《言行彙纂》”:“立朝不是好官人,由居家不是好處士。

    平素不是好處士,由小時不是好學生。

    ”按,王之,号朗川,《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王之,編撰之文句。

     做秀才如處子[25],要怕人[26]。

    既入仕如媳婦,要養人[27]。

    歸林下如阿婆[28],要教人。

     【譯文】 尚未做官的讀書人要像未出嫁的姑娘一樣,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防止别人說閑話。

    做官之後要像嫁了人的媳婦一樣,要操持事務保養一方百姓。

    告老還鄉之後要像慈祥的老婆婆一樣,要以畢生積累教育後人。

     貧賤時,眼中不著富貴[29],他日得志必不驕;富貴時,意中不忘貧賤[30],一旦退休必不怨[31]。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