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生類

關燈
【題解】 “攝生類”一章主要讨論的是如何保養身體的問題。

    編者承襲了中國古代傳統的醫學和養生思想,将“養心”和“養身”并舉,并結合順應外部節氣變化的五行思想,總結出了一套養生心得。

    在編者看來,“養心”就是使心氣平和、甯靜安詳,從心中去除各種不好的欲望。

    “養身”主要指順應外界自然時節的變化來調節生活,并懂得有所節制,從生活中去除各種不好的欲望。

    當然,無論“養心”還是“養身”都是既可以在甯靜獨居時完成,又可以在喧鬧吵雜中實現,隻要内心能夠平靜下來,外界環境便不那麼重要了。

    編者在告誡人們謹慎、節制的時候,更從長遠的角度提醒人們,現在的放縱享樂和不加節制往往會導緻将來年老時的疾病纏身。

    中醫五行思想在本章也有提及,編者将人的五種情緒借助五行思想與人的五髒相對,進而提醒人們,每一種情緒一旦過度就會對相應的髒器造成傷害。

    其中心思想還是要告訴人們,不僅要在飲食、欲望等方面需要節制,情緒對人的健康也存在着重要的影響,所以情緒也要有所節制。

    “攝生類”一章的許多養生心得都有中醫理論作為依據,時至今日仍是我們應當遵行的養生守則。

    養生中的“五行”思想,實際上還是提醒人們在産生五種情緒時要盡量保持一種平和的“中”的心态,隻有這樣才不會使身心因某種情緒過度而受到傷害,這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努力做到的。

     慎風寒[1],節飲食[2],是從吾身上卻病法[3];寡嗜欲,戒煩惱[4],是從吾心上卻病法。

     【譯文】 注意冷風寒氣,節制飲食,這是從自己身上去除疾病的方法;減少欲望享樂,消除煩惱,這是從自己心裡去除疾病的方法。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慎風寒,節嗜欲,是從吾身上卻病法;省憂愁,戒煩惱,是從吾心上卻病法。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少思慮以養心氣[5],寡色欲以養腎氣,勿妄動以養骨氣,戒嗔怒以養肝氣[6],薄滋味以養胃氣[7],省言語以養神氣[8],多讀書以養膽氣,順時令以養元氣[9]。

     【譯文】 減少思慮來養護心氣,減少色欲來養護腎氣,不草率行動來養護骨氣,戒除憤怒來養護肝氣,飲食清淡來養護胃氣,少說話來養護精神,多讀書來養護膽氣,順應時令來養護元氣。

     【源流】 明王樵《方麓集》卷十六:“節飲食以養脾氣,節言語以養肺氣,戒暴怒以養肝氣,省思慮以養心氣,絕房欲以養腎氣,此五者尤為至要。

    ” 憂愁則氣結[10],忿怒則氣逆[11],恐懼則氣陷[12],拘迫則氣郁[13],急遽則氣耗[14]。

     【譯文】 憂愁則氣血阻塞,憤怒則氣血不暢,恐懼則氣血虧虛,壓抑則氣血郁結,急切則氣血耗損。

     行欲徐而穩[15],立欲定而恭[16],坐欲端而正,聲欲低而和[17]。

     【譯文】 走路應當緩慢而穩重,站立應當筆直而恭敬,坐着應當端莊而方正,話音應當低沉而溫和。

     【源流】 明李中梓《頤生微論》卷一:“行欲徐而穩,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直,聲欲低而和,常于動中習靜,使此身常在太和元氣中,久久自有聖賢氣象。

    ” 心神欲靜,骨力欲動[18]。

    胸懷欲開,筋骸欲硬[19]。

    脊梁欲直,腸胃欲淨。

    舌端欲卷[20],腳跟欲定[21]。

    耳目欲清,精魂欲正[22]。

     【譯文】 心神應當保持平靜,身體應當多加運動。

    胸懷應當開闊豁達,筋骨應當保持強健硬朗。

    脊梁應當擺正挺直,腸胃應當通暢幹淨。

    舌頭常卷,沉默少言;腳跟站穩,擺正身心。

    耳目應當清淨,心思應當放正。

     多靜坐以收心[23],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養心,玩古訓以警心[24],悟至理以明心。

     【譯文】 經常靜坐使心思得到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