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躬類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持躬類”一章主要講的是具體的律己修身之法。
這一章中的“律己”有兩重意思,狹義上針對個人,講的是如何嚴格約束自己;廣義上針對家庭,講的是如何管理家中事務。
這一章與“存養類”一章的區别在于,“存養類”側重面對外物時的内心修煉,而“持躬類”則側重在内心修煉的同時如何更好地應對外物。
從篇幅上也可發現這一章是整部書的重點。
首先,嚴格約束自己就是在修養身心的基礎上追求一種中和的境界,即享受生活順境的同時要能充分預見将會面臨的逆境,在承受生活逆境的同時更要堅信會迎來順境。
隻有這樣,人處在順境才會時刻謹慎、冷靜地面對眼前的快樂,而處在逆境也會時刻積極、樂觀地對待眼前的困苦。
個人榮辱、家族興衰都是這個道理。
其次,在應對外物時不僅要樹立高尚的道德和節操,更要時刻小心謹慎,處處寬和待人。
隻有這樣才能生活平安,與人關系融洽。
最後,在日常與人的交往中,編者又再次提醒人們,最重要的是培養高尚的道德,使内心純潔沒有各種不良欲念,無論與誰相處都要遵守規矩、謹慎小心。
面對人生和事業時,要順從天道保持中和,切不可把事情做得過了頭。
隻有這樣,自己和家人才能獲得長久的平安和幸福。
“持躬類”一章的這些思想都在告誡人要時刻保持一種“中”的狀态。
這種對“中”的追求既體現了對我國傳統儒家“中庸”思想的傳承,又兼有些許道家的哲思與睿智。
此外,篇中為導人向善也加入了佛教“因果報應”的思想元素。
雖然有一定的時代局限,但不可否認在當時的時代确有其積極的價值與作用。
篇中的一些“持中”“守拙”等思想,都是對人生況味的深刻理解和體悟,需要用心慢慢揣摩。
聰明睿知[1],守之以愚[2]。
功被天下[3],守之以讓[4]。
勇力振世[5],守之以怯[6]。
富有四海[7],守之以謙[8]。
【譯文】 聰明睿智之人,應當用樸實敦厚來保全自己。
功勞蓋世之人,應當用謙遜退讓來保全自己。
勇猛有力威震天下之人,應當用小心謹慎來保全自己。
富有四海之人,應當用謙卑恭敬來保全自己。
【源流】 《孔子家語》卷二:“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
功被天下,守之以讓。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
富有四海,守之以謙。
此所謂損之又損之之道也。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孔子之語。
不與居積人争富[9],不與進取人争貴[10],不與矜飾人争名[11],不與少年人争英俊,不與盛氣人争是非[12]。
【譯文】 不與囤積财貨之人攀比财富多少,不與汲汲功名之人攀比地位高低,不與自誇粉飾之人攀比名氣大小,不與年輕俊朗之人攀比相貌美醜,不與盛氣淩人之人争論對錯。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三:“餘行年五十,悟得五不争之味,人問之,曰:‘不與居積人争富,不與進取人争貴,不與矜飾人争名,不與簡傲人争禮節,不與盛氣人争是非。
’” 富貴,怨之府也[13]。
才能,身之災也。
聲名,謗之媒也[14]。
歡樂,悲之漸也。
【譯文】 榮華富貴,常常是怨恨産生的根源。
才華能力,往往為自己招來災禍。
聲望名譽,大多成為招緻毀謗的緣由。
高興快樂,往往導緻悲傷之事随之産生。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三:“富貴,家之災也。
才能,身之殃也。
聲名,謗之媒也。
歡樂,悲之藉也。
” 濃于聲色[15],生虛怯病[16]。
濃于貨利[17],生貪饕病[18]。
濃于功業[19],生造作病[20]。
濃于名譽[21],生矯激病[22]。
【譯文】 沉溺于歌舞女色,便會造成心虛膽怯的毛病。
貪财愛利,便會造成貪得無厭的毛病。
熱衷于建功立業,便會造成矯揉造作的毛病。
醉心聲譽名望,便會造成矯情偏激的毛病。
【源流】 清徐士銮《醫方叢話》卷八:“《澄懷園語》引他山石曰:‘萬病之毒,皆生于濃。
濃于聲色,生怯虛病。
濃于貨利,生貪饕病。
濃于功業,生造作病。
濃于名譽,生矯激病。
吾一味解之,曰淡。
’”按,《醫方叢話》成書于光緒十二年(1886),晚于《格言聯璧》,而成書于乾隆丙寅(1746)的《澄懷園語》中載錄此句亦是作者張廷玉摘自他處,足見此句在彼時傳誦之廣,故《格言聯璧》此句似摘自《澄懷園語》抑或他書。
想自己身心[23],到後日置之何處[24];顧本來面目[25],在古時像個甚人[26]。
【譯文】 想想自己的所作所為,到将來被人如何評價;反觀自己的真實面目,在古時像個什麼人。
莫輕視此身[27],三才在此六尺[28];莫輕視此生,千古在此一日[29]。
【譯文】 不要輕視自己,要知道天地三才的精華都蘊藏在這六尺之軀裡;不要輕視這一生,要知道流傳千古的功業都是從當下做起。
【源流】 明高攀龍《高子遺書》卷八下:“莫輕視此身,三才在此六尺;莫輕視此生,千古在此一日。
” 醉酒飽肉[30],浪笑恣談[31],卻不錯過了一日[32];妄動胡言[33],昧理縱欲[34],卻不作孽了一日[35]。
【譯文】 飲酒不節飽食葷肉,放縱大笑肆意談論,難道不是荒廢一天大好時光呢?盲目行動胡亂講話,違背天理放縱欲望,難道不是做了一整天的惡事?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若醉酒飽肉,恣談浪笑,卻不錯過了一日;亂言妄動,昧理縱欲,卻不作孽了一日。
” 不讓古人[36],是謂有志[37];不讓今人,是謂無量[38]。
【譯文】 同古時建功立業之人一較高下,是有志氣;同當下有所成就之人一較高下,是沒度量。
一能勝千,君子不可無此小心[39];吾何畏彼[40],丈夫不可無此大志。
【譯文】 一個人有時能夠戰勝千個人,因此君子不可不對此多加小心;我何必畏懼他,大丈夫不能沒了這股志氣。
怪小人之颠倒豪傑[41],不知惟颠倒方為小人。
惜君子之受世折磨[42],不知惟折磨乃見君子。
【譯文】 人們常常責怪小人陷害英雄豪傑,其實人們不知道隻有做陷害人勾當的才是小人。
人們常常憐惜君子遭受困苦磨難,其實人們不知道隻有在困苦磨難中才能體現出真正的君子。
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識見。
容一番橫逆[43],增一番器度。
省一分經營[44],多一分道義。
學一分退讓,讨一分便宜[45]。
去一分奢侈,少一分罪過。
加一分體貼[46],知一分物情[47]。
【譯文】 經一番困苦磨難,方能長一番見識。
忍一番強暴無理,方能增一分器量。
少一分盤算,方能多一分道義。
學會一分退讓,方能讨得一分方便。
減去一分奢侈,方能少一分罪過。
對社會多一分用心體會,方能多了解一分世道人情。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識見。
多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加一分體貼,知一分物情。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不自重者取辱[48],不自畏者招禍[49],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50]。
【譯文】 不自尊自愛的人往往自取其辱,不心懷畏懼的人多會招緻災禍,不驕傲自滿的人方能獲益良多,不自以為是的人才能見聞廣博。
【源流】 宋李邦獻《省心雜言》:“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
吉兇悔吝自天然,無有不由己者。
”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51];有實學者[52],必不誇學[53]。
【譯文】 有真正才能的人,必定不會恃才傲物;有真正學問的人,必定不會誇耀自己的學問。
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54];彌天罪惡,最難得一個悔字[55]。
【譯文】 縱然有蓋世功勞,也承擔不起一絲自大之念;縱然有彌天大罪,最難得的是一顆悔過之心。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
” 诿罪掠功[56],此小人事。
掩罪誇功,此衆人事。
讓美歸功[57],此君子事。
分怨共過[58],此盛德事[59]。
【譯文】 推脫罪責、争搶功勞,這是小人做的事。
掩飾罪過、誇耀功勞,這是普通人做的事。
能把好事讓給他人、将功勞歸于他人,這是君子做的事。
能夠主動分擔他人遭受的責備、與他人共同承擔過錯,這是德行高尚之人做的事。
毋毀衆人之名[60],以成一己之善[61];毋役天下之理[62],以護一己之過。
【譯文】 不要通過诋毀衆人的名聲,來成就自己一個人的美名,不要通過征引世間所有的道理,來維護自己一個人的過錯。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魏叔子《日錄》”:“毋毀衆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毋役天下之理,以護一己之過。
”按,魏叔子,名禧,《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末清初魏禧編撰之文句。
大著肚皮容物[63],立定腳跟做人[64]。
實處著腳[65],穩處下手[66]。
【譯文】 敞開胸懷容納天下萬物,擺正身心做人。
腳踏實地,沉穩處事。
【源流】 明徐石麒《可經堂集》卷十一:“大著肚皮容人,立定腳跟做事。
” 明呂坤《呻吟語》卷三:“實處著腳,穩處下手。
” 讀書有四個字最要緊,曰“阙疑好問”[67];做人有四個字最要緊,曰“務實耐久”[68]。
【譯文】 讀書有四個字是最重要的,這四個字就是“阙疑好問”;做人有四個字最重要,這四個字是“務實耐久”。
事當快意處須轉[69],言到快意時須住[70]。
【譯文】 處理事情在順心得意時應當有所收斂,與人談話在歡快高興時應當适時停住。
【源流】 明沈佳胤《翰海》卷十二“陳眉公《雜紀》”:“事當快意處須轉,言當快意時須住。
”按,陳繼儒,号眉公,《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陳繼儒編撰之文句。
物忌全勝[71],事忌全美[72],人忌全盛[73]。
【譯文】 自然萬物不會隻盛不衰,世間之事不應苛求完美,生而為人不可隻知進取而不懂退讓。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物忌全盛,事忌全美,人忌全名。
” 盡前行者地步窄[74],向後看者眼界寬[75]。
【譯文】 一味前行的人,他的境地會愈加狹窄;懂得退讓的人,他的眼界和胸懷會愈加廣闊。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盡前行者地步窄,向後看者眼界寬。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76]。
留有餘不盡之祿[77],以還朝廷。
留有餘不盡之财,以還百姓。
留有餘不盡之福,以贻子孫[78]。
【譯文】 将發揮不完的多餘聰明才智回報天地,将使用不完的多餘俸銀祿米回報朝廷,将花費不完的多餘錢财物品回報百姓,将享用不完的多餘福氣好運留給子孫。
【源流】 宋無名氏《湖海新聞夷堅續志》“王參政伯大,号留耕,嘗作《四留銘》于座右雲:‘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
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
留有餘不盡之财,以還百姓。
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
’貼于壁間,忽一日雲霧四起,霞光照耀,失其書所在。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宋代王伯大之座右銘。
四海和平之福,隻是随緣[79];一生牽惹之勞[80],總因好事[81]。
【譯文】 四海之内和平安甯,不過是順其自然的結果;一生憂慮勞苦,多半是因為愛參與他人事務。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82],方見手段[83];風狂雨驟時立得定[84],才是腳跟[85]。
【譯文】 身處各種誘惑之中而不為所動,這才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本領;面對危難之時守得住節操底線,這才是做人有原則和根本的體現。
步步占先者[86],必有人以擠之;事事争勝者,必有人以挫之[87]。
【譯文】 事事都要争先的人,必然會遭到他人的排擠;事事都争強好勝的人,必然會遭到他人的打擊。
能改過,則天地不怒[88];能安分[89],則鬼神無權[90]。
【譯文】 人如果能改過自新,那麼天地神明也不會怪罪;人如果能安分守己,那麼便無須向鬼怪神仙祈福保祐了。
言行拟之古人[91],則德進[92]。
功名付之天命[93],則心閑。
報應念及子孫[94],則事平[95]。
受享慮及疾病[96],則用儉。
【譯文】 言行學習古人,德行自然精進提高。
功名利祿順應天命,内心自然閑适安甯。
想到因果報應會影響子孫後代,辦事自然公平公正。
考慮到過度享受會導緻疾病,生活用度自然節儉樸素。
【源流】 明顧璘《顧璘詩文集》之《憑幾集續編》卷二:“言行拟之古人,則德進。
功名付之天命,則心閑。
報應念及子孫,則事平。
受享慮及疾病,則用儉。
”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貴莫貴于無求,賤莫賤于多欲,樂莫樂于好善[97],苦莫苦于多貪,長莫長于博謀[98],短莫短于自恃[99],明莫明于體物[100],暗莫暗于昧幾[101]。
【譯文】 人生最大的平安就是知足,最大的危險就是多言,最高貴的心态就是無所求,最低賤的心态就是欲望多,最大的快樂就是樂于向善,最大的痛苦就是貪婪,最大的優點就是廣泛聽取他人意見,最大的缺點就是自以為是、驕傲自大,最大的聰明就是能夠細緻入微地體察、洞悉事物,最大的愚蠢就是對事物的發展變化渾然不知。
【源流】 漢黃石公《素書·本德宗道章》:“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樂莫樂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誠,明莫明于體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願,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無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敗莫敗于多私。
”明高攀龍《高子遺書》卷一:“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貴莫貴于不求,賤莫賤于多欲。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化用秦漢時黃石公及明代高攀龍之語。
能知足者,天不能貧。
能忍辱者[102],天不能禍。
能無求者,天不能賤。
能外形骸者[103],天不能病。
能不貪生者,天不能死。
能随遇而安者,天不能困[104]。
能造就人材者[105],天不能孤。
能以身任天下後世者[106],天不能絕[107]。
【譯文】 能夠知足的人,上天不會讓他貧窮。
能夠忍受屈辱的人,上天不會降給他災禍。
能夠無所求的人,上天不會讓他卑賤。
能夠不過分愛惜養護自己身體的人,上天不會讓他有疾病。
能夠不貪生怕死的人,上天不會讓他死于災禍。
能夠随遇而安的人,上天不會讓他艱難困頓。
能夠培養人才的人,上天不會讓他孤獨無助。
能夠以自己一身來擔當天下後世的人,上天定會讓他兒孫滿堂後繼有人。
【源流】 清魏禧《魏叔子文集》:“能知足者,天不能貧。
能無求者,天不能賤。
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
能不貪生者,天不能死。
能随遇而安者,天不能困。
能造就人才者,天不能孤。
能以身任天下後世者,天不能絕。
”按,魏叔子,名禧,《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末清初魏禧編撰之文句。
天薄我以福[108],吾厚吾德以迓之[109]。
天勞我以形[110],吾逸吾心以補之[111]。
天厄我以遇[112],吾亨吾道以通之[113]。
天苦我以境[114],吾樂吾神以暢之[115]。
【譯文】 上天賜給我的福分不多,我便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來迎接它。
上天使我身體勞累,我便使自己的内心閑适來彌補它。
上天使我際遇困頓,我便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來打通它。
上天使我處境艱苦,我便打起精神去樂觀面對它。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
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
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天且奈我何哉?” 吉兇禍福,是天主張[116]。
毀譽予奪[117],是人主張。
立身行己[118],是我主張。
【譯文】 吉兇禍福,是上天主宰的。
诋毀稱贊,獎勵懲罰,是别人掌握的。
如何修養自身,行為有度,卻是我自己能夠掌握的。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吉兇禍福,是天主張。
毀譽予奪,是人主張。
立身行己,是我主張。
此三者不相奪也。
” 要得富貴福澤[119],天主張,由不得我;要做賢人君子,我主張,由不得天。
【譯文】 能否得到富貴福氣,那是上天決定的,不是自己能夠做主的。
是否要做賢人君子,這是我來決定的,不是上天能夠左右的。
富以能施為德[120],貧以無求為德,貴以下人為德[121],賤以忘勢為德[122]。
【譯文】 富有的人以能施舍窮人為美德,貧窮的人以無所奢求為美德,尊貴的人以待人謙和為美德,低賤的人以不追慕權勢為美德。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富以能施為德,貧以無求為德。
貴以下人為德,賤以忘勢為德。
” 護體面[123],不如重廉恥。
求醫藥,不如養性情。
立黨羽[124],不如昭信義。
作威福[125],不如笃至誠[126]。
多言說,不如慎隐微[127]。
博聲名,不如正心術。
恣豪華[128],不如樂名教[129]。
廣田宅[130],不如教義方[131]。
【譯文】 與其愛護面子,不如注重廉恥。
與其求醫問藥,不如修養性情。
與其樹立黨羽,不如廣昭信義。
與其作威作福,不如寬厚誠實。
與其言語過多,不如謹小慎微。
與其博取名聲,不如端正心術。
與其放縱享樂,不如樂于修習名教禮法。
與其廣置田宅,不如學習為人處事的規範和道理。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護體面,不如重廉恥。
求醫藥,不如養性情。
立黨羽,不如昭信義。
作威福,不如笃至誠。
多言說,不如慎隐微。
求聲名,不如正心術。
恣豪華,不如樂名教。
廣田宅,不如教義方。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行己恭[132],責躬厚[133],接衆和[134],立心正[135],進道勇[136],擇友以求益,改過以全身[137]。
【譯文】 為人應當行為恭敬,力求做到品行敦厚,待人和善,心思端正,修習聖賢之道堅定而不動搖,選擇良友以求能有助于自身德行的提高,改掉過錯以求能夠實現自身修養的完善。
敬為千聖授受真源[138],慎乃百年提撕緊鑰[139]。
【譯文】 恭敬是曆來聖賢與人相處的根本,謹慎是千百年來自我完善的關鍵。
度量如海涵春育[140],應接如流水行雲[141],操存如青天白日[142],威儀如丹鳳祥麟[143],言論如敲金戛石[144],持身如玉潔冰清[145],襟抱如光風霁月[146],氣概如喬嶽泰山[147]。
【譯文】 度量當如同大海般寬廣、春天般溫和,處事當如流水行雲般超脫自然,操守當如青天白日般高潔傲岸,威儀當如鳳凰麒麟般莊重威嚴,言談當如敲鐘擊磬般平和雅正,修身當如白玉冰雪般清澈幹淨,胸襟當如明月和風般開朗灑脫,氣概當如巍峨高山般雄偉崇高。
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非大丈夫不能有此度量。
振衣千仞岡[148],濯足萬裡流[149],非大丈夫不能有此氣節。
珠藏澤自媚[150],玉韫山含晖[151],非大丈夫不能有此蘊藉[152]。
月到梧桐上,風來楊柳邊,非大丈夫不能有此襟懷[153]。
【譯文】 廣闊的大海任憑魚兒暢遊騰躍,浩瀚的天空任憑鳥兒自由高飛,不是大丈夫不會有這樣的度量。
清白做人身軀猶如千仞高山,不落塵俗品行猶如大江大河,不是大丈夫不會有這樣的氣節。
寶珠即便埋藏深澤仍舊光彩奪目,美玉即便蘊藏深山依舊熠熠生輝,不是大丈夫不會有這樣含而不露的品格。
明月照徹梧桐般的爽朗,清風吹拂楊柳般的和煦,不是大丈夫不會有這樣的胸襟。
【源流】 清趙翼《陔餘叢考》卷四十三:于“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條下附注文:“見《古今詩話》,本大曆詩僧元覽詩,謂:‘大
這一章中的“律己”有兩重意思,狹義上針對個人,講的是如何嚴格約束自己;廣義上針對家庭,講的是如何管理家中事務。
這一章與“存養類”一章的區别在于,“存養類”側重面對外物時的内心修煉,而“持躬類”則側重在内心修煉的同時如何更好地應對外物。
從篇幅上也可發現這一章是整部書的重點。
首先,嚴格約束自己就是在修養身心的基礎上追求一種中和的境界,即享受生活順境的同時要能充分預見将會面臨的逆境,在承受生活逆境的同時更要堅信會迎來順境。
隻有這樣,人處在順境才會時刻謹慎、冷靜地面對眼前的快樂,而處在逆境也會時刻積極、樂觀地對待眼前的困苦。
個人榮辱、家族興衰都是這個道理。
其次,在應對外物時不僅要樹立高尚的道德和節操,更要時刻小心謹慎,處處寬和待人。
隻有這樣才能生活平安,與人關系融洽。
最後,在日常與人的交往中,編者又再次提醒人們,最重要的是培養高尚的道德,使内心純潔沒有各種不良欲念,無論與誰相處都要遵守規矩、謹慎小心。
面對人生和事業時,要順從天道保持中和,切不可把事情做得過了頭。
隻有這樣,自己和家人才能獲得長久的平安和幸福。
“持躬類”一章的這些思想都在告誡人要時刻保持一種“中”的狀态。
這種對“中”的追求既體現了對我國傳統儒家“中庸”思想的傳承,又兼有些許道家的哲思與睿智。
此外,篇中為導人向善也加入了佛教“因果報應”的思想元素。
雖然有一定的時代局限,但不可否認在當時的時代确有其積極的價值與作用。
篇中的一些“持中”“守拙”等思想,都是對人生況味的深刻理解和體悟,需要用心慢慢揣摩。
聰明睿知[1],守之以愚[2]。
功被天下[3],守之以讓[4]。
勇力振世[5],守之以怯[6]。
富有四海[7],守之以謙[8]。
【譯文】 聰明睿智之人,應當用樸實敦厚來保全自己。
功勞蓋世之人,應當用謙遜退讓來保全自己。
勇猛有力威震天下之人,應當用小心謹慎來保全自己。
富有四海之人,應當用謙卑恭敬來保全自己。
【源流】 《孔子家語》卷二:“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
功被天下,守之以讓。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
富有四海,守之以謙。
此所謂損之又損之之道也。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孔子之語。
不與居積人争富[9],不與進取人争貴[10],不與矜飾人争名[11],不與少年人争英俊,不與盛氣人争是非[12]。
【譯文】 不與囤積财貨之人攀比财富多少,不與汲汲功名之人攀比地位高低,不與自誇粉飾之人攀比名氣大小,不與年輕俊朗之人攀比相貌美醜,不與盛氣淩人之人争論對錯。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三:“餘行年五十,悟得五不争之味,人問之,曰:‘不與居積人争富,不與進取人争貴,不與矜飾人争名,不與簡傲人争禮節,不與盛氣人争是非。
’” 富貴,怨之府也[13]。
才能,身之災也。
聲名,謗之媒也[14]。
歡樂,悲之漸也。
【譯文】 榮華富貴,常常是怨恨産生的根源。
才華能力,往往為自己招來災禍。
聲望名譽,大多成為招緻毀謗的緣由。
高興快樂,往往導緻悲傷之事随之産生。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三:“富貴,家之災也。
才能,身之殃也。
聲名,謗之媒也。
歡樂,悲之藉也。
” 濃于聲色[15],生虛怯病[16]。
濃于貨利[17],生貪饕病[18]。
濃于功業[19],生造作病[20]。
濃于名譽[21],生矯激病[22]。
【譯文】 沉溺于歌舞女色,便會造成心虛膽怯的毛病。
貪财愛利,便會造成貪得無厭的毛病。
熱衷于建功立業,便會造成矯揉造作的毛病。
醉心聲譽名望,便會造成矯情偏激的毛病。
【源流】 清徐士銮《醫方叢話》卷八:“《澄懷園語》引他山石曰:‘萬病之毒,皆生于濃。
濃于聲色,生怯虛病。
濃于貨利,生貪饕病。
濃于功業,生造作病。
濃于名譽,生矯激病。
吾一味解之,曰淡。
’”按,《醫方叢話》成書于光緒十二年(1886),晚于《格言聯璧》,而成書于乾隆丙寅(1746)的《澄懷園語》中載錄此句亦是作者張廷玉摘自他處,足見此句在彼時傳誦之廣,故《格言聯璧》此句似摘自《澄懷園語》抑或他書。
想自己身心[23],到後日置之何處[24];顧本來面目[25],在古時像個甚人[26]。
【譯文】 想想自己的所作所為,到将來被人如何評價;反觀自己的真實面目,在古時像個什麼人。
莫輕視此身[27],三才在此六尺[28];莫輕視此生,千古在此一日[29]。
【譯文】 不要輕視自己,要知道天地三才的精華都蘊藏在這六尺之軀裡;不要輕視這一生,要知道流傳千古的功業都是從當下做起。
【源流】 明高攀龍《高子遺書》卷八下:“莫輕視此身,三才在此六尺;莫輕視此生,千古在此一日。
” 醉酒飽肉[30],浪笑恣談[31],卻不錯過了一日[32];妄動胡言[33],昧理縱欲[34],卻不作孽了一日[35]。
【譯文】 飲酒不節飽食葷肉,放縱大笑肆意談論,難道不是荒廢一天大好時光呢?盲目行動胡亂講話,違背天理放縱欲望,難道不是做了一整天的惡事?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若醉酒飽肉,恣談浪笑,卻不錯過了一日;亂言妄動,昧理縱欲,卻不作孽了一日。
” 不讓古人[36],是謂有志[37];不讓今人,是謂無量[38]。
【譯文】 同古時建功立業之人一較高下,是有志氣;同當下有所成就之人一較高下,是沒度量。
一能勝千,君子不可無此小心[39];吾何畏彼[40],丈夫不可無此大志。
【譯文】 一個人有時能夠戰勝千個人,因此君子不可不對此多加小心;我何必畏懼他,大丈夫不能沒了這股志氣。
怪小人之颠倒豪傑[41],不知惟颠倒方為小人。
惜君子之受世折磨[42],不知惟折磨乃見君子。
【譯文】 人們常常責怪小人陷害英雄豪傑,其實人們不知道隻有做陷害人勾當的才是小人。
人們常常憐惜君子遭受困苦磨難,其實人們不知道隻有在困苦磨難中才能體現出真正的君子。
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識見。
容一番橫逆[43],增一番器度。
省一分經營[44],多一分道義。
學一分退讓,讨一分便宜[45]。
去一分奢侈,少一分罪過。
加一分體貼[46],知一分物情[47]。
【譯文】 經一番困苦磨難,方能長一番見識。
忍一番強暴無理,方能增一分器量。
少一分盤算,方能多一分道義。
學會一分退讓,方能讨得一分方便。
減去一分奢侈,方能少一分罪過。
對社會多一分用心體會,方能多了解一分世道人情。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識見。
多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加一分體貼,知一分物情。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不自重者取辱[48],不自畏者招禍[49],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50]。
【譯文】 不自尊自愛的人往往自取其辱,不心懷畏懼的人多會招緻災禍,不驕傲自滿的人方能獲益良多,不自以為是的人才能見聞廣博。
【源流】 宋李邦獻《省心雜言》:“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
吉兇悔吝自天然,無有不由己者。
”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51];有實學者[52],必不誇學[53]。
【譯文】 有真正才能的人,必定不會恃才傲物;有真正學問的人,必定不會誇耀自己的學問。
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54];彌天罪惡,最難得一個悔字[55]。
【譯文】 縱然有蓋世功勞,也承擔不起一絲自大之念;縱然有彌天大罪,最難得的是一顆悔過之心。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
” 诿罪掠功[56],此小人事。
掩罪誇功,此衆人事。
讓美歸功[57],此君子事。
分怨共過[58],此盛德事[59]。
【譯文】 推脫罪責、争搶功勞,這是小人做的事。
掩飾罪過、誇耀功勞,這是普通人做的事。
能把好事讓給他人、将功勞歸于他人,這是君子做的事。
能夠主動分擔他人遭受的責備、與他人共同承擔過錯,這是德行高尚之人做的事。
毋毀衆人之名[60],以成一己之善[61];毋役天下之理[62],以護一己之過。
【譯文】 不要通過诋毀衆人的名聲,來成就自己一個人的美名,不要通過征引世間所有的道理,來維護自己一個人的過錯。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魏叔子《日錄》”:“毋毀衆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毋役天下之理,以護一己之過。
”按,魏叔子,名禧,《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末清初魏禧編撰之文句。
大著肚皮容物[63],立定腳跟做人[64]。
實處著腳[65],穩處下手[66]。
【譯文】 敞開胸懷容納天下萬物,擺正身心做人。
腳踏實地,沉穩處事。
【源流】 明徐石麒《可經堂集》卷十一:“大著肚皮容人,立定腳跟做事。
” 明呂坤《呻吟語》卷三:“實處著腳,穩處下手。
” 讀書有四個字最要緊,曰“阙疑好問”[67];做人有四個字最要緊,曰“務實耐久”[68]。
【譯文】 讀書有四個字是最重要的,這四個字就是“阙疑好問”;做人有四個字最重要,這四個字是“務實耐久”。
事當快意處須轉[69],言到快意時須住[70]。
【譯文】 處理事情在順心得意時應當有所收斂,與人談話在歡快高興時應當适時停住。
【源流】 明沈佳胤《翰海》卷十二“陳眉公《雜紀》”:“事當快意處須轉,言當快意時須住。
”按,陳繼儒,号眉公,《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陳繼儒編撰之文句。
物忌全勝[71],事忌全美[72],人忌全盛[73]。
【譯文】 自然萬物不會隻盛不衰,世間之事不應苛求完美,生而為人不可隻知進取而不懂退讓。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物忌全盛,事忌全美,人忌全名。
” 盡前行者地步窄[74],向後看者眼界寬[75]。
【譯文】 一味前行的人,他的境地會愈加狹窄;懂得退讓的人,他的眼界和胸懷會愈加廣闊。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盡前行者地步窄,向後看者眼界寬。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76]。
留有餘不盡之祿[77],以還朝廷。
留有餘不盡之财,以還百姓。
留有餘不盡之福,以贻子孫[78]。
【譯文】 将發揮不完的多餘聰明才智回報天地,将使用不完的多餘俸銀祿米回報朝廷,将花費不完的多餘錢财物品回報百姓,将享用不完的多餘福氣好運留給子孫。
【源流】 宋無名氏《湖海新聞夷堅續志》“王參政伯大,号留耕,嘗作《四留銘》于座右雲:‘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
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
留有餘不盡之财,以還百姓。
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
’貼于壁間,忽一日雲霧四起,霞光照耀,失其書所在。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宋代王伯大之座右銘。
四海和平之福,隻是随緣[79];一生牽惹之勞[80],總因好事[81]。
【譯文】 四海之内和平安甯,不過是順其自然的結果;一生憂慮勞苦,多半是因為愛參與他人事務。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82],方見手段[83];風狂雨驟時立得定[84],才是腳跟[85]。
【譯文】 身處各種誘惑之中而不為所動,這才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本領;面對危難之時守得住節操底線,這才是做人有原則和根本的體現。
步步占先者[86],必有人以擠之;事事争勝者,必有人以挫之[87]。
【譯文】 事事都要争先的人,必然會遭到他人的排擠;事事都争強好勝的人,必然會遭到他人的打擊。
能改過,則天地不怒[88];能安分[89],則鬼神無權[90]。
【譯文】 人如果能改過自新,那麼天地神明也不會怪罪;人如果能安分守己,那麼便無須向鬼怪神仙祈福保祐了。
言行拟之古人[91],則德進[92]。
功名付之天命[93],則心閑。
報應念及子孫[94],則事平[95]。
受享慮及疾病[96],則用儉。
【譯文】 言行學習古人,德行自然精進提高。
功名利祿順應天命,内心自然閑适安甯。
想到因果報應會影響子孫後代,辦事自然公平公正。
考慮到過度享受會導緻疾病,生活用度自然節儉樸素。
【源流】 明顧璘《顧璘詩文集》之《憑幾集續編》卷二:“言行拟之古人,則德進。
功名付之天命,則心閑。
報應念及子孫,則事平。
受享慮及疾病,則用儉。
”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貴莫貴于無求,賤莫賤于多欲,樂莫樂于好善[97],苦莫苦于多貪,長莫長于博謀[98],短莫短于自恃[99],明莫明于體物[100],暗莫暗于昧幾[101]。
【譯文】 人生最大的平安就是知足,最大的危險就是多言,最高貴的心态就是無所求,最低賤的心态就是欲望多,最大的快樂就是樂于向善,最大的痛苦就是貪婪,最大的優點就是廣泛聽取他人意見,最大的缺點就是自以為是、驕傲自大,最大的聰明就是能夠細緻入微地體察、洞悉事物,最大的愚蠢就是對事物的發展變化渾然不知。
【源流】 漢黃石公《素書·本德宗道章》:“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樂莫樂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誠,明莫明于體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願,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無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敗莫敗于多私。
”明高攀龍《高子遺書》卷一:“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貴莫貴于不求,賤莫賤于多欲。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化用秦漢時黃石公及明代高攀龍之語。
能知足者,天不能貧。
能忍辱者[102],天不能禍。
能無求者,天不能賤。
能外形骸者[103],天不能病。
能不貪生者,天不能死。
能随遇而安者,天不能困[104]。
能造就人材者[105],天不能孤。
能以身任天下後世者[106],天不能絕[107]。
【譯文】 能夠知足的人,上天不會讓他貧窮。
能夠忍受屈辱的人,上天不會降給他災禍。
能夠無所求的人,上天不會讓他卑賤。
能夠不過分愛惜養護自己身體的人,上天不會讓他有疾病。
能夠不貪生怕死的人,上天不會讓他死于災禍。
能夠随遇而安的人,上天不會讓他艱難困頓。
能夠培養人才的人,上天不會讓他孤獨無助。
能夠以自己一身來擔當天下後世的人,上天定會讓他兒孫滿堂後繼有人。
【源流】 清魏禧《魏叔子文集》:“能知足者,天不能貧。
能無求者,天不能賤。
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
能不貪生者,天不能死。
能随遇而安者,天不能困。
能造就人才者,天不能孤。
能以身任天下後世者,天不能絕。
”按,魏叔子,名禧,《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末清初魏禧編撰之文句。
天薄我以福[108],吾厚吾德以迓之[109]。
天勞我以形[110],吾逸吾心以補之[111]。
天厄我以遇[112],吾亨吾道以通之[113]。
天苦我以境[114],吾樂吾神以暢之[115]。
【譯文】 上天賜給我的福分不多,我便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來迎接它。
上天使我身體勞累,我便使自己的内心閑适來彌補它。
上天使我際遇困頓,我便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來打通它。
上天使我處境艱苦,我便打起精神去樂觀面對它。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
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
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天且奈我何哉?” 吉兇禍福,是天主張[116]。
毀譽予奪[117],是人主張。
立身行己[118],是我主張。
【譯文】 吉兇禍福,是上天主宰的。
诋毀稱贊,獎勵懲罰,是别人掌握的。
如何修養自身,行為有度,卻是我自己能夠掌握的。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吉兇禍福,是天主張。
毀譽予奪,是人主張。
立身行己,是我主張。
此三者不相奪也。
” 要得富貴福澤[119],天主張,由不得我;要做賢人君子,我主張,由不得天。
【譯文】 能否得到富貴福氣,那是上天決定的,不是自己能夠做主的。
是否要做賢人君子,這是我來決定的,不是上天能夠左右的。
富以能施為德[120],貧以無求為德,貴以下人為德[121],賤以忘勢為德[122]。
【譯文】 富有的人以能施舍窮人為美德,貧窮的人以無所奢求為美德,尊貴的人以待人謙和為美德,低賤的人以不追慕權勢為美德。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富以能施為德,貧以無求為德。
貴以下人為德,賤以忘勢為德。
” 護體面[123],不如重廉恥。
求醫藥,不如養性情。
立黨羽[124],不如昭信義。
作威福[125],不如笃至誠[126]。
多言說,不如慎隐微[127]。
博聲名,不如正心術。
恣豪華[128],不如樂名教[129]。
廣田宅[130],不如教義方[131]。
【譯文】 與其愛護面子,不如注重廉恥。
與其求醫問藥,不如修養性情。
與其樹立黨羽,不如廣昭信義。
與其作威作福,不如寬厚誠實。
與其言語過多,不如謹小慎微。
與其博取名聲,不如端正心術。
與其放縱享樂,不如樂于修習名教禮法。
與其廣置田宅,不如學習為人處事的規範和道理。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護體面,不如重廉恥。
求醫藥,不如養性情。
立黨羽,不如昭信義。
作威福,不如笃至誠。
多言說,不如慎隐微。
求聲名,不如正心術。
恣豪華,不如樂名教。
廣田宅,不如教義方。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行己恭[132],責躬厚[133],接衆和[134],立心正[135],進道勇[136],擇友以求益,改過以全身[137]。
【譯文】 為人應當行為恭敬,力求做到品行敦厚,待人和善,心思端正,修習聖賢之道堅定而不動搖,選擇良友以求能有助于自身德行的提高,改掉過錯以求能夠實現自身修養的完善。
敬為千聖授受真源[138],慎乃百年提撕緊鑰[139]。
【譯文】 恭敬是曆來聖賢與人相處的根本,謹慎是千百年來自我完善的關鍵。
度量如海涵春育[140],應接如流水行雲[141],操存如青天白日[142],威儀如丹鳳祥麟[143],言論如敲金戛石[144],持身如玉潔冰清[145],襟抱如光風霁月[146],氣概如喬嶽泰山[147]。
【譯文】 度量當如同大海般寬廣、春天般溫和,處事當如流水行雲般超脫自然,操守當如青天白日般高潔傲岸,威儀當如鳳凰麒麟般莊重威嚴,言談當如敲鐘擊磬般平和雅正,修身當如白玉冰雪般清澈幹淨,胸襟當如明月和風般開朗灑脫,氣概當如巍峨高山般雄偉崇高。
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非大丈夫不能有此度量。
振衣千仞岡[148],濯足萬裡流[149],非大丈夫不能有此氣節。
珠藏澤自媚[150],玉韫山含晖[151],非大丈夫不能有此蘊藉[152]。
月到梧桐上,風來楊柳邊,非大丈夫不能有此襟懷[153]。
【譯文】 廣闊的大海任憑魚兒暢遊騰躍,浩瀚的天空任憑鳥兒自由高飛,不是大丈夫不會有這樣的度量。
清白做人身軀猶如千仞高山,不落塵俗品行猶如大江大河,不是大丈夫不會有這樣的氣節。
寶珠即便埋藏深澤仍舊光彩奪目,美玉即便蘊藏深山依舊熠熠生輝,不是大丈夫不會有這樣含而不露的品格。
明月照徹梧桐般的爽朗,清風吹拂楊柳般的和煦,不是大丈夫不會有這樣的胸襟。
【源流】 清趙翼《陔餘叢考》卷四十三:于“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條下附注文:“見《古今詩話》,本大曆詩僧元覽詩,謂:‘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