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躬類

關燈
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

    ’” 宋朱熹《晦庵集》卷第四《齋居感興二十首》:“珠藏澤自媚,玉韫山含晖。

    ” 宋邵雍《擊壤集》卷之十二《月到梧桐上吟》:“月到梧桐上,風來楊柳邊。

    ” 處草野之日[154],不可将此身看得小;居廊廟之日[155],不可将此身看得大[156]。

     【譯文】 身處民間之時,不可輕視自己;在朝為官之時,不可驕傲自大。

     隻一個俗念頭,錯做了一生人;隻一雙俗眼目,錯認了一生人。

     【譯文】 隻因為一個庸俗的念頭,便做人做錯了一輩子;隻因為用了庸俗的眼光去看待他人,便一輩子都沒有認清人。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隻一個俗念頭,錯做了一生人;隻一雙俗眼目,錯認了一生人。

    ” 心不妄念[157],身不妄動[158],口不妄言[159],君子所以存誠[160]。

    内不欺己[161],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162]。

    不愧父母,不愧兄弟,不愧妻子[163],君子所以宜家[164]。

    不負天子[165],不負生民[166],不負所學,君子所以用世[167]。

     【譯文】 心中沒有非分之想,身體不草率行事,嘴不随口胡言,所以君子常常心存誠信。

    對内不欺騙自己,對外不欺騙他人,對上不欺騙蒼天,所以君子獨處時才能謹慎守禮。

    不愧對父母,不愧對兄弟,不愧對妻兒,所以君子能夠使家庭和睦。

    不辜負君王,不辜負百姓,不辜負自己平生所學,這就是君子能夠被委以重任的原因。

     【源流】 南北朝無名氏《女青鬼律》卷四:“目不妄視,口不妄言,心不妄念,足不妄遊,親善遠惡,與體自然。

    ”按,《格言聯璧》“心不妄念”三句當化用南北朝《女青鬼律》之戒條。

     宋淨善《禅林寶訓》卷一《答荊公書》:“黃龍曰:‘夫人語默舉措,自謂上不欺天,外不欺人,内不欺心,誠可謂之得矣。

    ’”按,《格言聯璧》“内不欺己”四句當化用唐代黃龍禅師之語。

     以性分言[168],無論父子兄弟,即天地萬物[169],皆一體耳[170],何物非我[171],于此信得及[172],則心體廓然矣[173];以外物言[174],無論功名富貴,即四肢百骸[175],亦軀殼耳[176],何物是我[177],于此信得及,則世味淡然矣[178]。

     【譯文】 就天性而言,無論父子兄弟,還是天地萬物,都是一個整體,與我哪有什麼不同呢,體會到這一點,内心便會豁然開朗。

    就身外之物而言,無論功名富貴,還是身體四肢,都是主觀精神之外的軀殼肉身而已,哪些是真正屬于我的呢?認識到這一點,所有的功名富貴世俗人情都會變得淡然超脫了。

     【源流】 明耿定向《耿天台先生文集》卷十九:“萬物皆我一體,何物非我?于此信得及,心體廓然矣。

    ” 有補于天地曰功[179],有關于世教曰名[180],有學問曰富,有廉恥曰貴,是謂功名富貴。

    無為曰道[181],無欲曰德,無習于鄙陋曰文[182],無近于暧昧曰章[183],是謂道德文章。

     【譯文】 有益于國家社會稱為“功”,關于社會教化方面的(貢獻)稱為“名”,有學問稱為“富”,有廉恥稱為“貴”,這就是所說的功名富貴。

    無為稱為“道”,無欲稱為“德”,不受世俗鄙陋風氣的影響稱為“文”,處事态度堅決而有原則稱為“章”,這就是所說的道德文章。

     【源流】 清丁宜曾《農圃便覽》:“有補于天地曰功,有關于世教曰名,有精神曰富,有廉恥曰貴,是之謂功名富貴。

    ” 困辱非憂[184],取困辱為憂[185];榮利非樂[186],忘榮利為樂。

     【譯文】 困苦屈辱并不值得擔憂,自取其辱才值得擔憂;榮華富貴并不是真正的快樂,隻有忘卻榮華富貴才是真正的快樂。

     【源流】 宋熊節《性理群書句解》卷十三“《正蒙》橫渠先生”:“困辱非憂,取困辱惟憂;榮利非樂,忘榮利為樂。

    ”按,張載,号橫渠,《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宋代張載之語。

     熱鬧榮華之境,一過辄生凄涼;清真冷淡之為[187],曆久愈有意味[188]。

     【譯文】 熱鬧繁華的景象,過後心中便會感到冷清凄涼;而那些純真淡雅的行為,過得越久越有意味。

     心志要苦[189],意趣要樂[190]。

    氣度要宏,言動要謹[191]。

     【譯文】 内心要經曆困苦磨難,精神狀态要積極樂觀。

    氣度要宏大寬和,說話做事要小心謹慎。

     心術以光明笃實為第一[192],容貌以正大老成為第一[193],言語以簡重真切為第一[194]。

     【譯文】 心思以光明磊落忠厚樸實為第一,容貌以端正大方成熟穩重為第一,說話以言簡意赅真實可信為第一。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心術以光明笃實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為第一,言語以簡重真切為第一。

    ” 勿吐無益身心之語[195],勿為無益身心之事,勿近無益身心之人,勿入無益身心之境,勿展無益身心之書[196]。

     【譯文】 不說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話,不做不利于身心健康的事,不交往不利于身心發展的人,不去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地方,不看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書。

     【源流】 明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二十三“張基”條:“嘗銘座右曰:‘勿展無益身心之書,勿吐無益身心之語,勿近無益身心之人,勿涉無益身心之境。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張基之座右銘。

     此生不學一可惜,此日閑過二可惜,此身一敗三可惜[197]。

     【譯文】 一生沒有認真學習,這是一可惜;一天閑過,這是二可惜;自己一事無成,這是三可惜。

     【源流】 明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二十五“夏寅”條:“嘗曰:‘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學一可惜,此日閑過二可惜,此身一敗三可惜。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夏寅之語。

     君子胸中所常體[198],不是人情是天理。

    君子口中所常道,不是人倫是世教[199]。

    君子身中所常行,不是規矩是準繩[200]。

     【譯文】 君子心中長久思考的,不是人情而是天理。

    君子口中一直講的,不是人倫而是禮法教化。

    君子親身踐行的不是簡單的道德規矩而是緻力于成為社會規範的準繩。

     【源流】 明呂坤《續小兒語》:“君子口裡沒亂道,不是人倫是世教。

    君子腳跟沒亂行,不是規矩是準繩。

    君子胸中所常體,不是人情是天理。

    ” 休诿罪于氣化[201],一切責之人事[202]。

    休過望于世間[203],一切求之我身[204]。

     【譯文】 不要将個人的不順歸罪于運氣不佳,一切事情還應求諸個人努力。

    不要對社會和他人抱有過高的期望,一切事情還應嚴格要求自己。

     【源流】 清唐鑒《學案小識》卷九“河内夏先生”條:“《醉古堂格言》雲:‘休诿罪于氣化,一切責之人事。

    休過望于世間,一切求之我身。

    ’此知道者之言!”按,河内夏先生即夏錫疇,唐鑒《學案小識》卷九載夏錫疇援引之《醉古堂格言》當作《醉古堂劍掃》,且詳考其文,《格言聯璧》此句确系《醉古堂劍掃》卷一“集醒”之文,故《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醉古堂劍掃》作者明代陸紹珩(一說陳繼儒)編撰之語。

     自責之外[205],無勝人之術[206];自強之外,無上人之術[207]。

     【譯文】 嚴格要求自己之外,沒有能夠戰勝他人的辦法了;自強不息之外,沒有能夠超越他人的辦法了。

     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

     【譯文】 書有我不曾讀過的,事沒有不可以對他人講的。

     【源流】 清王昶《(嘉慶)直隸太倉府志》卷十二:“王恭先,字孝伯,臨晉人,順治八年鄉試第一,十六年進士。

    康熙七年以河間推官裁缺改補,政尚寬簡,公餘手不釋卷,齋聯雲:‘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王恭先之齋聯。

     閨門之事可傳,而後知君子之家法矣[208];近習之人起敬,而後知君子之身法矣[209]。

     【譯文】 家中之事可以告訴他人,而後人們便知道君子的治家之法;身邊親近之人肅然起敬,而後人們便知道君子的修身之法。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閨門之事可傳,而後知君子之家法矣;近習之人起敬,而後知君子之身法矣。

    其作用處隻是無不敬。

    ” 門内罕聞嬉笑怒罵[210],其家範可知;座右遍書名論格言[211],其志趣可想。

     【譯文】 家門之内很少聽到嬉笑怒罵之聲,此家族的家法嚴明是可以知道的;座右案頭抄錄名言佳句,此人的志向旨趣是可以想見的。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門内罕聞嬉笑怒罵,其家範可知;座右多書名語格言,其志趣可想。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慎言動于妻子仆隸之間[212],檢身心于食息起居之際[213]。

     【譯文】 即便是與妻子兒女、家中仆人相處時,也要謹言慎行;即便是日常飲食起居這些小事,也要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源流】 明呂坤《去僞齋文集》卷八:“慎言動于妻子仆隸之間,檢身心于食息起居之際。

    ” 語言間盡可積德[214],妻子間亦是修身。

     【譯文】 與人談話中完全可以提升自己的德行,與妻子兒女相處時也是在完善自己。

     【源流】 明徐樹丕《識小錄》卷之一:“淡泉先生曰:‘語言間盡可積德,淡泊中皆能長生。

    ’”按,鄭曉,号淡泉,《格言聯璧》“語言間盡可積德”句當本于明代鄭曉之語。

     晝驗之妻子[215],以觀其行之笃與否也[216];夜考之夢寐,以蔔其志之定與否也[217]。

     【譯文】 白天考察妻子兒女,觀察他們的言行是否忠厚質樸;夜晚考察自己的睡夢,判斷自己的意志是否堅定不移。

     【源流】 宋呂祖謙《麗澤論說集錄》卷第十:“常以晝驗之妻子,以觀其行之笃與否也;夜考之夢寐,以蔔其志之定與未也。

    須于此等處常常體察,唯此最可驗學力。

    ” 欲理會七尺[218],先理會方寸[219]。

    欲理會六合,先理會一腔[220]。

     【譯文】 想要了解人,先要了解人心。

    想要了解這個世界,先要了解自己的内心。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一:“欲理會七尺,先理會方寸。

    欲理會六合,先理會一腔。

    ” 世人以七尺為性命[221],君子以性命為七尺[222]。

     【譯文】 尋常百姓将肉體身軀視為性命所在,有道君子将良知善性視為存世之本。

     【源流】 明劉宗周《劉蕺山集》卷八:“而在世人以七尺為性命,君子以性命為七尺。

    ” 氣象要高曠[223],不可疏狂[224]。

    心思要缜密,不可瑣屑[225]。

    趣味要沖淡[226],不可枯寂[227]。

    操守要嚴明,不可激烈[228]。

     【譯文】 做人氣度要高遠曠達,不可狂放不羁;心思要謹慎細密,不可流于瑣碎。

    志趣要平和淡泊,不可枯燥無聊;操守要公正嚴明,不可苛刻酷烈。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氣象要高曠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瑣屑,趣味要沖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嚴明而不可激烈。

    ” 聰明者戒太察[229],剛強者戒太暴[230],溫良者戒無斷[231]。

     【譯文】 聰明的人不要太過明察秋毫,剛強的人不要太過強硬暴躁,溫和善良的人不要太過優柔寡斷。

     勿施小惠傷大體[232],毋借公道遂私情[233]。

    以情恕人[234],以理律己[235]。

     【譯文】 不要因為施舍小恩小惠而傷害到了大局,不要假借為公的名義來徇私情。

    要以人之常情來體諒他人,要以是非道理來約束自己。

     【源流】 明王同軌《耳談類增》卷三十五“洪陽先生名言二首”條:“毋借公道遂私情,勿施小惠傷大體。

    ”按,張位,号洪陽,《格言聯璧》“毋借公道遂私情”二句當本于明代張位之語。

     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236];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237]。

     【譯文】 以原諒自己的心去原諒他人,便保全了友誼;以要求他人的心來要求自己,便會少犯錯誤。

     【源流】 宋李邦獻《省心雜言》:“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 力有所不能,聖人不以無可奈何者責人[238];心有所當盡,聖人不以無可奈何者自诿[239]。

     【譯文】 總有些事是能力不及的,所以聖人不會因為那些無能為力的事而責備他人;無論做什麼事都應盡心竭力,所以聖人不會因為那些無能為力的事而推脫逃避。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力有所不能,聖人不以無可奈何者責人;心有所當盡,聖人不以無可奈何者自诿。

    ” 衆惡必察,衆好必察,易;自惡必察,自好必察,難。

     【譯文】 要查明衆人的優點和缺點,這是很容易的;要查明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這是很難的。

     【源流】 《論語·衛靈公》:“子曰:‘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

    ’” 見人不是[240],諸惡之根[241];見己不是,萬善之門。

     【譯文】 總能發現他人的過錯,這是萬惡的根源;總能發現自己的過錯,這是萬善之門。

     【源流】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卷三十五“恭簡耿天台先生定向”條:“見人不是,諸惡之根;見己不是,萬善之門。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耿定向之語。

     不為過三字[242],昧卻多少良心[243];沒奈何三字[244],抹卻多少體面。

     【譯文】 “不為過”這三個字,掩藏了多少良心;“沒奈何”這三個字,抹去了多少體面。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不為過三字,昧卻多少良心;沒奈何三字,抹卻多少體面。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品詣常看勝如我者[245],則愧恥自增[246];享用常看不如我者[247],則怨尤自泯[248]。

     【譯文】 品行修養上常常去看那些超過我的人,心中的慚愧羞恥自會增加;享受用度上常常去看那些不如我的人,心中的埋怨責怪自會消失。

     【源流】 明沈佳胤《翰海》卷十二“陳眉公《雜紀》”:“品詣常看勝于我者,則心愧恥自增;享用常看不及我者,則怨尤自息。

    ”按,陳繼儒,号眉公,《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陳繼儒編撰之文句。

     家坐無聊[249],亦念食力擔夫紅塵赤日[250];官階不達[251],尚有高才秀士白首青衿[252]。

     【譯文】 家中閑坐覺得無聊時,想想那些靠出力謀生的挑夫,他們頭頂炎炎烈日,腳踩滾燙塵土;官運不暢心中不平時,還有那些才華橫溢的秀才,他們滿頭白發卻仍未考取功名。

     将啼饑者比[253],則得飽自樂[254]。

    将号寒者比[255],則得暖自樂[256]。

    将勞役者比[257],則優閑自樂。

    将疾病者比,則康健自樂。

    将禍患者比[258],則平安自樂。

    将死亡者比,則生存自樂。

     【譯文】 與因饑餓而啼哭的人相比,吃得飽就是快樂。

    與因寒冷而号哭的人相比,穿得暖就是快樂。

    與承受繁重勞役的人相比,悠閑安逸就是快樂。

    與飽受疾病折磨的人相比,健康就是快樂。

    與遭受災禍劫難的人相比,平安就是快樂。

    與死去的人相比,活着就是快樂。

     常思終天抱恨[259],自不得不盡孝心。

    常思度日艱難,自不得不節費用。

    常思人命脆薄[260],自不得不惜精神[261]。

    常思世态炎涼,自不得不奮志氣[262]。

    常思法網難漏[263],自不得不戒非為[264]。

    常思身命易傾[265],自不得不忍氣性[266]。

     【譯文】 常常想到因父母離世尚未盡孝而抱憾終身,自然就不會不盡孝心了。

    常常想到度日艱難,自然就不會不節省用度了。

    常常想到世事無常生命脆弱,自然就不會不愛惜精神元氣了。

    常常想到人情冷暖世态炎涼,自然就不會不奮發立志了。

    常常想到天網恢恢法網難逃,自然就不會為非作歹了。

    常常想到功業聲名容易傾覆,自然就不會不忍耐克制脾氣性情了。

     以媚字奉親[267],以淡字交友,以苟字省費[268],以拙字免勞[269],以聾字止謗[270],以盲字遠色[271],以吝字防口[272],以病字醫淫[273]。

    以貪字讀書,以疑字窮理[274],以刻字責己[275],以迂字守禮[276],以狠字立志[277],以傲字植骨[278],以癡字救貧[279],以空字解憂[280],以弱字禦侮[281],以悔字改過,以懶字抑奔競風[282],以惰字屏塵俗事[283]。

     【譯文】 以“媚”字奉養父母,以“淡”字交友,以“苟”字節省開支,以“拙”字免受操勞,以“聾”字平息诽謗,以“盲”字遠離美色,以“吝”字防止多言,以“病”字醫治享樂無度。

    以“貪”字讀書,以“疑”字探究事理,以“刻”字約束自己,以“迂”字恪守禮法,以“狠”字立下志向,以“傲”字樹立骨氣,以“癡”字救助貧困,以“空”字解除煩憂,以“弱”字免遭侮辱,以“悔”字改正過錯,以“懶”字制止追名逐利,以“惰”字除去塵俗瑣事。

     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

     【譯文】 面對失意的人,不要大談那些得意的事;身處得意之時,不要忘記曾經失意的那些日子。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對失意人,不談得意事;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貧賤是苦境[284],能善處者自樂[285];富貴是樂境,不善處者更苦。

     【譯文】 貧窮卑賤本是困苦境地,善于對待它的人卻能自得其樂;富有高貴本是快樂境地,不善于對待它的人反而會自讨苦吃,甚至比普通人的痛苦還要多。

     恩裡由來生害[286],故快意時須蚤回頭[287];敗後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288]。

     【譯文】 深恩厚意中往往會滋生仇恨,因此相交甚歡之時應當及早覺悟改正;失敗之後或許反而能夠成功,因此不順心時不要輕言放棄。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恩裡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頭;敗後或反成功,故拂心處切莫放手。

    ”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289]。

    磊落雄豪,是第二等資質。

    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

     【譯文】 心思沉穩敦厚穩重,是第一等天資氣質。

    光明磊落豪邁有力,是第二等天資氣質。

    聰明睿智能言善辯,是第三等天資氣質。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一:“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

    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

    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

    ” 上士忘名[290],中士立名[291],下士竊名[292]。

     【譯文】 上等的讀書人忘卻功名,中等的讀書人努力樹立功名,下等的讀書人竊取功名。

     【源流】 南北朝顔之推《顔氏家訓》卷上:“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

    忘名者,體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懼榮觀之不顯,非所以讓名也;竊名者,厚貌深奸,幹浮華之虛稱,非所以得名也。

    ” 上士閉心[293],中士閉口[294],下士閉門[295]。

     【譯文】 上等的讀書人心無雜念,中等的讀書人謹慎言語,下等的讀書人隻會閉門不出。

     【源流】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龔氏注《中說》引古語雲:‘上士閉心,中士閉口,下士閉門。

    ’”按,龔氏即龔鼎臣,《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宋代龔鼎臣注《中說》援引之古語。

     好讦人者身必危[296],自甘為愚,适成其保身之智[297];好自誇者人多笑[298],自舞其智[299],适見其欺人之愚[300]。

     【譯文】 喜好攻擊他人短處的人必然遭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