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躬類
關燈
小
中
大
災禍,如果自己能夠甘心做個愚鈍的人,恰好成就了他保全自身的睿智。
喜好誇耀自己的人必然遭到他人恥笑,自己賣弄自己的小聰明,恰好體現了他自欺欺人的愚蠢。
閑暇出于精勤[301],恬适出于祗懼[302]。
無思出于能慮[303],大膽出于小心。
【譯文】 悠閑自然源于專心勤勉,安閑自然源于恭敬畏懼,不假思索源于善于思考,膽大無畏源于小心謹慎。
平康之中[304],有險阻焉[305]。
衽席之内[306],有鸩毒焉[307]。
衣食之間[308],有禍敗焉[309]。
【譯文】 平安祥和之中,可能蘊藏陰謀與危險。
卧榻帷幄之内,可能暗藏毒計與殺機,穿衣吃飯之間,可能萌生災禍與衰敗。
【源流】 明劉宗周《學言》:“平康之中,有險阻焉。
衽席之内,有鸩毒焉。
衣飲之間,有禍敗焉。
” 居安慮危[310],處治思亂[311]。
【譯文】 身處和平安甯之時要想到危險災難,處于太平盛世之中要想到天下變亂。
天下之勢,以漸而成[312];天下之事,以積而固[313]。
【譯文】 天下大勢,都是在漸進中逐步實現的;天下大事,都是在積累中逐步走向穩固的。
禍到休愁[314],也要會救[315];福來休喜,也要會受[316]。
【譯文】 災禍到來時不要發愁,要會補救;好事到來時不要高興,要懂得如何消受。
【源流】 明呂坤《續小兒語》:“禍到休愁,也要會救;福來休喜,也要會受。
” 天欲禍人[317],先以微福驕之[318];天欲福人,先以微禍儆之[319]。
【譯文】 上天如果想讓誰遭受災禍,會先給他一點甜頭使其驕橫自大;上天如果想讓誰享有福氣,會先給他一點苦頭使其警醒而不會犯錯。
傲慢之人驟得通顯[320],天将重刑之也[321];疏放之人艱于進取[322],天将曲赦之也[323]。
【譯文】 傲慢的人如果突然官運亨通聲名顯赫,那麼上天将會重重地懲罰他;放縱散漫的人如果能夠艱苦奮鬥努力進取,那麼上天将會對他法外開恩寬容相待。
小人亦有坦蕩蕩處[324],無忌憚是已[325];君子亦有長戚戚處[326],終身之憂是已[327]。
【譯文】 小人也有坦蕩大氣之處,隻不過是因為無所畏懼。
君子也會常常心懷憂傷,其實是因為思念父母。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一:“小人亦有坦蕩蕩處,無忌憚是已;君子亦有長戚戚處,終身之憂是已。
” 水,君子也。
其性沖[328],其質白,其味淡,其為用也,可以浣不潔者而使潔[329],即沸湯中投以油[330],亦自分别而不相混,誠哉君子也[331]。
油,小人也。
其性滑[332],其質膩[333],其味濃[334],其為用也,可以污潔者而使不潔,倘滾油中投以水,必至激搏而不相容[335],誠哉小人也。
【譯文】 君子如水,性情平和淡泊,本質清白,給人以清新淡雅之感,君子的作用,可以洗滌那些不幹淨的東西而使之幹淨清潔,即便往沸騰的開水中倒入油,也會各自分開不相混淆,這便是君子啊!小人如油,性情油滑精明,本質污穢,給人以濃稠油膩之感,小人的作用,可以污染本來幹淨的東西使之肮髒不堪,倘若向翻滾的油中倒入水,必然激烈争鬥而無法相容,這便是小人啊! 【源流】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之“魏尚書格言”:“偶見水與油而得君子小人之情狀焉。
水,君子也。
其性涼,其質白,其味沖,其為用也,可以澣不潔者而使潔,即沸湯中投以油,亦自分别而不相混,誠哉君子也。
油,小人也。
其性滑,其質膩,其味濃,其為用也,可以污潔者而使不潔。
倘滾油中投以水,必至搏激而不相容,誠哉小人也。
”按,魏尚書即魏象樞,字環溪,《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魏象樞之語。
凡陽必剛[336],剛必明[337],明則易知;凡陰必柔[338],柔必暗[339],暗則難測[340]。
【譯文】 大凡性格外向的人必定為人剛直,為人剛直必定做事無所隐瞞,做事無所隐瞞則容易知曉了解。
大凡性格内向的人必定為人柔和,為人柔和必定做事有所保留,做事有所保留則難于揣測把握。
【源流】 宋朱熹代劉共父作《王梅溪文集序》:“蓋天地之間有自然之理:凡陽必剛,剛必明,明則易知;凡陰必柔,柔必暗,暗則難測。
故聖人作《易》,遂以陽為君子,陰為小人。
” 稱人以顔子[341],無不悅者,忘其貧賤而夭[342];指人以盜跖[343],無不怒者,忘其富貴而壽。
【譯文】 稱他人為顔回,沒有人不高興,但卻都忘記了顔回的貧窮卑微而且早卒;稱他人為盜跖,沒有人不生氣,但卻都忘記了盜跖富有尊貴而且長壽。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六:“稱人以顔子,無不悅者,忘其貧賤而夭;稱人以桀、纣、盜跖,無不怒者,忘其富貴而壽。
” 事事難上難,舉足常虞失墜[344];件件想一想,渾身都是過差。
【譯文】 每件事情都很難,因此開始之時常常多加小心以免有所失誤;每件事情都要認真想想,以免處處産生過錯。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一:“不存心,看不出自家不是。
隻于動靜語默、接物應事時,件件想一想,便見渾身都是過失。
” 怒宜實力消融[345],過要細心檢點[346]。
【譯文】 怒氣應當切實用力消除,過錯應當細心檢查改正。
探理宜柔[347],優柔涵泳[348],始可以自得[349];決欲宜剛[350],勇猛奮迅[351],始可以自新[352]。
【譯文】 探究事理應當柔和漸進,從容探索深入領會,這樣才能有所收獲;斬斷欲望應當堅決果斷,勇敢有力行動迅速,這樣才能改過自新。
懲忿窒欲[353],其象為《損》[354],得力在一忍字[355];遷善改過[356],其象為《益》[357],得力在一悔字。
【譯文】 壓制憤怒控制欲望,就像“損”卦所表示的那樣,關鍵在于忍耐。
改正錯誤一心向善,就像“益”卦所表示的那樣,關鍵在于悔悟。
富貴如傳舍[358],惟謹慎可得久居;貧賤如敝衣[359],惟勤儉可以脫卸[360]。
【譯文】 富貴就好比旅店,唯有謹慎才可長久居住下去;貧賤就好比破衣,唯有勤儉才能将它脫去。
【源流】 明沈佳胤《翰海》卷十二“陳眉公《雜紀》”:“富貴如傳舍,惟謹慎可得久居。
”按,陳繼儒,号眉公,《格言聯璧》“富貴如傳舍”二句當本于明代陳繼儒編撰之文句。
儉則約[361],約則百善俱興[362];侈則肆[363],肆則百惡俱縱[364]。
【譯文】 人的生活勤儉了,對自己便多有約束,有了對自己的約束,諸多美好的德行便會産生;人的生活奢侈了,便會變得傲慢放縱,一旦變得傲慢放縱,諸多醜惡的行徑便會更加放任。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一:“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
” 奢者富不足[365],儉者貧有餘[366];奢者心常貧,儉者心常富。
【譯文】 奢侈的人雖然生活富裕卻仍然感到不足,儉樸的人雖然生活貧窮卻仍能感到有餘;奢侈的人心裡常常感到貧窮,節儉的人心裡常常感到富足。
【源流】 五代譚峭《化書·儉化·天牧》:“奢者富不足,儉者貧有餘;奢者心常貧,儉者心常富。
”《化書·儉化·清靜》:“奢者好動,儉者好靜;奢者好難,儉者好易;奢者好繁,儉者好簡;奢者好逸樂,儉者好恬淡。
” 貪饕以招辱[367],不若儉而守廉。
幹請以犯義[368],不若儉而全節[369]。
侵牟以聚怨[370],不若儉而養心。
放肆以逐欲[371],不若儉而安性[372]。
【譯文】 因貪得無厭而招緻侮辱,不如勤儉生活堅守清廉。
因請托他人而損害道義,不如勤儉生活保全節操。
因侵奪财物而招緻怨恨,不如勤儉生活修養身心。
因放縱任性而追逐欲望,不如勤儉生活安定性情。
【源流】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二十:“季元衡《儉說》:‘貪饕以招辱,不若儉而守廉。
幹請以犯義,不若儉而全節。
侵牟以聚仇,不若儉而養福。
放肆以逐欲,不若儉而安性。
’皆要言也。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宋代季元衡之語。
靜坐,然後知平日之氣浮[373]。
守默[374],然後知平日之言躁[375]。
省事[376],然後知平日之心忙。
閉戶,然後知平日之交濫[377]。
寡欲[378],然後知平日之病多[379]。
近情[380],然後知平日之念刻[381]。
【譯文】 靜心安坐,然後才能體會到平時心浮氣躁。
閉口沉默,然後才能體會到平時說話急躁。
反省過往,然後才能體會到平時内心忙亂。
閉門謝客,然後才能體會到平時交友不加選擇。
清心寡欲,然後才能體會到平時心中存有太多欲望。
立足人之常情,然後才能體會到平時想法的刻薄。
【源流】 明樊良樞《密庵卮言》卷六:“靜坐,然後知平日之氣浮。
守默,然後知群居之言躁。
寡欲,然後知夙昔之病多。
近情,然後知已往之念刻。
閉戶,然後知往來之交濫。
省事,然後知終日之費閑。
”按,該條後附“陳眉公長者言”注文,故《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陳繼儒之語。
無病之身,不知其樂也,病生始知無病之樂;無事之家,不知其福也,事至始知無事之福。
【譯文】 身體沒有疾病,意識不到這就是快樂,一旦生了病才意識到沒病的快樂;家裡平安無事,意識不到這就是幸福,一旦出了事才意識到平安無事才是幸福。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無病之身,不知其樂也,病生始知無病之樂;無事之家,不知其福也,事至始知無事之福。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欲心正熾時[382],一念著病[383],興似寒冰[384];利心正熾時,一想到死,味同嚼蠟[385]。
【譯文】 欲望正盛時,一想到會因縱欲而生病,興緻便如同寒冰一樣驟然冷卻下來;貪心正盛時,一想到将來終會死去,心中便會變得索然無味。
有一樂境界,即有一不樂者相對待[386];有一好光景[387],便有一不好底相乘除[388]。
【譯文】 有一令人快樂的境況,便有一令人不快的境況與之相對;有一段美好的時光,便有一段不美好的時光與之對應。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有一樂境界,就有一不樂的相對待;有一好光景,就有一不好的相乘除。
隻是尋常家飯,素位風光,才是個安樂窩巢。
” 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勢不可倚盡[389],福不可享盡。
【譯文】 做事不可做盡做絕,說話不可說盡說絕,權勢不可過分依仗,福氣不可享用殆盡。
【源流】 明劉萬春《守官漫錄》卷二:“張無盡見雪窦,教以惜福之說曰:‘事不可做盡,勢不可倚盡,言不可道盡,福不可享盡。
’”按,張商英,号無盡居士,《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宋代張商英之語。
不可吃盡,不可穿盡,不可說盡;又要懂得,又要做得,又要耐得[390]。
【譯文】 不可吃盡,不可穿盡,不可說盡;這些道理不但要懂,而且還要去做,更重要的是要能堅持得住。
【源流】 明郭良翰《問奇類林》卷十三:“胡文定公語楊訓曰:‘……’,又曰:‘人生天地間,話不可說盡,事不可做盡,心不可使盡,衣不可穿盡,食不可吃盡,福不可享盡,留此不盡者以贻子孫。
’”按,胡安國,谥文定,《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宋代胡安國之語。
難消之味休食[391],難得之物休蓄[392],難酬之恩休受[393],難久之友休交[394],難再之時休失[395],難守之财休積,難雪之謗休辯[396],難釋之忿休較[397]。
【譯文】 難以消化的食物不要吃,難以獲得的東西不要儲藏,難以報答的恩情不要接受。
難以長久的朋友不要交往,難以重來的時光不要失去,難以守護的财物不要積攢,難以洗刷的诽謗不要辯解,難以消除的憤怒不要計較。
飯休不嚼便咽,路休不看便走,話休不想便說,事休不思便做,衣休不慎便脫[398],财休不審便取[399],氣休不忍便動[400],友休不擇便交。
【譯文】 飯不要不嚼爛就往下咽,路不要不看就往前走,話不要不想就随口說,事不要不想就開始做,衣服不要不假思索就脫,财物不要不仔細思量就拿,怒氣不要不加忍耐就發作,朋友不要不加選擇就交往。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三:“飯休不嚼就咽,路休不看就走,人休不擇就交,話休不想就說,事休不思就做。
” 為善如負重登山[401],志雖已确[402],而力猶恐不及;為惡如乘駿走坂[403],鞭雖不加,而足不禁其前[404]。
【譯文】 做好事就好比背着重物登山,志向雖然已經确立,但仍擔心力量不足;做惡事就好比騎着駿馬跑下山坡,即使不用鞭子努力策馬,馬蹄卻仍然向前不止。
【源流】 宋李邦獻《省心雜言》:“為善如負重登山,志雖确而力猶恐不及;為惡如乘駿走坂,雖不加鞭策而足亦不能止。
” 防欲如挽逆水之舟[405],才歇手[406],便下流[407];為善如緣無枝之樹[408],才住腳[409],便下墜。
【譯文】 控制欲望就好比拉着逆流而上的船,手一停下來,船便順流向下了;做好事就好比攀爬沒有旁枝側叉的大樹,腳一停下來,身體便向下墜落了。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一:“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為善如緣無枝之樹,才住腳,便下墜。
是以君子之心無時而不敬畏也。
” 膽欲大[410],心欲小[411],智欲圓[412],行欲方[413]。
【譯文】 膽量要大,心思要細密,思想要圓融,品行要方正。
【源流】 明李樂《見聞雜紀》卷四:“鄭端簡公教子曰:‘膽欲大,心欲小,志欲圓,行欲方。
’”按,鄭曉,谥端簡,《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鄭曉之語。
真聖賢,決非迂腐;真豪傑,斷不粗疏。
【譯文】 真正的聖賢,決不是迂腐之人;真正的豪傑,斷然不是粗疏之人。
龍吟虎嘯,鳳翥鸾翔[414],大丈夫之氣象[415];蠶繭蛛絲[416],蟻封蚓結[417],兒女子之經營[418]。
【譯文】 龍吟虎嘯,鳳飛鸾翔,這是大丈夫的氣度;野蠶結繭、蜘蛛吐絲,螞蟻築穴、蚯蚓蜷縮,這是婦孺小人的盤算。
格格不吐[419],刺刺不休[420],總是一般語病[421],請以莺歌燕語療之[422];戀戀不舍,忽忽若忘[423],各有一種情癡[424],當以鸢飛魚躍化之[425]。
【譯文】 心事重重閉口不言,唠唠叨叨說個沒完,都是平常說話愛犯的毛病,請借鑒恰到好處的莺歌燕語将其改正;戀戀不舍,漫不經心,各是一種癡迷的狀态,應當以各得其所的鸢飛魚躍予以化解。
問消息于蓍龜[426],疑團空結;祈福祉于奧竈[427],奢想徒勞。
【譯文】 向蓍草和龜甲蔔問吉兇,隻會結下更多疑團;向奧神和竈神祈求福祉,不過是奢望,最終徒勞無功。
謙,美德也,過謙者懷詐[428];默,懿行也[429],過默者藏奸[430]。
【譯文】 謙遜是一種美德,但太過謙遜就有可能心懷欺騙;沉默是一種美好的品行,但太過沉默就有可能藏有惡意。
【源流】 清方濬師《蕉軒随錄》卷二:“華聞修《書紳要語》雲:‘謙,美德也,過謙者多詐;默,懿行也,過默者藏奸。
’此二語非真有閱曆者不能道破。
”按,華淑,字聞修,《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華淑編撰之語。
直不犯禍[431],和不害義[432]。
【譯文】 為人正直但不要因此而招緻災禍,為人和善但不要因此而損害道義。
【源流】 宋呂本中《官箴》:“當官大要:直不犯禍,和不害義。
” 圓融者無詭随之态[433],精細者無苛察之心,方正者無乖拂之失[434],沉默者無陰險之術,誠笃者無椎魯之累[435],光明者無淺露之病[436],勁直者無徑情之偏[437],執持者無拘泥之迹[438],敏練者無輕浮之狀[439]。
【譯文】 真正圓融随和的人不會有不顧是非曲直而逢迎他人的态度,真正精明細密的人不會有苛刻挑剔的想法,真正品行方正的人不會有性格乖張離經叛道的缺點,真正沉默寡言的人内心不會有陰險狡詐的念頭,真正誠實敦厚的人不會有愚鈍笨拙的苦惱,真正光明磊落的人不會有淺露的毛病,真正剛直的人不會有任性的問題,真正有操守的人不會有不知變通的表現,真正敏捷幹練的人不會有輕浮的樣子。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圓融者無詭随之态,精細者無苛察之心,方正者無乖拂之失,沉默者無陰險之術,誠笃者無椎魯之累,光明者無淺露之病,勁直者無徑情之偏,執持者無拘泥之迹,敏練者無輕浮之狀,此是全才,有所長而矯其長之失。
” 才不足則多謀,識不足則多事[440],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勇不足則多勞,明不足則多察[441],理不足則多辯[442],情不足則多儀[443]。
【譯文】 才能不足的人反而好出謀劃策,見識不足的人反而愛多生事端,威嚴不足的人反而愛大發雷霆,誠信不足的人反而愛誇誇其談,勇氣不足的人反而愛誇耀功勞,明察不足的人反而在意細枝末節,理據不足的人反而好争執辯論,情義不足的人反而愛注重形式。
私恩煦感,仁之賊也[444]。
直往輕擔[445],義之賊也。
足恭僞态[446],禮之賊也。
苛察歧疑[447],智之賊也。
苟約固守[448],信之賊也。
【譯文】 以私人的名義施舍恩惠使人感到溫暖,這是對仁的傷害。
草率行事而不負責任,這是對義的傷害。
過度謙敬神态虛僞,這是對禮的傷害。
苛刻細察内心多疑,這是對智的傷害。
随便立約要求他人信守,這是對信的傷害。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一:“私恩煦感,仁之賊也。
直往輕擔,義之賊也。
足恭僞态,禮之賊也。
苛察歧疑,智之賊也。
苟約固守,信之賊也。
此五賊者,破道亂正,聖門斥之,後世儒者往往稱之以訓世,無識也欤?” 有殺之為仁,生之為不仁者[449]。
有取之為義,與之為不義者。
有卑之為禮[450],尊之為非禮者[451]。
有不知為智,知之為不智者。
有違言為信[452],踐言為非信者[453]。
【譯文】 有那麼一種人,殺掉他是仁而讓他活下來反而是不仁。
有那麼一種人,奪取他的财物是義而給予他财物反而是不義。
有那麼一種人,用卑賤的方式對待他合于禮數,而用尊敬的方式對待他卻不合禮數。
有那麼一種人,對他而言什麼都不知道才是智,而一旦他什麼都知道便是不智了。
有那麼一種情況,違背諾言是守信,履行諾言反而是不守信用。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一:“有殺之為仁,生之為不仁者。
有取之為義,與之為不義者。
有卑之為禮,尊之為非禮者。
有不知為智,知之為不智者。
有違言為信,踐言為非信者。
” 愚忠愚孝[454],實能維天地綱常[455],惜不遇聖人裁成[456],未嘗入室[457];大詐大奸,偏會建世間功業[458],倘非有英主駕馭[459],終必跳梁[460]。
【譯文】 盲目地盡忠盡孝,的确能夠維系社會的倫理道德體系,隻可惜沒有得到聖人指點,無法上升到更高的境界。
無比奸詐的人,反而能夠建功立業,倘若沒有英明君主的駕馭,最終必定會成為跳梁小醜。
知其不可為而遂委心任之者[461],達人智士之見也;知其不可為而猶竭力圖之者[462],忠臣孝子之心也。
【譯文】 知道事情不可能完成
喜好誇耀自己的人必然遭到他人恥笑,自己賣弄自己的小聰明,恰好體現了他自欺欺人的愚蠢。
閑暇出于精勤[301],恬适出于祗懼[302]。
無思出于能慮[303],大膽出于小心。
【譯文】 悠閑自然源于專心勤勉,安閑自然源于恭敬畏懼,不假思索源于善于思考,膽大無畏源于小心謹慎。
平康之中[304],有險阻焉[305]。
衽席之内[306],有鸩毒焉[307]。
衣食之間[308],有禍敗焉[309]。
【譯文】 平安祥和之中,可能蘊藏陰謀與危險。
卧榻帷幄之内,可能暗藏毒計與殺機,穿衣吃飯之間,可能萌生災禍與衰敗。
【源流】 明劉宗周《學言》:“平康之中,有險阻焉。
衽席之内,有鸩毒焉。
衣飲之間,有禍敗焉。
” 居安慮危[310],處治思亂[311]。
【譯文】 身處和平安甯之時要想到危險災難,處于太平盛世之中要想到天下變亂。
天下之勢,以漸而成[312];天下之事,以積而固[313]。
【譯文】 天下大勢,都是在漸進中逐步實現的;天下大事,都是在積累中逐步走向穩固的。
禍到休愁[314],也要會救[315];福來休喜,也要會受[316]。
【譯文】 災禍到來時不要發愁,要會補救;好事到來時不要高興,要懂得如何消受。
【源流】 明呂坤《續小兒語》:“禍到休愁,也要會救;福來休喜,也要會受。
” 天欲禍人[317],先以微福驕之[318];天欲福人,先以微禍儆之[319]。
【譯文】 上天如果想讓誰遭受災禍,會先給他一點甜頭使其驕橫自大;上天如果想讓誰享有福氣,會先給他一點苦頭使其警醒而不會犯錯。
傲慢之人驟得通顯[320],天将重刑之也[321];疏放之人艱于進取[322],天将曲赦之也[323]。
【譯文】 傲慢的人如果突然官運亨通聲名顯赫,那麼上天将會重重地懲罰他;放縱散漫的人如果能夠艱苦奮鬥努力進取,那麼上天将會對他法外開恩寬容相待。
小人亦有坦蕩蕩處[324],無忌憚是已[325];君子亦有長戚戚處[326],終身之憂是已[327]。
【譯文】 小人也有坦蕩大氣之處,隻不過是因為無所畏懼。
君子也會常常心懷憂傷,其實是因為思念父母。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一:“小人亦有坦蕩蕩處,無忌憚是已;君子亦有長戚戚處,終身之憂是已。
” 水,君子也。
其性沖[328],其質白,其味淡,其為用也,可以浣不潔者而使潔[329],即沸湯中投以油[330],亦自分别而不相混,誠哉君子也[331]。
油,小人也。
其性滑[332],其質膩[333],其味濃[334],其為用也,可以污潔者而使不潔,倘滾油中投以水,必至激搏而不相容[335],誠哉小人也。
【譯文】 君子如水,性情平和淡泊,本質清白,給人以清新淡雅之感,君子的作用,可以洗滌那些不幹淨的東西而使之幹淨清潔,即便往沸騰的開水中倒入油,也會各自分開不相混淆,這便是君子啊!小人如油,性情油滑精明,本質污穢,給人以濃稠油膩之感,小人的作用,可以污染本來幹淨的東西使之肮髒不堪,倘若向翻滾的油中倒入水,必然激烈争鬥而無法相容,這便是小人啊! 【源流】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之“魏尚書格言”:“偶見水與油而得君子小人之情狀焉。
水,君子也。
其性涼,其質白,其味沖,其為用也,可以澣不潔者而使潔,即沸湯中投以油,亦自分别而不相混,誠哉君子也。
油,小人也。
其性滑,其質膩,其味濃,其為用也,可以污潔者而使不潔。
倘滾油中投以水,必至搏激而不相容,誠哉小人也。
”按,魏尚書即魏象樞,字環溪,《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魏象樞之語。
凡陽必剛[336],剛必明[337],明則易知;凡陰必柔[338],柔必暗[339],暗則難測[340]。
【譯文】 大凡性格外向的人必定為人剛直,為人剛直必定做事無所隐瞞,做事無所隐瞞則容易知曉了解。
大凡性格内向的人必定為人柔和,為人柔和必定做事有所保留,做事有所保留則難于揣測把握。
【源流】 宋朱熹代劉共父作《王梅溪文集序》:“蓋天地之間有自然之理:凡陽必剛,剛必明,明則易知;凡陰必柔,柔必暗,暗則難測。
故聖人作《易》,遂以陽為君子,陰為小人。
” 稱人以顔子[341],無不悅者,忘其貧賤而夭[342];指人以盜跖[343],無不怒者,忘其富貴而壽。
【譯文】 稱他人為顔回,沒有人不高興,但卻都忘記了顔回的貧窮卑微而且早卒;稱他人為盜跖,沒有人不生氣,但卻都忘記了盜跖富有尊貴而且長壽。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六:“稱人以顔子,無不悅者,忘其貧賤而夭;稱人以桀、纣、盜跖,無不怒者,忘其富貴而壽。
” 事事難上難,舉足常虞失墜[344];件件想一想,渾身都是過差。
【譯文】 每件事情都很難,因此開始之時常常多加小心以免有所失誤;每件事情都要認真想想,以免處處産生過錯。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一:“不存心,看不出自家不是。
隻于動靜語默、接物應事時,件件想一想,便見渾身都是過失。
” 怒宜實力消融[345],過要細心檢點[346]。
【譯文】 怒氣應當切實用力消除,過錯應當細心檢查改正。
探理宜柔[347],優柔涵泳[348],始可以自得[349];決欲宜剛[350],勇猛奮迅[351],始可以自新[352]。
【譯文】 探究事理應當柔和漸進,從容探索深入領會,這樣才能有所收獲;斬斷欲望應當堅決果斷,勇敢有力行動迅速,這樣才能改過自新。
懲忿窒欲[353],其象為《損》[354],得力在一忍字[355];遷善改過[356],其象為《益》[357],得力在一悔字。
【譯文】 壓制憤怒控制欲望,就像“損”卦所表示的那樣,關鍵在于忍耐。
改正錯誤一心向善,就像“益”卦所表示的那樣,關鍵在于悔悟。
富貴如傳舍[358],惟謹慎可得久居;貧賤如敝衣[359],惟勤儉可以脫卸[360]。
【譯文】 富貴就好比旅店,唯有謹慎才可長久居住下去;貧賤就好比破衣,唯有勤儉才能将它脫去。
【源流】 明沈佳胤《翰海》卷十二“陳眉公《雜紀》”:“富貴如傳舍,惟謹慎可得久居。
”按,陳繼儒,号眉公,《格言聯璧》“富貴如傳舍”二句當本于明代陳繼儒編撰之文句。
儉則約[361],約則百善俱興[362];侈則肆[363],肆則百惡俱縱[364]。
【譯文】 人的生活勤儉了,對自己便多有約束,有了對自己的約束,諸多美好的德行便會産生;人的生活奢侈了,便會變得傲慢放縱,一旦變得傲慢放縱,諸多醜惡的行徑便會更加放任。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一:“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
” 奢者富不足[365],儉者貧有餘[366];奢者心常貧,儉者心常富。
【譯文】 奢侈的人雖然生活富裕卻仍然感到不足,儉樸的人雖然生活貧窮卻仍能感到有餘;奢侈的人心裡常常感到貧窮,節儉的人心裡常常感到富足。
【源流】 五代譚峭《化書·儉化·天牧》:“奢者富不足,儉者貧有餘;奢者心常貧,儉者心常富。
”《化書·儉化·清靜》:“奢者好動,儉者好靜;奢者好難,儉者好易;奢者好繁,儉者好簡;奢者好逸樂,儉者好恬淡。
” 貪饕以招辱[367],不若儉而守廉。
幹請以犯義[368],不若儉而全節[369]。
侵牟以聚怨[370],不若儉而養心。
放肆以逐欲[371],不若儉而安性[372]。
【譯文】 因貪得無厭而招緻侮辱,不如勤儉生活堅守清廉。
因請托他人而損害道義,不如勤儉生活保全節操。
因侵奪财物而招緻怨恨,不如勤儉生活修養身心。
因放縱任性而追逐欲望,不如勤儉生活安定性情。
【源流】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二十:“季元衡《儉說》:‘貪饕以招辱,不若儉而守廉。
幹請以犯義,不若儉而全節。
侵牟以聚仇,不若儉而養福。
放肆以逐欲,不若儉而安性。
’皆要言也。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宋代季元衡之語。
靜坐,然後知平日之氣浮[373]。
守默[374],然後知平日之言躁[375]。
省事[376],然後知平日之心忙。
閉戶,然後知平日之交濫[377]。
寡欲[378],然後知平日之病多[379]。
近情[380],然後知平日之念刻[381]。
【譯文】 靜心安坐,然後才能體會到平時心浮氣躁。
閉口沉默,然後才能體會到平時說話急躁。
反省過往,然後才能體會到平時内心忙亂。
閉門謝客,然後才能體會到平時交友不加選擇。
清心寡欲,然後才能體會到平時心中存有太多欲望。
立足人之常情,然後才能體會到平時想法的刻薄。
【源流】 明樊良樞《密庵卮言》卷六:“靜坐,然後知平日之氣浮。
守默,然後知群居之言躁。
寡欲,然後知夙昔之病多。
近情,然後知已往之念刻。
閉戶,然後知往來之交濫。
省事,然後知終日之費閑。
”按,該條後附“陳眉公長者言”注文,故《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陳繼儒之語。
無病之身,不知其樂也,病生始知無病之樂;無事之家,不知其福也,事至始知無事之福。
【譯文】 身體沒有疾病,意識不到這就是快樂,一旦生了病才意識到沒病的快樂;家裡平安無事,意識不到這就是幸福,一旦出了事才意識到平安無事才是幸福。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史搢臣《願體集》”:“無病之身,不知其樂也,病生始知無病之樂;無事之家,不知其福也,事至始知無事之福。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史典編撰之文句。
欲心正熾時[382],一念著病[383],興似寒冰[384];利心正熾時,一想到死,味同嚼蠟[385]。
【譯文】 欲望正盛時,一想到會因縱欲而生病,興緻便如同寒冰一樣驟然冷卻下來;貪心正盛時,一想到将來終會死去,心中便會變得索然無味。
有一樂境界,即有一不樂者相對待[386];有一好光景[387],便有一不好底相乘除[388]。
【譯文】 有一令人快樂的境況,便有一令人不快的境況與之相對;有一段美好的時光,便有一段不美好的時光與之對應。
【源流】 明洪應明《菜根譚》:“有一樂境界,就有一不樂的相對待;有一好光景,就有一不好的相乘除。
隻是尋常家飯,素位風光,才是個安樂窩巢。
” 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勢不可倚盡[389],福不可享盡。
【譯文】 做事不可做盡做絕,說話不可說盡說絕,權勢不可過分依仗,福氣不可享用殆盡。
【源流】 明劉萬春《守官漫錄》卷二:“張無盡見雪窦,教以惜福之說曰:‘事不可做盡,勢不可倚盡,言不可道盡,福不可享盡。
’”按,張商英,号無盡居士,《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宋代張商英之語。
不可吃盡,不可穿盡,不可說盡;又要懂得,又要做得,又要耐得[390]。
【譯文】 不可吃盡,不可穿盡,不可說盡;這些道理不但要懂,而且還要去做,更重要的是要能堅持得住。
【源流】 明郭良翰《問奇類林》卷十三:“胡文定公語楊訓曰:‘……’,又曰:‘人生天地間,話不可說盡,事不可做盡,心不可使盡,衣不可穿盡,食不可吃盡,福不可享盡,留此不盡者以贻子孫。
’”按,胡安國,谥文定,《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宋代胡安國之語。
難消之味休食[391],難得之物休蓄[392],難酬之恩休受[393],難久之友休交[394],難再之時休失[395],難守之财休積,難雪之謗休辯[396],難釋之忿休較[397]。
【譯文】 難以消化的食物不要吃,難以獲得的東西不要儲藏,難以報答的恩情不要接受。
難以長久的朋友不要交往,難以重來的時光不要失去,難以守護的财物不要積攢,難以洗刷的诽謗不要辯解,難以消除的憤怒不要計較。
飯休不嚼便咽,路休不看便走,話休不想便說,事休不思便做,衣休不慎便脫[398],财休不審便取[399],氣休不忍便動[400],友休不擇便交。
【譯文】 飯不要不嚼爛就往下咽,路不要不看就往前走,話不要不想就随口說,事不要不想就開始做,衣服不要不假思索就脫,财物不要不仔細思量就拿,怒氣不要不加忍耐就發作,朋友不要不加選擇就交往。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三:“飯休不嚼就咽,路休不看就走,人休不擇就交,話休不想就說,事休不思就做。
” 為善如負重登山[401],志雖已确[402],而力猶恐不及;為惡如乘駿走坂[403],鞭雖不加,而足不禁其前[404]。
【譯文】 做好事就好比背着重物登山,志向雖然已經确立,但仍擔心力量不足;做惡事就好比騎着駿馬跑下山坡,即使不用鞭子努力策馬,馬蹄卻仍然向前不止。
【源流】 宋李邦獻《省心雜言》:“為善如負重登山,志雖确而力猶恐不及;為惡如乘駿走坂,雖不加鞭策而足亦不能止。
” 防欲如挽逆水之舟[405],才歇手[406],便下流[407];為善如緣無枝之樹[408],才住腳[409],便下墜。
【譯文】 控制欲望就好比拉着逆流而上的船,手一停下來,船便順流向下了;做好事就好比攀爬沒有旁枝側叉的大樹,腳一停下來,身體便向下墜落了。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一:“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為善如緣無枝之樹,才住腳,便下墜。
是以君子之心無時而不敬畏也。
” 膽欲大[410],心欲小[411],智欲圓[412],行欲方[413]。
【譯文】 膽量要大,心思要細密,思想要圓融,品行要方正。
【源流】 明李樂《見聞雜紀》卷四:“鄭端簡公教子曰:‘膽欲大,心欲小,志欲圓,行欲方。
’”按,鄭曉,谥端簡,《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鄭曉之語。
真聖賢,決非迂腐;真豪傑,斷不粗疏。
【譯文】 真正的聖賢,決不是迂腐之人;真正的豪傑,斷然不是粗疏之人。
龍吟虎嘯,鳳翥鸾翔[414],大丈夫之氣象[415];蠶繭蛛絲[416],蟻封蚓結[417],兒女子之經營[418]。
【譯文】 龍吟虎嘯,鳳飛鸾翔,這是大丈夫的氣度;野蠶結繭、蜘蛛吐絲,螞蟻築穴、蚯蚓蜷縮,這是婦孺小人的盤算。
格格不吐[419],刺刺不休[420],總是一般語病[421],請以莺歌燕語療之[422];戀戀不舍,忽忽若忘[423],各有一種情癡[424],當以鸢飛魚躍化之[425]。
【譯文】 心事重重閉口不言,唠唠叨叨說個沒完,都是平常說話愛犯的毛病,請借鑒恰到好處的莺歌燕語将其改正;戀戀不舍,漫不經心,各是一種癡迷的狀态,應當以各得其所的鸢飛魚躍予以化解。
問消息于蓍龜[426],疑團空結;祈福祉于奧竈[427],奢想徒勞。
【譯文】 向蓍草和龜甲蔔問吉兇,隻會結下更多疑團;向奧神和竈神祈求福祉,不過是奢望,最終徒勞無功。
謙,美德也,過謙者懷詐[428];默,懿行也[429],過默者藏奸[430]。
【譯文】 謙遜是一種美德,但太過謙遜就有可能心懷欺騙;沉默是一種美好的品行,但太過沉默就有可能藏有惡意。
【源流】 清方濬師《蕉軒随錄》卷二:“華聞修《書紳要語》雲:‘謙,美德也,過謙者多詐;默,懿行也,過默者藏奸。
’此二語非真有閱曆者不能道破。
”按,華淑,字聞修,《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華淑編撰之語。
直不犯禍[431],和不害義[432]。
【譯文】 為人正直但不要因此而招緻災禍,為人和善但不要因此而損害道義。
【源流】 宋呂本中《官箴》:“當官大要:直不犯禍,和不害義。
” 圓融者無詭随之态[433],精細者無苛察之心,方正者無乖拂之失[434],沉默者無陰險之術,誠笃者無椎魯之累[435],光明者無淺露之病[436],勁直者無徑情之偏[437],執持者無拘泥之迹[438],敏練者無輕浮之狀[439]。
【譯文】 真正圓融随和的人不會有不顧是非曲直而逢迎他人的态度,真正精明細密的人不會有苛刻挑剔的想法,真正品行方正的人不會有性格乖張離經叛道的缺點,真正沉默寡言的人内心不會有陰險狡詐的念頭,真正誠實敦厚的人不會有愚鈍笨拙的苦惱,真正光明磊落的人不會有淺露的毛病,真正剛直的人不會有任性的問題,真正有操守的人不會有不知變通的表現,真正敏捷幹練的人不會有輕浮的樣子。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圓融者無詭随之态,精細者無苛察之心,方正者無乖拂之失,沉默者無陰險之術,誠笃者無椎魯之累,光明者無淺露之病,勁直者無徑情之偏,執持者無拘泥之迹,敏練者無輕浮之狀,此是全才,有所長而矯其長之失。
” 才不足則多謀,識不足則多事[440],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勇不足則多勞,明不足則多察[441],理不足則多辯[442],情不足則多儀[443]。
【譯文】 才能不足的人反而好出謀劃策,見識不足的人反而愛多生事端,威嚴不足的人反而愛大發雷霆,誠信不足的人反而愛誇誇其談,勇氣不足的人反而愛誇耀功勞,明察不足的人反而在意細枝末節,理據不足的人反而好争執辯論,情義不足的人反而愛注重形式。
私恩煦感,仁之賊也[444]。
直往輕擔[445],義之賊也。
足恭僞态[446],禮之賊也。
苛察歧疑[447],智之賊也。
苟約固守[448],信之賊也。
【譯文】 以私人的名義施舍恩惠使人感到溫暖,這是對仁的傷害。
草率行事而不負責任,這是對義的傷害。
過度謙敬神态虛僞,這是對禮的傷害。
苛刻細察内心多疑,這是對智的傷害。
随便立約要求他人信守,這是對信的傷害。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一:“私恩煦感,仁之賊也。
直往輕擔,義之賊也。
足恭僞态,禮之賊也。
苛察歧疑,智之賊也。
苟約固守,信之賊也。
此五賊者,破道亂正,聖門斥之,後世儒者往往稱之以訓世,無識也欤?” 有殺之為仁,生之為不仁者[449]。
有取之為義,與之為不義者。
有卑之為禮[450],尊之為非禮者[451]。
有不知為智,知之為不智者。
有違言為信[452],踐言為非信者[453]。
【譯文】 有那麼一種人,殺掉他是仁而讓他活下來反而是不仁。
有那麼一種人,奪取他的财物是義而給予他财物反而是不義。
有那麼一種人,用卑賤的方式對待他合于禮數,而用尊敬的方式對待他卻不合禮數。
有那麼一種人,對他而言什麼都不知道才是智,而一旦他什麼都知道便是不智了。
有那麼一種情況,違背諾言是守信,履行諾言反而是不守信用。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一:“有殺之為仁,生之為不仁者。
有取之為義,與之為不義者。
有卑之為禮,尊之為非禮者。
有不知為智,知之為不智者。
有違言為信,踐言為非信者。
” 愚忠愚孝[454],實能維天地綱常[455],惜不遇聖人裁成[456],未嘗入室[457];大詐大奸,偏會建世間功業[458],倘非有英主駕馭[459],終必跳梁[460]。
【譯文】 盲目地盡忠盡孝,的确能夠維系社會的倫理道德體系,隻可惜沒有得到聖人指點,無法上升到更高的境界。
無比奸詐的人,反而能夠建功立業,倘若沒有英明君主的駕馭,最終必定會成為跳梁小醜。
知其不可為而遂委心任之者[461],達人智士之見也;知其不可為而猶竭力圖之者[462],忠臣孝子之心也。
【譯文】 知道事情不可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