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養類
關燈
小
中
大
光明,習染薰之而暗矣[55],然而明體未嘗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譯文】 人心就像種子,心中滿是勃勃生機,物欲禁锢使其無法生長,然而勃勃的生機并未消失,疏遠那些物欲即可;人心就像鏡子,全身都是光明潔淨,惡習熏染它使其黯淡無光,然而光明的本質不曾逝去,拭去那些惡習即可。
【源流】 明劉宗周《學言》:“人心如谷種,滿腔都是生意,物欲锢之而滞矣,然而生意未嘗不在也,疏之而已耳;又如明鏡,全體渾是光明,習染薰之而暗矣,然而明體未嘗不存也,拂拭而已耳。
” 果決人似忙[56],心中常有餘閑[57];因循人似閑[58],心中常有餘忙[59]。
【譯文】 處事果斷堅決的人看上去好像很忙,其實心中常常很悠閑;遲延拖拉的人看上去好像很悠閑,其實心中常常很忙亂。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三:“果決人似忙,心中常有餘閑;因循人似閑,心中常有餘累。
” 寡欲故靜[60],有主則虛[61]。
【譯文】 欲望少所以内心清淨,有主見才能虛懷若谷。
【源流】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十九:“如伊川雲:‘有主則實’,又雲:‘有主則虛’。
”按,程頤為洛陽伊川人,世稱伊川先生。
此處“有主則虛”句當本于宋代程頤之語。
無欲之謂聖[62],寡欲之謂賢[63],多欲之謂凡[64],徇欲之謂狂[65]。
【譯文】 沒有欲念的人稱為聖人,欲念很少的人稱為賢人,欲念多的人稱為凡人,放縱欲望的人稱為狂人。
【源流】 清孫奇逢《理學宗傳》卷二十五《明儒考》“陳幾亭龍正”條:“無欲之謂聖,寡欲之謂賢,多欲之謂凡,徇欲之謂狂。
”按,陳龍正,号幾亭,《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陳龍正之語。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
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欲則閑。
人之心術[66],多欲則險[67],寡欲則平[68]。
人之心事[69],多欲則憂,寡欲則樂。
人之心氣[70],多欲則餒[71],寡欲則剛[72]。
【譯文】 人的心胸,欲念多則狹窄,欲念少則寬廣。
人的心境,欲念多則忙亂,欲念少則悠閑。
人的心術,欲念多則陰險,欲念少則平和。
人的心緒,欲念多則憂愁,欲念少則快樂。
人的精神狀态,欲念多則頹廢喪氣,欲念少則剛健有力。
宜靜默[73],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74],四者切己良箴[75]。
忌多欲,忌妄動[76],忌坐馳[77],忌旁骛[78],四者切己大病[79]。
常操常存[80],得一恒字訣[81];勿忘勿助,得一漸字訣。
【譯文】 應當沉靜少言,從容不迫,謹慎嚴肅,勤儉節約,這四點都是與自身密切相關的良言。
切忌欲念過多,草率行事,終日空想,心神不專,這四點都是與自身密切相關的大問題。
好的原則要長久地堅持與存養,訣竅在一個“恒”字;在堅持的過程中既不要懈怠也不要冒進,訣竅在一個“漸”字。
敬守此心[82],則心定;斂抑其氣[83],則氣平。
【譯文】 恭敬謹慎地堅守人的本心,則内心安定;收斂抑制虛妄浮躁之氣,則心平氣和。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84],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譯文】 人的本性中本來就不缺少什麼,因此人的本性中亦不可再添加什麼。
君子之心不勝其小[85],而器量涵蓋一世[86];小人之心不勝其大[87],而志意拘守一隅[88]。
【譯文】 君子的心思非常細密,但器量卻可以包舉天地;小人的心思極其誇大,但志向卻局限一隅。
【源流】 清刁包《潛室劄記》卷上:“君子之心不勝其小,而器量涵蓋一世;小人之心不勝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 怒是猛虎,欲是深淵。
【譯文】 憤怒好比猛虎,欲望好似深淵。
忿如火[89],不遏則燎原[90];欲如水[91],不遏則滔天[92]。
【譯文】 憤怒好比烈火,不加遏制便會大火燎原;欲望恰似洪水,不加遏制便會大水滔天。
懲忿如摧山[93],窒欲如填壑[94];懲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95]。
【譯文】 控制憤怒如同鏟平高山,遏制欲望如同填平溝壑;控制憤怒如同救火,遏制欲望如同防洪。
【源流】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第七十二:“隻是懲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遷善如風之迅,改過如雷之烈。
”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第七十二:“懲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按,《格言聯璧》此句皆本于朱子之語。
心一松散[96],萬事不可收拾[97]。
心一疏忽[98],萬事不入耳目[99]。
心一執着[100],萬事不得自然[101]。
【譯文】 内心一懈怠,什麼事都做不好。
内心一疏忽,什麼事都注意不到。
内心一固執,什麼事都無法使之順其自然。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一:“心一松散,萬事不可收拾。
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
心一執着,萬事不得自然。
” 一念疏忽[102],是錯起頭[103];一念決裂[104],是錯到底。
【譯文】 一念之間造成錯誤而不加在意,這是犯錯的開始;一念之間造成錯誤而堅決不改,這是一錯到底。
古之學者,在心上做工夫[105],故發之容貌[106],則為盛德之符[107];今之學者,在容貌上做工夫,故反之于心[108],則為實德之病[109]。
【譯文】 古時的學者,在内心修養上下功夫,所以外化到容貌儀表上,就成了高尚德行的标志;如今的學者,隻在容貌儀表上下功夫,所以反觀他們的内心,就成了高尚德行的損害。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古之學者,在心上做工夫,故發之外面者,為盛德之符;今之學者,在外面做工夫,故反之于心,則為實德之病。
” 處逆境心[110],須用開拓法[111];處順境心,要用收斂法[112]。
【譯文】 對待逆境的心态,要用積極樂觀的方法;對待順境的心态,要用内斂克制的方法。
世路風霜[113],吾人煉心之境也[114]。
世情冷暖[115],吾人忍性之地也[116]。
世事颠倒[117],吾人修行之資也[118]。
【譯文】 世間風霜雨雪,是我磨煉心性的地方。
社會人情冷暖,是我堅忍性情的地方。
人生坎坷命運不佳,是我修為進步的資本。
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119];旋乾轉坤的經綸[120],自臨深履薄處得力[121]。
【譯文】 青天白日般的節操道義,從隐秘深暗的獨處之中培養而來;治理國家的才幹能力,從做事小心謹慎中獲得。
【源流】 明
【譯文】 人心就像種子,心中滿是勃勃生機,物欲禁锢使其無法生長,然而勃勃的生機并未消失,疏遠那些物欲即可;人心就像鏡子,全身都是光明潔淨,惡習熏染它使其黯淡無光,然而光明的本質不曾逝去,拭去那些惡習即可。
【源流】 明劉宗周《學言》:“人心如谷種,滿腔都是生意,物欲锢之而滞矣,然而生意未嘗不在也,疏之而已耳;又如明鏡,全體渾是光明,習染薰之而暗矣,然而明體未嘗不存也,拂拭而已耳。
” 果決人似忙[56],心中常有餘閑[57];因循人似閑[58],心中常有餘忙[59]。
【譯文】 處事果斷堅決的人看上去好像很忙,其實心中常常很悠閑;遲延拖拉的人看上去好像很悠閑,其實心中常常很忙亂。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三:“果決人似忙,心中常有餘閑;因循人似閑,心中常有餘累。
” 寡欲故靜[60],有主則虛[61]。
【譯文】 欲望少所以内心清淨,有主見才能虛懷若谷。
【源流】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十九:“如伊川雲:‘有主則實’,又雲:‘有主則虛’。
”按,程頤為洛陽伊川人,世稱伊川先生。
此處“有主則虛”句當本于宋代程頤之語。
無欲之謂聖[62],寡欲之謂賢[63],多欲之謂凡[64],徇欲之謂狂[65]。
【譯文】 沒有欲念的人稱為聖人,欲念很少的人稱為賢人,欲念多的人稱為凡人,放縱欲望的人稱為狂人。
【源流】 清孫奇逢《理學宗傳》卷二十五《明儒考》“陳幾亭龍正”條:“無欲之謂聖,寡欲之謂賢,多欲之謂凡,徇欲之謂狂。
”按,陳龍正,号幾亭,《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陳龍正之語。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
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欲則閑。
人之心術[66],多欲則險[67],寡欲則平[68]。
人之心事[69],多欲則憂,寡欲則樂。
人之心氣[70],多欲則餒[71],寡欲則剛[72]。
【譯文】 人的心胸,欲念多則狹窄,欲念少則寬廣。
人的心境,欲念多則忙亂,欲念少則悠閑。
人的心術,欲念多則陰險,欲念少則平和。
人的心緒,欲念多則憂愁,欲念少則快樂。
人的精神狀态,欲念多則頹廢喪氣,欲念少則剛健有力。
宜靜默[73],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74],四者切己良箴[75]。
忌多欲,忌妄動[76],忌坐馳[77],忌旁骛[78],四者切己大病[79]。
常操常存[80],得一恒字訣[81];勿忘勿助,得一漸字訣。
【譯文】 應當沉靜少言,從容不迫,謹慎嚴肅,勤儉節約,這四點都是與自身密切相關的良言。
切忌欲念過多,草率行事,終日空想,心神不專,這四點都是與自身密切相關的大問題。
好的原則要長久地堅持與存養,訣竅在一個“恒”字;在堅持的過程中既不要懈怠也不要冒進,訣竅在一個“漸”字。
敬守此心[82],則心定;斂抑其氣[83],則氣平。
【譯文】 恭敬謹慎地堅守人的本心,則内心安定;收斂抑制虛妄浮躁之氣,則心平氣和。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84],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譯文】 人的本性中本來就不缺少什麼,因此人的本性中亦不可再添加什麼。
君子之心不勝其小[85],而器量涵蓋一世[86];小人之心不勝其大[87],而志意拘守一隅[88]。
【譯文】 君子的心思非常細密,但器量卻可以包舉天地;小人的心思極其誇大,但志向卻局限一隅。
【源流】 清刁包《潛室劄記》卷上:“君子之心不勝其小,而器量涵蓋一世;小人之心不勝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 怒是猛虎,欲是深淵。
【譯文】 憤怒好比猛虎,欲望好似深淵。
忿如火[89],不遏則燎原[90];欲如水[91],不遏則滔天[92]。
【譯文】 憤怒好比烈火,不加遏制便會大火燎原;欲望恰似洪水,不加遏制便會大水滔天。
懲忿如摧山[93],窒欲如填壑[94];懲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95]。
【譯文】 控制憤怒如同鏟平高山,遏制欲望如同填平溝壑;控制憤怒如同救火,遏制欲望如同防洪。
【源流】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第七十二:“隻是懲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遷善如風之迅,改過如雷之烈。
”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第七十二:“懲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按,《格言聯璧》此句皆本于朱子之語。
心一松散[96],萬事不可收拾[97]。
心一疏忽[98],萬事不入耳目[99]。
心一執着[100],萬事不得自然[101]。
【譯文】 内心一懈怠,什麼事都做不好。
内心一疏忽,什麼事都注意不到。
内心一固執,什麼事都無法使之順其自然。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一:“心一松散,萬事不可收拾。
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
心一執着,萬事不得自然。
” 一念疏忽[102],是錯起頭[103];一念決裂[104],是錯到底。
【譯文】 一念之間造成錯誤而不加在意,這是犯錯的開始;一念之間造成錯誤而堅決不改,這是一錯到底。
古之學者,在心上做工夫[105],故發之容貌[106],則為盛德之符[107];今之學者,在容貌上做工夫,故反之于心[108],則為實德之病[109]。
【譯文】 古時的學者,在内心修養上下功夫,所以外化到容貌儀表上,就成了高尚德行的标志;如今的學者,隻在容貌儀表上下功夫,所以反觀他們的内心,就成了高尚德行的損害。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古之學者,在心上做工夫,故發之外面者,為盛德之符;今之學者,在外面做工夫,故反之于心,則為實德之病。
” 處逆境心[110],須用開拓法[111];處順境心,要用收斂法[112]。
【譯文】 對待逆境的心态,要用積極樂觀的方法;對待順境的心态,要用内斂克制的方法。
世路風霜[113],吾人煉心之境也[114]。
世情冷暖[115],吾人忍性之地也[116]。
世事颠倒[117],吾人修行之資也[118]。
【譯文】 世間風霜雨雪,是我磨煉心性的地方。
社會人情冷暖,是我堅忍性情的地方。
人生坎坷命運不佳,是我修為進步的資本。
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119];旋乾轉坤的經綸[120],自臨深履薄處得力[121]。
【譯文】 青天白日般的節操道義,從隐秘深暗的獨處之中培養而來;治理國家的才幹能力,從做事小心謹慎中獲得。
【源流】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