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養類
關燈
小
中
大
洪應明《菜根譚》“前集”:“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漏屋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從臨深履薄處操出。
” 名譽自屈辱中彰[122],德量自隐忍中大[123]。
【譯文】 名望和聲譽在忍受屈辱中得到彰顯,德行和度量在克制忍耐時得到提升。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124],安詳是處事第一法[125],涵容是待人第一法[126],灑脫是養心第一法[127]。
【譯文】 謙遜退讓是保全自身的首要方法,從容穩重是為人處世的首要方法,寬容和善是待人接物的首要方法,簡單自然是修養身心的首要方法。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一:“甯耐是思事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謙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處人第一法,置富貴、貧賤、死生、常變于度外,是養心第一法。
” 喜來時,一檢點[128]。
怒來時,一檢點。
怠惰時,一檢點。
放肆時[129],一檢點。
【譯文】 喜出望外時,應當謹言慎行。
怒不可遏時,應當謹言慎行。
懶散懈怠時,應當謹言慎行。
放縱任性時,應當謹言慎行。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喜來時一點檢,怒來時一點檢,怠惰時一點檢,放肆時一點檢,此是省察大條款。
” 自處超然[130],處人藹然[131];無事澄然[132],有事斬然[133];得意淡然[134],失意泰然[135]。
【譯文】 獨處時超然脫俗,與人相處時和氣友善;閑來無事時内心清淨,處理事情時堅決果斷;春風得意時平淡面對,失意落魄時安然自若。
【源流】 明耿定向《耿天台先生文集》卷十九:“自處超然,處人藹然。
無事澄然,有事斬然。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 靜能制動[136],沉能制浮[137],寬能制褊[138],緩能制急[139]。
【譯文】 平靜能夠克制妄動,沉穩能夠克制浮躁,寬宏大量能夠克制心胸狹窄,安閑舒緩能夠克制焦慮急躁。
【源流】 明薛瑄《讀書錄》卷七:“靜能制動,沉能制浮,寬能制褊,緩能制急。
” 天地間真滋味[140],惟靜者能嘗得出[141];天地間真機括[142],惟靜者能看得透。
【譯文】 天地間真正的奧秘,唯有内心平靜的人方能領會得到;天地間真正的大道,唯有内心平靜的人方能參悟得透。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一:“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天地間真情景,惟靜者能題得破。
” 有才而性緩[143],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144],斯為大智。
【譯文】 有才華且性情穩重,這樣的人必定是有大才華的人;有智慧且心氣平和,這樣的人必定是有大智慧的人。
氣忌盛[145],心忌滿[146],才忌露[147]。
【譯文】 氣勢切忌盛氣淩人,内心切忌驕傲自滿,才華切忌顯露炫耀。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 有作用者[148],器宇定是不凡[149];有智慧者,才情決然不露[150]。
【譯文】 有作為的人,胸襟必定不同于凡夫俗子;有智慧的人,才華必然不會輕易顯露炫耀。
意粗性躁,一事無成;心平氣和,千祥骈集[151]。
【譯文】 粗心大意性情急躁,終究一事無成;内心平靜性情和順,必定好運連連。
世俗煩惱處,要耐得下[152]。
世事紛擾處[153],要閑得下。
胸懷牽纏處[154],要割得下[155]。
境地濃豔處[156],要淡得下。
意氣忿怒處,要降得下。
【譯文】 世間塵俗煩惱,要耐得下性子。
世事紛繁瑣碎,要保持閑适的心情。
心中有所牽挂,要割舍得下。
身處美色之中,要淡然面對。
任性發怒之時,要克制得住。
【源流】 明耿定向《耿天台先生文集》卷十九:“俗情濃酽處澹得下,俗情苦惱處耐得下,俗情勞擾處閑得下,俗情牽纏處斬得下,斯為學問得力處也。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化用明代耿定向之語。
以和氣迎人[157],則乖沴滅[158]。
以正氣接物[159],則妖氛消[160]。
以浩氣臨事[161],則疑畏釋[162]。
以靜氣養身[163],則夢寐恬[164]。
【譯文】 以和善之氣待人,則沖突紛争自會消滅。
以正直之氣交往,則麻煩災禍自會消失。
以浩然之氣做事,則疑慮擔憂自會消散。
以沉靜之氣修養身心,則夜裡睡覺自然安穩。
觀操存[165],在利害時[166]。
觀精力,在饑疲時[167]。
觀度量,在喜怒時。
觀鎮定,在震驚時[168]。
【譯文】 看一個人的操守,要在他身處危難的時候。
看一個人的精力,要在他饑餓疲憊的時候。
看一個人的度量,要在他高興或憤怒的時候。
看一個人的鎮定,要在他震撼驚駭的時候。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四:“觀操存在利害時,觀精力在饑疲時,觀度量在喜怒時,觀存養在紛華時,觀鎮定在震驚時。
”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169],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170]。
【譯文】 面對大事難事時,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有擔當。
遭逢逆境順境時,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有胸襟。
遇到喜悅或發怒時,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有修養。
與衆人一起時,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有見識。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 輕當矯之以重[171],浮當矯之以實[172],褊當矯之以寬[173],執當矯之以圓[174],傲當矯之以謙,肆當矯之以謹,奢當矯之以儉,忍當矯之以慈[175],貪當矯之以廉,私當矯之以公[176]。
放言當矯之以緘默[177],好動當矯之以鎮靜[178],粗率當矯之以細密,躁急當矯之以和緩[179],怠惰當矯之以精勤[180],剛暴當矯之以溫柔[181],淺露當矯之以沉潛[182],溪刻當矯之以渾厚[183]。
【譯文】 輕浮應當用穩重來糾正,浮躁應當用踏實來糾正,心胸狹窄應當用寬宏大量來糾正,固執應當用圓融來糾正,傲慢應當用謙遜來糾正,任意應當用嚴謹來糾正,奢侈應當用儉樸來糾正,殘忍應當用仁慈來糾正,貪婪應當用廉潔來糾正,自私應當用公義來糾正。
言語放縱應當用沉默少言來糾正,好動應當用沉靜來糾正,粗心大意應當用心思細密來糾正,躁動急切應當用平和舒緩來糾正,懈怠懶惰應當用專心勤勉來糾正,剛猛粗暴應當用溫和柔順來糾正,淺薄直率應當用深沉内斂來糾正,刻薄挑剔應當用樸實敦厚來糾正。
*** [1]性分(f&e
” 名譽自屈辱中彰[122],德量自隐忍中大[123]。
【譯文】 名望和聲譽在忍受屈辱中得到彰顯,德行和度量在克制忍耐時得到提升。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124],安詳是處事第一法[125],涵容是待人第一法[126],灑脫是養心第一法[127]。
【譯文】 謙遜退讓是保全自身的首要方法,從容穩重是為人處世的首要方法,寬容和善是待人接物的首要方法,簡單自然是修養身心的首要方法。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一:“甯耐是思事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謙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處人第一法,置富貴、貧賤、死生、常變于度外,是養心第一法。
” 喜來時,一檢點[128]。
怒來時,一檢點。
怠惰時,一檢點。
放肆時[129],一檢點。
【譯文】 喜出望外時,應當謹言慎行。
怒不可遏時,應當謹言慎行。
懶散懈怠時,應當謹言慎行。
放縱任性時,應當謹言慎行。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喜來時一點檢,怒來時一點檢,怠惰時一點檢,放肆時一點檢,此是省察大條款。
” 自處超然[130],處人藹然[131];無事澄然[132],有事斬然[133];得意淡然[134],失意泰然[135]。
【譯文】 獨處時超然脫俗,與人相處時和氣友善;閑來無事時内心清淨,處理事情時堅決果斷;春風得意時平淡面對,失意落魄時安然自若。
【源流】 明耿定向《耿天台先生文集》卷十九:“自處超然,處人藹然。
無事澄然,有事斬然。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 靜能制動[136],沉能制浮[137],寬能制褊[138],緩能制急[139]。
【譯文】 平靜能夠克制妄動,沉穩能夠克制浮躁,寬宏大量能夠克制心胸狹窄,安閑舒緩能夠克制焦慮急躁。
【源流】 明薛瑄《讀書錄》卷七:“靜能制動,沉能制浮,寬能制褊,緩能制急。
” 天地間真滋味[140],惟靜者能嘗得出[141];天地間真機括[142],惟靜者能看得透。
【譯文】 天地間真正的奧秘,唯有内心平靜的人方能領會得到;天地間真正的大道,唯有内心平靜的人方能參悟得透。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一:“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天地間真情景,惟靜者能題得破。
” 有才而性緩[143],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144],斯為大智。
【譯文】 有才華且性情穩重,這樣的人必定是有大才華的人;有智慧且心氣平和,這樣的人必定是有大智慧的人。
氣忌盛[145],心忌滿[146],才忌露[147]。
【譯文】 氣勢切忌盛氣淩人,内心切忌驕傲自滿,才華切忌顯露炫耀。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 有作用者[148],器宇定是不凡[149];有智慧者,才情決然不露[150]。
【譯文】 有作為的人,胸襟必定不同于凡夫俗子;有智慧的人,才華必然不會輕易顯露炫耀。
意粗性躁,一事無成;心平氣和,千祥骈集[151]。
【譯文】 粗心大意性情急躁,終究一事無成;内心平靜性情和順,必定好運連連。
世俗煩惱處,要耐得下[152]。
世事紛擾處[153],要閑得下。
胸懷牽纏處[154],要割得下[155]。
境地濃豔處[156],要淡得下。
意氣忿怒處,要降得下。
【譯文】 世間塵俗煩惱,要耐得下性子。
世事紛繁瑣碎,要保持閑适的心情。
心中有所牽挂,要割舍得下。
身處美色之中,要淡然面對。
任性發怒之時,要克制得住。
【源流】 明耿定向《耿天台先生文集》卷十九:“俗情濃酽處澹得下,俗情苦惱處耐得下,俗情勞擾處閑得下,俗情牽纏處斬得下,斯為學問得力處也。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化用明代耿定向之語。
以和氣迎人[157],則乖沴滅[158]。
以正氣接物[159],則妖氛消[160]。
以浩氣臨事[161],則疑畏釋[162]。
以靜氣養身[163],則夢寐恬[164]。
【譯文】 以和善之氣待人,則沖突紛争自會消滅。
以正直之氣交往,則麻煩災禍自會消失。
以浩然之氣做事,則疑慮擔憂自會消散。
以沉靜之氣修養身心,則夜裡睡覺自然安穩。
觀操存[165],在利害時[166]。
觀精力,在饑疲時[167]。
觀度量,在喜怒時。
觀鎮定,在震驚時[168]。
【譯文】 看一個人的操守,要在他身處危難的時候。
看一個人的精力,要在他饑餓疲憊的時候。
看一個人的度量,要在他高興或憤怒的時候。
看一個人的鎮定,要在他震撼驚駭的時候。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四:“觀操存在利害時,觀精力在饑疲時,觀度量在喜怒時,觀存養在紛華時,觀鎮定在震驚時。
”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169],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170]。
【譯文】 面對大事難事時,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有擔當。
遭逢逆境順境時,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有胸襟。
遇到喜悅或發怒時,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有修養。
與衆人一起時,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有見識。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 輕當矯之以重[171],浮當矯之以實[172],褊當矯之以寬[173],執當矯之以圓[174],傲當矯之以謙,肆當矯之以謹,奢當矯之以儉,忍當矯之以慈[175],貪當矯之以廉,私當矯之以公[176]。
放言當矯之以緘默[177],好動當矯之以鎮靜[178],粗率當矯之以細密,躁急當矯之以和緩[179],怠惰當矯之以精勤[180],剛暴當矯之以溫柔[181],淺露當矯之以沉潛[182],溪刻當矯之以渾厚[183]。
【譯文】 輕浮應當用穩重來糾正,浮躁應當用踏實來糾正,心胸狹窄應當用寬宏大量來糾正,固執應當用圓融來糾正,傲慢應當用謙遜來糾正,任意應當用嚴謹來糾正,奢侈應當用儉樸來糾正,殘忍應當用仁慈來糾正,貪婪應當用廉潔來糾正,自私應當用公義來糾正。
言語放縱應當用沉默少言來糾正,好動應當用沉靜來糾正,粗心大意應當用心思細密來糾正,躁動急切應當用平和舒緩來糾正,懈怠懶惰應當用專心勤勉來糾正,剛猛粗暴應當用溫和柔順來糾正,淺薄直率應當用深沉内斂來糾正,刻薄挑剔應當用樸實敦厚來糾正。
*** [1]性分(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