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類

關燈
文】 古時的君子,擔心自己沒有能力,所以努力學習;現在的君子,認為無能很可恥,所以極力掩飾。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古之君子,病其無能也,學之;今之君子,恥其無能也,諱之。

    ” 眼界要闊,遍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106],熟讀五經諸史[107]。

     【譯文】 要想眼界開闊,就要廣泛遊曆各地名山大川;要想度量宏大,就要熟讀儒家經典和曆代史書。

     先讀經,後讀史,則論事不謬于聖賢[108];既讀史,複讀經,則觀書不徒為章句[109]。

     【譯文】 先讀經書,後讀史書,讨論事情就不會與聖賢的觀點相違背;讀過了史書,再來讀經書,看書就不會隻停留在章節句子的層面了。

     讀經傳則根柢厚,看史鑒則議論偉[110];觀雲物則眼界寬[111],去嗜欲則胸懷淨[112]。

     【譯文】 讀聖賢經傳,學問才會根底紮實;看曆代史書,議論才會精辟奇偉;飽覽山川美景,眼界才會開闊;戒除不良嗜好和欲望,心地才能純潔幹淨。

     一庭之内,自有至樂;六經以外[113],别無奇書[114]。

     【譯文】 家中庭院之内,總有些事物會帶給人莫大的快樂;儒家六經之外,便沒有值得稱道的書了。

     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見已讀書,如逢故人。

     【譯文】 讀沒有看過的書,就如同得到益友;讀看過的書,就如同遇到故人。

     【源流】 明陳繼儒《陳眉公集》卷十四《讀書十六觀》:“吾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見已讀書如逢故人。

    ” 何思何慮,居心當如止水[115];勿助勿忘[116],為學當如流水。

     【譯文】 何須過多地思考和憂慮呢?内心應當如止水一般平靜;不要操之過急,也不要不思進取,學習當如流水一般持之以恒。

     心不欲雜[117],雜則神蕩而不收[118];心不欲勞[119],勞則神疲而不入[120]。

     【譯文】 心不要雜亂,内心雜亂就會心神渙散而不能集中精力;心不要勞累,内心勞累就會精神疲憊而不能充分思考。

     【源流】 清毛德琦《白鹿書院志》卷六《學規》“參議葛寅亮課語”條:“心不欲雜,雜則神蕩而不收;心不欲勞,勞則神疲而不入。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葛寅亮之語。

     心慎雜欲[121],則有餘靈[122];目慎雜觀[123],則有餘明[124]。

     【譯文】 内心要慎防雜念,使心思保持純淨,這樣才能思維敏捷;眼睛要慎防亂看,使眼睛得到休息,這樣才能目光敏銳。

     案上不可多書[125],心中不可少書;魚離水則鱗枯,心離書則神索[126]。

     【譯文】 書桌上的書不宜太多,心中的書卻不能太少;魚離開了水身體就會幹枯,心離開了書精神便沒了寄托。

     【源流】 明缪昌期《從野堂存稿》卷八《論文》:“案上不可多書,胸中不可少書。

    ” 志之所趨[127],無遠勿屆[128],窮山距海不能限也[129];志之所向,無堅不入[130],銳兵精甲不能禦也[131]。

     【譯文】 隻要追求遠大的志向,就沒有到不了的地方,即便高山大海也無法阻擋;隻要追求遠大的志向,任何困難都無法阻攔,即便強大的軍隊也無法抵擋。

     【源流】 宋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三十三《志道字說》:“志之所趨,亡遠不達,窮山钜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禦也。

    ” 把意念沉潛得下[132],何理不可得;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

     【譯文】 隻要把心思沉潛下來,沒有什麼事理會弄不明白;隻要能把志氣激發起來,沒有什麼事情會做不好。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一:“把意念沉潛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 不虛心,便如以水沃石[133],一毫進入不得;不開悟[134],便如膠柱鼓瑟[135],一毫轉動不得。

     【譯文】 求學不虛心,便像用水澆石頭一樣,水一點兒也進不去;學習不用心領悟,便像用膠粘住弦柱的瑟一樣,一絲一毫都無法轉動,沒有收獲。

     不體認[136],便如電光照物,一毫把捉不得[137];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車,陸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譯文】 學習不用心體察認識,便像閃電照過萬物,一點兒也沒掌握得到;學習不親自實踐,便像走水路卻要用車,走旱路卻要用船,一點兒作用都起不了。

     讀書貴能疑,疑乃可以啟信[138];讀書在有漸[139],漸乃克底有成[140]。

     【譯文】 讀書貴在有懷疑精神,有懷疑才能啟發人們探尋真理;讀書要循序漸進,能循序漸進才能堅持到底有所成就。

     看書求理,須令自家胸中點頭[141];與人談理,須令人家胸中點頭。

     【譯文】 讀書學習求取道理,應當得到自己内心的認可;和别人談論道理,應當得到别人内心的認可。

     愛惜精神,留他日擔當宇宙[142];蹉跎歲月[143],問何時報答君親[144]。

    戒浩飲[145],浩飲傷神。

    戒貪色[146],貪色滅神[147]。

    戒厚味[148],厚味昏神[149]。

    戒飽食,飽食悶神[150]。

    戒多動,多動亂神。

    戒多言,多言損神[151]。

    戒多憂,多憂郁神[152]。

    戒多思,多思撓神[153]。

    戒久睡,久睡倦神。

    戒久讀,久讀苦神。

     【譯文】 愛惜自己的精神,以待将來擔當天下大任;虛度光陰,試問何時才能報答君王和父母。

    戒酗酒,酗酒損傷神志。

    戒好色,好色銷蝕神志。

    戒美味,美味使人神志遲鈍不敏。

    戒飽食,飽食使人神志昏沉欲睡。

    戒多動,多動使人神志混亂。

    戒多言,多言使人神志損耗。

    戒多憂,多憂使人神志郁結。

    戒多思,多思使人神志擾亂。

    戒久睡,久睡使人神志疲乏。

    戒久讀,久讀使人神志勞頓。

     【源流】 明董其昌《畫禅室随筆》卷三《評文》:“隻是這個人須要養起精神,戒浩飲,浩飲傷神。

    戒貪色,貪色滅神。

    戒厚味,厚味昏神。

    戒飽食,飽食悶神。

    戒多動,多動亂神。

    戒多言,多言損神。

    戒多憂,多憂郁神。

    戒多思,多思撓神。

    戒久睡,久睡倦神。

    戒久讀,久讀苦神。

    人若調養得精神完固,不怕文字無解悟,無神氣,自是矢口動人,此是舉業最上一乘。

    ” *** [1]世家:門第高貴、世代相傳的名門望族。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仲子,齊之世家也。

    ’”漢趙岐注:“孟子言仲子,齊之世卿大夫之家。

    ” [2]積德:積累德行。

     [3]即未:即便沒有。

     [4]究竟:終究,最終。

     [5]不期:不期待,不要求。

     [6]徒:僅,隻。

     [7]擅(shàn)一藝微長:擅長一門微不足道的技藝。

    微,微不足道的,不值一提的。

    長,長處。

    此處指技藝或能力。

     [8]讀書種子:有才學,能夠傳承文化的讀書人。

    宋黃庭堅《山谷别集·戒讀書》:“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讀書種子斷絕。

    有才氣者出,便當名世矣。

    ” [9]恕(shù):推己及人,發自内心地理解他人,即孔子的“忠恕”之道。

    《論語·裡仁》:“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宋邢昺疏:“忠,謂盡中心也;恕,謂忖己度物也。

    ” [10]子臣弟友:做兒子、做大臣、做弟弟、做朋友。

    指人在社會中總要不可避免地處于這幾種位置與角色之中。

    《論語·顔淵》:“齊景公問政于孔子。

    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11]五倫:舊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間五種倫理關系,也稱五常。

    本分: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12]名教:名分與教化,指以傳統儒家思想為根據制定的名分與倫理準則的禮法體系。

    《管子·山至數》:“昔者周人有天下,諸侯賓服,名教通于天下,而奪于其下,何數也?” [13]文學:學問。

    功名:功業。

     [14]謬(miù):錯誤。

    此處指造成不好的影響。

     [15]文學功名适濟其奸:學問和功業恰好會助長他的邪惡。

    适,恰好,恰巧。

    濟,幫助,助長。

    奸,惡行,不好的行為。

     [16]戰雖有陣: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