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類

關燈
《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顧璘之語。

     懔閑居以體獨[56],蔔動念以知幾[57],謹威儀以定命[58],敦大倫以凝道[59],備百行以考旋[60],遷善改過以作聖[61]。

     【譯文】 一人閑居獨處時應當以嚴肅的态度來體悟先賢“慎獨”的教誨,内心若有動念便要預先有所估計,善于發現事物發展變化的細微征兆,細心注意自己莊重的容止儀态以此來掌握自己的命運;尊崇倫常大道使自己成為賢者,使自己的各種行為完備進退交往無不圓融妥當,内心向善并能改正自己的過失使自己成為聖賢。

     【源流】 明劉宗周《人譜》“證人要旨”條下:“一曰懔閑居以體獨,二曰蔔動念以知幾,三曰謹威儀以定命,四曰敦大倫以凝道,五曰備百行以考旋。

    ” 收吾本心在腔子裡[62],是聖賢第一等學問;盡吾本分在素位中[63],是聖賢第一等工夫[64]。

     【譯文】 把自己的良心放入胸中,這便是聖賢最高的學問;在自己的職位上盡到責任和義務,這便是聖賢最高的修養。

     【源流】 宋程頤、程颢《二程遺書》卷七:“心要在腔子裡。

    ” 萬理澄澈[65],則一心愈精而愈謹;一心凝聚[66],則萬理愈通而愈流。

     【譯文】 如果萬事萬物的道理都明白透徹了,那麼心思便愈加專精細密;如果心思能夠專注,那麼萬事萬物的道理便愈加通達流暢。

     【源流】 清唐鑒《國朝學案小識》卷六《守道學案》“安丘劉先生”條:“(劉先生)又曰:‘萬理澄澈,則一心愈精而愈謹;一心凝聚,則萬理愈通而愈流。

    ’”按,“安丘劉先生”即劉源渌,《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劉源渌之語。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67];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譯文】 宇宙内千千萬萬的事,都是自己的分内之事;自己的分内之事,就是宇宙内千千萬萬的事。

     【源流】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卷五十八“文安陸象山先生九淵”條:“他日讀古書,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

    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宋代陸九淵之語。

     身在天地後,心在天地前;身在萬物中,心在萬物上。

     【譯文】 身體雖然在天地萬物産生之後産生,但内心的思考已經追溯到了天地萬物産生之前;身體雖然存在于世間萬物之中,但内心卻已升到了天地之上關照着這個世界。

     【源流】 清金武祥《粟香随筆》卷六:“‘身在天地後,心在天地前’,邵康節先生詩也;‘身在萬物中,心在萬物上’,陳白沙先生詩也;均于高超處有學問在。

    ”按,《格言聯璧》“身在天地後”二句當本于宋代邵雍之語;“身在萬物中”二句當本于明代陳白沙之語。

     觀天地生物氣象[68],學聖賢克己工夫[69]。

    下手處是自強不息,成就處是至誠無息[70]。

     【譯文】 觀察天地萬物的景象,學習聖賢克己修身的功夫。

    從自強不息做起,達到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後仍堅持不懈方為圓滿。

     以聖賢之道教人易,以聖賢之道治己難。

    以聖賢之道出口易,以聖賢之道躬行難[71]。

    以聖賢之道奮始易[72],以聖賢之道克終難[73]。

    聖賢學問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74];後世學問是兩截,不修己隻管治人[75]。

     【譯文】 用聖賢之道來教育别人很容易,然而用聖賢之道來管理自己卻很難。

    嘴裡講講聖賢之道很容易,但要親自踐行聖賢之道卻很難。

    踐行聖賢之道剛開始的時候很容易,但要自始至終地踐行卻很難。

    聖賢之道是一套完整的學問,就像君主想要推行王道必須以其自身的德行作為根本。

    後代的學問将這套完整的體系割裂開來,不修養自己的德行隻顧着管教别人。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一:“聖賢學問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

    後世學問是兩截,不修己,隻管治人。

    ”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以聖賢之道教人易,以聖賢之道治人難。

    以聖賢之道出口易,以聖賢之道躬行難。

    以聖賢之道奮始易,以聖賢之道克終難。

    以聖賢之道當人易,以聖賢之道慎獨難。

    以聖賢之道口耳易,以聖賢之道心得難。

    以聖賢之道處常易,以聖賢之道處變難。

    過此六難,真到聖賢地步。

    區區六易,豈不君子路上人,終不得謂笃實之士也。

    ” 口裡伊周[76],心中盜跖[77],責人而不責己[78],名為挂榜聖賢[79];獨懔明旦[80],幽畏鬼神[81],知人而複知天[82],方是有根學問。

     【譯文】 嘴裡說着伊尹、周公等聖賢高尚的德行,心中卻如同盜跖那樣的強盜一般卑劣不堪,隻要求别人而不要求自己,這種人就叫“挂榜聖賢”;白天獨處能夠嚴肅不苟,夜晚能夠敬畏鬼神,懂得人事更懂得天道,這才是有根底的學問。

     無根本底氣節,如酒漢毆人[83],醉時勇,醒來退消[84],無分毫氣力;無學問底識見,如庖人炀竈[85],面前明,背後左右,無一些照顧。

     【譯文】 沒有根本的氣節,就如同醉漢打人,酒醉時很勇敢,酒醒後勇氣便消退了,沒有一點力氣;沒有學問的見識,就如同廚師面對着爐竈燒火,隻有面前光明,而背後左右,卻都注意不到。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四:“無根本底氣節,如酒漢毆人,醉時勇,醒時索然無分毫氣力;無學問底識見,如庖人炀竈,面前明,背後左右無一些照顧。

    ” 理以心得為精[86],故當沉潛[87],不然,耳邊口頭也;事以典故為據[88],故當博洽[89],不然,臆說杜撰也[90]。

     【譯文】 道理要用心領悟才會理解得好,所以應當潛下心來體會,不然就會流于耳邊口頭的說教了;事理要以典故為依據,所以應當學識廣博,不然就會流于毫無根據的叙述和虛構了。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二:“理以心得為精,故當沉潛,不然耳邊口頭也;事以典故為據,故當博洽,不然臆說杜撰也。

    ” 隻有一毫粗疏處[91],便認理不真,所以說惟精[92],不然,衆論淆之而必疑[93];隻有一毫二三心[94],便守理不定[95],所以說惟一[96],不然,利害臨之而必變[97]。

     【譯文】 哪怕有那麼一絲一毫的疏忽大意,便會認識道理認識得不真切,所以說唯有精益求精,如若不然,面對衆說紛纭的混亂局面必然會猶豫不決;哪怕有那麼一絲一毫的三心二意,便不能堅守真理,所以說唯有堅定專一,如若不然,面對利害權衡時必然改變原來的立場。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一:“隻有一毫粗疏處,便認理不真,所以說‘惟精’,不然衆論淆之而必疑;隻有一毫二三心,便守理不定,所以說‘惟一’,不然,利害臨之而必變。

    ” 接人要和中有介[98],處事要精中有果[99],認理要正中有通[100]。

     【譯文】 對待他人要寬和而不失原則,處理事情要周密而不失果斷,認識道理要嚴正而不失通達。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三:“接人要和中有介,處事要精中有果,認理要正中有通。

    ” 在古人之後,議古人之失則易[101];處古人之位,為古人之事則難。

     【譯文】 生在古人之後,議論古人的功過得失很容易;如果自己處在古人的位置上,做古人所做的事就會發現很難。

     【源流】 清張培仁《靜娛亭筆記》卷二:“薛文清公曰:‘在古人後,議古人之事易;處古人地,為古人之事難。

    ’”按,薛瑄谥文清,《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代薛瑄之語。

     古之學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102];今之學者,得一善言,務以悅人[103]。

     【譯文】 古時候的學者,得到一句有益的話,就會将它放到自己身上付諸實踐;現在的學者,得到一句有益的話,卻竭力用它來取悅他人。

     【源流】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卷十七“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條注文:“《北堂書鈔》引《新序》雲:‘齊王問墨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何如?對曰:古之學者,得一善言,以附其身;今之學者,得一善言,務以悅人。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新序》載錄墨子之語。

     古之君子,病其無能也[104],學之;今之君子,恥其無能也,諱之[105]。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