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類

關燈
【題解】 “學問類”一章主要讨論的是讀書與修身。

    在編者看來,讀書與修身存在着緊密的聯系。

    高尚品行的養成,靠的是用心讀書,而這裡所指的書,主要是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儒家經典。

    在讀書修身的過程中,學習儒家聖賢經典是實現個人道德提升的重要途徑。

    通過學習聖賢經典,可以使人明确道德的意義,樹立高尚的節操,擁有擔當天下的廣闊胸懷和強烈的責任感,進而成為聖賢一樣偉大而高尚的人。

    這與中國傳統社會中士大夫階層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自我價值實現之路互相印證。

     編者在講述讀書修身之法的同時,首先冷靜地告誡人們修身并非易事,要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可有絲毫的放松和懈怠,尤其在獨處的環境中,更要時刻嚴格約束自己,并且在嚴肅認真的修養中,也要保持看問題、想事情的通達與圓融,不可太過拘泥和偏執。

    因此,編者特意借古今學者的差異來說明古時學者的通達與當今學者的偏執。

    其次,着重強調讀書求理時要博覽群書氣象宏闊,态度上要認認真真、紮紮實實,不可有一絲一毫的粗心大意。

    同時又要抱有設身處地的“理解之同情”和懷疑精神,議論古人得失,要站在古人的角度考慮,避免求全責備,研習文獻經典,亦不可盲目将其奉為圭臬,應以懷疑之精神和嚴謹之态度探究真理,使讀書求知之路不失坦蕩和公允。

    最後,在具體治學方法上指出,求知治學在樹立遠大目标的同時,更應當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從細微處做起,從自己做起,将道德修養融入普通的日常生活,實現知與行的完美統一。

     古今來許多世家[1],無非積德[2];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

     【譯文】 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名門望族,無一不是因為積累德行而興旺;天地之間堪稱第一等人的品質,歸根結底要靠讀書來養成。

     【源流】 清梁章钜《楹聯續話》卷二:“(姚文僖公)又自撰堂聯雲:‘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語皆近質而實,足以訓俗。

    ”按,姚文田谥文僖,《格言聯璧》此句當化用清代姚文田之堂聯。

     讀書即未成名[3],究竟人高品雅[4];修德不期獲報[5],自然夢穩心安。

     【譯文】 用功讀書,即便沒有成名,最終也會變得人格高尚、品行雅正;修養德行廣行善事卻不期待得到他人的回報,這樣便能睡得踏實,内心安甯。

     為善最樂,讀書便佳。

     【譯文】 如果一個人能将做善事當作自己人生的最大快樂,那麼他讀聖賢之書也一定會讀得很好。

     【源流】 明高攀龍《高子遺書》卷十一載:“朱夫子曰:‘為善最樂,讀書便佳。

    ’” 清尤侗《艮齋雜說》卷四:“‘為善最樂,讀書便佳。

    ’上是東平語,下是朱子語。

    予集作一對。

    ”按,《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載:“日者問東平王處家何等最樂?王言為善最樂!”“為善最樂”确系東漢東平憲王蒼之語,然至明代,“為善最樂,讀書便佳”已成上下一體之楹聯,且時人皆尊為朱子之言,尤氏考辯無誤,然“予集作一對”之論有失允當。

     諸君到此何為,豈徒學問文章[6],擅一藝微長[7],便算讀書種子[8];在我所求亦恕[9],不過子臣弟友[10],盡五倫本分[11],共成名教中人[12]。

     【譯文】 各位到這裡來為的是什麼呢?難道隻是為了學學知識、寫寫文章?擅長一門微不足道的技藝,這便能算得上做學問的讀書人了嗎?其實對自己的要求就是推己及人,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不過是處于兒子、大臣、弟弟、朋友等不同的角色,無論什麼角色都要用自己的心去體諒和理解他們,盡到一個人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這五種關系中的責任和義務,才能使大家共同成為懂禮數、明教化的君子。

     【源流】 清梁章钜《楹聯叢話》卷八:“廣州香山書院聯雲:‘諸君到此何為,豈徒學問文章,擅一藝微長,便算讀書種子;在我所求亦恕,不過子臣弟友,盡五倫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 聰明用于正路,愈聰明愈好,而文學功名益成其美[13];聰明用于邪路,愈聰明愈謬[14],而文學功名适濟其奸[15]。

     【譯文】 人的聰明才智如果用在正道上,那麼越聰明便越好,而學問和功業更會成就他的美德;人的聰明才智若用在了邪道上,那麼越聰明便越糟糕,而學問和功業恰恰會助長他的邪惡。

     【源流】 明馮從吾《少墟集》卷八《善利圖說》:“聰明用于正路,愈聰明愈好,而文學功名,益成其美。

    此處一差,則聰明用于邪路,愈聰明愈差,而文學功名,益濟其惡,故不可不慎也。

    ” 戰雖有陣[16],而勇為本。

    喪雖有禮[17],而哀為本。

    士雖有學,而行為本[18]。

     【譯文】 作戰時雖然要講究一些陣法,但勇敢是最為根本的。

    辦理喪事雖然要有一些禮節,但哀傷是最為根本的。

    讀書人雖然要有學問,但良好的品行是最為根本的。

     【源流】 《墨子·修身》:“君子戰雖有陣,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 飄風不可以調宮商[19],巧婦不可以主中饋[20],文章之士不可以治國家[21]。

     【譯文】 回旋不定的風不是季節更替的标志,所以不可以依據它來調整音律;辦事偷巧的婦女不可以管理家中事務;隻會寫寫文章的文人是不可以用來治理國家的。

     【源流】 明劉基《誠意伯文集》中《〈拟連珠〉六十八首》:“蓋聞觀形于聲,未必見形;求實于名,未必得實。

    是故飄風不可以調宮商,巧婦不可以為家室。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化用明代劉基之語,然至清魏源《古微堂集》作“飄風不可以調宮商,巧婦不可以主中饋,文章之士不可以治國家。

    ”故《格言聯璧》似直接摘引自清人著述。

     經濟出自學問[22],經濟方有本原。

    心性見之事功[23],心性方為圓滿。

    舍事功更無學問[24],求性道不外文章[25]。

     【譯文】 經世濟民的方法隻有源出于學問,那麼這些方法才有了根本和源泉。

    修煉心性進而實現建功立業,那麼心性的修煉才算得上圓滿。

    天下除了建功立業的學問之外便沒有其他的學問了,探求修煉心性之道不外乎多加研讀古代聖賢的文章罷了。

     何謂至行[26],曰庸行[27];何謂大人[28],曰小心[29];何以上達[30],曰下學[31];何以遠到[32],曰近思[33]。

     【譯文】 什麼才是最高的品行呢?即做好普通日常事務;什麼才是德行高尚的人呢?即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做到小心謹慎不忘規矩和禮數;怎樣才能向上發展提升德行呢?即留心學習身邊的普通小事;怎樣才能目光長遠思慮周全呢?即對當下自己的不足作充分地考慮。

     竭忠盡孝,謂之人。

    治國經邦[34],謂之學。

    安危定變[35],謂之才。

    經天緯地[36],謂之文[37]。

    霁月光風[38],謂之度[39]。

    萬物一體[40],謂之仁[41]。

     【譯文】 竭盡忠孝,可以稱為人。

    善于治國安邦,可以稱為有學問。

    能夠穩定危局平定叛亂,可以稱為有才幹。

    治理天下國家的雄才大略,可以稱為文德。

    猶如雨後之清風明月般開朗灑脫,可以稱為風度。

    将自己和世間萬物融為一體,這便是大仁大愛。

     以心術為本根[42],以倫理為桢幹[43],以學問為菑畬[44],以文章為花萼[45],以事業為結實[46],以書史為園林[47],以歌詠為鼓吹[48],以義理為膏粱[49],以著述為文繡[50],以誦讀為耕耘,以記問為居積[51],以前言往行為師友[52],以忠信笃敬為修持[53],以作善降祥為受用[54],以樂天知命為依歸[55]。

     【譯文】 把方正的内心當作根本,把萬事萬物的條理當作主幹,把學問當作良田;把文章當作花朵,把事業當作果實,把記載先賢言行的書籍當作園林;把歌詠聖賢遺作當作典雅的樂曲,把義理當作精美的食物,把著書立說當作華美的衣服;把誦讀當作耕耘,把記錄和求教當作積累,把古聖先賢的言行當作良師益友;把忠正、誠信、樸實、恭敬當作修身的标準,把行善獲福當作上天的恩賜,把樂天知命當作人生的宗旨。

     【源流】 明何喬遠《名山藏》卷八十六《臣林記》“顧璘”條載:“(顧)璘居恒言:‘士大夫當以心術為本根,以倫理為植幹,以學問為菑畬,以事業為結實,以文章為花萼。

    ’”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