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口。

    一天,祖父又對他說:“楊文公幼而不言,文公之父告之曰:‘後園梨落籬,神童知不知?’文公發聲曰:‘不是風揺樹,便是鵲驚枝。

    ’汝風骨若此,何為不言?”黃鑒還是沒有回應。

    後來,祖父帶黃鑒到河邊玩,對他說:“水馬池中走。

    ”黃鑒突然答道:“遊魚波上浮。

    ”從此就會說話了。

    成年後,黃鑒進入館閣(按,北宋稱昭文館、集賢院、史館為三館,與秘閣合稱館閣,通常選拔文采出衆的中低級官員任職,為儲才之所)任職。

    按,黃鑒生平略見《宋史·文苑傳四》及《續資治通鑒長編》等書,據《續資治通鑒長編·仁宗景祐元年八月》,知黃鑒以太常博士、直集賢院參與修《三朝寶訓》,未就而卒,此即《李康靖聞見錄》所言之“任館閣”。

     ②楊詠樓頭:楊,即楊億。

    據《宋朝事實類苑》,楊億數歲時還不會說話。

    一天,家人帶他到高樓上去,不小心碰到孩子的頭,忽然就說話了。

    家人驚問:“汝既能言,能吟詩乎?”楊億道:“能。

    ”家人讓他吟一首與樓有關的詩,楊億遂吟詩道:“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後來楊億成為當世的文壇領袖。

     ③曹兵迅速:曹兵,曹操的軍隊。

    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軍南下荊州,恰逢荊州牧劉表去世,其子劉琮繼位,派人向曹操請降。

    劉備當時屯駐于樊城,直到曹軍抵達宛城才得知,于是率衆離開樊城,前往江陵。

    曹操知道江陵有軍事物資,怕劉備先占據那裡,于是丢掉辎重,輕裝上陣趕到襄陽。

    聽說劉備已經過去,又率領五千精銳騎兵急速追擊,一日一夜疾行三百餘裡,在當陽的長坂追上劉備。

    兩軍交戰,劉備大敗,不得不丢下妻子兒女,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逃走,曹操則俘獲了劉備所部的大量人馬、辎重。

    戰後,劉備放棄占據江陵的計劃,前往江夏和劉表長子劉琦會合。

     ④李使遲留:李使,使者李郃。

    據《後漢書·方術列傳》,漢中太守驚異李郃有不為人知的才德(按,指李郃通五經,善《河》《洛》風星之學,參前“二使入蜀”條。

    此漢中太守即之前朝廷所遣二使之一),征辟李郃任戶曹史。

    當時大将軍窦憲結婚,天下郡國都派人送禮,漢中太守也不能免俗。

    李郃進谏道:“窦将軍椒房之親,不修禮德,而專權驕恣,危亡之禍可翹足而待,願明府一心王室,勿與交通。

    ”太守堅持要派遣使者,李郃無法勸阻,就請求派自己前往,太守答應了。

    李郃一路故意拖延時間,以觀察可能出現的變數。

    走到扶風的時候,果然聽到窦憲失勢被遣回封國并自殺的消息,黨羽也都被處死。

    當時凡與窦憲結交的人都被免職,隻有漢中太守沒有卷入此事。

     【譯文】 黃鑒七歲時還不會說話,祖父一直教他認識各種事物,一天在水池旁對他說“水馬池中走”,黃鑒突然對出“遊魚波上浮”,從此就會說話了;楊億數歲不能言語,某日在高樓上不小心碰了頭,忽然就出聲說話,還應家人的要求吟詩一首。

    曹操南征時,怕劉備搶先占據江陵,于是率領精銳騎兵,一天一夜疾馳三百多裡,在當陽長坂追上并打敗了劉備;李郃勸阻漢中太守不要給大将軍窦憲送禮,太守不聽,李郃于是請求自己前往,沿路故意拖延行程,走到半路,果然聽到窦憲失勢自殺的消息,漢中太守因此沒有被牽連。

     孔明流馬①,田單火牛②。

    五侯奇膳③,九婢珍馐④。

     【注釋】 ①孔明流馬:孔明,即諸葛亮,字孔明。

    流馬,諸葛亮發明的一種運輸器械,現代學者對其形制有多種推測,其中一種觀點認為就是獨輪手推車的前身。

    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建興十二年(234)春季,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全軍從斜谷出擊,用流馬運輸,屯兵于武功縣的五丈原,與司馬懿隔着渭水對峙。

    按,在之前建興九年(231)的北伐中,諸葛亮率蜀漢軍隊出祁山伐魏,則是以另一種叫做木牛的器械運輸糧草。

    據同傳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所載《木牛流馬法》,木牛每件可載一人一年的口糧,如由單人運作,一天可以走幾十裡地,多人同行,則日行二十裡;流馬每件有兩個方形的盛物箱囊,每囊可盛米二斛三鬥,按漢代軍隊日廪七至八升的規格,大約每一流馬的承載量約為一人兩月的食糧。

    建興十二年北伐棄木牛而用流馬,可能是因為自漢中經斜谷入關中,需要行經棧道,路途崎岖,故以裝載力較弱,但較為靈活的流馬承運。

     ②田單火牛:田單,戰國時齊國名将。

    據《史記·田單列傳》,燕國攻齊,齊國各城紛紛投降,隻有莒、即墨兩城仍然堅守。

    田單率宗族逃到即墨,即墨大夫與燕軍交戰敗死,城中推舉田單為将軍,繼續守衛即墨。

    後來,田單離間了燕王與燕軍統帥樂毅的關系,導緻樂毅逃奔趙國,又用各種方式振奮守軍士氣,欺騙燕軍,使其驕傲懈怠。

    随即,田單在城中收集了一千多頭牛,給牛披上紅色絲綢,畫上五彩龍文,牛角上系着尖刀,牛尾系着在油裡泡過的蘆葦。

    等到半夜,田單命守軍點燃蘆葦,放牛出去襲擊燕軍,又派五千勇士跟在後面。

    “牛尾熱,怒而奔燕軍,燕軍夜大驚。

    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軍視之皆龍文,所觸盡死傷”。

    田單的“火牛計”收到奇效,燕軍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大敗,替代樂毅的主帥騎劫敗死。

    田單乘勝追擊,一直将燕軍逐至黃河之濱(即齊國被燕軍侵攻前的北疆),齊國由此得以複國。

     ③五侯奇膳:五侯,漢元帝皇後王政君的弟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五人同日封侯,世稱五侯。

    據《西京雜記》,王氏五侯不和,賓客既入一人門下,就不允許到其他家去,隻有婁護擅長舌辯,能夠輪流就食于五侯之家,五侯争相向婁護贈送珍奇的食物,婁護把這些食物混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獨特的菜肴,時人稱之為“五侯鲭(漢時将魚和肉混合烹饪而成的雜燴稱為鲭)”,視為奇味。

    又《語林》雲:“婁護字君卿,曆遊五侯之門。

    每旦,五侯家各遺饷之,君卿口厭滋味,乃試合五侯所饷之鲭而食,甚美。

    世所謂‘五侯鲭’,君卿所緻。

    ”與《西京雜記》可互相補充。

    按,婁護,《漢書·遊俠傳》作“樓護”,雲:“是時,王氏方盛,賓客滿門,五侯兄弟争名,其客各有所厚,不得左右,唯護盡入其門,鹹得其歡心。

    ……與谷永俱為五侯上客,長安号曰‘谷子雲筆劄,樓君卿唇舌’,言其見信用也。

    母死,送葬者緻車二三千兩,闾裡歌之曰:‘五侯治喪樓君卿。

    ’”而不記五侯鲭事。

     ④九婢(bì)珍馐:九婢,九個婢女。

    據《清異錄》,唐朝丞相段文昌精通烹饪,他家的廚房名為“煉珍堂”,旅途中的庖廚名為“行珍館”。

    家中有一位老婢女,号稱“膳祖”,專門掌管烹饪技法,并負責教授其他婢女。

    四十年來前後換了一百多個女婢,隻有九個人有資格繼承食譜。

    段文昌自己編寫《食經》五十章,當時稱為“鄒平公(段文昌封爵)食憲章”。

     【譯文】 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時,從斜谷出兵,以流馬運輸糧草;田單用火牛計襲擊燕軍,獲得大勝。

    婁護得到王氏五侯的信賴,五侯争相送來珍奇食物,樓護把它們混在一起,成為一種獨特的菜肴,世稱“五侯鲭”;段文昌擅長烹饪,家中有老婢女專管食譜,前後教授給其他一百多個婢女,隻有九個人能學到傳承食譜的地步。

     光安耕釣①,方慕巢由②。

    适嵇命駕③,訪戴操舟④。

     【注釋】 ①光安耕釣:光,即嚴光,東漢著名隐士。

    安,安于。

    據《後漢書·逸民列傳》,嚴光少時有高名,與漢光武帝劉秀一同遊學。

    到光武帝即位之後,他改名換姓,隐身不見。

    光武帝思念其賢,派人按照形貌尋找他,後來齊國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釣澤中。

    ”光武帝猜測此人大概是嚴光,于是遣使者用隆重的禮節前往聘請,往返三次,嚴光才随使者進京。

    到京都後,光武帝任命嚴光為谏議大夫。

    嚴光不願就職,遠走富春山,過着耕種生活,後人稱他釣魚的地方為嚴陵濑(按,嚴光字子陵,故名)。

     ②方慕巢由:方,即薛方,西漢隐士。

    巢由,巢父與許由,都是古代隐士,參前“巢父清高”條。

    據《漢書·王貢兩龔鮑傳》,自成帝至王莽時的清名之士,有齊國薛方,字子容。

    薛方曾被征召,沒有接受,後來王莽又以安車迎接薛方,薛方通過使者上表辭謝說:“堯舜在上,下有巢由,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小臣欲守箕山之節也。

    ”王莽聽了非常高興,就不強迫薛方做官了。

    按,傳說巢父、許由在箕山之下隐居,遠離世務,後世遂以“箕山之節”代指隐士之節操。

     ③适嵇命駕:适,到某處去。

    嵇,嵇康。

    命駕,命人駕上車馬。

    據《世說新語·簡傲》,嵇康和呂安關系非常好,每當兩人互相想念之時,往往“千裡命駕”。

    呂安曾到嵇康家裡去,嵇康不在,他的哥哥嵇喜出門迎接,呂安沒有進門,隻在門上寫了一個“鳳”字就離開了。

    嵇喜不明其意,以為呂安誇獎自己是如同鳳凰一樣的賢才,非常高興。

    其實呂安是譏刺嵇喜為“凡鳥”,即平庸之人。

    按,“鳳”繁體寫為“鳯”,裡面是繁體的“鳥”字。

     ④訪戴操舟:戴,即戴逵(?-395),東晉隐士。

    據《世說新語·任誕》,王徽之住在山陰時,有一天夜裡下起大雪,王徽之半夜睡醒,打開屋門,命人取酒來飲,四處望去,一片皎然。

    于是王徽之起身踱步,吟詠起左思的《招隐詩》,忽然想起戴逵。

    當時戴逵在剡縣隐居,王徽之就連夜乘上小船去看他。

    走了一宿,第二天早晨,王徽之到了戴逵家門前,卻不再前進,轉而返回。

    有人問他緣故,王徽之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譯文】 嚴子陵安于耕釣,推掉老朋友光武帝的聘請與任命,前往富春山種地度日;王莽聘請薛方做官,薛方上表婉言謝絕,表中恭維王莽為堯舜,而以堯時的隐士巢父、許由自比,王莽很高興,就放過了他。

    嵇康和呂安關系密切,一旦互相想念,雖遠隔千裡,也會駕起車馬前去探望;王徽之在雪夜忽然想念戴逵,便連夜乘船去看他,到了戴家門口,興緻已盡,于是又不見戴逵而徑直返回。

     篆推史籀①,隸善鐘繇②。

    邵瓜五色③,李橘千頭④。

     【注釋】 ①篆推史籀(zhòu):篆,篆書,這裡指大篆,漢字的一種字體,據說起源于西周時期。

    史籀,傳說是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是名字。

    《漢書·藝文志》著錄“《史籀》十五篇”,自注雲:“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亡六篇矣。

    ”《說文解字序》亦雲:“及宣王大史籀,著大篆十五篇。

    ”大史,即太史。

    兩者均認為大篆是周宣王的太史名籀者所造,所以本文說“篆推史籀”。

    按,近代學者王國維在《史籀篇疏證序》中指出:“史籀”二字非人名,籀應訓為讀,推測《史籀篇》首句應為“太史籀書”,即“太史讀書”之意,而取“史籀”二字為篇名;而《史籀篇》的成書年代也應在春秋戰國時代,而非西周。

    此亦可備一說。

     ②隸善鐘繇:隸,隸書,漢字字體之一。

    鐘繇,三國時曹魏書法家、大臣。

    據《書斷》卷上《隸書》雲:“漢陳遵字孟公,京兆杜陵人,哀帝之世,為河南太守,善隸書,與人尺牍,主皆藏之以為榮,此其創開隸書之善也。

    爾後鐘元常、王逸少各造其極焉。

    ”又同書卷中分古來書家為“神、妙、能”三品,鐘繇列于《神品》,其小傳雲:“繇善書,師曹喜、蔡邕、劉德升。

    ……元常(按,鐘繇字)隸、行入神,八分入妙。

    ” ③邵瓜五色:邵,即邵平,又作召平,秦朝人,曾受封東陵侯。

    據《史記·蕭相國世家》,秦朝滅亡後,東陵侯召平失爵成為平民,家境貧困,于是在長安城東以種瓜為業。

    其瓜非常美味,世人稱之為“東陵瓜”。

     ④李橘千頭:李,即李衡,三國時吳國官員。

    據《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李衡每當打算置辦家産,其妻習氏總是不同意,後遂密遣奴客十人,在武陵郡龍陽縣(今湖南漢壽)的汜洲上建起宅第,種甘橘(按,即柑橘)千株。

    臨終時,李衡對兒子說:“汝母惡我治家,故窮如是。

    吾州裡有千頭木奴,不責汝衣食,歲上一匹絹,亦可足用耳。

    ”李衡去世後二十多天,兒子把父親的遺言向母親彙報了,其母說:“此當是種甘橘也。

    汝家失十戶客來七八年,必汝父遣為宅。

    汝父恒稱太史公言‘江陵千樹橘,當封君家’。

    吾答曰:‘且人患無德義,不患不富,若貴而能貧,方好耳,用此何為!’”到吳末,柑橘成熟,李家每年能賺數千匹絹,家境逐漸殷實。

    蓋李衡所謂“歲上一匹絹”,指的是一棵橘樹每年産果的收益。

    由此,後來人們遂以“木奴”指稱柑橘。

     【譯文】 傳說周宣王時的太史籀創造了大篆字體;鐘繇擅長隸書,《書斷》将他的隸書列入最高一級的神品。

    邵平本為秦之東陵侯,秦亡後在長安城東種瓜為生,世稱東陵瓜;李衡瞞着妻子在龍陽縣種柑橘千株,臨終前告訴兒子家中有千頭木奴,柑橘長成後,李家因此富裕起來。

     芳留玉帶①,琳蔔金瓯②。

    孫陽識馬③,丙吉問牛④。

     【注釋】 ①芳留玉帶:芳,即李春芳,明代大學士。

    據《堯山堂外紀》,李春芳年輕時在句曲山(按,即茅山,在今江蘇句容)的崇明寺讀書,寫詩送給寺中僧人,雲:“年年山寺聽鳴鐘,匹馬長途憶遠公。

    它日定須留玉帶,題詩未許碧紗籠。

    ”後來李春芳入閣為大學士,寺僧持詩到京師來,李春芳果然解下玉帶贈給他。

    僧人攜玉帶回到寺裡,建樓收藏,稱為玉帶樓。

     ②琳蔔金瓯:琳,即崔琳,唐代官員。

    瓯,罐子。

    據《次柳氏舊聞》記載,唐玄宗擅長八分書,将任命宰相前,總是親筆寫下名字,放在案上。

    有一次,太子進見,玄宗用金瓯扣住所寫的名字,問太子:“宰相名,汝庸能知之乎?即射中,賜若卮酒也。

    ”當時還是太子的唐肅宗跪拜,答道:“非崔琳、盧從願乎?”玄宗稱是,拿起金瓯,并賜給太子一杯酒。

    當時崔琳、盧從願都有足以做宰相的名望,玄宗屢次想要讓他們為相,但是崔、盧兩家宗族繁盛,依附他們的人很多,因此玄宗最終也沒有任用二人。

     ③孫陽識馬:孫陽,春秋時期的相馬專家,後世稱之為“伯樂”,或雲曾為趙簡子禦者。

    據《戰國策·楚策》,汗明見春申君,對春申君說:“君亦聞骥乎?夫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

    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

    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幂之。

    骥于是俯而噴,仰而鳴,聲達于天,若出金石聲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

    今仆之不肖,阨于州部,堀穴窮巷,沉洿鄙俗之日久矣。

    君獨無意湔拔仆也,使得為君高鳴屈于梁乎?”東方朔《七谏》用其事,雲:“骥躊躇于弊輂兮,遇孫陽而得代。

    ”王逸注雲:“孫陽,伯樂姓名也。

    ”《韓詩外傳》亦雲:“使骥不得伯樂,安得千裡之足。

    ”可見孫陽善于識别千裡馬,是自先秦以來的共識。

     ④丙吉問牛:丙吉(?-前55),西漢大臣。

    據《漢書·丙吉傳》,丙吉做丞相以後,出行路遇兩群人鬥毆,死傷者躺在路面上,丙吉徑直從旁邊過去,并不過問,掾史感到很奇怪。

    繼續前行,丙吉又遇到有人趕着牛行走,牛喘得吐出舌頭,丙吉反而停下車,命騎吏去問牛主:“逐牛行幾裡矣?”掾屬們覺得丞相不問人死而問牛喘是不知輕重,丙吉說:“民鬥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丞相課其殿最,奏行賞罰而已。

    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于道路問也。

    方春少陽用事,未可大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

    三公典調和陰陽,職當憂,是以問之。

    ”衆人于是佩服丙吉能識大體。

     【譯文】 李春芳年輕時在句容的崇明寺讀書,曾贈詩給僧人,說“它日定須留玉帶”,入内閣後,果然把玉帶送給崇明寺;唐玄宗用金瓯扣住将要任命的宰相名字,考問太子,太子猜測可能是崔琳、盧從願,玄宗稱是,但終因崔、盧兩家宗族強盛,沒有任用。

    孫陽善于識馬,據說在太行山上路遇拉不動鹽車的千裡馬,下車為它哭泣;丙吉為相後出行,先遇鬥毆,後遇牛喘,他不憂民死而為牛喘擔心,是因為他認為牛如果在春季就熱得發喘,是時令不正的表現,恐怕将有災害,三公有調和陰陽的職責,應當為此憂心。

     蓋忘蘇隙①,聶報嚴仇②。

    公藝百忍③,孫昉四休④。

     【注釋】 ①蓋忘蘇隙:蓋,即蓋勳,東漢官員。

    蘇,即蘇正和,東漢人。

    據《後漢書·蓋勳傳》,蓋勳做漢陽長史(漢陽,東漢至魏時期郡名。

    在今甘肅天水一帶,治甘肅甘谷,涼州刺史平時亦駐節于此。

    漢代邊郡置長史以代郡丞)時,武威太守倚仗權勢,恣意貪橫,涼州從事蘇正和依法查辦,将其定罪。

    涼州刺史梁鹄擔心此案追查下來會導緻作為武威太守靠山的貴戚怨恨自己,想要殺蘇正和為自己免責,于是向蓋勳咨詢意見。

    蓋勳和蘇正和有仇,有人勸他借此機會報複,蓋勳說:“不可。

    謀事殺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于是勸阻梁鹄,說:“夫绁食鷹鸢,欲其鸷,鸷而亨(‘亨’同‘烹’)之,将何用哉?”梁鹄聽從了蓋勳的意見。

    蘇正和死裡逃生,十分欣喜,前去感謝蓋勳。

    蓋勳閉門不見,說:“為梁使君謀,不為蘇正和也。

    ”還是像以前一樣怨恨他。

    按,從《後漢書·蓋勳傳》的記載看,蓋勳勸解梁鹄,出自公心,并未忘卻與蘇正和之間的仇隙,《龍文鞭影》謂之“忘隙”,不确。

     ②聶報嚴仇:聶,即聶政,戰國時刺客。

    嚴,即嚴仲子,戰國時人。

    據《史記·刺客列傳》,嚴仲子與韓相俠累有仇,知道聶政是個勇者,就和他結交。

    聶政由于有老母在世,不肯向嚴仲子許諾。

    聶母去世後,聶政葬母服喪完畢,說:“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嚴仲子乃諸侯之卿相也,不遠千裡,枉車騎而交臣。

    臣之所以待之,至淺鮮矣,未有大功可以稱者,而嚴仲子奉百金為親壽,我雖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

    夫賢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親信窮僻之人,而政獨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終,政将為知己者用。

    ”于是仗劍至韓,直入相府,于兵衛之中刺殺俠累,為嚴仲子報仇,又擊殺俠累左右數十人,後自殺而死。

     ③公藝百忍:公藝,即張公藝,唐代人。

    據《舊唐書·孝友傳》,郓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代同居。

    唐高宗封禅泰山時,路過郓州,親自到他家中,問他怎麼做到讓宗族和睦的。

    張公藝讓人拿來紙筆,在紙上寫了一百多個“忍”字。

    唐高宗很贊賞,賜給他缣帛百匹。

    按,後世姓氏各有堂号,張氏堂号為“百忍堂”,出典即在于此。

     ④孫昉四休:孫昉,字景初,北宋人。

    休,停止。

    黃庭堅《四休居士詩》前有小序,雲太醫孫昉為士大夫發藥,多不受謝,自号“四休居士”。

    黃庭堅問他的别号何所取義,孫昉答道:“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

    ”黃庭堅說:“此安樂法也。

    夫少欲者,不伐之家也,知足者,極樂之國也。

    ” 【譯文】 涼州刺史梁鹄欲殺得罪貴戚的從事蘇正和,征詢蓋勳的意見,蓋勳雖與蘇正和有仇,此時卻正言勸谏梁鹄,救了蘇正和,事後蘇正和去向蓋勳道謝,蓋勳拒而不見,依然怨恨他;聶政為替嚴仲子報仇,在母親去世後,刺殺嚴仲子的仇敵韓相俠累,犧牲了自己的性命。

    唐代張公藝九代同居,家族和睦,唐高宗問其秘訣,公藝寫了一百個“忍”字,示意想要團結家族成員就必須要忍耐;北宋孫昉自号“四休居士”,向黃庭堅解釋說:“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

    ”黃庭堅認為這正是求得安樂的法門。

     錢塘驿邸①,燕子樓頭②。

     【注釋】 ①錢塘驿邸:錢塘,古縣名。

    即今浙江杭州。

    驿邸,即驿站。

    據沈遼《任社娘傳》,陶谷奉命出使吳越,其人素有不拘小節之名。

    吳越王知道他的為人,召來名妓任社娘,對她說:“若能為我蠱使者,我重賜汝。

    ”任社娘答道:“此在使者何如。

    然我能得之,必假王寵臣,使我居客館,然後可為也。

    ”吳越王答應了她。

    于是任社娘詐稱守門人的女兒,故作羞澀,通過偶遇和窺視誘惑陶谷。

    陶谷以為她真是驿家女子,占有了她,又要以金帛相贈。

    任社娘說:“我家貧,受使者金帛,是速我死。

    然我生平好歌,為我度曲為詞,使我為好足矣。

    ”陶谷遂贈以詞,雲:“好因緣,惡因緣,奈何天?隻得郵亭幾夜眠,别神仙。

    琵琶撥斷相思調,知音少,待得鸾膠續斷弦,是何年?”第二天,吳越王又請陶谷飲宴,盛集歌妓,命任社娘出拜,陶谷熟視而笑,知道上了吳越王的當,但也并不介意。

    于是任社娘在宴前歌唱陶谷所作之詞,賓主飲酒甚樂。

    事後,任社娘上前謝恩,吳越王大悅,以千金厚賜她。

    按,吳越國是五代時期南方的割據政權,立國于杭州,故雲“錢塘驿邸”。

    此事又見鄭文寶《南唐近事》,雲陶谷出使南唐,倚仗自己是上國使者,輕視南唐。

    南唐名臣韓熙載以妓女秦弱蘭僞作驿卒之女,在驿站做灑掃粗活。

    陶谷喜歡秦弱蘭,與她有了私情,贈給她一首《風光好》(與前引詞略同)。

    過了幾日,南唐後主李煜宴請陶谷,命秦弱蘭唱陶詞勸酒,陶谷氣焰大衰,即日啟程北歸。

    按,關于陶谷贈詞一事,異說較多,如陶谷出使時的朝代是後周還是北宋,出使目的地是南唐還是吳越,所贈對象是任社娘還是秦弱蘭,在南唐宴請陶谷的是中主李璟還是後主李煜,等等,均有不同記載,甚至如龍衮《江南野史》,又以此事屬之于曹翰,不雲系陶谷之事。

    元雜劇有謝善甫《陶學士醉寫風光好》,即演繹陶谷秦弱蘭事,以兩人團圓為結尾,則又為此故事的另一變體了。

     ②燕子樓頭:燕子樓,古樓名。

    在今江蘇徐州。

    白居易詩有《燕子樓》三首,前有小序,雲:“徐州故張尚書(即張愔,以檢校工部尚書任武甯軍節度使,鎮徐州)有愛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風态。

    予為校書郎時,遊徐、泗間。

    張尚書宴予,酒酣,出盼盼以佐歡。

    歡甚,予因贈詩雲:‘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

    ’盡歡而去,爾後絕不相聞,迨茲僅一紀矣。

    昨日,司勳員外郎張仲素缋之訪予,因吟新詩,有《燕子樓》三首,詞甚婉麗。

    诘其由,為盼盼作也。

    缋之從事武甯軍累年,頗知盼盼始末,雲:‘尚書既殁,歸葬東洛。

    而彭城有張氏舊第,第中有小樓,名燕子。

    盼盼念舊愛而不嫁,居是樓十餘年,幽獨塊然,于今尚在。

    ’予愛缋之新詠,感彭城舊遊,因同其題,作三絕句。

    ”按,張仲素作《燕子樓》詩,系以盼盼口吻描述張愔去世後的冷落生活,以及她對張愔的思念,故後人往往以為是盼盼所自作。

    如韋縠《才調集》即作此理解,又将張愔誤認為其父張建封,将盼盼寫成“張建封妾”。

    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亦有此失,且把白集中《感故張仆射諸妓》附會成白居易感盼盼之事而作,還增益了盼盼得詩後不食而死的情節。

    其實張建封與張愔雖相繼以節度使鎮徐州,但張建封以檢校禮部尚書建節,在鎮遷檢校尚書右仆射,世稱“張仆射”,張愔則以檢校工部尚書建節,後以兵部尚書内召,故時人謂之“張尚書”。

    讀白居易《燕子樓》雲:“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墓上來。

    ”可知他始終稱張愔為“尚書”,而所感“張仆射諸妓”必非盼盼。

    又按,元明小說多謂盼盼姓關,不知何據。

     【譯文】 陶谷出使吳越,吳越王命名妓任社娘扮成驿站守門人之女,陶谷占有任社娘,并贈以一詞,後來吳越王與陶谷飲宴,命任社娘唱陶詞,陶谷才知道上了當;武甯節度使張愔有愛妓盼盼,于張愔去世後,堅決不嫁,留居燕子樓中十餘年,曾任武甯從事的張仲素知其事,為作《燕子樓》詩三首,白居易和之,盼盼與燕子樓遂名垂千古。

     十二侵 蘇耽橘井①,董奉杏林②。

    漢宣續令③,夏禹惜陰④。

     【注釋】 ①蘇耽橘井:蘇耽,又稱蘇仙公,傳說中的仙人。

    據《神仙傳》,蘇耽是漢文帝時桂陽(今湖南郴州)人,有仙術。

    某日有數十隻白鶴飛來,化為十八九歲的少年,蘇耽很恭敬地迎接他們,于是跪下對母親說:“某受命當仙,被召有期,儀衛已至,當違色養,即便拜辭。

    ”母親唏噓不已,說:“汝去,使我如何存活?”蘇耽說:“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邊橘樹,可以代養。

    井水一升,橘葉一枚,可療一人。

    兼封一櫃留之,有所阙乏,可以扣櫃言之,所須當至,慎勿開也。

    ”于是出門升天而去。

    第二年,果然發生了瘟疫,遠近鄉鄰都來求蘇母治療,都是用井水和橘葉治好的。

    蘇母生活中有所匮乏的時候,按蘇耽所說去敲櫃子,需要的東西就會出現。

    過了三年,蘇母心中忍不住懷疑,打開查看,有兩隻白鶴從其中飛出來,之後再敲櫃子就不再靈驗了。

    按,《水經注·耒水注》引《桂陽列仙傳》亦載此事,不過文字較為簡略,可能是《神仙傳》故事的源頭。

     ②董奉杏林:董奉,字君異,三國時吳國術士。

    據《神仙傳》,董奉有仙術,能讓人起死回生,後隐居于廬山,為人治病不收錢,隻讓病人痊愈後在山上種杏樹,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

    如此數年,共得杏樹十萬餘株,郁然成林。

    後來杏子成熟了,他就在杏林中作一草倉,告訴人們:“欲買杏者,不須來報,徑自取之。

    得将谷一器置倉中,即自往取一器杏。

    ”有人送谷少而取杏多,就有三四隻老虎怒吼着追逐他,吓得他在逃跑過程中把杏掉了一地,到家再看剩下的杏,和交納的稻谷多少一緻。

    如果遇到有人偷杏,老虎就追到家裡将其咬死,家人還杏謝罪後,偷杏的人就又複活了。

    董奉以每年賣杏得的谷子,赈救貧窮,供給行旅,每年花費三千斛,還能餘下很多。

    按,後世以“杏林”為行醫的代稱。

    對醫術高超的醫生,世人往往以“杏林春滿”頌之,即來源于董奉故事。

     ③漢宣續令:漢宣,指漢宣帝劉詢(前91-前48),西漢第十位皇帝。

    續令,接續時令。

    據《漢書·魏相傳》,魏相任丞相後,多次選取《易陰陽》和《明堂月令》裡的章節上奏,說:“臣聞《易》曰:‘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四時不忒;聖王以順動,故刑罰清而民服。

    ’天地變化,必繇陰陽,陰陽之分,以日為紀。

    日冬夏至,則八風之序立,萬物之性成,各有常職,不得相幹。

    ……明王謹于尊天,慎于養人,故立羲和之官以乘四時,節授民事。

    君動靜以道,奉順陰陽,則日月光明,風雨時節,寒暑調和。

    三者得叙,則災害不生,五谷熟,絲麻遂,草木茂,鳥獸蕃,民不夭疾,衣食有餘。

    若是,則君尊民說,上下亡怨,政教不違,禮讓可興。

    夫風雨不時,則傷農桑;農桑傷,則民饑寒;饑寒在身,則亡廉恥,寇賊奸宄所繇生也。

    臣愚以為陰陽者,王事之本,群生之命,自古賢聖未有不繇者也。

    天子之義,必純取法天地,而觀于先聖。

    ……臣相伏念陛下恩澤甚厚,然而災氣未息,竊恐诏令有未合當時者也。

    願陛下選明經通知陰陽者四人,各主一時,時至明言所職,以和陰陽,天下幸甚!”漢宣帝采納了他的建議。

    按,魏相的建議,核心即我國傳統的“順時而動”思想,認為王者行事要順應時令,自然規律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政事也必須按照這個規律來推行,所以要以“明經通知陰陽者四人”分别按時令來推行政務,防止出現不合時令的政令,這樣就能使陰陽調和、水旱不興。

     ④夏禹惜陰:夏禹,即大禹。

    惜陰,珍惜光陰。

    《藝文類聚·帝王部一·帝夏禹》引《帝王世紀》雲:“堯命以為司空,繼鲧治水。

    乃勞身涉勤,不重徑尺之璧,而愛日之寸陰,手足胼胝。

    ”這裡是以“寸陰(日光下樹影移動一寸)”形容時間很短。

    《晉書·陶侃傳》也記載陶侃常對人說:“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于衆人,當惜分陰,豈可逸遊荒醉,生無益于時,死無聞于後,是自棄也。

    ” 【譯文】 蘇耽将要升天成仙前,對母親說第二年天下會發生瘟疫,可用家中的井水和橘葉治療,後來果然應驗;董奉隐居山中時,為人治病不收錢,病人痊愈後讓他們在山上種杏樹,杏樹成林後又以杏子換來稻谷赈濟百姓。

    漢宣帝時,魏相上書,建議選明經通陰陽者四人,分别主管四時之令;夏禹受堯之命,接替父親鲧繼續治理洪水,号稱“不重徑尺之璧,而愛日之寸陰”,成為後人眼中珍惜時光的典型。

     蒙恬造筆①,太昊制琴②。

    敬微謝饋③,明善辭金④。

     【注釋】 ①蒙恬造筆:蒙恬(?-前210),秦朝将領。

    《太平禦覽·文部二十一·筆》引《博物志》雲:“蒙恬造筆。

    ”又引崔豹《古今注》雲:“牛亨問曰:‘古有書契已來,便應有筆也,世稱蒙恬造筆,何也?’答曰:‘自蒙恬始作秦筆耳。

    以柘木為管,以鹿毛為柱,羊毛為皮,所謂鹿毫竹管也,非謂古筆也。

    ’”按,以我國目前考古發掘成果而言,出土過數支戰國時期的毛筆,可見毛筆早在蒙恬之前就已發明。

    不過,睡虎地戰國秦墓出土的毛筆,确實比年代更早的楚墓毛筆更接近今制,所以崔豹将“秦筆”和“古筆”分開來說,也未必沒有道理。

     ②太昊制琴:太昊,或作太皞、太晧,古帝王名。

    通說太昊即伏羲氏。

    《漢書·古今人表》:“太昊帝宓羲氏。

    ”顔師古注引張晏曰:“太昊,有天下号也。

    作網罟田漁以備犠牲,故曰宓羲氏。

    ”伏羲被傳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相傳中國文化中的許多發明創造都與他有關。

    《初學記·樂部下·琴》引《琴操》曰:“伏犧作琴,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

    ”自注:“按:《世本》《說文》《桓譚新論》并雲神農作琴。

    二說不同。

    ”但《廣雅·釋樂》引《世本》雲:“神農氏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宮商(按,即少宮、少商),……伏羲氏琴長七尺二寸,上有五弦。

    ”則《世本》也是兩說并存的。

    按,古代學者常将發明歸之于聖王賢臣名下,而有些發明又是在不同地區、部族同時或先後出現的,所以有時一件物品會在文獻中出現幾個發明人。

     ③敬微謝饋:敬微,即宗測,字敬微,南朝隐士。

    謝,謝絕。

    據《南齊書·高逸傳》,宗測年輕時好靜而不張揚,不喜人間俗事。

    他對前人“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的做法提出質疑,認為:“誠不能潛感地金,冥緻江鯉,但當用天道,分地利。

    孰能食人厚祿,憂人重事乎?”後來,宗測多次辭去官府的征召,隐居廬山。

    魚複侯蕭子響(齊武帝之子)為江州刺史時,曾派人給宗測送去厚禮,宗測謝絕道:“少有狂疾,尋山采藥,遠來至此。

    量腹而進松術,度形而衣薜蘿,淡然已足,豈容當此橫施!”蕭子響又命人駕車去造訪他,宗測避而不見。

    後來蕭子響不告而來,宗測不得不接待他,也隻是“巾褐對之,竟不交言”,蕭子響隻得很不高興地回去了。

     ④明善辭金:明善,即元明善,元朝大臣。

    據《南村辍耕錄》,元明善曾和某蒙古族大臣一起出使交趾(按,即越南,越南北部古為漢代交趾刺史部,後改交州,五代時期建立“大瞿越國”政權,逐漸成為獨立國家,但我國史書有時仍以舊名相稱),元明善擔任副使。

    回國前,交趾國王贈送給使者們黃金,蒙古人正使接受了,元明善卻堅決推辭。

    國王勸說道:“彼使臣已受矣,公獨何為?”明善回答:“彼所以受者,安小國之心;我所以不受者,全大國之體。

    ”國王聽了,對元明善非常歎服。

     【譯文】 相傳秦朝将領蒙恬以柘木為管,創制了秦筆;在古代文獻中,将古琴的發明權歸之于伏羲氏。

    宗測不慕榮利,謝絕了江州刺史蕭子響饋贈的厚禮;元明善出使交趾,回國前交趾國王贈以黃金,元明善堅決不受。

     睢陽嚼齒①,金藏披心②。

    固言柳汁③,玄德桑陰④。

     【注釋】 ①睢陽嚼齒:睢陽,今河南商丘,此處指曾堅守睢陽的唐代官員張巡。

    據《舊唐書·忠義傳下》,安史之亂爆發後,正在真源縣(今河南鹿邑)做縣令的張巡毅然起兵抗擊叛軍,後與睢陽太守許遠合兵,共守睢陽,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安慶緒部将尹子奇率精銳兵力十餘萬人,進攻睢陽,五月至七月間共攻城數十次,被張巡用計射傷一目。

    後再次率兵數萬圍睢陽,睢陽淪陷,張巡與許遠被俘。

    尹子奇對張巡說:“聞君每戰眦裂,嚼齒皆碎,何至此耶?”張巡說:“吾欲氣吞逆賊,但力不遂耳!”尹子奇命人用大刀撬開張巡的牙關,發現确實隻剩下了三四顆牙齒。

    張巡大罵道:“我為君父義死。

    爾附逆賊,犬彘也,安能久哉!”尹子奇歎服其氣節,想以禮遇軟化張巡,手下有人說:“此人守義,必不為我用。

    素得士心,不可久留。

    ”于是尹子奇下令将張巡殺害。

     ②金藏披心:安金藏,唐代太常寺的工人(按,指樂工,與現代的“工人”概念不同)。

    披,剖開,揭露。

    據《舊唐書·忠義傳上》,唐睿宗載初年間(689-690),武則天行使皇帝職權,睿宗稱為皇嗣。

    少府監裴匪躬、内侍範雲仙都因私下拜谒皇嗣而被腰斬,從此公卿以下官員都不能會見皇嗣,隻有安金藏等樂工能夠在睿宗左右。

    當時有人誣告皇嗣謀反,武則天下令讓酷吏來俊臣審訊此事。

    睿宗左右親信不能忍受審訊之苦,都想認罪屈招,隻有安金藏堅決不招供,對來俊臣大喊道:“公不信金藏之言,請剖心以明皇嗣不反。

    ”随即拔刀自剖其胸,五髒六腑一起流出,流血滿地,氣絕仆地。

    武則天聽聞後,令人把安金藏擡進宮中,派醫生将他的五髒六腑都放回胸腹中,用桑白皮做線進行縫合,然後敷上藥。

    過了一夜,安金藏才醒來。

    武則天親自探望,歎道:“吾子不能自明,不如爾之忠也。

    ”便命令來俊臣停止審訊,睿宗因此免除了災難。

     ③固言柳汁:固言,即李固言。

    據《雲仙雜記》引《三峰集》,李固言未及第前,有一次從一棵古柳樹下經過,聽到彈指聲,固言問是誰,有聲音回應說:“吾柳神九烈君,已用柳汁染子衣矣,科第無疑。

    果得藍袍,當以棗糕祠我。

    ”固言答應了,不久果然狀元及第。

    按,唐代八品、九品官員衣青,故曰“得藍袍”。

     ④玄德桑陰: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劉備少年喪父,與母販履織席為業,他家東南角有一棵高五丈餘的桑樹,枝葉繁茂,遠遠看去好像車上的傘蓋一樣。

    過往者都以為此樹長勢非凡,此家當出貴人。

    劉備小時候經常與同宗族的小夥伴在桑樹下遊戲,說:“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按,古代馬車上設有圓形遮幔,以立柱支撐,名為車蓋或傘蓋;帝王所用的車蓋以鳥羽連綴為飾,故雲“羽葆”。

    劉備宣稱要乘坐“羽葆蓋車”,隻是童稚之語,但後來他立國稱帝,所以這一戲言也被看成幼年有壯志大略的象征。

     【譯文】 張巡守睢陽時,每次作戰都瞪得眼眶裂開,牙都咬碎了,到兵敗被俘時,口中隻剩三五顆牙齒;武則天稱制時,太常工人安金藏為了證明皇嗣睿宗并無謀反之意,拔刀剖心,睿宗得以免禍。

    相傳李固言未中舉前,從一棵古柳樹下經過,柳樹神說已經用柳汁染過他的衣服,預言他将會及第;劉備少時常在家裡的一棵大桑樹陰下遊戲,對小夥伴說将來要坐上有像桑樹繁茂枝葉般傘蓋的車。

     姜桂敦複①,松柏世林②。

    杜預《傳》癖③,劉峻書淫④。

     【注釋】 ①姜桂敦複:姜桂,生姜和肉桂,其性愈老愈辣,此處比喻人越老性格越堅強。

    晏敦複(1071-1141),南宋詩人、大臣。

    宰相晏殊之曾孫。

    據《宋史·晏敦複傳》,晏敦複為人剛直敢言,不屈于秦桧等人的權勢,反對議和。

    紹興八年(1138),金國派遣使者前來議和,要求南宋君臣拜接诏書。

    宋高宗認為此禮難行,下诏征詢侍從、台谏的意見。

    晏敦複時任吏部侍郎,在侍從之列,上疏說:“金兩遣使,直許講和,非畏我而然,安知其非誘我也。

    且謂之屈己,則一事既屈,必以他事來屈我。

    今所遣使以诏谕為名,傥欲陛下易服拜受,又欲分廷抗禮,還可從乎?苟從其一二,則此後可以号令我,小有違異,即成釁端,社稷存亡,皆在其掌握矣。

    ”當時秦桧任宰相,力主“屈己和議”,派人暗中拉攏晏敦複,說:“公能曲從,兩地(按,即兩府,此指宰相之職)旦夕可至。

    ”晏敦複答道:“吾終不為身計誤國家,況吾姜桂之性,到老愈辣,請勿言。

    ”晏敦複平素靜默如不能言,但在朝中議論政事無所回避。

    宋高宗稱贊他說:“鲠峭敢言,可謂無忝爾祖矣。

    ” ②松柏世林:松柏,松樹和柏樹,用來形容堅強不屈的品格。

    世林,即宗承,字世林,東漢末期名士。

    據《世說新語·方正》,宗承與曹操年輩相當,因看不起曹操的為人,不肯和曹操結交。

    等曹操做了司空,總攬朝政,詢問宗承:“可以交未?”宗承回答說:“松柏之志猶存。

    ”由于他的回答冒犯了曹操,遭到疏遠,所以所任官職一直沒有達到與名德相稱的地步。

    但是,曹丕兄弟每次登門拜訪,都是以晚輩的身份,在宗承的坐床下行跪拜禮,以此表示尊敬。

     ③杜預《傳》癖:杜預(222-285),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

    曹魏名臣杜畿之孫,西晉大臣、名将、學者。

    據《世說新語·術解》“王武子善解馬性”條劉孝标注引《語林》,王濟(字武子)愛馬,而且也很會相馬,杜預說:“王武子有馬癖,和長輿有錢癖。

    ”晉武帝問杜預:“卿有何癖?”杜預回答:“臣有《左傳》癖。

    ”按,杜預所著《春秋左氏經傳集解》三十卷,廣泛收錄漢儒對《左傳》的解說,并附以己意,至今仍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④劉峻書淫:劉峻(463-521),南朝學者、文學家。

    書淫,沉溺于書籍。

    淫,這裡是浸淫、沉溺的意思。

    據《梁書·文學傳下》(《南史·劉懷珍傳附劉峻傳》略同),劉峻八歲時被擄掠到北魏,好學而家貧,寄居于他人庑下,經常點着麻炬通宵苦讀,有時昏睡,頭發被燒了,驚醒以後繼續讀書。

    南齊武帝永明(483-493)年間,劉峻回到江南,自謂所見不博,于是想方設法尋求少見的古書,聽說京師誰家有未見之書,總是去懇求借讀,清河人崔慰祖稱之為“書淫”。

    按,劉峻曾注《世說新語》,世稱“劉孝标(劉峻字孝标)注”,引證書籍400餘種,内容詳實,為研究魏晉曆史者所必讀。

     【譯文】 晏敦複力主抗金,拒絕秦桧以入兩府為誘惑,自稱“姜桂之性,到老愈辣”,以示決不依附秦桧;宗承早年就不肯與曹操結交,等曹操總攬朝政後,欲與宗承為友,宗承仍自稱“松柏之志猶存”。

    杜預對晉武帝自稱“臣有《左傳》癖”,著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劉峻少年時常通宵達旦苦讀,回到江南後訪尋異書,聽說沒見過的書,總要借來閱讀,清河崔慰祖稱之為“書淫”。

     鐘會竊劍①,不疑盜金②。

    桓伊弄笛③,子昂碎琴④。

     【注釋】 ①鐘會竊劍:鐘會(225-264),曹魏官員,司馬昭的重要謀臣。

    據《世說新語·巧藝》,鐘會是濟北公荀勖的堂舅,兩人關系不和。

    荀勖有寶劍,價值百萬,收藏在母親鐘夫人那裡。

    鐘會擅長書法,模仿荀勖的筆迹,向荀母要來寶劍,拿走就不奉還了。

    荀勖知道是鐘會搗的鬼,就想法報複他。

    後來鐘會兄弟建了一所價值千萬的豪宅,精美非常,還沒有搬進去住。

    荀勖擅長繪畫,晚上偷偷潛入宅子,在門堂上畫了鐘會已故父親鐘繇的畫像,衣冠相貌和生前一模一樣,栩栩如生。

    鐘氏兄弟進門看到畫像,大為感傷哀痛,這所宅子就空置廢棄了。

     ②不疑盜金:不疑,即直不疑,西漢大臣。

    據《史記·萬石張叔列傳》,直不疑在漢文帝時做郎官(漢朝皇宮中的低級近侍官員,漢初以官員或富家子弟充任,推行察舉制度後,郡國所舉孝廉也例充郎官),同舍之人告假回家(按,漢代郎官需輪流在殿門當值,故非請假不能回家),臨行前錯拿了另一位室友的黃金。

    丢金子的人察覺後,懷疑是直不疑偷的,直不疑也不辯解,自己買了黃金抵償。

    請假回家的人回來以後,把錯帶走的黃金還給失主,失主非常慚愧,直不疑因此獲得了長者的名聲。

     ③桓伊弄笛:桓伊(?-391),東晉官員,善音樂,尤工笛曲,為江左第一。

    據《世說新語·任誕》,王徽之将要離開京都建康,船還停在渚下。

    之前他聽說桓伊善于吹笛,但兩人素不相識。

    此時正巧桓伊從岸邊經過,有人對王徽之說:“是桓子野。

    ”王徽之便令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

    ”桓伊此時已身居高位,平時也聽過王徽之的名聲,便下車,坐在胡床上,為王徽之吹奏三調。

    吹畢,桓伊便上車離去,與王徽之不交一言。

     ④子昂碎琴:子昂,即陳子昂,唐代文學家、詩人。

    據《唐詩紀事》引《獨異記》,陳子昂初入京,不為人知。

    當時東市有人賣胡琴,索價百萬,豪貴傳看,但無人買下,陳子昂當場如價購買。

    圍觀的人問他為什麼要買,陳子昂說:“餘善此樂。

    ”衆人問:“可得一聞乎!”陳子昂答道:“明日可集宣陽裡。

    ”第二天,陳子昂擺設宴席,将胡琴放在席前,餐畢捧着琴說:“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馳走京毂,碌碌塵土,不為人所知。

    此樂,賤工之役,豈宜留心!”于是将琴舉起來摔碎在地上,以文章遍贈來客,一天内就名動京師。

    按,《太平廣記·貢舉二》亦引《獨異志》,文字較《唐詩紀事》更詳,但“舉而碎之”作“舉而棄之”。

     【譯文】 鐘會擅長書法,模仿外甥荀勖的筆迹,寫信從荀母處要來價值百萬的寶劍,荀勖報複鐘會兄弟,在他家新宅門堂上畫了鐘繇的像,導緻新宅空廢;直不疑被同舍的郎官懷疑偷盜黃金,不加辯解,自己買了黃金抵償,真相大白後,遂獲得長者之稱。

    王徽之将出京時,偶遇聞名而未相識的桓伊,請他為自己吹笛,桓伊于是下車,坐在胡床上吹笛三調,吹畢不交一言而去;陳子昂初入京時不為人知,以高價買胡琴吸引觀者,約他們聽琴,及至衆人大集,陳子昂把琴摔碎,将自己所寫文章贈給圍觀之人,一天之内就名動京師。

     琴張禮意①,蘇轼文心②。

    公權隐谏③,蘊古詳箴④。

     【注釋】 ①琴張禮意:琴張,傳說中的先秦人物,有人認為即孔子弟子子張,或認為是孔子弟子,但非子張,莫衷一是。

    禮意,制禮的本意。

    據《莊子·大宗師》,子桑戶、孟之反和子琴張三人結成莫逆之交。

    子桑戶死後,孔子讓子貢去幫着處理喪事,見琴張和孟之反彈着琴,相和而歌道:“嗟來桑戶乎!嗟來桑戶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猶為人猗!”子貢小步快走上前,恭敬地詢問:“敢問臨屍而歌,禮乎?”兩人相視而笑道:“是惡知禮意!”子貢回去告訴孔子,孔子說:“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方内者也。

    外内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則陋矣!”按,所謂“方之外”,就是“區域之外”的意思,引申為“世俗之外”,後世稱僧道為“方外”,即從此典故而來。

    子貢覺得琴張和孟之反在朋友去世後彈琴不合禮法,而琴張和孟之反則認為子貢拘泥于禮法,不知制禮的本意。

    孔子對子貢解釋琴張和孟之反的做法,認為他們是世外之人,不将死生先後放在心上,因此不能以世俗禮法約束。

     ②蘇轼文心:文心,作文時的用心。

    據《春渚紀聞》,蘇轼的文章雄視百世。

    曾經對劉景文說:“某生平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逾此者。

    ”按,蘇轼曾寫過一篇書信體文論《與謝民師推官書》,也表達了類似的文學創作觀點,在這篇文章中,蘇轼稱贊謝民師的詩文如“行雲流水”,“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橫生”。

    這恰恰也是蘇轼自己的創作經驗。

     ③公權隐谏:公權,即柳公權(778-865),唐代官員、書法家。

    隐谏,以隐晦的方式進谏。

    據《舊唐書·柳公權傳》,唐穆宗時,柳公權以夏州節度使掌書記之職入京奏事,唐穆宗說:“我于佛寺見卿筆迹,思之久矣。

    ”即日拜右拾遺,充翰林侍書學士。

    唐穆宗施政多有不當,問柳公權用筆如何能達到盡善的地步,柳公權回答道:“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

    ”穆宗為之改容,明白這是柳公權以用筆為谏。

     ④蘊古詳箴(zhēn):蘊古,即張蘊古(?-631),唐代官員。

    箴,規勸、告誡,這裡指我國古代的一種帶有警戒性質的短文。

    《左傳·襄公四年》:“昔周辛甲之為太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

    ”即讓百官向周王進獻箴言,按官職稱為《某某箴》。

    據《舊唐書·張蘊古傳》,張蘊古性聰敏,博涉書傳,善于作文。

    唐太宗即位時,張蘊古曾奏進《大寶箴(“大寶”即帝王之位)》,這是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勸誡書,詳細提出修身治國的注意事項,希望唐太宗做個有為的聖明君主。

    在文章中,他希望李世民“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擺正自己與天下國家的關系;修身方面,則希望李世民“勿内荒于色,勿外荒于禽,勿貴難得之貨,勿聽亡國之音”;在處事上,要“勿皎皎而清,勿沒沒而暗,勿察察而明”。

    唐太宗愉快地接納了張蘊古的進谏,賜以束帛,并任命他為大理丞。

     【譯文】 子桑戶、孟之反和子琴張三人是莫逆之交,子桑戶死後,琴張和孟之反臨屍而歌,子貢質疑他們的行為不合禮法,琴張和孟之反則反問“你真的懂禮意嗎”;蘇轼作文如行雲流水,自稱“生平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

    唐穆宗問柳公權寫字如何用筆才能盡善,柳公權以“心正則筆正”作答,意在勸谏唐穆宗糾正不當的施政;唐太宗即位時,張蘊古曾奏《大寶箴》作為勸誡,詳細提出皇帝修身治國的各種注意事項,希望唐太宗做個聖明君主。

     廣平作賦①,何遜行吟②。

    荊山泣玉③,夢穴唾金④。

     【注釋】 ①廣平作賦:廣平,即宋璟(663-737),唐代大臣,曾任宰相,封廣平郡公,世稱宋廣平。

    宋璟曾作《梅花賦》,有名于世,其中有“若夫瓊英綴雪,绛萼着霜,俨如傅粉,是謂何郎。

    清香潛襲,疏蕊暗臭,又如竊香,是謂韓壽。

    凍雨晚濕,夙露朝滋,又如英皇,泣于九嶷。

    愛日烘晴,明蟾照夜,又如神人,來自姑射。

    煙晦晨昏,陰霾晝閟,又如通德,掩袖擁髻。

    狂飚卷沙,飄素摧柔,又如綠珠,輕身墜樓”這樣清麗的句子。

    劉禹錫《獻權舍人書》雲:“昔宋廣平之沉下僚也,蘇公味道時為繡衣直指使者,廣平投以《梅花賦》,蘇盛稱之,自是方列于聞人之目。

    ”可知宋璟因此賦得到蘇味道的推許。

    皮日休《桃花賦序》則雲:“餘嘗慕宋廣平之為相,貞姿勁質,剛态毅狀。

    疑其鐵腸石心,不解吐婉媚辭。

    然睹其文而有《梅花賦》,清便富豔,得南朝徐庾體,殊不類其為人也。

    ”這是說宋璟的為人與文章風格有很大差别。

     ②何遜行吟:何遜,南朝文人。

    據《記纂淵海·花卉部·梅花》引《梁書》雲:“何遜作揚州法曹,廨舍有梅花一株,遜吟詠其下。

    後居洛,思梅,再請其任。

    抵揚州,花方盛,遜對花徬徨終日。

    ”所謂“行吟”,蓋即“吟詠其下”之概括。

    然何遜傳見《梁書·文學傳上》,全無此語。

    葛立方《韻語陽秋》雲:“老杜詩雲:‘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按遜傳無揚州事,而遜集亦無揚州梅花詩,但有《早梅詩》雲:‘免園摽物序,驚時最是梅。

    銜霜當露發,映雪凝寒開。

    枝橫卻月觀,花繞淩風台。

    應知早飄落,故逐上春來。

    ’杜公前詩乃逢早梅而作詩,故用何遜事,又意卻月淩風,皆揚州台觀名爾。

    近時有妄人假東坡名,作《老杜事實》一編,無一事有據。

    至謂遜作揚州法曹,廨舍有梅一株,遜吟詠其下,豈不誤學者?”據此,可知《記纂淵海》所引何遜雲雲,蓋出托名蘇轼之《老杜事實》,所雲出《梁書》者,應亦為《老杜事實》所标。

    編者不加核查,率爾照錄,遂為人所愚弄。

     ③荊山泣玉:荊山,山名,在今湖北南漳,《韓非子》作“楚山”。

    一說“荊”“楚”本為同義詞,秦國避始皇父子楚諱,改“楚”為“荊”,故“楚山”即“荊山”。

    據《韓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從楚山找到一塊玉璞(玉的原石),先是獻給楚厲王,厲王使玉匠相看。

    玉匠說:“石也。

    ”厲王以為和氏欺騙他,刖(把腳砍掉)其左足。

    楚武王即位後,和氏又以玉獻給武王,武王使玉匠相看,玉匠又回答說:“石也。

    ”武王以為卞和是騙子,刖其右足。

    之後楚文王即位,和氏抱着玉璞,在楚山之下痛哭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

    文王聽說後,派人詢問和氏:“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氏答道:“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文王于是使玉匠剖開玉璞,得到一塊稀世寶玉,命名為“和氏之璧”。

     ④夢穴唾金:夢穴,傳說中的洞穴名。

    據《太平廣記·寶一》引《述異記》,南康雩都縣(今江西于都)沿江三裡處有地名夢口,旁邊有一個洞穴,如同石室,上有山崖。

    有一人乘船從下遊到雩都縣裡去,在離此崖幾裡的地方,搭載了一個穿黃衣、擔着兩籠黃瓜的乘客。

    黃衣人上船後要吃的,船主也給了他酒食。

    路過山崖時,船主想要吃黃瓜,乘客不給,在食盤上吐了一口唾沫,就徑直登崖,進到石頭裡去了。

    船主開始對黃衣人的行為很生氣,後來見他進了石頭,才知道他不是一般人,拿過食器再看,唾沫都變成黃金了。

     【譯文】 唐代大臣宋璟曾作《梅花賦》,文辭清豔,為蘇味道所賞識;何遜曾寫有《早梅詩》,杜甫詩雲:“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後人遂造言何遜任揚州法曹時,經常在官署梅花下吟詠,離任後又請再任。

    楚人和氏将璞玉獻給楚王,兩遭刖刑,待楚文王即位後,他抱着璞玉在楚山之下哭了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文王命玉工剖璞,才确定裡面确實是美玉;南康雩都有夢口,旁有山崖、石穴,有一個黃衣人搭船到這裡,向面前的盤子裡吐了一口唾沫,就登上山崖,進到石中去了,船主再看時,唾沫都變成了黃金。

     孟嘉落帽①,宋玉披襟②。

    沫經三敗③,獲被七擒④。

     【注釋】 ①孟嘉落帽:孟嘉,字萬年,東晉著名文人。

    陶淵明之外祖父。

    據陶潛《晉故征西大将軍長史孟府君(嘉)傳》,孟嘉少年即負有才名,後來任征西大将軍桓溫的參軍,頗受器重。

    有一年重陽節,桓溫在龍山(山名,在今湖北江陵,今名八寶山)遊覽,幕府僚屬都随同出行。

    當時參佐們都穿戎裝,一陣風刮來,吹掉了孟嘉的帽子,孟嘉自己還沒有察覺。

    桓溫示意左右的人别告訴他,想觀察他的言行舉止。

    孟嘉依舊談笑風生,渾然不覺。

    過了一陣,孟嘉去了廁所,桓溫趁機讓人把孟嘉的帽子撿起來,放在他的席位上。

    又命人取來紙筆,讓咨議參軍孫盛寫了一篇嘲弄孟嘉落帽卻不自知的文章,壓在帽子下。

    孟嘉回到座位時,看到嘲弄的文章,就要了一支筆作答,不加思索,文辭超卓,賓客都為之驚歎。

    孟嘉的才思敏捷,由此可見一斑。

     ②宋玉披襟:宋玉,戰國晚期楚國文學家。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雲:“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谏。

    ”披襟,敞開衣襟。

    宋玉曾寫有一篇《風賦》,賦中提到,楚襄王在蘭台遊玩,宋玉在旁邊侍奉。

    恰遇一陣風刮過,楚王敞開衣襟說:“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答道:“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而共之!”楚王不解其意。

    宋玉說:“其清涼雄風,則飄舉升降,乘淩高城,入于深宮。

    邸華葉而振氣,徘徊于桂椒之間,翺翔于激水之上。

    将擊芙蓉之精。

    ……乃得為大王之風也。

    ”又對楚王說:“庶人之風,塕然起于窮巷之間,堀堁揚塵,勃郁煩冤,沖孔襲門。

    動沙堁,吹死灰,駭溷濁,揚腐餘,邪薄入甕牖,至于室廬……”宋玉所說的兩種“風”,實際是當時社會貴族與平民的兩種處境,貴族生活優越,故可以享受清涼的“雄風”,而平民百姓則隻能雌伏于下,忍受令人“溷濁”的“雌風”。

     ③沫經三敗:沫,即曹沫,春秋時魯國人,一說即與魯莊公論戰之曹刿。

    據《史記·刺客列傳》,曹沫憑勇力侍奉魯莊公,為魯将,與齊國交戰,三次敗北。

    魯莊公害怕,獻上遂邑(古地名。

    在今山東肥丘)向齊國求和。

    齊魯約定在柯地(古地名。

    在今山東東阿、陽谷間)會盟,曹沫也随莊公參加會盟。

    在盟壇上,曹沫持匕首劫持齊桓公,桓公左右之人不敢輕舉妄動,問他:“子将何欲?”曹沫說:“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

    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齊桓公于是答應全部歸還魯國被侵占的土地。

    于是曹沫扔掉匕首,走下盟壇,回到群臣的位置上,神色不變,辭令如故”。

    齊桓公事後大怒,要背棄自己的誓約,管仲勸慰說:“不可。

    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于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

    ”于是桓公就将之前侵占的魯國領土,包括曹沫三次戰敗失土在内,全部歸還魯國。

    事後,諸侯都贊揚桓公能守信,即使在被脅迫的情況下答應的條件也不會反悔。

     ④獲被七擒:獲,即孟獲,三國時蜀漢人。

    據《華陽國志·南中志》,建興三年(225)夏五月,諸葛亮渡過泸水,進征益州(這裡指益州郡,漢郡名。

    治今雲南昆明,非作為刺史部的益州)。

    生擒南中叛軍首領孟獲,置于軍中,問他:“我軍如何?”孟獲回答:“恨不相知,公易勝耳。

    ”諸葛亮認為當前主要敵人是北方的曹魏政權,而南中好叛亂,應該讓他們把所有詐術計謀都用出來,于是赦免孟獲,讓他回去集合軍隊再戰。

    這樣一共七次擒獲孟獲,七次赦免。

    到後來,孟獲等人為之心服,夷(指南中少數民族)漢叛軍也都想投降了。

    諸葛亮又問孟獲,孟獲回答道:“明公,天威也,邊民長不為惡矣。

    ”此後諸葛亮收攬當地俊傑為官屬,如孟獲後來就官至禦史中丞,又從當地征調金、銀、丹、漆,耕牛、戰馬,以供軍國之用。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征南中事甚簡,僅言:“三年春,亮率衆南征,其秋悉平。

    軍資所出,國以富饒。

    ”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叙述較詳,蓋即據《華陽國志》所述剪裁而成。

     【譯文】 孟嘉随桓溫遊龍山,席間被風吹落帽子,桓溫讓孫盛做文嘲弄他,孟嘉看到後,不假思索,直接提筆回複,在座者都為之歎服。

    楚襄王在蘭台遊玩,遇風刮過,楚王敞開衣襟,感歎風帶來的舒暢,宋玉遂為楚王說“大王之風”與“庶人之風”。

    曹沫為魯将,與齊國交戰,三戰三敗,後兩國在柯地會盟,曹沫持匕首劫持齊桓公,逼他歸還了魯國被侵占的土地;諸葛亮征讨南中,七次擒獲叛軍首領孟獲,七次将他釋放,讓他集合軍隊再戰,後來孟獲被打得心服口服,終于徹底順從,諸葛亮遂收當地豪傑為官屬,又從當地征發财物,以供軍國之用。

     易牙調味①,鐘子聆音②。

    令狐冰語③,司馬琴心④。

     【注釋】 ①易牙調味:易牙,春秋時齊桓公的寵臣,一稱雍巫(雍,官名。

    即雍人,主宰割烹饪之事;巫,應為易牙的本名)。

    調味,調和五味,代指烹饪。

    《左傳·僖公十七年》:“雍巫有寵于衛共姬,因寺人貂以薦羞于公,亦有寵,公許之立武孟。

    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

    冬十月乙亥,齊桓公卒。

    易牙入,與寺人貂因内寵以殺群吏,而立公子無虧。

    ”《左傳》言雍巫(易牙)因進獻食物,得到齊桓公的寵信,故世傳易牙善于烹饪,《孟子·盡心上》說:“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

    ”《呂氏春秋·審應覽·精谕》也說:“孔子曰:‘淄、渑之合(按,傳說淄水、渑水的水味各有不同)者,易牙嘗而知之。

    ’”可知在戰國時期人的印象裡,易牙已經是“知味”的代表。

    《管子》《韓非子》《史記·齊太公世家》等書記易牙殺子蒸之,以獻桓公,得到他的寵信,其記載較為晚出,未必足信。

    又《論衡&m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