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dot譴告》雲:“狄牙之調味也,酸則沃之以水,淡則加之以鹹。
水火相變易,故膳無鹹淡之失也。
”或雲此“狄牙”即“易牙”。
《論衡》提到了狄牙具體的烹饪手法,可能是漢人對易牙故事的進一步完善。
②鐘子聆音:鐘子,即鐘子期,春秋時楚國人。
據《呂氏春秋·本味》,俞伯牙善于鼓琴,鐘子期則善于欣賞。
伯牙彈琴時意在高山,子期聽了以後說:“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彈琴時志在流水,子期聽了以後說:“蕩蕩乎若流水!”子期死後,伯牙認為世上再也沒有知音,于是就不再彈琴。
③令狐冰語:令狐,即令狐策,十六國時前涼人。
冰語,在冰上說話。
據《晉書·藝術傳》,孝廉令狐策夢見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的人說話,請索紞給他解夢。
索紞說:“冰上為陽,冰下為陰,陰陽事也。
‘士如歸妻,迨冰未泮’(按,此《詩經·邶風·匏有苦葉》句),婚姻事也。
君在冰上與冰下人語,為陽語陰,媒介事也。
君當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
”令狐策不信,說:“老夫耄矣,不為媒也。
”不料,過了不久,敦煌太守田豹讓令狐策給自己的兒子和本地人張公徵的女兒做媒,仲春二月,恰是冰融化的時節,兩人成婚,夢兆就這樣應驗了。
因有此典故,後來遂稱媒人為“冰人”。
④司馬琴心:司馬,即司馬相如,西漢文學家。
琴心,用琴來表達心聲。
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相如是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初為梁孝王賓客,梁孝王去世後,相如回到故鄉,家貧,生活沒有着落。
臨邛(今四川邛崃)縣令王吉與司馬相如為故交,邀請司馬相如到臨邛來。
司馬相如抵達臨邛後,王吉天天拜訪他,司馬相如開始還見他,後來就托病不見,王吉卻更顯恭敬,以此為司馬相如擡高身價。
當地富人卓王孫聽說縣令有貴客,便請司馬相如和王吉一起前來飲宴。
宴席上,王吉邀請司馬相如彈琴,當時卓王孫有女卓文君新寡,而喜好音樂,“故相如缪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司馬相如雍容閑雅,氣度不凡,卓文君從門中窺視,暗暗喜歡上了他。
宴席結束後,相如又重賜卓文君的侍婢,向她轉達心意。
于是卓文君深夜逃出家門,與相如私奔到了成都。
【譯文】 易牙通過進獻食物獲得齊桓公的寵信,後人遂傳說他善于調味,又說他把自己的兒子蒸了獻給齊桓公;鐘子期善于欣賞好友俞伯牙的琴聲,俞伯牙彈琴時,或意在高山,或志在流水,鐘子期都能聽出其中真意。
令狐策夢到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的人說話,索紞解夢說他将要給人做媒,後果然應驗;司馬相如以琴聲赢得卓文君的芳心,卓文君深夜逃出家門,與司馬相如一起私奔到成都。
滅明毀璧①,龐蘊投金②。
左思三賦③,程頤四箴④。
【注釋】 ①滅明毀璧:滅明,即澹台滅明,字子羽,孔子的學生。
據《博物志》,澹台滅明帶着一枚價值千金的玉璧渡河,河伯想要這枚玉璧,就在河裡掀起風浪,兩條蛟夾着澹台滅明所在的船。
澹台滅明左手持璧,右手提劍将蛟斬殺,蛟死波平。
渡河之後,澹台滅明把玉璧投到河裡,不想三次把玉璧扔下去,都又跳回到澹台滅明手裡,澹台滅明于是把玉璧毀掉,自己離去,以示并非舍不得這枚玉璧才和蛟龍戰鬥。
②龐蘊投金:龐蘊,字道玄,世稱“龐居士”,唐代佛教徒。
被譽稱為達摩東來開立禅宗之後“白衣居士第一人”,素有“東土維摩”之稱。
據《南村辍耕錄》,相傳龐居士家财萬貫,為之勞神,他曾考慮把這些家财送人,又擔心他人也有自己這樣的憂慮,後來想到“不如置諸無何有之鄉”,于是把家資裝到車上,沉到海裡,以舍棄身外之物。
最後舉家修道,全家都得證果位(佛教名詞。
稱修行得道之後獲得的正果之位)。
按,龐蘊是中唐人,生平略見《景德傳燈錄·南嶽懷讓禅師法嗣》,不言沉寶于海。
至南宋時,禅宗史料始言其投家财于洞庭湖或湘水,如《禅宗頌古聯珠通集》《釋氏通鑒》之類。
元雜劇有《龐居士誤放來生債》,與《南村辍耕錄》所記情節大體相似,而加以演繹,可見龐蘊投金、成道之事,在宋元時期是非常流行的故事。
③左思三賦:左思,西晉文學家。
三賦,即《三都賦》,由《魏都賦》《蜀都賦》《吳都賦》組成。
據《晉書·文苑傳》,左思貌醜口讷,而辭藻壯麗。
他在寫完《齊都賦》後,想要就魏都洛陽、蜀都成都、吳都建業的題材寫作《三都賦》。
正好其妹左棻入宮,左家搬到京師,于是去拜見著作郎張載,向他咨訪蜀地的情況(按,張載之父曾任蜀郡太守,張載曾從劍閣入蜀,探望父親,故對蜀地了解較多)。
此後左思構思十年,家中到處都放着筆紙,偶然想到一句,就立刻寫下來,又自以所見不博,求為秘書郎,希望通過閱讀國家藏書來補充知識。
賦初成時,還未引起時人重視,後來經過皇甫谧、張載、劉逵、衛權等人的作注作序等,特别是大臣張華的極力推崇,感歎為“班(固)、張(衡)之流也”,才引得“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起初,當時著名的文學家陸機來到洛陽,也想做同一題材的文章。
聽說左思已經在寫,他撫掌而笑,并給弟弟陸雲寫信說:“此間有伧父,欲作《三都賦》,須其成,當以覆酒甕耳。
”等到左思寫成《三都賦》,陸機看後甚為歎服,認為自己再寫也不能超過他,于是就停筆了。
④程頤四箴:四箴,四篇箴言。
按,孔子曾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論語·顔淵》)”程頤對此做進一步闡發,認為孔子提出的這四點是要親身實踐的,顔淵按這些話去做,所以成了聖人。
因此,後代向聖人學習的人,都應将這四點謹記在心,于是作視箴、聽箴、言箴、動箴以自警,後人稱為“程子四箴”。
朱熹作《四書章句集注》時,把這四箴都抄錄在《顔子問仁章》注内,認為“程子之箴,發明親切,學者尤宜深玩”。
【譯文】 澹台滅明帶着價值千金的玉璧渡河,河伯掀起風浪、派來蛟龍,威脅索要玉璧,澹台滅明斬蛟渡河後,三次把玉璧投進河中,都又跳回手裡,澹台滅明于是把玉璧毀掉,以示自己并非舍不得玉璧;龐居士家資巨萬,為之勞神,于是把家财都沉到海裡,舍棄身外之物,後來全家都證得果位。
左思用十年時間寫成《三都賦》,經張華等人的推薦,豪貴之家紛紛抄寫,洛陽為之紙貴,陸機最初看不起左思,讀過賦後也甚為歎服;孔子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程頤對此四句的内涵做進一步闡發,作視箴、聽箴、言箴、動箴以自警,世稱“程子四箴”。
十三覃 陶母截發①,姜後脫簪②。
達摩面壁③,彌勒同龛④。
【注釋】 ①陶母截發:陶母,陶侃的母親。
據《世說新語·賢媛》,陶侃家很貧窮,同郡名士範逵被舉為孝廉,投宿在陶侃家。
當時冰雪數日不化,陶侃家已經沒有什麼東西吃,而範逵帶來的馬和仆人都很多。
母親湛氏對陶侃說:“汝但出外留客,吾自為計。
”于是将自己的長發剪下來做成兩頂假發賣掉,換了幾斛米來招待客人。
又将屋子的柱子削掉一半作為薪柴,将平時坐卧的草墊鍘碎了喂馬。
範逵既贊歎陶母的才能,又對蒙受他家的厚意感到十分愧疚,北上洛陽後,便向羊晫、顧榮等人宣揚陶侃,使他大獲美譽。
按,同條劉孝标注引王隐《晉書》:“侃母既截發供客,聞者歎曰:‘非此母不生此子。
’乃進之于張夔,羊晫亦簡之。
後晫為十郡中正,舉侃為鄱陽小中正,始得上品也。
”張夔,據《晉陽秋》,時為廬江太守,召陶侃為郡吏。
十郡中正,即江州大中正,西晉元康元年(291),割揚州、荊州十郡置江州,鄱陽郡屬焉。
晉制,每州以朝臣一人為大中正,主評議本地人士;州内各郡又各有小中正,大中正有推舉小中正的權力。
蓋陶侃本籍鄱陽,吳亡後始遷廬江,故廬江太守可召其為吏,江州大中正亦可舉之為小中正。
②姜後脫簪:姜後,周宣王的王後姜氏,齊侯的女兒。
據《列女傳·賢明傳》,周宣王有一次起床晚了,姜後摘去首飾,在囚禁宮女的永巷待罪,讓傅母(負責輔導貴族女性的老年女性)對宣王說:“妾不才,妾之淫心見矣,至使君王失禮而晏朝,以見君王樂色而忘德也。
夫苟樂色,必好奢窮欲,亂之所興也。
原亂之興,從婢子起。
敢請婢子之罪。
”宣王說:“寡人不德,實自生過,非夫人之罪也。
”于是讓姜後複位,從此早早上朝,很晚了才回宮,周朝因而中興。
③達摩面壁:達摩,即菩提達摩,印度僧人,南北朝時來中國,是禅宗的創始人。
《續高僧傳·齊邺下南天竺僧菩提達摩傳》雲:“如是安心,謂壁觀也;如是發行,謂四法也;如是順物,教護譏嫌;如是方便,教令不著。
”據《祖堂集·福先招慶》,福先招慶和尚上堂說法,道:“達摩大師,梁普通八年(527,是年三月改元大通,故一般稱為大通元年)到此土來,向少林寺裡冷坐地,時人喚作壁觀婆羅門,直得九年,方始得一人繼續。
”又《景德傳燈錄·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雲:“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據此,“壁觀”應該就是面壁坐禅之意。
④彌勒同龛:彌勒,佛教菩薩名。
傳說身在兜率天上,釋迦牟尼預言他會在遙遠的未來下生世間并成佛。
龛,供佛的小閣子。
褚遂良有《家侄帖》,是給一位交往甚密的僧人的信,信中寫道:“家侄至,承法師道體安居,深以為慰耳。
複聞久棄塵滓,與彌勒同龛,一食清齋,亦時禅誦,得果已來,将無退轉也。
奉别倏爾逾卅載,即日遂良須鬓盡白。
兼複近歲之間,嬰茲草土。
燕雀之志,觸緒生悲。
且以即日蒙恩,驅使盡生報國,途路近止,無由束帶,西眺于邑,悲罔更深,因侄還州,慘塞不次,孤子褚遂良頓首和南。
”褚遂良以“與彌勒同龛”稱頌僧人,一方面是對其戒行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可看出當時民間彌勒信仰的繁盛。
【譯文】 陶侃的母親剪掉長發去換米,幫助陶侃招待本郡名士範逵,範逵承蒙厚意,為陶侃大力宣揚;周宣王有一日晚起,影響了上朝,王後姜氏就摘下首飾,自拘于永巷,請周宣王治她蠱惑君王的罪過,周宣王被王後激勵,從此早早上朝,晚上才回宮,周朝大治。
菩提達摩到北魏後,面壁而坐,終日默然,時稱“壁觀婆羅門”。
褚遂良誇贊僧人“與彌勒同龛”,堅守食齋誦經之戒,最終必然能夠證果。
龍逄極谏①,王衍清談②。
青威漠北③,彬下江南④。
【注釋】 ①龍逄極谏:龍逄,即關龍逄,又作關龍逢,傳說中夏朝末年的賢臣,因勸谏夏桀被處死。
極谏,直言勸谏。
據《韓詩外傳》,夏桀建酒池,據說裡面有酒糟堆成的丘陵,方圓十裡,酒池可以讓船隻漂浮在上面,也能供三千人一起牛飲。
關龍逄進谏道:“古人之君,身行禮義,愛民節财,故國安而身壽。
今君用财若無窮,殺人若恐弗勝,君若弗革,天殃必降,而誅必至矣。
君其革之。
”他站在那裡,堅持不肯離開朝堂。
夏桀聽後非常憤怒,下令把關龍逄囚禁并處死。
②王衍清談:王衍(256-311),西晉大臣、名士。
清談,曹魏後期何晏、王弼研究《老子》《莊子》《周易》中的哲理,謂之“玄學”,後輩文士在他們的基礎上談論義理,号稱“談玄”或“清談”。
這種談論很快成為一種脫離現實的名士遊戲,故後世将“清談”作為“不切實際的談論”的代名詞。
據《晉書·王衍傳》,王衍儀表出衆,風姿雅緻,早年好論縱橫之術,後來口不言世事,唯事清談。
他有才學、善辯論,又很聰明,經常自比子貢,因此聲名極盛,為當世所傾倒。
朝野人士翕然向風,把他看做當世的“龍門”,如同東漢晚期的李膺那樣。
後進之士跟着他談《老》《莊》,仿效他的作風,逐漸就形成了矜高浮誕的風俗。
後來西晉将亡的時候,王衍被石勒俘獲,在将被處死前,對身邊的人說:“嗚呼!吾曹雖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虛,戮力以匡天下,猶可不至今日。
”但已經悔之不及了。
③青威漠北:青,即衛青(?-前106),西漢名将。
漠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的地區,曆史上是匈奴人的活動中心。
據《史記·衛将軍骠騎列傳》,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衛青奉命與霍去病各将五萬騎,分道擊匈奴。
漢朝降将趙信為單于謀劃:“漢兵既度幕(‘幕’通‘漠’),人馬罷,匈奴可坐收虜耳。
”于是單于就将主力都放在漠北,讓辎重在更靠北的後方屯駐。
衛青帶領軍隊出塞千餘裡,恰好見到單于的軍隊列陣,就利用武剛車(古代戰車名,上有蓋,可以用來運輸兵員和物資,也可以讓戰士在車中對外射擊)圍成營寨,以五千騎前往攻擊匈奴,匈奴以萬騎迎擊。
打到日暮時分,刮起了大風,砂礫撲面而來,兩軍互相都看不清了。
此時漢軍以左右兩翼的部隊夾擊匈奴,單于見漢軍兵強馬壯,不容易被突破,堅持不下去,便突圍逃跑了。
衛青帶領漢軍乘勝追擊二百餘裡,俘獲、斬首萬餘人,焚燒了匈奴的糧草,取得漠北之戰的勝利。
④彬下江南:彬,即曹彬(931-999),北宋名将。
據《涑水記聞》,宋太祖命曹彬征讨南唐。
将要攻克金陵(即南唐首都江甯府,今江蘇南京)的前夕,曹彬突然稱病不處理公務,衆将都來探望,曹彬說:“餘之病非藥石所能愈,惟須諸公共發誠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殺一人,則自愈矣。
”衆将許諾,一起焚香為誓,第二天,曹彬就聲稱病愈。
等到攻克金陵,果然宋軍不曾胡亂殺人。
司馬光著書時,離曹彬平定南唐已經将近百年,但曹氏子孫仍然貴盛,傳承不絕。
又據同書,曹彬平定江南歸京,到閣門進狀求見,自稱“奉敕差往江南勾當公事回”,時人都贊美他不自居功勞。
【譯文】 夏桀造酒池、糟丘,大臣關龍逄勸谏不從,反而被殺;王衍引導了西晉一朝空談玄理的風氣,臨死前自覺對西晉滅亡負有一定責任。
衛青在漠北打敗匈奴單于所率大軍,單于逃跑,衛青斬首、俘獲萬餘人,燒毀了匈奴的糧草;曹彬征讨南唐時,謊稱生病,部将紛紛前來探望,曹彬趁機要求将領們集體立誓,保證破城後不亂殺人民。
遐福郭令①,上壽童參②。
郗愔啟箧③,殷羨投函④。
【注釋】 ①遐福郭令:遐福,廣大而長遠的福祉。
郭令,即郭子儀(697—781),唐朝名将。
據《太平廣記》引《神仙感遇傳》,郭子儀在七夕夜看見空中有一輛車,車中坐着一個美女,從天降下。
子儀猜測這個女子是織女,于是跪拜禱告:“今七月七日,必是織女降臨,願賜長壽富貴。
”女子笑着說:“大富貴,亦壽考。
”說完就飛走了。
後來郭子儀做了二十四年中書令,被封為汾陽郡王,兒子、女婿都是高官,麾下的将士也往往貴為王公。
②上壽童參:上壽,古代稱百歲以上的人為上壽。
《左傳·昭公三年》孔穎達疏:“上壽百年以上,中壽九十以上,下壽八十以上。
”童參,北宋人。
蘇轼文集中有名為《童珪父參年一百二歲可承務郎緻仕》的敕稿,其文雲:“敕童珪父參:古者天子巡守方嶽之下,問百年者就見之,而绛縣役老,趙武谪其輿尉(按,見前‘绛縣老人’條)。
今汝黃發鲐背(按,老年人有時頭發會由白轉黃,背上像鲐魚一樣長出黑斑,故雲),以上壽聞,其可使與編戶齒乎?往以忠孝,教而子孫。
可。
”按,明清類書多以童參授承務郎事在仁宗朝,如《萬姓統譜》《尚友錄》等均作此說。
但從蘇轼文集看,此稿編于《外制制敕》部分,而蘇轼以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除中書舍人(即所謂“外制”),尋遷翰林學士(宋人稱為“内制”),可知此敕必作于該年。
③郗愔啟箧:郗愔(313-384),東晉大臣。
箧,箱匣之屬。
據《世說新語·傷逝》“郗嘉賓喪”條注引《中興書》,郗超臨死前,擔心父親郗愔悲傷過度,于是把一個匣子交給門生,說:“本欲焚此,恐官(按,晉宋時奴仆稱主為官,如《南齊書·王敬則傳》雲宋後廢帝死,蕭道成等輔政大臣集會商議,王敬則拔白刃在床側跳躍,曰:‘官應處分,誰敢作同異者!’此‘官’即指蕭道成。
這裡蓋為郗超從門生的角度稱呼郗愔)年尊,必以傷愍為斃。
我亡後,若大損眠食,則呈此箱。
”郗愔見兒子去世,果然悲痛得生了病,門生就把匣子呈上,裡面都是郗超為桓溫私下謀劃代晉的來往書信。
郗愔忠于王室,看了信之後大怒,說:“小子死恨晚!”于是不再哀痛哭泣。
④殷羨投函:殷羨,東晉官員。
函,信函。
據《世說新語·任誕》,殷羨擔任豫章太守,從京城建康出發前,很多在京城的豫章人都托他帶信到家鄉,共有百餘封信。
等殷羨走到石頭城,他把這些信都扔到水裡,說:“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按,殷羨字洪喬)不能作緻書郵!” 【譯文】 傳說郭子儀在七月七日遇到織女從天降下,請求賜福,織女同意了,于是他不僅自己長壽,而且子孫的富貴福澤延續了好幾代;童參因為壽高一百零二歲,被皇帝賜予了承務郎的官階,相關敕書是蘇轼撰寫的。
郗愔喪子之後,悲痛成疾,其子郗超生前預料到此事,讓門生把自己與桓溫往來的信件呈給父親看,郗愔忠于王室,見書大怒,遂不再為兒子早逝而哀痛;殷羨出任豫章太守,京城的人托他帶信去豫章,殷羨走到石頭城,将信函都扔進了水中。
禹偁敏贍①,魯直沉酣②。
師徒布算③,姑婦手談④。
【注釋】 ①禹偁敏贍:禹偁,即王禹偁(954-1001),宋代官員、文學家。
敏贍,識見敏捷,善于表達。
據《邵氏聞見錄》,畢士安做濟州從事時,聽說王禹偁家以磨面為生,就讓年方七八歲的王禹偁以“磨”為題作詩。
王禹偁不假思索地吟誦道:“但存心裡正,無愁眼下遲。
若人輕着力,便是轉身時。
”以此表達自己的正直和樂觀,以及希望畢士安加以援引。
畢士安很是驚奇,就讓他和兒子們一起學習。
有一次,太守在宴席上出詩句說:“鹦鹉能言争似鳳。
”在座的人都沒有對上來,畢士安回家後,把這句詩寫在屏風上。
王禹偁見到後,接着詩句下面寫道:“蜘蛛雖巧不如蠶。
”畢士安歎息道:“經綸之才也。
”于是讓他穿上成人的衣冠,以“小友”相呼。
及至畢士安拜相,王禹偁已經負責為皇帝起草诏書了。
按,畢士安為宋太祖乾德四年(966)進士,開寶四年(971)為濟州團練推官(即所謂從事),真宗景德元年(1004)進吏部侍郎、參知政事,尋拜同平章事;王禹偁以後周世宗顯德元年(954)生,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登第,生平三知制诰,分别是端拱二年(989)至淳化二年(991)、淳化四年(993)至至道元年(995)、至道三年(997)至宋真宗鹹平元年(998),此後貶知黃州、蕲州,鹹平四年(1001)去世。
據此,則畢士安為濟州從事時,王禹偁已十八歲,非七八歲之幼童,又畢士安拜相時,王禹偁已去世三年,可知《邵氏聞見錄》所載有誤。
②魯直沉酣:魯直,即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北宋文學家、書法家。
沉酣,即沉醉。
黃庭堅《與宋子茂》雲:“子飛、子均、子予,想數相見否?毎相聚,辄讀數葉《前漢書》,甚佳。
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之,則俗塵生其間,照鏡則覺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也。
”黃庭堅對讀書的愛好,由此可見一斑。
③師徒布算:師徒,指的是天台山僧人師徒。
布算,布下算籌,陳列算式,推求計算。
算籌,古時的計算工具。
據《舊唐書·方伎傳》,為了更好地推求大衍之數,唐代天文學家、佛學家一行四處尋訪老師。
來到天台山國清寺的時候,他見到一座僧院門外有古松,門口有溪水,非常清幽。
一行站在院門和内影壁之間,聽裡面的僧人排布算籌,對徒弟說:“今日當有弟子自遠求吾算法,已合到門,豈無人導達也?”又移除一根算籌,說:“門前水當卻西流,弟子亦至。
”一行跟着這句話,小步快走進入院内,叩頭請求向僧人學習,這時門口的溪水果然回頭往西流去。
④姑婦手談:姑婦,即婆媳,這裡指王積薪在跟随唐玄宗逃避安史之亂時,路遇的婆婆和兒媳婦。
王積薪,唐代棋手。
手談,下圍棋。
據《太平廣記·伎巧二》引《集異記》,安史之亂爆發後,翰林待诏王積薪追随唐玄宗南下成都避難。
蜀道狹窄,客舍都被高級官員住滿了,王積薪無處可住,隻能投宿于附近山中的寡婦人家,家中隻有婆婆和兒媳婦二人。
天色剛黑,這家人就關了門睡覺,讓王積薪住在房檐下。
夜裡,王積薪聽見婆婆對兒媳婦說:“良宵無以适興,與子圍棋一賭可乎?”王積薪很是驚異,因為晚上沒有點蠟燭,婆媳兩人又都不出屋,各自在房間裡口述在棋盤的什麼位置落子。
最後婆婆說:“子已敗矣,吾止勝九枰耳。
”媳婦也甘心認輸。
第二天早晨,王積薪恭敬地向她們求教,婆婆讓他布一局看,看了十幾步,對兒媳婦說:“是子可教以常勢耳。
”于是兒媳婦就教給王積薪如何攻守,但講得很簡略。
王積薪希望再講得細一些,婆婆笑着說:“止此,亦無敵于人間矣。
”王積薪誠心感謝後,和這對婆媳告别,走出十幾步,再回頭看,之前的房屋已經消失不見了。
從此王積薪的棋藝無與倫比,但再布婆媳那天晚上的布局,總是無法複原出那天差九枰的勝利。
【譯文】 王禹偁年少時就才思敏捷,應畢士安要求以“磨”為題材作詩,又對上了太守出的對聯;黃庭堅熱愛讀書,一直沉浸在閱讀經史書籍中,認為士大夫三天不讀書就面目可憎。
僧一行在天台山國清寺遇到通過算籌推算預言自己将要到訪的師父,拜他為師,從此在推算曆法上更加精準。
王積薪在随唐玄宗逃難途中,遇到了棋藝精湛的婆媳二人,誠心向她們求教後,兩人中的兒媳教了他一些招法,從此王積薪的棋藝天下無敵。
十四鹽 風儀李揆①,骨相呂岩②。
魏牟尺[③,裴度千缣④。
【注釋】 ①風儀李揆(kuí):風儀,風采儀表。
李揆(711-784),唐代大臣。
據《舊唐書·李揆傳》,李揆風儀美妙,善于奏對,每次向皇帝奏事,都有“獻可替否(指臣對君進獻可行的計策,建議廢止不可做的事)”之風範。
唐肅宗贊賞他的儀表,曾經對李揆說:“卿門地、人物、文章,皆當代所推。
”故時人稱為“三絕”。
又據《劉賓客嘉話錄》,李揆晚年為宰相盧杞所忌,被委派出使吐蕃,到吐蕃後,吐蕃首領問他:“聞唐家有一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就說:“非也。
他那個李揆,争肯到此。
”又《劉賓客嘉話錄》稱李揆三絕為“門地第一,文學第一,官職第一”,與《舊唐書》本傳不同。
《新唐書》本傳記三絕事沿襲《舊唐書》,而補入使蕃之事,則據《劉賓客嘉話錄》。
②骨相呂岩:骨相,古人認為可以通過骨骼的一些外在表征(如額骨、顴骨的高低之類)看出人的命運。
呂岩,即呂洞賓,本名岩,晚唐五代時期道士,《宋史·隐逸傳上》謂之“關西逸人”,後世傳為仙人,為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
據《萬曆續道藏》所收《呂祖志·真人本傳》,呂岩還在襁褓之中時,高僧馬祖見到他,說:“此兒骨相不凡,自是風塵表物(按,“表”作“外”解,“風塵外物”,即“俗世之外的人”,代指神仙隐逸之流)。
他時遇廬則居,見鐘則扣,留心記取。
”後來呂岩往遊廬山,遇到神仙火龍真人,向他學習天遁劍法,之後就混迹俗世,賣墨于人間,自稱純陽子。
唐懿宗鹹通年間,呂岩又考中了進士,時年六十四歲。
他在長安城的酒肆之中遇到鐘離權,經過鐘離權點化,決心拜其為師。
鐘離權反複考驗他,呂岩都能夠通過,于是得傳修煉訣竅。
蓋馬祖所謂“遇廬則居,見鐘則扣”,即指遊廬山遇火龍真人,以及求師于鐘離權兩事。
按,《真人本傳》有雲:“洞賓初遊江淮,試靈劍,遂斬長蛟之害。
隐顯變化不一,迨今四百餘年。
”自傳說中呂洞賓得道的晚唐時期後推四百年,應為元朝中期。
而成書于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的《曆世真仙體道通鑒》有《呂岩傳》,隻言“後因遊廬山遇異人,得長生訣”,無馬祖相骨之事,但前後情節甚至文字卻都頗為相似。
從這一點看,《真人本傳》可能是據《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呂岩傳》增益而成。
③魏牟(móu)尺(xǐ):魏牟,又稱魏公子牟,戰國時期魏國學者。
縰,古謂用以束發的布帛為。
據《事類賦·服用部·冠》引桓子《新論》,魏牟拜見趙王,趙王正讓一個工匠現場制冠,問魏牟如何治國,魏牟說:“大王誠能重國若此二尺,則國治且安。
”趙王很不高興地說:“社稷至重,而比之二尺,何也?”魏牟反駁道:“大王制冠,不使親近,而必求良工者,非為其敗而冠不成與?今治國不求良士,而任其私愛,此非輕國于二尺縰之效耶?”趙王無言以對。
按,魏牟以制冠說趙王,其事始見于《戰國策·趙策三》“建信君貴于趙”條,其說更詳,但謂“二尺”為“尺帛”,可參看。
④裴(péi)度千缣(jiān):裴度(765-839),唐代大臣、政治家。
缣,細密的絹帛。
據《新唐書·韓愈傳》附《皇甫湜傳》,皇甫湜被裴度聘為東都留守府判官,裴度修福先寺,完工後,想請白居易寫碑文。
皇甫湜聽說後,很生氣地說:“近舍湜而遠取居易,請從此辭。
”裴度婉言向他賠罪,于是皇甫湜向裴度求了一鬥酒,喝到酣暢之時,提筆立就。
裴度贈給他車馬、缯彩作為謝禮,非常隆厚,皇甫湜卻大怒道:“自吾為《顧況集序》,未常許人。
今碑字三千,字三缣,何遇我薄邪?”裴度笑着說:“不羁之才也。
”于是按他索要之數送上酬勞。
按,本傳蓋據《唐阙史》所載改削而成。
《唐阙史》記皇甫湜之辭雲:“寄謝侍中,何相待之薄也!某之文,非常流之文也,曾與顧況為集序外,未嘗造次許人。
今者請制此碑,蓋受恩深厚耳。
其碑約三千字,一字三匹絹,更減五分錢不得。
”本傳為圖簡省,删削過當,反不如《唐阙史》記述清晰,當參看。
又《唐阙史》謂皇甫湜為裴度聘為留守府從事,本傳謂之“判官”,或别有所據。
又按,本傳雲“近舍湜而遠取居易”,據兩《唐書》本傳,裴度以大和八年(834)除東都留守,至開成二年(837)徙河東節度使,此時白居易退居東都,與皇甫湜同在一地,并無遠近之别。
檢《唐阙史》雲:“将緻書于秘監白樂天,請為刻珉之詞。
”則知《唐阙史》誤以此事為大和元年(827)白居易在長安任職時事(據兩《唐書》之《白居易傳》,白居易以大和元年召為秘書監,次年轉刑部侍郎),故皇甫湜怒裴度舍近在洛下之己身,遠求在京任官之白居易。
如此,其言始可解。
故雖《唐阙史》記此事有時代之誤,但欲了解此事始末,仍不可不參看其書,謹附識于此。
【譯文】 李揆風儀美妙,善于應對,唐肅宗稱贊他“門地、人物、文章,皆當代所推”,因此在當時有“三絕”之稱;馬祖見到還是嬰兒時的呂岩,說從他的骨骼特征來看,将來必是世外之人,後來呂岩果從鐘離權學道得仙。
魏牟拜見趙王,趕上趙王讓工匠制冠,魏牟以此勸谏趙王應任用賢才治國,愛惜國家應該像愛惜做冠帽的二尺一樣;裴度任東都留守,請皇甫湜為福先寺作碑文,贈以厚禮,皇甫湜仍不滿意,認為三千字的碑文,應該按照每字三匹缣的價格取酬,裴度如數以贈。
孺子磨鏡①,麟士織簾②。
華歆逃難③,叔子避嫌④。
【注釋】 ①孺子磨鏡:孺子,即徐稺(zhì),東漢著名隐士。
據《北堂書鈔·服飾部五·鏡》引《海内士品》(按,《太平禦覽·人事部四十四·道德》引《海内先賢行狀》,略同),徐稺曾事(指侍奉,引申為投師求學)江夏黃瓊,黃瓊去世後,徐稺要去參加他的葬禮,但家貧沒有路費,就自己帶着磨鏡器具,每到一處,就為人磨鏡獲取路費,這才順利抵達江夏去拜祭黃瓊。
按,據《後漢紀·孝桓皇帝下·延熹二年》,徐稺少年時遊學國中,江夏黃瓊教授于家,徐稺曾向他學習經義。
《海内士品》所雲“徐孺子嘗事江夏黃公”,即指此事。
黃公,即黃瓊,曾多次出任三公之職,故雲然。
又據《後漢書·徐稺傳》,黃瓊為太尉時,曾征辟徐稺,徐稺辭而不就,與《後漢紀》所雲“瓊後仕進,位至三司,稺絕不複交”相合。
由此可知,徐稺與黃瓊之間,既是弟子與老師的關系,也是故吏與府主的關系。
東漢時期,師生之間、吏與府主(如郡縣吏與守令、三公掾屬與三公)之間,乃至被舉者與舉薦者之間,都有類似君臣的關系,故吏為舊君(過去的府主)行喪之例,多見于各類史料。
故雖當黃瓊顯達後,徐稺既不與他交往,也拒絕他征辟,但在恩師、府主去世之後,仍要盡弟子、故吏之情,前往會葬。
②麟士織簾:麟士,即沈麟士(419-503),南朝隐士。
據《南史·隐逸傳下》,沈麟士幼年時就表現得聰敏靈秀,年方七歲,聽叔父沈嶽與賓客談論玄理。
賓客散去後,沈麟士複述叔父的話,無所遺失。
沈嶽撫其肩,說:“若斯文不絕,其在爾乎?”成年之後,沈麟士博通經史,有高尚之心。
但由于家境貧困,沈麟士日常以織簾為生,經常一邊手上織簾,一邊口中誦書,手與口都不停息。
同鄉因此稱他為織簾先生。
③華歆逃難:華歆(157-232),三國時曹魏大臣。
據《世說新語·德行》,華歆與王朗乘船避難,有一人想要上船,華歆有些猶豫,王朗說:“幸尚寬,何為不可?”後來賊寇追上來,王朗想趕那個人下去。
華歆說:“本所以疑,正為此耳。
既已納其自托,甯可以急相棄邪?”于是依然帶着那人一起逃難。
當時的人以這件事判定華、王二人的高下。
按,同條劉孝标注引華峤(華歆之孫)《譜叙》所記與此相類一事,但雲“歆為下邽令,漢室方亂,乃與同志士鄭太等六七人避世。
自武關出,道遇一丈夫獨行”雲雲,不言與王朗同行,亦不言乘船。
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同條引程炎震雲:“據華峤《譜叙》,是獻帝在長安時事。
王朗方從陶謙于徐州,不得同行也。
”蓋《世說新語》為傳聞之辭,不得與華峤自作之《譜叙》争審,當以《譜叙》所言為是。
④叔子避嫌:叔子,即顔叔子,《毛詩故訓傳》引其事,稱為“昔者”,而不言何時何地人,蓋當時已不知其詳。
據《詩經·小雅·巷伯》毛《傳》,顔叔子獨自住在一間房屋裡,隔壁家的寡婦也是獨居一室。
一天晚上,狂風暴雨猝至,鄰家寡婦的房屋倒塌了,逃到顔叔子處躲避。
顔叔子收留了她,但為了避嫌,讓女子持燭照明,以示兩人之間沒有不明不白的關系。
天還沒有亮,燭已燃盡,顔叔子就從屋子上拆解柴木,讓她繼續保持照明狀态,直到天明。
到了後來,顔叔子還是認為自己沒有做到充分避嫌。
【譯文】 徐稺為黃瓊奔喪,沒有路費,便一路為人磨鏡取酬,以此走到黃瓊的家鄉江夏,參加葬禮;沈麟士博覽群書,成年後家貧,就一邊織簾子維持生計,一邊背誦經史,手口俱不停,鄉裡稱為織簾先生。
華歆與王朗一同乘船逃難,半途搭載一人,賊寇将要追上,王朗欲讓搭載的人下船,華歆認為應當有始有終,就堅持帶着那人一起逃亡;顔叔子與鄰居寡婦各處一室,暴風雨之夜,寡婦房屋倒塌,投奔顔叔子,顔叔子就讓寡婦手持蠟燭照明以避嫌,甚至從自家房屋上拆下木頭來續上燃料,直到天亮,但事後還是覺得避嫌不夠謹慎。
盜知李涉①,虜懼仲淹②。
尾生豈信③,仲子非廉④。
【注釋】 ①盜知李涉:李涉,唐代官員、詩人。
據《雲溪友議》,李涉曾去九江探望在當地任刺史的弟弟,離開時船上隻有書籍、柴米。
船到皖口(皖水入江之口,在今安徽安慶)以西,遇到盜賊,盜賊的首領聽說是李涉,就說:“若是李涉博士,吾輩不須剽他金帛。
自聞詩名日久,但希一篇,金帛非貴也。
”李涉就寫了一首絕句贈他。
盜賊首領送給李涉很多禮物,李涉不敢拒絕,且看其人似乎很有義氣的樣子,就與他相約在揚州的佛寺見面,想如陸機提拔戴淵一樣薦舉他(按,參前“戴淵西洛”條),但此後盜首毫無音信。
後來番禺(今廣東廣州)舉子李彙征過循州(隋至元州名。
唐代循州即今惠州、梅州一帶,治歸善縣,即今惠州),投宿韋氏田莊,與主人韋叟談詩,韋叟當時已經八十多歲,極贊賞李涉的詩篇。
李彙征偶吟李涉贈給盜首之詩,韋叟聞之惆怅,才道出自己就是當年的盜首,并持酒酹地,複吟《贈豪客詩》雲:“春雨蕭蕭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
他時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
” ②虜懼仲淹:仲淹,即範仲淹。
據孔平仲《談苑》,宋仁宗寶元(1038-1040,寶元三年二月改元康定)年間,李元昊叛宋(按,指建立西夏政權),宋仁宗知道範仲淹才兼文武,起用範仲淹為延州帥(按,延州置帥司在慶曆元年,此當指知延州、管勾鄜延路部署司事),日夜訓練精兵。
夏人聽到這一消息後,說:“無以延州為意。
今小範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不比大範老子可欺也。
”夏人稱知州為“老子”,“大範”是指前任知延州的範雍。
仁宗以四路諸招讨之職委之範仲淹、韓琦,一定要收複靈州(今甯夏吳忠)、夏州(今陝西靖邊)、橫山(今陝西橫山)之地,宋夏邊境有歌謠說:“軍中有一韓(韓琦),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元昊聽到之後很害怕,于是向宋稱臣。
按,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康定元年》,範仲淹因延州範雍兵敗被起用在康定元年三月,非寶元中,雖寶元三年與康定元年同為一年,究不可不辨;且範仲淹于起用之初被任為知永興軍,後曆陝西都轉運使、陝西經略安撫副使,方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非徑徙延州帥。
③尾生豈信:尾生,春秋時魯國人,又稱尾生高、微生高。
據《莊子·盜跖》,尾生曾經與一個女子在橋下約會,女子沒有按期到來,剛好遇到洪水暴發,尾生不肯離開,就抱着橋柱等待,最終被淹死了。
按,《莊子》評價道:“尾生溺死,信之患也。
”認為他的死是為信所累。
但從儒家學說的角度來看,尾生這樣的做法隻能算是小信。
如孔子稱贊管仲“仁”,子貢以管仲未從公子糾而死,質疑孔子之說,孔子答道:“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
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渎而莫之知也?”“諒”與“信”同義,可見孔子反對所謂輕死守義的“匹夫匹婦之為諒”。
尾生抱柱而死,蓋亦匹夫匹婦之諒。
④仲子非廉:仲子,即陳仲子,一稱於陵仲子。
據《孟子·滕文公下》,匡章向孟子稱道陳仲子,認為他确實是廉潔之士。
孟子回答道:“于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
雖然,仲子惡能廉?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後可者也。
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黃泉。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與?抑亦盜跖之所築與?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跖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
”又說:“仲子,齊之世家也。
兄戴,蓋祿萬鐘。
以兄之祿為不義之祿而不食也,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避兄離母,處于於陵。
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己頻顣曰:‘惡用是鶂鶂者為哉?’他日,其母殺是鵝也,與之食之。
其兄自外至,曰:‘是鶂鶂之肉也。
’出而哇之。
以母則不食,以妻則食之;以兄之室則弗居,以於陵則居之:是尚為能充其類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後充其操者也。
”按,孟子批評陳仲子,在于他認為兄長的俸祿“不義”,因而與母、兄分離,不願分潤其兄的俸祿。
但如果從這種觀點出發,擴而充之,仲子自己所住的房屋、所吃的糧食,也沒法确定是義者還是不義者所生産的,但他卻住着房子,吃着糧食,并不以為有問題。
所以孟子說,隻有像蚯蚓一樣“上食槁壤,下飲黃泉”,不與社會發生任何聯系,才能實現仲子希望的那種廉潔。
仲子既然自己都做不到,按他的标準來說,顯然算不上廉潔了。
【譯文】 李涉在皖口遇盜,盜賊首領沒有擄掠他的财産,反而向他求詩,李涉就作詩贈他,并希望能導引他為國效力,但最終沒能實現;李元昊叛宋,範仲淹被起用為延州帥臣,日夜訓練精兵,時有“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的歌謠,元昊害怕,遂向宋稱臣。
尾生與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面,女子未來,大水暴至,尾生溺死,《莊子》認為他為信所累,實則按儒家觀點隻能算是小信,不值得提倡;陳仲子認為兄長的俸祿來源不義,不願從中分潤,被匡章稱為廉士,但孟子認為隻有像蚯蚓一樣,才能實現陳仲子理想中的廉潔,仲子自己也達不到,因此不能算是廉潔。
由餐藜藿①,鬲販魚鹽②。
五湖範蠡③,三徑陶潛④。
【注釋】 ①由餐藜藿(huò):由,即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孔子弟子。
藜藿,藜和藿都是野菜,這裡指粗劣的飯菜。
據《孔子家語·緻思》,子路對孔子說:“負重涉遠,不擇地而休,家貧親老,不擇祿而仕。
昔者由也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為親負米百裡之外。
親殁之後,南遊于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茵而坐,列鼎而食,願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複得也。
枯魚銜索,幾何不蠹,二親之壽,忽若過隙。
”從話語中流露出對父母的深切追思。
孔子說:“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
”按,《說苑·建本》亦記此事,文字略同,但無文末孔子之語,而是将全文的核心思想總結為“故曰:家貧親老,不擇祿而仕也”,重複了子路的話,似乎是為儒者不擇出處的做法辯護。
②鬲(gé)販魚鹽:鬲,即膠鬲,殷商末期賢臣。
《孟子·告子下》雲:“膠鬲舉于魚鹽之中。
”蓋未仕前曾為販運魚鹽之商人。
孫奭《孟子注疏》本章注雲:“膠鬲遭亂,鬻販魚鹽,文王舉之。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沿其說。
但檢核早期文獻,皆不言文王舉膠鬲,不知孫、朱何所據而雲然。
按,《國語·晉語一》“獻公蔔伐骊戎”條雲:“殷辛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
妲己有寵,于是乎與膠鬲比而亡殷。
”韋昭注:“膠鬲,殷賢臣也。
自殷适周,佐武王以亡殷也。
”又《呂氏春秋·慎大覽·貴因》雲:“武王至鲔水,殷使膠鬲候周師。
”似膠鬲于牧野之戰時尚未去殷适周。
又同書《季冬紀·誠廉》雲:“王使叔旦就膠鬲于次四内,而與之盟曰:‘加富三等,就官一列。
’為三書同辭,血之以牲,埋一于四内,皆以一歸。
”則似言周武王使周公聯絡膠鬲,許之以利而謀殷。
故亦有現代學者認為膠鬲實為周在殷之間諜者。
③五湖範蠡(lí):五湖,一說即太湖,一說是太湖及周邊支脈或湖灣的合稱。
範蠡,春秋時越國政治家,曾幫助越王勾踐擊敗吳國,後辭去,據說改名為陶朱公,成為當時的富商。
據《國語·越語下》,範蠡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回國走到五湖時,範蠡向越王告辭說:“君王勉之,臣不複入于越國矣。
”越王問他這是什麼意思,範蠡說:“臣聞之,為人臣者,君憂臣勞,君辱臣死。
昔者君王辱于會稽,臣所以不死者,為此事也。
今事已濟矣,蠡請從會稽之罰。
”越王不許,并且說:“所不掩子之惡,揚子之美者,使其身無終沒于越國(按,意為将失國流亡)。
子聽吾言,與子分國。
不聽吾言,身死,妻子為戮。
”範蠡坦然拒絕,說:“臣聞命矣。
君行制,臣行意。
”于是乘着輕舟進入五湖,不知到哪裡去了。
越王于是命工匠用良金(按,即銅)鑄範蠡像,命大夫每十天朝拜一次,并将環繞會稽山的三百裡地封給範蠡,發誓說:“後世子孫,有敢侵蠡之地者,使無終沒于越國,皇天後土、四鄉地主正之!” ④三徑陶潛:三徑,門前的三條小路。
據《三輔決錄》,漢代蔣诩辭官隐居在杜陵,閉門不出,在自己屋子周圍種了一圈竹林,隻留下三條小路方便自己的友人來訪問,後來就引申為隐士居住的地方。
據《歸去來辭》,陶潛用“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這樣的句子來形容自己的隐居生活,大意是說辭官回到家中,看到門前的小路已經荒廢,但所栽種的松樹和菊花還都一如往日。
可參看前“陶怡松菊”條。
【譯文】 子路因為家貧,自己隻吃粗劣的飯菜,而從很遠的地方背米回來給父母吃;膠鬲以販賣魚鹽為生,卻因有才能獲得舉用。
範蠡助越王勾踐滅吳後,向越王告辭,不顧挽留,乘輕舟進入五湖,不知所蹤;陶潛作《歸去來辭》,内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形容出仕後自家田園荒蕪的景象。
徐邈通介①,崔郾寬嚴②。
易操守劍③,歸罪遺缣④。
【注釋】 ①徐邈通介:徐邈(171-249),三國時曹魏大臣。
通,通達。
介,清直。
據《三國志·魏書·徐邈傳》,有人問盧欽:“徐公當武帝(按,即曹操)之時,人以為通,自在涼州及還京師,人以為介,何也?”盧欽回答道:“往者毛孝先(按,即毛玠)、崔季珪(按,即崔琰)等用事,貴清素之士,于時皆變易車服以求名高,而徐公不改其常,故人以為通。
比來天下奢靡,轉相仿效,而徐公雅尚自若,不與俗同,故前日之通,乃今日之介也。
是世人之無常,而徐公之有常也。
”按,同書《毛玠傳》雲:“太祖為司空、丞相,玠嘗為東曹掾,與崔琰并典選舉。
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于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
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
”此蓋即盧欽所雲之“于時皆變易車服以求名高”。
徐邈不趨時好,自行其是,故被時人視為通達不拘。
②崔郾(yǎn)寬嚴:崔郾(768-836),唐代官員。
據《文苑英華·行狀七》載杜牧《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禮部尚書兼禦史大夫充浙江西道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上柱國清河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贈吏部尚書崔公(郾)行狀》(《新唐書·崔郾傳》略同),崔郾做陝虢觀察使時,為政寬厚,一個月都未必會責打一個人。
到鄂州以後,則使用嚴刑峻法,對犯罪者絕不寬容。
有人問他為何前後變化這麼大,崔郾說:“陝土瘠民勞,吾撫之不暇,尚恐其驚。
鄂之土沃民剽,雜以夷狄,非用威刑,莫能緻理。
政貴知變,蓋謂此也。
”聽到的人很佩服他。
按,《新唐書·崔郾傳》雲“出為虢州觀察使”,蓋唐以陝州、虢州共隸一觀察使治下,故謂之陝虢、虢州,或如《舊唐書》本傳謂為“陝州觀察使”,皆不誤。
③易操守劍:易操,改變操守。
王烈(141-219),字彥方,東漢末年名士。
據《後漢書·王烈傳》,王烈在故鄉太原時,以義行著稱。
同鄉有一個人偷牛,被牛主抓住,就說:“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
”王烈聽說後,就派人去看望此人,并送給他一端布。
有人問王烈為何如此,王烈說:“盜懼吾聞其過,是有恥惡之心。
既懷恥惡,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
”後來有個老人在路上丢了佩劍,有過路人看到,就停下來看守。
等到晚間,老人回來尋劍,遇到守劍之人,很奇怪有人肯等候這麼久,于是問了他的姓名,告訴王烈。
王烈讓人追查守劍人到底是誰,發現就是之前的偷牛賊。
又《三國志·魏書·管甯傳附王烈傳》裴注引《先賢行狀》,與《後漢書》本傳所雲略同,而記述更細(按,《後漢書·王烈傳》或即據《三國志·魏書·管甯傳附王烈傳》及《先賢行狀》删削而成),可參看。
④歸罪遺(wèi)缣:歸罪,自首服罪。
遺,贈送。
陳寔(104-187),字仲弓,東漢後期名士。
據《後漢書·陳寔傳》,某年收成荒歉,有個小偷夜裡進了陳寔的房間,躲在梁上。
陳寔暗中發現了,起身整衣拂拭,喊來子弟,正色教導他們說:“夫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于此。
梁上君子者是矣!”小偷大驚,從梁上抛身伏地,叩頭謝罪。
陳寔口氣和緩地給他講明道理,說:“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克己反善。
然此當由貧困。
”就送給他兩匹絹。
從此之後,全縣都不再發生盜竊案件了。
【譯文】 徐邈在曹操當政時被視為通達之徒,後來又被看作清直之士,實際徐邈的作風從未轉變,隻不過時代的風氣好尚發生了變化而已;崔郾在陝州時為政寬容,到鄂州後就變得嚴厲,有人問他為何如此,他解釋說這是因為陝州和鄂州的情況不同,需要因地制宜。
有人偷牛,被發現後怕被王烈知道,王烈因此認為他還有羞恥之心,派人送去一端布以激勵他,後來有人在路上失劍,回來尋找時發現有人一直在看守,此人就是之前的偷牛賊;陳寔發現梁上有小偷潛伏,就借訓誡子孫的機會警示他,小偷叩頭服罪,陳寔給他講道理之外,還送給他兩匹絹,從此全縣盜案斷絕。
十五鹹 深情子野①,神識阮鹹②。
公孫白纻③,司馬青衫④。
【注釋】 ①深情子野:深情,懷有深厚感情。
子野,即桓伊(?-391),字叔夏,小字子野,東晉後期名将,也是當時著名的音樂家。
據《世說新語·任誕》,桓伊喜好音樂,每次聽到清亮的歌聲,總是感歎:“奈何!”謝安聽說後,評價道:“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
”按,桓伊擅長吹笛,号稱江左第一,又以善唱挽歌著稱,與羊昙的唱樂及袁山松的《行路難》合稱為“三絕”。
“一往情深”的成語即來源于此。
②神識阮鹹:神識,見識通神。
阮鹹,魏晉之交的官員、名士,阮籍之侄,與他同列“竹林七賢”。
據《世說新語·賞譽》引《晉諸公贊》,荀勖熟悉音律,當時謂之“暗解”,負責晉朝建立後制定雅樂的工作。
每到大朝之時,需要在殿庭演奏音樂,荀勖自己為樂器調音,聽起來都很和諧。
阮鹹也擅長音樂,時稱“神解”。
每次公家宴會,阮鹹心中總覺得音律不和諧,因此他對荀勖從沒有一句稱贊的話,荀勖也因而忌恨他,于是把阮鹹外調為始平太守。
後來有人耕地,從地下挖出周朝定律用的玉尺,乃是當時官方規定的正尺。
荀勖以玉尺校正自己所制各種樂器的音律,都跟标準有一黍之差,這才佩服阮鹹見識通神。
按,據《漢書·律曆志》,我國古代的音律和度量衡是密切相關的。
古人使用“積黍起度”的方法确定度量衡,以中等黑黍子粒的寬度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并規定黃鐘律的律管應長九十分(九寸),能容一千二百顆黍米。
當時通過吹奏律管定出音調,故荀勖能以古尺校正音律,又能看出古律與他所定晉律之間有一顆黍米寬(一分)的差别。
③公孫白纻(zhù):公孫,即公孫僑(?-前522),姬姓,字子産,以字行于世,是春秋時期鄭國的政治家、外交家。
白纻,是用苎麻制成的細疏白色織物,通常被用來制作質地輕薄的服飾。
據《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國命季劄出使魯國,接着出使齊國、鄭國。
到鄭國時,季劄和時為鄭卿的子産一見如故,季劄送給子産缟(一種白色的絲織物)制的腰帶,子産回贈以白纻衣。
按,據杜預注,吳地以缟為珍貴的物品,鄭地則以白纻為珍貴的物品,季劄和子産各以本國認為貴重的物品作為禮品送給對方,是以厚禮表達自己的心意,并不是為了使對方獲利。
④司馬青衫:司馬,唐代官名。
每州一人,與長史同為刺史的主要助手,統州衙僚屬,綱紀衆務,後來逐漸用于安置閑冗或被貶的官員。
這裡指曾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的白居易。
青衫,青色的官服,為唐代八品、九品官員所穿。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藩鎮派來的刺客殺害,白居易與武元衡有詩歌相和之誼,對此特别痛心,上書憲宗,要求嚴懲兇手,卻因“宮官(白居易時任太子左贊善大夫,為東宮官屬)非谏職,不當先谏官言事”和“浮華無行,甚傷名教”的罪名,被貶為江州司馬。
白居易到江州後,作《琵琶行》,描述自己到江邊送客,遇見一位已經嫁人的長安歌妓,聽她彈奏琵琶、述說生平,借此抒發自己被貶之後的感慨。
詩的最後幾句是:“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按,唐代官員除特旨得以“賜绯”“賜紫”外,基本都以所任散官品級定服色,白居易被貶江州時,所帶散官為将仕郎,位從九品下,故雖任從五品下的江州司馬(江州在唐代屬于“上州”一級,上州司馬位從五品下),仍然隻能穿青色的官服。
【譯文】 桓伊喜好音樂,聽到别人清亮的歌聲,往往感歎:“奈何!”被謝安評價為“一往有深情”;阮鹹精通音律,曾因認為荀勖所定音律不諧而被貶,後來周代玉尺出土,據以校正音律,确有差别,荀勖才佩服阮鹹的見識通神。
季劄訪問鄭國,送給子産缟制的腰帶,子産回贈以白纻制成的衣服;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作《琵琶行》,自述在江邊遇到琵琶女彈奏琵琶、自述生平,引得自己落淚,打濕了青衫。
狄梁被谮①,楊億蒙讒②。
布重一諾③,金慎三緘④。
【注釋】 ①狄梁被谮(zèn):狄梁,即狄仁傑,唐睿宗時追封梁國公,故世稱狄梁公。
谮,說别人的壞話。
據《大唐新語·識量》,狄仁傑做宰相時,武則天問他:“卿在汝南,甚有善政,欲知谮卿者乎?”狄仁傑說:“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之。
陛下明言,臣之幸也。
若臣不知谮者,并為友善。
臣請不知。
”武則天聽到後,對狄仁傑大加贊歎。
②楊億蒙讒:蒙,遭受。
讒,讒言。
據《歸田錄》,楊億性情剛勁,與人往往合不來,有人厭惡他,遂因事向真宗進讒。
楊億當時在學士院,某晚忽然在一座小閣中被真宗召見。
召見時,真宗賜茶,又從容地與他談話許久,随後取出幾匣文稿,對楊億說:“卿識朕書迹乎?皆朕自起草,未嘗命臣下代作也。
”楊億惶恐,不知應該怎麼回答,隻能叩頭再拜而退。
他心中明白,一定是有人說他的壞話,因此佯狂(裝作精神失常),逃奔陽翟(按,今河南禹州)。
真宗好文,原本對楊億恩遇極為隆厚,後來逐漸衰減,也是因為這件事。
按,《宋史·楊億傳》雲:“(大中祥符)五年,以疾在告,……王欽若驟貴,億素薄其人,欽若銜之,屢抉其失;陳彭年方以文史售進,忌億名出其右,相與毀訾。
上素重億,皆不惑其說。
億有别墅在陽翟,億母往視之,因得疾,請歸省,不待報而行。
上親緘藥劑,加金帛以賜。
億素體羸,至是,以病聞,請解官。
有嗾憲官劾億不俟命而去,授太常少卿,分司西京,許就所居養療。
……七年,病愈,起知汝州。
”據此,則楊億之奔陽翟因探母病,無關佯狂,而真宗于楊億臨行,尚賜予藥物、金帛,則恩禮似未衰減。
而讒害楊億者,蓋即王欽若、陳彭年。
③布重一諾:布,即季布,秦末漢初人,初事項羽,漢朝建立後,為劉邦所擢用,曆事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
據《史記·季布栾布列傳》,漢文帝時,季布任河東(秦漢時期郡名。
治所在安邑,即今山西夏縣)郡守。
當時楚地有個辯士曹丘生,經常遊走于權貴門下,借助他們的權勢來獲取金錢,與漢文帝的寵臣趙談,以及皇後窦氏之兄窦長君關系很好。
季布看不起曹丘生,給窦長君寫信說:“吾聞曹丘生非長者,勿與通。
”後來曹丘生請求窦長君寫一封信,介紹他去見季布,窦長君說:“季将軍不說足下,足下無往。
”但曹丘生還是堅持要去,于是窦長君就按他的要求寫了信。
曹丘生見到季布後,向他作揖,說:“楚人諺曰‘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足下何以得此聲于梁楚間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
仆遊揚足下之名于天下,顧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聽了以後非常高興,請他入内,以上客的待遇留他住了幾個月,又以厚禮給他送行。
據說季布此後的名聲更大了,這都是曹丘生幫他宣揚的緣故。
④金慎三緘(jiān):金,即金人,指周朝宗廟中銅鑄的人像,中國古代常常将青銅稱為“金”。
慎,謹慎,慎重。
三緘,多重封閉,古代常以“三”代指“多”。
據《說苑·敬慎》,孔子參觀周王室的祖廟,看到右邊的台階陳列着一個金人,嘴上貼着嚴密的封條,背後有銘文,寫着:“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口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
安樂必戒,無行所悔。
……夫江河長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戒之哉!戒之哉!”孔子看過之後對弟子說:“記之,此言雖鄙,而中事情。
《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行身如此,豈以口遇禍哉!”按,孔子所引的詩句見于《詩經·小雅·小旻》末章。
《小旻》是一首批評西周晚期天子不納忠言、專行邪道的詩,詩末以“戰戰兢兢”三句來形容詩人對國家将因天子所行不善陷入危難的恐懼。
【譯文】 狄仁傑被人攻擊,武則天問他是否想知道是誰說他的壞話,狄仁傑卻表示希望與人為善,不願知道,武則天因此對他非常贊賞;楊億被執政所忌恨,多次遭到打擊,因此他作謝啟給在朝中的親友,先後有“伯夷弟兄,甘受首陽之餓”和“已擠溝壑,猶下石而弗休”這樣表示抱怨的句子。
季布重視信用,辯士曹丘生稱楚人有“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的說法,并宣稱是他為季布宣揚名聲的成果;孔子帶着弟子參觀周朝的宗廟,在廟中看到一個被封住嘴的銅像,背後刻有銘文,提醒人們謹言慎行。
彥升非少①,仲舉不凡②。
古人萬億③,不盡茲函④。
【注釋】 ①彥升非少:彥升,即任昉(460-508),南朝官員、文學家。
非少,不算少。
據《南史·任昉傳》,任昉的母親裴氏白天小睡,夢見有一面五彩旗蓋,四角懸鈴,從天而落,其中一鈴落到她懷裡,她心中一驚,不久就懷孕了。
有人為她占蔔,說:“必生才子。
”任昉幼時就很聰敏,悟性出衆,四歲能誦詩數十篇,八歲能作文,他自作《月儀》一篇,文筆甚美。
褚彥回(按,即褚淵,宋齊之際的大臣、名士。
因名犯唐高祖諱,故李延壽著《南史》時稱其字)對任昉的父親任遙說:“聞卿有令子,相為喜之。
所謂百不為多,一不為少。
”由于褚淵有這樣的評價,任昉的名聲就越來越大了。
②仲舉不凡:仲舉,即陳蕃,字仲舉,東漢大臣。
據《後漢書·陳蕃傳》,陳蕃十五歲時,自己住在一間房屋裡,環境頗為雜亂污穢。
他父親的朋友薛勤來家裡拜訪,看到這景象,就問陳蕃:“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陳蕃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由此知道陳蕃能有澄清世風的志向,覺得他很不一般。
按,周密《齊東野語》記其外祖父章良能事,雲:“外大父文莊章公(按,章良能卒谥文莊),自少好雅潔,性滑稽,居一室必泛掃巧飾,陳列琴書,親朋或譏其龌龊無遠志。
一日,大書素屏曰:‘陳蕃不事一室,而欲掃除天下,吾知其無能為矣。
’”周密将此視為章良能“滑稽”之舉,但從另一角度說,章良能性好雅潔,不能排除他真的看不起陳蕃這種可能。
③古人萬億:萬億,形容數目多,并非實指。
④不盡茲函:茲,這。
函,書的封套。
這裡代指書。
按,古代的線裝書常以錦緞或布糊成的封套包裹外表,以防損壞,故習慣上将一個封套包裹的書稱為“一函”。
後來也有以“一函”代指“一部、一套”,作為圖書量詞的用法,此處同。
【譯文】 任昉少年聰穎,褚淵對任父稱贊他,認為這樣聰明的孩子“百不為多,一不為少”;陳蕃少年時不掃房舍,卻有掃除天下之志,其父的朋友得知後,頗覺得他志向不凡。
值得提到的古人很多,這一部書是講不完的。
水火相變易,故膳無鹹淡之失也。
”或雲此“狄牙”即“易牙”。
《論衡》提到了狄牙具體的烹饪手法,可能是漢人對易牙故事的進一步完善。
②鐘子聆音:鐘子,即鐘子期,春秋時楚國人。
據《呂氏春秋·本味》,俞伯牙善于鼓琴,鐘子期則善于欣賞。
伯牙彈琴時意在高山,子期聽了以後說:“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彈琴時志在流水,子期聽了以後說:“蕩蕩乎若流水!”子期死後,伯牙認為世上再也沒有知音,于是就不再彈琴。
③令狐冰語:令狐,即令狐策,十六國時前涼人。
冰語,在冰上說話。
據《晉書·藝術傳》,孝廉令狐策夢見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的人說話,請索紞給他解夢。
索紞說:“冰上為陽,冰下為陰,陰陽事也。
‘士如歸妻,迨冰未泮’(按,此《詩經·邶風·匏有苦葉》句),婚姻事也。
君在冰上與冰下人語,為陽語陰,媒介事也。
君當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
”令狐策不信,說:“老夫耄矣,不為媒也。
”不料,過了不久,敦煌太守田豹讓令狐策給自己的兒子和本地人張公徵的女兒做媒,仲春二月,恰是冰融化的時節,兩人成婚,夢兆就這樣應驗了。
因有此典故,後來遂稱媒人為“冰人”。
④司馬琴心:司馬,即司馬相如,西漢文學家。
琴心,用琴來表達心聲。
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相如是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初為梁孝王賓客,梁孝王去世後,相如回到故鄉,家貧,生活沒有着落。
臨邛(今四川邛崃)縣令王吉與司馬相如為故交,邀請司馬相如到臨邛來。
司馬相如抵達臨邛後,王吉天天拜訪他,司馬相如開始還見他,後來就托病不見,王吉卻更顯恭敬,以此為司馬相如擡高身價。
當地富人卓王孫聽說縣令有貴客,便請司馬相如和王吉一起前來飲宴。
宴席上,王吉邀請司馬相如彈琴,當時卓王孫有女卓文君新寡,而喜好音樂,“故相如缪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司馬相如雍容閑雅,氣度不凡,卓文君從門中窺視,暗暗喜歡上了他。
宴席結束後,相如又重賜卓文君的侍婢,向她轉達心意。
于是卓文君深夜逃出家門,與相如私奔到了成都。
【譯文】 易牙通過進獻食物獲得齊桓公的寵信,後人遂傳說他善于調味,又說他把自己的兒子蒸了獻給齊桓公;鐘子期善于欣賞好友俞伯牙的琴聲,俞伯牙彈琴時,或意在高山,或志在流水,鐘子期都能聽出其中真意。
令狐策夢到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的人說話,索紞解夢說他将要給人做媒,後果然應驗;司馬相如以琴聲赢得卓文君的芳心,卓文君深夜逃出家門,與司馬相如一起私奔到成都。
滅明毀璧①,龐蘊投金②。
左思三賦③,程頤四箴④。
【注釋】 ①滅明毀璧:滅明,即澹台滅明,字子羽,孔子的學生。
據《博物志》,澹台滅明帶着一枚價值千金的玉璧渡河,河伯想要這枚玉璧,就在河裡掀起風浪,兩條蛟夾着澹台滅明所在的船。
澹台滅明左手持璧,右手提劍将蛟斬殺,蛟死波平。
渡河之後,澹台滅明把玉璧投到河裡,不想三次把玉璧扔下去,都又跳回到澹台滅明手裡,澹台滅明于是把玉璧毀掉,自己離去,以示并非舍不得這枚玉璧才和蛟龍戰鬥。
②龐蘊投金:龐蘊,字道玄,世稱“龐居士”,唐代佛教徒。
被譽稱為達摩東來開立禅宗之後“白衣居士第一人”,素有“東土維摩”之稱。
據《南村辍耕錄》,相傳龐居士家财萬貫,為之勞神,他曾考慮把這些家财送人,又擔心他人也有自己這樣的憂慮,後來想到“不如置諸無何有之鄉”,于是把家資裝到車上,沉到海裡,以舍棄身外之物。
最後舉家修道,全家都得證果位(佛教名詞。
稱修行得道之後獲得的正果之位)。
按,龐蘊是中唐人,生平略見《景德傳燈錄·南嶽懷讓禅師法嗣》,不言沉寶于海。
至南宋時,禅宗史料始言其投家财于洞庭湖或湘水,如《禅宗頌古聯珠通集》《釋氏通鑒》之類。
元雜劇有《龐居士誤放來生債》,與《南村辍耕錄》所記情節大體相似,而加以演繹,可見龐蘊投金、成道之事,在宋元時期是非常流行的故事。
③左思三賦:左思,西晉文學家。
三賦,即《三都賦》,由《魏都賦》《蜀都賦》《吳都賦》組成。
據《晉書·文苑傳》,左思貌醜口讷,而辭藻壯麗。
他在寫完《齊都賦》後,想要就魏都洛陽、蜀都成都、吳都建業的題材寫作《三都賦》。
正好其妹左棻入宮,左家搬到京師,于是去拜見著作郎張載,向他咨訪蜀地的情況(按,張載之父曾任蜀郡太守,張載曾從劍閣入蜀,探望父親,故對蜀地了解較多)。
此後左思構思十年,家中到處都放着筆紙,偶然想到一句,就立刻寫下來,又自以所見不博,求為秘書郎,希望通過閱讀國家藏書來補充知識。
賦初成時,還未引起時人重視,後來經過皇甫谧、張載、劉逵、衛權等人的作注作序等,特别是大臣張華的極力推崇,感歎為“班(固)、張(衡)之流也”,才引得“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起初,當時著名的文學家陸機來到洛陽,也想做同一題材的文章。
聽說左思已經在寫,他撫掌而笑,并給弟弟陸雲寫信說:“此間有伧父,欲作《三都賦》,須其成,當以覆酒甕耳。
”等到左思寫成《三都賦》,陸機看後甚為歎服,認為自己再寫也不能超過他,于是就停筆了。
④程頤四箴:四箴,四篇箴言。
按,孔子曾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論語·顔淵》)”程頤對此做進一步闡發,認為孔子提出的這四點是要親身實踐的,顔淵按這些話去做,所以成了聖人。
因此,後代向聖人學習的人,都應将這四點謹記在心,于是作視箴、聽箴、言箴、動箴以自警,後人稱為“程子四箴”。
朱熹作《四書章句集注》時,把這四箴都抄錄在《顔子問仁章》注内,認為“程子之箴,發明親切,學者尤宜深玩”。
【譯文】 澹台滅明帶着價值千金的玉璧渡河,河伯掀起風浪、派來蛟龍,威脅索要玉璧,澹台滅明斬蛟渡河後,三次把玉璧投進河中,都又跳回手裡,澹台滅明于是把玉璧毀掉,以示自己并非舍不得玉璧;龐居士家資巨萬,為之勞神,于是把家财都沉到海裡,舍棄身外之物,後來全家都證得果位。
左思用十年時間寫成《三都賦》,經張華等人的推薦,豪貴之家紛紛抄寫,洛陽為之紙貴,陸機最初看不起左思,讀過賦後也甚為歎服;孔子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程頤對此四句的内涵做進一步闡發,作視箴、聽箴、言箴、動箴以自警,世稱“程子四箴”。
十三覃 陶母截發①,姜後脫簪②。
達摩面壁③,彌勒同龛④。
【注釋】 ①陶母截發:陶母,陶侃的母親。
據《世說新語·賢媛》,陶侃家很貧窮,同郡名士範逵被舉為孝廉,投宿在陶侃家。
當時冰雪數日不化,陶侃家已經沒有什麼東西吃,而範逵帶來的馬和仆人都很多。
母親湛氏對陶侃說:“汝但出外留客,吾自為計。
”于是将自己的長發剪下來做成兩頂假發賣掉,換了幾斛米來招待客人。
又将屋子的柱子削掉一半作為薪柴,将平時坐卧的草墊鍘碎了喂馬。
範逵既贊歎陶母的才能,又對蒙受他家的厚意感到十分愧疚,北上洛陽後,便向羊晫、顧榮等人宣揚陶侃,使他大獲美譽。
按,同條劉孝标注引王隐《晉書》:“侃母既截發供客,聞者歎曰:‘非此母不生此子。
’乃進之于張夔,羊晫亦簡之。
後晫為十郡中正,舉侃為鄱陽小中正,始得上品也。
”張夔,據《晉陽秋》,時為廬江太守,召陶侃為郡吏。
十郡中正,即江州大中正,西晉元康元年(291),割揚州、荊州十郡置江州,鄱陽郡屬焉。
晉制,每州以朝臣一人為大中正,主評議本地人士;州内各郡又各有小中正,大中正有推舉小中正的權力。
蓋陶侃本籍鄱陽,吳亡後始遷廬江,故廬江太守可召其為吏,江州大中正亦可舉之為小中正。
②姜後脫簪:姜後,周宣王的王後姜氏,齊侯的女兒。
據《列女傳·賢明傳》,周宣王有一次起床晚了,姜後摘去首飾,在囚禁宮女的永巷待罪,讓傅母(負責輔導貴族女性的老年女性)對宣王說:“妾不才,妾之淫心見矣,至使君王失禮而晏朝,以見君王樂色而忘德也。
夫苟樂色,必好奢窮欲,亂之所興也。
原亂之興,從婢子起。
敢請婢子之罪。
”宣王說:“寡人不德,實自生過,非夫人之罪也。
”于是讓姜後複位,從此早早上朝,很晚了才回宮,周朝因而中興。
③達摩面壁:達摩,即菩提達摩,印度僧人,南北朝時來中國,是禅宗的創始人。
《續高僧傳·齊邺下南天竺僧菩提達摩傳》雲:“如是安心,謂壁觀也;如是發行,謂四法也;如是順物,教護譏嫌;如是方便,教令不著。
”據《祖堂集·福先招慶》,福先招慶和尚上堂說法,道:“達摩大師,梁普通八年(527,是年三月改元大通,故一般稱為大通元年)到此土來,向少林寺裡冷坐地,時人喚作壁觀婆羅門,直得九年,方始得一人繼續。
”又《景德傳燈錄·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雲:“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據此,“壁觀”應該就是面壁坐禅之意。
④彌勒同龛:彌勒,佛教菩薩名。
傳說身在兜率天上,釋迦牟尼預言他會在遙遠的未來下生世間并成佛。
龛,供佛的小閣子。
褚遂良有《家侄帖》,是給一位交往甚密的僧人的信,信中寫道:“家侄至,承法師道體安居,深以為慰耳。
複聞久棄塵滓,與彌勒同龛,一食清齋,亦時禅誦,得果已來,将無退轉也。
奉别倏爾逾卅載,即日遂良須鬓盡白。
兼複近歲之間,嬰茲草土。
燕雀之志,觸緒生悲。
且以即日蒙恩,驅使盡生報國,途路近止,無由束帶,西眺于邑,悲罔更深,因侄還州,慘塞不次,孤子褚遂良頓首和南。
”褚遂良以“與彌勒同龛”稱頌僧人,一方面是對其戒行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可看出當時民間彌勒信仰的繁盛。
【譯文】 陶侃的母親剪掉長發去換米,幫助陶侃招待本郡名士範逵,範逵承蒙厚意,為陶侃大力宣揚;周宣王有一日晚起,影響了上朝,王後姜氏就摘下首飾,自拘于永巷,請周宣王治她蠱惑君王的罪過,周宣王被王後激勵,從此早早上朝,晚上才回宮,周朝大治。
菩提達摩到北魏後,面壁而坐,終日默然,時稱“壁觀婆羅門”。
褚遂良誇贊僧人“與彌勒同龛”,堅守食齋誦經之戒,最終必然能夠證果。
龍逄極谏①,王衍清談②。
青威漠北③,彬下江南④。
【注釋】 ①龍逄極谏:龍逄,即關龍逄,又作關龍逢,傳說中夏朝末年的賢臣,因勸谏夏桀被處死。
極谏,直言勸谏。
據《韓詩外傳》,夏桀建酒池,據說裡面有酒糟堆成的丘陵,方圓十裡,酒池可以讓船隻漂浮在上面,也能供三千人一起牛飲。
關龍逄進谏道:“古人之君,身行禮義,愛民節财,故國安而身壽。
今君用财若無窮,殺人若恐弗勝,君若弗革,天殃必降,而誅必至矣。
君其革之。
”他站在那裡,堅持不肯離開朝堂。
夏桀聽後非常憤怒,下令把關龍逄囚禁并處死。
②王衍清談:王衍(256-311),西晉大臣、名士。
清談,曹魏後期何晏、王弼研究《老子》《莊子》《周易》中的哲理,謂之“玄學”,後輩文士在他們的基礎上談論義理,号稱“談玄”或“清談”。
這種談論很快成為一種脫離現實的名士遊戲,故後世将“清談”作為“不切實際的談論”的代名詞。
據《晉書·王衍傳》,王衍儀表出衆,風姿雅緻,早年好論縱橫之術,後來口不言世事,唯事清談。
他有才學、善辯論,又很聰明,經常自比子貢,因此聲名極盛,為當世所傾倒。
朝野人士翕然向風,把他看做當世的“龍門”,如同東漢晚期的李膺那樣。
後進之士跟着他談《老》《莊》,仿效他的作風,逐漸就形成了矜高浮誕的風俗。
後來西晉将亡的時候,王衍被石勒俘獲,在将被處死前,對身邊的人說:“嗚呼!吾曹雖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虛,戮力以匡天下,猶可不至今日。
”但已經悔之不及了。
③青威漠北:青,即衛青(?-前106),西漢名将。
漠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的地區,曆史上是匈奴人的活動中心。
據《史記·衛将軍骠騎列傳》,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衛青奉命與霍去病各将五萬騎,分道擊匈奴。
漢朝降将趙信為單于謀劃:“漢兵既度幕(‘幕’通‘漠’),人馬罷,匈奴可坐收虜耳。
”于是單于就将主力都放在漠北,讓辎重在更靠北的後方屯駐。
衛青帶領軍隊出塞千餘裡,恰好見到單于的軍隊列陣,就利用武剛車(古代戰車名,上有蓋,可以用來運輸兵員和物資,也可以讓戰士在車中對外射擊)圍成營寨,以五千騎前往攻擊匈奴,匈奴以萬騎迎擊。
打到日暮時分,刮起了大風,砂礫撲面而來,兩軍互相都看不清了。
此時漢軍以左右兩翼的部隊夾擊匈奴,單于見漢軍兵強馬壯,不容易被突破,堅持不下去,便突圍逃跑了。
衛青帶領漢軍乘勝追擊二百餘裡,俘獲、斬首萬餘人,焚燒了匈奴的糧草,取得漠北之戰的勝利。
④彬下江南:彬,即曹彬(931-999),北宋名将。
據《涑水記聞》,宋太祖命曹彬征讨南唐。
将要攻克金陵(即南唐首都江甯府,今江蘇南京)的前夕,曹彬突然稱病不處理公務,衆将都來探望,曹彬說:“餘之病非藥石所能愈,惟須諸公共發誠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殺一人,則自愈矣。
”衆将許諾,一起焚香為誓,第二天,曹彬就聲稱病愈。
等到攻克金陵,果然宋軍不曾胡亂殺人。
司馬光著書時,離曹彬平定南唐已經将近百年,但曹氏子孫仍然貴盛,傳承不絕。
又據同書,曹彬平定江南歸京,到閣門進狀求見,自稱“奉敕差往江南勾當公事回”,時人都贊美他不自居功勞。
【譯文】 夏桀造酒池、糟丘,大臣關龍逄勸谏不從,反而被殺;王衍引導了西晉一朝空談玄理的風氣,臨死前自覺對西晉滅亡負有一定責任。
衛青在漠北打敗匈奴單于所率大軍,單于逃跑,衛青斬首、俘獲萬餘人,燒毀了匈奴的糧草;曹彬征讨南唐時,謊稱生病,部将紛紛前來探望,曹彬趁機要求将領們集體立誓,保證破城後不亂殺人民。
遐福郭令①,上壽童參②。
郗愔啟箧③,殷羨投函④。
【注釋】 ①遐福郭令:遐福,廣大而長遠的福祉。
郭令,即郭子儀(697—781),唐朝名将。
據《太平廣記》引《神仙感遇傳》,郭子儀在七夕夜看見空中有一輛車,車中坐着一個美女,從天降下。
子儀猜測這個女子是織女,于是跪拜禱告:“今七月七日,必是織女降臨,願賜長壽富貴。
”女子笑着說:“大富貴,亦壽考。
”說完就飛走了。
後來郭子儀做了二十四年中書令,被封為汾陽郡王,兒子、女婿都是高官,麾下的将士也往往貴為王公。
②上壽童參:上壽,古代稱百歲以上的人為上壽。
《左傳·昭公三年》孔穎達疏:“上壽百年以上,中壽九十以上,下壽八十以上。
”童參,北宋人。
蘇轼文集中有名為《童珪父參年一百二歲可承務郎緻仕》的敕稿,其文雲:“敕童珪父參:古者天子巡守方嶽之下,問百年者就見之,而绛縣役老,趙武谪其輿尉(按,見前‘绛縣老人’條)。
今汝黃發鲐背(按,老年人有時頭發會由白轉黃,背上像鲐魚一樣長出黑斑,故雲),以上壽聞,其可使與編戶齒乎?往以忠孝,教而子孫。
可。
”按,明清類書多以童參授承務郎事在仁宗朝,如《萬姓統譜》《尚友錄》等均作此說。
但從蘇轼文集看,此稿編于《外制制敕》部分,而蘇轼以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除中書舍人(即所謂“外制”),尋遷翰林學士(宋人稱為“内制”),可知此敕必作于該年。
③郗愔啟箧:郗愔(313-384),東晉大臣。
箧,箱匣之屬。
據《世說新語·傷逝》“郗嘉賓喪”條注引《中興書》,郗超臨死前,擔心父親郗愔悲傷過度,于是把一個匣子交給門生,說:“本欲焚此,恐官(按,晉宋時奴仆稱主為官,如《南齊書·王敬則傳》雲宋後廢帝死,蕭道成等輔政大臣集會商議,王敬則拔白刃在床側跳躍,曰:‘官應處分,誰敢作同異者!’此‘官’即指蕭道成。
這裡蓋為郗超從門生的角度稱呼郗愔)年尊,必以傷愍為斃。
我亡後,若大損眠食,則呈此箱。
”郗愔見兒子去世,果然悲痛得生了病,門生就把匣子呈上,裡面都是郗超為桓溫私下謀劃代晉的來往書信。
郗愔忠于王室,看了信之後大怒,說:“小子死恨晚!”于是不再哀痛哭泣。
④殷羨投函:殷羨,東晉官員。
函,信函。
據《世說新語·任誕》,殷羨擔任豫章太守,從京城建康出發前,很多在京城的豫章人都托他帶信到家鄉,共有百餘封信。
等殷羨走到石頭城,他把這些信都扔到水裡,說:“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按,殷羨字洪喬)不能作緻書郵!” 【譯文】 傳說郭子儀在七月七日遇到織女從天降下,請求賜福,織女同意了,于是他不僅自己長壽,而且子孫的富貴福澤延續了好幾代;童參因為壽高一百零二歲,被皇帝賜予了承務郎的官階,相關敕書是蘇轼撰寫的。
郗愔喪子之後,悲痛成疾,其子郗超生前預料到此事,讓門生把自己與桓溫往來的信件呈給父親看,郗愔忠于王室,見書大怒,遂不再為兒子早逝而哀痛;殷羨出任豫章太守,京城的人托他帶信去豫章,殷羨走到石頭城,将信函都扔進了水中。
禹偁敏贍①,魯直沉酣②。
師徒布算③,姑婦手談④。
【注釋】 ①禹偁敏贍:禹偁,即王禹偁(954-1001),宋代官員、文學家。
敏贍,識見敏捷,善于表達。
據《邵氏聞見錄》,畢士安做濟州從事時,聽說王禹偁家以磨面為生,就讓年方七八歲的王禹偁以“磨”為題作詩。
王禹偁不假思索地吟誦道:“但存心裡正,無愁眼下遲。
若人輕着力,便是轉身時。
”以此表達自己的正直和樂觀,以及希望畢士安加以援引。
畢士安很是驚奇,就讓他和兒子們一起學習。
有一次,太守在宴席上出詩句說:“鹦鹉能言争似鳳。
”在座的人都沒有對上來,畢士安回家後,把這句詩寫在屏風上。
王禹偁見到後,接着詩句下面寫道:“蜘蛛雖巧不如蠶。
”畢士安歎息道:“經綸之才也。
”于是讓他穿上成人的衣冠,以“小友”相呼。
及至畢士安拜相,王禹偁已經負責為皇帝起草诏書了。
按,畢士安為宋太祖乾德四年(966)進士,開寶四年(971)為濟州團練推官(即所謂從事),真宗景德元年(1004)進吏部侍郎、參知政事,尋拜同平章事;王禹偁以後周世宗顯德元年(954)生,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登第,生平三知制诰,分别是端拱二年(989)至淳化二年(991)、淳化四年(993)至至道元年(995)、至道三年(997)至宋真宗鹹平元年(998),此後貶知黃州、蕲州,鹹平四年(1001)去世。
據此,則畢士安為濟州從事時,王禹偁已十八歲,非七八歲之幼童,又畢士安拜相時,王禹偁已去世三年,可知《邵氏聞見錄》所載有誤。
②魯直沉酣:魯直,即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北宋文學家、書法家。
沉酣,即沉醉。
黃庭堅《與宋子茂》雲:“子飛、子均、子予,想數相見否?毎相聚,辄讀數葉《前漢書》,甚佳。
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之,則俗塵生其間,照鏡則覺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也。
”黃庭堅對讀書的愛好,由此可見一斑。
③師徒布算:師徒,指的是天台山僧人師徒。
布算,布下算籌,陳列算式,推求計算。
算籌,古時的計算工具。
據《舊唐書·方伎傳》,為了更好地推求大衍之數,唐代天文學家、佛學家一行四處尋訪老師。
來到天台山國清寺的時候,他見到一座僧院門外有古松,門口有溪水,非常清幽。
一行站在院門和内影壁之間,聽裡面的僧人排布算籌,對徒弟說:“今日當有弟子自遠求吾算法,已合到門,豈無人導達也?”又移除一根算籌,說:“門前水當卻西流,弟子亦至。
”一行跟着這句話,小步快走進入院内,叩頭請求向僧人學習,這時門口的溪水果然回頭往西流去。
④姑婦手談:姑婦,即婆媳,這裡指王積薪在跟随唐玄宗逃避安史之亂時,路遇的婆婆和兒媳婦。
王積薪,唐代棋手。
手談,下圍棋。
據《太平廣記·伎巧二》引《集異記》,安史之亂爆發後,翰林待诏王積薪追随唐玄宗南下成都避難。
蜀道狹窄,客舍都被高級官員住滿了,王積薪無處可住,隻能投宿于附近山中的寡婦人家,家中隻有婆婆和兒媳婦二人。
天色剛黑,這家人就關了門睡覺,讓王積薪住在房檐下。
夜裡,王積薪聽見婆婆對兒媳婦說:“良宵無以适興,與子圍棋一賭可乎?”王積薪很是驚異,因為晚上沒有點蠟燭,婆媳兩人又都不出屋,各自在房間裡口述在棋盤的什麼位置落子。
最後婆婆說:“子已敗矣,吾止勝九枰耳。
”媳婦也甘心認輸。
第二天早晨,王積薪恭敬地向她們求教,婆婆讓他布一局看,看了十幾步,對兒媳婦說:“是子可教以常勢耳。
”于是兒媳婦就教給王積薪如何攻守,但講得很簡略。
王積薪希望再講得細一些,婆婆笑着說:“止此,亦無敵于人間矣。
”王積薪誠心感謝後,和這對婆媳告别,走出十幾步,再回頭看,之前的房屋已經消失不見了。
從此王積薪的棋藝無與倫比,但再布婆媳那天晚上的布局,總是無法複原出那天差九枰的勝利。
【譯文】 王禹偁年少時就才思敏捷,應畢士安要求以“磨”為題材作詩,又對上了太守出的對聯;黃庭堅熱愛讀書,一直沉浸在閱讀經史書籍中,認為士大夫三天不讀書就面目可憎。
僧一行在天台山國清寺遇到通過算籌推算預言自己将要到訪的師父,拜他為師,從此在推算曆法上更加精準。
王積薪在随唐玄宗逃難途中,遇到了棋藝精湛的婆媳二人,誠心向她們求教後,兩人中的兒媳教了他一些招法,從此王積薪的棋藝天下無敵。
十四鹽 風儀李揆①,骨相呂岩②。
魏牟尺[③,裴度千缣④。
【注釋】 ①風儀李揆(kuí):風儀,風采儀表。
李揆(711-784),唐代大臣。
據《舊唐書·李揆傳》,李揆風儀美妙,善于奏對,每次向皇帝奏事,都有“獻可替否(指臣對君進獻可行的計策,建議廢止不可做的事)”之風範。
唐肅宗贊賞他的儀表,曾經對李揆說:“卿門地、人物、文章,皆當代所推。
”故時人稱為“三絕”。
又據《劉賓客嘉話錄》,李揆晚年為宰相盧杞所忌,被委派出使吐蕃,到吐蕃後,吐蕃首領問他:“聞唐家有一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就說:“非也。
他那個李揆,争肯到此。
”又《劉賓客嘉話錄》稱李揆三絕為“門地第一,文學第一,官職第一”,與《舊唐書》本傳不同。
《新唐書》本傳記三絕事沿襲《舊唐書》,而補入使蕃之事,則據《劉賓客嘉話錄》。
②骨相呂岩:骨相,古人認為可以通過骨骼的一些外在表征(如額骨、顴骨的高低之類)看出人的命運。
呂岩,即呂洞賓,本名岩,晚唐五代時期道士,《宋史·隐逸傳上》謂之“關西逸人”,後世傳為仙人,為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
據《萬曆續道藏》所收《呂祖志·真人本傳》,呂岩還在襁褓之中時,高僧馬祖見到他,說:“此兒骨相不凡,自是風塵表物(按,“表”作“外”解,“風塵外物”,即“俗世之外的人”,代指神仙隐逸之流)。
他時遇廬則居,見鐘則扣,留心記取。
”後來呂岩往遊廬山,遇到神仙火龍真人,向他學習天遁劍法,之後就混迹俗世,賣墨于人間,自稱純陽子。
唐懿宗鹹通年間,呂岩又考中了進士,時年六十四歲。
他在長安城的酒肆之中遇到鐘離權,經過鐘離權點化,決心拜其為師。
鐘離權反複考驗他,呂岩都能夠通過,于是得傳修煉訣竅。
蓋馬祖所謂“遇廬則居,見鐘則扣”,即指遊廬山遇火龍真人,以及求師于鐘離權兩事。
按,《真人本傳》有雲:“洞賓初遊江淮,試靈劍,遂斬長蛟之害。
隐顯變化不一,迨今四百餘年。
”自傳說中呂洞賓得道的晚唐時期後推四百年,應為元朝中期。
而成書于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的《曆世真仙體道通鑒》有《呂岩傳》,隻言“後因遊廬山遇異人,得長生訣”,無馬祖相骨之事,但前後情節甚至文字卻都頗為相似。
從這一點看,《真人本傳》可能是據《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呂岩傳》增益而成。
③魏牟(móu)尺(xǐ):魏牟,又稱魏公子牟,戰國時期魏國學者。
縰,古謂用以束發的布帛為。
據《事類賦·服用部·冠》引桓子《新論》,魏牟拜見趙王,趙王正讓一個工匠現場制冠,問魏牟如何治國,魏牟說:“大王誠能重國若此二尺,則國治且安。
”趙王很不高興地說:“社稷至重,而比之二尺,何也?”魏牟反駁道:“大王制冠,不使親近,而必求良工者,非為其敗而冠不成與?今治國不求良士,而任其私愛,此非輕國于二尺縰之效耶?”趙王無言以對。
按,魏牟以制冠說趙王,其事始見于《戰國策·趙策三》“建信君貴于趙”條,其說更詳,但謂“二尺”為“尺帛”,可參看。
④裴(péi)度千缣(jiān):裴度(765-839),唐代大臣、政治家。
缣,細密的絹帛。
據《新唐書·韓愈傳》附《皇甫湜傳》,皇甫湜被裴度聘為東都留守府判官,裴度修福先寺,完工後,想請白居易寫碑文。
皇甫湜聽說後,很生氣地說:“近舍湜而遠取居易,請從此辭。
”裴度婉言向他賠罪,于是皇甫湜向裴度求了一鬥酒,喝到酣暢之時,提筆立就。
裴度贈給他車馬、缯彩作為謝禮,非常隆厚,皇甫湜卻大怒道:“自吾為《顧況集序》,未常許人。
今碑字三千,字三缣,何遇我薄邪?”裴度笑着說:“不羁之才也。
”于是按他索要之數送上酬勞。
按,本傳蓋據《唐阙史》所載改削而成。
《唐阙史》記皇甫湜之辭雲:“寄謝侍中,何相待之薄也!某之文,非常流之文也,曾與顧況為集序外,未嘗造次許人。
今者請制此碑,蓋受恩深厚耳。
其碑約三千字,一字三匹絹,更減五分錢不得。
”本傳為圖簡省,删削過當,反不如《唐阙史》記述清晰,當參看。
又《唐阙史》謂皇甫湜為裴度聘為留守府從事,本傳謂之“判官”,或别有所據。
又按,本傳雲“近舍湜而遠取居易”,據兩《唐書》本傳,裴度以大和八年(834)除東都留守,至開成二年(837)徙河東節度使,此時白居易退居東都,與皇甫湜同在一地,并無遠近之别。
檢《唐阙史》雲:“将緻書于秘監白樂天,請為刻珉之詞。
”則知《唐阙史》誤以此事為大和元年(827)白居易在長安任職時事(據兩《唐書》之《白居易傳》,白居易以大和元年召為秘書監,次年轉刑部侍郎),故皇甫湜怒裴度舍近在洛下之己身,遠求在京任官之白居易。
如此,其言始可解。
故雖《唐阙史》記此事有時代之誤,但欲了解此事始末,仍不可不參看其書,謹附識于此。
【譯文】 李揆風儀美妙,善于應對,唐肅宗稱贊他“門地、人物、文章,皆當代所推”,因此在當時有“三絕”之稱;馬祖見到還是嬰兒時的呂岩,說從他的骨骼特征來看,将來必是世外之人,後來呂岩果從鐘離權學道得仙。
魏牟拜見趙王,趕上趙王讓工匠制冠,魏牟以此勸谏趙王應任用賢才治國,愛惜國家應該像愛惜做冠帽的二尺一樣;裴度任東都留守,請皇甫湜為福先寺作碑文,贈以厚禮,皇甫湜仍不滿意,認為三千字的碑文,應該按照每字三匹缣的價格取酬,裴度如數以贈。
孺子磨鏡①,麟士織簾②。
華歆逃難③,叔子避嫌④。
【注釋】 ①孺子磨鏡:孺子,即徐稺(zhì),東漢著名隐士。
據《北堂書鈔·服飾部五·鏡》引《海内士品》(按,《太平禦覽·人事部四十四·道德》引《海内先賢行狀》,略同),徐稺曾事(指侍奉,引申為投師求學)江夏黃瓊,黃瓊去世後,徐稺要去參加他的葬禮,但家貧沒有路費,就自己帶着磨鏡器具,每到一處,就為人磨鏡獲取路費,這才順利抵達江夏去拜祭黃瓊。
按,據《後漢紀·孝桓皇帝下·延熹二年》,徐稺少年時遊學國中,江夏黃瓊教授于家,徐稺曾向他學習經義。
《海内士品》所雲“徐孺子嘗事江夏黃公”,即指此事。
黃公,即黃瓊,曾多次出任三公之職,故雲然。
又據《後漢書·徐稺傳》,黃瓊為太尉時,曾征辟徐稺,徐稺辭而不就,與《後漢紀》所雲“瓊後仕進,位至三司,稺絕不複交”相合。
由此可知,徐稺與黃瓊之間,既是弟子與老師的關系,也是故吏與府主的關系。
東漢時期,師生之間、吏與府主(如郡縣吏與守令、三公掾屬與三公)之間,乃至被舉者與舉薦者之間,都有類似君臣的關系,故吏為舊君(過去的府主)行喪之例,多見于各類史料。
故雖當黃瓊顯達後,徐稺既不與他交往,也拒絕他征辟,但在恩師、府主去世之後,仍要盡弟子、故吏之情,前往會葬。
②麟士織簾:麟士,即沈麟士(419-503),南朝隐士。
據《南史·隐逸傳下》,沈麟士幼年時就表現得聰敏靈秀,年方七歲,聽叔父沈嶽與賓客談論玄理。
賓客散去後,沈麟士複述叔父的話,無所遺失。
沈嶽撫其肩,說:“若斯文不絕,其在爾乎?”成年之後,沈麟士博通經史,有高尚之心。
但由于家境貧困,沈麟士日常以織簾為生,經常一邊手上織簾,一邊口中誦書,手與口都不停息。
同鄉因此稱他為織簾先生。
③華歆逃難:華歆(157-232),三國時曹魏大臣。
據《世說新語·德行》,華歆與王朗乘船避難,有一人想要上船,華歆有些猶豫,王朗說:“幸尚寬,何為不可?”後來賊寇追上來,王朗想趕那個人下去。
華歆說:“本所以疑,正為此耳。
既已納其自托,甯可以急相棄邪?”于是依然帶着那人一起逃難。
當時的人以這件事判定華、王二人的高下。
按,同條劉孝标注引華峤(華歆之孫)《譜叙》所記與此相類一事,但雲“歆為下邽令,漢室方亂,乃與同志士鄭太等六七人避世。
自武關出,道遇一丈夫獨行”雲雲,不言與王朗同行,亦不言乘船。
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同條引程炎震雲:“據華峤《譜叙》,是獻帝在長安時事。
王朗方從陶謙于徐州,不得同行也。
”蓋《世說新語》為傳聞之辭,不得與華峤自作之《譜叙》争審,當以《譜叙》所言為是。
④叔子避嫌:叔子,即顔叔子,《毛詩故訓傳》引其事,稱為“昔者”,而不言何時何地人,蓋當時已不知其詳。
據《詩經·小雅·巷伯》毛《傳》,顔叔子獨自住在一間房屋裡,隔壁家的寡婦也是獨居一室。
一天晚上,狂風暴雨猝至,鄰家寡婦的房屋倒塌了,逃到顔叔子處躲避。
顔叔子收留了她,但為了避嫌,讓女子持燭照明,以示兩人之間沒有不明不白的關系。
天還沒有亮,燭已燃盡,顔叔子就從屋子上拆解柴木,讓她繼續保持照明狀态,直到天明。
到了後來,顔叔子還是認為自己沒有做到充分避嫌。
【譯文】 徐稺為黃瓊奔喪,沒有路費,便一路為人磨鏡取酬,以此走到黃瓊的家鄉江夏,參加葬禮;沈麟士博覽群書,成年後家貧,就一邊織簾子維持生計,一邊背誦經史,手口俱不停,鄉裡稱為織簾先生。
華歆與王朗一同乘船逃難,半途搭載一人,賊寇将要追上,王朗欲讓搭載的人下船,華歆認為應當有始有終,就堅持帶着那人一起逃亡;顔叔子與鄰居寡婦各處一室,暴風雨之夜,寡婦房屋倒塌,投奔顔叔子,顔叔子就讓寡婦手持蠟燭照明以避嫌,甚至從自家房屋上拆下木頭來續上燃料,直到天亮,但事後還是覺得避嫌不夠謹慎。
盜知李涉①,虜懼仲淹②。
尾生豈信③,仲子非廉④。
【注釋】 ①盜知李涉:李涉,唐代官員、詩人。
據《雲溪友議》,李涉曾去九江探望在當地任刺史的弟弟,離開時船上隻有書籍、柴米。
船到皖口(皖水入江之口,在今安徽安慶)以西,遇到盜賊,盜賊的首領聽說是李涉,就說:“若是李涉博士,吾輩不須剽他金帛。
自聞詩名日久,但希一篇,金帛非貴也。
”李涉就寫了一首絕句贈他。
盜賊首領送給李涉很多禮物,李涉不敢拒絕,且看其人似乎很有義氣的樣子,就與他相約在揚州的佛寺見面,想如陸機提拔戴淵一樣薦舉他(按,參前“戴淵西洛”條),但此後盜首毫無音信。
後來番禺(今廣東廣州)舉子李彙征過循州(隋至元州名。
唐代循州即今惠州、梅州一帶,治歸善縣,即今惠州),投宿韋氏田莊,與主人韋叟談詩,韋叟當時已經八十多歲,極贊賞李涉的詩篇。
李彙征偶吟李涉贈給盜首之詩,韋叟聞之惆怅,才道出自己就是當年的盜首,并持酒酹地,複吟《贈豪客詩》雲:“春雨蕭蕭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
他時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
” ②虜懼仲淹:仲淹,即範仲淹。
據孔平仲《談苑》,宋仁宗寶元(1038-1040,寶元三年二月改元康定)年間,李元昊叛宋(按,指建立西夏政權),宋仁宗知道範仲淹才兼文武,起用範仲淹為延州帥(按,延州置帥司在慶曆元年,此當指知延州、管勾鄜延路部署司事),日夜訓練精兵。
夏人聽到這一消息後,說:“無以延州為意。
今小範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不比大範老子可欺也。
”夏人稱知州為“老子”,“大範”是指前任知延州的範雍。
仁宗以四路諸招讨之職委之範仲淹、韓琦,一定要收複靈州(今甯夏吳忠)、夏州(今陝西靖邊)、橫山(今陝西橫山)之地,宋夏邊境有歌謠說:“軍中有一韓(韓琦),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元昊聽到之後很害怕,于是向宋稱臣。
按,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康定元年》,範仲淹因延州範雍兵敗被起用在康定元年三月,非寶元中,雖寶元三年與康定元年同為一年,究不可不辨;且範仲淹于起用之初被任為知永興軍,後曆陝西都轉運使、陝西經略安撫副使,方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非徑徙延州帥。
③尾生豈信:尾生,春秋時魯國人,又稱尾生高、微生高。
據《莊子·盜跖》,尾生曾經與一個女子在橋下約會,女子沒有按期到來,剛好遇到洪水暴發,尾生不肯離開,就抱着橋柱等待,最終被淹死了。
按,《莊子》評價道:“尾生溺死,信之患也。
”認為他的死是為信所累。
但從儒家學說的角度來看,尾生這樣的做法隻能算是小信。
如孔子稱贊管仲“仁”,子貢以管仲未從公子糾而死,質疑孔子之說,孔子答道:“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
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渎而莫之知也?”“諒”與“信”同義,可見孔子反對所謂輕死守義的“匹夫匹婦之為諒”。
尾生抱柱而死,蓋亦匹夫匹婦之諒。
④仲子非廉:仲子,即陳仲子,一稱於陵仲子。
據《孟子·滕文公下》,匡章向孟子稱道陳仲子,認為他确實是廉潔之士。
孟子回答道:“于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
雖然,仲子惡能廉?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後可者也。
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黃泉。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與?抑亦盜跖之所築與?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跖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
”又說:“仲子,齊之世家也。
兄戴,蓋祿萬鐘。
以兄之祿為不義之祿而不食也,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避兄離母,處于於陵。
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己頻顣曰:‘惡用是鶂鶂者為哉?’他日,其母殺是鵝也,與之食之。
其兄自外至,曰:‘是鶂鶂之肉也。
’出而哇之。
以母則不食,以妻則食之;以兄之室則弗居,以於陵則居之:是尚為能充其類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後充其操者也。
”按,孟子批評陳仲子,在于他認為兄長的俸祿“不義”,因而與母、兄分離,不願分潤其兄的俸祿。
但如果從這種觀點出發,擴而充之,仲子自己所住的房屋、所吃的糧食,也沒法确定是義者還是不義者所生産的,但他卻住着房子,吃着糧食,并不以為有問題。
所以孟子說,隻有像蚯蚓一樣“上食槁壤,下飲黃泉”,不與社會發生任何聯系,才能實現仲子希望的那種廉潔。
仲子既然自己都做不到,按他的标準來說,顯然算不上廉潔了。
【譯文】 李涉在皖口遇盜,盜賊首領沒有擄掠他的财産,反而向他求詩,李涉就作詩贈他,并希望能導引他為國效力,但最終沒能實現;李元昊叛宋,範仲淹被起用為延州帥臣,日夜訓練精兵,時有“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的歌謠,元昊害怕,遂向宋稱臣。
尾生與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面,女子未來,大水暴至,尾生溺死,《莊子》認為他為信所累,實則按儒家觀點隻能算是小信,不值得提倡;陳仲子認為兄長的俸祿來源不義,不願從中分潤,被匡章稱為廉士,但孟子認為隻有像蚯蚓一樣,才能實現陳仲子理想中的廉潔,仲子自己也達不到,因此不能算是廉潔。
由餐藜藿①,鬲販魚鹽②。
五湖範蠡③,三徑陶潛④。
【注釋】 ①由餐藜藿(huò):由,即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孔子弟子。
藜藿,藜和藿都是野菜,這裡指粗劣的飯菜。
據《孔子家語·緻思》,子路對孔子說:“負重涉遠,不擇地而休,家貧親老,不擇祿而仕。
昔者由也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為親負米百裡之外。
親殁之後,南遊于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茵而坐,列鼎而食,願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複得也。
枯魚銜索,幾何不蠹,二親之壽,忽若過隙。
”從話語中流露出對父母的深切追思。
孔子說:“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
”按,《說苑·建本》亦記此事,文字略同,但無文末孔子之語,而是将全文的核心思想總結為“故曰:家貧親老,不擇祿而仕也”,重複了子路的話,似乎是為儒者不擇出處的做法辯護。
②鬲(gé)販魚鹽:鬲,即膠鬲,殷商末期賢臣。
《孟子·告子下》雲:“膠鬲舉于魚鹽之中。
”蓋未仕前曾為販運魚鹽之商人。
孫奭《孟子注疏》本章注雲:“膠鬲遭亂,鬻販魚鹽,文王舉之。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沿其說。
但檢核早期文獻,皆不言文王舉膠鬲,不知孫、朱何所據而雲然。
按,《國語·晉語一》“獻公蔔伐骊戎”條雲:“殷辛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
妲己有寵,于是乎與膠鬲比而亡殷。
”韋昭注:“膠鬲,殷賢臣也。
自殷适周,佐武王以亡殷也。
”又《呂氏春秋·慎大覽·貴因》雲:“武王至鲔水,殷使膠鬲候周師。
”似膠鬲于牧野之戰時尚未去殷适周。
又同書《季冬紀·誠廉》雲:“王使叔旦就膠鬲于次四内,而與之盟曰:‘加富三等,就官一列。
’為三書同辭,血之以牲,埋一于四内,皆以一歸。
”則似言周武王使周公聯絡膠鬲,許之以利而謀殷。
故亦有現代學者認為膠鬲實為周在殷之間諜者。
③五湖範蠡(lí):五湖,一說即太湖,一說是太湖及周邊支脈或湖灣的合稱。
範蠡,春秋時越國政治家,曾幫助越王勾踐擊敗吳國,後辭去,據說改名為陶朱公,成為當時的富商。
據《國語·越語下》,範蠡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回國走到五湖時,範蠡向越王告辭說:“君王勉之,臣不複入于越國矣。
”越王問他這是什麼意思,範蠡說:“臣聞之,為人臣者,君憂臣勞,君辱臣死。
昔者君王辱于會稽,臣所以不死者,為此事也。
今事已濟矣,蠡請從會稽之罰。
”越王不許,并且說:“所不掩子之惡,揚子之美者,使其身無終沒于越國(按,意為将失國流亡)。
子聽吾言,與子分國。
不聽吾言,身死,妻子為戮。
”範蠡坦然拒絕,說:“臣聞命矣。
君行制,臣行意。
”于是乘着輕舟進入五湖,不知到哪裡去了。
越王于是命工匠用良金(按,即銅)鑄範蠡像,命大夫每十天朝拜一次,并将環繞會稽山的三百裡地封給範蠡,發誓說:“後世子孫,有敢侵蠡之地者,使無終沒于越國,皇天後土、四鄉地主正之!” ④三徑陶潛:三徑,門前的三條小路。
據《三輔決錄》,漢代蔣诩辭官隐居在杜陵,閉門不出,在自己屋子周圍種了一圈竹林,隻留下三條小路方便自己的友人來訪問,後來就引申為隐士居住的地方。
據《歸去來辭》,陶潛用“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這樣的句子來形容自己的隐居生活,大意是說辭官回到家中,看到門前的小路已經荒廢,但所栽種的松樹和菊花還都一如往日。
可參看前“陶怡松菊”條。
【譯文】 子路因為家貧,自己隻吃粗劣的飯菜,而從很遠的地方背米回來給父母吃;膠鬲以販賣魚鹽為生,卻因有才能獲得舉用。
範蠡助越王勾踐滅吳後,向越王告辭,不顧挽留,乘輕舟進入五湖,不知所蹤;陶潛作《歸去來辭》,内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形容出仕後自家田園荒蕪的景象。
徐邈通介①,崔郾寬嚴②。
易操守劍③,歸罪遺缣④。
【注釋】 ①徐邈通介:徐邈(171-249),三國時曹魏大臣。
通,通達。
介,清直。
據《三國志·魏書·徐邈傳》,有人問盧欽:“徐公當武帝(按,即曹操)之時,人以為通,自在涼州及還京師,人以為介,何也?”盧欽回答道:“往者毛孝先(按,即毛玠)、崔季珪(按,即崔琰)等用事,貴清素之士,于時皆變易車服以求名高,而徐公不改其常,故人以為通。
比來天下奢靡,轉相仿效,而徐公雅尚自若,不與俗同,故前日之通,乃今日之介也。
是世人之無常,而徐公之有常也。
”按,同書《毛玠傳》雲:“太祖為司空、丞相,玠嘗為東曹掾,與崔琰并典選舉。
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于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
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
”此蓋即盧欽所雲之“于時皆變易車服以求名高”。
徐邈不趨時好,自行其是,故被時人視為通達不拘。
②崔郾(yǎn)寬嚴:崔郾(768-836),唐代官員。
據《文苑英華·行狀七》載杜牧《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禮部尚書兼禦史大夫充浙江西道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上柱國清河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贈吏部尚書崔公(郾)行狀》(《新唐書·崔郾傳》略同),崔郾做陝虢觀察使時,為政寬厚,一個月都未必會責打一個人。
到鄂州以後,則使用嚴刑峻法,對犯罪者絕不寬容。
有人問他為何前後變化這麼大,崔郾說:“陝土瘠民勞,吾撫之不暇,尚恐其驚。
鄂之土沃民剽,雜以夷狄,非用威刑,莫能緻理。
政貴知變,蓋謂此也。
”聽到的人很佩服他。
按,《新唐書·崔郾傳》雲“出為虢州觀察使”,蓋唐以陝州、虢州共隸一觀察使治下,故謂之陝虢、虢州,或如《舊唐書》本傳謂為“陝州觀察使”,皆不誤。
③易操守劍:易操,改變操守。
王烈(141-219),字彥方,東漢末年名士。
據《後漢書·王烈傳》,王烈在故鄉太原時,以義行著稱。
同鄉有一個人偷牛,被牛主抓住,就說:“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
”王烈聽說後,就派人去看望此人,并送給他一端布。
有人問王烈為何如此,王烈說:“盜懼吾聞其過,是有恥惡之心。
既懷恥惡,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
”後來有個老人在路上丢了佩劍,有過路人看到,就停下來看守。
等到晚間,老人回來尋劍,遇到守劍之人,很奇怪有人肯等候這麼久,于是問了他的姓名,告訴王烈。
王烈讓人追查守劍人到底是誰,發現就是之前的偷牛賊。
又《三國志·魏書·管甯傳附王烈傳》裴注引《先賢行狀》,與《後漢書》本傳所雲略同,而記述更細(按,《後漢書·王烈傳》或即據《三國志·魏書·管甯傳附王烈傳》及《先賢行狀》删削而成),可參看。
④歸罪遺(wèi)缣:歸罪,自首服罪。
遺,贈送。
陳寔(104-187),字仲弓,東漢後期名士。
據《後漢書·陳寔傳》,某年收成荒歉,有個小偷夜裡進了陳寔的房間,躲在梁上。
陳寔暗中發現了,起身整衣拂拭,喊來子弟,正色教導他們說:“夫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于此。
梁上君子者是矣!”小偷大驚,從梁上抛身伏地,叩頭謝罪。
陳寔口氣和緩地給他講明道理,說:“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克己反善。
然此當由貧困。
”就送給他兩匹絹。
從此之後,全縣都不再發生盜竊案件了。
【譯文】 徐邈在曹操當政時被視為通達之徒,後來又被看作清直之士,實際徐邈的作風從未轉變,隻不過時代的風氣好尚發生了變化而已;崔郾在陝州時為政寬容,到鄂州後就變得嚴厲,有人問他為何如此,他解釋說這是因為陝州和鄂州的情況不同,需要因地制宜。
有人偷牛,被發現後怕被王烈知道,王烈因此認為他還有羞恥之心,派人送去一端布以激勵他,後來有人在路上失劍,回來尋找時發現有人一直在看守,此人就是之前的偷牛賊;陳寔發現梁上有小偷潛伏,就借訓誡子孫的機會警示他,小偷叩頭服罪,陳寔給他講道理之外,還送給他兩匹絹,從此全縣盜案斷絕。
十五鹹 深情子野①,神識阮鹹②。
公孫白纻③,司馬青衫④。
【注釋】 ①深情子野:深情,懷有深厚感情。
子野,即桓伊(?-391),字叔夏,小字子野,東晉後期名将,也是當時著名的音樂家。
據《世說新語·任誕》,桓伊喜好音樂,每次聽到清亮的歌聲,總是感歎:“奈何!”謝安聽說後,評價道:“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
”按,桓伊擅長吹笛,号稱江左第一,又以善唱挽歌著稱,與羊昙的唱樂及袁山松的《行路難》合稱為“三絕”。
“一往情深”的成語即來源于此。
②神識阮鹹:神識,見識通神。
阮鹹,魏晉之交的官員、名士,阮籍之侄,與他同列“竹林七賢”。
據《世說新語·賞譽》引《晉諸公贊》,荀勖熟悉音律,當時謂之“暗解”,負責晉朝建立後制定雅樂的工作。
每到大朝之時,需要在殿庭演奏音樂,荀勖自己為樂器調音,聽起來都很和諧。
阮鹹也擅長音樂,時稱“神解”。
每次公家宴會,阮鹹心中總覺得音律不和諧,因此他對荀勖從沒有一句稱贊的話,荀勖也因而忌恨他,于是把阮鹹外調為始平太守。
後來有人耕地,從地下挖出周朝定律用的玉尺,乃是當時官方規定的正尺。
荀勖以玉尺校正自己所制各種樂器的音律,都跟标準有一黍之差,這才佩服阮鹹見識通神。
按,據《漢書·律曆志》,我國古代的音律和度量衡是密切相關的。
古人使用“積黍起度”的方法确定度量衡,以中等黑黍子粒的寬度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并規定黃鐘律的律管應長九十分(九寸),能容一千二百顆黍米。
當時通過吹奏律管定出音調,故荀勖能以古尺校正音律,又能看出古律與他所定晉律之間有一顆黍米寬(一分)的差别。
③公孫白纻(zhù):公孫,即公孫僑(?-前522),姬姓,字子産,以字行于世,是春秋時期鄭國的政治家、外交家。
白纻,是用苎麻制成的細疏白色織物,通常被用來制作質地輕薄的服飾。
據《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國命季劄出使魯國,接着出使齊國、鄭國。
到鄭國時,季劄和時為鄭卿的子産一見如故,季劄送給子産缟(一種白色的絲織物)制的腰帶,子産回贈以白纻衣。
按,據杜預注,吳地以缟為珍貴的物品,鄭地則以白纻為珍貴的物品,季劄和子産各以本國認為貴重的物品作為禮品送給對方,是以厚禮表達自己的心意,并不是為了使對方獲利。
④司馬青衫:司馬,唐代官名。
每州一人,與長史同為刺史的主要助手,統州衙僚屬,綱紀衆務,後來逐漸用于安置閑冗或被貶的官員。
這裡指曾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的白居易。
青衫,青色的官服,為唐代八品、九品官員所穿。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藩鎮派來的刺客殺害,白居易與武元衡有詩歌相和之誼,對此特别痛心,上書憲宗,要求嚴懲兇手,卻因“宮官(白居易時任太子左贊善大夫,為東宮官屬)非谏職,不當先谏官言事”和“浮華無行,甚傷名教”的罪名,被貶為江州司馬。
白居易到江州後,作《琵琶行》,描述自己到江邊送客,遇見一位已經嫁人的長安歌妓,聽她彈奏琵琶、述說生平,借此抒發自己被貶之後的感慨。
詩的最後幾句是:“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按,唐代官員除特旨得以“賜绯”“賜紫”外,基本都以所任散官品級定服色,白居易被貶江州時,所帶散官為将仕郎,位從九品下,故雖任從五品下的江州司馬(江州在唐代屬于“上州”一級,上州司馬位從五品下),仍然隻能穿青色的官服。
【譯文】 桓伊喜好音樂,聽到别人清亮的歌聲,往往感歎:“奈何!”被謝安評價為“一往有深情”;阮鹹精通音律,曾因認為荀勖所定音律不諧而被貶,後來周代玉尺出土,據以校正音律,确有差别,荀勖才佩服阮鹹的見識通神。
季劄訪問鄭國,送給子産缟制的腰帶,子産回贈以白纻制成的衣服;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作《琵琶行》,自述在江邊遇到琵琶女彈奏琵琶、自述生平,引得自己落淚,打濕了青衫。
狄梁被谮①,楊億蒙讒②。
布重一諾③,金慎三緘④。
【注釋】 ①狄梁被谮(zèn):狄梁,即狄仁傑,唐睿宗時追封梁國公,故世稱狄梁公。
谮,說别人的壞話。
據《大唐新語·識量》,狄仁傑做宰相時,武則天問他:“卿在汝南,甚有善政,欲知谮卿者乎?”狄仁傑說:“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之。
陛下明言,臣之幸也。
若臣不知谮者,并為友善。
臣請不知。
”武則天聽到後,對狄仁傑大加贊歎。
②楊億蒙讒:蒙,遭受。
讒,讒言。
據《歸田錄》,楊億性情剛勁,與人往往合不來,有人厭惡他,遂因事向真宗進讒。
楊億當時在學士院,某晚忽然在一座小閣中被真宗召見。
召見時,真宗賜茶,又從容地與他談話許久,随後取出幾匣文稿,對楊億說:“卿識朕書迹乎?皆朕自起草,未嘗命臣下代作也。
”楊億惶恐,不知應該怎麼回答,隻能叩頭再拜而退。
他心中明白,一定是有人說他的壞話,因此佯狂(裝作精神失常),逃奔陽翟(按,今河南禹州)。
真宗好文,原本對楊億恩遇極為隆厚,後來逐漸衰減,也是因為這件事。
按,《宋史·楊億傳》雲:“(大中祥符)五年,以疾在告,……王欽若驟貴,億素薄其人,欽若銜之,屢抉其失;陳彭年方以文史售進,忌億名出其右,相與毀訾。
上素重億,皆不惑其說。
億有别墅在陽翟,億母往視之,因得疾,請歸省,不待報而行。
上親緘藥劑,加金帛以賜。
億素體羸,至是,以病聞,請解官。
有嗾憲官劾億不俟命而去,授太常少卿,分司西京,許就所居養療。
……七年,病愈,起知汝州。
”據此,則楊億之奔陽翟因探母病,無關佯狂,而真宗于楊億臨行,尚賜予藥物、金帛,則恩禮似未衰減。
而讒害楊億者,蓋即王欽若、陳彭年。
③布重一諾:布,即季布,秦末漢初人,初事項羽,漢朝建立後,為劉邦所擢用,曆事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
據《史記·季布栾布列傳》,漢文帝時,季布任河東(秦漢時期郡名。
治所在安邑,即今山西夏縣)郡守。
當時楚地有個辯士曹丘生,經常遊走于權貴門下,借助他們的權勢來獲取金錢,與漢文帝的寵臣趙談,以及皇後窦氏之兄窦長君關系很好。
季布看不起曹丘生,給窦長君寫信說:“吾聞曹丘生非長者,勿與通。
”後來曹丘生請求窦長君寫一封信,介紹他去見季布,窦長君說:“季将軍不說足下,足下無往。
”但曹丘生還是堅持要去,于是窦長君就按他的要求寫了信。
曹丘生見到季布後,向他作揖,說:“楚人諺曰‘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足下何以得此聲于梁楚間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
仆遊揚足下之名于天下,顧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聽了以後非常高興,請他入内,以上客的待遇留他住了幾個月,又以厚禮給他送行。
據說季布此後的名聲更大了,這都是曹丘生幫他宣揚的緣故。
④金慎三緘(jiān):金,即金人,指周朝宗廟中銅鑄的人像,中國古代常常将青銅稱為“金”。
慎,謹慎,慎重。
三緘,多重封閉,古代常以“三”代指“多”。
據《說苑·敬慎》,孔子參觀周王室的祖廟,看到右邊的台階陳列着一個金人,嘴上貼着嚴密的封條,背後有銘文,寫着:“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口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
安樂必戒,無行所悔。
……夫江河長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戒之哉!戒之哉!”孔子看過之後對弟子說:“記之,此言雖鄙,而中事情。
《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行身如此,豈以口遇禍哉!”按,孔子所引的詩句見于《詩經·小雅·小旻》末章。
《小旻》是一首批評西周晚期天子不納忠言、專行邪道的詩,詩末以“戰戰兢兢”三句來形容詩人對國家将因天子所行不善陷入危難的恐懼。
【譯文】 狄仁傑被人攻擊,武則天問他是否想知道是誰說他的壞話,狄仁傑卻表示希望與人為善,不願知道,武則天因此對他非常贊賞;楊億被執政所忌恨,多次遭到打擊,因此他作謝啟給在朝中的親友,先後有“伯夷弟兄,甘受首陽之餓”和“已擠溝壑,猶下石而弗休”這樣表示抱怨的句子。
季布重視信用,辯士曹丘生稱楚人有“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的說法,并宣稱是他為季布宣揚名聲的成果;孔子帶着弟子參觀周朝的宗廟,在廟中看到一個被封住嘴的銅像,背後刻有銘文,提醒人們謹言慎行。
彥升非少①,仲舉不凡②。
古人萬億③,不盡茲函④。
【注釋】 ①彥升非少:彥升,即任昉(460-508),南朝官員、文學家。
非少,不算少。
據《南史·任昉傳》,任昉的母親裴氏白天小睡,夢見有一面五彩旗蓋,四角懸鈴,從天而落,其中一鈴落到她懷裡,她心中一驚,不久就懷孕了。
有人為她占蔔,說:“必生才子。
”任昉幼時就很聰敏,悟性出衆,四歲能誦詩數十篇,八歲能作文,他自作《月儀》一篇,文筆甚美。
褚彥回(按,即褚淵,宋齊之際的大臣、名士。
因名犯唐高祖諱,故李延壽著《南史》時稱其字)對任昉的父親任遙說:“聞卿有令子,相為喜之。
所謂百不為多,一不為少。
”由于褚淵有這樣的評價,任昉的名聲就越來越大了。
②仲舉不凡:仲舉,即陳蕃,字仲舉,東漢大臣。
據《後漢書·陳蕃傳》,陳蕃十五歲時,自己住在一間房屋裡,環境頗為雜亂污穢。
他父親的朋友薛勤來家裡拜訪,看到這景象,就問陳蕃:“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陳蕃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由此知道陳蕃能有澄清世風的志向,覺得他很不一般。
按,周密《齊東野語》記其外祖父章良能事,雲:“外大父文莊章公(按,章良能卒谥文莊),自少好雅潔,性滑稽,居一室必泛掃巧飾,陳列琴書,親朋或譏其龌龊無遠志。
一日,大書素屏曰:‘陳蕃不事一室,而欲掃除天下,吾知其無能為矣。
’”周密将此視為章良能“滑稽”之舉,但從另一角度說,章良能性好雅潔,不能排除他真的看不起陳蕃這種可能。
③古人萬億:萬億,形容數目多,并非實指。
④不盡茲函:茲,這。
函,書的封套。
這裡代指書。
按,古代的線裝書常以錦緞或布糊成的封套包裹外表,以防損壞,故習慣上将一個封套包裹的書稱為“一函”。
後來也有以“一函”代指“一部、一套”,作為圖書量詞的用法,此處同。
【譯文】 任昉少年聰穎,褚淵對任父稱贊他,認為這樣聰明的孩子“百不為多,一不為少”;陳蕃少年時不掃房舍,卻有掃除天下之志,其父的朋友得知後,頗覺得他志向不凡。
值得提到的古人很多,這一部書是講不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