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良,即張良,西漢開國功臣。

    據《史記·留侯世家》,張良的祖父張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親張平,相釐王、悼惠王(按,《韓世家》作“韓桓惠王”)。

    張平于韓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卒,去世後二十年,秦滅韓,張良當時還年輕,沒有在韓國做官。

    韓亡之後,張良因為其祖其父曆相韓王五世,故以全部家财尋求刺客,想要刺殺秦始皇,為韓國報仇,但沒有成功。

    後來張良歸附劉邦,為他出謀劃策,破秦滅項。

    劉邦稱帝後,命張良在齊地自擇封邑三萬戶,張良辭讓,願以與劉邦初遇的留縣(今江蘇沛縣南)為封,遂封留侯。

    此後張良自言:“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

    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

    原(通‘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

    ”遂學辟谷導引輕身之術,托言修道,遠離朝政。

     ②漢紀備存:漢紀,漢朝的統緒。

    備,即蜀漢昭烈帝劉備(161-223)。

    存,保存,接續。

    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劉勝的兒子劉貞被封為涿縣陸城亭侯,後來因酎金(漢代諸侯獻給朝廷供祭祀之用的貢金)失侯,子孫就以涿縣為家。

    在漢末的軍閥混戰中,劉備最終占據了益州,被部屬推為大司馬、漢中王。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三月改元延康)十月,曹丕接受漢獻帝的“禅讓”後,有傳言說漢獻帝已經遇害,于是劉備為漢獻帝發喪,谥為孝愍皇帝。

    此後群臣紛紛進言推戴,于是劉備于次年四月在成都武擔山以南舉行登基稱帝的儀式,改元章武,此即蜀漢政權建立之始。

    在南宋以來講究“正統”的儒家學者眼中,劉備稱帝是繼承了漢室的正統。

    按,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注引《典略》:“備本臨邑侯枝屬也。

    ”則在曹魏方面的記載中,劉備是漢光武帝劉秀侄孫臨邑侯劉複的後人,非中山靖王之後。

     ③存魯端木:端木,即端木賜,字子貢,孔子弟子。

    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齊國執政上卿田常将要作亂于齊,但擔心國内其他強力大夫如高氏、國氏、鮑氏、晏氏等,于是想要興兵攻魯。

    孔子聽到消息之後,對弟子們說:“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子路、子張、子石先後請命,孔子不許。

    子貢繼之請行,得到孔子的許可。

    此後,子貢先到齊國,抓住田常疑忌高、國、鮑、晏的心理,勸他移兵攻吳。

    田常被子貢說動,但擔心伐吳師出無名。

    于是子貢赴吳,勸吳王夫差救魯伐齊。

    夫差有意與中原諸侯争奪霸主地位,然而擔心越國窺其後。

    子貢又往見越王勾踐,勸越國表現出恭順追随吳國的态度,并稱自己願意勸說晉國共攻吳國。

    此後,子貢果然往見晉君,宣稱吳國将要伐齊,若戰勝,一定會加兵于晉,鼓動晉國預先準備。

    此後,吳國北攻齊國,大破齊師于艾陵(今山東萊蕪東南),挾大勝之威,與晉師戰于黃池(今河南封丘南),為晉所敗。

    越國趁機在後方突襲吳國,吳王倉促回師,與越國三戰不勝,吳王身死國滅。

    越國在破吳之後三年,東向與中原諸侯會盟,獲得霸主地位。

    子貢此次出使,借助對形勢的把握,使當時的幾個強大諸侯國在短時間内展開激烈争鬥,最終通過挑動大國互相攻打、牽制的方式保全了魯國。

    故《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

    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 ④救趙信陵:信陵,即信陵君。

    據《史記·魏公子列傳》,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秦軍在長平大敗趙軍,進兵圍困趙都邯鄲。

    趙國平原君趙勝的夫人是魏國信陵君的姐姐,多次寫信給魏王與信陵君求救。

    魏王使将軍晉鄙率十萬大軍救趙。

    秦王命使者警告魏王,說:“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魏王害怕,命人告訴晉鄙駐師邺城,不再進發,名為救趙,實則觀望。

    平原君再三遣使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也多次向魏王請求發兵,但魏王畏秦,堅決不聽信陵君的意見。

    信陵君無奈之下,采用門客侯嬴的計策,請受過信陵君大恩的魏王寵妃如姬從魏王卧室内盜取虎符,往奪晉鄙之軍,并薦大力士朱亥同行。

    到邺城之後,晉鄙不願交出兵權,朱亥錘殺晉鄙,信陵君遂奪取兵權,選師八萬人,往救邯鄲。

    秦軍抵擋不住魏軍,解圍而去,趙國得以幸存。

     【譯文】 張良自以父祖為韓相,在韓亡之後,散盡家财尋求刺客,欲為韓報仇,但沒有成功,後遇劉邦,為其出謀劃策,滅秦朝,破項羽,成為西漢開國功臣;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獻帝讓位給魏文帝曹丕之後,劉備為漢獻帝發喪,接受群臣推戴,登基稱帝,從形式上接續了漢朝的統緒。

    齊卿田常想要攻打魯國,孔子遣子貢遊說列國,挑動齊、晉、吳、越四國交戰,魯國從而得以幸存下來;秦國圍攻趙都邯鄲,魏王發兵救趙,半途停頓不前,信陵君用門客侯生之計,盜取兵符,奪取援軍指揮權,進軍邯鄲,秦軍解圍而去,趙國遂轉危為安。

     邵雍識亂①,陵母知興②。

     【注釋】 ①邵雍識亂:邵雍(1011-1077),北宋著名隐士、學者,舊傳他擅長蔔算,能知禍福休咎。

    據《邵氏聞見錄》,邵雍通先天之學,但平時并不談論人事禨祥之類事情。

    治平(宋英宗年号,1064-1067)年間,他與朋友在洛陽天津橋上散步,聽到杜鵑叫,慘然不樂。

    朋友問他緣故,邵雍說:“洛陽舊無杜鵑,今始至,有所主。

    ”朋友追問主何征兆,邵雍解釋道:“不三五年,上用南士為相,多引南人,專務變更,天下自此多事矣!”又說:“天下将治,地氣自北而南;将亂,自南而北。

    今南方地氣至矣,禽鳥飛類,得氣之先者也。

    《春秋》書‘六鹢退飛’‘鸜鹆來巢’,氣使之也。

    自此南方草木皆可移,南方疾病瘴瘧之類,北人皆苦之矣。

    ”到熙甯初年,預言果然應驗了。

    按,宋英宗時洛陽出現杜鵑,不過是北宋中期氣候整體轉暖的具體表現之一。

    但王安石主持的熙甯變法引發了激烈的新舊黨争,邵雍之子邵伯溫站在舊黨一邊,故于所著《邵氏聞見錄》中猛烈抨擊王安石和新黨,所謂津橋聞鵑預示南士為相,将導緻天下多事(指新黨更變舊法),以及北人将苦于南方瘴瘧(指舊黨士人在宋哲宗紹聖年間紛紛被流放嶺南),恐怕都是借用邵雍名義事後編造的“預言”,故與後來之事若合符節。

    又按,宋哲宗元祐年間,舊黨當政,以文字之過貶蔡确于新州,又開列新黨幹将名單,意欲借此加罪,導緻兩黨之間的政争嚴重惡化為死鬥,當時範純仁即憂心忡忡地預言:“吾侪正恐亦不免耳。

    ”據此而論,新黨複位後将舊黨遠貶嶺南,亦是舊黨士人自家作俑而緻。

     ②陵母知興:陵母,王陵的母親。

    王陵(?-前181),西漢開國功臣。

    據《史記·陳丞相世家》,王陵本是沛縣的豪強,漢高祖劉邦為布衣時,曾以對兄長的禮節對待他。

    後來劉邦起兵于沛,攻入鹹陽,王陵自己收聚了幾千徒黨,屯兵于南陽,沒有跟着劉邦走。

    直到劉邦從漢中反攻項羽,王陵才率領所部從漢。

    項羽把他的母親抓起來,扣押在軍中,王陵的使者到項羽軍中時,項羽讓王陵的母親東向而坐,想要招降王陵。

    王母私下送别使者,對他說:“為老妾語陵,謹事漢王。

    漢王,長者也,無以老妾故,持二心。

    妾以死送使者。

    ”于是伏劍自殺。

    項羽大怒,烹煮王母的屍體,以示追加刑罰。

    王陵從此下定決心,随着劉邦平定天下,被封為安國侯。

     【譯文】 邵雍在洛陽天津橋聽到杜鵑鳴叫,認為這預示南士為相,天下從此多事,所預測之事在其後幾年都應驗了;王陵的母親被項羽扣押,王陵派使者到項羽軍中,王母讓使者轉告王陵,要用心追随劉邦,并自殺以堅定王陵的信念。

     十一尤 琴高赤鯉①,李耳青牛②。

    明皇羯鼓③,炀帝龍舟④。

     【注釋】 ①琴高赤鯉:琴高,傳說中的仙人。

    據《列仙傳》,琴高曾因善于鼓琴之故,做過宋康王(戰國時宋國的末代國君,前328-前286在位)的舍人。

    他平素行涓彭(按,指傳說為仙人的古人涓子、彭祖,兩人據說都以服食靈芝、白術之類仙藥,獲得數百歲的高壽)之術,遊蕩在冀州、涿郡一帶二百多年。

    後來琴高向大家告别,說要進入涿水去取龍子,與諸弟子相約:“皆潔齋,待于水旁,設祠。

    ”不久,果然騎着一條赤色的鯉魚從水中出來,坐于祠中,每天都有上萬人來圍觀他。

    過了一個多月,琴高又重新回到水裡。

    道教徒認為,這就是道經中所說的“水解”,琴高借水化去,從此成仙了。

     ②李耳青牛:李耳,即老子,春秋戰國時期道家的始祖,後被尊為道教的教祖。

    據《列仙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生于殷商時期,因為“好養精氣”得以長壽。

    他在周朝先後擔任柱下史、守藏史,前後八十餘年(一說二百餘年)。

    後來老子看到周王室德行衰微,于是乘着青牛車離開周地,進入秦地。

    路過函關(按,即函谷關)時,關令尹喜在關前專門等候迎接老子。

    關令尹喜知道老子是一位真人,強邀他著書,遂作《道德經》上下二卷(可參看前“占風令尹”條)。

    按,《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雲:“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摐。

    ”與《列仙傳》所記不同。

    《史記·周本紀》雲:“伯陽甫曰:‘周将亡矣。

    ’”裴骃《集解》引唐固曰:“伯陽父,周柱下史老子也。

    ”唐固,東漢末人,仕吳為尚書仆射,生平附見《三國志·吳書·阚澤傳》。

    據此,則漢時已有将伯陽父和老子聯系起來的說法。

    但伯陽父是西周宣王、幽王時期人,與孔子所師的老子在時代上相去甚遠。

    除非真的認為伯陽父是不死的仙人,否則他與老子顯然不可能是同一人。

    又按,《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也記載了關令尹喜請老子著《道德經》之事,《列仙傳》所載或即脫胎于《史記》。

    但《史記》說“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列仙傳·關令尹》卻說“(關令尹)後與老子俱遊流沙,化胡,服苣勝實,莫知其所終”,則在《史記》記載之外又有所增益了。

     ③明皇羯鼓:羯鼓,古代樂器的一種,其形兩頭寬,中間微細,橫置于架上,演奏時以兩杖擊之。

    據說這種樂器是自西域傳入的,故名羯鼓。

    據《羯鼓錄》,唐明皇酷愛羯鼓、玉笛,認為這兩種樂器是“八音之領袖,諸樂不可為比”。

    同時,由于他性情俊爽豪邁,所以很不喜歡彈琴,曾有人為他演奏琴曲,還沒有彈完,唐玄宗就下令:“待诏出去!”把樂師趕走了,随後說:“速召花奴将羯鼓來,為我解穢!”按,花奴是唐玄宗的侄子汝陽王李琎(玄宗長兄甯王李憲之子)的小名。

    李琎容貌出衆,精通音律,極受玄宗寵愛,被贊為“非人間人,必神仙谪堕也”,他演奏羯鼓的手段即從玄宗處學得。

    有一次李琎随玄宗出遊,玄宗摘了一朵紅槿花放在他戴的帽子上,花與帽子都很光滑,李琎随後打了一曲《舞山香》(鼓曲名),花居然沒有從帽子上滑落,可見他演奏水平之高超。

    故玄宗在聽到不合心意的琴曲後,要召李琎來演奏羯鼓,以期使耳音為之一清。

     ④炀帝龍舟:炀帝,即隋炀帝(569-618),隋朝第二代皇帝,在位期間濫用民力,又窮奢極欲,導緻了隋朝滅亡。

    據《隋書·炀帝紀上》,大業元年(605)三月,隋炀帝“遣黃門侍郎王弘、上儀同于士澄往江南采木,造龍舟、鳳艒、黃龍、赤艦、樓船等數萬艘”。

    八月,炀帝乘龍舟到江都(今江蘇揚州)巡遊,“以左武衛大将軍郭衍為前軍,右武衛大将軍李景為後軍。

    文武官五品已上給樓船,九品已上給黃蔑”,船隻首尾相接,整個船隊長達二百裡。

    大業七年(611),炀帝又乘龍舟從江都出發,沿通濟渠行駛,抵達涿郡(今北京。

    按,通濟渠是隋代大運河中的一段,自今河南荥陽出黃河,至今江蘇盱眙入淮河。

    聯通黃河與涿郡的是大運河永濟渠段,而打通淮河與江都之間聯系的則是山陽渎段,《隋書》蓋以通濟渠代指運河整體)。

    關于隋炀帝前往江都的龍舟船隊,《資治通鑒·隋紀·炀皇帝上之上·大業元年》也有詳細描述,“龍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長二百丈。

    上重有正殿、内殿、東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飾以金玉,下重内侍處之。

    皇後乘翔螭舟,制度差小,而裝飾無異。

    别有浮景九艘,三重,皆水殿也。

    ”此外還有随行人員所乘的,以及運輸物資的各式船隻數千艘,整個船隊共用挽船夫八萬餘人,其規模之大,對于民力耗用之烈,由此可見一斑。

    故皮日休《汴河懷古》詩雲:“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既充分肯定了炀帝開鑿通濟渠的曆史作用,也抨擊了他醉心享樂、虐用民力的過失。

     【譯文】 琴高對弟子說要進入涿水中去取龍子,入水後果然騎着赤色鯉魚出來,後來又回到水中,被認為水解成仙了;李耳仕周為守藏史,感到周德已衰,于是乘着青牛車西行入秦,路過函谷關時,應關令尹喜的要求,著成了《道德經》。

    唐玄宗酷愛羯鼓和玉笛,不喜彈琴,曾趕走彈琴的樂師,讓侄子李琎帶羯鼓進來演奏,說是“解穢”;隋炀帝即位後,命臣下大造龍舟,乘船巡遊,直抵江都,後又曾乘龍舟從江都到涿郡,船隊規模極其盛大。

     羲叔正夏①,宋玉悲秋②。

    才壓元白③,氣吞曹劉④。

     【注釋】 ①羲叔正夏:羲叔,傳說中的上古人物,帝堯時期的曆法制定者之一。

    正,考定。

    據《尚書·堯典》,帝堯任命羲、和二氏制定曆法,以教導人們按時令節氣從事生産勞動,委派羲叔住到南方交趾之地,讓他掌管夏令,在那裡觀察太陽向南移動之次第,以規定夏天應該從事的工作,并恭敬等待太陽的到來。

    按,《堯典》雲:“(羲叔)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意即在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夏至),星宿‘大火’(即心宿二,天蠍座&alpha星)出現在黃昏時的南中天(此據《尚書正義·堯典》引馬融、鄭玄說),觀察者據此考定仲夏的到來。

    但對于“日永星火”這一天象所屬年代的認定,至今學術界尚有不同意見,有的學者認為是公元前2200年前後(即所謂堯帝時代)的實際天象,有的學者認為是殷末周初的天象,還有學者認為這一天象要晚到戰國時期,《堯典》的成書年代也因此變得撲朔迷離。

     ②宋玉悲秋:宋玉,戰國時楚國人,文學家。

    據《史記·屈原列傳》《漢書·藝文志》等,宋玉是屈原之後的辭賦家。

    屈原被流放後,宋玉寫了《九辯》表達對屈原不公平遭遇的悲憤,其開篇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将歸。

    ”受《離騷》影響,《九辯》也是宋玉的自述傷情之作,其借秋景以抒悲情的手法,更被譽為“悲秋”之祖。

     ③才壓元白:元白,元稹和白居易。

    據《唐摭言》,唐敬宗寶曆年間(825-827),楊於陵從東都留守任上入觐,其子楊嗣複時主禮部試,率門生在潼關迎候父親,并在家中大宴賓客,元稹、白居易都在座。

    宴席上,賓客即席作詩,刑部侍郎楊汝士成詩最晚,但元稹和白居易看到後,都為之失色。

    其詩雲:“隔坐應須賜禦屏,盡将仙翰入髙冥。

    文章舊價留鴛掖,桃李新陰在鯉庭。

    再歲生徒陳賀宴。

    一時良史盡傳馨。

    當時疏傅雖雲盛,讵有茲筵醉醁醽?”散席後,楊汝士回到家對子弟說:“我今日壓倒元白。

    ”按,楊詩用了孔鯉過庭,孔子教以學《詩》學《禮》,以及疏廣、疏受緻仕歸鄉,朝臣同鄉為他們舉辦盛大宴會送行兩個典故,前者以孔子、孔鯉父子喻楊於陵、楊嗣複父子,後者以疏廣、疏受比楊於陵,以此日之宴比昔日之宴,又特别點出“桃李新陰”“再歲生徒”,以切合楊嗣複的身份,以及率門生以迎父的實事,故元、白讀後都自愧不如。

     ④氣吞曹劉:曹劉,曹植和劉桢(?-217),皆為東漢末期詩人。

    據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沈儉期、宋之問),言奪蘇李(蘇武、李陵),氣吞曹劉(曹植、劉桢),掩顔謝(顔延之、謝靈運)之孤高,雜徐庾(徐陵、庾信)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昔人之所獨專矣。

    ”(可參看前“能詩杜甫”條。

    )所謂“氣吞曹劉”,是指杜詩所蘊含的磅礴氣勢,直可壓倒曹植、劉桢。

    後來這一典故也被用為贊譽人才思橫溢、氣勢奔放之語。

     【譯文】 羲叔受帝堯委派,住到南方交趾之地,觀察太陽移動的規律,以及夏至日星宿大火在南中天的出現情況,以确定仲夏的到來;宋玉寫了《九辯》表達對屈原流放的悲憤,首句為“悲哉秋之為氣也”,被譽為“悲秋”之祖。

    楊於陵入觐,其子楊嗣複隆重迎接父親,并舉辦盛大宴會,楊汝士當宴作詩,成詩雖晚,但元稹、白居易讀到後都為之失色,楊汝士回家後對子弟說:“我今日壓倒元白。

    ”元稹在給杜甫寫的墓志銘中大力稱贊杜甫,認為其詩氣勢磅礴,能夠勝過曹植、劉桢。

     信擒夢澤①,翻徙交州②。

    曹參輔漢③,周勃安劉④。

     【注釋】 ①信擒夢澤:信,即韓信。

    夢澤,即雲夢澤,江漢平原上的一個古湖泊群,後消亡。

    據《史記·高祖本紀》,漢高祖劉邦消滅項羽後,封韓信為楚王。

    漢高祖六年(前201),有人告被封為楚王的韓信謀反。

    劉邦用陳平的計策,命使者通知諸侯到陳地(今河南淮陽)集合,假稱自己将到雲夢巡遊。

    十二月,劉邦會諸侯于陳,韓信前去迎接,劉邦當場将其擒獲。

    韓信被縛後,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按,通‘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當亨!”高祖說:“人告公反。

    ”于是下令給韓信戴上桎梏,關押起來。

    但當把韓信押到雒陽之後,高祖又赦免了韓信,将他貶為淮陰侯。

     ②翻徙交州:翻,即虞翻,三國時期孫吳學者、官員。

    交州,古代政區名。

    大緻相當于今天廣東雷州半島、廣西欽州地區,越南中部、北部地區。

    據《元和郡縣圖志·嶺南道四·交州》,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設立交趾刺史部;東漢獻帝建安八年(203),以刺史張津、交趾太守士燮聯名上書,改交趾刺史部為交州。

    據《三國志·吳書·虞翻傳》,虞翻本性疏朗耿直,多次因醉酒犯錯。

    有一次,孫權與張昭談及神仙,虞翻用手指着張昭說:“彼皆死人,而語神仙,世豈有仙人邪?”孫權積怒已久,于是把虞翻流放到交州。

    虞翻在流放之地依然講學不倦,門徒常有數百人,他為《老子》《論語》《國語》作訓诂、注釋,都流傳于世。

    過了十幾年流放生活後,虞翻在交州去世,時年七十歲。

    孫權允許他歸葬祖墳,妻兒也随之回到故裡。

     ③曹參輔漢:曹參,西漢開國功臣。

    據《史記·曹相國世家》,漢惠帝二年(前193),相國蕭何去世,惠帝召齊丞相曹參接替蕭何為相。

    曹參繼任相國後,完全遵照蕭何定下的規章行事,不做改變。

    他從各郡國選擇木讷不善言辭的忠厚吏人擔任丞相史(丞相府中的下級僚屬),而罷黜尚文法、求聲名的吏員,自己則天天飲酒。

    卿大夫以下的官員,以及相府的賓客看到曹參不治公事,往往來勸谏他,曹參以酒招待他們,見他們要說話,就繼續勸酒,讓他們喝到大醉,才放客人回去。

    當時曹參的兒子曹窋在惠帝身邊任中大夫,惠帝對曹參的不務正業非常不滿,讓曹窋私下勸谏其父。

    曹參聽到後,笞責曹窋二百下,說:“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當言也。

    ”事後,惠帝責問曹參為什麼要打兒子,曹參免冠謝罪,問漢惠帝:“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帝?”惠帝回答:“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曹參又問:“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惠帝說:“君似不及也。

    ”曹參說:“陛下言之是也。

    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也不得不承認曹參說得有理,說:“善。

    君休矣!”。

    曹參就這樣做了三年相國,百姓作歌說:“蕭何為法,顜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

    載其清淨,民以甯一。

    ”後人據此總結出“蕭規曹随”的成語,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規辦事。

     ④周勃安劉:周勃,西漢開國功臣。

    名将周亞夫之父。

    劉,即漢朝,漢朝皇帝姓劉,這裡是以姓代指朝代。

    據《史記·高祖本紀》,漢高祖劉邦病重,呂後問他:“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高祖說:“曹參可。

    ”呂後又問曹參的繼任者,高祖回答道:“王陵可。

    然陵少戆,陳平可以助之。

    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

    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

    ”呂後再問王陵之後應該如何安排,高祖說:“此後亦非而所知也。

    ”又據《史記·绛侯周勃世家》,漢惠帝六年(前189),設太尉官,以周勃為太尉。

    周勃做了十年太尉,呂後去世。

    此時呂祿以趙王為漢上将軍,呂産以呂王為漢相國,呂氏控制了漢朝的大權,想要危害劉氏。

    周勃身為太尉,不能進入軍營;陳平身為丞相,不能管理政務。

    于是周勃與陳平共同謀劃,終于誅殺呂氏諸王,擁立漢文帝即位。

    司馬遷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對周勃作出了很高的評價:“绛侯周勃始為布衣時,鄙樸人也,才能不過凡庸。

    及從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諸呂欲作亂,勃匡國家難,複之乎正。

    雖伊尹、周公,何以加哉!” 【譯文】 劉邦假稱到雲夢遊玩,召諸侯會于陳地,當場拘捕楚王韓信,事後将他降為淮陰侯;虞翻本性疏朗耿直,多次因酒醉而犯下過錯,後被孫權流放到交州。

    曹參接替蕭何為漢朝的相國,謹守蕭何訂立的規章制度,不肯妄作更變,獲得了百姓的稱贊;周勃被劉邦稱贊為“安劉氏者必勃也”,自漢惠帝時起,任太尉十年,呂後去世後,呂氏宗族試圖謀反,周勃聯合陳平誅滅呂氏,迎立漢文帝,實現了漢高祖的預言。

     太初日月①,季野春秋②。

    公超成市③,長孺為樓④。

     【注釋】 ①太初日月:太初,即夏侯玄(209-254),字太初,三國時曹魏名士、官員。

    夏侯玄儀表出衆,很有名士風度,據《世說新語·容止》,有人評價夏侯玄道:“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懷。

    ”意即夏侯玄光彩照人,好像懷揣日月一樣。

    又據同書,魏明帝曹睿曾命皇後的弟弟毛曾與夏侯玄同席而坐,旁觀者說,兩人同坐,如同“蒹葭倚玉樹”。

    劉孝标注引《魏志》(按,即《三國志·魏書·夏侯玄傳》)雲:“玄為黃門侍郎,與毛曾并坐。

    玄甚恥之,曾說形于色。

    明帝恨之,左遷玄為羽林監。

    ”按,“玄甚恥之,曾說形于色”,今本《三國志·魏書·夏侯玄傳》作“玄恥之,不悅形之于色”,皆可通。

     ②季野春秋:季野,即褚裒(303-350),東晉大臣、名士。

    據《晉書·外戚傳》(略同),東晉初名士桓彜評價褚裒說:“季野有皮裡春秋。

    ”意即褚裒雖然表面上對人無所臧否,但内心對人對事是有所褒貶的。

    按,《世說新語·賞譽》亦載此語,作“褚季野皮裡陽秋”。

    “陽秋”即“春秋”,因東晉簡文帝母親鄭太後名春,故時人避諱,改“春”為“陽”。

    蓋古人認為《春秋》蘊含微言大義,對人對事評論不僅嚴謹,而且常以一字隐寓褒貶,所以桓彜以《春秋》比褚裒。

    又按,周一良先生認為,《世說新語》與《晉書》對“皮裡陽秋”的解釋,都近乎望文生義,“皮裡”即“活人”之意,“皮裡陽秋”意即“活春秋”,并舉《梁書·劉孝綽傳附劉諒傳》稱劉諒為“皮裹晉書”(《南史》本傳稱“皮裡晉書”)為例,見所著《魏晉南北朝史劄記·晉史劄記》“任子春秋與皮裡春秋”條,可參看。

     ③公超成市:公超,即張楷,字公超,東漢學者。

    據《後漢書·張霸傳附張楷傳》,張楷精通《嚴氏春秋》《古文尚書》,門徒常有上百人之多,甚至曾與其父往來的老儒都來向他求教。

    由于來客太多,所乘車馬擠滿了街巷,帶來的随從都找不到地方歇腳。

    黃門(東漢宦官所任官職有小黃門、黃門令、黃門署長、中黃門冗從仆射、中黃門等,後遂以“黃門”代指宦官)、貴戚之家遂在張家附近開設客舍,通過接待往來賓客牟利。

    張楷不喜歡他們這樣,數次搬家躲避。

    後來司隸校尉(漢官名。

    主察舉百官犯法者,并監察河南、河内、河東、弘農、京兆、馮翊、扶風七郡,如一州刺史)舉張楷為茂才,除授長陵(漢縣名。

    屬京兆,為漢高祖劉邦的陵邑,在今陝西鹹陽)令,張楷不赴任,隐居于弘農山中,學者随之前往,張楷的住處很快又成了熱鬧的市集。

    後來華陰(漢縣名。

    屬弘農郡)山南就有了個地名叫“公超市”。

     ④長孺為樓:長孺,即孫長孺,唐代人。

    據蘇頌《太子少傅緻仕贈太子太保孫公墓志銘》,孫抃家族世代為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到他的七世祖孫樸時,徙居到長安,于晚唐武宗、宣宗之際,做了劍南西川節度使杜悰的掌書記(唐代節度使幕府僚屬職名。

    負責撰寫表章、書記、文檄,并掌号令、升黜之事)。

    孫樸之子孫長孺在西川做了彭山(今四川彭山)令,在任上去世。

    唐末時局混亂,孫家後人因而留居在眉州(今四川眉山,彭山現為眉山市轄區),以聚書治産、教子弟親田疇為事,眉州人稱孫家為書樓孫氏。

     【譯文】 夏侯玄儀表堂堂,光彩照人,好像懷揣日月一樣;褚裒平時不評論人,但心中自有分寸,被桓彜稱為“皮裡春秋”。

    張楷精通經學,前來求教的人衆多,雖隐居在弘農山中,學者仍跟随而來,華陰山南因此有地名叫“公超市”;孫長孺家子弟世代好學,收集了很多書籍,時人稱為書樓孫氏。

     楚丘始壯①,田豫乞休②。

    向長損益③,韓愈鬥牛④。

     【注釋】 ①楚丘始壯:楚丘,即楚丘先生,戰國時人。

    據《韓詩外傳》,楚丘先生披着蓑衣,将草繩當做腰帶,就這樣去求見孟嘗君田文。

    孟嘗君問道:“先生老矣,春秋高矣,多遺忘矣,何以教文?”楚丘先生反駁道:“惡将使我老?惡将使我老?意者将使我投石超距乎?追車赴馬乎?逐麋鹿搏虎豹乎?吾則死矣,何暇老哉?将使我深計遠謀乎?役精神而決嫌疑乎?出正辭而當諸侯乎?吾乃始壯耳,何老之有!”孟嘗君聽後十分慚愧,身上出的汗一直流到腳跟,連聲說道:“文過矣!文過矣!”按,《新序》亦載此事,文字略有不同,雲“楚丘先生年七十”,與“先生老矣,春秋高矣,多遺忘矣”正可印證。

     ②田豫乞休:田豫(171-252),三國時曹魏官員。

    據《三國志·魏書·田豫傳》,田豫從使持節護匈奴中郎将、振威将軍、并州刺史任上内調,遷為衛尉(漢魏時期九卿之一,掌宮門宿衛),後因年老,屢次請求遜位。

    當時以太傅輔政的司馬懿認為田豫身體強健,寫信給他,勸他繼續任職。

    田豫給司馬懿寫信說:“年過七十而以居位,譬猶鐘鳴漏盡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

    ”他堅決宣稱病重,于是被拜為太中大夫,仍食九卿的俸祿。

     ③向長損益:向長,字子平,東漢隐士。

    損益,《易經》中的兩個卦名,體現了下與上、多與少的變化。

    《易傳·雜卦》解釋說:“損益,盛衰之始也。

    ”據《後漢書·逸民列傳》,向長性情中和,喜好《老子》《易經》。

    他家中貧困,沒有供食之資,有好事之人送給他食物,他每次都隻留下足以吃飽的部分,将多餘的食物再還回去。

    王莽的大司空王邑前來征辟他做官,向長堅決推辭,潛心隐居在家。

    有一次,向長讀《易經》讀到《損》《益》兩卦時,歎息道:“吾已知富不如貧、貴不如賤,但未知死何如生耳。

    ”等漢光武帝建武年間(25-56),向家兒女嫁娶完畢,向長就不再管理家事,和朋友出遊名山,不知所終。

     ④韓愈鬥牛:鬥牛,即鬥宿和牛宿,中國古代星座名。

    按西方天文學的分區法,鬥宿六星屬人馬座,牛宿六星屬摩羯座。

    韓愈曾作《三星行》詩:“我生之辰,月宿南鬥,牛奮其角,箕張其口。

    牛不見服箱,鬥不挹酒漿。

    箕獨有神靈,無時停簸揚。

    ”意為當他出生時,月亮在鬥宿星區,而鬥宿之前是牛宿,之後是箕宿。

    按,《詩經·小雅·大東》雲:“睆彼牽牛(牽牛,即牛宿),不以服箱。

    ……維南有箕(即箕宿),不可以簸揚。

    維北有鬥(即鬥宿,非北鬥七星),不可以挹酒漿。

    ”意在以數落星宿有名無實,諷刺周王朝統治者們高高在上,卻不做實事。

    韓愈借用《大東》的意象,說鬥宿、牛宿都不起作用,隻有箕宿不斷“簸揚”,播弄我的命運,這是他對出仕之後數遭貶谪的自嘲。

    又按,蘇轼在《東坡志林》中說:“退之詩雲:‘我生之辰,月宿南鬥。

    ’乃知退之磨蠍為身宮,而仆乃以磨蠍為命,平生多得謗譽,殆是同病也!”磨蠍,即摩羯。

    據學界研究,黃道十二星座起源于古巴比倫,六世紀時随佛經傳入中國,與我國傳統的三垣二十八宿體系并存,成為我國古代星相學的一部分。

    蘇轼在“烏台詩案”中遭貶黃州,故以生平多故的韓愈自拟。

     【譯文】 楚丘先生對孟嘗君說自己年紀雖老,體力漸衰,但在深謀遠慮方面還如同正當壯年一樣;田豫官至衛尉後,累次請求辭職,他認為自己年過七十,如不退位,就好像到了深夜還在路上行走不停,是一種罪過。

    向長性情中和恬淡,讀《易經》讀到《損》《益》兩卦,受到觸動,自言“未知死何如生”,晚年果然離家去遊覽名山,不知所終;韓愈出生時,月亮正好在鬥宿星區,與牛宿、箕宿相鄰,韓愈認為自己命運多舛,好像箕宿在不斷簸揚他一樣。

     琎除釀部①,玄拜隐侯②。

    公孫東閣③,龐統南州④。

     【注釋】 ①琎除釀部:琎,即李琎,唐玄宗的侄子,封汝陽王,可參看前“明皇羯鼓”條。

    釀部,主管釀酒的部曹。

    按,漢成帝時置尚書五人,一人為仆射,其餘四人分四曹治事(一說成帝置尚書五曹),至東漢,設立三公曹(二人)、吏曹、二千石曹、民曹、客曹(一說二千石曹與客曹後來又重新整合劃分為南主客曹與北主客曹),共五曹六尚書。

    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政權皆設五尚書或六尚書,以主管之曹冠名。

    隋唐時期,在前代六曹尚書的基礎上統一更改名号,置吏、民(唐避李世民諱,改稱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

    所謂“釀部”者,蓋為文人笑談,非實有其官。

    據《雲仙雜記》引《醉仙圖記》,汝陽王李琎嗜酒,以雲夢澤的石頭砌了一條泛春渠,用來裝酒,又用金銀制成龜和魚的形狀,放在渠中,任其浮沉,作為盛酒的器具,還自稱“釀王兼曲部尚書”。

    按,曲,即釀酒的酒曲。

    又按,李琎為“飲中八仙”之一,杜甫《飲中八仙歌》雲:“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曲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其嗜酒可知,但《雲仙雜記》所言自稱“釀王”“曲部尚書”,恐怕難脫向壁虛造的嫌疑,可參看前“賈島祭詩”條。

    《龍文鞭影》作者将“曲部”誤為“釀部”,則又是“錯中有錯”了。

     ②玄拜隐侯:玄,即王玄,漢代隐士。

    據《芥隐筆記》,《河南志》引盧元明《侯山記》雲:“漢有王玄者,隐于此山,景帝再征不屈,就其山封侯,因以為名。

    ”唐人宋之問《侯山詩》中有“王玄拜隐侯”的句子。

    王安石《草堂懷古》詩雲:“周颙宅作阿蘭若,婁約身歸窣堵波。

    他日隐侯身亦老,為尋陳迹到煙蘿。

    ”世人多認為“隐侯”是指沈約(沈約封建昌縣侯,卒谥隐,見《梁書》本傳),而不知王安石是用王玄的典故。

    按,《太平寰宇記·河南道五·伊陽縣》引盧元明《嵩山記》雲:“侯山在縣南二十五裡。

    盧元明《嵩山記》雲:漢有王彥者隐于此,景帝累征不出,遂就而封侯,山因為名。

    後學道得成,至今指所住為王彥崖。

    ”據此,則王玄一作王彥,不知孰是。

    又按,《新唐書·藝文志二·地理類》雲:“盧鸺《嵩山記》一卷。

    ”自注雲:“天寶人。

    ”《宋史·藝文志三·地理類》作“盧鴻《嵩嶽記》一卷”,此蓋即《太平寰宇記》所引之《嵩山記》,從内容上看,亦即《芥隐筆記》轉引自《河南志》之《侯山記》,其名或當以《嵩山記》或《嵩嶽記》為正。

     ③公孫東閣:公孫(前200-前121),即公孫弘,西漢大臣。

    據《漢書·公孫弘傳》,公孫弘少時為獄吏,四十歲才開始學春秋雜說。

    漢武帝即位後,公孫弘年已六十,兩次被征為博士,以“行慎厚,辯論有餘,習文法吏事,緣飾以儒術”受到漢武帝重用,到元朔(漢武帝年号,前128-前123)年間,從禦史大夫遷為丞相。

    之前漢朝的丞相都以列侯充任,公孫弘起自布衣,本無侯爵,漢武帝特地封他為平津侯。

    自此之後,終西漢一代,拜相者若初無侯爵,即于拜相同時封侯,這是自公孫弘開端之後,逐漸形成的定例。

    當時漢武帝有志于功業,屢次征召賢良,公孫弘考慮到自己以賢良對策第一入仕,自平民起家,幾年間就官至丞相、封侯,所以當上丞相之後,就将丞相府的東閣用于接待賢人,與他們一起謀劃政事。

    自己隻吃小米飯,菜肴中隻有一道肉食,将所有俸祿都花費在故人和賓客的衣食上,到了家無餘财的地步。

    然而他生性忌刻,對與他曾有過節的人,不管遠近,表面雖與人為善,最終總是要報複的。

    主父偃被處死,董仲舒被貶到膠西,都與公孫弘有關。

     ④龐統南州:龐統(179-214),字士元,東漢末期人,劉備的重要謀士之一。

    南州,南方的州,東漢時以京都洛陽為地理上的坐标原點,故稱長江流域的荊州、揚州為南州,相應地,涼州則被稱為西州。

    據《三國志·蜀書·龐統傳》,龐統少年時質樸遲鈍,沒有人了解他。

    颍川司馬徽清高雅正,号稱有知人之明,龐統二十歲時去拜訪他。

    當時司馬徽正在樹上采桑,龐統就站在樹下與他說話,從白天一直談論到入夜。

    司馬徽驚異于龐統的才華,認為他“當為南州士之冠冕”,即荊州人士中的第一流人物。

    龐統的名聲由此漸漸顯著起來。

    按,從東漢晚期開始,品評人物逐漸成為一種時尚,一般是以在士林中有聲望、為人所服的前輩名士的評價為定論,如郭泰評黃憲“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參看前“黃憲汪汪”條),即是一例。

    龐統以襄陽名士龐德公之侄,又深為德公所重,有“鳳雛”之稱(見《三國志·蜀書·龐統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猶須司馬徽一語,才能洗脫“樸鈍”之名,當時士林對于把握話語權的名士一語獎谕之看重,可見一斑。

    同傳提到,龐統後來任南郡功曹時,品評士人偏向于鼓勵,稱贊往往言過其實,希望以此“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勵”,或許與他少年時的經曆有一定關系。

     【譯文】 唐汝陽王李琎嗜酒,自稱“釀王兼曲部尚書”;王玄隐居山中,不肯出來做官,漢景帝就以這座山封他為侯。

    公孫弘做了丞相後,開丞相府東閣接待賢才,與他們一起謀劃政務,将俸祿都用于養贍故人賓客;龐統二十歲時去見司馬徽,司馬徽正在樹上采桑,龐統就在樹下與他交談,一直談到夜色降臨,被司馬徽評價為“南州士之冠冕”。

     袁耽擲帽①,仁傑攜裘②。

    子将月旦③,安國陽秋④。

     【注釋】 ①袁耽擲帽:袁耽,東晉官員。

    據《世說新語·任誕》,桓溫少時家貧,欠了很多賭債,債主催逼很急。

    桓溫急切地想要改變局面,但沒有辦法。

    陳郡人袁耽俊邁多能,桓溫希望他能替自己挽回損失,但當時袁耽正在服喪,按禮法不應參與博戲,桓溫擔心他不願意,但也隻能姑且嘗試求助。

    袁耽聽說後,立刻答應下來,換掉喪服,把喪服的帽子塞在懷裡,随桓溫去找債主再賭一場。

    當時袁耽在賭博方面已有聲名,但債主不識其人,開場前還譏笑他:“汝故當不辦作袁彥道邪?(你總不能像袁彥道一樣吧?彥道,袁耽字。

    )”袁耽開賭後,一局就賭十萬錢的重注,不久赢回了上百萬。

    袁耽扔掉被稱為“馬”的棋子,大聲叫喊,旁若無人,又從懷中取出帽子扔在地上,說:“汝竟識袁彥道不?”按,桓溫、袁耽與債主賭博的方式,蓋即魏晉至唐長期流行的樗蒲戲,一稱“摴蒲”,其法用形如壓扁杏仁的五枚骰子,一面塗黑,一面塗白,放入杯中搖晃擲出,以所得點數決定棋子“馬”的行動。

    其擲出五子盡黑的稱為“盧”,四黑一白的稱為“雉”,兩者合稱為“貴彩”,擲出者可以連擲,或打對方的馬,遊戲者都希望獲得這兩種骰色,故後世以“呼盧喝雉”形容賭徒興緻正酣,亦泛指賭博行為。

     ②仁傑攜裘:仁傑,即狄仁傑。

    據《太平廣記·奇物》引《集異記》,南海郡(按,唐初已改南海郡為廣州,此蓋以郡号為稱)獻集翠裘(應是以翠鳥羽毛編織而成的衣服),武則天把它賜給寵臣張昌宗,讓他陪自己玩雙陸。

    正巧宰相狄仁傑前來奏事,武則天讓狄仁傑坐下,與張昌宗比試雙陸,狄仁傑謝恩,坐到棋局前面。

    武則天問狄仁傑:“卿二人賭何物?”狄仁傑回答:“争三籌,賭昌宗所衣毛裘。

    ”武則天又問:““卿以何物為對?”狄仁傑指着自己所穿的紫絁袍說:“臣以此敵。

    ”武則天笑着說:“卿未知,此裘價逾千金。

    卿之所指為不等矣。

    ”狄仁傑起身反駁道:“臣此袍,乃大臣朝見奏對之衣;昌宗所衣,乃嬖幸寵遇之服。

    對臣此袍,臣猶怏怏。

    ”武則天考慮到已經下過命令,就依從了狄仁傑的意見。

    對局時,張昌宗被狄仁傑一番輕視,“心赧神沮,氣勢索寞”,連賭連敗。

    狄仁傑當着武則天的面,直接脫下張昌宗的集翠裘,下拜謝恩而出,走到大明宮的光範門,随手就将此裘賜給了家奴。

    按,雙陸也是我國古代的一種遊戲,黑白兩方各有稱為“馬”的椎形棋子十五枚,擲骰行棋,白馬自右走到左,黑馬自左走到右,以先走完的一方為勝,其戲在晚明時代尚較流行,至清代中期以後逐漸失傳,今故宮尚存有一套分别以青玉、碧玉制成的雙陸棋子。

     ③子将月旦:子将,即許劭,字子将,汝南平輿(今河南平輿)人,東漢名士。

    月旦,每月第一天。

    據《後漢書·許劭傳》,許劭和堂兄許靖都有高名,喜歡評論同鄉人物,每月都更換品題,重新作一次評價,其家鄉汝南郡因而有“月旦評”的習俗。

    此後,“月旦”就成為評論人物的代名詞。

    同傳又載,曹操地位不高時,曾卑辭厚禮,請求許劭為他做個評價。

    許劭看不起他(按,曹操出身宦官家庭,年輕時行迹又近乎遊俠,蓋因此為士林所輕),不肯為他品評,曹操于是找了個機會威脅許劭。

    許劭不得已,評價道:“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曹操聽後大悅而去。

    按,《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郭頒《世語》雲:“玄(橋玄,時任太尉)謂太祖(曹操)曰:‘君未有名,可交許子将。

    ’太祖乃造子将,子将納焉,由是知名。

    ”此與龐統因得司馬徽品題而知名,如出一轍。

    又注引孫盛《異同雜語》雲:“(曹操)嘗問許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

    固問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太祖大笑。

    ”此與《後漢書》所記情節相似,而評價則大不相同。

     ④安國陽秋:安國,即孫盛。

    東晉史學家。

    陽秋,即《晉陽秋》,晉代史書名。

    記兩晉史事,今佚。

    據《晉書·孫盛傳》,孫盛好學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釋卷,著有《魏氏春秋》《晉陽秋》等史書。

    其中《晉陽秋》詞直理壯,被稱為“良史”。

    桓溫看到該書,非常生氣,對孫盛的兒子說:“枋頭\[古地名,在今河南浚縣,晉廢帝太和四年(369),桓溫率軍五萬北伐,在枋頭與前燕軍僵持近兩月,糧盡撤退,途中先後被前燕、前秦軍隊突襲,戰死者達三萬人(一說四萬人)之多\]誠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說!若此史遂行,自是關君門戶事。

    ”孫盛之子連忙下拜謝罪,表示願意請父親修改。

    孫盛當時雖已年老,但對子孫依然很嚴厲。

    這次得罪桓溫,他的兒子們哭着叩頭哀求孫盛修改著作,孫盛大怒拒絕,其子就私下對記載做了篡改。

    後來,孫盛自行重寫了兩部定本,寄給慕容儁(前燕的開國皇帝),以存其真。

    到太元(晉孝武帝年号,376-396)年間,晉孝武帝博求異聞,從遼東獲得了孫盛所寫定本,以之與流行于東晉的《晉陽秋》版本相校,兩者多有不同,于是就将兩本都保存下來。

    按,桓溫北伐前燕,兵敗于枋頭,時前燕主已為慕容儁之子慕容暐,故所謂孫盛寄《晉陽秋》定本于慕容儁之事,尚有可疑之處。

     【譯文】 袁耽不顧正在服喪,出面幫桓溫赢回賭債,之後得意地把帽子扔在地上,問對方:“汝竟識袁彥道不?”狄仁傑在武則天面前,以所穿紫袍與張昌宗受武則天所賜集翠裘對賭,狄仁傑取勝後,帶着集翠裘出宮,随手賜予家奴。

    許劭和堂兄許靖都喜歡評論同鄉人物,他們每月重新評定一次,汝南郡因此有了“月旦評”的習俗;孫盛作《晉陽秋》,記載了桓溫兵敗于枋頭之事,觸怒桓溫,書遭篡改,于是孫盛自己寫成兩部定本,寄到前燕保存,直到晉孝武帝太元年間,才重新為東晉所獲得。

     德輿西掖①,庾亮南樓②。

    梁吟傀儡③,莊夢髑髅④。

     【注釋】 ①德輿西掖:德輿,即權德輿(759-818),唐朝大臣。

    西掖,唐朝中書省在宮城的西面,故稱中書省為西掖。

    據《舊唐書·權德輿傳》,權德輿以唐德宗貞元十年(794)任起居舍人,同年兼知制诰。

    後轉駕部員外郎、司勳郎中,又遷中書舍人,皆依舊知制诰。

    當時德宗親自決斷政事,對除授官職控制很嚴,凡任命朝臣,多是以皇帝下發禦劄的方式補官。

    權德輿剛任知制诰時,給事中有徐岱,中書舍人有高郢,任職數年之後,徐岱去世,高郢改知禮部貢舉,隻有權德輿入直宮省,經常數旬回不了一次家。

    權德輿曾上疏請求除授中書、門下兩省官員(按,中書舍人屬中書省,給事中屬門下省),德宗說:“非不知卿之勞苦,禁掖清切,須得如卿者,所以久難其人。

    ”權德輿在中書省任職八年,其間有幾年的時間隻有他一個人掌管起草诏令,非常辛苦。

    按,德宗朝是唐代官員選任制度轉型的特殊時期,表現為朝官大量缺員,後人總結為“貞元中仕進道塞”,又說:“東省(門下省)數月閉門,南台(禦史台)唯一禦史。

    令狐楚為桂府白身判官,七八年奏官不下。

    (《南部新書》卷壬)”據《舊唐書·高郢傳》,高郢在德宗朝任中書舍人亦達九年之久,可見這是當時朝官的常見狀态。

     ②庾亮南樓:庾亮,東晉大臣。

    南樓,古代樓名。

    在今湖北鄂州。

    據《世說新語·容止》,庾亮鎮武昌\[按,孫權改江夏郡鄂縣(今湖北鄂州)為武昌縣,并分江夏郡六縣為武昌郡。

    今湖北省武漢市舊名武昌府,但市轄武昌區的舊稱是江夏縣,1912年始改名武昌縣。

    在今鄂州的原武昌縣改名壽昌縣,後又改鄂城縣、鄂州市。

    因不同曆史時期的“武昌”所指不同,故在此特别說明\]時,偶逢秋夜氣佳景清,僚屬殷浩、王胡之等人登上南樓吟詩,剛到興緻高昂、音調遒勁之時,忽然聽到樓梯上傳來很響的腳步聲,大家都覺得一定是庾亮。

    不久,庾亮帶着十幾個随從步行前來,殷浩等人想起身躲開,庾亮緩聲說:“諸君少住,老子于此處興複不淺。

    ”于是坐在胡床上,與衆人歌詠談笑,直到聚會結束,大家都很高興。

    後來王羲之東下回到建康(按,王羲之曾任庾亮的參軍,漸遷長史,見《晉書》本傳),與堂伯王導見面,對他說了庾亮與僚屬在南樓聚會的事。

    王導聽了後,說:“元規(庾亮字)爾時風範不得不小頹。

    ”即認為庾亮當時放下了身段,風範必然有所減損。

    王羲之回答道:“唯丘壑獨存。

    ”蓋言庾亮胸中仍有底蘊,雖自我抑降,與僚屬談谑,并未傷及舊有神韻。

     ③梁吟傀儡:梁:即梁锽。

    《文苑英華·音樂一·雜樂》載梁锽詩《窟磊子人》,雲:“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

    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

    ”窟磊子,即傀儡子、傀儡的異讀,亦即木偶。

    按,《明皇雜錄》雲:“明皇在南内,耿耿不樂,每自吟太白《傀儡詩》曰:‘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

    須臾弄罷渾無事,還似人生一世中。

    ’”則此詩一說為李白作。

    清人編《全唐詩》,卷三《明皇帝》、卷二百二《梁锽》下兩收此詩,而未著錄于李白名下。

     ④莊夢髑髅(dúlóu):莊,即莊子。

    髑髅,頭骨。

    據《莊子·至樂》,莊子去楚國,路上看見一個空髑髅,莊子用馬鞭敲着它問道:“夫子貪生失理而為此乎?将子有亡國之事、斧铖之誅而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遺父母妻子之醜而為此乎?将子有凍餒之患而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說完,把髑髅墊在頭下當枕頭,就在那裡睡着了。

    夜間,莊子夢見髑髅來問他:“子之談者似辯士,諸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則無此矣。

    子欲聞死之說乎?”莊子回答:“然。

    ”髑髅說:“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

    ”莊子不信,問道:“吾使司命複生子形,為子骨肉肌膚,反子父母、妻子、闾裡、知識,子欲之乎?”髑髅深深皺着眉頭,否定了莊子的假設,說:“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複為人間之勞乎!” 【譯文】 權德輿在唐德宗朝任知制诰,在中書省任職八年,其中有數年獨力負責起草诏命,深得德宗信任;庾亮出鎮武昌時,于秋夜與僚屬殷浩、王胡之等在武昌南樓談笑,興緻頗深。

    梁鍠有《窟磊子人》一詩,借描寫木偶藝人耍弄木偶的情态,感歎人生最終必将以寂寥收場,如同一夢;莊子在路邊看到一個空空的頭骨,用馬鞭敲着它,提出了一串問題,後來枕着頭骨當枕頭睡去,卻在夢中見到頭骨開口對他說死後是非常快樂的。

     孟稱清發①,殷号風流②。

    見譏子敬③,犯忌楊修④。

     【注釋】 ①孟稱清發:孟,即孟浩然。

    清發,清明煥發。

    據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孟浩然相貌淑清,風神散朗,品德高尚,文采斐然,尤其擅長五言詩,天下稱其盡善。

    有一次在秘書省,正當雨後秋月初出的時節,孟浩然與著名文士們一起作詩。

    輪到孟浩然時,他作詩道:“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舉座稱歎其詩清絕,于是衆人都為之停筆,不再繼續作詩了。

    王士源為他作贊,寫道:“導漾炳靈,實生楚英,浩然清發,亦自其名。

    ”意即孟浩然的風貌清明煥發,與他的名字完全相符。

     ②殷号風流:殷,即殷浩(?-356),東晉大臣。

    風流,風采出衆。

    據《晉書·殷浩傳》記載:殷浩識度清遠,弱冠時已負有盛名,尤其擅長玄言,為風流談論者所推許敬仰。

    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征召殷浩為官,他都稱病不就職。

    後來曾任征西将軍庾亮的記室參軍,累遷司徒左長史,庾亮的弟弟任安西将軍時,又請求以殷浩為司馬。

    後來朝廷先後以殷浩為侍中、安西軍司,都稱病不到職,隐居在家族的墓園附近。

    後經褚裒推薦,殷浩被兩次起用,皆為建武将軍、揚州刺史,與當時主持朝政的琅邪王司馬昱(後來的簡文帝)一起掌握朝政大權,但後因北伐失敗,被免官流放到東陽郡信安縣(今浙江衢州)。

    殷浩去世之後,将要改葬(按,殷浩被流放三年後去世,可能當時葬于流放地信安,後來遷歸祖墓,故曰‘改葬’),故吏顧悅之為他向朝廷上書訴冤,稱殷浩“體德沉粹,識理淹長,風流雅勝,聲蓋當時”,希望朝廷恢複他的官職,獲得允許。

    《晉書》編者房玄齡等評價殷浩,則雲:“入處國鈞,未有嘉謀善政,出總戎律,唯聞蹙國喪師,是知風流異貞固之才,談論非奇正之要。

    ”可見晉人評價所謂“風流”,隻就風采談吐而論,并不着眼于治國用兵的實際才能。

    田餘慶先生在《東晉門閥政治》中評價以殷浩為代表的“永和人物”時所說:“他們一般的特征是嗜五石散,習南華言,浮華相扇,标榜為高。

    他們不知疲倦地談有無,談言意,談才性,談出處,雖然鴻篇巨著不多,但一語驚人,便成名譽。

    ”可謂道破天機。

     ③見譏子敬:見譏,被譏諷。

    子敬,即王獻之(344-386),字子敬,東晉官員、書法家,其父為王羲之。

    據《世說新語·方正》記載:王獻之還是兒童時,看到父親的幾個門生(即官僚、大族家中的依附民、家仆,見前“卧床逸少”條)在玩樗蒱。

    王獻之說:“南風不競(将要失敗)。

    ”門生們輕視他隻是個小孩子,遂譏笑道:“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王獻之便瞪着眼睛說:“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

    ”拂衣而去。

    按,《左傳·襄公十八年》:“楚伐鄭。

    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

    ”杜預注:“歌者吹律以詠入風,南風音微,故曰不競也。

    ”楚在南而鄭在北,故師曠認為“南風不競”預示楚國将敗,後世遂以“南風不競”為失敗的代名詞。

    又,荀奉倩即荀粲,荀彧子,《三國志·魏書·荀彧傳》裴注引何劭《荀粲傳》,稱“粲簡貴,不能與常人交接,所交皆一時俊傑”,劉真長即劉惔,為東晉官員、名士,《晉書》本傳雲:“累遷丹陽尹,為政清整,門無雜賓。

    ”《世說新語·賞譽》又說:“真長性至峭(按,即崖岸自高之意)。

    ”可見二人都為人清高,不與他們眼中的俗人交往。

    王獻之引此兩人自比,意在表示後悔與門生這樣的“俗人”說話。

     ④犯忌楊修:楊修(?-219),東漢末官員,曾在曹操幕府中任主簿。

    據《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曹植因有才能,被其父曹操另眼看待,而丁儀、丁廙、楊修為其羽翼,曹操多次考慮要以曹植為太子。

    後來曹植失寵,曹操擔心自己去世後将有變數(指曹植與被立為繼承人的曹丕對立),因楊修頗有才策,又是袁氏(指汝南袁氏,曹操早期的對手袁紹、袁術兄弟皆出自這一“四世三公”的名門)的外甥,于是找了個罪名将楊修誅殺。

    按,《任城陳蕭王傳》叙楊修被誅在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命曹植統兵援樊城前,而裴松之注引《典略》雲:“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乃收殺之。

    修臨死,謂故人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其意以為坐曹植也。

    修死後百餘日而太祖薨,太子立,遂有天下。

    ”兩者所記不同,但都點出楊修是因為牽扯進曹氏繼承人之争,為曹操所忌,遂遭非命。

    從常情考慮,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曹操尚命曹植援樊城,曹植因臨行醉酒,令曹操大感失望,才被最終放棄,則誅其羽翼如楊修者,當在此後。

    《典略》以為楊修被誅在曹操去世前百餘日,推算當在二十四年九月間,似乎合理。

     【譯文】 孟浩然作詩清新雅緻,為人也非常清高,王士源為他作贊,譽為“浩然清發,亦自其名”,認為他人如其名;殷浩見識高遠,少年即善玄言,為當時風流談論者所推尊,去世後,顧悅之為他上書,稱他“風流雅勝,聲蓋當時”。

    王獻之小時候見其父的門生玩樗蒲,在旁說了一句“南風不競”,反遭門生譏諷,王獻之拂衣而去;楊修與曹植關系密切,牽扯進曹操選擇繼承人的紛争之中,曹植失寵後,曹操認為楊修頗有才能,又是老對手汝南袁氏的外甥,于是将他定罪誅殺。

     荀息累卵①,王基載舟②。

    沙鷗可狎③,蕉鹿難求④。

     【注釋】 ①荀息累卵:荀息(?-651),晉國大夫。

    累,層疊。

    據《太平禦覽·人事部·谏诤六》引《說苑》,晉靈公造九層之台,花費千億,卻對左右侍從說:“敢有谏者斬。

    ”荀息求見,晉靈公張弩持矢接見了他,問道:“子欲谏耶?”荀息答道:“不敢谏也。

    臣能累十二博棋,加九雞子其上。

    ”晉靈公讓荀息演示,荀息正色屏氣地表演,晉靈公看得大氣都不敢出,不禁說:“危哉,危哉!”荀息曰:“是不危也,複有危于此者。

    ”晉靈公表示想看看,荀息說:“九層之台三年不成,男不得耕,女不得織,國有空虛,鄰國謀議,将欲興兵,社稷亡滅,君欲何望?”晉靈公明白了荀息的意思,于是下令拆毀。

    按,荀息卒于晉獻公二十六年(前651),晉靈公則于前620年即位,此時荀息已去世三十一年了,其事不可信。

    《說苑》作為一部記錄先秦至漢代遺聞轶事的雜記,其中常有人物時代、經曆倒錯的現象,此即其一。

     ②王基載舟:王基(190-261),三國時曹魏大臣。

    據《三國志·魏書·王基傳》,魏明帝曹睿經常大興土木修建宮室,百姓勞苦不堪。

    時任中書侍郎的王基上疏說:“臣聞古人以水喻民,曰:‘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

    ’故在民上者,不可以不戒懼。

    夫民逸則慮易,苦則思難,是以先王居之以約儉,俾不至于生患。

    昔顔淵雲:‘東野子之禦,馬力盡矣而求進不已,是以知其将敗。

    ’今事役勞苦,男女離曠,願陛下深察東野之弊,留意舟水之喻,息奔驷于未盡,節力役于未困。

    ”按,“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語見《孔子家語·五儀》,顔淵策東野子之禦将敗,事見《孔子家語·顔回》,文字略有不同。

     ③沙鷗可狎:沙鷗,指栖息在沙洲上的鷗科鳥類。

    狎,親近。

    據《列子·黃帝》,有一個住在海濱的人,很喜歡漚鳥(按,“漚”通“鷗”,漚鳥即鷗鳥),每天早上都到海邊與鳥群一起遊戲,漚鳥飛來的不下百隻。

    他的父親說:“吾聞漚鳥皆從汝遊,汝取來,吾玩之。

    ”第二天,此人再到海上去,漚鳥都隻在他的頭頂盤旋飛舞,不肯落下來了。

    《列子》在講完這個故事後說,最有道理的話是不說話,最好的作為是不刻意作為,如果存有機心地去做事,就顯得淺薄了。

     ④蕉鹿難求:蕉鹿,柴草下蓋着的鹿。

    蕉,通“樵”。

    據《列子·周穆王》,鄭國有個打柴人,在野外打死一頭鹿,怕人看到,于是把鹿藏到壕溝裡,上面蓋上柴草,但不久就忘了藏在哪兒,以為自己是做夢,就沿路念叨這件事。

    有人聽到以後,照着他說的找到了鹿,回家後就對妻子說了。

    他的妻子很懷疑這件事的真實性,問道:“若将是夢見薪者之得鹿邪?讵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夢真邪?”而藏鹿的人回家後做了個夢,夢見了藏鹿的地方,也夢見了找到鹿的人,于是拉着找到鹿的人去打官司,士師(按,春秋時期官職名。

    主管審判)說:“若初真得鹿,妄謂之夢;真夢得鹿,妄謂之實。

    彼真取若鹿,而若與争鹿。

    室人(按,指妻子)又謂夢仞(按,‘仞’通‘認’)人鹿,無人得鹿。

    今據有此鹿,請二分之。

    ”随後,士師把這個案子上報給國君。

    國君說:“嘻!士師将複夢分人鹿乎?”于是向國相咨詢意見。

    國相說:“夢與不夢,臣所不能辨也。

    欲辨覺夢,唯黃帝、孔丘。

    今亡黃帝、孔丘,孰辨之哉?且恂士師之言可也。

    ” 【譯文】 荀息以在十二個棋子上再累加九個雞蛋做比喻向晉靈公進谏,希望他停止建造九層高台;王基以“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為喻,勸谏魏明帝曹睿不要再大興土木。

    一人住在海濱,每天與海鷗一起玩,當他父親讓他抓一隻回家時,海鷗就不肯落下來與他親近了;鄭人将打到的鹿掩藏在柴草下,事後找不到了,他以為是做夢,卻有人按照他所說之處找到鹿,後來鄭人又夢到藏鹿之處,以及得鹿之人,于是又因此訴訟,這頭柴草下的鹿似真似幻,難以确認究竟是虛是實。

     黃聯池上①,楊詠樓頭②。

    曹兵迅速③,李使遲留④。

     【注釋】 ①黃聯池上:黃,即黃鑒,北宋官員。

    池上,水池旁。

    《詩話總龜·幼敏門》引《李康靖(按,即李若谷,北宋初中期官員,卒谥康靖)聞見錄》,黃鑒七歲時還不會說話,他的祖父很喜歡這個孫子,認為從風骨(按,這裡指品性)之美來看,這孩子應該能使家門昌盛,不應該是個啞巴,于是每當看到什麼景物,一定要向孫子說明它叫什麼名字、是怎麼一回事,以此來教育他,然而黃鑒始終都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