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middot魏書·王修傳》裴注引《魏略·純固傳》,脂習字元升,京兆郡人,漢靈帝中平年間(184-189),曾任本郡的郡吏,後被三公辟為掾屬,因工作成績突出被舉用,遷為太醫令。
脂習與孔融是好友,曹操任司空之後,威權日盛,孔融自恃與曹操有舊交,書信往來之際,言語依然倨傲。
脂習常為此批評孔融,想讓他改變做法,孔融不肯聽從。
後來孔融被曹操處死,許縣百官不乏之前與孔融親善者,但沒有人敢替他收屍或表示哀痛,隻有脂習到刑場,撫屍而哭道:“文舉,卿舍我死,我當複與誰語者?”哀歎不已。
曹操得知後,下令收捕脂習,想治他的罪,但不久後又覺得脂習這樣做有道理,就饒恕了他。
後來脂習去見曹操,為自己哀悼孔融、觸犯曹操的行為表示道歉,曹操喊着他的字,說:“元升,卿故慷慨!”于是問脂習住在哪裡,得知他剛剛搬家,就賜給他谷物百斛。
曹丕稱帝之後,曾下诏任用脂習,因他當時已經年老,就沒有實行,但還是稱贊脂習重視交誼,節操有如栾布,遂拜他為中散大夫(漢代官名。
為皇帝的侍從,無固定員額和明确職掌),歸家養老,直到八十多歲時去世。
按,栾布,西漢初期官員,始事梁王彭越,奉命出使齊國,歸來時彭越已因謀反罪被處死,懸首洛陽市下,栾布不顧被捕身死的危險,在彭越頭下奏報出使經過,祭而哭之,事見《史記·季布栾布列傳》。
脂習不顧風險的行為與栾布有相似之處,故曹丕稱贊他“有栾布之節”。
③仁裕詩窖(jiào):仁裕,即王仁裕(880-956),五代時文人、官員。
詩窖,藏詩的地窖,形容王仁裕作詩之多。
據《海錄碎事》引高若拙《後史補》,王仁裕一生作詩萬首,當時稱為“詩窖子”。
又據《十國春秋·王仁裕傳》,王仁裕喜作詩,少時夢見剖開腸胃,以西江水沖洗,之後再看江中的砂石,都變成篆籀文字的模樣,此後文思日進,遂作詩達萬首之多。
④劉式墨莊:劉式,北宋官員,生平略見《宋史·魏羽傳附劉式傳》。
墨莊,墨做的田莊,代指大量藏書。
據朱熹《劉氏墨莊記》,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的朋友劉清之到潭溪(地名。
在今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鎮)來看望朱熹,談及先祖劉式去世後,家裡沒有多餘的資産,隻留下數千卷書。
他的妻子陳氏指着書對兒子們說:“此乃父所謂墨莊也。
”此後,劉家子孫連續三代都以文章才識著稱于世,成為當代名人。
【譯文】 範晔因謀反罪名被處死,一門之中死喪重疊,無人敢于接近,隻有僧人昙遷不顧風險,典賣衣物,為範家辦喪事;孔融被曹操誅殺,許縣百官都不敢為他收屍,唯獨太醫令脂習到刑場撫屍而哭,被曹操評價為“慷慨”。
王仁裕一生作詩萬首,時人謂之“詩窖子”;劉式去世後,留下數千卷藏書,其妻對兒子稱這些書為“墨莊”,鼓勵他們讀書上進。
劉琨嘯月①,伯奇履霜②。
塞翁失馬③,臧谷亡羊④。
【注釋】 ①劉琨(kūn)嘯(xiào)月:劉琨(271-318),西晉末年大臣。
據《晉書·劉琨傳》,劉琨以并州刺史鎮晉陽(今山西太原),曾被胡騎(即匈奴人劉淵所建漢政權的軍隊)緊密包圍在城裡,城中窘迫無計。
劉琨乘着月色登上城樓長嘯,外面的敵軍聽到,都凄然長歎。
等到半夜,劉琨又吹奏胡笳,匈奴人聽到,莫不流涕唏噓,勾起了思鄉之情;第二天拂曉,劉琨再次吹起胡笳,匈奴人就放棄圍城,從晉陽城下撤退了。
其事又見《北堂書鈔·樂部七·笳二十三》引《世說》,然今本《世說新語》未記此事。
按,據《太平禦覽·樂部十九·笳》引《晉先蠶儀注》雲:“笳者,胡人卷蘆葉吹之以作樂也,故曰胡笳。
”漢晉時期所稱“胡人”,以匈奴人為多,故劉琨吹笳,能引起匈奴人對故鄉的哀思。
②伯奇履(lǚ)霜:伯奇,傳為西周大臣尹吉甫的兒子。
據《初學記·天部下·霜第三》引《琴操》,《履霜操》是伯奇所作。
尹吉甫聽信後妻的話,懷疑本來孝順的兒子伯奇,将他逐出家門,伯奇将荷葉編成衣服,采蘋花(《樂府詩集》引《琴操》作“楟花”,即棠梨的花)以充饑,早晨起來,踏在霜上,自己感傷無罪而遭放逐,于是拿過琴來彈奏,創作了《履霜操》。
又《文選·長笛賦》“彭胥伯奇,哀姜孝己”句李善注引《琴操》曰:“尹吉甫,周上卿人也,有子伯奇。
伯奇母死,更娶後妻,生伯邦,乃谮伯奇于吉甫曰:‘見妾有美色,然有欲心。
’吉甫曰:‘伯奇為人慈仁,豈有此也?’妻曰:‘試置妾空房中,君登樓而察之。
’後妻知伯奇仁孝,乃取毒蜂綴衣領,伯奇前持之。
于是吉甫大怒,放伯奇于野。
宣王出遊,吉甫從,伯奇乃作歌感之于宣王。
宣王曰:‘此放子辭。
’吉甫乃收伯奇,射殺後妻。
”可與《初學記》所引《琴操》之文互為補充。
③塞翁失馬:塞翁,住在邊塞的老人。
據《淮南子·人間訓》,塞上有一個通道術(按,此指道家清虛無為之術,非法術之謂)的人家,家中的馬無緣無故跑到胡地去了,鄰居都來慰問,家中的老人說:“此何遽不為福乎?”過幾個月,馬帶着胡地的駿馬回來,大家都來道賀,老人卻說:“此何遽不能為禍乎?”果然,老人的兒子喜歡騎馬,不料從馬上掉下來,把大腿摔斷了,鄰居又來慰問,老人說:“此何遽不為福乎?”又過了一年,胡人大規模入塞侵掠,邊塞的青壯年都拿起弓去抵抗,十有八九都戰死了,老人的兒子卻因為跛足沒法參戰,父子都安然無恙。
《淮南子》的作者講這個故事,是為了說明“禍福之轉而相生,其變難見”的道理。
④臧谷亡羊:臧、谷,人名。
《莊子》中的兩個牧童。
據《莊子·骈拇》,臧與谷一起去牧羊,都把羊給丢了。
問臧當時在做什麼,臧說自己在讀書;問谷在做什麼,谷說自己在玩賭博遊戲。
兩個人做的事情不一樣,但丢了羊則是一樣的。
【譯文】 劉琨在晉陽時,匈奴來襲,劉琨乘着月色登上城牆長嘯,又吹笳以感動其鄉思,次日拂曉,匈奴人就撤退了;伯奇被父親尹吉甫懷疑,逐出家門,作《履霜操》以言志,父親得知後便召回伯奇,而射殺後妻。
塞上老人丢失了一匹馬,不久馬從胡地回歸,又帶回了一匹好馬,其子騎馬摔傷了腿,卻又因此避免從軍,禍福就是這樣反複相生,難以預料;兩個牧童臧和谷同去牧羊,一個因為讀書,一個因為賭博,都把羊弄丢了,雖然兩人丢羊的緣由不同,造成的結果卻沒有差異。
寇公枯竹①,召伯甘棠②。
匡衡鑿壁③,孫敬懸梁④。
【注釋】 ①寇公枯竹:寇公,即寇準。
據《宋史·寇準傳》,寇準被丁謂貶到雷州,過了一年多的谪居生活,還沒有接到内徙衡州司馬的诏令,就去世了。
诏書到雷州後,寇準得以歸葬西京洛陽。
靈柩路過荊南(按,即江陵府,今湖北荊州。
唐肅宗時,在荊州置荊南節度使,又改荊州為江陵府,五代、北宋沿之。
北宋時期,個别政區不用本名,而以該地節度使的軍号稱呼,如京兆府稱永興軍、魏州稱天雄軍,江陵府亦沿此例,習稱荊南)的公安縣(今湖北公安),當地人都設下祭祀,在路邊哭送,并折下竹子插在地上,用來懸挂紙錢。
過了一個多月再去看,插在地上的枯竹紛紛生根,長出筍來。
于是當地人就為寇準立廟,歲時享祭。
②召伯甘棠:召伯,即召公,西周初期的大臣。
《詩經·國風·召南》中有一首名為《甘棠》的詩:“蔽芾(按,意為‘小’)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
”《毛詩序》解釋本詩創作的緣由,說:“《甘棠》,美召伯也。
召伯之教,明于南國。
”《史記·燕召公世家》也說:“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
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
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按,通‘歌’)詠之,作《甘棠》之詩。
”後世遂将對官員的懷念稱為“甘棠之思”。
③匡衡鑿壁:匡衡,西漢大臣。
據《西京雜記》,匡衡勤學,但家中無燭,鄰舍有燭,又無法借用,于是匡衡在牆壁上鑿孔,讓隔壁的燭光透過來,以便夜讀。
本地有一大戶人家,富裕而多書,匡衡就去為他做工,卻不要工錢。
大戶很奇怪,問他想要什麼酬勞,匡衡說:“願得主人書,遍讀之。
”大戶為之感歎,于是允許匡衡讀自家的藏書,匡衡因此成了有大學問的人。
又,《藝文類聚·雜文部一·讀書》引《漢書》:“匡衡鑿壁,引鄰家火光,孔中讀書。
”與《西京雜記》所記略同,但此語不見于今本《漢書·匡衡傳》。
④孫敬懸梁:孫敬,東漢學者。
據《藝文類聚·雜文部一·讀書》引《後漢書》,孫敬字文質,生性好學,閉門讀書,為瞌睡所困擾,于是就将頭發用繩子系在房梁上。
一旦睡着,頭低下來,就會被繩子拉住頭發驚醒,然後繼續讀書,時人謂之“閉戶先生”。
按,範晔《後漢書》無《孫敬傳》,此引文蓋出自其他已佚之《後漢書》,周天遊《八家後漢書輯注》入之“無名氏《後漢書》”條目下,蓋著者已無可考證。
又,《太平禦覽·學部五·勤學》引《楚國先賢傳》,其文大意略同。
【譯文】 寇準從雷州歸葬洛陽,路過江陵的公安縣,當地人設祭哭送,插在地上懸挂紙錢的竹子紛紛生根抽筍;召公巡視鄉邑,在棠樹下聽訟決獄,受到百姓愛戴,為他作《甘棠》之詩。
匡衡夜間讀書無燭,于是在牆上鑿孔,讓燭光透過來,借以達到夜讀的目的;孫敬閉門讀書,為睡意所困,于是将頭發用繩子綁在房梁上,一旦睡着低頭,就會被繩子拉住,從而醒來繼續讀書。
衣蘆闵損①,扇枕黃香②。
嬰扶趙武③,籍殺懷王④。
【注釋】 ①衣蘆闵(mǐn)損:衣蘆,穿着填塞蘆花的衣服。
蘆葦秋季開花,花軸上密生白色絮毛,形似絲綿,實際不能保暖。
闵損,字子骞,孔子的弟子。
據《太平禦覽·時序部十九·寒》引《孝子傳》,闵子骞幼年時被繼母虐待,繼母甚至在他冬天穿的衣服裡面塞上蘆花,以代絲綿。
後來闵子骞給父親駕車,手凍僵了,握不住缰繩,父親生氣地笞責他,後來摸到闵子骞的後背,發現他穿的衣服不保暖,就想要休棄妻子,闵子骞替繼母求情,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
”按,《太平禦覽·布帛部八·綿》亦引《孝子傳》此文,未提及子骞“禦車,寒失纼”,但有闵子骞勸谏父親後,“父乃止”的情節,兩者可互相補充。
②扇枕黃香:黃香(?-122),東漢官員。
據《初學記·孝第四》引《東觀漢記》,黃香的父親黃況被舉為孝廉,家中沒有奴仆,黃香親力親為,盡心供養,即使自己沒有完整的衣服穿,也要讓父親吃到美味的食物,夏天則為枕席扇風,驅除暑意,冬天則自己躺在席上,讓體溫将席子溫熱。
又據《後漢書·文苑傳上》,黃香九歲喪母,哀痛憔悴,幾乎死去,鄉人稱其至孝。
由此可知,黃香的母親在他幼年已經去世,故文獻多言黃香孝父之舉,卻很少提到他對母親的孝順。
③嬰扶趙武:嬰,即程嬰,春秋時晉國人,趙氏的門客。
趙武(?-前541),春秋時晉國大夫,曾任正卿。
據《史記·趙世家》,晉景公三年(前597),晉國司寇(按,主管司法的官員)屠岸賈想要消滅趙氏,于是不經向景公請命,即率領多家大夫圍攻趙氏,誅殺趙朔一族。
大夫韓厥提前知道此事,勸趙朔逃亡,趙朔不允,以“不絕趙祀”相托,韓厥應許,稱疾不出。
趙朔的妻子莊姬是景公的姑姑,此時懷孕,逃到景公宮中,生下遺腹子趙武。
程嬰與另一門客公孫杵臼定計,取他人之子,僞為趙氏孤兒,由公孫杵臼撫養,而讓程嬰向屠岸賈和各家大夫告發,公孫杵臼與假孤兒皆因此而死,程嬰則攜趙武隐居于山中。
十五年後,景公生病,巫師占蔔,說是被滅族的功臣鬼魂作祟,韓厥趁機勸景公複立趙武,于是景公借助韓厥的家兵威脅諸大夫,使他們随程嬰、趙武反攻屠岸賈,恢複趙氏舊日的封邑。
等到趙武成人後,程嬰向趙武和諸大夫告别,說将要到地下向趙盾和公孫杵臼報告,遂自刎而死。
趙武哀痛不已,為程嬰服喪三年,并撥出田邑用于祭祀程嬰,每年春秋兩季祭祀,世世不絕。
按,《左傳》與《史記·晉世家》所記趙氏被滅、複立趙武之事,與《趙世家》情節差異極大,屠岸賈之名也不見于《左傳》和《晉世家》。
以此而論,《趙世家》所記程嬰扶助趙氏孤兒的故事實際是可疑的。
但是,經過兩千年的流傳和演化,《趙氏孤兒》的故事已經成為我國傳統道德的一個經典載體。
從這一點來說,其事究竟是否确有,反而不重要了。
④籍殺懷王:籍,即項羽,本名籍,字羽。
懷王,即楚懷王。
曆史上有兩個楚懷王,前者是戰國中後期楚國的國君(?-前296),為秦昭襄王所欺騙,被劫入關,客死秦地;後者是前者的孫子,名心(?-前206),楚亡後,流落民間,為人牧羊,項梁、項羽起兵反秦之後,在民間找到他,擁立為王,因知楚人懷念被秦欺騙的懷王,故也稱楚懷王,以資号召。
這裡指後者。
據《史記·項羽本紀》,項梁在定陶戰死後,楚懷王合并項羽、呂臣兩軍,自己統率,命宋義率項羽、範增、英布、蒲将軍等救趙。
項羽殺宋義,擊破章邯、王離所率秦軍,率諸侯聯軍進取關中。
抵達函谷關時,劉邦已下鹹陽,項羽命英布等破關,入駐鴻門,屠鹹陽,殺秦王子嬰,焚秦宮室,派人将滅秦的消息禀告懷王。
懷王堅持“先入關中者王之”的事先約定,項羽遂尊懷王為義帝,又說:“滅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諸君與籍之力也。
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
”乃擅自分封諸侯王,将義帝遷徙到長沙郡的郴縣(今湖南郴州),又命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在江中擊殺懷王。
按,《史記·黥布列傳》又說“項氏立懷王為義帝,徙都長沙,乃陰令九江王布等行擊之。
其八月,布使将擊義帝,追殺之郴縣”,則殺死義帝的也可能是英布的部屬。
【譯文】 闵子骞被後母虐待,給他穿絮着蘆花而非絲綿的冬衣,父親發現後要趕走後母,闵子骞反而替後母求情;黃香孝順父親,夏天為他所睡的枕席扇風以求涼,冬天則用體溫将父親的席子溫熱。
程嬰與公孫杵臼定計救助趙朔的遺腹子趙武,将他養育成人,等到晉侯複立趙氏之後,程嬰自刎而死;項羽滅秦後,名義上尊楚懷王為義帝,卻将他遠徙郴縣,又命英布、共敖、吳芮等在江中殺之。
魏徵妩媚①,阮籍猖狂②。
雕龍劉勰③,愍骥應玚④。
【注釋】 ①魏徵妩媚:妩媚,美好,這裡指能稱人心意。
據《舊唐書·魏徵傳》,唐太宗在丹霄樓舉行宴會,宴飲之間,對長孫無忌說:“魏徵、王珪,從前在東宮盡心所事,當時誠亦可惡。
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為無愧古人。
但是魏徵每次進谏我不聽從時,我再說話魏徵就不回應了,這是為什麼呢?”魏徵答道:“我以為事情有不可行的地方,所以陳述己見。
如果皇上沒聽從我便順應皇上,我就會擔心這件事立刻要進行了。
”太宗又問:“當時暫且回應,以後再另找機會陳述觀點,難道不可以嗎?”魏徵解釋道:“從前舜帝告誡群臣說:‘爾無面從,退有後言(你們不要當面順從,背後進行非議)。
’若臣當面順從陛下方始谏,這就是‘退有後言’,豈是稷、契事堯、舜之意?”太宗大笑道:“人言魏徵舉動疏慢,我但覺妩媚,适為此耳。
”按,太宗稱魏徵妩媚,又見《隋唐嘉話》,但未記丹霄樓問對之舉。
②阮籍猖狂:猖狂,随心所欲,不受束縛。
王勃《滕王閣序》有“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的句子。
據《三國志·魏書·王粲傳附阮籍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阮籍生性曠達不羁,不拘禮俗,因身處魏末多事之秋,做官隻求保全自己、遠離禍患。
後來,阮籍聽說步兵校尉出缺,而官廚有大量美酒,步兵營中又有人善于釀酒,于是想方設法求任該職,到任後縱酒酣醉,不問世事。
他有時自己駕一輛車,随心所欲,不循路徑,到處亂走,走到不能走的地方,就痛哭一場後回家。
王勃“阮籍猖狂”“窮途之哭”的說法,即出自此處。
按,自曹魏中後期開始,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相繼,掌握朝廷大權,對不肯依附順從者大加殺戮,動辄破家夷族,阮籍在這樣的環境下,隻能借酒佯狂,以放達而無用的面貌出現,以求自保。
《魏氏春秋》說他行到無路之處,則恸哭而返,實際是将心靈苦悶宣洩于外的表現。
③雕龍劉勰:雕龍,形容精細而美妙的工藝,這裡指梁朝文學評論家劉勰所著的《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是我國第一部體系嚴密的文學理論著作,全面而深入地讨論了我國古代文學發展變化的過程,以及在文學創作中産生的各種問題,提出了文學批評的原則與方法。
劉勰,南朝文學家、文論家。
據《梁書·劉勰傳》,劉勰撰《文心雕龍》五十篇,論述古今文體,成書之後,并沒能獲得時人的稱譽。
劉勰自己對這部著作是非常看重的,想要得到沈約的評價,但沈約當時地位尊貴,劉勰沒有機會将書送給他,于是就背着書,等待沈約出門,像賣書的人一樣,直接來到沈約乘坐的車前。
沈約命人将書取來閱讀,讀過之後大為贊賞,認為它“深得文理”,此後便經常将《文心雕龍》放在桌案之上。
④愍(mǐn)骥(jì)應玚(yáng):愍,哀憐。
應玚,東漢末文學家,曹丕在《典論·論文》中将他列為“今之文人”的“建安七子”之一。
應玚生于書香門第,其祖父應奉才思敏捷,有《後序》十餘篇。
其伯父應劭博學多識,著述甚豐,有《風俗通》百餘篇。
其父親應珣也以才學著名,任司空掾官職。
應玚受家庭氛圍熏陶,也長于文賦。
但生逢亂世,流離失所,雖躊躇滿志而壯志難酬。
應玚曾創作《愍骥賦》,其文雲:“愍良骥之不遇兮,何屯否之弘多。
抱天飛之神号兮,悲當世之莫知。
赴玄谷之漸途兮,陟高岡之峻崖。
懼仆夫之嚴策兮,載悚栗而奔馳。
懷殊姿而困遇兮,願遠迹而自舒。
”從文意來看,此賦應為應玚感歎懷才不遇、渴求知己的“夫子自道”。
【譯文】 魏徵盡力匡正唐太宗,每進谏言,剛直不阿,太宗稱之為“妩媚”;阮籍身處魏末多事之秋,借酒酣醉,不問世事,有時乘車走到無路之處,痛哭而返,王勃有“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的句子。
劉勰作《文心雕龍》,攜書谒沈約于車前,沈約讀後大加贊賞;應玚作《愍骥賦》,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
禦車泰豆①,習射紀昌②。
異人彥博③,男子天祥④。
【注釋】 ①禦車泰豆:泰豆,即泰豆氏,傳說是我國西周時期著名馭手造父的老師。
據《列子·湯問》,造父剛向泰豆學習駕車的時候,執禮甚恭,但泰豆三年都沒有向他傳授駕車的精要,造父對老師更加恭謹,泰豆才對造父說:“汝先觀吾趣(按,通‘趨’,即小步快走)。
趣如吾,然後六辔可持,六馬可禦。
”于是泰豆在路上栽滿木樁,木樁之間的空隙隻能插進一隻腳。
泰豆示範如何在木樁之間熟練穿行後,讓造父練習,造父仿效泰豆之法,隻花了三天時間,就與泰豆一樣巧妙。
泰豆感歎道:“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禦者,亦如此也。
曩汝之行,得之于足,應之于心。
推于禦也……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馬志,是故能進退履繩,而旋曲中規矩,取道緻遠,而氣力有餘,誠得其術也。
”認為造父做到了得心應手、人與馬同心一意的程度,以這樣的技巧去駕車,“輿輪之外可使無餘轍,馬蹄之外可使無餘地;未嘗覺山谷之險,原隰之夷,視之一也”,已經盡得自己的真傳了。
②習射紀昌:紀昌,傳說中的神射手。
據《列子·湯問》,紀昌向飛衛學射箭,飛衛說:“爾先學不瞬(按,指眨眼),而後可言射矣。
”于是紀昌回家躺在妻子的織機下,眼睛盯着織機的踏闆看,鍛煉不眨眼的能力。
兩年後,紀昌鍛煉得即使錐子紮到眼角了都不會動一下。
于是他再去找飛衛,飛衛說:“未也(還不行),必學視而後可。
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而後告我。
”于是紀昌捉來虱子,用牛毛拴在窗戶上,每天向着南面盯着看,如此過了十天,就越來越感覺虱子變大了,如此看了三年後,他眼中的虱子就像車輪一樣大,再看其他事物,就都大得像山一樣。
于是紀昌用弓箭射虱子,能夠射中虱子的心,而不至于弄斷牛毛。
他把自己鍛煉的結果告訴飛衛,飛衛跳起來拍着胸膛說:“汝得之矣!”按,以盯着不斷起伏的踏闆來鍛煉不眨眼的能力,以及試圖通過長期盯着虱子看做到“視小如大”,都是古人的幻想,沒有科學依據。
③異人彥博:彥博,即文彥博(1006-1097),北宋大臣。
據蘇轼《德威堂銘》,宋哲宗元祐元年,起複文彥博為平章軍國重事。
契丹(按,即遼國,初建國号契丹,遼太宗耶律德光改國号為遼,遼聖宗複改為契丹,遼道宗時再改稱遼,蘇轼蓋用舊稱)派遣耶律永昌、劉霄出使宋朝,朝廷派蘇轼充當館伴使,陪伴使者入朝。
使者望見文彥博站在殿門外,問道:“此潞公也耶?所謂以德服人者。
”問了文彥博的年齡,又感歎道:“何壯也!”蘇轼說:“使者見其容,未聞其語。
其綜理庶務,酬酢事物,雖精練少年有不如。
貫穿古今,洽聞強記,雖專門名家有不逮。
”使者聽罷,拱手贊歎道:“天下異人也。
”按,據《續資治通鑒長編》,文彥博以元祐元年(1086)五月起複為太師、平章軍國重事,十二月,遼國遣耶律永昌來賀興龍節,文彥博此時已年過八旬,故無論遼國使者還是蘇轼都感歎文彥博精力過人。
④男子天祥:男子,男子漢。
天祥,即文天祥(1236-1283),南宋末年大臣。
據《淵鑒類函·人部二十九·忠二》引《文天祥集》,元世祖忽必烈召見被俘至大都的文天祥,說:“汝移所以事宋者事我,當以汝為相。
”文天祥回答:“願賜一死。
”臨刑時,文天祥從容地對現場的元朝吏卒說:“吾事畢矣。
”于是向南面再拜(按,南宋以杭州為行在所,在大都之南,故文天祥面南下拜),就刑于柴市。
不久,元世祖有诏書來,要求停止行刑,然而诏書到時,行刑已經結束了。
元世祖上朝時感歎道:“文丞相真男子,本朝将相皆不能及,可惜也。
” 【譯文】 造父向泰豆學習駕車,泰豆讓他在路上栽滿木樁,練習穿行,又告誡他要做到人與馬同心一意,造父遂成著名的馭手;飛衛教紀昌射箭,讓他先學不眨眼,後練習視小如大、視微如著,紀昌做到後,能夠用箭射中虱子的心,而不傷及拴着虱子的牛毛。
文彥博在宋哲宗元祐初年擔任平章軍國重事,時年已過八旬,仍然頭腦清晰、精力過人,被遼國使者稱為“天下異人”;文天祥堅拒元世祖忽必烈勸降,被贊歎為“真男子”。
忠貞古弼①,奇節任棠②。
何晏談《易》③,郭象注《莊》④。
【注釋】 ①忠貞古弼:古弼(?-452),北魏大臣。
據《魏書·古弼傳》記載,古弼少時為人忠謹,好讀書,善騎射,為北魏明元帝所親任。
太武帝即位後,古弼累遷為尚書令。
當時上谷郡(郡名。
秦置,至北魏後期廢棄,轄今北京延慶、河北張家口一帶)的百姓上書,說郡内的皇家苑囿規模過大,百姓無處耕種,希望能夠縮減規模,将其中大部分賜給貧民耕種。
古弼看到奏疏後入内,想要面奏太武帝,正逢太武帝與給事中劉樹下棋,無心聽取奏報。
古弼在皇帝身邊侍坐良久,沒有上奏的機會,于是起身,當着太武帝的面抓住劉樹的頭,将他拉下坐床,一手拽住他的耳朵,一手握拳痛毆其背,說:“朝廷不治,實爾之罪!”太武帝為之失色,放下棋說:“不聽奏事,實在朕躬,樹何罪?置之。
”于是古弼向太武帝禀奏上谷郡民的上書,太武帝聽後,覺得古弼一心為公,舉止直率,就同意他的意見,将苑囿分給百姓。
古弼說:“為臣而逞其志于君前者,非無罪也。
”于是前往公車署(漢晉時期,以公車令掌守衛宮南阙門和宮内夜間巡邏,凡吏民上書及受朝廷征召的,都由公車令負責處理;北魏設立公車署,以公車令為長官,掌受吏民章奏、平理冤事),摘下帽子,脫下鞋子,彈劾自己在皇帝面前不敬的行為,請求接受懲罰。
太武帝遣使者召見古弼,說:“卿有何罪?自今以後,苟利社稷,益國便民者,雖複颠沛造次,卿則為之,無所顧也。
” ②奇節任棠:任棠,東漢隐士。
據《後漢書·龐參傳》,漢安帝時,以龐參為漢陽(東漢郡名。
漢明帝時改天水郡置,轄今甘肅天水、定西一帶)太守。
漢陽郡人任棠号稱有奇節,隐居不肯出仕,以教書為生。
龐參到任之後,先去拜見任棠。
任棠沒有與他交談,而是将一大棵薤(蔬菜名,即今稱“藠頭”者)、一盂水放在門口影壁處,自己抱着孫兒跪伏在門前。
主簿禀告龐參,說任棠舉止倨傲。
龐參思考任棠行為中的深意,過了很久,說:“棠是欲曉太守也。
水者,欲吾清也。
拔大本薤者,欲吾擊強宗也。
抱兒當戶,欲吾開門恤孤也。
”于是歎息而歸。
後來龐參在職期間,果然能抑強扶弱,以惠政得到百姓擁護。
按,皇甫谧《高士傳》所記略同。
③何晏談《易》:何晏(?-249),字平叔,三國時曹魏官員、著名玄學家。
據《世說新語·文學》“何晏為吏部尚書”條劉孝标注引《魏氏春秋》曰:“晏少有異才,善談《易》《老》。
”又據《三國志·魏書·方技傳》引《管辂别傳》,管辂被冀州刺史裴徽舉為秀才,将出發赴京城洛陽前,管辂去向裴徽告辭,裴徽叮囑他:“何、鄧(按,指何晏、鄧飏)二尚書,有經國才略,于物理無不精也。
何尚書神明精微,言皆巧妙,巧妙之志,殆破秋毫,君當慎之!自言不解《易》中九事(按,指《易經》理論中的九個難點,具體内容不詳),必當相問。
比至洛,宜善精其理。
”管辂入洛之後,何晏請管辂相見,論及《易》之九事,管辂都一一解釋明白。
後裴徽問管辂:“何平叔一代才名,其實何如?”管辂認為何晏“說《老》《莊》則巧而多華,說《易》生義則美而多僞”,其言辭優美,但實際才學有所不足。
裴徽也說:“吾數與平叔共說《老》《莊》及《易》,常覺其辭妙于理,不能折之。
” ④郭象注《莊》:郭象,西晉官員、文人。
據《世說新語·文學》,舊有《莊子》注數十家,都不得要領。
向秀在《莊子》舊注之外另作解義,分析玄妙,言語皆有奇緻,對于發揚玄學義理極有作用。
但還差《秋水》《至樂》二篇沒有完成,向秀就去世了。
向秀去世時,兒子尚且年幼,《莊子注》由此失落,但還保留了一個副本。
郭象品行不端,但才學出衆,看到向秀的《莊子注》不為世人所知,就将其竊取過來,自己補注了向秀沒完成的兩篇,又改換了《馬蹄》篇的注,其餘各篇的注解都不過是更改一些文句而已。
後來向秀《莊子注》的副本也出現在世人面前,所以到晉末宋初時,《莊子注》有向、郭兩家,但其宗旨實際是一緻的。
按,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本條箋雲:“嘉錫案:向秀《莊子注》今已不傳,無以考見向、郭異同。
《四庫總目》一百四十六《莊子提要》嘗就《列子》張湛注、陸氏《釋文》所引秀義,以校郭注。
有向有郭無者,有絕不相同者,有互相出入者,有郭與向全同者,有郭增減字句大同小異者。
知郭點定文句,殆非無證。
”但郭象是盡竊向秀注為己有,還是在向秀注的基礎上對《莊子》之義加以發揮,當前學界尚有争議,未能達成共識。
【譯文】 古弼想要呈奏上谷郡民請求縮減皇家苑囿規模的上書,見魏太武帝隻顧下棋,心不在焉,就将與太武帝對弈的官員劉樹拖下坐床痛毆,太武帝為之驚詫,就聽取了古弼的呈奏;漢陽太守龐參去拜訪号稱有奇節的本郡隐士任棠,任棠抱着孫子跪伏在門前,并放了一棵薤、一盂水,示意太守應該為官清廉、鋤強扶弱。
何晏善談《周易》,時人以為“神明精微,言皆巧妙”,唯有九事不解,後來遇到管辂,才為他解釋明白;郭象注《莊子》,據說竊取向秀注本為藍本,唯《秋水》《至樂》二篇為自注,又改寫《馬蹄》篇注文,其餘不過是點定文句而已。
卧遊宗子①,坐隐王郎②。
盜酒畢卓③,割肉東方④。
【注釋】 ①卧遊宗子:宗子,即宗炳(375-443),晉宋之際的隐士。
據《宋書·隐逸傳》,宗炳好山水,愛遠遊,他從江陵(今湖北荊州)出發,西遊曾到荊山、巫峽,南行登上過衡山,因而在衡山建築住所,想要像尚平(按,即《後漢書·逸民傳》所載之向長,字子平,中華書局點校本《宋書》校勘記列舉諸書稱“尚平”不作“向平”者,可參看)一樣隐居山中。
後來,宗炳因為生病,又回到江陵,歎息道:“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當澄懷觀道,卧以遊之。
”于是把生平所遊覽過的地方都畫在住處的牆上,對人說:“撫琴動操,欲令衆山皆響。
” ②坐隐王郎:坐隐,指下棋時專心緻志,不會思考外界的俗事,好像脫略塵俗的隐士一樣。
王郎,這裡指王坦之(330-375),東晉大臣。
據《世說新語·巧藝》,“王中郎以圍棋是坐隐,支公以圍棋為手談。
”王坦之在晉簡文帝和桓溫去世之後,遷為中書令,領丹陽尹,不久出任都督徐、兖、青三州諸軍事、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鎮廣陵(今江蘇揚州),故世稱“王中郎”或“王北中郎”。
按,本條劉孝标注引《語林》:“王以圍棋為手談,故其在哀制中,祥(按,古代喪禮,以一周年後的祭祀為小祥,兩周年後的祭祀為大祥)後客來,方幅(按,即‘公然’之意)會戲。
”可見王坦之對圍棋确有深好。
③盜酒畢卓:畢卓,東晉名士。
據《晉書·畢卓傳》,畢卓年輕時喜好放達之風,做吏部郎時,經常因為飲酒而耽誤履行職責。
住在畢卓隔壁的另一郎官使人釀酒,畢卓酒醉之後,夜至酒甕之間偷酒喝,被管酒的人抓住捆了起來。
天亮以後一看,才知道偷酒的原來是畢卓,趕緊将捆他的繩索解開。
畢卓就拉着酒主一起在甕邊喝起酒來,喝到醉了才離去。
畢卓曾經對人說:“得酒滿數百斛船,四時甘味置兩頭,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 ④割肉東方:東方,即東方朔。
據《漢書·東方朔傳》記載,漢武帝以東方朔為常侍郎,頗為寵幸。
時至伏日(古代到三伏時例有祭祀,故以此日為伏日),按慣例将賜給從官祭祀的肉,等到太陽偏西,主持分發祭肉的大官丞(按,即“太官丞”,太官令的副職。
太官掌皇帝膳食、燕享等事)還沒有到來,于是東方朔拔出劍來,從祭肉上割下一塊,對同僚說:“伏日當蚤歸,請受賜。
”就帶走了。
太官丞知道後,就将事情奏報給皇帝。
等到東方朔入宮時,武帝對東方朔說:“昨賜肉,不待诏,以劍割肉而去之,何也?”東方朔免冠謝罪。
武帝對他本無治罪之意,就說:“先生起,自責也!”東方朔于是再拜,道:“朔來!朔來!受賜不待诏,何無禮也!拔劍割肉,一何壯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歸遺細君(東方朔妻子之名),又何仁也!”武帝聽了笑着說:“使先生自責,乃反自譽!”于是又賜給他酒一石、肉百斤,讓他帶回去給妻子。
【譯文】 宗炳好遊覽山水,曾隐居衡山,後因生病回到故鄉江陵,把生平所至之處都畫在卧室牆上,稱為“卧而遊之”;王坦之喜歡下圍棋,稱之為“坐隐”,不把下棋看作娛樂的方式。
畢卓做吏部郎時,曾去偷鄰居的酒,被抓了起來,次日才獲釋,畢卓也不以為意,而是拉着酒主在甕邊飲酒至醉;東方朔事漢武帝,以伏日分祭肉,主持人遲遲不至,遂自行拔劍割肉帶走,事後武帝讓他自責,他又借機自我誇耀,武帝未加罪于他,反而賞賜他大量酒肉,讓他帶回家。
李膺破柱①,衛瓘撫床②。
營軍細柳③,校獵長楊④。
【注釋】 ①李膺(yīng)破柱:李膺(?-169),東漢官員。
據《後漢書·黨锢列傳》,李膺做司隸校尉時,大宦官張讓的弟弟張朔擔任野王(今河南沁陽)縣令,貪殘無道,甚至殺害孕婦。
他聽說李膺執法威嚴,害怕李膺追查他的罪行,就逃回京城洛陽,躲在張讓另一個弟弟家的空心柱子裡。
李膺得知後,率領屬下吏卒打開柱子,把張朔抓出來,交付洛陽獄,取得供詞後,就将其處死了。
張讓向漢桓帝訴冤,于是桓帝召李膺入殿,親自詢問他何以不經奏請便誅殺張朔。
李膺答道:“昔仲尼為魯司寇,七日而誅少正卯。
今臣到官已積一旬,私懼以稽留為愆,不意獲速疾之罪(私下擔心錯在遲疑拖延,卻不料落下辦案太快的罪名)。
誠自知釁責,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惡(能夠消滅元兇),退就鼎镬(回來受死),始生之願也。
”桓帝無言以對,轉頭對張讓說:“此汝弟之罪,司隸何愆(錯)?”從此宦官們舉止謹慎了許多,休沐放假時甚至不敢出宮。
漢桓帝很奇怪,問他們為什麼,宦官們都叩頭哭泣,說:“畏李校尉。
” ②衛瓘(guàn)撫床:衛瓘(220-291),魏末晉初大臣。
據《金樓子·箴戒篇》,晉惠帝司馬衷為太子時,晉武帝在式乾殿大宴群臣,氣氛非常歡快。
衛瓘在座,喝了不少酒,拍着晉武帝的禦座,說:“此座可惜。
”晉武帝心中明白他的意思,佯裝不解,說:“公醉耶?”後來群臣多言司馬衷不可立。
晉武帝去世後,惠帝即位,一度被趙王司馬倫(晉宣帝司馬懿第九子,晉武帝之叔)篡位。
按,衛瓘拊禦座事,《晉書·衛瓘傳》亦載,情節略同。
晉惠帝司馬衷自幼不慧,《晉書·惠帝紀》言:“帝之為太子也,朝廷鹹知不堪政事。
”故衛瓘以微言勸谏晉武帝易儲。
③營軍細柳:軍,駐紮。
細柳,地名。
在今陝西鹹陽西南。
據《史記·绛侯周勃世家》,漢文帝後元六年(前158),匈奴大規模入侵邊塞,文帝以宗正劉禮、祝茲侯徐厲、河内守周亞夫三人為将軍,分駐霸上、棘門、細柳三地,以防匈奴深入,且親自到三地勞軍。
文帝到霸上、棘門軍營時,直接從營門馳入,自将軍以下都騎馬迎送。
到細柳軍營時,軍中将士都披甲持刃,張弓待敵。
先導人員到營門就被擋住,不能進入,對營門守衛說:“天子且至!”軍門都尉答道:“将軍令曰:‘軍中聞将軍令,不聞天子之诏。
’”不久,文帝抵達,又被擋在門外。
于是文帝派人持節傳達诏命:“吾欲入勞軍。
”周亞夫乃傳令打開營門。
營門的将士又對随行車騎說:“将軍約,軍中不得驅馳。
”文帝遂讓人放緩辔頭,慢速行進。
到軍營中,周亞夫手持武器,對文帝作揖,說:“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文帝為之動容,在車上行“式”禮(按,古代乘車者欲表示敬意,則抓住車前橫木“轼”,向對方低頭緻意,謂之“式”),并讓人稱謝:“皇帝敬勞将軍。
”行過禮後就離開了。
出營門後,群臣皆驚。
文帝感歎道:“嗟乎,此真将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将固可襲而虜也。
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
過了一個多月,三處軍營都被撤銷。
文帝下诏拜周亞夫為中尉(秦漢官名。
掌管巡邏京師,以備非常,漢武帝時改為執金吾)。
④校獵長楊:校獵,遮攔禽獸以獵取它們,也泛指打獵。
長楊,秦漢時期宮名。
在今陝西周至東南。
據《漢書·揚雄傳》,漢成帝要向胡人誇耀漢地富有飛禽走獸,命右扶風征發民衆入南山,西起褒谷、斜谷,東至弘農郡,南抵漢中郡,張設羅網,捕捉各種大小野獸,載以檻車(有欄杆的車),送到長楊的射熊館,在空地周邊拉上網,形成圍牆,将禽獸放置其中,命胡人搏擊獵取,所獲獵物都歸捕獲者所有,成帝親自前往觀看。
當時民衆為了服役,甚至來不及收獲莊稼。
揚雄随着成帝前往射熊館,回來後寫了一篇《長楊賦》獻給皇帝,借“子墨客卿”與“翰林主人”的對答,批評大獵長楊“頗擾于農民”“三旬有餘,其廑至矣,而功不圖”。
雖然《長楊賦》最終讓“翰林主人”為成帝解嘲,說“客徒愛胡人之獲我禽獸,曾不知我亦已獲其王侯”,認為長楊之獵是向胡人宣示漢家威嚴的必要舉措,并以此說服了“子墨客卿”,但這隻是漢賦“歸之于雅正”的傳統,其用意仍在于諷谏成帝。
【譯文】 李膺做司隸校尉時,宦官張讓的弟弟做野王縣令,犯罪逃回京師,藏在兄弟家中的空心柱子裡,李膺率人登門,打開柱子,把他抓獲,經過審訊後處死;晉武帝的太子司馬衷不慧,大臣衛瓘想要勸谏,難以直言,就借酒醉的機會,撫摸晉武帝的禦床,說:“此座可惜。
”周亞夫奉漢文帝之命屯兵于細柳,軍令森嚴,雖漢文帝親自來勞軍,也不能徑直出入,在得到周亞夫同意之後,按辔徐行,周亞夫在營中以軍禮相見,使漢文帝歎為“真将軍”;漢成帝在關中大規模捕捉野獸,送到長楊宮的射熊館,讓胡人下場獵取,并親臨觀看取樂,揚雄作《長楊賦》以諷谏之。
忠武具奠①,德玉居喪②。
敖曹雄異③,元發疏狂④。
【注釋】 ①忠武具奠:忠武,即嶽飛,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追谥武穆,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改谥忠武。
具奠,準備祭禮。
據《宋史·嶽飛傳》,嶽飛少年時就具有氣節,沉厚寡言,家境雖然貧困,但努力學習,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和《孫子》《吳子》等兵法。
嶽飛生來有神力,不到二十歲時,已經能拉開三百斤的弓、八石的弩(按,均指拉力)。
他向周同學習射箭,盡得所傳,能夠左右開弓。
周同去世後,嶽飛每月初一、十五都到周同墳上祭奠。
嶽飛的父親認為這是有道義的行為,對兒子說:“汝為時用,其徇國死義乎?” ②德玉居喪:德玉,即顧德玉,元朝人。
據《辍耕錄》記載,顧德玉字潤之,槜李人,少年時向甯國路儒學教授俞觀光(按,即俞長孺,字觀光,元代儒學家,浙江新昌人)問學。
俞觀光沒有兒子,曾對人說:“吾昔寝疾于杭,潤之侍湯藥,情至切,若父子。
醫為之感動,弗忍受金。
今我行且老,必托之以死。
”後來俞觀光去吳中尋醫治病,在路上病情加重,急忙催船去投奔顧德玉,走到尹山就去世了,第二天,船才到槜李。
顧德玉将遺體運回家殡殓,穿上衰绖喪服,接待來吊喪的賓客。
第二年,顧德玉把老師葬在海鹽縣靠近顧氏祖墳的地方,年節期間按時祭享,非常恭謹。
有人問顧德玉:“斂于家,禮與?”顧德玉回答:“吾聞師哭諸寝。
又曰:‘生于我乎養,死于我乎殡。
’非家斂之,則将屍諸草莽。
生服其訓,死而委諸草莽,有人心者弗為也。
”聽到的人都為之歎服。
③敖曹雄異:敖曹,即高昂(?-538),字敖曹,東魏名将。
雄異,雄偉奇異。
據《北齊書·高昂傳》,高昂幼年有壯氣,成年後舉止倜傥,膽力過人,龍眉豹頸,形體雄異。
父親為他找來一位非常嚴厲的老師,允許他鞭打高昂,但高昂仍然不聽老師的話,将心思都用在馳馬習武上,常說:“男兒當橫行天下,自取富貴,誰能端坐讀書,作老博士也。
”他與兄長高乾一起屢次劫掠地方,州縣莫能窮治,又傾盡家資招聚劍客,同鄉都很畏懼他,不敢違背他的意思。
其父說:“此兒不滅我族,當大吾門,不直為州豪也。
” ④元發疏狂:元發,即滕元發(1020-1090),本名甫,字元發,後避高太後父高遵甫之諱,以字為名,改字達道,北宋官員。
疏狂,豪放不受拘束。
據《卻掃編》,滕元發年輕時曾在範仲淹門下為客,當時範仲淹正在權知開封府任上。
滕元發不拘小節,往往到秦樓楚館飲酒作樂,範仲淹對此很不滿。
一天晚上,範仲淹到滕元發的房間,點起蠟燭看書,等候滕元發回來,想以此使他感到愧疚。
時至半夜,滕元發大醉歸來,範仲淹佯裝沒有看到他,要觀察滕元發作何舉措。
滕元發毫無懼意,對着範仲淹作了一個長揖,問:“公所讀何書?”範仲淹回答:“《漢書》。
”滕元發又問:“漢高祖何如人?”範仲淹聽到他以漢高祖劉邦自比,就退避而去。
按,《漢書·高帝紀》說劉邦“不事家人生産作業”“好酒及色”,滕元發蓋以此自比,故範仲淹聞言而不責。
又據《過庭錄》,範仲淹于滕元發為舅祖,故滕元發自幼随侍于範仲淹之側,範仲淹待之如子。
皇祐元年(1049),滕元發與範仲淹之子範純仁入京赴試,範純仁得中進士,滕元發落第。
回鄉後,範仲淹斥責滕元發,要責打他,可見範仲淹對滕元發的态度是既親近重視,又嚴厲督促。
但範仲淹權知開封府在景祐二年(1035),滕元發時方十六歲,未必能夜出作狹邪之遊,更未必能在範仲淹面前作“漢高祖何如人”之語。
【譯文】 嶽飛少年時随周同學習射箭,周同去世後,嶽飛每月初一、十五都到墓上祭奠,以表對師恩的銘記;顧德玉求學于俞長孺,後來俞長孺病重,去投奔顧德玉,死在路上,顧德玉将老師的遺骸迎回家中,舉哀發喪,又将老師葬在自己祖墳附近,歲時祭掃。
高昂形貌雄異,少年時不愛讀書,一心馳馬習武,還與兄長一起為盜劫掠地方,同鄉都很懼怕他;滕元發客居範仲淹門下,晚上經常出門飲酒作樂,範仲淹想要責備他,滕元發卻問“漢高祖何如人”?範仲淹見他以劉邦自比,就置之不問。
寇卻例簿①,呂置夾囊②。
彥升白簡③,元魯青箱④。
【注釋】 ①寇卻例簿(bù):寇,即寇準。
例簿,記錄先例的冊子。
據《東都事略·寇準傳》,寇準做宰相後,用人往往不依次序(按,常規情況下,宋代官員無論寄祿官的升補,還是職事官的遷擢,都有一定之規),其他宰相都有意見,讓政事堂的吏員把例簿送給寇準看,示意他應按例辦事,寇準卻說:“宰相,所以進賢退不肖也。
若用例,一吏職爾。
”《宋史·寇準傳》略同。
又按,據《東都事略》《宋史》兩本傳,寇準在太宗朝任參知政事時,朝廷内外官員集體加恩升官,寇準在安排官員遷授時打破常格,抑廣州左通判馮拯于右通判彭惟節之下(按,左通判本在右通判上),并因此引來馮拯上書彈劾,導緻自身罷職出外,可見寇準對朝廷的升擢舊例素來是不放在眼中的。
②呂置夾囊:呂,即呂蒙正(944-1011),北宋大臣。
夾囊,衣服裡面的口袋,也稱夾袋。
據《五朝名臣言行錄·丞相許國呂文穆公(蒙正)》引《卮史》,呂蒙正曾詢問兒子們:“我為相,外議如何?”諸子回答:“大人為相,四方無事,蠻夷賓服,甚善。
但人言無能為,事權多為同列所争。
”呂蒙正不以為意,說:“我誠無能,但有一能,善用人耳。
此誠宰相之事也。
”呂蒙正在夾袋中常裝有小冊子,每當接見各地罷職到京朝見的官員,總要問他們當地有什麼人才,客人離開後,呂蒙正随即将人名記下,按其能力分列門類。
如有一人得到多人的稱贊,這個人一定是賢才,當朝廷需要人才之際,可以從囊中找出合适的人選。
呂蒙正在相位時,文武官員都很稱職,緣故在此。
③彥升白簡:彥升,即任昉(460-508),字彥升,南朝齊、梁時期官員,也是一位文學家、地理學家。
白簡,古代彈劾官員的奏章,因漢晉時期用削去外皮的木簡書寫彈章得名。
任昉在梁武帝天監初年曾任禦史中丞,《文選·彈事》收錄任昉彈劾郢州刺史曹景宗奉命救援司州、遷延不進的奏章,結尾為:“臣謹奉白簡以聞。
”按,南朝奏彈文書多以“臣謹奉白簡以聞”或“臣誠惶誠恐以聞”之類語言收尾,如沈約奏彈王源,章末也稱:“源官品應黃紙,臣辄奉白簡以聞。
臣約誠惶誠恐雲雲。
”實際自東晉末期桓玄執政以後,朝廷公文、奏章已普遍使用紙張書寫,任、沈彈章末尾所謂“謹奉白簡”雲雲,隻是習慣性的重複舊規而已。
④元魯青箱:元魯,即王淮之(378-433),字元曾(一作“字元魯”),南朝劉宋官員。
據《宋書·王準之傳》,王準之的高祖王彬,曾任尚書仆射,曾祖王彪之,曾任尚書令,祖父王臨之、父王讷之,先後官至禦史中丞。
王彪之博聞多識,熟悉朝儀,從他以後,世代傳承禮儀掌故,子孫都谙習江左舊事。
王家将寫出來的相關文獻封緘收藏在青色箱子中,世人謂之“王氏青箱業”。
按,中華書局本《宋書》點校本“王準之,字元曾”,校勘記雲:“三朝本作‘王準之’,北監本、毛本、殿本、局本作‘王淮之’。
元大德本《南史》作‘王凖之’,殿本《南史》作‘王淮之,字元魯’。
《太平廣記》九九引《冥祥記》作‘王淮之,字元曾’。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華書局組織點校《宋書》時,點校者王仲荦先生蓋以當時所知刊行最早的宋元明三朝遞修本(即“三朝本”)文字為據,定為“王準之,字元曾”。
而《龍文鞭影》作者或據《太平禦覽·文部十七·著書上》引《宋書》“王淮之,字元魯”雲雲,謂其名淮之,字元魯,遂有“元魯青箱”之說。
【譯文】 寇準做宰相時,用人不依次序,同僚讓吏員将記載以往官員升遷規矩的例簿送給他看,寇準推卻,說按例用人是“一吏職爾”;呂蒙正為相,接見到京官員,經常詢問各地人才,并将其名字記下,按能力分類,所以用人常能稱職。
《文選》收錄任昉彈劾曹景宗的奏章,末尾稱“臣謹奉白簡以聞”;王準之家族世代傳承東晉以來的朝廷掌故,将寫成的文獻封緘在青箱之内,世稱“王氏青箱學”。
孔融了了①,黃憲汪汪②。
僧岩不測③,趙壹非常④。
【注釋】 ①孔融了了:孔融(153-208),東漢末官員、文人。
了了,聰明。
據《世說新語·言語》記載,孔融十歲時,随父親到京城洛陽。
當時李膺做司隸校尉,有盛名,到他家拜訪的人,必須是有清名的俊才或者近親,守門人才會為他通報。
孔融到李府門前,對守門小吏說:“我是李府君親。
”守門人通報之後,孔融入府坐下,李膺問孔融:“君與仆有何親?”孔融答道:“昔先君仲尼(按,即孔子)與君先人伯陽(按,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
”李膺和賓客聽了,都很為孔融的聰慧感到驚奇。
太中大夫陳韪晚到一步,有人把孔融的話對陳韪說了,陳韪不以為然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反唇相譏道:“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陳韪非常尴尬。
②黃憲汪汪:黃憲,字叔度,東漢後期的名士。
汪汪,形容水面一望無際的樣子。
據《世說新語·德行》,郭泰到了汝南郡,去見袁闳,“車不停軌,鸾不辍轭”(按,意為“車沒有停止碾出車轍,車轭上的鸾鈴一直在響”,指車子沒有停下,繼續前行,這裡是誇張的說法,形容郭泰在袁闳家中停留的時間短暫);到黃憲家去拜訪,則不但竟日停留,還在黃家過了夜。
有人問郭泰為什麼這樣,郭泰說:“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
其器深廣,難測量也。
” ③僧岩不測:僧岩,即趙僧岩,南朝隐士。
據《南史·隐逸傳》,趙僧岩為人“寥廓無常,人不能測”,與劉善明(宋、齊之際的官員)友善。
劉善明做青州刺史時,想要舉趙僧岩為秀才,趙僧岩聽說後大驚,拂衣而去。
後來,趙僧岩忽然出家為僧,隐居在山谷之中,常在身邊帶着一個壺。
有一天,趙僧岩突然對弟子說:“吾今夕當死。
壺中大錢一千,以通九泉之路;蠟燭一挺,以照七尺之屍。
”到晚上,趙僧岩果然去世了,時人都認為他知命。
按,《太平禦覽·釋部三·僧》引《齊書》所記趙僧岩事,與《南史》同,然檢《南齊書·高逸傳》,實未載趙僧岩事,或即引自《南史》,而誤作《齊書》。
④趙壹非常:趙壹,東漢文學家。
據《後漢書·文苑傳下》,漢靈帝光和元年(178),趙壹作為郡的上計吏(按,漢制,各郡每年年終,遣吏到京報告戶口、墾田等情況,稱為上計)到京師,司徒袁逢主持受計,計吏都拜伏在庭中,不敢仰視,隻有趙壹長揖不拜。
袁逢責問趙壹:“下郡計吏而揖三公,何也?”趙壹回答:“郦食其長揖漢王,今揖三公,何遽怪哉?”甚得袁逢欣賞。
之後趙壹又去拜訪河南尹羊陟,被拒之門外。
趙壹認為公卿之中除了羊陟,沒有配得上自己名聲的,于是每天都登門拜見。
如是數日,羊陟勉強接見了趙壹。
當時羊陟卧而未起,趙壹闖到堂上,對着睡卧的羊陟哀悼道:“竊伏西州,承高風舊矣,乃今方遇而忽然(按,忽然,代指死亡。
羊陟雖接見趙壹,但睡卧不起,故趙壹故意說他已死),奈何命也!”遂放聲大哭。
羊陟的門人賓客大驚,都跑進來,站滿其旁。
羊陟知道趙壹非同常人,就起來與他談話,非常賞識,對他說:“子出矣。
”第二天一早,羊陟帶了很多車馬去通名拜訪趙壹。
當時各郡的上計吏都努力裝飾車馬帷幕,隻有趙壹乘柴車(按,指粗陋的車子),用草屏,露宿車旁。
羊陟到來,趙壹請他上前,坐在車下,左右都為之驚歎。
羊陟與趙壹談到黃昏,盡歡而去,握着趙壹的手說:“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于是與袁逢一起上書推薦趙壹。
趙壹因此名動京師,士大夫都想仰望他的風采。
【譯文】 孔融幼年往見李膺,以老子為孔子之師的理由,自稱與李膺世代通好,陳韪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又以“想君小時,必當了了”反擊;郭泰到黃憲家拜訪,停留竟日,留宿長談,有人問他何以停留如此之久,郭泰答以黃憲的器量“汪汪若萬頃之陂”。
趙僧岩為人寥廓無常,人不能測,曾自言死日,并向弟子吩咐後事;趙壹以本郡計吏入京,見河南尹羊陟,故意在卧見賓客的羊陟面前痛哭,羊陟知其非常,次日遂特意帶了很多車馬去見趙壹,與他以朋友之禮相待。
沈思好客①,顔驷為郎②。
申屠松屋③,魏野草堂④。
【注釋】 ①沈思好客:沈思,北宋湖州人,字持正,号東老。
《苕溪漁隐叢話》引陸元光《回仙錄》,記載沈東老能釀名為“十八仙”的白酒,熙甯元年(1068)八月十九日,有回道人登門長揖,說:“知公白酒新熟,遠來相訪,願求一醉。
”沈東老知道他不是凡人,于是設下酒席,與回道人一起飲酒。
兩人從中午喝到晚上,回道人飲酒數鬥,毫無醉色,向沈東老傳授登仙之術,又預言道:“此去五年,複遇今日,公當化去。
”沈東老點頭道謝。
次日清晨,酒已飲盡,回道人題詩後辭别,乘風而去。
到熙甯五年中秋,沈東老得了小病,方知所謂“此去五年”蓋指熙甯五年,果至十九日去世,雲雲。
按,蘇轼有《書所和回先生詩》雲:“回先生詩雲:‘西鄰已富憂不足,東老雖貧樂有餘。
白酒釀來因好客,黃金散盡為收書。
’東坡居士和雲:‘世俗何知貧是病,神仙可學道之餘,但知白酒留佳客,不問黃公覓素書。
’熙甯元年八月十九日,有道人過沈東老飲酒,用石榴皮寫句壁上,自稱回山人。
東老送之出門,至石橋上。
先渡橋數十步,不知其所往。
或曰:‘此呂先生洞賓也。
’七年,仆過晉陵,見東老之子偕,道其事。
時東老既沒三年矣,為和此詩。
其後十六年,複與偕相遇錢塘,更為書之。
偕字君與,有文行,世其家雲。
元祐五年五月二十五日,東坡先生書。
”據此,回道人與沈東老交遊之事,蓋始作俑于沈偕,經蘇轼傳述,流傳甚廣,陸元光又增益之,撰作《回仙錄》,故事才最終形成。
②顔驷為郎:顔驷,西漢官員。
據《文選·思玄賦》李善注引《漢武故事》,顔驷自漢文帝時開始做郎官,到武帝時已眉毛蓬亂、滿頭白發,武帝曾乘辇到郎署,看到顔驷的容貌,感覺很奇怪,就問道:“叟何時為郎,何其老也?”顔驷回答道:“臣文帝時為郎,文帝好文,而臣好武。
至景帝好美,而臣貌醜。
陛下即位,好少,而臣已老。
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
”武帝被他的言語感動,于是任用顔驷做了會稽郡的都尉。
按,西漢郎官包括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等,“掌守門戶,出充車騎”,受郎中令統轄,既是皇帝身邊的近侍,也是官員步入仕途的起點之一,西漢很多名人如袁盎、李廣、司馬相如等,都出身于郎官。
但郎官“無員(按,指任職人數沒有定額),多至千人”,其中既有得到皇帝欣賞、得以飛黃騰達的,也有如顔驷一樣累世不遇、沉淪于郎署的。
③申屠松屋:申屠,即申屠蟠,東漢名士。
據《後漢書·申屠蟠傳》,漢桓帝時,汝南範滂等遊于京師,評論朝政是非,公卿以下都對他們折節相待,太學生向慕他們的風範,認為“文學将興,處士複用”,申屠蟠歎息道:“昔戰國之世,處士橫議,列國之王,至為擁彗先驅,卒有坑儒燒書之禍,今之謂矣。
”于是隐居于梁國砀縣一帶,依樹建屋,以賃田而耕的農夫自居。
按,李賢注引謝承《後漢書》,說申屠蟠“居蓬萊之室,依桑樹以為棟”,不知“松屋”之說何據而雲。
④魏野草堂:魏野(960-1020),北宋隐士、詩人。
據《宋史·隐逸傳》,魏野是陝州(今河南三門峽)人,喜好吟詠,不求聞達,隐居于陝州東郊,在當地手植竹木,開鑿土室,廣袤近丈,名曰“樂天洞”。
又在洞前建造草堂,彈琴于其中,好事者攜酒肴與他交遊,整日吟詩長嘯。
在當地任知州的官員,縱使是不好文事的武臣,又或是出外的前任宰相,也都非常尊重魏野,有的還親自到他的草堂來。
魏野不喜戴巾帻,來客無論貴賤,都戴紗帽、着白衣相見,出門則騎一匹白驢。
其詩有唐人之風,結集為《草堂集》十卷。
大中祥符年間,契丹使者到宋朝來,說國内曾得其上部,希望能獲得全本,宋真宗降诏允許。
真宗到汾陰祭祀時,魏野與表兄李渎同受薦舉。
真宗遣陝縣令王希召他來見,魏野辭免,于是真宗命州縣官吏經常慰問魏野,又讓人畫了他的住所來看。
又據《類說》引《唐宋遺史》,宋真宗祀汾陰時,登山望見山腳樹林中有亭台樓閣,乃是魏野所住的草堂,真宗遂遣使者召魏野來見。
魏野當時正在鼓琴教鶴跳舞,聽說有使者來,就抱着琴跳過後牆逃跑了。
真宗得知後,大為歎息贊美。
【譯文】 沈思善釀白酒,有回道人來訪,與之徹夜痛飲,又向沈思傳授長生法,并預言其去世之日,傳說此回道人即呂洞賓;顔驷曆仕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代,由于得不到皇帝的歡心,歲數很大了,也隻能充任郎官,後來向武帝訴說了自己的遭遇,才被任命為會稽都尉。
申屠蟠在漢桓帝時感覺士禍将至,于是隐居于砀縣一帶,依樹建屋,以農夫自居;魏野在家鄉陝州東郊開鑿土室,又起建草堂,隐居其中,不應宋真宗的诏聘,其詩集名為《草堂集》,名聞于契丹。
戴淵西洛①,祖逖南塘②。
傾城妲己③,嫁虜王嫱④。
【注釋】 ①戴淵西洛:戴淵(?-322),西晉末至東晉初官員。
西洛,即洛陽,東晉過江後定都建業,洛陽在建業之西,故東晉人稱洛陽為西洛。
據《世說新語·自新》,戴淵年輕時,好為遊俠,行為不檢,曾在江、淮之間劫掠商旅。
陸機結束休假,從故鄉吳郡回洛陽,帶了很多行李。
戴淵讓少年打劫陸機,自己在岸上坐着胡床指揮手下人,安排布置都很得當。
戴淵氣質傑出,雖然做的是違法犯罪的事情,神貌猶覺特異,故陸機在船樓上遠遠地向他問話:“卿才如此,亦複作劫邪?”戴淵聞言,痛哭流涕,棄劍上船與陸機交談,談吐頗顯不凡。
陸機由此更加重視他,和戴淵結成了朋友,并為他寫了推薦信。
南渡之後,戴淵在東晉政權中官至征西将軍。
②祖逖南塘:南塘,即橫塘。
孫吳時期,孫權在今秦淮河的南岸修築堤壩,名為橫塘,亦稱南塘,是六朝時期建康城的軍事要地,也是百姓聚居之所。
據《世說新語·任誕》,祖逖過江的時候,無論公家還是私人,财力都很窘困,家中沒有珍貴的服飾、玩物。
王導、庾亮等人一起去看望祖逖,卻見他家堆滿裘袍服飾、各色珍寶。
客人們很奇怪,問祖逖這是從哪裡來的,祖逖說:“昨夜複南塘一出。
”當時祖逖經常讓部下健兒在外面公開劫掠,政府大臣們也都容忍他,不加追究。
按,本條劉孝标注引《晉陽秋》雲:“逖性通濟,不拘小節。
又賓從多是桀黠勇士,逖待之皆如子弟。
永嘉中,流民以萬數,揚土大饑。
賓客攻剽,逖辄擁護全衛。
談者以此少之,故久不得調。
”據《晉書·祖逖傳》,祖逖南渡時,率親黨數百家避地淮泗,到達泗口(古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蘇淮安西南)時,被都督揚州諸軍事的琅邪王司馬睿任命為徐州刺史,後又被征為軍谘祭酒,進入司馬睿幕府。
時王導為睿府司馬、丹陽太守,庾亮先為西曹掾,後升為參軍,皆與祖逖為同僚,故不但時有往來,且加以包容庇護。
③傾城妲己:傾城,毀滅城池。
《詩經·大雅·瞻卬》中有“哲夫成城,哲婦傾城”的句子,本是對周幽王寵愛褒姒、導緻鎬京被犬戎攻陷的控訴,後李延年《李夫人歌》“一顧傾人城”借用之,遂成為形容女子美貌的成語。
妲己,傳說中的美女,是商纣王的寵妃。
據《國語·晉語一》,殷王辛(按,即商纣王,本名辛受)征伐有蘇氏,有蘇氏獻上妲己。
妲己獲得了纣王的寵愛,于是和膠鬲勾結起來,滅亡了殷商。
按,《尚書·牧誓》中說:“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逸周書·克殷》又提到纣王自焚後,周武王進入殷都朝歌,除以弓、劍、斧射、斬纣之屍外,又“适二女之所”,“二女”已經自缢,武王亦射其屍,以劍、斧斬擊之,可見纣确有幹預政事的寵姬,且不止一人,但是否即為傳說中的妲己,則不可知。
④嫁虜王嫱:嫁虜,嫁到少數民族地區。
王嫱,即王昭君,我國曆史上的著名美女,《漢書》作“王樯”。
據《漢書·元帝紀》:“竟甯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
诏曰:‘呼韓邪單于不忘恩德,鄉(按,同“向”)慕禮義,複修朝賀之禮,願保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
其改元為竟甯,賜單于待诏掖庭王樯為阏氏(按,即匈奴單于的正妻)。
’”據東漢人應劭解釋,漢代郡國獻入宮廷的女子,沒有與皇帝接觸前,在掖庭(漢代宮廷旁舍名。
有掖庭令,掌宮人簿賬、蠶桑女工之事)待命,故稱“待诏”。
又據《西京雜記》,漢元帝後宮有很多女子,不能一一親見,于是讓畫工給後宮畫像,根據圖畫的美麗程度召見寵幸。
宮女都向畫工行賄,多者十萬錢,少者也不少于五萬錢,隻有王嫱不肯,于是就得不到見元帝的機會。
匈奴單于入朝,請求漢朝賜給美人做自己的阏氏,于是元帝以圖畫為據,選派王嫱前往。
及至将要出發前召見,發現她的容貌為後宮第一,善于應對,舉止娴雅。
元帝非常後悔,但名冊已定,元帝重視對匈奴講信用,不能再臨時更改,于是窮究其事,将相關的畫工都予以處死,抄沒他們的家産,其數不可計。
當時被處死的畫工中有杜陵人毛延壽(善畫人形,老少美醜,盡得其真),還有陳敞、劉白、龔寬、陽望、樊育等著名畫師。
這些人同一日被處死,京師的畫工也因此變得稀少了。
【譯文】 戴淵率人打劫自吳郡返回洛陽的陸機,陸機覺得他舉止不凡,就與他結交為友,後又為他寫了推薦信,汲引他入仕;祖逖率部下南渡後,不時讓部下出外打劫,當政者也包庇縱容他,不加追究。
商纣王寵愛美女妲己,導緻社稷傾覆;王昭君在漢元帝後宮中得不到與皇帝見面的機會,等到與匈奴和親時,漢元帝見她容貌無雙,舉止娴雅,才深感後悔。
貴妃桃髻①,公主梅妝②。
吉了思漢③,供奉忠唐④。
【注釋】 ①貴妃桃髻(jì):貴妃,即楊貴妃。
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朝皇家園林中有千葉桃花,唐玄宗親自折下一枝插在楊貴妃的寶冠上,說:“此個花尤能助嬌态也。
”按,千葉桃花,即今之碧桃,因花形為重瓣,得“千葉”之名。
中唐詩人楊憑有《千葉桃花》詩雲:“千葉桃花勝百花,孤榮春晚駐年華。
若教避俗秦人見,知向河源舊侶誇。
”可見在唐代,碧桃已經是頗受喜愛的觀賞花卉了。
按,《開元天寶遺事》說唐明皇插花于寶冠上,則非簪于發髻可知,不知《龍文鞭影》何以作“桃髻”。
②公主梅妝:公主,即壽陽公主。
據《太平禦覽·時序部十五·人日》引《雜五行書》,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正月七日躺在含章殿屋檐下,有梅花飄落在公主額頭上,形成五瓣的花印,拂拭不落,皇後就讓她索性留下來,看到底能粘多久,結果過了三天才洗掉。
宮女們覺得此事很奇異,紛紛效仿,這就是後世所謂的“梅花妝”。
同書《果部七·梅》引《宋書》,情節大緻相同,文字稍見簡略。
按,今本《宋書》無此語,或是佚文,或為誤記出處。
③吉了思漢:吉了,鳥名。
即秦吉了,為八哥的亞種。
據《邵氏聞見錄》,泸水以南的長甯軍(今四川長甯)有一個養秦吉了的人,其鳥能作人言。
有個少數民族的部族首領想用五十萬錢買這隻鳥,主人告訴它,說:“苦貧,将賣爾。
”秦吉了說:“我漢禽,不願入夷中。
”于是絕頸而死。
④供奉忠唐:供奉,即“翰林供奉”的省稱。
唐置翰林院,為受征召者待诏之所,待诏者身份龐雜,凡有詞學、經術、合煉、僧道、蔔祝、術藝、書奕等一技之長,皆有可能成為翰林待诏。
唐玄宗時,改“待诏”為“供奉”,李白即以白身(平民,沒有官職或功名的人)供奉翰林。
後因稱在宮中獻藝的藝人為供奉。
據《新編古今事文類聚後集·猴》引《幕府燕閑錄》,唐昭宗在位時,屢經流離播遷,随駕的藝人唯有一名耍猴人。
猴子頗為馴順,能跟着朝臣跪拜行禮。
昭宗賜給猴子官員穿的紅袍(绯袍),稱為孫供奉。
詩人羅隐有《下第》詩雲:“何如學取孫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
”後來朱溫篡唐稱帝,命此猴在殿下跪拜行禮,猴子看到殿上坐着的是朱溫,就直撲上去抓他,被朱溫命人殺死。
【譯文】 唐明皇折千葉桃花,插在楊貴妃的寶冠上,說“尤能助嬌态”;壽陽公主卧于含章殿下,梅花落在額頭上,拂拭不落,後來宮女效仿她,創造出梅花妝。
長甯軍有一家養了隻會說話的秦吉了,少數民族首領想用五十萬錢買它,秦吉了得知後說“不願入夷地”,于是絕頸而死;唐昭宗時,宮中有耍猴人,所養猴子号稱“孫供奉”,能随朝臣拜起,朱溫稱帝後,要猴子跪拜行禮,猴子撲到殿上抓撓朱溫,被朱溫命人殺死。
脂習與孔融是好友,曹操任司空之後,威權日盛,孔融自恃與曹操有舊交,書信往來之際,言語依然倨傲。
脂習常為此批評孔融,想讓他改變做法,孔融不肯聽從。
後來孔融被曹操處死,許縣百官不乏之前與孔融親善者,但沒有人敢替他收屍或表示哀痛,隻有脂習到刑場,撫屍而哭道:“文舉,卿舍我死,我當複與誰語者?”哀歎不已。
曹操得知後,下令收捕脂習,想治他的罪,但不久後又覺得脂習這樣做有道理,就饒恕了他。
後來脂習去見曹操,為自己哀悼孔融、觸犯曹操的行為表示道歉,曹操喊着他的字,說:“元升,卿故慷慨!”于是問脂習住在哪裡,得知他剛剛搬家,就賜給他谷物百斛。
曹丕稱帝之後,曾下诏任用脂習,因他當時已經年老,就沒有實行,但還是稱贊脂習重視交誼,節操有如栾布,遂拜他為中散大夫(漢代官名。
為皇帝的侍從,無固定員額和明确職掌),歸家養老,直到八十多歲時去世。
按,栾布,西漢初期官員,始事梁王彭越,奉命出使齊國,歸來時彭越已因謀反罪被處死,懸首洛陽市下,栾布不顧被捕身死的危險,在彭越頭下奏報出使經過,祭而哭之,事見《史記·季布栾布列傳》。
脂習不顧風險的行為與栾布有相似之處,故曹丕稱贊他“有栾布之節”。
③仁裕詩窖(jiào):仁裕,即王仁裕(880-956),五代時文人、官員。
詩窖,藏詩的地窖,形容王仁裕作詩之多。
據《海錄碎事》引高若拙《後史補》,王仁裕一生作詩萬首,當時稱為“詩窖子”。
又據《十國春秋·王仁裕傳》,王仁裕喜作詩,少時夢見剖開腸胃,以西江水沖洗,之後再看江中的砂石,都變成篆籀文字的模樣,此後文思日進,遂作詩達萬首之多。
④劉式墨莊:劉式,北宋官員,生平略見《宋史·魏羽傳附劉式傳》。
墨莊,墨做的田莊,代指大量藏書。
據朱熹《劉氏墨莊記》,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的朋友劉清之到潭溪(地名。
在今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鎮)來看望朱熹,談及先祖劉式去世後,家裡沒有多餘的資産,隻留下數千卷書。
他的妻子陳氏指着書對兒子們說:“此乃父所謂墨莊也。
”此後,劉家子孫連續三代都以文章才識著稱于世,成為當代名人。
【譯文】 範晔因謀反罪名被處死,一門之中死喪重疊,無人敢于接近,隻有僧人昙遷不顧風險,典賣衣物,為範家辦喪事;孔融被曹操誅殺,許縣百官都不敢為他收屍,唯獨太醫令脂習到刑場撫屍而哭,被曹操評價為“慷慨”。
王仁裕一生作詩萬首,時人謂之“詩窖子”;劉式去世後,留下數千卷藏書,其妻對兒子稱這些書為“墨莊”,鼓勵他們讀書上進。
劉琨嘯月①,伯奇履霜②。
塞翁失馬③,臧谷亡羊④。
【注釋】 ①劉琨(kūn)嘯(xiào)月:劉琨(271-318),西晉末年大臣。
據《晉書·劉琨傳》,劉琨以并州刺史鎮晉陽(今山西太原),曾被胡騎(即匈奴人劉淵所建漢政權的軍隊)緊密包圍在城裡,城中窘迫無計。
劉琨乘着月色登上城樓長嘯,外面的敵軍聽到,都凄然長歎。
等到半夜,劉琨又吹奏胡笳,匈奴人聽到,莫不流涕唏噓,勾起了思鄉之情;第二天拂曉,劉琨再次吹起胡笳,匈奴人就放棄圍城,從晉陽城下撤退了。
其事又見《北堂書鈔·樂部七·笳二十三》引《世說》,然今本《世說新語》未記此事。
按,據《太平禦覽·樂部十九·笳》引《晉先蠶儀注》雲:“笳者,胡人卷蘆葉吹之以作樂也,故曰胡笳。
”漢晉時期所稱“胡人”,以匈奴人為多,故劉琨吹笳,能引起匈奴人對故鄉的哀思。
②伯奇履(lǚ)霜:伯奇,傳為西周大臣尹吉甫的兒子。
據《初學記·天部下·霜第三》引《琴操》,《履霜操》是伯奇所作。
尹吉甫聽信後妻的話,懷疑本來孝順的兒子伯奇,将他逐出家門,伯奇将荷葉編成衣服,采蘋花(《樂府詩集》引《琴操》作“楟花”,即棠梨的花)以充饑,早晨起來,踏在霜上,自己感傷無罪而遭放逐,于是拿過琴來彈奏,創作了《履霜操》。
又《文選·長笛賦》“彭胥伯奇,哀姜孝己”句李善注引《琴操》曰:“尹吉甫,周上卿人也,有子伯奇。
伯奇母死,更娶後妻,生伯邦,乃谮伯奇于吉甫曰:‘見妾有美色,然有欲心。
’吉甫曰:‘伯奇為人慈仁,豈有此也?’妻曰:‘試置妾空房中,君登樓而察之。
’後妻知伯奇仁孝,乃取毒蜂綴衣領,伯奇前持之。
于是吉甫大怒,放伯奇于野。
宣王出遊,吉甫從,伯奇乃作歌感之于宣王。
宣王曰:‘此放子辭。
’吉甫乃收伯奇,射殺後妻。
”可與《初學記》所引《琴操》之文互為補充。
③塞翁失馬:塞翁,住在邊塞的老人。
據《淮南子·人間訓》,塞上有一個通道術(按,此指道家清虛無為之術,非法術之謂)的人家,家中的馬無緣無故跑到胡地去了,鄰居都來慰問,家中的老人說:“此何遽不為福乎?”過幾個月,馬帶着胡地的駿馬回來,大家都來道賀,老人卻說:“此何遽不能為禍乎?”果然,老人的兒子喜歡騎馬,不料從馬上掉下來,把大腿摔斷了,鄰居又來慰問,老人說:“此何遽不為福乎?”又過了一年,胡人大規模入塞侵掠,邊塞的青壯年都拿起弓去抵抗,十有八九都戰死了,老人的兒子卻因為跛足沒法參戰,父子都安然無恙。
《淮南子》的作者講這個故事,是為了說明“禍福之轉而相生,其變難見”的道理。
④臧谷亡羊:臧、谷,人名。
《莊子》中的兩個牧童。
據《莊子·骈拇》,臧與谷一起去牧羊,都把羊給丢了。
問臧當時在做什麼,臧說自己在讀書;問谷在做什麼,谷說自己在玩賭博遊戲。
兩個人做的事情不一樣,但丢了羊則是一樣的。
【譯文】 劉琨在晉陽時,匈奴來襲,劉琨乘着月色登上城牆長嘯,又吹笳以感動其鄉思,次日拂曉,匈奴人就撤退了;伯奇被父親尹吉甫懷疑,逐出家門,作《履霜操》以言志,父親得知後便召回伯奇,而射殺後妻。
塞上老人丢失了一匹馬,不久馬從胡地回歸,又帶回了一匹好馬,其子騎馬摔傷了腿,卻又因此避免從軍,禍福就是這樣反複相生,難以預料;兩個牧童臧和谷同去牧羊,一個因為讀書,一個因為賭博,都把羊弄丢了,雖然兩人丢羊的緣由不同,造成的結果卻沒有差異。
寇公枯竹①,召伯甘棠②。
匡衡鑿壁③,孫敬懸梁④。
【注釋】 ①寇公枯竹:寇公,即寇準。
據《宋史·寇準傳》,寇準被丁謂貶到雷州,過了一年多的谪居生活,還沒有接到内徙衡州司馬的诏令,就去世了。
诏書到雷州後,寇準得以歸葬西京洛陽。
靈柩路過荊南(按,即江陵府,今湖北荊州。
唐肅宗時,在荊州置荊南節度使,又改荊州為江陵府,五代、北宋沿之。
北宋時期,個别政區不用本名,而以該地節度使的軍号稱呼,如京兆府稱永興軍、魏州稱天雄軍,江陵府亦沿此例,習稱荊南)的公安縣(今湖北公安),當地人都設下祭祀,在路邊哭送,并折下竹子插在地上,用來懸挂紙錢。
過了一個多月再去看,插在地上的枯竹紛紛生根,長出筍來。
于是當地人就為寇準立廟,歲時享祭。
②召伯甘棠:召伯,即召公,西周初期的大臣。
《詩經·國風·召南》中有一首名為《甘棠》的詩:“蔽芾(按,意為‘小’)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
”《毛詩序》解釋本詩創作的緣由,說:“《甘棠》,美召伯也。
召伯之教,明于南國。
”《史記·燕召公世家》也說:“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
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
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按,通‘歌’)詠之,作《甘棠》之詩。
”後世遂将對官員的懷念稱為“甘棠之思”。
③匡衡鑿壁:匡衡,西漢大臣。
據《西京雜記》,匡衡勤學,但家中無燭,鄰舍有燭,又無法借用,于是匡衡在牆壁上鑿孔,讓隔壁的燭光透過來,以便夜讀。
本地有一大戶人家,富裕而多書,匡衡就去為他做工,卻不要工錢。
大戶很奇怪,問他想要什麼酬勞,匡衡說:“願得主人書,遍讀之。
”大戶為之感歎,于是允許匡衡讀自家的藏書,匡衡因此成了有大學問的人。
又,《藝文類聚·雜文部一·讀書》引《漢書》:“匡衡鑿壁,引鄰家火光,孔中讀書。
”與《西京雜記》所記略同,但此語不見于今本《漢書·匡衡傳》。
④孫敬懸梁:孫敬,東漢學者。
據《藝文類聚·雜文部一·讀書》引《後漢書》,孫敬字文質,生性好學,閉門讀書,為瞌睡所困擾,于是就将頭發用繩子系在房梁上。
一旦睡着,頭低下來,就會被繩子拉住頭發驚醒,然後繼續讀書,時人謂之“閉戶先生”。
按,範晔《後漢書》無《孫敬傳》,此引文蓋出自其他已佚之《後漢書》,周天遊《八家後漢書輯注》入之“無名氏《後漢書》”條目下,蓋著者已無可考證。
又,《太平禦覽·學部五·勤學》引《楚國先賢傳》,其文大意略同。
【譯文】 寇準從雷州歸葬洛陽,路過江陵的公安縣,當地人設祭哭送,插在地上懸挂紙錢的竹子紛紛生根抽筍;召公巡視鄉邑,在棠樹下聽訟決獄,受到百姓愛戴,為他作《甘棠》之詩。
匡衡夜間讀書無燭,于是在牆上鑿孔,讓燭光透過來,借以達到夜讀的目的;孫敬閉門讀書,為睡意所困,于是将頭發用繩子綁在房梁上,一旦睡着低頭,就會被繩子拉住,從而醒來繼續讀書。
衣蘆闵損①,扇枕黃香②。
嬰扶趙武③,籍殺懷王④。
【注釋】 ①衣蘆闵(mǐn)損:衣蘆,穿着填塞蘆花的衣服。
蘆葦秋季開花,花軸上密生白色絮毛,形似絲綿,實際不能保暖。
闵損,字子骞,孔子的弟子。
據《太平禦覽·時序部十九·寒》引《孝子傳》,闵子骞幼年時被繼母虐待,繼母甚至在他冬天穿的衣服裡面塞上蘆花,以代絲綿。
後來闵子骞給父親駕車,手凍僵了,握不住缰繩,父親生氣地笞責他,後來摸到闵子骞的後背,發現他穿的衣服不保暖,就想要休棄妻子,闵子骞替繼母求情,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
”按,《太平禦覽·布帛部八·綿》亦引《孝子傳》此文,未提及子骞“禦車,寒失纼”,但有闵子骞勸谏父親後,“父乃止”的情節,兩者可互相補充。
②扇枕黃香:黃香(?-122),東漢官員。
據《初學記·孝第四》引《東觀漢記》,黃香的父親黃況被舉為孝廉,家中沒有奴仆,黃香親力親為,盡心供養,即使自己沒有完整的衣服穿,也要讓父親吃到美味的食物,夏天則為枕席扇風,驅除暑意,冬天則自己躺在席上,讓體溫将席子溫熱。
又據《後漢書·文苑傳上》,黃香九歲喪母,哀痛憔悴,幾乎死去,鄉人稱其至孝。
由此可知,黃香的母親在他幼年已經去世,故文獻多言黃香孝父之舉,卻很少提到他對母親的孝順。
③嬰扶趙武:嬰,即程嬰,春秋時晉國人,趙氏的門客。
趙武(?-前541),春秋時晉國大夫,曾任正卿。
據《史記·趙世家》,晉景公三年(前597),晉國司寇(按,主管司法的官員)屠岸賈想要消滅趙氏,于是不經向景公請命,即率領多家大夫圍攻趙氏,誅殺趙朔一族。
大夫韓厥提前知道此事,勸趙朔逃亡,趙朔不允,以“不絕趙祀”相托,韓厥應許,稱疾不出。
趙朔的妻子莊姬是景公的姑姑,此時懷孕,逃到景公宮中,生下遺腹子趙武。
程嬰與另一門客公孫杵臼定計,取他人之子,僞為趙氏孤兒,由公孫杵臼撫養,而讓程嬰向屠岸賈和各家大夫告發,公孫杵臼與假孤兒皆因此而死,程嬰則攜趙武隐居于山中。
十五年後,景公生病,巫師占蔔,說是被滅族的功臣鬼魂作祟,韓厥趁機勸景公複立趙武,于是景公借助韓厥的家兵威脅諸大夫,使他們随程嬰、趙武反攻屠岸賈,恢複趙氏舊日的封邑。
等到趙武成人後,程嬰向趙武和諸大夫告别,說将要到地下向趙盾和公孫杵臼報告,遂自刎而死。
趙武哀痛不已,為程嬰服喪三年,并撥出田邑用于祭祀程嬰,每年春秋兩季祭祀,世世不絕。
按,《左傳》與《史記·晉世家》所記趙氏被滅、複立趙武之事,與《趙世家》情節差異極大,屠岸賈之名也不見于《左傳》和《晉世家》。
以此而論,《趙世家》所記程嬰扶助趙氏孤兒的故事實際是可疑的。
但是,經過兩千年的流傳和演化,《趙氏孤兒》的故事已經成為我國傳統道德的一個經典載體。
從這一點來說,其事究竟是否确有,反而不重要了。
④籍殺懷王:籍,即項羽,本名籍,字羽。
懷王,即楚懷王。
曆史上有兩個楚懷王,前者是戰國中後期楚國的國君(?-前296),為秦昭襄王所欺騙,被劫入關,客死秦地;後者是前者的孫子,名心(?-前206),楚亡後,流落民間,為人牧羊,項梁、項羽起兵反秦之後,在民間找到他,擁立為王,因知楚人懷念被秦欺騙的懷王,故也稱楚懷王,以資号召。
這裡指後者。
據《史記·項羽本紀》,項梁在定陶戰死後,楚懷王合并項羽、呂臣兩軍,自己統率,命宋義率項羽、範增、英布、蒲将軍等救趙。
項羽殺宋義,擊破章邯、王離所率秦軍,率諸侯聯軍進取關中。
抵達函谷關時,劉邦已下鹹陽,項羽命英布等破關,入駐鴻門,屠鹹陽,殺秦王子嬰,焚秦宮室,派人将滅秦的消息禀告懷王。
懷王堅持“先入關中者王之”的事先約定,項羽遂尊懷王為義帝,又說:“滅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諸君與籍之力也。
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
”乃擅自分封諸侯王,将義帝遷徙到長沙郡的郴縣(今湖南郴州),又命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在江中擊殺懷王。
按,《史記·黥布列傳》又說“項氏立懷王為義帝,徙都長沙,乃陰令九江王布等行擊之。
其八月,布使将擊義帝,追殺之郴縣”,則殺死義帝的也可能是英布的部屬。
【譯文】 闵子骞被後母虐待,給他穿絮着蘆花而非絲綿的冬衣,父親發現後要趕走後母,闵子骞反而替後母求情;黃香孝順父親,夏天為他所睡的枕席扇風以求涼,冬天則用體溫将父親的席子溫熱。
程嬰與公孫杵臼定計救助趙朔的遺腹子趙武,将他養育成人,等到晉侯複立趙氏之後,程嬰自刎而死;項羽滅秦後,名義上尊楚懷王為義帝,卻将他遠徙郴縣,又命英布、共敖、吳芮等在江中殺之。
魏徵妩媚①,阮籍猖狂②。
雕龍劉勰③,愍骥應玚④。
【注釋】 ①魏徵妩媚:妩媚,美好,這裡指能稱人心意。
據《舊唐書·魏徵傳》,唐太宗在丹霄樓舉行宴會,宴飲之間,對長孫無忌說:“魏徵、王珪,從前在東宮盡心所事,當時誠亦可惡。
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為無愧古人。
但是魏徵每次進谏我不聽從時,我再說話魏徵就不回應了,這是為什麼呢?”魏徵答道:“我以為事情有不可行的地方,所以陳述己見。
如果皇上沒聽從我便順應皇上,我就會擔心這件事立刻要進行了。
”太宗又問:“當時暫且回應,以後再另找機會陳述觀點,難道不可以嗎?”魏徵解釋道:“從前舜帝告誡群臣說:‘爾無面從,退有後言(你們不要當面順從,背後進行非議)。
’若臣當面順從陛下方始谏,這就是‘退有後言’,豈是稷、契事堯、舜之意?”太宗大笑道:“人言魏徵舉動疏慢,我但覺妩媚,适為此耳。
”按,太宗稱魏徵妩媚,又見《隋唐嘉話》,但未記丹霄樓問對之舉。
②阮籍猖狂:猖狂,随心所欲,不受束縛。
王勃《滕王閣序》有“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的句子。
據《三國志·魏書·王粲傳附阮籍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阮籍生性曠達不羁,不拘禮俗,因身處魏末多事之秋,做官隻求保全自己、遠離禍患。
後來,阮籍聽說步兵校尉出缺,而官廚有大量美酒,步兵營中又有人善于釀酒,于是想方設法求任該職,到任後縱酒酣醉,不問世事。
他有時自己駕一輛車,随心所欲,不循路徑,到處亂走,走到不能走的地方,就痛哭一場後回家。
王勃“阮籍猖狂”“窮途之哭”的說法,即出自此處。
按,自曹魏中後期開始,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相繼,掌握朝廷大權,對不肯依附順從者大加殺戮,動辄破家夷族,阮籍在這樣的環境下,隻能借酒佯狂,以放達而無用的面貌出現,以求自保。
《魏氏春秋》說他行到無路之處,則恸哭而返,實際是将心靈苦悶宣洩于外的表現。
③雕龍劉勰:雕龍,形容精細而美妙的工藝,這裡指梁朝文學評論家劉勰所著的《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是我國第一部體系嚴密的文學理論著作,全面而深入地讨論了我國古代文學發展變化的過程,以及在文學創作中産生的各種問題,提出了文學批評的原則與方法。
劉勰,南朝文學家、文論家。
據《梁書·劉勰傳》,劉勰撰《文心雕龍》五十篇,論述古今文體,成書之後,并沒能獲得時人的稱譽。
劉勰自己對這部著作是非常看重的,想要得到沈約的評價,但沈約當時地位尊貴,劉勰沒有機會将書送給他,于是就背着書,等待沈約出門,像賣書的人一樣,直接來到沈約乘坐的車前。
沈約命人将書取來閱讀,讀過之後大為贊賞,認為它“深得文理”,此後便經常将《文心雕龍》放在桌案之上。
④愍(mǐn)骥(jì)應玚(yáng):愍,哀憐。
應玚,東漢末文學家,曹丕在《典論·論文》中将他列為“今之文人”的“建安七子”之一。
應玚生于書香門第,其祖父應奉才思敏捷,有《後序》十餘篇。
其伯父應劭博學多識,著述甚豐,有《風俗通》百餘篇。
其父親應珣也以才學著名,任司空掾官職。
應玚受家庭氛圍熏陶,也長于文賦。
但生逢亂世,流離失所,雖躊躇滿志而壯志難酬。
應玚曾創作《愍骥賦》,其文雲:“愍良骥之不遇兮,何屯否之弘多。
抱天飛之神号兮,悲當世之莫知。
赴玄谷之漸途兮,陟高岡之峻崖。
懼仆夫之嚴策兮,載悚栗而奔馳。
懷殊姿而困遇兮,願遠迹而自舒。
”從文意來看,此賦應為應玚感歎懷才不遇、渴求知己的“夫子自道”。
【譯文】 魏徵盡力匡正唐太宗,每進谏言,剛直不阿,太宗稱之為“妩媚”;阮籍身處魏末多事之秋,借酒酣醉,不問世事,有時乘車走到無路之處,痛哭而返,王勃有“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的句子。
劉勰作《文心雕龍》,攜書谒沈約于車前,沈約讀後大加贊賞;應玚作《愍骥賦》,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
禦車泰豆①,習射紀昌②。
異人彥博③,男子天祥④。
【注釋】 ①禦車泰豆:泰豆,即泰豆氏,傳說是我國西周時期著名馭手造父的老師。
據《列子·湯問》,造父剛向泰豆學習駕車的時候,執禮甚恭,但泰豆三年都沒有向他傳授駕車的精要,造父對老師更加恭謹,泰豆才對造父說:“汝先觀吾趣(按,通‘趨’,即小步快走)。
趣如吾,然後六辔可持,六馬可禦。
”于是泰豆在路上栽滿木樁,木樁之間的空隙隻能插進一隻腳。
泰豆示範如何在木樁之間熟練穿行後,讓造父練習,造父仿效泰豆之法,隻花了三天時間,就與泰豆一樣巧妙。
泰豆感歎道:“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禦者,亦如此也。
曩汝之行,得之于足,應之于心。
推于禦也……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馬志,是故能進退履繩,而旋曲中規矩,取道緻遠,而氣力有餘,誠得其術也。
”認為造父做到了得心應手、人與馬同心一意的程度,以這樣的技巧去駕車,“輿輪之外可使無餘轍,馬蹄之外可使無餘地;未嘗覺山谷之險,原隰之夷,視之一也”,已經盡得自己的真傳了。
②習射紀昌:紀昌,傳說中的神射手。
據《列子·湯問》,紀昌向飛衛學射箭,飛衛說:“爾先學不瞬(按,指眨眼),而後可言射矣。
”于是紀昌回家躺在妻子的織機下,眼睛盯着織機的踏闆看,鍛煉不眨眼的能力。
兩年後,紀昌鍛煉得即使錐子紮到眼角了都不會動一下。
于是他再去找飛衛,飛衛說:“未也(還不行),必學視而後可。
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而後告我。
”于是紀昌捉來虱子,用牛毛拴在窗戶上,每天向着南面盯着看,如此過了十天,就越來越感覺虱子變大了,如此看了三年後,他眼中的虱子就像車輪一樣大,再看其他事物,就都大得像山一樣。
于是紀昌用弓箭射虱子,能夠射中虱子的心,而不至于弄斷牛毛。
他把自己鍛煉的結果告訴飛衛,飛衛跳起來拍着胸膛說:“汝得之矣!”按,以盯着不斷起伏的踏闆來鍛煉不眨眼的能力,以及試圖通過長期盯着虱子看做到“視小如大”,都是古人的幻想,沒有科學依據。
③異人彥博:彥博,即文彥博(1006-1097),北宋大臣。
據蘇轼《德威堂銘》,宋哲宗元祐元年,起複文彥博為平章軍國重事。
契丹(按,即遼國,初建國号契丹,遼太宗耶律德光改國号為遼,遼聖宗複改為契丹,遼道宗時再改稱遼,蘇轼蓋用舊稱)派遣耶律永昌、劉霄出使宋朝,朝廷派蘇轼充當館伴使,陪伴使者入朝。
使者望見文彥博站在殿門外,問道:“此潞公也耶?所謂以德服人者。
”問了文彥博的年齡,又感歎道:“何壯也!”蘇轼說:“使者見其容,未聞其語。
其綜理庶務,酬酢事物,雖精練少年有不如。
貫穿古今,洽聞強記,雖專門名家有不逮。
”使者聽罷,拱手贊歎道:“天下異人也。
”按,據《續資治通鑒長編》,文彥博以元祐元年(1086)五月起複為太師、平章軍國重事,十二月,遼國遣耶律永昌來賀興龍節,文彥博此時已年過八旬,故無論遼國使者還是蘇轼都感歎文彥博精力過人。
④男子天祥:男子,男子漢。
天祥,即文天祥(1236-1283),南宋末年大臣。
據《淵鑒類函·人部二十九·忠二》引《文天祥集》,元世祖忽必烈召見被俘至大都的文天祥,說:“汝移所以事宋者事我,當以汝為相。
”文天祥回答:“願賜一死。
”臨刑時,文天祥從容地對現場的元朝吏卒說:“吾事畢矣。
”于是向南面再拜(按,南宋以杭州為行在所,在大都之南,故文天祥面南下拜),就刑于柴市。
不久,元世祖有诏書來,要求停止行刑,然而诏書到時,行刑已經結束了。
元世祖上朝時感歎道:“文丞相真男子,本朝将相皆不能及,可惜也。
” 【譯文】 造父向泰豆學習駕車,泰豆讓他在路上栽滿木樁,練習穿行,又告誡他要做到人與馬同心一意,造父遂成著名的馭手;飛衛教紀昌射箭,讓他先學不眨眼,後練習視小如大、視微如著,紀昌做到後,能夠用箭射中虱子的心,而不傷及拴着虱子的牛毛。
文彥博在宋哲宗元祐初年擔任平章軍國重事,時年已過八旬,仍然頭腦清晰、精力過人,被遼國使者稱為“天下異人”;文天祥堅拒元世祖忽必烈勸降,被贊歎為“真男子”。
忠貞古弼①,奇節任棠②。
何晏談《易》③,郭象注《莊》④。
【注釋】 ①忠貞古弼:古弼(?-452),北魏大臣。
據《魏書·古弼傳》記載,古弼少時為人忠謹,好讀書,善騎射,為北魏明元帝所親任。
太武帝即位後,古弼累遷為尚書令。
當時上谷郡(郡名。
秦置,至北魏後期廢棄,轄今北京延慶、河北張家口一帶)的百姓上書,說郡内的皇家苑囿規模過大,百姓無處耕種,希望能夠縮減規模,将其中大部分賜給貧民耕種。
古弼看到奏疏後入内,想要面奏太武帝,正逢太武帝與給事中劉樹下棋,無心聽取奏報。
古弼在皇帝身邊侍坐良久,沒有上奏的機會,于是起身,當着太武帝的面抓住劉樹的頭,将他拉下坐床,一手拽住他的耳朵,一手握拳痛毆其背,說:“朝廷不治,實爾之罪!”太武帝為之失色,放下棋說:“不聽奏事,實在朕躬,樹何罪?置之。
”于是古弼向太武帝禀奏上谷郡民的上書,太武帝聽後,覺得古弼一心為公,舉止直率,就同意他的意見,将苑囿分給百姓。
古弼說:“為臣而逞其志于君前者,非無罪也。
”于是前往公車署(漢晉時期,以公車令掌守衛宮南阙門和宮内夜間巡邏,凡吏民上書及受朝廷征召的,都由公車令負責處理;北魏設立公車署,以公車令為長官,掌受吏民章奏、平理冤事),摘下帽子,脫下鞋子,彈劾自己在皇帝面前不敬的行為,請求接受懲罰。
太武帝遣使者召見古弼,說:“卿有何罪?自今以後,苟利社稷,益國便民者,雖複颠沛造次,卿則為之,無所顧也。
” ②奇節任棠:任棠,東漢隐士。
據《後漢書·龐參傳》,漢安帝時,以龐參為漢陽(東漢郡名。
漢明帝時改天水郡置,轄今甘肅天水、定西一帶)太守。
漢陽郡人任棠号稱有奇節,隐居不肯出仕,以教書為生。
龐參到任之後,先去拜見任棠。
任棠沒有與他交談,而是将一大棵薤(蔬菜名,即今稱“藠頭”者)、一盂水放在門口影壁處,自己抱着孫兒跪伏在門前。
主簿禀告龐參,說任棠舉止倨傲。
龐參思考任棠行為中的深意,過了很久,說:“棠是欲曉太守也。
水者,欲吾清也。
拔大本薤者,欲吾擊強宗也。
抱兒當戶,欲吾開門恤孤也。
”于是歎息而歸。
後來龐參在職期間,果然能抑強扶弱,以惠政得到百姓擁護。
按,皇甫谧《高士傳》所記略同。
③何晏談《易》:何晏(?-249),字平叔,三國時曹魏官員、著名玄學家。
據《世說新語·文學》“何晏為吏部尚書”條劉孝标注引《魏氏春秋》曰:“晏少有異才,善談《易》《老》。
”又據《三國志·魏書·方技傳》引《管辂别傳》,管辂被冀州刺史裴徽舉為秀才,将出發赴京城洛陽前,管辂去向裴徽告辭,裴徽叮囑他:“何、鄧(按,指何晏、鄧飏)二尚書,有經國才略,于物理無不精也。
何尚書神明精微,言皆巧妙,巧妙之志,殆破秋毫,君當慎之!自言不解《易》中九事(按,指《易經》理論中的九個難點,具體内容不詳),必當相問。
比至洛,宜善精其理。
”管辂入洛之後,何晏請管辂相見,論及《易》之九事,管辂都一一解釋明白。
後裴徽問管辂:“何平叔一代才名,其實何如?”管辂認為何晏“說《老》《莊》則巧而多華,說《易》生義則美而多僞”,其言辭優美,但實際才學有所不足。
裴徽也說:“吾數與平叔共說《老》《莊》及《易》,常覺其辭妙于理,不能折之。
” ④郭象注《莊》:郭象,西晉官員、文人。
據《世說新語·文學》,舊有《莊子》注數十家,都不得要領。
向秀在《莊子》舊注之外另作解義,分析玄妙,言語皆有奇緻,對于發揚玄學義理極有作用。
但還差《秋水》《至樂》二篇沒有完成,向秀就去世了。
向秀去世時,兒子尚且年幼,《莊子注》由此失落,但還保留了一個副本。
郭象品行不端,但才學出衆,看到向秀的《莊子注》不為世人所知,就将其竊取過來,自己補注了向秀沒完成的兩篇,又改換了《馬蹄》篇的注,其餘各篇的注解都不過是更改一些文句而已。
後來向秀《莊子注》的副本也出現在世人面前,所以到晉末宋初時,《莊子注》有向、郭兩家,但其宗旨實際是一緻的。
按,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本條箋雲:“嘉錫案:向秀《莊子注》今已不傳,無以考見向、郭異同。
《四庫總目》一百四十六《莊子提要》嘗就《列子》張湛注、陸氏《釋文》所引秀義,以校郭注。
有向有郭無者,有絕不相同者,有互相出入者,有郭與向全同者,有郭增減字句大同小異者。
知郭點定文句,殆非無證。
”但郭象是盡竊向秀注為己有,還是在向秀注的基礎上對《莊子》之義加以發揮,當前學界尚有争議,未能達成共識。
【譯文】 古弼想要呈奏上谷郡民請求縮減皇家苑囿規模的上書,見魏太武帝隻顧下棋,心不在焉,就将與太武帝對弈的官員劉樹拖下坐床痛毆,太武帝為之驚詫,就聽取了古弼的呈奏;漢陽太守龐參去拜訪号稱有奇節的本郡隐士任棠,任棠抱着孫子跪伏在門前,并放了一棵薤、一盂水,示意太守應該為官清廉、鋤強扶弱。
何晏善談《周易》,時人以為“神明精微,言皆巧妙”,唯有九事不解,後來遇到管辂,才為他解釋明白;郭象注《莊子》,據說竊取向秀注本為藍本,唯《秋水》《至樂》二篇為自注,又改寫《馬蹄》篇注文,其餘不過是點定文句而已。
卧遊宗子①,坐隐王郎②。
盜酒畢卓③,割肉東方④。
【注釋】 ①卧遊宗子:宗子,即宗炳(375-443),晉宋之際的隐士。
據《宋書·隐逸傳》,宗炳好山水,愛遠遊,他從江陵(今湖北荊州)出發,西遊曾到荊山、巫峽,南行登上過衡山,因而在衡山建築住所,想要像尚平(按,即《後漢書·逸民傳》所載之向長,字子平,中華書局點校本《宋書》校勘記列舉諸書稱“尚平”不作“向平”者,可參看)一樣隐居山中。
後來,宗炳因為生病,又回到江陵,歎息道:“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當澄懷觀道,卧以遊之。
”于是把生平所遊覽過的地方都畫在住處的牆上,對人說:“撫琴動操,欲令衆山皆響。
” ②坐隐王郎:坐隐,指下棋時專心緻志,不會思考外界的俗事,好像脫略塵俗的隐士一樣。
王郎,這裡指王坦之(330-375),東晉大臣。
據《世說新語·巧藝》,“王中郎以圍棋是坐隐,支公以圍棋為手談。
”王坦之在晉簡文帝和桓溫去世之後,遷為中書令,領丹陽尹,不久出任都督徐、兖、青三州諸軍事、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鎮廣陵(今江蘇揚州),故世稱“王中郎”或“王北中郎”。
按,本條劉孝标注引《語林》:“王以圍棋為手談,故其在哀制中,祥(按,古代喪禮,以一周年後的祭祀為小祥,兩周年後的祭祀為大祥)後客來,方幅(按,即‘公然’之意)會戲。
”可見王坦之對圍棋确有深好。
③盜酒畢卓:畢卓,東晉名士。
據《晉書·畢卓傳》,畢卓年輕時喜好放達之風,做吏部郎時,經常因為飲酒而耽誤履行職責。
住在畢卓隔壁的另一郎官使人釀酒,畢卓酒醉之後,夜至酒甕之間偷酒喝,被管酒的人抓住捆了起來。
天亮以後一看,才知道偷酒的原來是畢卓,趕緊将捆他的繩索解開。
畢卓就拉着酒主一起在甕邊喝起酒來,喝到醉了才離去。
畢卓曾經對人說:“得酒滿數百斛船,四時甘味置兩頭,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 ④割肉東方:東方,即東方朔。
據《漢書·東方朔傳》記載,漢武帝以東方朔為常侍郎,頗為寵幸。
時至伏日(古代到三伏時例有祭祀,故以此日為伏日),按慣例将賜給從官祭祀的肉,等到太陽偏西,主持分發祭肉的大官丞(按,即“太官丞”,太官令的副職。
太官掌皇帝膳食、燕享等事)還沒有到來,于是東方朔拔出劍來,從祭肉上割下一塊,對同僚說:“伏日當蚤歸,請受賜。
”就帶走了。
太官丞知道後,就将事情奏報給皇帝。
等到東方朔入宮時,武帝對東方朔說:“昨賜肉,不待诏,以劍割肉而去之,何也?”東方朔免冠謝罪。
武帝對他本無治罪之意,就說:“先生起,自責也!”東方朔于是再拜,道:“朔來!朔來!受賜不待诏,何無禮也!拔劍割肉,一何壯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歸遺細君(東方朔妻子之名),又何仁也!”武帝聽了笑着說:“使先生自責,乃反自譽!”于是又賜給他酒一石、肉百斤,讓他帶回去給妻子。
【譯文】 宗炳好遊覽山水,曾隐居衡山,後因生病回到故鄉江陵,把生平所至之處都畫在卧室牆上,稱為“卧而遊之”;王坦之喜歡下圍棋,稱之為“坐隐”,不把下棋看作娛樂的方式。
畢卓做吏部郎時,曾去偷鄰居的酒,被抓了起來,次日才獲釋,畢卓也不以為意,而是拉着酒主在甕邊飲酒至醉;東方朔事漢武帝,以伏日分祭肉,主持人遲遲不至,遂自行拔劍割肉帶走,事後武帝讓他自責,他又借機自我誇耀,武帝未加罪于他,反而賞賜他大量酒肉,讓他帶回家。
李膺破柱①,衛瓘撫床②。
營軍細柳③,校獵長楊④。
【注釋】 ①李膺(yīng)破柱:李膺(?-169),東漢官員。
據《後漢書·黨锢列傳》,李膺做司隸校尉時,大宦官張讓的弟弟張朔擔任野王(今河南沁陽)縣令,貪殘無道,甚至殺害孕婦。
他聽說李膺執法威嚴,害怕李膺追查他的罪行,就逃回京城洛陽,躲在張讓另一個弟弟家的空心柱子裡。
李膺得知後,率領屬下吏卒打開柱子,把張朔抓出來,交付洛陽獄,取得供詞後,就将其處死了。
張讓向漢桓帝訴冤,于是桓帝召李膺入殿,親自詢問他何以不經奏請便誅殺張朔。
李膺答道:“昔仲尼為魯司寇,七日而誅少正卯。
今臣到官已積一旬,私懼以稽留為愆,不意獲速疾之罪(私下擔心錯在遲疑拖延,卻不料落下辦案太快的罪名)。
誠自知釁責,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惡(能夠消滅元兇),退就鼎镬(回來受死),始生之願也。
”桓帝無言以對,轉頭對張讓說:“此汝弟之罪,司隸何愆(錯)?”從此宦官們舉止謹慎了許多,休沐放假時甚至不敢出宮。
漢桓帝很奇怪,問他們為什麼,宦官們都叩頭哭泣,說:“畏李校尉。
” ②衛瓘(guàn)撫床:衛瓘(220-291),魏末晉初大臣。
據《金樓子·箴戒篇》,晉惠帝司馬衷為太子時,晉武帝在式乾殿大宴群臣,氣氛非常歡快。
衛瓘在座,喝了不少酒,拍着晉武帝的禦座,說:“此座可惜。
”晉武帝心中明白他的意思,佯裝不解,說:“公醉耶?”後來群臣多言司馬衷不可立。
晉武帝去世後,惠帝即位,一度被趙王司馬倫(晉宣帝司馬懿第九子,晉武帝之叔)篡位。
按,衛瓘拊禦座事,《晉書·衛瓘傳》亦載,情節略同。
晉惠帝司馬衷自幼不慧,《晉書·惠帝紀》言:“帝之為太子也,朝廷鹹知不堪政事。
”故衛瓘以微言勸谏晉武帝易儲。
③營軍細柳:軍,駐紮。
細柳,地名。
在今陝西鹹陽西南。
據《史記·绛侯周勃世家》,漢文帝後元六年(前158),匈奴大規模入侵邊塞,文帝以宗正劉禮、祝茲侯徐厲、河内守周亞夫三人為将軍,分駐霸上、棘門、細柳三地,以防匈奴深入,且親自到三地勞軍。
文帝到霸上、棘門軍營時,直接從營門馳入,自将軍以下都騎馬迎送。
到細柳軍營時,軍中将士都披甲持刃,張弓待敵。
先導人員到營門就被擋住,不能進入,對營門守衛說:“天子且至!”軍門都尉答道:“将軍令曰:‘軍中聞将軍令,不聞天子之诏。
’”不久,文帝抵達,又被擋在門外。
于是文帝派人持節傳達诏命:“吾欲入勞軍。
”周亞夫乃傳令打開營門。
營門的将士又對随行車騎說:“将軍約,軍中不得驅馳。
”文帝遂讓人放緩辔頭,慢速行進。
到軍營中,周亞夫手持武器,對文帝作揖,說:“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文帝為之動容,在車上行“式”禮(按,古代乘車者欲表示敬意,則抓住車前橫木“轼”,向對方低頭緻意,謂之“式”),并讓人稱謝:“皇帝敬勞将軍。
”行過禮後就離開了。
出營門後,群臣皆驚。
文帝感歎道:“嗟乎,此真将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将固可襲而虜也。
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
過了一個多月,三處軍營都被撤銷。
文帝下诏拜周亞夫為中尉(秦漢官名。
掌管巡邏京師,以備非常,漢武帝時改為執金吾)。
④校獵長楊:校獵,遮攔禽獸以獵取它們,也泛指打獵。
長楊,秦漢時期宮名。
在今陝西周至東南。
據《漢書·揚雄傳》,漢成帝要向胡人誇耀漢地富有飛禽走獸,命右扶風征發民衆入南山,西起褒谷、斜谷,東至弘農郡,南抵漢中郡,張設羅網,捕捉各種大小野獸,載以檻車(有欄杆的車),送到長楊的射熊館,在空地周邊拉上網,形成圍牆,将禽獸放置其中,命胡人搏擊獵取,所獲獵物都歸捕獲者所有,成帝親自前往觀看。
當時民衆為了服役,甚至來不及收獲莊稼。
揚雄随着成帝前往射熊館,回來後寫了一篇《長楊賦》獻給皇帝,借“子墨客卿”與“翰林主人”的對答,批評大獵長楊“頗擾于農民”“三旬有餘,其廑至矣,而功不圖”。
雖然《長楊賦》最終讓“翰林主人”為成帝解嘲,說“客徒愛胡人之獲我禽獸,曾不知我亦已獲其王侯”,認為長楊之獵是向胡人宣示漢家威嚴的必要舉措,并以此說服了“子墨客卿”,但這隻是漢賦“歸之于雅正”的傳統,其用意仍在于諷谏成帝。
【譯文】 李膺做司隸校尉時,宦官張讓的弟弟做野王縣令,犯罪逃回京師,藏在兄弟家中的空心柱子裡,李膺率人登門,打開柱子,把他抓獲,經過審訊後處死;晉武帝的太子司馬衷不慧,大臣衛瓘想要勸谏,難以直言,就借酒醉的機會,撫摸晉武帝的禦床,說:“此座可惜。
”周亞夫奉漢文帝之命屯兵于細柳,軍令森嚴,雖漢文帝親自來勞軍,也不能徑直出入,在得到周亞夫同意之後,按辔徐行,周亞夫在營中以軍禮相見,使漢文帝歎為“真将軍”;漢成帝在關中大規模捕捉野獸,送到長楊宮的射熊館,讓胡人下場獵取,并親臨觀看取樂,揚雄作《長楊賦》以諷谏之。
忠武具奠①,德玉居喪②。
敖曹雄異③,元發疏狂④。
【注釋】 ①忠武具奠:忠武,即嶽飛,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追谥武穆,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改谥忠武。
具奠,準備祭禮。
據《宋史·嶽飛傳》,嶽飛少年時就具有氣節,沉厚寡言,家境雖然貧困,但努力學習,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和《孫子》《吳子》等兵法。
嶽飛生來有神力,不到二十歲時,已經能拉開三百斤的弓、八石的弩(按,均指拉力)。
他向周同學習射箭,盡得所傳,能夠左右開弓。
周同去世後,嶽飛每月初一、十五都到周同墳上祭奠。
嶽飛的父親認為這是有道義的行為,對兒子說:“汝為時用,其徇國死義乎?” ②德玉居喪:德玉,即顧德玉,元朝人。
據《辍耕錄》記載,顧德玉字潤之,槜李人,少年時向甯國路儒學教授俞觀光(按,即俞長孺,字觀光,元代儒學家,浙江新昌人)問學。
俞觀光沒有兒子,曾對人說:“吾昔寝疾于杭,潤之侍湯藥,情至切,若父子。
醫為之感動,弗忍受金。
今我行且老,必托之以死。
”後來俞觀光去吳中尋醫治病,在路上病情加重,急忙催船去投奔顧德玉,走到尹山就去世了,第二天,船才到槜李。
顧德玉将遺體運回家殡殓,穿上衰绖喪服,接待來吊喪的賓客。
第二年,顧德玉把老師葬在海鹽縣靠近顧氏祖墳的地方,年節期間按時祭享,非常恭謹。
有人問顧德玉:“斂于家,禮與?”顧德玉回答:“吾聞師哭諸寝。
又曰:‘生于我乎養,死于我乎殡。
’非家斂之,則将屍諸草莽。
生服其訓,死而委諸草莽,有人心者弗為也。
”聽到的人都為之歎服。
③敖曹雄異:敖曹,即高昂(?-538),字敖曹,東魏名将。
雄異,雄偉奇異。
據《北齊書·高昂傳》,高昂幼年有壯氣,成年後舉止倜傥,膽力過人,龍眉豹頸,形體雄異。
父親為他找來一位非常嚴厲的老師,允許他鞭打高昂,但高昂仍然不聽老師的話,将心思都用在馳馬習武上,常說:“男兒當橫行天下,自取富貴,誰能端坐讀書,作老博士也。
”他與兄長高乾一起屢次劫掠地方,州縣莫能窮治,又傾盡家資招聚劍客,同鄉都很畏懼他,不敢違背他的意思。
其父說:“此兒不滅我族,當大吾門,不直為州豪也。
” ④元發疏狂:元發,即滕元發(1020-1090),本名甫,字元發,後避高太後父高遵甫之諱,以字為名,改字達道,北宋官員。
疏狂,豪放不受拘束。
據《卻掃編》,滕元發年輕時曾在範仲淹門下為客,當時範仲淹正在權知開封府任上。
滕元發不拘小節,往往到秦樓楚館飲酒作樂,範仲淹對此很不滿。
一天晚上,範仲淹到滕元發的房間,點起蠟燭看書,等候滕元發回來,想以此使他感到愧疚。
時至半夜,滕元發大醉歸來,範仲淹佯裝沒有看到他,要觀察滕元發作何舉措。
滕元發毫無懼意,對着範仲淹作了一個長揖,問:“公所讀何書?”範仲淹回答:“《漢書》。
”滕元發又問:“漢高祖何如人?”範仲淹聽到他以漢高祖劉邦自比,就退避而去。
按,《漢書·高帝紀》說劉邦“不事家人生産作業”“好酒及色”,滕元發蓋以此自比,故範仲淹聞言而不責。
又據《過庭錄》,範仲淹于滕元發為舅祖,故滕元發自幼随侍于範仲淹之側,範仲淹待之如子。
皇祐元年(1049),滕元發與範仲淹之子範純仁入京赴試,範純仁得中進士,滕元發落第。
回鄉後,範仲淹斥責滕元發,要責打他,可見範仲淹對滕元發的态度是既親近重視,又嚴厲督促。
但範仲淹權知開封府在景祐二年(1035),滕元發時方十六歲,未必能夜出作狹邪之遊,更未必能在範仲淹面前作“漢高祖何如人”之語。
【譯文】 嶽飛少年時随周同學習射箭,周同去世後,嶽飛每月初一、十五都到墓上祭奠,以表對師恩的銘記;顧德玉求學于俞長孺,後來俞長孺病重,去投奔顧德玉,死在路上,顧德玉将老師的遺骸迎回家中,舉哀發喪,又将老師葬在自己祖墳附近,歲時祭掃。
高昂形貌雄異,少年時不愛讀書,一心馳馬習武,還與兄長一起為盜劫掠地方,同鄉都很懼怕他;滕元發客居範仲淹門下,晚上經常出門飲酒作樂,範仲淹想要責備他,滕元發卻問“漢高祖何如人”?範仲淹見他以劉邦自比,就置之不問。
寇卻例簿①,呂置夾囊②。
彥升白簡③,元魯青箱④。
【注釋】 ①寇卻例簿(bù):寇,即寇準。
例簿,記錄先例的冊子。
據《東都事略·寇準傳》,寇準做宰相後,用人往往不依次序(按,常規情況下,宋代官員無論寄祿官的升補,還是職事官的遷擢,都有一定之規),其他宰相都有意見,讓政事堂的吏員把例簿送給寇準看,示意他應按例辦事,寇準卻說:“宰相,所以進賢退不肖也。
若用例,一吏職爾。
”《宋史·寇準傳》略同。
又按,據《東都事略》《宋史》兩本傳,寇準在太宗朝任參知政事時,朝廷内外官員集體加恩升官,寇準在安排官員遷授時打破常格,抑廣州左通判馮拯于右通判彭惟節之下(按,左通判本在右通判上),并因此引來馮拯上書彈劾,導緻自身罷職出外,可見寇準對朝廷的升擢舊例素來是不放在眼中的。
②呂置夾囊:呂,即呂蒙正(944-1011),北宋大臣。
夾囊,衣服裡面的口袋,也稱夾袋。
據《五朝名臣言行錄·丞相許國呂文穆公(蒙正)》引《卮史》,呂蒙正曾詢問兒子們:“我為相,外議如何?”諸子回答:“大人為相,四方無事,蠻夷賓服,甚善。
但人言無能為,事權多為同列所争。
”呂蒙正不以為意,說:“我誠無能,但有一能,善用人耳。
此誠宰相之事也。
”呂蒙正在夾袋中常裝有小冊子,每當接見各地罷職到京朝見的官員,總要問他們當地有什麼人才,客人離開後,呂蒙正随即将人名記下,按其能力分列門類。
如有一人得到多人的稱贊,這個人一定是賢才,當朝廷需要人才之際,可以從囊中找出合适的人選。
呂蒙正在相位時,文武官員都很稱職,緣故在此。
③彥升白簡:彥升,即任昉(460-508),字彥升,南朝齊、梁時期官員,也是一位文學家、地理學家。
白簡,古代彈劾官員的奏章,因漢晉時期用削去外皮的木簡書寫彈章得名。
任昉在梁武帝天監初年曾任禦史中丞,《文選·彈事》收錄任昉彈劾郢州刺史曹景宗奉命救援司州、遷延不進的奏章,結尾為:“臣謹奉白簡以聞。
”按,南朝奏彈文書多以“臣謹奉白簡以聞”或“臣誠惶誠恐以聞”之類語言收尾,如沈約奏彈王源,章末也稱:“源官品應黃紙,臣辄奉白簡以聞。
臣約誠惶誠恐雲雲。
”實際自東晉末期桓玄執政以後,朝廷公文、奏章已普遍使用紙張書寫,任、沈彈章末尾所謂“謹奉白簡”雲雲,隻是習慣性的重複舊規而已。
④元魯青箱:元魯,即王淮之(378-433),字元曾(一作“字元魯”),南朝劉宋官員。
據《宋書·王準之傳》,王準之的高祖王彬,曾任尚書仆射,曾祖王彪之,曾任尚書令,祖父王臨之、父王讷之,先後官至禦史中丞。
王彪之博聞多識,熟悉朝儀,從他以後,世代傳承禮儀掌故,子孫都谙習江左舊事。
王家将寫出來的相關文獻封緘收藏在青色箱子中,世人謂之“王氏青箱業”。
按,中華書局本《宋書》點校本“王準之,字元曾”,校勘記雲:“三朝本作‘王準之’,北監本、毛本、殿本、局本作‘王淮之’。
元大德本《南史》作‘王凖之’,殿本《南史》作‘王淮之,字元魯’。
《太平廣記》九九引《冥祥記》作‘王淮之,字元曾’。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華書局組織點校《宋書》時,點校者王仲荦先生蓋以當時所知刊行最早的宋元明三朝遞修本(即“三朝本”)文字為據,定為“王準之,字元曾”。
而《龍文鞭影》作者或據《太平禦覽·文部十七·著書上》引《宋書》“王淮之,字元魯”雲雲,謂其名淮之,字元魯,遂有“元魯青箱”之說。
【譯文】 寇準做宰相時,用人不依次序,同僚讓吏員将記載以往官員升遷規矩的例簿送給他看,寇準推卻,說按例用人是“一吏職爾”;呂蒙正為相,接見到京官員,經常詢問各地人才,并将其名字記下,按能力分類,所以用人常能稱職。
《文選》收錄任昉彈劾曹景宗的奏章,末尾稱“臣謹奉白簡以聞”;王準之家族世代傳承東晉以來的朝廷掌故,将寫成的文獻封緘在青箱之内,世稱“王氏青箱學”。
孔融了了①,黃憲汪汪②。
僧岩不測③,趙壹非常④。
【注釋】 ①孔融了了:孔融(153-208),東漢末官員、文人。
了了,聰明。
據《世說新語·言語》記載,孔融十歲時,随父親到京城洛陽。
當時李膺做司隸校尉,有盛名,到他家拜訪的人,必須是有清名的俊才或者近親,守門人才會為他通報。
孔融到李府門前,對守門小吏說:“我是李府君親。
”守門人通報之後,孔融入府坐下,李膺問孔融:“君與仆有何親?”孔融答道:“昔先君仲尼(按,即孔子)與君先人伯陽(按,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
”李膺和賓客聽了,都很為孔融的聰慧感到驚奇。
太中大夫陳韪晚到一步,有人把孔融的話對陳韪說了,陳韪不以為然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反唇相譏道:“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陳韪非常尴尬。
②黃憲汪汪:黃憲,字叔度,東漢後期的名士。
汪汪,形容水面一望無際的樣子。
據《世說新語·德行》,郭泰到了汝南郡,去見袁闳,“車不停軌,鸾不辍轭”(按,意為“車沒有停止碾出車轍,車轭上的鸾鈴一直在響”,指車子沒有停下,繼續前行,這裡是誇張的說法,形容郭泰在袁闳家中停留的時間短暫);到黃憲家去拜訪,則不但竟日停留,還在黃家過了夜。
有人問郭泰為什麼這樣,郭泰說:“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
其器深廣,難測量也。
” ③僧岩不測:僧岩,即趙僧岩,南朝隐士。
據《南史·隐逸傳》,趙僧岩為人“寥廓無常,人不能測”,與劉善明(宋、齊之際的官員)友善。
劉善明做青州刺史時,想要舉趙僧岩為秀才,趙僧岩聽說後大驚,拂衣而去。
後來,趙僧岩忽然出家為僧,隐居在山谷之中,常在身邊帶着一個壺。
有一天,趙僧岩突然對弟子說:“吾今夕當死。
壺中大錢一千,以通九泉之路;蠟燭一挺,以照七尺之屍。
”到晚上,趙僧岩果然去世了,時人都認為他知命。
按,《太平禦覽·釋部三·僧》引《齊書》所記趙僧岩事,與《南史》同,然檢《南齊書·高逸傳》,實未載趙僧岩事,或即引自《南史》,而誤作《齊書》。
④趙壹非常:趙壹,東漢文學家。
據《後漢書·文苑傳下》,漢靈帝光和元年(178),趙壹作為郡的上計吏(按,漢制,各郡每年年終,遣吏到京報告戶口、墾田等情況,稱為上計)到京師,司徒袁逢主持受計,計吏都拜伏在庭中,不敢仰視,隻有趙壹長揖不拜。
袁逢責問趙壹:“下郡計吏而揖三公,何也?”趙壹回答:“郦食其長揖漢王,今揖三公,何遽怪哉?”甚得袁逢欣賞。
之後趙壹又去拜訪河南尹羊陟,被拒之門外。
趙壹認為公卿之中除了羊陟,沒有配得上自己名聲的,于是每天都登門拜見。
如是數日,羊陟勉強接見了趙壹。
當時羊陟卧而未起,趙壹闖到堂上,對着睡卧的羊陟哀悼道:“竊伏西州,承高風舊矣,乃今方遇而忽然(按,忽然,代指死亡。
羊陟雖接見趙壹,但睡卧不起,故趙壹故意說他已死),奈何命也!”遂放聲大哭。
羊陟的門人賓客大驚,都跑進來,站滿其旁。
羊陟知道趙壹非同常人,就起來與他談話,非常賞識,對他說:“子出矣。
”第二天一早,羊陟帶了很多車馬去通名拜訪趙壹。
當時各郡的上計吏都努力裝飾車馬帷幕,隻有趙壹乘柴車(按,指粗陋的車子),用草屏,露宿車旁。
羊陟到來,趙壹請他上前,坐在車下,左右都為之驚歎。
羊陟與趙壹談到黃昏,盡歡而去,握着趙壹的手說:“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于是與袁逢一起上書推薦趙壹。
趙壹因此名動京師,士大夫都想仰望他的風采。
【譯文】 孔融幼年往見李膺,以老子為孔子之師的理由,自稱與李膺世代通好,陳韪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又以“想君小時,必當了了”反擊;郭泰到黃憲家拜訪,停留竟日,留宿長談,有人問他何以停留如此之久,郭泰答以黃憲的器量“汪汪若萬頃之陂”。
趙僧岩為人寥廓無常,人不能測,曾自言死日,并向弟子吩咐後事;趙壹以本郡計吏入京,見河南尹羊陟,故意在卧見賓客的羊陟面前痛哭,羊陟知其非常,次日遂特意帶了很多車馬去見趙壹,與他以朋友之禮相待。
沈思好客①,顔驷為郎②。
申屠松屋③,魏野草堂④。
【注釋】 ①沈思好客:沈思,北宋湖州人,字持正,号東老。
《苕溪漁隐叢話》引陸元光《回仙錄》,記載沈東老能釀名為“十八仙”的白酒,熙甯元年(1068)八月十九日,有回道人登門長揖,說:“知公白酒新熟,遠來相訪,願求一醉。
”沈東老知道他不是凡人,于是設下酒席,與回道人一起飲酒。
兩人從中午喝到晚上,回道人飲酒數鬥,毫無醉色,向沈東老傳授登仙之術,又預言道:“此去五年,複遇今日,公當化去。
”沈東老點頭道謝。
次日清晨,酒已飲盡,回道人題詩後辭别,乘風而去。
到熙甯五年中秋,沈東老得了小病,方知所謂“此去五年”蓋指熙甯五年,果至十九日去世,雲雲。
按,蘇轼有《書所和回先生詩》雲:“回先生詩雲:‘西鄰已富憂不足,東老雖貧樂有餘。
白酒釀來因好客,黃金散盡為收書。
’東坡居士和雲:‘世俗何知貧是病,神仙可學道之餘,但知白酒留佳客,不問黃公覓素書。
’熙甯元年八月十九日,有道人過沈東老飲酒,用石榴皮寫句壁上,自稱回山人。
東老送之出門,至石橋上。
先渡橋數十步,不知其所往。
或曰:‘此呂先生洞賓也。
’七年,仆過晉陵,見東老之子偕,道其事。
時東老既沒三年矣,為和此詩。
其後十六年,複與偕相遇錢塘,更為書之。
偕字君與,有文行,世其家雲。
元祐五年五月二十五日,東坡先生書。
”據此,回道人與沈東老交遊之事,蓋始作俑于沈偕,經蘇轼傳述,流傳甚廣,陸元光又增益之,撰作《回仙錄》,故事才最終形成。
②顔驷為郎:顔驷,西漢官員。
據《文選·思玄賦》李善注引《漢武故事》,顔驷自漢文帝時開始做郎官,到武帝時已眉毛蓬亂、滿頭白發,武帝曾乘辇到郎署,看到顔驷的容貌,感覺很奇怪,就問道:“叟何時為郎,何其老也?”顔驷回答道:“臣文帝時為郎,文帝好文,而臣好武。
至景帝好美,而臣貌醜。
陛下即位,好少,而臣已老。
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
”武帝被他的言語感動,于是任用顔驷做了會稽郡的都尉。
按,西漢郎官包括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等,“掌守門戶,出充車騎”,受郎中令統轄,既是皇帝身邊的近侍,也是官員步入仕途的起點之一,西漢很多名人如袁盎、李廣、司馬相如等,都出身于郎官。
但郎官“無員(按,指任職人數沒有定額),多至千人”,其中既有得到皇帝欣賞、得以飛黃騰達的,也有如顔驷一樣累世不遇、沉淪于郎署的。
③申屠松屋:申屠,即申屠蟠,東漢名士。
據《後漢書·申屠蟠傳》,漢桓帝時,汝南範滂等遊于京師,評論朝政是非,公卿以下都對他們折節相待,太學生向慕他們的風範,認為“文學将興,處士複用”,申屠蟠歎息道:“昔戰國之世,處士橫議,列國之王,至為擁彗先驅,卒有坑儒燒書之禍,今之謂矣。
”于是隐居于梁國砀縣一帶,依樹建屋,以賃田而耕的農夫自居。
按,李賢注引謝承《後漢書》,說申屠蟠“居蓬萊之室,依桑樹以為棟”,不知“松屋”之說何據而雲。
④魏野草堂:魏野(960-1020),北宋隐士、詩人。
據《宋史·隐逸傳》,魏野是陝州(今河南三門峽)人,喜好吟詠,不求聞達,隐居于陝州東郊,在當地手植竹木,開鑿土室,廣袤近丈,名曰“樂天洞”。
又在洞前建造草堂,彈琴于其中,好事者攜酒肴與他交遊,整日吟詩長嘯。
在當地任知州的官員,縱使是不好文事的武臣,又或是出外的前任宰相,也都非常尊重魏野,有的還親自到他的草堂來。
魏野不喜戴巾帻,來客無論貴賤,都戴紗帽、着白衣相見,出門則騎一匹白驢。
其詩有唐人之風,結集為《草堂集》十卷。
大中祥符年間,契丹使者到宋朝來,說國内曾得其上部,希望能獲得全本,宋真宗降诏允許。
真宗到汾陰祭祀時,魏野與表兄李渎同受薦舉。
真宗遣陝縣令王希召他來見,魏野辭免,于是真宗命州縣官吏經常慰問魏野,又讓人畫了他的住所來看。
又據《類說》引《唐宋遺史》,宋真宗祀汾陰時,登山望見山腳樹林中有亭台樓閣,乃是魏野所住的草堂,真宗遂遣使者召魏野來見。
魏野當時正在鼓琴教鶴跳舞,聽說有使者來,就抱着琴跳過後牆逃跑了。
真宗得知後,大為歎息贊美。
【譯文】 沈思善釀白酒,有回道人來訪,與之徹夜痛飲,又向沈思傳授長生法,并預言其去世之日,傳說此回道人即呂洞賓;顔驷曆仕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代,由于得不到皇帝的歡心,歲數很大了,也隻能充任郎官,後來向武帝訴說了自己的遭遇,才被任命為會稽都尉。
申屠蟠在漢桓帝時感覺士禍将至,于是隐居于砀縣一帶,依樹建屋,以農夫自居;魏野在家鄉陝州東郊開鑿土室,又起建草堂,隐居其中,不應宋真宗的诏聘,其詩集名為《草堂集》,名聞于契丹。
戴淵西洛①,祖逖南塘②。
傾城妲己③,嫁虜王嫱④。
【注釋】 ①戴淵西洛:戴淵(?-322),西晉末至東晉初官員。
西洛,即洛陽,東晉過江後定都建業,洛陽在建業之西,故東晉人稱洛陽為西洛。
據《世說新語·自新》,戴淵年輕時,好為遊俠,行為不檢,曾在江、淮之間劫掠商旅。
陸機結束休假,從故鄉吳郡回洛陽,帶了很多行李。
戴淵讓少年打劫陸機,自己在岸上坐着胡床指揮手下人,安排布置都很得當。
戴淵氣質傑出,雖然做的是違法犯罪的事情,神貌猶覺特異,故陸機在船樓上遠遠地向他問話:“卿才如此,亦複作劫邪?”戴淵聞言,痛哭流涕,棄劍上船與陸機交談,談吐頗顯不凡。
陸機由此更加重視他,和戴淵結成了朋友,并為他寫了推薦信。
南渡之後,戴淵在東晉政權中官至征西将軍。
②祖逖南塘:南塘,即橫塘。
孫吳時期,孫權在今秦淮河的南岸修築堤壩,名為橫塘,亦稱南塘,是六朝時期建康城的軍事要地,也是百姓聚居之所。
據《世說新語·任誕》,祖逖過江的時候,無論公家還是私人,财力都很窘困,家中沒有珍貴的服飾、玩物。
王導、庾亮等人一起去看望祖逖,卻見他家堆滿裘袍服飾、各色珍寶。
客人們很奇怪,問祖逖這是從哪裡來的,祖逖說:“昨夜複南塘一出。
”當時祖逖經常讓部下健兒在外面公開劫掠,政府大臣們也都容忍他,不加追究。
按,本條劉孝标注引《晉陽秋》雲:“逖性通濟,不拘小節。
又賓從多是桀黠勇士,逖待之皆如子弟。
永嘉中,流民以萬數,揚土大饑。
賓客攻剽,逖辄擁護全衛。
談者以此少之,故久不得調。
”據《晉書·祖逖傳》,祖逖南渡時,率親黨數百家避地淮泗,到達泗口(古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蘇淮安西南)時,被都督揚州諸軍事的琅邪王司馬睿任命為徐州刺史,後又被征為軍谘祭酒,進入司馬睿幕府。
時王導為睿府司馬、丹陽太守,庾亮先為西曹掾,後升為參軍,皆與祖逖為同僚,故不但時有往來,且加以包容庇護。
③傾城妲己:傾城,毀滅城池。
《詩經·大雅·瞻卬》中有“哲夫成城,哲婦傾城”的句子,本是對周幽王寵愛褒姒、導緻鎬京被犬戎攻陷的控訴,後李延年《李夫人歌》“一顧傾人城”借用之,遂成為形容女子美貌的成語。
妲己,傳說中的美女,是商纣王的寵妃。
據《國語·晉語一》,殷王辛(按,即商纣王,本名辛受)征伐有蘇氏,有蘇氏獻上妲己。
妲己獲得了纣王的寵愛,于是和膠鬲勾結起來,滅亡了殷商。
按,《尚書·牧誓》中說:“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逸周書·克殷》又提到纣王自焚後,周武王進入殷都朝歌,除以弓、劍、斧射、斬纣之屍外,又“适二女之所”,“二女”已經自缢,武王亦射其屍,以劍、斧斬擊之,可見纣确有幹預政事的寵姬,且不止一人,但是否即為傳說中的妲己,則不可知。
④嫁虜王嫱:嫁虜,嫁到少數民族地區。
王嫱,即王昭君,我國曆史上的著名美女,《漢書》作“王樯”。
據《漢書·元帝紀》:“竟甯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
诏曰:‘呼韓邪單于不忘恩德,鄉(按,同“向”)慕禮義,複修朝賀之禮,願保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
其改元為竟甯,賜單于待诏掖庭王樯為阏氏(按,即匈奴單于的正妻)。
’”據東漢人應劭解釋,漢代郡國獻入宮廷的女子,沒有與皇帝接觸前,在掖庭(漢代宮廷旁舍名。
有掖庭令,掌宮人簿賬、蠶桑女工之事)待命,故稱“待诏”。
又據《西京雜記》,漢元帝後宮有很多女子,不能一一親見,于是讓畫工給後宮畫像,根據圖畫的美麗程度召見寵幸。
宮女都向畫工行賄,多者十萬錢,少者也不少于五萬錢,隻有王嫱不肯,于是就得不到見元帝的機會。
匈奴單于入朝,請求漢朝賜給美人做自己的阏氏,于是元帝以圖畫為據,選派王嫱前往。
及至将要出發前召見,發現她的容貌為後宮第一,善于應對,舉止娴雅。
元帝非常後悔,但名冊已定,元帝重視對匈奴講信用,不能再臨時更改,于是窮究其事,将相關的畫工都予以處死,抄沒他們的家産,其數不可計。
當時被處死的畫工中有杜陵人毛延壽(善畫人形,老少美醜,盡得其真),還有陳敞、劉白、龔寬、陽望、樊育等著名畫師。
這些人同一日被處死,京師的畫工也因此變得稀少了。
【譯文】 戴淵率人打劫自吳郡返回洛陽的陸機,陸機覺得他舉止不凡,就與他結交為友,後又為他寫了推薦信,汲引他入仕;祖逖率部下南渡後,不時讓部下出外打劫,當政者也包庇縱容他,不加追究。
商纣王寵愛美女妲己,導緻社稷傾覆;王昭君在漢元帝後宮中得不到與皇帝見面的機會,等到與匈奴和親時,漢元帝見她容貌無雙,舉止娴雅,才深感後悔。
貴妃桃髻①,公主梅妝②。
吉了思漢③,供奉忠唐④。
【注釋】 ①貴妃桃髻(jì):貴妃,即楊貴妃。
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朝皇家園林中有千葉桃花,唐玄宗親自折下一枝插在楊貴妃的寶冠上,說:“此個花尤能助嬌态也。
”按,千葉桃花,即今之碧桃,因花形為重瓣,得“千葉”之名。
中唐詩人楊憑有《千葉桃花》詩雲:“千葉桃花勝百花,孤榮春晚駐年華。
若教避俗秦人見,知向河源舊侶誇。
”可見在唐代,碧桃已經是頗受喜愛的觀賞花卉了。
按,《開元天寶遺事》說唐明皇插花于寶冠上,則非簪于發髻可知,不知《龍文鞭影》何以作“桃髻”。
②公主梅妝:公主,即壽陽公主。
據《太平禦覽·時序部十五·人日》引《雜五行書》,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正月七日躺在含章殿屋檐下,有梅花飄落在公主額頭上,形成五瓣的花印,拂拭不落,皇後就讓她索性留下來,看到底能粘多久,結果過了三天才洗掉。
宮女們覺得此事很奇異,紛紛效仿,這就是後世所謂的“梅花妝”。
同書《果部七·梅》引《宋書》,情節大緻相同,文字稍見簡略。
按,今本《宋書》無此語,或是佚文,或為誤記出處。
③吉了思漢:吉了,鳥名。
即秦吉了,為八哥的亞種。
據《邵氏聞見錄》,泸水以南的長甯軍(今四川長甯)有一個養秦吉了的人,其鳥能作人言。
有個少數民族的部族首領想用五十萬錢買這隻鳥,主人告訴它,說:“苦貧,将賣爾。
”秦吉了說:“我漢禽,不願入夷中。
”于是絕頸而死。
④供奉忠唐:供奉,即“翰林供奉”的省稱。
唐置翰林院,為受征召者待诏之所,待诏者身份龐雜,凡有詞學、經術、合煉、僧道、蔔祝、術藝、書奕等一技之長,皆有可能成為翰林待诏。
唐玄宗時,改“待诏”為“供奉”,李白即以白身(平民,沒有官職或功名的人)供奉翰林。
後因稱在宮中獻藝的藝人為供奉。
據《新編古今事文類聚後集·猴》引《幕府燕閑錄》,唐昭宗在位時,屢經流離播遷,随駕的藝人唯有一名耍猴人。
猴子頗為馴順,能跟着朝臣跪拜行禮。
昭宗賜給猴子官員穿的紅袍(绯袍),稱為孫供奉。
詩人羅隐有《下第》詩雲:“何如學取孫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
”後來朱溫篡唐稱帝,命此猴在殿下跪拜行禮,猴子看到殿上坐着的是朱溫,就直撲上去抓他,被朱溫命人殺死。
【譯文】 唐明皇折千葉桃花,插在楊貴妃的寶冠上,說“尤能助嬌态”;壽陽公主卧于含章殿下,梅花落在額頭上,拂拭不落,後來宮女效仿她,創造出梅花妝。
長甯軍有一家養了隻會說話的秦吉了,少數民族首領想用五十萬錢買它,秦吉了得知後說“不願入夷地”,于是絕頸而死;唐昭宗時,宮中有耍猴人,所養猴子号稱“孫供奉”,能随朝臣拜起,朱溫稱帝後,要猴子跪拜行禮,猴子撲到殿上抓撓朱溫,被朱溫命人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