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題解】 卷四共八個韻部,從“八庚”至“十五鹹”,為下平聲的後八韻。

    “八庚”韻共七十四句,每句一典,共有七十四個典故。

    “九青”韻共十四句,每句一典,共十四個典故。

    “十蒸”韻共十四句,每句一典,共涉及十四個典故。

    “十一尤”韻共六十六句,每句一典,共六十六個典故。

    “十二侵”韻共四十句,每句一典,共有四十個典故。

    “十三覃”韻共十六句,每句一典,共涉及十六個典故。

    “十四鹽”韻共二十句,每句一典,共含二十個典故。

    “十五鹹”韻共十二句,除去結尾兩句,都是每句一典,涉及十個典故。

     本卷八韻共二百五十四個典故,《世說新語》《太平廣記》《列仙傳》《神仙傳》《雲仙雜記》等都是其取材來源,舉凡儀狄造酒、蒙恬制筆、太昊制琴等曆史傳說,鹆學語、鹦鹉誦經、公遠玩月、姑婦手談等野史異聞,韓愈鬥牛、師徒布算、骨相呂岩等醫蔔星相,都包含在内。

    而正如編者所言,“古人萬億,不盡茲函”,值得書寫的古人典故太多,其内容難以備述,其意蘊也無窮盡。

     八庚 蕭收圖籍①,孔惜繁纓②。

    卞莊刺虎③,李白騎鲸④。

     【注釋】 ①蕭收圖籍:蕭,即蕭何。

    圖籍,官府掌管的地圖和文籍,又稱“圖書”。

    據《史記·蕭相國世家》,蕭何随劉邦入關後,劉邦的部将争相瓜分秦朝收藏金帛财物的倉庫,隻有蕭何搶先把秦丞相、禦史府中的律令、圖書收藏起來。

    後來項羽與諸侯在鹹陽屠城,并焚毀宮室官府而去。

    劉邦此後還能夠了解天下何處是險要之地,人口多少強弱,以及各地百姓為什麼事情所困擾,都是因為蕭何保存了秦朝官府的這批圖籍之故。

     ②孔惜繁纓:孔,即孔子。

    繁纓,馬腹帶和馬頸飾的合稱,古時隻有天子、諸侯才能使用。

    據《左傳·成公二年》,衛侯命上卿孫桓子率軍伐齊,戰敗,被新築(古地名。

    在今河北魏縣南)人仲叔于奚所救。

    衛侯要賞給仲叔于奚封地,仲叔于奚謝絕,請求改賜曲縣(縣,通“懸”。

    奏樂時在室内三面懸挂樂器,也是諸侯才有資格享受的規格)和繁纓,衛侯答應了。

    後來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歎息道:“惜也,不如多與之邑。

    惟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

    若以假人,與人政也。

    政亡,則國家從之,弗可止也已。

    ”按,依周王朝的禮制,曲縣和繁纓都是諸侯才有資格使用的,而仲叔于奚在《左傳》中被稱為“新築人”,很可能隻是一個士人,衛侯允許他使用曲縣和繁纓,嚴重破壞了禮制,所以孔子這樣說。

     ③卞(biàn)莊刺虎:卞莊,即卞莊子,據說是魯國著名的勇士。

    據《史記·張儀列傳》,陳轸被張儀排擠,去秦奔楚。

    後來,陳轸又為楚王出使秦國。

    秦惠王見到陳轸,問他:“今韓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謂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決,願子為子主計之餘,為寡人計之。

    ”陳轸說:“亦嘗有以夫卞莊子刺虎聞于王者乎?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曰:‘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則必鬥,鬥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

    ’卞莊子以為然,立須之。

    有頃,兩虎果鬥,大者傷,小者死。

    莊子從傷者而刺之,一舉果有雙虎之功。

    今韓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國傷,小國亡,從傷而伐之,一舉必有兩實。

    此猶莊子刺虎之類也。

    臣主與王何異也。

    ”秦王聽了陳轸的話,果然沒有發兵相救其中一方,而是在兩國分出勝負後發兵征伐勝者,獲取了很大的利益。

     ④李白騎鲸:鲸,地球上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生活在海中,外形像魚,故俗稱鲸魚。

    杜甫《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一詩中有“若逢李白騎鲸魚,道甫問訊今何如”的句子,本是以誇張的方式形容李白的飄逸豪放,但後人由此生出種種附會。

    關于李白去世的地點、原因有多種異說,一說死于宣城(今安徽宣城),一說死于當塗(今安徽當塗),因李白墓在當塗,故以後說更為可信。

    在各種“當塗說”中,有一種說法認為李白因醉後誤以江中月為天上月,落水身亡,故後來在當塗建有“捉月台”,而宋人梅堯臣《采石月贈郭功甫》詩雲:“采石月下訪谪仙,夜披錦袍坐釣船。

    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

    不應暴落饑蛟涎,便當騎鲸(一作‘騎魚’)上青天。

    ”由此可見,中唐以後,随着李白“詩仙”之名日著,加之受杜甫“若逢李白騎鲸魚”的詩句影響,關于李白去世的記載愈發浪漫化,至北宋時,遂有“騎鲸上青天”的傳說。

    實則李白去世前正在其族叔李陽冰(時任當塗縣令)處寓居,且有《臨路歌(一作“臨終歌”)》傳世,則李白是因病去世的可能性很大。

     【譯文】 蕭何随劉邦入關後,搶先收取秦國丞相、禦史兩官署掌管的圖籍,為劉邦後來了解天下形勢、人民疾苦提供了很大幫助;衛侯允許立下大功的仲叔于奚像諸侯一樣使用曲縣和繁纓,孔子得知後,認為應該以封邑作為立功的獎賞,不應為賞功而破壞禮制。

    卞莊子想要搏殺一同食牛的兩隻虎,有人勸他趁兩虎搏鬥分出勝負後出手,卞莊子聽從了他的意見,一舉獲得搏殺兩虎的英名;杜甫有“若逢李白騎鲸魚”的詩句,後人遂傳說李白在當塗玩月落水,騎鲸而去。

     王戎支骨①,李密陳情②。

    相如完璧③,廉頗負荊④。

     【注釋】 ①王戎支骨:支骨,即“雞骨支床”的省稱,形容消瘦憔悴的樣子。

    據《世說新語·德行》,王戎、和峤家中都有喪事,王戎消瘦憔悴、雞骨支床,和峤則按照禮儀規制哀泣。

    晉武帝問大臣劉毅:“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

    ”劉毅回答道:“和峤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

    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

    陛下不應憂峤,而應憂戎。

    ”按,所謂“備禮”,即按照儒家倡導的禮儀行喪,如每日按時在靈前哭泣,不飲酒,不食肉等。

    晉武帝說和峤“哀苦過禮”,是說他所行喪禮較常禮為重(如哭泣次數較常為多為痛),故而擔心他哀痛緻傷。

    但劉毅認為和峤的哀苦隻是形式上的,不緻傷身,故曰“生孝”;王戎雖不依常禮,而情感上哀痛更甚,有因之傷身緻死之憂,故曰“死孝”。

    與王戎同為“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居母喪,不依常禮,飲酒蒸豚,醉後一恸,至于嘔血,此可為“死孝”之注腳。

     ②李密陳情:李密(224-287),《華陽國志》作“李宓”,蜀漢、西晉時期官員、文學家。

    據《晉書·孝友傳》,李密父親早亡,母親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在蜀漢政權中曾任尚書郎。

    蜀漢滅亡後,晉武帝征召他任太子洗馬。

    當時李密的祖母已經九十六歲,李密不舍與祖母分離,故上表晉武帝,有“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

    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私情區區不敢棄遠”的名句,請求留養祖母,此即著名的《陳情表》。

    晉武帝覽表感歎:“士之有名,不虛然哉。

    ”于是就沒有強迫李密到京城做官。

    又據《華陽國志·後賢志》,晉武帝在讀過《陳情表》之後,“嘉其誠款,賜奴婢二人,下郡縣供養其祖母奉膳”,可與《晉書》所記互相補充。

     ③相如完璧:相如,即蔺相如,戰國時趙國上卿。

    完,保全。

    據《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趙王獲得珍貴的和氏璧,秦王得知後,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換璧。

    趙王畏秦,不敢不與,但又擔心被秦王欺詐,進璧而不得城。

    蔺相如經由趙王的寵臣缪賢推薦,奉命攜璧使秦。

    抵達秦國後,蔺相如發現秦王并不尊重趙國使者,判斷其沒有履行諾言的意圖,就把璧暗中送回趙國,并且當着諸侯使者的面以嚴正的态度折服了秦王,自己也得以安全返回趙國。

    此即著名的“完璧歸趙”故事。

     ④廉頗負荊:荊,一種灌木,木質堅硬,古時經常被用來做刑杖。

    據《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趙王與秦王在渑池相會後,提升在渑池會上維護了趙國顔面的上大夫蔺相如為上卿,位在累立軍功、久為上卿的廉頗之上。

    廉頗以軍功自傲,發怒道:“我為趙将,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

    ”并當衆宣稱:“我見相如,必辱之。

    ”蔺相如為了維護團結,稱病不朝,以免與廉頗在上朝時争先。

    後來蔺相如又在出行時望見廉頗,引車避匿。

    蔺相如的門客以此為羞,但蔺相如認為他與廉頗如果争鬥,于趙國不利,故不恥退讓。

    廉頗得知蔺相如的苦心後,背着荊杖拜訪蔺相如,表示謝罪。

    于是兩人釋怨修好,結為刎頸之交。

     【譯文】 王戎為親人服喪,形銷骨立,到了雞骨支床的地步,劉毅稱之為“死孝”,以為可憂;李密為奉養祖母,推辭晉武帝征辟他為太子洗馬的旨意,上表陳情,為武帝所贊賞。

    蔺相如為趙王奉璧使秦,發現秦王無意以城易璧,遂設法還璧于趙國,自己也安然脫險;廉頗初時看不起以口舌得官的蔺相如,但後來得知蔺相如維護團結的苦心,遂向蔺相如負荊謝罪,兩人由此結為好友。

     從龍介子①,飛雁蘇卿②。

    忠臣洪皓③,義士田橫④。

     【注釋】 ①從龍介子:從,跟随。

    介子,即介子推,一名介子綏,春秋時晉國人。

    據《樂府詩集·琴曲歌辭一·士失志操》引《琴集》:“《士失志操》,介子推所作也,一曰《龍蛇歌》。

    ”又同節引《琴操》說,介子推與晉文公一起流亡,曾割了大腿上的肉給文公吃。

    文公返國之後,一起流亡的咎犯(即狐偃)、趙衰都受重賞,介子推卻無所得,于是便作《龍蛇之歌》而隐居。

    文公四處尋求他,他也不肯再出山了。

    所謂《龍蛇之歌》,《樂府詩集》共載四首:“有龍矯矯,頃失其所。

    五蛇從之,周遍天下。

    龍饑無食,一蛇割股。

    龍反其淵,安其壤土。

    四蛇入穴,皆有處所。

    一蛇無穴,号于中野。

    (其一)有龍矯矯,遭天譴怒。

    三蛇從之,一蛇割股。

    二蛇入國,厚蒙爵土。

    餘有一蛇,棄于草莽。

    (其二)有龍矯矯,将失其所。

    有蛇從之,周流天下。

    龍既入深淵,得其安所。

    蛇脂盡幹,獨不得甘雨。

    (其三)龍欲上天,五蛇為輔。

    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

    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

    (其四)” ②飛雁蘇卿:蘇卿,即蘇武,字子卿,故稱蘇卿。

    據《漢書·蘇武傳》,蘇武使團被匈奴拘留十九年,蘇武更是被流放到北海。

    漢昭帝時,匈奴與漢和親,漢朝索要蘇武等人,匈奴詭言蘇武已死。

    後來漢朝又遣使到匈奴去,蘇武的副手常惠夜間求見漢使,說明了之前的情況,教使者對單于說:漢朝皇帝在上林苑射落一雁,雁腿上系有帛書,裡面提到蘇武等人在荒澤中。

    漢使大喜,按照常惠所言,責問單于。

    單于大驚,掃視左右之人,無法抵賴,隻得向漢使道歉,說:“武等實在。

    ”于是蘇武等人才得以回歸漢朝。

     ③忠臣洪皓:洪皓(1088-1155),南宋官員。

    據其子洪适《先君述》(見《全宋文》卷四七四四),建炎三年(1129),洪皓奉命使金,次年到達雲中(按,即唐宋時期的雲州,今山西大同。

    雲州的郡号是雲中郡,此蓋宋人以郡号作為州名代稱的通習)。

    金國主帥粘罕逼迫他以副使的身份出使僞齊,與劉豫見面。

    洪皓果斷拒絕,說:“萬裡銜命,不得禦兩宮以歸。

    大國度不以足有中原,當還諸本朝,乃違天以奉逆豫。

    豫可磔萬段,顧力不能,忍事之耶?今留亦死,不即豫亦死,偷生狗鼠間,甘鼎镬不悔也。

    ”粘罕大怒,命壯士把洪皓拉下去,仗劍挾持着他,将要處死,洪皓面色不改。

    旁邊有一名金朝貴族贊歎道:“此真忠臣也。

    ”于是給劍士使眼色,讓他們停下,又跪下為洪皓說情,粘罕因而有所緩和,命令把洪皓流放到冷山。

    洪皓在流放地過着艱苦的生活,仍不忘向母國通報所知金國内情。

    直至紹興和議成立之後,洪皓等被扣留在金的宋朝使臣才被放還。

     ④義士田橫:田橫,齊國宗室,秦末随兄長田榮反秦,後自稱齊王。

    據《史記·田儋列傳》記載:漢高祖即位後,田橫率殘部逃到海島上。

    高祖知道田橫在齊地素得人心,恐為後患,于是下诏赦其罪過,召他入觐。

    田橫以曾烹殺漢将郦商之兄郦食其、恐其報複為辭,願居海中為平民。

    高祖遂诏郦商不得報仇,并說:“田橫來,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來,且舉兵加誅焉。

    ”田橫無奈,帶着兩個門客去觐見高祖,走到離京城洛陽三十裡的地方,田橫說:“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今漢王為天子,而橫乃為亡虜而北面事之,其恥固已甚矣。

    且吾亨(烹)人之兄,與其弟并肩而事其主,縱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動我,我獨不愧于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見我者,不過欲一見吾面貌耳。

    今陛下在洛陽,今斬吾頭,馳三十裡間,形容尚未能敗,猶可觀也。

    ”于是自殺,命門客奉其頭入見。

    高祖歎息道:“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豈不賢乎哉!”為之流涕,拜其二客為都尉,以王者禮葬田橫。

    而田橫的兩個門客在安葬田橫後,也在墳側挖掘墓穴,自殺從葬。

    後來其在海島的部衆聽說田橫自盡,都自殺以殉。

    司馬遷稱贊田橫主從說:“田橫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餘因而列焉。

    ” 【譯文】 介子推随晉文公出亡,歸國後未受封賞,遂作《龍蛇之歌》,以随龍曆盡辛苦而不得賞賜的蛇自喻;漢朝向匈奴索要蘇武,匈奴說蘇武已死,蘇武的副使常惠教漢使詐言漢天子射雁,見雁足帛書言蘇武等人在荒澤中,蘇武才得以回國。

    洪皓面對粘罕的逼迫和威脅,堅持不肯投降,被金人貴族贊歎為“真忠臣”;田橫不願意向劉邦俯首稱臣,與其門客、部衆先後自殺,司馬遷贊歎田橫之高節、賓客之慕義,将其事迹載入《史記》。

     李平鱗甲①,苟變幹城②。

    景文飲鸩③,茅焦伏烹④。

     【注釋】 ①李平鱗甲:李平,即李嚴(?-234),字正方,三國時蜀漢大臣。

    鱗甲,“腹中有鱗甲”的省語,形容人巧詐多變。

    據《三國志·蜀書·陳震傳》,建興九年(231),都護李平因誣罔之罪被廢黜。

    事後,諸葛亮給留鎮成都的丞相長史蔣琬寫信說:“孝起(陳震字)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吾以為鱗甲者但不當犯之耳,不圖複有蘇張之事出于不意。

    可使孝起知之。

    ”按,陳震和李平同為南陽人,故陳震知道鄉黨對李平的評價。

    又按,據《三國志·蜀書·李嚴傳》,建興八年(230),諸葛亮命李嚴以中都護署丞相府事,李嚴改名李平。

    次年春,諸葛亮兵出祁山,命李平督運糧草。

    夏秋之際,天降大雨,糧草運輸出現困難,李平命參軍狐忠等傳訊諸葛亮,要求他撤軍。

    諸葛亮撤軍後,李平又說軍糧供給沒有問題,問諸葛亮何以撤退。

    諸葛亮将李平前後書信、奏疏拿出對質,李平無言以對,遂被諸葛亮表廢為民。

    所謂“蘇張之事”,當指李平此次前後翻覆之舉。

     ②苟變幹城:苟變,戰國初期衛國人。

    幹城,形容武人有能力捍衛邊疆,如同盾牌和城池一樣可靠,語出《詩經·國風·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幹城。

    ”幹,盾牌。

    據《孔叢子·居衛》,子思向衛侯推薦苟變,認為苟變是“可将五百乘”之材,“得此人,則無敵于天下矣”。

    衛侯說:“吾知其材可将。

    然變也嘗為吏,賦于民而食人二雞子,以故勿用也。

    ”子思認為聖人用人就像大匠用木,“取其所長,棄其所短”。

    “今君處戰國之世,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棄幹城之将,此不可使聞于鄰國者也。

    ”衛侯聞言叩拜,說:“謹受教矣。

    ” ③景文飲鸩(zhēn):景文,即王彧,字景文,南朝劉宋大臣。

    鸩,傳說中的一種毒鳥,以蛇蟲為食,其羽毛浸在酒中,酒即成毒,後來泛指毒藥。

    據《南史·王彧傳》,宋明帝病情臨危時,考慮到皇後是王彧之妹,将于自己死後臨朝,而已官至中書監、尚書左仆射、揚州刺史的王彧自然會升任宰相。

    他擔心王彧名望太高、權威太重,将來不能輔佐幼主,于是派人對王彧說:“朕不謂卿有罪,然吾不能獨死,請子先之。

    ”又下手诏,說:“與卿周旋,欲全卿門戶,故有此處分。

    ”敕書送到時,王彧正和賓客下棋,看完之後,就把敕書壓在棋局下,繼續下棋。

    一局下完後,王彧把棋子收好,慢慢地說:“奉敕見賜以死。

    ”于是把敕書拿給賓客看。

    鸩酒送來後,門客焦度将酒潑在地上,勸王彧造反。

    王彧回答道:“知卿至心,若見念者,為我百口計。

    ”于是親手寫好答敕的啟事,酌酒對賓客說:“此酒不可相勸。

    ”遂飲下毒酒而死。

     ④茅焦伏烹:茅焦,戰國末期的辯士。

    據《說苑·正谏》,秦始皇的母親和寵臣嫪毐通奸,事發後秦始皇處死了很多人,把太後遷徙到萯陽宮,并下令:“敢以太後事谏者,戮而殺之!”前後因勸谏被處死的有二十七人。

    這時齊人茅焦又來進谏,秦始皇非常憤怒,有意烹殺茅焦。

    茅焦見到秦始皇,問道:“臣聞之,夫有生者不諱死,有國者不諱亡。

    諱死者不可以得生,諱亡者不可以得存。

    死生存亡,聖主所欲急聞也,不審陛下欲聞之?”秦始皇問道:“何謂也?”茅焦又反問:“陛下有狂悖之行,陛下不自知邪?”秦始皇說:“何等也?願聞之。

    ”于是茅焦說:“陛下車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撲兩弟,有不慈之名;遷母萯陽宮,有不孝之行;從蒺藜于谏士,有桀纣之治。

    今天下聞之,盡瓦解無向秦者,臣竊恐秦亡,為陛下危之。

    所言已畢,乞行就質。

    ”說罷解衣伏質,等待處死。

    秦始皇急忙從殿上下來,拉起茅焦,封他為上卿,又親自到萯陽宮接回太後。

    按,《說苑》說“就質”“伏質”,“質”是古代腰斬犯人用的砧座,可見“伏烹”之說不确,或因前文雲秦始皇欲烹茅焦而誤。

     【譯文】 李平心機很重,故鄉南陽郡的人說他“腹中有鱗甲”;衛侯因為苟變曾在收稅時吃過納稅百姓兩個雞蛋,不願任用他,子思批評衛侯“以二卵棄幹城之将”。

    王彧被宋明帝賜死,鎮定自若,自作答啟,飲鸩而亡;茅焦就流放太後之事勸谏秦始皇之後,解衣等候處死,秦始皇不但回心轉意,赦免了他,反而封他為上卿。

     許丞耳重①,丁掾目盲②。

    傭書德潤③,賣蔔君平④。

     【注釋】 ①許丞耳重:許丞,姓許的縣丞,漢代郡縣皆有縣丞,作為太守、縣令(縣長)的副職,此處的“許丞”應該是一位縣丞。

    耳重,聽覺遲鈍、失真。

    據《漢書·循吏傳》,黃霸做颍川太守時,力行教化,以誅殺懲罰作為次要手段,盡量保全長吏(漢代稱秩四百石至二百石的官吏為長吏,秩百石及以下的官吏為少吏。

    縣丞、縣尉屬于長吏階層)。

    有一位姓許的縣丞年老,聽不清人說話,督郵請求把他罷免,黃霸說:“許丞廉吏,雖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頗重聽,何傷?且善助之,毋失賢者意。

    ”有人問他為何這樣,黃霸說:“數易長吏,送故迎新之費及奸吏緣絕簿書盜财物,公私耗費甚多,皆當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賢,或不如其故,徒相益為亂。

    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 ②丁掾(yuàn)目盲:丁掾,即丁儀(?-220),東漢末人,曾任曹操的掾屬,故名。

    據《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注引《魏略》,丁儀是曹操故友丁沖的兒子。

    丁沖對曹操掌控朝政曾起過很大作用,曹操很感念他。

    後來丁沖去世,曹操聽說丁儀有才德,雖然未曾見面,但也起了把女兒嫁給他的念頭,與兒子曹丕商議。

    曹丕說:“女人觀貌,而正禮(丁儀字)目不便,誠恐愛女未必悅也。

    以為不如與伏波(即夏侯惇,時任伏波将軍)子楙。

    ”曹操就沒有堅持。

    後來,曹操征辟丁儀作掾屬,和他交談幾次後,見他談論事情明快而富有才能,非常贊賞,說:“丁掾,好士也,即使其兩目盲,尚當與女,何況但眇(眇,一目失明)?是吾兒誤我。

    ” ③傭書德潤:傭書,替人抄書,并收取報酬。

    德潤,即阚(kàn)澤,字德潤,三國時孫吳官員。

    據《三國志·吳書·阚澤傳》,阚澤家族累世都是農夫,到阚澤才開始好學。

    他家境窮困,沒有錢财買書,于是去替人抄書。

    他抄一遍雇主要抄的書,自己也就将這些書通讀過一遍了。

    之後阚澤尋找老師講論經術,廣讀群書,兼通曆數之學,由此獲得了很大的名氣。

     ④賣蔔君平:君平,即嚴遵,字君平,西漢後期的著名隐士、學者。

    據《漢書·王貢兩龔鮑傳序》,蜀郡人嚴君平以在成都市中為人蔔筮為生,他認為:“蔔筮者賤業,而可以惠衆人。

    有邪惡非正之問,則依蓍龜為言利害。

    與人子言依于孝,與人弟言依于順,與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勢導之以善,從吾言者,已過半矣。

    ”嚴君平每日隻給幾人占蔔,賺得百錢能夠自給,就閉市下簾,傳授《老子》。

    其人博覽群書,對學問無不通曉,依照老子、莊周(按,《漢書》稱“嚴周”,蓋避漢明帝劉莊之諱)的思想,著書十餘萬言。

    嚴君平始終隐居不肯做官,到九十多歲才去世,蜀人愛敬之,哪怕到了班固撰著《漢書》的時代(按,已經是嚴君平去世數十年後),也仍然稱贊他。

     【譯文】 黃霸做颍川太守時,縣丞許某因年老而聽覺遲鈍,督郵建議将其罷免,黃霸認為此人廉潔,年紀雖大,行動尚便,僅僅聽力不好,沒有大礙,而将其罷免後,新來官吏未必比他更好,迎接新官又要花費錢财,不如一仍其舊,于是拒絕了建議;曹操有意招丁儀為婿,曹丕因丁儀一目失明,勸阻了曹操,後來曹操辟丁儀為掾屬,與他談話,非常欣賞,認為以丁儀的才識,哪怕雙目失明,也值得将女兒嫁給他。

    阚澤家貧好學,為得到讀書的機會,就接受雇傭,為人抄書,借抄寫的機會來讀書,後來終于因博覽群書而成名;嚴君平在成都市上賣蔔,每日隻占幾卦,賺到足以糊口的錢,就收起卦攤,講授《老子》,始終隐居不肯做官,蜀人都很敬重他。

     馬當王勃①,牛渚袁宏②。

    談天鄒衍③,稽古桓榮④。

     【注釋】 ①馬當王勃:馬當,山名。

    在今江西彭澤,北臨長江。

    以山形似馬,故名。

    王勃,唐代詩人。

    據《類說》引《摭遺》,王勃路過馬當,夢見水神對他說:“來日滕王閣作記,子可構之,垂名後世。

    ”王勃說:“此去洪州(今江西南昌)六七百裡,今晚,安可至也?”水神說:“吾助汝清風一席。

    中源水府,吾主此祠。

    ”于是王勃登舟張帆,次日天還沒亮,王勃的船就抵達了洪州,拜見洪州都督閻公,閻公請王勃作《滕王閣記》,贈以缣帛百匹。

    王勃回船時,又遇到馬當水神,水神預言他“終不貴”,又囑托王勃路過長蘆時,以紙錢十萬代償博債,就慢慢地消失了。

     ②牛渚(zhǔ)袁宏:牛渚,地名。

    在今安徽馬鞍山,即采石矶。

    袁宏,東晉文學家、史學家。

    據《晉書·文苑傳》,袁宏年輕時家貧,為人運租維持生活。

    謝尚鎮守牛渚,秋夜乘月,率左右微服遊江,恰遇袁宏在船中吟誦自作的《詠史詩》,聲音清朗,文辭又藻麗出衆,謝尚停下聽了很久,又派人去詢問,回報說:“是袁臨汝郎(袁宏之父袁勖生前任臨汝令,故稱)誦詩。

    ”謝尚就邀袁宏到自己的船上閑談,通宵不寐,此後袁宏的名聲就越來越大了。

    按,《世說新語·文學》所載袁宏為謝尚所賞事,與《晉書》情節略似,而細節偶有不同,可參看。

     ③談天鄒衍:談天,談論天道。

    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鄒衍談論天道,迂遠廣大而善辯,被齊人稱為“談天衍”。

    按,鄒衍是戰國時期陰陽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荀卿列傳》說:“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聖之篇十餘萬言。

    其語闳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

    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并世盛衰,因載其禨祥度制,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谷禽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

    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

    ……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耳。

    王公大人初見其術,懼然顧化,其後不能行之。

    ”可見鄒衍的學說是以談論天道陰陽、海外奇聞的方式,倡導仁義、節儉、君臣父子上下之禮,能悚王公大人之聽聞,但無所施用,故時人謂之“談天”。

     ④稽(jī)古桓榮:稽古,考察古事,《尚書》各篇常用“曰若稽古”開頭。

    桓榮,東漢官員、學者。

    據《後漢書·桓榮傳》,桓榮為漢光武帝講《尚書》,受到認可,遂被任命為議郎,命他為太子(即未來的漢明帝)講說《尚書》,後來又任命他為《歐陽》博士(按,漢代設立五經博士,東漢定員十四人,各負責向弟子講授一派經說,國有疑事,則承問對。

    《歐陽》博士,即講授《歐陽尚書》一派經說的博士)。

    建武二十八年(52),光武帝為太子選任太傅、少傅,指定桓榮任太子少傅,賜給他辎車、乘馬。

    桓榮召來儒生,舉行盛大的集會,将自己受賜的車馬、印绶陳列展示,說:“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後來桓榮升任太常,漢明帝即位後,臨太學行辟雍禮,以桓榮為五更,封關内侯,邑五千戶。

    桓榮的子孫世習經學,門下出過多位公卿大臣,桓郁(桓榮子)、桓焉(桓榮孫)兩代還獲選為天子講授經義,桓氏由此成為東漢一朝著名的儒學世家。

     【譯文】 王勃得馬當神之助,乘風一夜從馬當山航行至六七百裡外的洪州,得以拜見洪州都督閻公,為滕王閣作記,得缣百匹;袁宏在牛渚吟詩,恰遇謝尚率衆夜遊江上,聽到他的吟誦,邀至舟中,徹夜長談,從此遂得盛名。

    鄒衍以談論天道陰陽的方式向王公大人講說仁義、禮教,其說宏大迂遠、廣博善辯,齊人号之為“談天衍”;桓榮被漢光武帝選中,入授太子《尚書》,後升任太子少傅,召集儒生大會,陳列車馬、印绶,宣稱:“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

    ” 岐曾販餅①,平得分羹②。

    卧床逸少③,升座延明④。

     【注釋】 ①岐(qí)曾販餅:岐,即趙岐(?-201),東漢學者、官員。

    據《三國志·魏書·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裴注引《魏略·勇俠傳》,趙岐因得罪大宦官唐衡,逃亡于民間,隐姓埋名,在北海以賣胡餅為生。

    北海人孫賓碩當時年方二十多歲,乘着牛車,帶着幾個騎着馬的侍從進入集市,見到趙岐,懷疑他不是一般人,就問他:“自有餅邪,販之邪?”趙岐回答道:“販之。

    ”孫賓碩又問:“買幾錢?賣幾錢?”趙岐回答:“買三十,賣亦三十。

    ”孫賓碩說:“視處士之望,非似賣餅者,殆有故!”于是就打開車的後門,命兩名侍從下馬,扶趙岐上車。

    趙岐以為遇到了唐氏的耳目,面容失色。

    孫賓碩關閉車門,放下車帷,對趙岐說:“視處士狀貌,既非販餅者,加今面色變動,即不有重怨,則當亡命。

    我北海孫賓碩也,阖門百口,又有百歲老母在堂,勢能相度者也,終不相負,必語我以實。

    ”趙岐如實向孫賓碩說明自己的來曆,孫賓碩便載着趙岐回到家,停車在門外,對老母說:“今日出,得死友在外,當來入拜。

    ”于是請趙岐進門,殺牛設酒招待他,過了幾天,又把趙岐安排到田莊上,藏在夾壁牆裡面,如是數年。

    等到唐衡死去,趙岐才從孫賓碩家中離開,回到本郡。

    按,《後漢書·趙岐傳》亦記此事,本末略同,唯“孫賓碩”作“孫賓石”,并載孫氏本名為“孫嵩”,為安丘縣(今山東安丘)人。

     ②平得分羹:平,即鄭平,唐代人。

    據《太平禦覽·飲食部十九·羹》引《明皇雜錄》,唐玄宗時,宰相李林甫的女婿鄭平任戶部員外郎,曾經與李林甫同住。

    一天,李林甫到鄭平所住的院中去看望女兒,鄭平正在用栉篦頭發,見嶽父來,趕忙退避。

    李林甫堅決地攔住他,見鄭平須發都白了,就對他說:“上當賜甘露羹,郎其食之,縱當華皓,必當鬒黑。

    ”第二天,果然有宮内的使者到李林甫家賞賜食物,其中有甘露羹。

    李林甫把甘露羹給女婿吃掉,鄭平的須發果然都變黑了。

     ③卧床逸少:逸少,即王羲之,字逸少,東晉名士、官員,著名書法家。

    據《世說新語·雅量》,太尉郗鑒鎮守京口(今江蘇鎮江)時,派門生(按,所謂門生,最初指在學者門下受業的非親傳弟子,到魏晉時期,也指高官顯貴、豪強大族門下的依附人口,這裡是後一種含義)到王導家送信,想從王氏子弟中找一個女婿。

    王導說:“君往東廂,任意選之。

    ”門生回去向郗鑒報告說:“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鹹自矜持。

    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卧,如不聞。

    ”郗鑒說:“正此好!”詢問之後,知道是王羲之,于是就選他做了女婿。

     ④升座延明:延明,即劉昞,字延明,北魏學者。

    據《魏書·劉昞傳》,劉昞十四歲時跟着郭瑀學習,當時郭瑀門下有五百多個學生,通曉經業的也有八十多人。

    郭瑀有個女兒剛剛及笄,他想要為女兒精心挑選一個佳偶,有意于劉昞。

    于是在自己講課的座前特設一席,對弟子們說:“吾有一女,年向成長,欲覓一快女婿。

    誰坐此席者,吾當婚焉。

    ”劉昞抖抖衣服,走到席上坐下,神态肅然,說:“向聞先生欲求快女婿,昞其人也。

    ”郭瑀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譯文】 趙岐得罪宦官唐衡,隐名逃難到北海市上賣餅,被孫賓碩發現非同常人,于是将他藏匿在家中,直到唐衡死去,才讓趙岐回到家鄉;鄭平須發早白,嶽父李林甫将唐玄宗賞賜的甘露羹給他吃掉,之後很快就須發轉黑。

    郗鑒派人到王導家尋求佳婿,王家子弟聞訊都很矜持,唯獨王羲之露出肚子躺在床上,恍若無事,郗鑒得知後,就把女兒嫁給了他;劉昞在老師郭瑀門下學習時,郭瑀為女兒擇婿,特設一席于座前,問誰願來坐,将以女妻之,劉昞上前坐下,遂與郭瑀的女兒成婚。

     王勃心織①,賈逵舌耕②。

    懸河郭子③,緩頰郦生④。

     【注釋】 ①王勃心織:心織,用心織布。

    據《雲仙雜記》轉引《翰林盛事》,王勃所到之處,很多人都請他寫文章,送來的金銀布帛堆積如山,有人形容王勃是“心織筆耕”,說他寫文章就像常人耕織一樣,可以獲利。

    按,《雲仙雜記》引《翰林盛事》,自注出《北裡志》,今《北裡志》尚存,所記皆晚唐長安平康坊中妓家轶事,偶及中晚唐文人在平康坊中的行事,如王勃撰文取金之事,既不見于今書,亦不類本書佚文。

    《記纂淵海·名譽部·晞慕》亦引此事,雲出李肇《翰林志》,然《翰林志》今亦存世,所記皆翰林故事,王勃固未嘗居翰林,則出處似亦有誤。

    《翰林盛事》今已不存,《直齋書錄解題·典故類》著錄此書,雲:“唐剡尉常山張著、處晦撰,紀儒臣盛事,自武德中迄于天寶,首載張文成七登科者,即著之祖也。

    ”此則大概為王勃轶事所出。

    蓋《雲仙雜》各條後所注出處大抵皆僞,本條雲出《北裡志》亦然,而條目正文雲出《翰林盛事》,則是以虛虛實實之法略存實錄,亦文人故弄狡狯之一種。

    《記纂淵海》雲出《翰林志》者,則或因《翰林志》與《翰林盛事》名近而誤,與《雲仙雜記》之有意作僞不同。

     ②賈逵(kuí)舌耕:賈逵(30-101),東漢著名學者。

    舌耕,靠教學生活,如同以舌耕田。

    據《拾遺記》,賈逵幼年時,姐姐經常抱着他聽隔壁讀書。

    到十歲時,賈逵已能默誦六經,自言“萬不遺一”,于是剝桑樹皮為紙抄錄六經文字,或寫在門扉、屏風上,且誦且記,隻用一年時間,就把經籍整體抄錄誦讀了一遍。

    鄉人看到他誦寫六經如此敏速,都說這是自古以來無與倫比的。

    此後,有人不遠萬裡來向賈逵求學,還有人背着襁褓之中的子孫登門問學,都住在賈家門側,賈逵向他們口授經文,贈獻的粟米堆滿了倉庫。

    于是有人說:“賈逵非力耕所得,誦經口倦,世所謂舌耕也。

    ”按,據《後漢書》本傳,賈逵之父賈徽是兩漢之交的大儒,“從劉歆受《左氏春秋》,兼習《國語》《周官》,又受《古文尚書》于塗恽,學《毛詩》于謝曼卿,作《左氏條例》二十一篇”,賈逵“悉傳父業,弱冠能誦《左氏傳》及五經本文,以《大夏侯尚書》教授,雖為古學,兼通五家《谷梁》之說”,據此,則賈逵之學蓋傳自其父,而又廣學增益之。

    本傳又說賈逵“自為兒童,常在太學,不通人間事。

    身長八尺二寸,諸儒為之語曰:‘問事不休賈長頭’”。

    則賈逵蓋自幼常向太學諸儒問學,故能兼通其父所未習的《大夏侯尚書》《谷梁傳》等經,此亦非其姊抱聽鄰家讀書所能得。

     ③懸河郭子:懸河,形容說話快且内容多,即所謂“口若懸河”。

    郭子,即郭象。

    據《世說新語·賞譽》,郭象擅長清談,能講說《莊子》《老子》,王衍說:“郭子玄(按,即郭象,字子玄)語議如懸河寫(按,同‘瀉’)水,注而不竭。

    ”又據《北堂書鈔·藝文部四·談講十三》引《語林》,王衍問孫綽:“郭象何如人?”孫綽答道:“其辭清雅,奕奕有餘,吐章陳文,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與《世說》所載内容近似,而評者不同。

    按,王衍死時,孫綽尚未生,則《語林》所載必虛,《世說》以為王衍自評郭象,庶幾近之。

     ④緩頰(jiá)郦生:緩頰,婉言勸解。

    郦生,即郦食其,秦末辯士。

    據《史記·魏豹彭越列傳》,楚漢戰争時期,魏豹(按,魏豹本是魏國公子,其兄魏咎在反秦起義中被推為魏王,死後魏豹繼位。

    項羽分封諸侯時,将魏國徙封于河東,定都平陽)從劉邦攻項羽,兵敗于彭城。

    漢兵退到荥陽(今河南荥陽),魏豹請求回家去探望生病的母親,抵達平陽後,就派人隔斷黃河渡口(按,即蒲坂、蒲津,在今陝西大荔東,是晉陝兩省之間的重要通道,後世設有臨晉關),背叛了漢王。

    劉邦聽說魏豹反叛,考慮到此時的主要敵人是東面的楚軍,無暇分兵攻打魏豹,于是對郦生說:“緩頰往說魏豹,能下之,吾以萬戶封若。

    ”郦生遵命前往,試圖說服魏豹,魏豹答道:“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耳。

    今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群臣如罵奴耳,非有上下禮節也,吾不忍複見也。

    ”于是劉邦派遣韓信攻魏,在河東擒獲魏豹,把他送到荥陽,以其國為郡。

    後來劉邦命魏豹守荥陽,楚兵圍攻荥陽,局勢緊張,漢軍主将禦史大夫周苛認為魏豹不可信,遂将他處死。

     【譯文】 王勃應約為人作文,所得金帛堆積如山,被稱為“心織筆耕”;賈逵口授門徒經文,衆人贈獻的粟米堆滿倉庫,世人謂之“舌耕”。

    郭象善言《莊》《老》,王衍稱贊他“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魏豹叛漢,劉邦命郦食其去婉言勸說他重新歸附,但被魏豹拒絕。

     書成鳳尾①,畫點龍睛②。

    功臣圖閣③,學士登瀛④。

     【注釋】 ①書成鳳尾:鳳尾,即鳳尾諾,南朝時一種藝術化的簽名字體。

    據《南史·齊高帝諸子傳下》,江夏王蕭鋒是齊高帝蕭道成的第十二子,劉宋後廢帝劉昱強奪其母張氏,又想殺死蕭鋒,蕭道成害怕兒子被害,就将他暗中送到張家養育。

    蕭鋒當時四歲,性情方整,喜好習練書法,張家沒有紙,就在井欄上練字,井欄寫滿了,就用水洗掉再寫,如此數月。

    五歲時,蕭道成讓他學畫鳳尾諾,蕭鋒不但很快學會,而且寫得非常漂亮。

    蕭道成非常高興,賜給兒子玉骐麟,說:“骐麟賞鳳尾矣。

    ”按,漢晉時稱在文書上簽字為“畫諾”,後來逐漸藝術化,以美觀為要,故蕭道成使其子自幼即學畫鳳尾諾。

    而此類畫諾字體進一步演化,即為藝術感更加濃厚的花押,如唐代韋陟的“五朵雲”之類。

     ②畫點龍睛:據《曆代名畫記》,梁人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牆上畫了四條白龍,沒有點上眼睛,常說:“點睛即飛去。

    ”人們認為其說妄誕,一定要張僧繇點上。

    張僧繇點了其中兩條,過了片刻,雷電擊破牆壁,兩條龍乘雲飛騰上天,沒點眼睛的那兩條白龍則還在安樂寺牆上。

    又載孫吳畫家曹不興曾畫青溪龍,張僧繇見到後頗為鄙視,為其增益筆觸,畫之于龍泉亭,後來雷震龍泉亭,畫有龍形的亭壁不翼而飛,時人方知張氏畫藝神妙。

    按,張彥遠記張僧繇畫龍轶事,并稱其畫“所有靈感,不可具記”,固然失之于好奇,但就六朝隋唐時期畫壇而言,張氏的藝術水平确實已經居于同時人的前列。

    張彥遠《曆代名畫記》将他列于“上品中”(最高的“上品上”隻有王廙、顧恺之、陸探微三人),并引李嗣真評語雲:“顧陸已往,郁為冠冕,盛稱後葉,獨有僧繇。

    今之學者,望其塵躅,如周孔焉。

    ……骨氣奇偉,師模宏遠,豈唯六法精備,實亦萬類皆妙。

    千變萬化,詭狀殊形,經諸目,運諸掌,得之心,應之手。

    意者天降聖人,為後生則,何以制作之妙,拟于陰陽者乎?”又記吳道子被時人稱為“僧繇後身”,這都反映了張僧繇的藝術水平之高。

     ③功臣圖閣:閣,即淩煙閣,唐代皇宮中的建築。

    據《舊唐書·太宗紀下》,貞觀十七年(643)正月戊申,唐太宗命畫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等勳臣二十四人于淩煙閣。

    又據《唐大诏令集·錄勳》所載《圖功臣像于淩煙閣诏》,獲得“圖形淩煙閣”殊遇的二十四位功臣分别是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恭、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瑾、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世勣、秦叔寶(《舊唐書·長孫無忌傳》同)。

    據《舊唐書·閻立本傳》,為上述功臣畫像的畫師是唐初著名畫家、在唐高宗時官至宰相的閻立本。

     ④學士登瀛:瀛,即瀛洲,傳說中的神山,見《列子·湯問》。

    據《舊唐書·褚亮傳》,唐高祖時期,秦王李世民平定各地割據勢力之後,留意儒學,在城西建文學館,以待四方文士,以幕僚杜如晦、房玄齡、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顔相時、蘇勖、于志甯、蘇世長、薛收、李守素、陸德明、孔穎達、蓋文達、許敬宗等十八人,并兼本官為文學館學士,薛收去世後,又補入劉孝孫。

    後來,李世民命人為十八學士畫像,題其名字、爵裡于其上,又命褚亮為畫像作贊,号為《十八學士寫真圖》,藏之于書府(按,指收藏圖籍的府庫),以示尊禮賢才。

    諸學士都特别供給珍膳,分成三批,輪番在閣下值宿,李世民有空時則引之入見,談論經史。

    得以入館者,皆為時人所傾慕,謂之“登瀛洲”。

     【譯文】 齊高帝蕭道成讓五歲的兒子蕭鋒學畫鳳尾諾,很快就學會,遂以玉骐麟賜之,說“骐麟賞鳳尾”;張僧繇畫四龍于安樂寺壁,不為之點睛,稱“點睛即飛去”。

    後來有人讓他為龍畫上眼睛,有眼的兩龍果然飛去。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命為功臣二十四人畫像,陳列在淩煙閣;李世民尚為秦王時,設文學館以待文學之士,以幕僚十八人兼任學士,為他們畫像作贊,多方禮遇,時人謂之“登瀛洲”。

     盧攜貌醜①,衛玠神清②。

    非熊再世③,圓澤三生④。

     【注釋】 ①盧攜貌醜:盧攜(?-880),唐代大臣,曾任宰相。

    據《北夢瑣言》,唐宣宗大中初年,盧攜參加進士科的考試,其貌不揚,語音也不标準,自呼其名時,還把“攜”念成“彗”,犯了短舌的毛病。

    京兆韋氏子弟都很看不起他,隻有韋岫說:“盧雖人物甚陋,觀其文章有首尾,斯人也,以是蔔之,他日必為大用乎?”後來盧攜果然考中進士,最終官至宰相,韋岫受他提拔,被任用為福建觀察使。

    韋家諸弟從前嘲諷盧攜,此時盧攜對他們也毫無情分可言,都未加以提拔。

    按,依白一平的拟音成果,唐宋時期,“攜”和“彗”兩字的發音隻差一個韻尾的輔音,故《北夢瑣言》說盧攜“短舌”。

     ②衛玠(jiè)神清:衛玠(286-312),西晉人,著名美男子。

    神清,神韻清雅。

    據《世說新語·品藻》“劉丹陽、王長史在瓦官寺集”條劉孝标注引《江左名士傳》,劉惔評論杜乂與衛玠的容姿,說:“弘治膚清,叔寶神清。

    ”時人以為知言。

    按,衛玠字叔寶。

    杜乂膚若凝脂,在東晉前期也以秀美著稱,可參看前“弘治凝脂”條。

    同條劉孝标注又注引《玠别傳》,稱晉穆帝永和年間,劉惔和謝尚商略中朝(按,東晉時稱西晉為中朝)人物,有人問:“杜弘治可方衛洗馬(衛玠曾官太子洗馬)不?”謝尚答道:“安得比!其間可容數人。

    ”唐初修《晉書》,史臣遂取《玠别傳》與《江左名士傳》的兩段記載,糅合為一,入《衛玠傳》。

     ③非熊再世:非熊,即顧非熊,唐代詩人。

    據《酉陽雜俎·冥迹》,顧況有一子去世,時年十七。

    其子的靈魂遊蕩,恍惚如夢,始終不離自家。

    顧況哀痛不已,于是邊哭邊吟詩道:“老人喪一子,日暮泣成血。

    心逐斷猿驚,迹随飛鳥滅。

    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時别。

    ”其子的靈魂聽到後非常悲痛,于是發誓:“忽若作人,當再為顧家子。

    ”過了幾天,兒子的靈魂就像被人拘走一樣,忽然到了一個地方,有一個像是縣吏的人斷案,命他托生在顧家,後來就又什麼都不知道了。

    此後再次清醒,睜眼看到屋宇都是熟悉的,兄弟親人都在身邊,隻是不能說話。

    這是他生下來的時候,此後又把這些事情都忘掉了。

    到七歲時,他的哥哥在嬉鬧中打了他,他忽然說:“我是爾兄,何故批我。

    ”全家都很驚訝,于是他才把前生的事情說出來,一件件都說得很對,弟妹的小名也都能叫出來,大家這才相信果然有像羊祜一樣的事情(按,羊祜事,見前“羊祜探環”條)。

    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顧非熊,《酉陽雜俎》的作者段成式曾向他詢問此事,顧非熊流着淚,親自對他訴說了前後情由。

     ④圓澤三生:圓澤,唐代僧人。

    三生,佛教用語,即前生、今生、來生,今杭州三天竺寺後山有三生石,系由圓澤轶事附會而來。

    蘇轼有《僧圓澤傳》,記洛陽有惠林寺,本是光祿卿李憕的住宅,李憕在安史之亂中殉難,其子李源不仕不娶不食肉,長居寺中,與寺僧圓澤為友。

    兩人相約同遊青城、峨眉,李源想要自荊州入蜀,圓澤主張從長安入蜀,李源說:“吾已絕世事,豈可複道京師哉!”圓澤默然久之,遂從李源之意。

    兩人行經南浦,見有婦人背着罐子在江邊汲水,圓澤望之流淚,說:“吾不欲由此者,為是也。

    ”李源驚問,圓澤解釋道:“婦人姓王氏,吾當為之子。

    孕三歲矣,吾不來,故不得乳。

    今既見,無可逃者。

    公當以符咒助我速生。

    三日浴兒時,願公臨我,以笑為信。

    後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當與公相見。

    ”到晚間,果然圓澤去世,而婦人生子。

    三天後,李源去看望新生兒,孩子見之一笑。

    又過了十三年,李源往赴圓澤之約,到葛洪川畔,聽到有牧童敲着牛角唱歌:“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

    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

    ”李源呼問:“澤公健否?”牧童答道:“李公真信士。

    然俗緣未盡,慎勿相近。

    惟勤修不堕,乃複相見。

    ”又唱道:“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

    吳越山川尋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

    ”此後便不知去向了。

    按,此事初見《太平廣記·悟前生一》引《甘澤謠》,唯“圓澤”作“圓觀”。

    蘇轼嫌其文冗贅,改寫為《僧圓澤傳》,又有“一悟鏡空老,始知圓澤賢”“欲向錢塘訪圓澤,葛洪川畔待秋深”的詩句。

    因蘇轼文名鼎盛,後之詩文、小說,乃至禅僧語錄多從作“圓澤”,而《甘澤謠》之“圓觀”反不為人所知。

     【譯文】 盧攜相貌醜陋,京兆韋氏子弟多看不起他,隻有韋岫認為他雖其貌不揚,但文章寫得好,将來必成大器,後來盧攜果然官至宰相;衛玠容貌秀美,劉惔認為他的姿貌尚在東晉前期著名美男子杜乂之上,其清雅深入神韻。

    顧非熊自言前世也為顧況之子,去世後看到父親悲痛,故發誓要再生于顧家,果然如願以償;僧人圓澤自知來世要托生于王氏女子腹中,與好友李源約定在三日洗兒時,以及十三年後兩度相見,後果如言履約。

     安期東渡①,潘嶽西征②。

    志和耽釣③,宗儀辍耕④。

     【注釋】 ①安期東渡:安期,即王承,字安期,晉代官員、名士。

    據《晉書·王承傳》,王承自東海太守(東海,漢晉郡國名。

    西晉中期以後,轄今山東臨沂市一部、江蘇連雲港市大部,治今山東郯城)棄官而去,東行渡江。

    當時南行路上常有阻滞,人人都很害怕,王承每遇艱險,都非常鎮靜,即使是家人、親信,也看不到他表露情緒。

    抵達下邳(漢晉郡國名。

    轄今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淮安市各一部,治今江蘇睢甯下邳古城)之後,王承登山北望,說:“人言愁,我始欲愁矣。

    ”按,永嘉五年(311),控制朝政五年的東海王司馬越去世,太尉王衍決策秘不發喪,推襄陽王司馬範為大将軍,欲率司馬越所部大軍回師東海,在苦縣甯平城(在今河南鄲城)被石勒打敗,全軍覆沒。

    同年,受司馬越委任出鎮下邳的徐州刺史裴盾也為劉聰部将趙固所殺。

    王承棄官南下,當在甯平覆師之後,裴盾被殺之前。

    從東海到下邳,路途雖不甚遙遠,但王承在旅程中必然目睹種種亂象。

    到下邳後,他應該已經認識到西晉在徐州的統治力量迅速解體的現實(按,裴盾在徐州不得人心,嗣後趙固來攻時,所部文武“不堪苛政,悉皆散走”),遂于登山北望之際,難以自抑地發出慨歎。

    又按,王承自東海郡治郯縣至下邳,其實是向西南方向行進,從下邳到建邺(今江蘇南京)的旅程才是“東渡”。

    從這一點看,王承從東海經下邳到建邺,實際是繞了遠路。

    由此推測,其棄郡南行,本意或許不在渡江,而是欲就裴盾于徐州,到下邳後發現此處不可甯居,才選擇了繼續轉至建邺。

     ②潘嶽西征:潘嶽(?-300),西晉文學家。

    西征,向西遠行。

    按,在古漢語中,“征”有遠行的含義,故遠行的遊子又稱“征客”,能夠遠飛的鳥又稱“征鳥”。

    晉惠帝元康二年(292),潘嶽被任命為長安令,從京城洛陽出外,西赴長安上任,作《西征賦》。

    他在賦中曆述一路上所見古迹,通過歌頌前代明君賢臣、貶斥昏暴之徒的方式,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感慨。

    按,太熙元年(290),晉武帝去世,太子司馬衷繼位,是為惠帝,改元永熙。

    次年正月,改元永平。

    三月,殺受武帝遺命輔政的太傅楊駿及同黨,皆夷族,改元元康。

    潘嶽時為太傅主簿,險些被牽連處死,幸而有人為他說情,才僅被免官,逾年複起,任長安令。

    他在《西征賦》的開篇感歎楊駿不能明哲保身,終遭隕滅之禍,且于後文抨擊西漢晚期貴盛的外戚王氏,提出“積德延祚,莫二其一”的觀點,均可視為對楊駿被誅一事做出的反應。

     ③志和耽釣:志和,即張志和,唐代隐士。

    耽,沉溺于。

    據顔真卿所作《浪迹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張志和十六歲到太學學習,曾以明經及第,并向唐肅宗獻策。

    肅宗對他深為賞識,命他待诏翰林,後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因事被貶為南浦尉。

    後來朝廷想要量移其官(按,唐宋時官員被貶後,經一定的年頭,可以酌情轉遷離京城較近,或品秩較高的官職,稱為量移。

    如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後,徙任忠州刺史,作詩雲:“流落多年應是命,量移遠郡未成官。

    ”即量移之實例),他不願赴任,請求回到家鄉,及至父母去世後,就不再有做官的想法,于是駕扁舟、垂釣絲,往來于三江五湖之中,自稱“煙波釣徒”。

    顔真卿又說,垂釣之時,張志和往往不設釣餌,蓋其意不在得魚。

    據此,則《龍文鞭影》的作者說張志和“耽釣”,恐怕并不完全準确。

     ④宗儀辍耕:宗儀,即陶宗儀,元代人。

    辍耕,停止耕田。

    據孫作所作《南村辍耕錄》的序言,陶宗儀在耕種之餘,常随身攜帶筆硯。

    他有時停下耕田,在田邊樹下休息,抱膝而嘯,鼓腹而歌,想起重要的事情來,就摘下樹葉寫在上面,用一個破盎(按,盎是一種腹大口小的瓦罐)裝着,離開時就将盎埋在樹根下面。

    如此十年,積攢了十幾盎。

    一天,陶宗儀忽然命人将盎全部取出來,把記下的内容整理成一部三十卷的書,取名為《南村辍耕錄》。

    按,孫作,字大雅,元明之際詩文家,元末曾避亂于松江(今上海),而陶宗儀青年時入贅于松江的一個官員家庭,故兩人得以結識為友。

     【譯文】 王承自東海太守任上,棄郡東渡,一路雖遇艱險,都保持鎮靜,行至下邳後,反而歎息道“我始欲愁矣”;潘嶽被任命為長安令,從洛陽出發,西行赴任,将自己一路所見古迹和自身感想寫入《西征賦》。

    張志和辭去官職回到家鄉,乘舟遊曆于三江五湖之中,平時以釣魚自娛,自号“煙波釣徒”;陶宗儀在耕種時,也不忘随身攜帶筆硯,想起什麼就記在樹葉上,藏于罐中,十年之後,他将這些内容整理成書,名為《南村辍耕錄》。

     衛鞅行詐①,羊祜推誠②。

    林宗傾粥③,文季争羹④。

     【注釋】 ①衛鞅行詐:衛鞅,即商鞅,因是衛國國君的後裔,故時人稱之為衛鞅、公孫鞅,後因秦孝公将商於之地封給他,才又被稱為商鞅。

    據《史記·商君列傳》,齊、魏馬陵之戰後,衛鞅向秦孝公陳說攻魏的必要性,秦孝公以為然,使衛鞅率軍伐魏,魏命公子卬率軍抵禦。

    兩軍相持,衛鞅給公子卬寫信詐言:“吾始與公子歡(按,指兩人舊日曾是好友),今俱為兩國将,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

    ”公子卬相信了,與衛鞅會盟,之後又一同宴飲。

    衛鞅埋伏下甲士,在宴席上劫持了公子卬,随即大破魏軍而歸。

    魏國連續被齊、秦兩國打敗,國内空虛,不得已割河西之地獻給秦國,随即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

    按,衛鞅年輕時是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後以魏王不用,始入秦,故他能與公子卬有舊交。

     ②羊祜推誠:推誠,以誠待人。

    據《晉書·羊祜傳》,晉武帝有滅吳之志,命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

    羊祜到荊州後,廣布恩信于江漢,吳人有之前歸降、後又想回去的,都聽任他們回到吳國。

    他每與吳人交戰,都事先約定交戰的時間,不搞偷襲;将帥有想進獻詭謀奇計的,羊祜就給他們喝醇酒,讓他們在說出計策之前先喝醉。

    有人擄掠了吳國的兩個孩子,羊祜下令将孩子歸還吳人,後來兩個孩子的父親都率部來降。

    吳将率軍侵晉,被晉軍斬殺的,羊祜為其厚加殡殓,将遺體送還其子弟;被生擒的,則釋而不殺。

    羊祜出兵在吳境中行軍,如果割了吳人的谷子充作軍糧,都按照價值送去絹作為賠償。

    每當在江漢之間舉行大規模狩獵,羊祜都控制隊伍不出晉境,如果有野獸已經被吳人打傷,又被晉方俘獲,羊祜都下令送還給吳國。

    由于羊祜能夠以誠待人,所以吳人對他很是尊重,稱為“羊公”,而不呼其名。

     ③林宗傾粥:林宗,即郭泰,字林宗。

    據《後漢紀·孝靈皇帝紀上》,陳國的童子(按,指未行冠禮的男子)魏昭主動要求為郭泰服務,在房中執灑掃之役。

    郭泰偶爾身體不舒服,後半夜讓魏昭做粥。

    做好後,郭泰呵斥道:“為長者作粥,不加意敬,使不可食!”把盛粥的杯子擲在地上。

    魏昭又去重新煮粥送來,郭泰又呵斥他,如是數次,魏昭毫無怨言,容色仍然怡悅。

    郭泰說:“吾始見子之面,而今而後,知卿心耳。

    ”于是就與他以朋友身份結交。

    按,此事與前“郭泰人師”條實為一事,可參看。

     ④文季争羹:文季,即沈文季(442-499),南齊大臣。

    據《南史·崔祖思傳》,齊高帝蕭道成被封為齊王後,舉辦酒宴招待群臣,菜上到羹脍時,齊國内史崔祖思說:“此味故為南北所推。

    ”侍中沈文季卻說:“羹脍吳食,非祖思所解。

    ”崔祖思争辯道:“‘炰鼈脍鯉’,似非句吳(按,即春秋時的吳國)之詩。

    ”沈文季立即反駁:“‘千裡莼羹’,豈關魯、衛?”蕭道成聽他們辯論,非常高興,說:“莼羹故應還沈。

    ”按,‘炰鼈脍鯉’之句,見《詩經·小雅·六月》,描繪的是周宣王時重臣尹吉甫旋師鎬京(今陝西西安)之後舉行慶功宴的景象,崔祖思以此說明羹脍是南北都喜愛的食物。

    沈文季是吳興(今浙江湖州)大族沈氏出身,認為羹脍是吳地流行的食物,并舉陸機“有千裡莼羹,未下鹽豉”的句子為據。

    從食物發展的曆史來看,沈文季将羹脍視為“吳食”,未免有強詞奪理之嫌。

    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南北朝時期,羹作為食物的一個品類,在江南地區是非常流行的,因此蕭道成最終也站在了沈文季一邊。

     【譯文】 衛鞅率秦軍攻魏,借與魏将公子卬為故交之由,詐言結盟,将公子卬劫持,大敗魏軍,逼迫魏國割讓河西之地;羊祜鎮守荊州,以誠意對待吳國将士,廣布恩信,吳人對他非常尊重,稱之為“羊公”,而不呼其名。

    郭泰生病,讓魏昭為他煮粥,煮成後就将粥倒掉,以此刁難他,如是數次,魏昭都面不改色,郭泰看到了魏昭的真心,遂與他結為好友;崔祖思在齊王蕭道成的宴席上說羹脍是南北都喜好的食物,沈文季卻宣稱羹脍為南方所獨有,最終蕭道成出面支持了沈文季。

     茂貞苛稅①,陽城緩征②。

    北山學士③,南郭先生④。

     【注釋】 ①茂貞苛稅:茂貞,即李茂貞(856-924),晚唐五代時期的藩鎮。

    據《新五代史·李茂貞傳》,李茂貞做鳳翔節度使時,曾因地狹賦薄,用度不足,下令榷油(将燈油改為由官府專賣),并下令不許把松柴擔到城裡,怕人用松柴點火把,影響出售燈油的收入。

    當時有優人(按,指表演滑稽戲的演員)在表演中諷刺說:“臣請并禁月明。

    ”李茂貞聽了隻是笑,并不生氣。

    按,李茂貞在晚唐時期,割據鳳翔一鎮,地盤最大時曾擴張到二十州之多,後來累經喪師失地,也坐擁七州之地,未可謂之狹小。

    所謂“地狹賦薄”,隻不過是藩鎮多方搜刮百姓的借口而已。

    其榷及燈油,且不許松柴入城,實屬苛稅。

    但在五代時期的藩鎮中,李茂貞卻是以“寬仁愛物,民頗安之”著稱的,這就可以看出當時其他地區的節度使搜刮百姓到了何等殘暴的地步。

    而李茂貞對優人的諷刺笑而不怒,似乎又體現出他确實有舊時所謂“寬仁”的一面。

     ②陽城緩征:陽城,唐代官員。

    據《舊唐書·隐逸傳》,陽城做湖南道州刺史時,以對待家人的方式對待本州吏民,應罰者罰,應賞者賞,不把文書考課放在心上,着力為本地除去弊政。

    由于他在本州收稅不力,觀察使(按,中晚唐藩鎮長官名。

    地位次于節度使,設有節度使的地區由節度使兼任,無節度使的地區以觀察使為最高長官,湖南觀察使轄衡、潭、邵、永、道、郴、連七州)多次責備他,陽城幹脆在自己的考核文書上批道:“撫字心勞,征科政拙,考下下。

    ”觀察使派判官(按,自唐睿宗時起,節度使、觀察使等官幕府均設判官佐理政事,為重要幕僚)到道州督催賦稅,判官到達道州時,不見陽城出面迎接,很奇怪,便詢問州吏,州吏說:“刺史聞判官來,以為有罪,自囚于獄,不敢出。

    ”判官大驚,馳入獄中谒見陽城,說:“使君何罪!某奉命來候安否耳。

    ”過了一兩天,陽城見判官仍然停留在道州,就不回官署,每天坐卧在驿館外的破門扇上,判官感到不自在,就辭行而去。

    觀察使又派另一位判官來查辦,這位判官心裡不願意查辦陽城,索性帶着妻兒一同前往,中途就舉家逃走了。

     ③北山學士:北山,山名。

    在建安縣(今福建建瓯),以山位處建甯府(南宋以來政區名。

    轄今福建建瓯、建陽、崇安、浦城、松溪、政和六市縣之地,治所在今福建建瓯)城之北,故名。

    據弘治本《八閩通志·徐大正傳》,徐大正,字得之,曾赴省試,過嚴子陵釣台,題詩雲:“光武初從血戰回,故人長短尚論材。

    中宵若起唐虞興,未必先生戀釣台。

    ”蘇轼見到後,遂與他結交為友。

    後來徐大正在北山之下起建房屋,起名為“閑軒”,秦觀為之作記,蘇轼賦詩,時人稱為“北山學士”。

    按,秦觀有《閑軒記》,蘇轼有《徐大正閑軒》詩,均見本集,但兩者皆未談及徐大正“北山學士”之号,至明代中期忽有此說,不知是鄉裡口碑,抑或文人妄增。

     ④南郭先生:南郭,外城的南部,古代稱外城為郭。

    據《輿地紀勝·淮南東路·滁州·仙釋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