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得以安甯。
④叔敖埋蛇:叔敖,即孫叔敖,春秋時楚國令尹。
據《新書·春秋》,楚相孫叔敖小時候出遊回來,擔憂得吃不下飯。
母親問他何以如此,孫叔敖哭着對母親說:“今日吾見兩頭蛇,恐去死無日矣。
”母親又問:“今蛇安在?”孫叔敖答道:“吾聞見兩頭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見,吾已埋之也。
”母親安慰他道:“無憂,汝不死。
吾聞之:‘有陰德者,天報以福。
’”後來楚人聽說此事,都知道孫叔敖能做到“仁”。
等到他做令尹時,沒有施政就獲得了國人的信任。
【譯文】 西漢後期,扶風茂陵秦氏一族出了五個二千石,被稱為“萬石秦氏”;唐玄宗時,崔琳和弟弟崔珪、崔瑤官至二品或三品,按朝廷制度,都有資格在門前立戟,時稱“三戟崔家”。
韓愈在潮州當刺史時,當地鳄魚為患,韓愈命屬下以一豬一羊祭祀鳄魚,并作《祭鳄魚文》,據說幾天後鳄魚就遷徙到六十裡外的地方去了;孫叔敖幼年出遊,見到時人以為見之必死的兩頭蛇,怕其他人再看到,就殺了蛇埋到地裡,後來孫叔敖不但沒有死,還成為了楚國令尹。
虞诩易服①,道濟量沙②。
伋辭饋肉③,瓊卻饷瓜④。
【注釋】 ①虞(yú)诩(xǔ)易服:虞诩(?-137),東漢官員。
據《後漢書·虞诩傳》,漢安帝時,羌人攻打武都郡(漢郡名。
包括今甘肅南部),執政的鄧太後認為虞诩有将帥之略,将他提拔為武都太守,在宮中的嘉德殿召見他,厚加賞賜。
虞诩到郡城後,城中兵力不滿三千,而羌兵萬人圍攻赤亭(城名。
今甘肅成縣西北),局勢危急。
虞诩先是命令部隊用弱弩射敵,羌人發現漢軍弓弩的射程不足,全力攻城。
此時,虞诩命每二十張強弩射一個人,發無不中,羌人被震懾,遂退兵。
虞诩趁勢出城猛攻,殺傷了很多羌人。
次日,虞诩下令讓城内的全部軍隊從外城的東門出城,又從北門進來,每次都改換衣服,這樣反複出入了好幾次。
往返幾次之後,羌人不知城裡有多少兵,自相驚吓,人心浮動。
虞诩預計羌兵即将撤退,提前安排五百人埋伏在淺水處,等候羌人撤離,羌人果然大潰,虞诩借勢掩襲,又進兵追擊,斬獲甚多。
此戰之後,羌人敗散,南入益州,虞诩在武都建設堡壘,招聚流民,武都因此獲得安定。
②道濟量沙:道濟,即檀道濟(?-436),南朝劉宋名将。
據《南史·檀道濟傳》,劉宋元嘉八年(431),檀道濟都督征讨諸軍事,率宋軍北征,所部與北魏交戰三十餘次,大多取勝,兵至曆城(今山東濟南),因糧食将盡,不得不撤退。
此時宋軍有人降魏,把軍中缺糧的事告訴魏軍,宋軍士卒憂愁畏懼,意志不堅。
檀道濟得知後,安排人在夜間将沙子當成糧食,一邊稱量一邊報數,又将少數的糧食鋪在沙土上面,以顯示宋軍糧食充足。
如此量了一夜,第二天早上,魏軍認為檀道濟還有很多糧食,就不再追擊,又以叛徒虛報軍情,把他殺掉了。
此時宋軍兵力仍弱,檀道濟就命将士都穿好盔甲,自己穿着平民的衣服,乘着二人擡的闆輿,放緩速度離開堡壘。
魏軍怕中埋伏,沒敢追擊,宋軍遂平安撤回。
檀道濟雖然沒能克定河南之地,但在北魏優勢兵力尾追之下,仍能全軍撤回,因此威名大震。
北魏境内甚至畫了他的像用來驅趕鬼魅。
③伋(jí)辭饋肉:伋,即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孫子,孟子是他的再傳弟子。
饋,贈送。
據《孟子·萬章》,萬章向孟子請教:“君饋之粟,則受之乎?”孟子回答:“受之。
”認為國君有周濟貧窮士人的責任。
萬章又問:“周(這裡指遇到危難時的周濟)之則受,賜(這裡指平時無緣無故的賜予)之則不受,何也?”孟子說:“不敢也。
”認為士人本應以在國内任職換取祿賜,無功受祿,是為不恭。
萬章繼續詢問:“君饋之,則受之,不識可常繼乎?”孟子就舉了孔伋的一件轶事來解釋:“缪公(按,即魯穆公,古時‘缪’與‘穆’通)之于子思也,亟(多次)問,亟饋鼎肉。
子思不悅,于卒也,摽使者出諸大門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伋。
’蓋自是台無饋也。
悅賢不能舉,又不能養也,可謂悅賢乎?”孟子認為,魯穆公多次派遣使者向子思贈送肉食,使子思不勝其煩,這不是悅賢養老之道,故子思不受其肉。
④瓊卻饷(xiǎnɡ)瓜:瓊,即蘇瓊,北齊官員。
據《北齊書·循吏傳》,蘇瓊在南清河郡(今山東高唐南)做太守時,本郡有個曾任樂陵太守的退休官員叫趙穎,八十歲緻仕回到家鄉。
到了五月初,趙穎帶着兩個剛摘下的瓜來見蘇瓊,仗着自己年老,苦苦請求蘇瓊收下。
蘇瓊無奈接受了,但把瓜放在辦公場所的房梁上,并沒有切開吃。
郡民聽說蘇瓊接受了趙穎贈送的瓜,紛紛帶着鮮果來給他送禮。
但等到了府門時,他們聽說趙穎送的瓜還放在房梁上,就互相看看,又都回去了。
【譯文】 虞诩做武都太守時,羌人來襲,虞诩讓城内軍隊改換衣服,循環數次出入不同城門,羌人以為城内兵多,就撤退了,虞诩趁勢追擊,獲得大勝;檀道濟北伐北魏,在撤軍途中糧食不足,檀道濟命人在夜間将沙土當成糧食稱量報數,迷惑了敵軍,平安撤回。
魯穆公派人向孔伋詢問問題,每次咨詢之後都向他贈送肉食,孔伋不勝其煩,将使者趕出大門,拒絕接受饋肉;蘇瓊在南清河郡做太守時,不受贈禮,本郡退休官員趙穎帶着兩個瓜送給他,蘇瓊無奈接受,但把瓜放在房梁上不吃,以示不收贈禮的決心。
祭遵俎豆①,柴紹琵琶②。
法常評酒③,鴻漸論茶④。
【注釋】 ①祭遵俎(zǔ)豆:祭遵(?-33),東漢開國功臣。
俎豆,皆祭器名,俎為載牲(盛放用于祭祀的牲畜)之器,豆為盛肉之器,故後人以“俎豆”代指祭祀,又引申為其他典禮儀節的代稱。
據《後漢書·祭遵傳》,祭遵去世後,博士範升上疏稱頌祭遵的功績和德行,其疏中有雲:“遵為将軍,取士皆用儒術,對酒設樂,必雅歌投壺。
又建為孔子立後,奏置五經大夫。
雖在軍旅,不忘俎豆,可謂好禮悅樂,守死善道者也。
”範升稱贊祭遵“雖在軍旅,不忘俎豆”,顯然不是說他在軍中也不忘祭祀,而是說他作為高級将領,能保持經生本色,守禮崇儒。
據本傳,祭遵少年時期喜好經學,家富而秉性恭儉,頗具儒者風範,且終生不變,故範升謂之“守死善道”。
②柴紹琵琶:柴紹(?-638),唐代開國功臣。
據《舊唐書·柴紹傳》,唐高祖武德年間,吐谷渾與黨項一同入侵唐境,高祖命柴紹率軍讨伐。
交戰時,敵軍居高臨下,放箭亂射唐軍,箭下如雨。
柴紹于是命人彈起胡琵琶,又使兩個女子相對起舞。
敵軍看到唐軍在交戰時還有人演奏音樂、觀賞舞蹈,頗感驚異,漸漸就停止射箭,聚在一起觀看唐軍的樂舞了。
柴紹抓住敵軍陣形混亂的機會,暗中調遣精銳騎兵,從敵軍背後發起突襲,一舉将其擊潰,斬首五百餘級。
按,胡琵琶,即今日琵琶的雛形,大約是南北朝後期通過中亞傳入我國的。
我國古代原有一種被稱為“琵琶”的彈撥樂器,以兩者技法、音律皆有相似之處,故稱新傳入者為“胡琵琶”。
後來“胡琵琶”經過與“琵琶”融合、改良,逐漸盛行于世,反而攘“琵琶”之名為己有,而原本的“琵琶”卻被稱為“阮”了。
③法常評酒:法常,即釋法常,五代或宋初僧人。
據《清異錄》,河陽(今河南孟州)僧人釋法常嗜酒,無論寒暑風雨,經常喝醉,醉了就熟睡,醒來則朗聲吟詩道:“優遊曲世界,爛漫枕神仙。
”他曾對同伴說:“酒天虛無,酒地綿邈,酒國安恬,無君臣貴賤之拘,無财利之圖,無刑罰之避。
陶陶焉,蕩蕩焉,樂其可得而量也。
轉而入于飛蝶都,則又蒙騰浩渺,而不思覺也。
” ④鴻漸論茶:鴻漸,即陸羽,字鴻漸,唐代隐士。
據《新唐書·隐逸傳》,陸羽本是孤兒,不知其父母,有人說他是僧人在水邊撿到,撫養成人的。
成年之後,陸羽以《周易》為自己占蔔,蔔得《蹇》之《漸》,卦辭是:“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
”于是,他根據卦辭的含義,以陸為氏,取名為羽,字鴻漸。
陸羽性嗜飲茶,著有《茶經》三篇,分别談論茶之原、茶之法、茶之具,非常詳細。
《茶經》行世後,天下人越來越重視飲茶。
【譯文】 東漢開國功臣祭遵雖為将領,但能保持經生本色,被稱贊為“雖在軍旅,不忘俎豆”;柴紹領兵讨伐吐谷渾,交戰時命人彈奏胡琵琶,并安排兩名舞女相對起舞,敵軍因之分神,柴紹趁機發起突襲,一舉将其擊潰。
僧人釋法常嗜酒,有“酒天虛無,酒地綿邈,酒國安恬”的評論;陸羽性嗜飲茶,作《茶經》三篇,論述飲茶的起源、方法和器具,書成之後,天下人都更加重視飲茶。
陶怡松菊①,田樂煙霞②。
孟邺九穗③,鄭珏一麻④。
【注釋】 ①陶怡松菊:陶,即陶潛。
怡,快樂,這裡作動詞用。
陶潛從彭澤縣令任上棄職隐居,曾作《歸去來辭》,其辭有“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僮仆來迎,稚子候門。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壺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顔,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的句子,所謂“怡松菊”者,蓋由“松菊猶存”和“眄庭柯以怡顔”化出,是陶潛對回家後快樂情緒的抒發。
②田樂煙霞:田,即田遊岩,唐代隐士。
據《舊唐書·隐逸傳》,田遊岩曾到太白山遊曆,他的母親、妻子都有出塵之志,與田遊岩一起遊曆山水,前後二十餘年。
後來田遊岩隐居在箕山之中,自号“許由東鄰”。
此後,唐高宗到嵩山,遣中書侍郎薛元超去問候田母,田遊岩穿了隐士的服飾,出來下拜,高宗命左右扶住他,并問:“先生養道山中,比得佳否?”田遊岩答道:“臣泉石膏肓,煙霞痼疾,既逢聖代,幸得逍遙。
”高宗又說:“朕今得卿,何異漢獲四皓乎?”薛元超說:“漢高祖欲廢嫡立庶,黃、绮方來,豈如陛下崇重隐淪,親問岩穴!”高宗聽到此話,非常高興,攜田遊岩到行宮居住,命他全家乘驿到京城,并任命田遊岩為崇文館學士。
③孟邺(yè)九穗:孟邺,即孟業,北齊官員。
據《北齊書·循吏傳》,孟業性行廉謹,由司州法曹參軍遷為東郡(古代郡名。
秦置,轄今河南東北部、山東西部,郡治在今河南濮陽)太守,在當地以寬厚慈惠著稱。
他上任那一年,東郡出現了好幾株一根莖稈上長有多穗的麥子,其中多者有一莖五穗的,其餘或三穗、或四穗,共生于一莖,本郡人民都認為這是孟業的治績感動上天的結果。
④鄭珏(jué)一麻:鄭珏,五代時大臣,曆事後梁、後唐。
據《類說》引《紀異錄》,五代時,鄭珏與李愚同為翰林學士,鄭珏所居的閣子忽然長出一棵麻來,李愚說:“承旨入相矣。
餘願當制,得盡荒虛。
”當時天氣亢旱許久,麻卻長得很茂盛。
等到下霜,麻都被霜染白了,成為所謂“白麻”,當時更被認為是要做宰相的預兆。
果然,當夜皇帝發出诏書,任命鄭珏為宰相。
按,五代承唐之制,拜相的诏書用白麻紙書寫,故李愚認為“白麻”是鄭珏要做宰相的預兆。
【譯文】 陶潛從彭澤令任上棄職還家,作《歸去來辭》,抒發自己回歸田園生活的歡樂之情;田遊岩見唐高宗,自稱“泉石膏肓,煙霞痼疾”,獲得高宗的厚待。
孟邺在東郡任太守時,當地産麥有一莖數穗者,由于他為官寬厚仁慈,這被看做上天對其治績的感應;鄭珏做翰林學士時,所居的閣子突然長出一棵麻,同僚李愚認為這是鄭珏将要拜相的象征,同年鄭珏果然拜相。
顔回練馬①,樂廣杯蛇②。
羅向持節③,王播籠紗④。
【注釋】 ①顔回練馬:顔回,即顔淵,孔子的弟子。
練,一種絲織品。
據《論衡·書虛》,有書記載,孔子與顔回一起登上太山(按,即泰山),向東南望去,看到吳國的昌門之外拴着一匹白馬。
孔子問顔回:“若見吳昌門乎?”顔回說:“見之。
”孔子又問:“門外何有?”顔回說:“有若系練之狀。
”孔子用手撫摸顔回的眼睛,不讓他繼續看了,帶他一起下山。
下山之後,顔回發白齒落,很快就因病去世了。
按,昌門,即“阊門”,吳都姑蘇(今江蘇蘇州)的西門,與泰山相去甚遠,在泰山上自然是看不到阊門外拴着白馬的。
在儒家發展過程中,曾有将孔子及其弟子神化的傾向,《論衡·書虛》所引“傳書”說孔子能看到千裡之外的白馬,顔回次于孔子,能看到阊門外有白物,但将白馬看成了展開的白練,并且因此耗竭精力而死,顯然也是受這種傾向影響而編造出的神話故事。
王充在《書虛》篇力辟其說,認為顔回應該是“發白齒落,用精于學,勤力不休,氣力竭盡,故至于死”,與目視千裡之外無關,并主張:“使顔淵處昌門之外,望太山之形,終不能見,況從太山之上,察白馬之色?色不能見,明矣。
非顔淵不能見,孔子亦不能見也。
”這無疑是很有見識的。
②樂廣杯蛇:樂廣(?-304),西晉官員。
據《晉書·樂廣傳》,樂廣做河南尹(按,西晉定都洛陽,以河南尹為洛陽及屬縣的行政長官)時,曾有一位親密的朋友,忽然很久沒來樂廣處做客,樂廣問他緣故,他說:“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
”當時河南尹的廳事壁上挂着一張角弓,“漆畫作蛇”,樂廣料想朋友看到的蛇應該就是角弓的影子,于是按照之前的位置重新擺設酒宴,問朋友:“酒中複有所見不?”朋友答道:“所見如初。
”樂廣就告訴他看到“蛇影”的緣故,朋友心懷豁然,顧慮盡消,病也就好了。
按,類似的故事早見于東漢末應劭所著《風俗通義·怪神》,主角是應劭的祖父汲令應郴和汲縣主簿杜宣,杜宣飲酒時,看見廳事所懸赤弩倒映于杯中,以為是蛇,無奈強飲,回家後便覺腹痛,後因應郴點破實為弩影而痊愈。
樂廣的這一轶事,或由應郴之事附會而來。
③羅向持節:羅向,唐代官員。
持節,漢代朝廷派遣使者出使異國、征發軍隊、斷決刑獄,皆持節而往,魏晉以後,刺史領兵者亦往往建節,稱“使持節都督某州諸軍事”,隋唐刺史沿之,通常加“使持節某州諸軍事”之号,故唐人稱出任刺史亦謂之“持節”。
據《詩話總龜》引《鑒戒錄》,羅向是廬州(今安徽合肥)人,不事産業而慕聲名,以至于困窮,猶不退縮,投奔福泉寺,寄居于僧房,每天随着和尚吃飯,未嘗廢學。
二十年後,羅向回到故鄉任刺史,入境之後,專門去了一趟福泉寺,在寺中連住兩夜,并題詩于壁道:“二十年前此布衣,鹿鳴西上虎符歸。
行時賓從過前事,到處杉松長舊圍。
野老共遮官路拜,沙鷗遙避隼旟飛。
春風一宿琉璃殿,惟有泉聲惬素機。
”按,羅向之名,《詩話總龜》作“羅使君向”,然《鑒戒錄》今尚存,檢其書卷八,僅作“羅使君”,不言名“向”,不知是《詩話總龜》編者阮閱誤增此字,還是《鑒戒錄》舊有此字,傳刻脫漏。
④王播籠紗:王播(759-830),唐代大臣,曾任宰相。
據《唐摭言》,王播少年孤貧,在揚州惠昭寺木蘭院寄居,随着僧人一起吃齋飯,後來寺裡的和尚們嫌棄他,提前吃飯,王播去吃飯時已經什麼都沒有了。
二十四年後,王播自宰相出鎮揚州,任淮南節度使,因而去訪問木蘭院,發現自己早年在牆上題的詩已經用碧紗保護起來。
于是作詩兩首道:“二十年前此院遊,木蘭花發院新修。
而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
”“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後鐘。
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
” 【譯文】 孔子與顔回同登泰山,孔子看到吳國昌門之外有一匹白馬,顔回卻隻能看到門外有白色的東西,以為是一匹白練;樂廣和朋友飲酒,朋友見到杯中有蛇,回家後便覺得腹痛,後來樂廣向他解釋“蛇”實際是弓的倒影,朋友的病就痊愈了。
羅向窮困時,曾在故鄉福泉寺寄居讀書,後來羅向步入仕途,回到故鄉任刺史,又到福泉寺居住,并題詩“二十年前此布衣,鹿鳴西上虎符歸”;王播登第前,在揚州的寺院随僧人就食,被寺僧嫌棄,後來王播以宰相出鎮揚州,再去寺院時,發現早年在殿壁上的題詩已被碧紗籠罩保護起來。
能言李泌①,敢谏香居②。
韓愈辟佛③,傅奕除邪④。
【注釋】 ①能言李泌:能言,擅長辯論,有獨到的見解。
據《邺侯外傳》,建甯王李倓(唐肅宗之子)在肅宗即位過程中有定策之功,但被人誣告要謀害兄長李俶(後來的唐代宗),為肅宗所殺。
事後,肅宗追思李倓,覺得他是無罪被害,李泌擔心此事又波及諸王,就找機會向肅宗進谏說:“昔高宗有子八人,皇祖睿宗最幼。
武後生者,自為行第,故皇祖第四。
長曰孝敬皇帝,監國而仁明,為武後所忌而鸩之。
次曰雍王賢,為太子。
中宗、睿宗常所不安,晨夕憂懼,雖父母之前,無由敢言。
乃作《黃台瓜詞》,令樂人歌之,欲微悟父母之意,冀天皇、天後聞之。
歌曰:‘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猶尚可,四摘抱蔓歸。
’然太子竟亦流廢,終于黔州。
建甯之事,已一摘矣,慎無再摘。
”唐肅宗聽了之後,回答道:“先生忠于宗社,憂朕家事,言皆為國龜鏡,豈可暫離朕耶!”按,天皇、天後,即唐高宗李治和皇後武則天。
鹹亨五年(674)八月,唐高宗下诏,皇帝稱天皇,皇後稱天後,并改鹹亨五年為上元元年,大赦。
此後,直到唐高宗去世前,兩人一直使用這一稱号。
②敢谏香居:香居,戰國時齊國大夫。
據《新序·刺奢》,齊宣王要蓋一座大房子,占地多達百畝,堂上可以住三百戶人家,以齊國之大,建了三年還沒蓋好,群臣不敢勸谏。
香居問齊宣王:“荊王(即楚王,秦莊襄王名子楚,故秦國避諱“楚”字,秦漢時期抄寫的文獻往往因之改“楚”為“荊”)釋先王之禮樂而為淫樂,敢問荊邦為有主乎?”齊王說:“為無主。
”“敢問荊邦為有臣乎?”齊王回答:“為無臣。
”香居又問:“今王為大室,三年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問王為有臣乎?”齊王說:“為無臣。
”香居說:“臣請避矣。
”就快步跑出朝堂去了。
齊王連忙說:“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寡人請今止之。
”于是召來尚書(按,此尚書是戰國時期負責為諸侯記事的官員,職掌近乎史官,與漢晉以後管理部曹政務的尚書名同而實異),對他說:“書之。
寡人不肖,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 ③韓愈辟佛:辟佛,排斥佛教。
據《舊唐書·韓愈傳》,鳳翔(今陝西扶風)法門寺有護國真身塔,塔内有傳說為釋迦牟尼的指骨一節,此塔三十年一開,據說開則歲豐人泰。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憲宗令中使杜英奇帶領宮人三十人,持香花迎佛骨入大内供養,留禁中三日,又送到各寺巡展。
當時京城的王公士庶,奔走施舍,唯恐在後,百姓甚至有破家舍業、燒頂灼臂而求供養者。
韓愈時任刑部侍郎,見狀遂上《論佛骨表》,表中有“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
其後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宋、齊、梁、陳、元魏已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
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度舍身施佛,宗廟之祭,不用牲牢,晝日一食,止于菜果。
其後竟為侯景所逼,餓死台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
由此觀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的話,因而觸怒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
④傅奕除邪:傅奕(555-639),唐代官員、學者。
除邪,除去邪物,這裡指施展咒術的胡僧。
據《隋唐嘉話》,唐太宗時,西域進獻一名胡僧,宣稱善于咒術,能夠靠念咒把人殺死,再念咒還能把人救活。
唐太宗從飛騎(唐代禁軍)中選擇壯勇之士來試驗,果然如言而死,如言而蘇。
太宗将此事告訴時任太常卿的傅奕,傅奕說:“此邪法也。
臣聞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得行。
”太宗就讓胡僧向傅奕施展咒術,傅奕面對胡僧,毫無所覺。
過了沒一會兒,胡僧忽然自己倒在地上,就像被人擊倒一樣,而且再也沒醒過來。
【譯文】 唐肅宗殺死兒子李倓後又後悔,李泌怕他遷怒諸王,就以武則天鸩殺孝敬太子李弘後,被立為太子的雍王李賢作《黃台瓜詞》以諷喻的故事來勸谏他;香居想要阻止齊宣王建造大屋,又無法直言,就先從楚王破壞禮樂、群臣不敢勸谏入手,使齊王感悟。
韓愈反對唐憲宗從法門寺迎佛骨到京城供養,上《論佛骨表》,觸怒憲宗,被貶至潮州;傅奕不信西域胡僧有咒術,讓胡僧對自己念咒,結果傅奕安然無恙,胡僧倒地不醒。
春藏足垢①,邕嗜瘡痂②。
薛箋成彩③,江筆生花④。
【注釋】 ①春藏足垢(gòu):春,即陰子春,南朝梁将領。
據《南史·陰子春傳》,陰子春為官以廉潔著稱,但家人不甚遵守禮教,身上穿的衣服經常是髒的,腳幾年一洗,自稱每次洗腳都會或失去财物,或導緻做事失敗,并說之前在梁州做刺史時,就因為洗腳導緻打了敗仗。
②邕(yōng)嗜(shì)瘡痂(chuānɡjiā):邕,即劉邕,劉宋人。
據《宋書·劉穆之傳附劉邕傳》,劉邕喜歡吃傷口上結的痂,說味道像是鳆魚(按,這裡指鮑魚)。
有一次,劉邕去探望孟靈休,孟靈休身上長了瘡,有些痂脫落了,掉在席子上,劉邕就撿起來吃掉。
孟靈休大驚,于是把身上沒有脫落的瘡痂也揭下來給劉邕吃。
劉邕走後,孟靈休給何勖寫信說:“劉邕向顧見啖,遂舉體流血。
”劉邕襲封南康郡公,封國有配給的吏人二百餘名,劉邕因嗜食瘡痂,便不問他們有罪無罪,逐個鞭打他們,等傷口結痂,取以供食。
③薛箋成彩:薛箋,即薛濤箋,一種小而窄的彩色箋紙。
薛濤,唐代名妓,擅長作詩。
據《續博物志》,唐憲宗元和年間,元稹出使蜀地,薛濤造十色彩箋,寄送給元稹。
元稹在松華紙上寫詩,回寄給薛濤。
又據《南部新書》,元和初年,薛濤好寫小詩(按,應指絕句),覺得通常所用的紙幅太寬,寫完詩還剩很多空白,就特制了一種狹小的箋紙。
蜀中才子認為這樣很方便,于是效仿之,将其他箋紙的尺幅也減小了,稱之為“薛濤箋”。
④江筆生花:江筆,江淹的筆,江淹(444-505),南朝文學家。
生花,筆頭上長出花來。
據鐘嵘《詩品》,江淹從宣城太守任上離職,宿于冶亭,夢見一個美貌男子前來,自稱東晉文學家郭璞,對他說:“吾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
”江淹從懷中取出一支五色筆還給他,此後作詩再無佳句,世謂“江郎才盡”。
類似的故事也見于《南史·江淹傳》,隻不過把五色筆變成了一匹錦,來索取的人由郭璞變成了張協(西晉文學家)。
按,夢筆生花是《開元天寶遺事》記李白少年時的故事:“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龍文鞭影》的作者将其和江淹夢失五色筆之事混為一談了。
夢到得筆而文才大進的故事,在古代頗為常見,除江淹之外,有王珣夢得大筆、紀少瑜夢陸倕贈青镂筆、李峤夢人贈以雙筆、和凝夢中得贈五色筆、範質母在孕時夢中獲五色筆等。
【譯文】 陰子春常穿破舊的衣服,腳數年一洗,并說洗腳之後常遇到不利的事情;劉邕喜歡吃瘡痂,認為有鳆魚的味道,去探望生瘡的朋友時,發現席子上有脫落的瘡痂,就撿起來吃掉。
薛濤作十色彩箋,尺幅狹小,時人稱之為“薛濤箋”;江淹夢到郭璞來索取五色筆,此後再無佳句,李白夢到所用筆頭上長出花來,從此文思大進。
班昭漢史①,蔡琰胡笳②。
鳳凰律呂③,鹦鹉琵琶④。
【注釋】 ①班昭漢史:班昭,東漢女學者,班固的妹妹。
據《後漢書·列女傳》,班固著《漢書》,去世時八表(《漢書》仿《史記》之體,有表八篇,分别是《異姓諸侯王表》《諸侯王表》《王子侯表》《高惠高後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澤侯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及《天文志》還沒來得及完成,于是漢和帝讓班昭到東觀的藏書閣續寫。
漢和帝死後,其妻鄧太後執政,班昭出入宮内,與聞政事。
當時《漢書》新出,學者多不能通曉,大儒馬融就伏身于藏書閣下,向班昭學讀《漢書》,後來鄧太後又命馬融之兄馬續繼班昭而最終完成《漢書》。
按,東晉袁宏所著《後漢紀》稱:“馬融兄續,博覽古今。
同郡班固著《漢書》,缺其七表及天文志,有錄無書。
續盡踵而成之。
”但西晉司馬彪在《續漢書·天文志》中說:“孝明帝使班固叙《漢書》,而馬續述《天文志》。
”綜觀上述三家之說,大概《漢書》經過班昭的續寫,在她生前已基本完成,隻有《天文志》主要是馬續完成的,但對于《漢書》八表,馬續可能也做了一些補綴的工作。
②蔡琰(yǎn)胡笳(jiā):蔡琰,東漢女詩人。
胡笳,一種少數民族樂器。
據《樂府詩集·琴曲歌辭三·胡笳十八拍》的小序,唐劉商有《胡笳曲序》,其文略雲:“蔡文姬善琴,能為《離鸾别鶴之操》。
胡虜犯中原,為胡人所掠,入番為王後,王甚重之。
武帝與邕有舊,敕大将軍贖以歸漢。
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蘆葉為吹笳,奏哀怨之音。
後董生以琴寫胡笳聲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
”又引《琴集》曰:“大胡笳十八拍,小胡笳十九拍,并蔡琰作。
”世人沿劉商、《琴集》之說,皆雲蔡琰作《胡笳十八拍》,但《後漢書·列女傳》隻說蔡琰被贖歸漢朝後“感傷亂離,追懷悲憤,作詩二章”,不言詩名《胡笳十八拍》,或因其詩第二章中有“胡笳動兮邊馬鳴,孤雁歸兮聲嘤嘤”的句子,故以之為題。
③鳳凰律呂:律呂,中國古代音樂學名詞。
指一個八度中不完全相等的十二個半音,即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冼、中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按照數字排列,在奇數位的六個半音稱為“律”,又稱“陽律”,包括黃鐘、太簇、姑冼、蕤賓、夷則、無射;在偶數位的六個半音稱為“呂”,又稱“陰律”,包括大呂、夾鐘、中呂、林鐘、南呂、應鐘。
據《呂氏春秋·仲夏紀》,黃帝讓伶倫制定音律,伶倫從大夏之西走到阮隃之陰,從嶰溪之谷采來竹子,通過吹管定出标準音“黃鐘”,然後根據鳳凰的叫聲制定十二律,其中取自雄鳥(鳳)的叫聲為六個半音,雌鳥(凰)的叫聲也有六個半音,即為六律六呂。
④鹦鹉琵琶:琵琶,宋代宰相蔡确的侍女。
據《侯鲭錄》,蔡确被貶到新州(今廣東新興),有一個擅長彈琵琶的侍女(因之就被稱為“琵琶”)随行,家中還養了一隻非常聰明的鹦鹉。
每次蔡确想要呼喚琵琶的時候,就叩擊一塊響闆,鹦鹉聽到後會喊琵琶的名字,叫她來見蔡确。
琵琶去世後,有一天,蔡确誤叩響闆,鹦鹉仍然大叫“琵琶”,蔡确非常傷感,因之一病不起。
據說蔡确曾作詩道:“鹦鹉言猶在,琵琶事已非。
傷心瘴江水,同渡不同歸。
” 【譯文】 班固去世後,漢和帝命其妹班昭續成《漢書》,和帝去世後,鄧太後執政,又命班昭向馬融傳授《漢書》;蔡琰被擄掠到匈奴,後被曹操贖回,感懷身世,作詩以言志,據說就是著名的《胡笳十八拍》。
伶倫仿照鳳凰的鳴叫聲制定音律,分為六律六呂;蔡确貶谪新州,攜有婢女琵琶和一隻鹦鹉同行,每當蔡确叩擊響闆,鹦鹉就會叫琵琶的名字,琵琶去世後,蔡确誤觸響闆,鹦鹉又叫“琵琶”,蔡确傷心之下,一病不起。
渡傳桃葉①,村名杏花②。
【注釋】 ①渡傳桃葉:桃葉,據說是東晉王獻之的愛妾。
據《六朝事迹編類》引《金陵圖經》,桃葉渡在江甯縣南一裡秦淮河口,王獻之有愛妾名桃葉,其妹名桃根。
獻之有詩曰:“桃葉複桃葉,渡江不用楫。
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
”并曾經親自到這個渡口,歌其詩而送桃葉渡江,“桃葉渡”因而得名。
楊修有詩雲:“桃葉桃根柳岸頭,獻之才調頗風流。
相看不語橫波急,艇子翻成送莫愁。
” ②村名杏花:杏花,即杏花村,地名。
據《江南通志·輿地志·古迹五·池州府》,杏花村在池州府城秀山門外一裡多的地方,因杜牧“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之句而得名。
然而《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地理類存目六·杏花村志》批評了這種附會的行為,雲:“杜牧之為池陽守,清明日出遊,詩有‘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句,蓋泛言風景之詞,猶之楊柳岸、蘆荻洲耳。
必指一村以實之,則活句反為滞相矣。
”其說亦甚有理據。
按,池陽,即池州的别稱,杜牧以唐武宗會昌四年(844)九月遷池州刺史。
【譯文】 桃葉渡因王獻之曾送愛妾桃葉渡江、并作詩“桃葉複桃葉,渡江不用楫。
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而得名;池州舊傳府城秀山門外有杏花村,即杜牧詩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之處。
七陽 君起盤古①,人始亞當②。
唐宗花萼③,靈運池塘④。
【注釋】 ①君起盤古:盤古,我國古代傳說中開天辟地之神,後來又被傳為最早的古代帝王。
據《太平禦覽·天部上》引《三五曆紀》,天地最初是混沌如一體的,盤古生于其中,經曆一萬八千年,天地才分開,陽清之氣上升為天,陰濁之氣下降為地,而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
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變厚一丈,盤古也每日增長一丈。
就這樣,又過了一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深,而盤古的身高也無可計數,在這之後,才有了三皇(我國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各家記載名氏不同,較為流行的說法有伏羲、神農、黃帝/伏羲、女娲、神農/燧人、伏羲、神農/天皇、地皇、人皇等幾種)。
《三五曆紀》是孫吳政權學者徐整所著,其關于盤古的記載顯然來自秦漢神話。
又南宋學者胡宏在所著《皇王大紀·三皇紀·盤古氏》中說:“盤古氏生于大荒,莫知其始,仰觀天倪,俯察地軸,明天地之道,達陰陽之變,為三才首君。
于是宇宙光輝,而混茫開矣。
”又說:“鴻荒(按,‘鴻’通‘洪’,‘鴻荒’即‘洪荒’,代指上古原始社會時期),文明,天行也。
鴻荒之世,結繩而治,理則昭然,其事不可詳矣。
世傳天地之初如雞子,盤古氏以身變化天地、日月、山河、草木于其中,所謂訛失其真。
而盤姓為萬姓之先,則不可沒者也。
”胡宏稱盤古為“三才首君”,認為他是人類可知曆史上的第一個君王,又認為盤古化身天地萬物的說法“訛失其真”,主張盤古不是開天辟地的神,而是打破人類蒙昧狀态的聖王,這是儒家學者對傳統神話的改造。
②人始亞當:亞當,猶太教、基督教傳說中的世界上最早的人類,伊斯蘭教也有類似的傳說人物,稱“阿丹”,其人物形象和相關故事情節與猶太教、基督教傳說大同小異。
據《舊約·創世記》,耶和華在創世時,想要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于是就用地上的塵土造出了人,将氣吹到人的鼻孔裡,使人成為有靈魂的活人,給他起名叫亞當,後來又為他造了配偶,即世界上第一個女人夏娃。
③唐宗花萼:唐宗,即唐玄宗,去世後被谥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後因避諱改稱為“唐明皇”。
花萼,花的萼片,由于萼片相連,古人多用以形容兄弟友愛。
據《舊唐書·睿宗諸子傳》,唐睿宗生有六子,除最幼的隋王李隆悌早逝外,其餘五子為長子甯王李憲、次子申王李撝、三子玄宗李隆基、四子岐王李範、五子薛王李業。
武後大足元年(701),玄宗兄弟随武後到西京長安,賜宅于興慶坊,号“五王宅”。
玄宗登基後,興慶坊五王宅因為是“龍潛舊邸”,改稱興慶宮,甯王等都遷離其處。
玄宗在興慶宮西側的安興、勝業二坊為四位兄弟起建宅邸,使“邸第相望,環于宮側”,又在興慶宮的西南兩面建樓,西面的一座叫花萼相輝之樓,南面的樓叫勤政務本之樓。
玄宗每當登樓,如果聽見諸王在家中奏樂,就把他們召進宮來一起飲宴調笑,有時也去諸王府中做客,每次都賞賜大量金帛。
諸王每天都在側門朝見玄宗,回家後,就奏樂飲酒、擊球鬥雞,或出城打獵、縱情山水,以此消磨時光。
每當諸王出外遊玩,宮中前往慰問的使者都絡繹不絕,時人都說玄宗與兄弟之間的友愛之情“近古莫比”,親密無間。
按,唐玄宗與四位兄弟的關系固然有友愛的一面,但他對兄弟與朝臣的來往也是防備極其森嚴的,即所謂“上禁約王公,不令與外人交結”。
開元年間,驸馬都尉裴虛己、萬年縣尉劉庭琦、太祝張谔都因為與岐王李範飲酒遊宴,分别被流放、貶黜;薛王李業的妻舅韋賓因與殿中監皇甫恂在玄宗生病期間“私議休咎(私下議論皇帝後事)”,導緻韋賓被杖殺,皇甫恂被貶為錦州(唐代州名。
州治在今貴州銅仁)刺史。
雖然這兩次風波都沒有連及李範、李業,甚至玄宗在處理事件的同時還對兄弟表現出了脈脈溫情,但是他對兄弟的防閑之意,經由上述兩案,已經表露無遺了。
④靈運池塘:靈運,即謝靈運(385-433),東晉末劉宋初的文學家。
池塘,這裡指謝靈運所作詩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見《登池上樓》)。
據鐘嵘《詩品》引《謝氏家錄》,謝靈運與族弟謝惠連在一起時,常能創作出佳句。
他曾在永嘉郡(東晉、南朝時期的郡名。
郡境包括今浙江溫州、麗水兩市的大部,謝靈運曾于公元422年被貶為永嘉太守)的西堂作詩,費時一整天,都沒能寫成。
後來,他在夢中忽然見到謝惠連,醒來就寫出了“池塘生春草”這樣的名句。
謝靈運對此詩句非常滿意,說:“此語有神助,非吾語也。
”按,“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之句,論詩者往往評為妙品,但究竟好在何處,各家說法卻有不同。
王安石引述權德輿之說,認為本詩以池塘生草、鳴禽改音來托寓作者對晉室覆滅、劉宋代興的不滿,可見用典工妙委婉。
此說對作者心态的探究固然窮盡委曲,但卻未免失之穿鑿。
葉夢得在《石林詩話》中認為:“世多不解此語為工,蓋欲以奇求之耳。
此語之工,在無所用意,猝然與景相遇,備以成章,不假繩削。
詩家妙處,當須以此為根本。
”這是說此句妙處在于出語自然、不事雕琢,其說較為可靠。
【譯文】 盤古是我國古代傳說中開天辟地之神,後來又有書說他是人類第一個聖王;猶太教、基督教則說亞當是上帝造出來的世界上最早的人類。
唐玄宗建花萼相輝之樓,每當登樓聽到兄弟在府邸中奏樂,就召他們入宮宴飲,以加深兄弟友愛之情;謝靈運有“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之佳句,自言是夢到族弟謝惠連才創作出來的。
神威翼德①,義勇雲長②。
羿雄射日③,衍憤飛霜④。
【注釋】 ①神威翼德:神威,威嚴若神明。
翼德,即張飛,三國時期蜀漢名将。
據《三國志·蜀書·張飛傳》,曹操進攻荊州時,劉備逃奔江南,曹操率軍追趕,行軍一日一夜,在當陽(今湖北當陽)的長坂(地名。
即三國故事所謂“長坂坡”)追及劉備所部。
劉備聽說曹操所部将至,抛棄妻兒逃走,命張飛率二十騎斷後。
張飛據守河邊,拆斷橋梁,瞪大眼睛,橫矛大呼:“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曹軍都不敢逼近,于是得以脫險。
所謂“神威”,殆指此事。
按,據《三國志·蜀書·張飛傳》,張飛本字“益德”,但或因《三國志平話》《三國演義》一系故事在民間的影響,導緻明清以來,雖文人墨客亦往往将其誤為“翼德”。
②義勇雲長:義勇,忠義而勇猛。
雲長,即關羽,字雲長,三國時期蜀漢名将。
據《三國志·蜀書·關羽傳》,建安五年(200),曹操東征徐州,迫使劉備敗投袁紹,擒獲關羽,拜為偏将軍,頗加禮遇。
袁紹遣大将顔良率軍進攻白馬(古縣名。
以縣内有黃河渡口白馬津而得名,在今河南滑縣),曹操就派遣張遼、關羽為先鋒攻擊顔良。
關羽望見顔良的麾蓋(麾,旌旗;蓋,車蓋。
泛指古代高級将領的儀仗),策馬而出,于萬軍之中擊殺顔良,斬取他的首級返回,袁紹的部将無人能夠抵擋,白馬之圍遂解。
戰後,關羽被曹操封為漢壽亭侯。
此前,曹操很看重關羽的為人,而詳察其心意,認為他沒有久留于部下的想法,就對張遼說:“卿試以情問之。
”張遼如言詢問關羽,關羽歎息答道:“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将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
”張遼将關羽之言彙報給曹操,曹操更加認為關羽是忠義之士。
等到關羽殺死顔良之後,曹操知道關羽将要離去,對他重加賞賜。
關羽不為所動,将收到的賞賜全都封鎖起來,寫信向曹操告辭,便去投靠在袁軍中的劉備了。
曹操左右有人想要追捕關羽,曹操說:“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這段史實就是《三國演義》中“斬顔良,誅文醜,千裡走單騎”故事的雛形。
随着三國故事的逐漸豐富,關羽也成為人所共知的義勇的化身。
③羿(yì)雄射日:羿,傳說中上古時期的神箭手,又稱夷羿、後羿。
據《淮南子·本經訓》,在堯的時代,天上十日并出,莊稼、草木都被烤焦了,百姓沒有食物可吃,當時又有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等兇禽惡獸出現,危害人民。
堯命羿在疇華之野誅滅鑿齒,在兇水之上斬殺九嬰,在青丘之澤用繳(本義為絲繩,古人将絲繩綴于箭尾,以射飛鳥,稱為“繳射”,也稱“弋射”)射落大風,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在洞庭殺死修蛇,在桑林捉住封豨,萬民無不喜悅,共同擁立堯為天子。
④衍(yǎn)憤飛霜:衍,即鄒衍,戰國時著名學者。
據《後漢書·劉瑜傳》李賢注引《淮南子》,鄒衍事燕惠王,竭盡忠義,惠王聽信左右的讒言,把鄒衍關在牢獄中。
鄒衍無法為自己辯白,仰天痛哭,當時正是夏季五月,上天為之降霜。
按,這是儒家公羊學派所謂“天人感應”的說法,即認為君王對國家治理好壞,會以自然現象發生變化的方式表現出來。
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中就認為:“天地之物有不常之變者,謂之異,小者謂之災。
災常先至而異乃随之。
災者,天之譴也;異者,天之威也。
……凡災異之本,盡生于國家之失。
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災害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董仲舒在回答漢武帝策問的《天人三策》中又說:“霜者天之所以殺也,刑者君之所以罰也。
”從“災異之本生于國家之失”的邏輯來推斷,霜是代表“刑殺”的自然現象(按,霜降之後,天氣漸冷,草木或死亡、或落葉,故古人視之為“殺”),霜降不時,就代表刑罰有失當之處,所以五月降霜,被視為上天就鄒衍含冤下獄一事對燕王的警示。
【譯文】 張飛骁勇善戰,在當陽長坂為劉備斷後,橫矛拒橋,呼敵決戰,曹操所部都不敢逼近;關羽忠義勇武,被曹操俘虜後,曹操對他重加賞賜,但關羽還是毅然前往投奔舊主劉備。
帝堯時代,天上十日并出,地上怪物作亂,堯命後羿上射十日,下殺兇獸,遂被推戴為天子;鄒衍被誣陷下獄,仰天痛哭,據說上天感受到他的悲憤,為他在五月降霜以示警。
王祥求鯉①,叔向埋羊②。
亮方管樂③,勒比高光④。
【注釋】 ①王祥求鯉:王祥,曹魏、西晉大臣,古代有名的孝子。
據《搜神記》,王祥性至孝,繼母朱氏對他并不慈愛,多次說他的壞話,導緻王祥失去父親的歡心,被父親安排去打掃牛糞(按,魏晉南北朝時期,大小官員多乘牛車,故需有人打掃牛糞)。
但王祥在父母生病時,仍然衣不解帶,專心侍奉。
有一次母親想吃魚,當時天氣寒冷,河水都凍成冰了,王祥就脫了衣服,準備剖開冰撈魚。
這時冰忽然自行裂開,有兩條鯉魚從冰裡跳出來,落在王祥面前,王祥将魚帶回了家。
後來母親又想吃烤黃雀,這時又有幾十隻黃雀飛到王祥的簾幔裡,王祥就以這些黃雀供給母親。
同鄉得知後,都認為這是王祥的孝心感動上天所緻。
②叔向埋羊:叔向,即春秋時晉國大夫羊舌肸(xī)。
據《列女傳·仁智傳》,羊叔姬(按,即嫁給羊舌氏的叔姬,“羊”是“羊舌氏”的簡稱)嫁給羊舌子,生下叔向、叔魚(即羊舌肸的弟弟羊舌鲋)。
羊舌子為人正直,不容于晉國,就移居到三室之邑。
當地人一起偷了一隻羊,送給羊舌子,羊舌子不肯接受,叔姬說:“夫子(春秋戰國時期女子對丈夫的敬稱)居晉不容,去之三室之邑,又不容于三室之邑,是于夫子不容也,不如受之。
”于是羊舌子就接受了羊,說:“為肸與鲋亨(通‘烹’)之。
”叔姬又說:“不可。
南方有鳥,名曰幹吉,食其子不擇肉,子常不遂。
今肸與鲋,童子也。
随大夫而化者,不可食以不義之肉。
不若埋之,以明不與。
”于是就把羊盛在甕裡,埋在爐竈邊上。
兩年之後,盜羊案發,有刑吏前來查問,羊舌子說:“吾受之,不敢食也。
”挖出甕來查看,羊骨還都在,刑吏說:“君子哉,羊舌子!不與攘羊之事矣。
”稱贊羊舌子能夠做到防害遠疑。
按,據《列女傳》之文,埋羊之事與叔向無關,是叔向父母的故事,之所以被嫁接到叔向名下,可能是因為本篇後文有叔姬和兒子叔向的對話,且叔向是春秋中後期著名的賢人,所以後人誤以為“羊舌子”即指叔向。
③亮方管樂:亮,即諸葛亮。
管樂,即管仲、樂毅的合稱。
管仲,見前“江左夷吾”注;樂毅,戰國時期軍事家,事燕昭王,曾率五國聯軍攻齊,幾乎滅了齊國。
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郡做太守,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随行,後來諸葛玄被朱皓取代,不得不投奔舊友荊州牧劉表。
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過着下田耕種的生活,卻很有雄心壯志,經常自比管仲、樂毅。
時人大多不認同他有這樣的才華,隻有博陵(東漢郡名。
今河北博野)崔州平(即崔鈞,東漢太尉崔烈之子)、颍川徐元直(即徐庶)是諸葛亮的摯友,認為他所言并不誇張。
④勒比高光:勒,即石勒(274-333),十六國後趙政權的建立者。
高光,即漢高祖和漢光武帝。
據《晉書·石勒載記》,石勒曾宴請高句麗和宇文屋孤的使者,酣飲之際,詢問中書令徐光:“朕方自古開基(按,指創業)何等主也?”徐光答道:“陛下神武籌略邁于高皇(按,指漢高祖劉邦),雄藝卓荦超絕魏祖(按,指被追尊為魏太祖武皇帝的曹操),自三王已來無可比也,其軒轅之亞乎!”石勒笑着說:“人豈不自知,卿言亦以太過。
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争先耳。
脫遇光武,當并驅于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
朕當在二劉之間耳,軒轅豈所拟乎!” 【譯文】 王祥侍奉後母,盡心竭力,後母想在冬天吃魚,王祥就去剖冰打魚,這時冰突然裂開,有兩條鯉魚跳到冰上,人們都說這是王祥的孝心感動上天所緻;有人送給叔向的父親羊舌子偷來的羊,羊舌子在妻子的建議下,接受了羊但沒有吃,而是将羊裝甕埋起來,這樣既不得罪偷羊的人,又沒有觸犯法律。
諸葛亮少年有壯志,自比管仲、樂毅,時人多不認可,隻有崔鈞和徐庶了解他,認為其所言不虛;石勒與群臣談論自己應與哪位古代帝王相比,認為自己不如漢高祖劉邦,但可以和漢光武帝劉秀一争高下。
世南書監①,晁錯智囊②。
昌囚羑裡③,收遁首陽④。
【注釋】 ①世南書監:世南,即虞世南(558-638),隋唐時期官員,唐初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書監,即秘書監,官職名。
自東漢後期起設置,掌國家藏書,隋唐兩代皆設置秘書省,以秘書監為長官,除掌經籍圖書之事外,尚有統領著作、太史二局之責。
據《舊唐書·虞世南傳》,唐太宗即位後,以虞世南為秘書少監(秘書監的副職),轉秘書監,賜爵永興縣子。
太宗很重視虞世南的博學多識,在處理國務之暇,經常與他談論經史。
虞世南容貌文弱,但性情剛烈亢直,每與太宗論及前代帝王為政得失,言語之中必然蘊含規勸之意,常能對太宗有所補益。
太宗曾稱贊虞世南有五絕: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文辭,五曰書翰。
又據《大唐新語·聰敏第十七》,太宗出行時,有關部門請求帶上圖書随行,太宗說:“不須,虞世南在,此行秘書也。
”虞世南做秘書監時,曾在秘書省的後堂纂集經史書籍中的精要,都是寫文章所需要的,起名為《北堂書鈔》。
按,《北堂書鈔》,《新(舊)唐書·藝文志》和《郡齋讀書志》均作一百七十三卷,今本一百六十卷,分帝王、後妃、政術、刑法、封爵、設官、禮儀、藝文、樂、武功、衣冠、儀飾、服飾、舟、車、酒食、天、歲時、地等十九部,采錄古書中與各類目有關的材料,分門著錄,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類書。
虞世南以一人之力撰成此書,其讀書之廣博,由此可見一斑。
②晁錯智囊:晁錯(前200-前154),西漢官員。
智囊,裝智謀的袋子,形容人足智多謀。
據《史記·袁盎晁錯列傳》,晁錯性情峻直而深沉嚴酷。
漢文帝時,天下沒有治《尚書》之學的學者,文帝聽說濟南人伏生曾在秦朝任博士,治《尚書》學,時年已九十多歲,不可能到都城長安來,就命太常(官名。
始置于秦,稱奉常,掌管宗廟禮儀。
漢代掌管官學的博士也是太常的屬官)派人去求學,太常派遣時任掌故(太常屬官名。
掌管禮樂制度)的晁錯前往。
晁錯學成返回,上疏漢文帝論述時事要務,征引《尚書》之說,文帝任命他為太子舍人,後來又遷為太子門大夫、太子家令,始終在太子(即後來的漢景帝)身邊供職。
由于晁錯能言善辯,很快得到太子的寵信,太子家(按,此處的“家”是指為太子服務的官僚機構成員,即所謂東宮官屬,非指太子及其家庭)稱其為“智囊”。
此後晁錯屢次上書,談論削弱諸侯之事,文帝雖然不用其言,但頗奇其才,将他提拔為中大夫。
漢景帝即位後,以晁錯為内史,寵幸超過九卿,主持更定法令,又升遷為禦史大夫。
晁錯向景帝提出搜求諸侯罪過而削其國土的策略,意在剝奪諸侯王的政治特權以攻固中央集權,損害了諸侯利益。
景帝命公卿、列侯、宗室舉行讨論。
不久,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聯合反叛,漢景帝欲安撫叛亂諸侯,聽從袁盎之計,遂将晁錯斬首于長安城的東市。
③昌囚羑(yǒu)裡:昌,即周文王,姬姓,名昌,因曾受命為西伯,又稱“西伯昌”。
羑裡,古地名。
在今河南湯陰。
據《史記·周本紀》,崇侯虎(按,即崇國的諸侯,名虎;崇國是商周之際的諸侯國,地望可能在今陝西西安鄠邑區一帶)向商纣王誣蔑西伯說:“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鄉(通‘向’)之,将不利于帝。
”于是纣王把周文王囚禁在羑裡。
周的大臣闳夭等擔心西伯的安危,于是搜集了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文馬(傳說中一種長着赤色鬣毛、通體雪白、目如黃金的名馬)、有熊氏的九驷(古以四馬并駕一車為一驷),以及其他奇怪之物,通過纣王的寵臣費仲獻給纣王。
纣王大悅,說:“此一物足以釋西伯,況其多乎?”于是赦免西伯,賜給他弓矢和斧钺,允許他任意征伐,并說:“谮西伯者,崇侯虎也。
”後來西伯消滅了崇國,以其地建立豐邑,并從舊都岐下遷都于豐。
④收遁(dùn)首陽:收,即薛收(592-624),唐代官員。
首陽,即首陽山,我國名為“首陽”之山甚多,以薛收本籍蒲州汾陰縣(今山西萬榮)而言,此首陽山當是今山西永濟首陽山。
據《舊唐書·薛收傳》,薛收因父親薛道衡被隋炀帝殺害,不肯在隋為官,得知唐高祖李淵在太原起兵的消息後,遁入首陽山,打算響應高祖。
蒲州(今山西永濟)通守(隋炀帝在各郡置通守一人,位太守下、郡丞上,與太守同為本郡長官)堯君素得知薛收有起兵的打算,就将薛收的生母王氏拘押在城中,薛收無奈返回。
後來堯君素要響應王世充,薛收就翻越城牆,投奔了唐政權。
秦王李世民的記室參軍房玄齡向府主推薦薛收,李世民即日召見薛收,向他詢問經略,薛收答辯自如,言辭很合李世民的心意。
于是李世民任命薛收為主簿,追随秦王讨伐王世充,在軍中主管起草文書,很受器重。
按,隋炀帝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蒲州改稱為河東郡,到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複罷郡為州。
據此,堯君素應為河東通守。
君素本傳見《隋書·誠節傳》,正作“署領河東通守”,可證。
《舊唐書》稱“蒲州通守”,蓋以唐之州名代隋之郡号。
【譯文】 唐太宗即位後任命虞世南為秘書少監,遷秘書監,虞世南博學能文,性情剛正,常能舉古代帝王事迹以勸谏太宗;晁錯被漢文帝遷為太子舍人,累遷太子家令,以能言善辯得到太子寵信,被稱為“智囊”。
纣王把西伯昌囚禁在羑裡,周的大臣們搜集了種種奇珍異寶,獻給纣王,西伯遂得到赦免;薛收聽說唐高祖李淵起兵于太原,就遁入首陽山,想要響應,後因母親被隋朝官吏拘留,無奈返回。
轼攻正叔①,浚沮李綱②。
降金劉豫③,順虜邦昌④。
【注釋】 ①轼攻正叔:轼,即蘇轼。
正叔,即程頤,字正叔。
據《邵氏聞見後錄》,程頤受司馬光舉薦,為宋哲宗講學于禁中,不久罷去。
當時蘇轼、劉摯、孔文仲、劉安世等都激烈抨擊程頤,蘇轼的奏章中甚至有“臣素疾程頤之奸,形于言色”這樣的話。
蘇轼做禮部尚書時,又抨擊程頤所修學制,處處譏諷貶斥,诋毀殆盡。
《邵氏聞見後錄》的作者邵博評論此事說:“如蘇子瞻(蘇轼)、劉莘老(劉摯)、孔文仲、劉器之(劉安世),皆世之君子,其于伊川先生不同如此,至斥黨锢,則同在禍中。
悲夫!”按,此即北宋哲宗朝著名的“洛蜀黨争”。
宋哲宗即位之初,太皇太後高氏執政,以司馬光為相,起用蘇轼、程頤等在宋神宗時期受排斥的士人,但蘇轼與程頤性格、政見、學術見解皆有不合之處,時生龃龉。
司馬光去世後,程頤的弟子朱光庭﹑賈易等借端抨擊蘇轼,與蘇轼友善的呂陶、上官均等為蘇轼辯誣,反過來抨擊程頤及其弟子,由于程頤長期居住洛陽,他這一派被稱為“洛黨”;蘇轼是四川人,他這一派被稱為“蜀黨”。
至于劉摯、劉安世等,則為洛、蜀兩派之外的另一派系,時稱“朔黨”,蓋因黨魁劉摯出身河北而得名。
洛黨、蜀黨交讧之後,程頤罷崇政殿說書,出為管勾西京(洛陽)國子監,蘇轼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杭州,二黨兩敗俱傷。
②浚(jùn)沮(jǔ)李綱:浚,即張浚(1097-1164),宋代大臣。
李綱(1083-1140),宋代大臣,是兩宋之交的抗金名臣之一。
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建炎元年(1127)八月,執政汪伯彥、黃潛善打擊在宰相李綱支持下建立的河北招撫司、河東經制司,建議宋真宗撤銷河北招撫司,召還河東經制副使傅亮。
李綱力争不果,上章求去,宋高宗猶豫不允。
此時,殿中侍禦史張浚參劾李綱,言李綱雖有才氣,負時望,但以私意殺侍從(按,指右谏議大夫宋齊愈,宋代以在京職事官如六部尚書、侍郎、中書舍人及學士等為侍從,又稱“從官”,谏議大夫位列其中),典刑不當,有傷新政,不可居相位;又攻擊李綱“杜絕言路,獨擅朝政。
士夫側立,不敢仰視,事之大小,随意必行,買馬之擾,招軍之暴,勸納之虐,優立賞格,公吏為奸,擅易诏令,竊庇姻親”。
宋高宗見表之後,再召李綱入對,李綱堅持不肯改變立場,再次上章求罷,遂被宋高宗以“狂誕罔悛,謀谟弗效”的罪名,罷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
其後,張浚又連章彈劾李綱,導緻李綱被罷去觀文殿大學士,依舊提舉杭州洞霄宮,鄂州居住。
張浚之所以堅持抨擊李綱,是因為李綱之前指責宋齊愈首建擁立張邦昌之謀,導緻宋高宗深恨宋齊愈,将其以謀叛罪名腰斬于市,而張浚既是宋齊愈的好友,又出自黃潛善門下,故累上彈章,不遺餘力。
但張浚在堅持抗金方面,又與李綱是完全一緻的,一度被視為抗金派朝臣的領袖。
因此,南宋學者呂中在所著《大事記》中也為張浚彈劾李綱感到遺憾:“張浚平生忠肝義膽,不與秦桧共事,不與金人俱生,而初年之見,反黨汪、黃而攻李綱不已。
何哉?使其移攻李之筆而攻汪、黃,豈不大快公議哉?” ③降(xiánɡ)金劉豫:劉豫,宋代官員,後降金,在金人扶持下建立僞齊政權,在位數年,又被金朝所廢。
據《宋史·叛臣傳上》(《金史·劉豫傳》略同),在宋徽宗宣和末年(宣和,宋徽宗年号,1119-1125),劉豫曾擔任河北西路提點刑獄(按,宋代在各路置提點刑獄司,以提點刑獄為長官,負責監察本路獄訟、巡曆審問各州囚徒、詳覆案牍、追捕盜賊等職責),金人南侵時,劉豫棄官逃走,避難于儀真(今江蘇儀征)。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由于劉豫與中書侍郎張悫友善,經張悫推薦,朝廷遣劉豫知濟南府。
當時山東是宋金交戰的前線,局面混亂,盜賊蜂起,劉豫不敢赴任,祈請改換東南一郡任職,但執政不許,劉豫憤恨而去。
當年冬天,金軍攻打濟南,劉豫遣其子劉麟出戰,被金人圍困數重,幸而通判張柬來援,才得以解圍。
事後,金朝遣人勸誘劉豫投降,劉豫對之前被迫出知濟南懷恨在心,便殺了守将關勝,想要率百姓降金,百姓不願聽從,劉豫就用繩索從城牆缒下,出城投降。
次年三月,兀朮任命劉豫知東平府,充任京東西、淮南等路安撫使,節制大名、開德府,濮、濱、博、棣、德、滄等州,以劉麟知濟南府,将攻取的黃河以南宋朝舊土交給劉豫管理。
建炎四年(1130),金朝又立劉豫為“大齊皇帝”,作為傀儡政權。
劉豫的僞齊政權因獲得了金人支持,勢力擴張很快,一度向南擴張到淮河、漢水流域,向西伸展到隴右地區。
但是,劉豫對百姓賦斂極為苛酷,又屢屢簽發河南百姓為兵,進攻南宋,造成了民不聊生的局面。
紹興七年(1137),金人因劉豫屢次為南宋所敗,僞齊政權統治區民怨沸騰,将劉豫廢為蜀王,遷往上京臨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居住。
紹興十三年(1143,此據《宋史》記載)或紹興十六年(1146,此據《金史》記載),劉豫死在上京。
④順虜邦昌:邦昌,即張邦昌(1081-1127),北宋末宰相,北宋滅亡時,在金人支持下建立僞楚政權。
據《宋史·叛臣傳》,靖康元年(1126),金人圍攻北宋京師開封,宋欽宗派遣時任少宰(宋宰相官名,政和二年改尚書右仆射置)的張邦昌和康王趙構(按,後為宋高宗)到金營中做人質。
同年冬季,金人攻陷京師,扣押宋欽宗。
第二年春季,宋臣吳幵、莫俦自金營持文書回到京師,令在京官員推選“異姓堪為人主者”,将冊立為帝。
東京留守孫傅等人上表請求仍立趙氏,金人命吳幵、莫俦催逼,并召集百官合議。
在京官員計無所出,于是說:“今日當勉強應命,舉在軍前者一人。
”尚書員外郎宋齊愈從城外來,衆人問金人想要立誰,宋齊愈寫下“張邦昌”三字,遂定議以張邦昌治國事。
孫傅、張叔夜不肯,被金人拘捕。
王時雍代孫傅為留守,再召百官集議,逼迫他們在擁立張邦昌的書狀上署名。
此後,張邦昌入居尚書省,金人遣使催他當皇帝,張邦昌想要自殺,有人對他說:“相公不前死城外,今欲塗炭一城耶?”金國使者又帶來冊命诏書和玉玺,張邦昌就向北拜受,即位稱帝,建立僞楚政權。
金人挾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和宗室北去之後,張邦昌經呂好問、馬伸等人再三勸谏,遣使與康王趙構聯系,推戴他即位,後又請元祐皇後(哲宗廢後孟氏)垂簾聽政,遣使奉送禦用物品到南京(按,宋以應天府為南京,即今河南商丘),獻給康王。
張邦昌自己不久也前往南京,表示順從。
高宗即位後,以李綱為相,徙張邦昌為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封同安郡王。
李綱上疏抨擊張邦昌,認為當将其明正典刑,以為亂臣賊子之戒,又說:“邦昌已僭逆,豈可留之朝廷,使道路目為故天子哉?”于是高宗下诏,貶張邦昌為昭化軍節度副使,潭州安置。
後又發現張邦昌在稱帝期間居于宮寝,與女官華國靖恭夫人李氏勾結,李氏以養女陳氏私侍張邦昌,并說過指斥皇帝的話,高宗遂賜死張邦昌于潭州。
【譯文】 蘇轼與程頤互相排斥,兩人各率徒黨,以奏疏相攻擊,掀起“洛蜀黨争”,最終導緻兩人分别出外任職;張浚抨擊李綱杜絕言路,獨擅朝政,以私意殺侍從,導緻李綱被罷相,後又落職居住。
劉豫出知濟南府,投降金人,被立為僞齊傀儡政權的皇帝,後因攻宋不利,又被廢為蜀王,北遷上京居住;金人攻陷東京開封府之後,立宰相張邦昌為僞楚政權皇帝,張邦昌堂而皇之受诏稱帝,入居宮寝,後被宋高宗貶斥賜死。
瑜燒赤壁①,轼谪黃岡②。
馬融绛帳③,李賀錦囊④。
【注釋】 ①瑜燒赤壁:瑜,即周瑜。
赤壁,古地名。
在湖北赤壁西北。
據《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建安十三年(208)九月,曹操入荊州,荊州牧劉琮舉衆投降,曹操獲得了荊州的水軍,水、步兩軍合計,号稱達數十萬之多,孫、吳将士聞知,都很恐慌。
孫權召集部下商議,詢問計策,衆人都認為不如迎降,周瑜卻堅持抵抗,說:“将軍禽操,宜在今日。
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今湖北武漢),保為将軍破之。
”孫權對周瑜非常支持,讓周瑜、程普率軍與南奔夏口的劉備合力抵擋曹操,兩軍在赤壁相遇。
當時曹操的軍隊中已經有不少人生病,初次交戰,曹軍戰敗,退到江北,周瑜等屯兵南岸。
周瑜的部将黃蓋分析局勢,說:“今寇衆我寡,難與持久。
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于是搜集了數十艘蒙沖(古代一種船體狹長的快速戰船),在船艙中裝滿柴草,澆上油脂,用帷幕裹好,船上豎起旗号,預先寫信通知曹操,說自己想要投降,又在大船後系上小艇,依次出發。
曹操所部将士都延頸觀望,指着南岸來船,說是黃蓋前來投降。
這時黃蓋發動帶來的艦船直沖曹軍,各船同時點火,當時風勢很猛,從曹軍戰艦延燒到岸上的軍營,沒過多久便火光連天,燒死溺死的人馬很多,曹軍于是敗退,回師據守南郡(秦漢時期郡名。
郡治江陵,即今湖北荊州)。
劉備、周瑜等又合兵追擊,曹操留曹仁等守江陵城,自己率主力北歸。
②轼谪黃岡:轼,即蘇轼。
谪,貶斥。
黃岡,地名。
今為湖北省地級市,北宋在當地置黃州,治黃岡縣。
據《宋史·蘇轼傳》,蘇轼因對王安石變法的措施不滿,自朝廷出外,通判杭州,又改知密州、徐州,徙知湖州。
到湖州任後,蘇轼照例上表謝恩,之前他對朝政有不滿之處,不敢直言,就在作詩時暗含諷刺,這時被禦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挑揀出謝表中暗含不滿的話,又牽連蘇轼平日所作之詩,說他讪謗朝廷,遂因此逮赴禦史台獄。
李定等人想要置蘇轼于死地,極力羅織他的罪名,久而不決。
然而宋神宗卻偏偏對蘇轼有憐惜之意,僅将他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了結此事。
此即著名的“烏台詩案”。
按,本條可與前文“蘇轼奇才”條相參看。
又按,蘇轼下獄時,太皇太後曹氏,以及朝廷大僚王安石、吳充、章惇等,皆勸谏神宗勿殺蘇轼,神宗從輕發落蘇轼,一定程度上是受了這些重要人物的影響。
③馬融绛帳:馬融(79-166),東漢經學大師。
據《後漢書·馬融傳》,馬融文才出衆、博學洽聞,是當世著名的“通儒”,随他學習的門生常有千餘人,涿郡盧植、北海鄭玄,都是他的門生。
馬融又善鼓琴,好吹笛,舉止放達,不拘儒者之節。
他居住的房屋,使用的器物服飾,大多有奢侈的裝飾。
在講學時,馬融常坐在高堂之上,用绛紗制成帳幕,馬融在帳前講學,帳後則有樂師歌女奏樂歌舞,弟子以次序互相傳授,很少能進入馬融授經的室内。
按,《後漢書·鄭玄傳》也說:“(鄭玄)以山東無足問者,乃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融。
融門徒四百餘人,升堂進者五十餘生。
融素驕貴,玄在門下,三年不得見,乃使高業弟子傳授于玄。
”可見《馬融傳》所謂“弟子以次相傳”,是指馬融平時隻為有資格登堂的弟子講學,之後再由這些弟子分别向普通弟子傳道授業,即《鄭玄傳》所載“使高業弟子傳授于玄”。
④李賀錦囊:李賀,中唐時期著名詩人,約逝于元和末年,年僅二十七歲。
據李商隐所撰《李長吉小傳》,李賀受韓愈知遇,與他來往的,有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等人,皆為當時名士。
李賀經常帶着一個小男仆,騎着驢子,背着一個破舊的錦囊,想到好的句子,就寫下來放在囊中。
等到晚上回家,母親鄭夫人讓婢女接過錦囊,把囊中的紙倒出來,看到這一天寫下的詩句很多,往往會說:“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便點起燈來,給李賀拿來食物。
飯後,李賀向婢女要來這一天積累的詩句,研墨疊紙,寫成全篇,投入另一個錦囊。
隻要不是大醉歸來,或者去親友家中吊喪的日子,天天如此作詩。
過後,李賀就不再看自己寫成的這些詩了。
王參元、楊敬之等人不時來李賀家,從囊中取出詩篇,抄寫而去。
李賀有時單騎往返于長安、洛陽之間,路上往往作詩,也随作随棄。
因此,李賀去世後,他的詩集隻剩下收藏在沈子明家的四卷而已。
【譯文】 曹操平定荊州後,周瑜力勸孫權抵抗,被任命為吳軍主将,率軍抵禦曹操,在赤壁用火攻燒毀曹軍船隻、營寨,曹軍燒溺死者甚多,遂敗歸江陵;蘇轼因被指摘詩文中有诽謗朝政的文字,被捕下獄,後被貶谪到黃州任團練副使。
馬融在講學時,坐在高堂之上,用绛紗制成帳幕,自己在帳前講學,帳後有樂師歌女奏樂歌舞;李賀每日出外,騎着驢背着錦囊,想到好的詩句就寫下來放進去,每晚再整理出來,投入另一個錦囊,日複一日,習以為常。
昙遷營葬①,脂習臨喪②。
仁裕詩窖③,劉式墨莊④。
【注釋】 ①昙遷營葬:昙遷,劉宋、南齊之際的僧人。
據《高僧傳·經師》,昙遷生在月氏(古代遊牧民族名。
因受匈奴攻擊,分裂為大月氏和小月氏,大月氏西遷至中亞阿姆河流域,後建立貴霜王國;小月氏留居甘肅河西走廊一帶,與羌人雜居。
昙遷可能出自崇信佛教的貴霜王國),寓居于建康,是一位兼通儒學、玄學和佛學的名僧,善于誦經,号稱“有無窮聲韻”。
當時的朝廷顯貴彭城王劉義康、範晔、王昙首等人都與他相互往來,關系親密。
範晔因謀反罪名被誅,範氏一門同時有十二場喪事,沒有人敢接近範家,隻有昙遷賣掉自己的衣物,把所有的錢都用在給範家辦喪事上。
宋孝武帝聽說後,對昙遷顧念交誼的行為非常贊賞,對徐爰說:“卿著《宋書》,勿遺此士。
” ②脂習臨喪:脂習,東漢末、曹魏初官員。
據《三國志&
④叔敖埋蛇:叔敖,即孫叔敖,春秋時楚國令尹。
據《新書·春秋》,楚相孫叔敖小時候出遊回來,擔憂得吃不下飯。
母親問他何以如此,孫叔敖哭着對母親說:“今日吾見兩頭蛇,恐去死無日矣。
”母親又問:“今蛇安在?”孫叔敖答道:“吾聞見兩頭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見,吾已埋之也。
”母親安慰他道:“無憂,汝不死。
吾聞之:‘有陰德者,天報以福。
’”後來楚人聽說此事,都知道孫叔敖能做到“仁”。
等到他做令尹時,沒有施政就獲得了國人的信任。
【譯文】 西漢後期,扶風茂陵秦氏一族出了五個二千石,被稱為“萬石秦氏”;唐玄宗時,崔琳和弟弟崔珪、崔瑤官至二品或三品,按朝廷制度,都有資格在門前立戟,時稱“三戟崔家”。
韓愈在潮州當刺史時,當地鳄魚為患,韓愈命屬下以一豬一羊祭祀鳄魚,并作《祭鳄魚文》,據說幾天後鳄魚就遷徙到六十裡外的地方去了;孫叔敖幼年出遊,見到時人以為見之必死的兩頭蛇,怕其他人再看到,就殺了蛇埋到地裡,後來孫叔敖不但沒有死,還成為了楚國令尹。
虞诩易服①,道濟量沙②。
伋辭饋肉③,瓊卻饷瓜④。
【注釋】 ①虞(yú)诩(xǔ)易服:虞诩(?-137),東漢官員。
據《後漢書·虞诩傳》,漢安帝時,羌人攻打武都郡(漢郡名。
包括今甘肅南部),執政的鄧太後認為虞诩有将帥之略,将他提拔為武都太守,在宮中的嘉德殿召見他,厚加賞賜。
虞诩到郡城後,城中兵力不滿三千,而羌兵萬人圍攻赤亭(城名。
今甘肅成縣西北),局勢危急。
虞诩先是命令部隊用弱弩射敵,羌人發現漢軍弓弩的射程不足,全力攻城。
此時,虞诩命每二十張強弩射一個人,發無不中,羌人被震懾,遂退兵。
虞诩趁勢出城猛攻,殺傷了很多羌人。
次日,虞诩下令讓城内的全部軍隊從外城的東門出城,又從北門進來,每次都改換衣服,這樣反複出入了好幾次。
往返幾次之後,羌人不知城裡有多少兵,自相驚吓,人心浮動。
虞诩預計羌兵即将撤退,提前安排五百人埋伏在淺水處,等候羌人撤離,羌人果然大潰,虞诩借勢掩襲,又進兵追擊,斬獲甚多。
此戰之後,羌人敗散,南入益州,虞诩在武都建設堡壘,招聚流民,武都因此獲得安定。
②道濟量沙:道濟,即檀道濟(?-436),南朝劉宋名将。
據《南史·檀道濟傳》,劉宋元嘉八年(431),檀道濟都督征讨諸軍事,率宋軍北征,所部與北魏交戰三十餘次,大多取勝,兵至曆城(今山東濟南),因糧食将盡,不得不撤退。
此時宋軍有人降魏,把軍中缺糧的事告訴魏軍,宋軍士卒憂愁畏懼,意志不堅。
檀道濟得知後,安排人在夜間将沙子當成糧食,一邊稱量一邊報數,又将少數的糧食鋪在沙土上面,以顯示宋軍糧食充足。
如此量了一夜,第二天早上,魏軍認為檀道濟還有很多糧食,就不再追擊,又以叛徒虛報軍情,把他殺掉了。
此時宋軍兵力仍弱,檀道濟就命将士都穿好盔甲,自己穿着平民的衣服,乘着二人擡的闆輿,放緩速度離開堡壘。
魏軍怕中埋伏,沒敢追擊,宋軍遂平安撤回。
檀道濟雖然沒能克定河南之地,但在北魏優勢兵力尾追之下,仍能全軍撤回,因此威名大震。
北魏境内甚至畫了他的像用來驅趕鬼魅。
③伋(jí)辭饋肉:伋,即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孫子,孟子是他的再傳弟子。
饋,贈送。
據《孟子·萬章》,萬章向孟子請教:“君饋之粟,則受之乎?”孟子回答:“受之。
”認為國君有周濟貧窮士人的責任。
萬章又問:“周(這裡指遇到危難時的周濟)之則受,賜(這裡指平時無緣無故的賜予)之則不受,何也?”孟子說:“不敢也。
”認為士人本應以在國内任職換取祿賜,無功受祿,是為不恭。
萬章繼續詢問:“君饋之,則受之,不識可常繼乎?”孟子就舉了孔伋的一件轶事來解釋:“缪公(按,即魯穆公,古時‘缪’與‘穆’通)之于子思也,亟(多次)問,亟饋鼎肉。
子思不悅,于卒也,摽使者出諸大門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伋。
’蓋自是台無饋也。
悅賢不能舉,又不能養也,可謂悅賢乎?”孟子認為,魯穆公多次派遣使者向子思贈送肉食,使子思不勝其煩,這不是悅賢養老之道,故子思不受其肉。
④瓊卻饷(xiǎnɡ)瓜:瓊,即蘇瓊,北齊官員。
據《北齊書·循吏傳》,蘇瓊在南清河郡(今山東高唐南)做太守時,本郡有個曾任樂陵太守的退休官員叫趙穎,八十歲緻仕回到家鄉。
到了五月初,趙穎帶着兩個剛摘下的瓜來見蘇瓊,仗着自己年老,苦苦請求蘇瓊收下。
蘇瓊無奈接受了,但把瓜放在辦公場所的房梁上,并沒有切開吃。
郡民聽說蘇瓊接受了趙穎贈送的瓜,紛紛帶着鮮果來給他送禮。
但等到了府門時,他們聽說趙穎送的瓜還放在房梁上,就互相看看,又都回去了。
【譯文】 虞诩做武都太守時,羌人來襲,虞诩讓城内軍隊改換衣服,循環數次出入不同城門,羌人以為城内兵多,就撤退了,虞诩趁勢追擊,獲得大勝;檀道濟北伐北魏,在撤軍途中糧食不足,檀道濟命人在夜間将沙土當成糧食稱量報數,迷惑了敵軍,平安撤回。
魯穆公派人向孔伋詢問問題,每次咨詢之後都向他贈送肉食,孔伋不勝其煩,将使者趕出大門,拒絕接受饋肉;蘇瓊在南清河郡做太守時,不受贈禮,本郡退休官員趙穎帶着兩個瓜送給他,蘇瓊無奈接受,但把瓜放在房梁上不吃,以示不收贈禮的決心。
祭遵俎豆①,柴紹琵琶②。
法常評酒③,鴻漸論茶④。
【注釋】 ①祭遵俎(zǔ)豆:祭遵(?-33),東漢開國功臣。
俎豆,皆祭器名,俎為載牲(盛放用于祭祀的牲畜)之器,豆為盛肉之器,故後人以“俎豆”代指祭祀,又引申為其他典禮儀節的代稱。
據《後漢書·祭遵傳》,祭遵去世後,博士範升上疏稱頌祭遵的功績和德行,其疏中有雲:“遵為将軍,取士皆用儒術,對酒設樂,必雅歌投壺。
又建為孔子立後,奏置五經大夫。
雖在軍旅,不忘俎豆,可謂好禮悅樂,守死善道者也。
”範升稱贊祭遵“雖在軍旅,不忘俎豆”,顯然不是說他在軍中也不忘祭祀,而是說他作為高級将領,能保持經生本色,守禮崇儒。
據本傳,祭遵少年時期喜好經學,家富而秉性恭儉,頗具儒者風範,且終生不變,故範升謂之“守死善道”。
②柴紹琵琶:柴紹(?-638),唐代開國功臣。
據《舊唐書·柴紹傳》,唐高祖武德年間,吐谷渾與黨項一同入侵唐境,高祖命柴紹率軍讨伐。
交戰時,敵軍居高臨下,放箭亂射唐軍,箭下如雨。
柴紹于是命人彈起胡琵琶,又使兩個女子相對起舞。
敵軍看到唐軍在交戰時還有人演奏音樂、觀賞舞蹈,頗感驚異,漸漸就停止射箭,聚在一起觀看唐軍的樂舞了。
柴紹抓住敵軍陣形混亂的機會,暗中調遣精銳騎兵,從敵軍背後發起突襲,一舉将其擊潰,斬首五百餘級。
按,胡琵琶,即今日琵琶的雛形,大約是南北朝後期通過中亞傳入我國的。
我國古代原有一種被稱為“琵琶”的彈撥樂器,以兩者技法、音律皆有相似之處,故稱新傳入者為“胡琵琶”。
後來“胡琵琶”經過與“琵琶”融合、改良,逐漸盛行于世,反而攘“琵琶”之名為己有,而原本的“琵琶”卻被稱為“阮”了。
③法常評酒:法常,即釋法常,五代或宋初僧人。
據《清異錄》,河陽(今河南孟州)僧人釋法常嗜酒,無論寒暑風雨,經常喝醉,醉了就熟睡,醒來則朗聲吟詩道:“優遊曲世界,爛漫枕神仙。
”他曾對同伴說:“酒天虛無,酒地綿邈,酒國安恬,無君臣貴賤之拘,無财利之圖,無刑罰之避。
陶陶焉,蕩蕩焉,樂其可得而量也。
轉而入于飛蝶都,則又蒙騰浩渺,而不思覺也。
” ④鴻漸論茶:鴻漸,即陸羽,字鴻漸,唐代隐士。
據《新唐書·隐逸傳》,陸羽本是孤兒,不知其父母,有人說他是僧人在水邊撿到,撫養成人的。
成年之後,陸羽以《周易》為自己占蔔,蔔得《蹇》之《漸》,卦辭是:“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
”于是,他根據卦辭的含義,以陸為氏,取名為羽,字鴻漸。
陸羽性嗜飲茶,著有《茶經》三篇,分别談論茶之原、茶之法、茶之具,非常詳細。
《茶經》行世後,天下人越來越重視飲茶。
【譯文】 東漢開國功臣祭遵雖為将領,但能保持經生本色,被稱贊為“雖在軍旅,不忘俎豆”;柴紹領兵讨伐吐谷渾,交戰時命人彈奏胡琵琶,并安排兩名舞女相對起舞,敵軍因之分神,柴紹趁機發起突襲,一舉将其擊潰。
僧人釋法常嗜酒,有“酒天虛無,酒地綿邈,酒國安恬”的評論;陸羽性嗜飲茶,作《茶經》三篇,論述飲茶的起源、方法和器具,書成之後,天下人都更加重視飲茶。
陶怡松菊①,田樂煙霞②。
孟邺九穗③,鄭珏一麻④。
【注釋】 ①陶怡松菊:陶,即陶潛。
怡,快樂,這裡作動詞用。
陶潛從彭澤縣令任上棄職隐居,曾作《歸去來辭》,其辭有“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僮仆來迎,稚子候門。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壺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顔,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的句子,所謂“怡松菊”者,蓋由“松菊猶存”和“眄庭柯以怡顔”化出,是陶潛對回家後快樂情緒的抒發。
②田樂煙霞:田,即田遊岩,唐代隐士。
據《舊唐書·隐逸傳》,田遊岩曾到太白山遊曆,他的母親、妻子都有出塵之志,與田遊岩一起遊曆山水,前後二十餘年。
後來田遊岩隐居在箕山之中,自号“許由東鄰”。
此後,唐高宗到嵩山,遣中書侍郎薛元超去問候田母,田遊岩穿了隐士的服飾,出來下拜,高宗命左右扶住他,并問:“先生養道山中,比得佳否?”田遊岩答道:“臣泉石膏肓,煙霞痼疾,既逢聖代,幸得逍遙。
”高宗又說:“朕今得卿,何異漢獲四皓乎?”薛元超說:“漢高祖欲廢嫡立庶,黃、绮方來,豈如陛下崇重隐淪,親問岩穴!”高宗聽到此話,非常高興,攜田遊岩到行宮居住,命他全家乘驿到京城,并任命田遊岩為崇文館學士。
③孟邺(yè)九穗:孟邺,即孟業,北齊官員。
據《北齊書·循吏傳》,孟業性行廉謹,由司州法曹參軍遷為東郡(古代郡名。
秦置,轄今河南東北部、山東西部,郡治在今河南濮陽)太守,在當地以寬厚慈惠著稱。
他上任那一年,東郡出現了好幾株一根莖稈上長有多穗的麥子,其中多者有一莖五穗的,其餘或三穗、或四穗,共生于一莖,本郡人民都認為這是孟業的治績感動上天的結果。
④鄭珏(jué)一麻:鄭珏,五代時大臣,曆事後梁、後唐。
據《類說》引《紀異錄》,五代時,鄭珏與李愚同為翰林學士,鄭珏所居的閣子忽然長出一棵麻來,李愚說:“承旨入相矣。
餘願當制,得盡荒虛。
”當時天氣亢旱許久,麻卻長得很茂盛。
等到下霜,麻都被霜染白了,成為所謂“白麻”,當時更被認為是要做宰相的預兆。
果然,當夜皇帝發出诏書,任命鄭珏為宰相。
按,五代承唐之制,拜相的诏書用白麻紙書寫,故李愚認為“白麻”是鄭珏要做宰相的預兆。
【譯文】 陶潛從彭澤令任上棄職還家,作《歸去來辭》,抒發自己回歸田園生活的歡樂之情;田遊岩見唐高宗,自稱“泉石膏肓,煙霞痼疾”,獲得高宗的厚待。
孟邺在東郡任太守時,當地産麥有一莖數穗者,由于他為官寬厚仁慈,這被看做上天對其治績的感應;鄭珏做翰林學士時,所居的閣子突然長出一棵麻,同僚李愚認為這是鄭珏将要拜相的象征,同年鄭珏果然拜相。
顔回練馬①,樂廣杯蛇②。
羅向持節③,王播籠紗④。
【注釋】 ①顔回練馬:顔回,即顔淵,孔子的弟子。
練,一種絲織品。
據《論衡·書虛》,有書記載,孔子與顔回一起登上太山(按,即泰山),向東南望去,看到吳國的昌門之外拴着一匹白馬。
孔子問顔回:“若見吳昌門乎?”顔回說:“見之。
”孔子又問:“門外何有?”顔回說:“有若系練之狀。
”孔子用手撫摸顔回的眼睛,不讓他繼續看了,帶他一起下山。
下山之後,顔回發白齒落,很快就因病去世了。
按,昌門,即“阊門”,吳都姑蘇(今江蘇蘇州)的西門,與泰山相去甚遠,在泰山上自然是看不到阊門外拴着白馬的。
在儒家發展過程中,曾有将孔子及其弟子神化的傾向,《論衡·書虛》所引“傳書”說孔子能看到千裡之外的白馬,顔回次于孔子,能看到阊門外有白物,但将白馬看成了展開的白練,并且因此耗竭精力而死,顯然也是受這種傾向影響而編造出的神話故事。
王充在《書虛》篇力辟其說,認為顔回應該是“發白齒落,用精于學,勤力不休,氣力竭盡,故至于死”,與目視千裡之外無關,并主張:“使顔淵處昌門之外,望太山之形,終不能見,況從太山之上,察白馬之色?色不能見,明矣。
非顔淵不能見,孔子亦不能見也。
”這無疑是很有見識的。
②樂廣杯蛇:樂廣(?-304),西晉官員。
據《晉書·樂廣傳》,樂廣做河南尹(按,西晉定都洛陽,以河南尹為洛陽及屬縣的行政長官)時,曾有一位親密的朋友,忽然很久沒來樂廣處做客,樂廣問他緣故,他說:“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
”當時河南尹的廳事壁上挂着一張角弓,“漆畫作蛇”,樂廣料想朋友看到的蛇應該就是角弓的影子,于是按照之前的位置重新擺設酒宴,問朋友:“酒中複有所見不?”朋友答道:“所見如初。
”樂廣就告訴他看到“蛇影”的緣故,朋友心懷豁然,顧慮盡消,病也就好了。
按,類似的故事早見于東漢末應劭所著《風俗通義·怪神》,主角是應劭的祖父汲令應郴和汲縣主簿杜宣,杜宣飲酒時,看見廳事所懸赤弩倒映于杯中,以為是蛇,無奈強飲,回家後便覺腹痛,後因應郴點破實為弩影而痊愈。
樂廣的這一轶事,或由應郴之事附會而來。
③羅向持節:羅向,唐代官員。
持節,漢代朝廷派遣使者出使異國、征發軍隊、斷決刑獄,皆持節而往,魏晉以後,刺史領兵者亦往往建節,稱“使持節都督某州諸軍事”,隋唐刺史沿之,通常加“使持節某州諸軍事”之号,故唐人稱出任刺史亦謂之“持節”。
據《詩話總龜》引《鑒戒錄》,羅向是廬州(今安徽合肥)人,不事産業而慕聲名,以至于困窮,猶不退縮,投奔福泉寺,寄居于僧房,每天随着和尚吃飯,未嘗廢學。
二十年後,羅向回到故鄉任刺史,入境之後,專門去了一趟福泉寺,在寺中連住兩夜,并題詩于壁道:“二十年前此布衣,鹿鳴西上虎符歸。
行時賓從過前事,到處杉松長舊圍。
野老共遮官路拜,沙鷗遙避隼旟飛。
春風一宿琉璃殿,惟有泉聲惬素機。
”按,羅向之名,《詩話總龜》作“羅使君向”,然《鑒戒錄》今尚存,檢其書卷八,僅作“羅使君”,不言名“向”,不知是《詩話總龜》編者阮閱誤增此字,還是《鑒戒錄》舊有此字,傳刻脫漏。
④王播籠紗:王播(759-830),唐代大臣,曾任宰相。
據《唐摭言》,王播少年孤貧,在揚州惠昭寺木蘭院寄居,随着僧人一起吃齋飯,後來寺裡的和尚們嫌棄他,提前吃飯,王播去吃飯時已經什麼都沒有了。
二十四年後,王播自宰相出鎮揚州,任淮南節度使,因而去訪問木蘭院,發現自己早年在牆上題的詩已經用碧紗保護起來。
于是作詩兩首道:“二十年前此院遊,木蘭花發院新修。
而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
”“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後鐘。
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
” 【譯文】 孔子與顔回同登泰山,孔子看到吳國昌門之外有一匹白馬,顔回卻隻能看到門外有白色的東西,以為是一匹白練;樂廣和朋友飲酒,朋友見到杯中有蛇,回家後便覺得腹痛,後來樂廣向他解釋“蛇”實際是弓的倒影,朋友的病就痊愈了。
羅向窮困時,曾在故鄉福泉寺寄居讀書,後來羅向步入仕途,回到故鄉任刺史,又到福泉寺居住,并題詩“二十年前此布衣,鹿鳴西上虎符歸”;王播登第前,在揚州的寺院随僧人就食,被寺僧嫌棄,後來王播以宰相出鎮揚州,再去寺院時,發現早年在殿壁上的題詩已被碧紗籠罩保護起來。
能言李泌①,敢谏香居②。
韓愈辟佛③,傅奕除邪④。
【注釋】 ①能言李泌:能言,擅長辯論,有獨到的見解。
據《邺侯外傳》,建甯王李倓(唐肅宗之子)在肅宗即位過程中有定策之功,但被人誣告要謀害兄長李俶(後來的唐代宗),為肅宗所殺。
事後,肅宗追思李倓,覺得他是無罪被害,李泌擔心此事又波及諸王,就找機會向肅宗進谏說:“昔高宗有子八人,皇祖睿宗最幼。
武後生者,自為行第,故皇祖第四。
長曰孝敬皇帝,監國而仁明,為武後所忌而鸩之。
次曰雍王賢,為太子。
中宗、睿宗常所不安,晨夕憂懼,雖父母之前,無由敢言。
乃作《黃台瓜詞》,令樂人歌之,欲微悟父母之意,冀天皇、天後聞之。
歌曰:‘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猶尚可,四摘抱蔓歸。
’然太子竟亦流廢,終于黔州。
建甯之事,已一摘矣,慎無再摘。
”唐肅宗聽了之後,回答道:“先生忠于宗社,憂朕家事,言皆為國龜鏡,豈可暫離朕耶!”按,天皇、天後,即唐高宗李治和皇後武則天。
鹹亨五年(674)八月,唐高宗下诏,皇帝稱天皇,皇後稱天後,并改鹹亨五年為上元元年,大赦。
此後,直到唐高宗去世前,兩人一直使用這一稱号。
②敢谏香居:香居,戰國時齊國大夫。
據《新序·刺奢》,齊宣王要蓋一座大房子,占地多達百畝,堂上可以住三百戶人家,以齊國之大,建了三年還沒蓋好,群臣不敢勸谏。
香居問齊宣王:“荊王(即楚王,秦莊襄王名子楚,故秦國避諱“楚”字,秦漢時期抄寫的文獻往往因之改“楚”為“荊”)釋先王之禮樂而為淫樂,敢問荊邦為有主乎?”齊王說:“為無主。
”“敢問荊邦為有臣乎?”齊王回答:“為無臣。
”香居又問:“今王為大室,三年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問王為有臣乎?”齊王說:“為無臣。
”香居說:“臣請避矣。
”就快步跑出朝堂去了。
齊王連忙說:“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寡人請今止之。
”于是召來尚書(按,此尚書是戰國時期負責為諸侯記事的官員,職掌近乎史官,與漢晉以後管理部曹政務的尚書名同而實異),對他說:“書之。
寡人不肖,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 ③韓愈辟佛:辟佛,排斥佛教。
據《舊唐書·韓愈傳》,鳳翔(今陝西扶風)法門寺有護國真身塔,塔内有傳說為釋迦牟尼的指骨一節,此塔三十年一開,據說開則歲豐人泰。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憲宗令中使杜英奇帶領宮人三十人,持香花迎佛骨入大内供養,留禁中三日,又送到各寺巡展。
當時京城的王公士庶,奔走施舍,唯恐在後,百姓甚至有破家舍業、燒頂灼臂而求供養者。
韓愈時任刑部侍郎,見狀遂上《論佛骨表》,表中有“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
其後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宋、齊、梁、陳、元魏已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
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度舍身施佛,宗廟之祭,不用牲牢,晝日一食,止于菜果。
其後竟為侯景所逼,餓死台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
由此觀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的話,因而觸怒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
④傅奕除邪:傅奕(555-639),唐代官員、學者。
除邪,除去邪物,這裡指施展咒術的胡僧。
據《隋唐嘉話》,唐太宗時,西域進獻一名胡僧,宣稱善于咒術,能夠靠念咒把人殺死,再念咒還能把人救活。
唐太宗從飛騎(唐代禁軍)中選擇壯勇之士來試驗,果然如言而死,如言而蘇。
太宗将此事告訴時任太常卿的傅奕,傅奕說:“此邪法也。
臣聞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得行。
”太宗就讓胡僧向傅奕施展咒術,傅奕面對胡僧,毫無所覺。
過了沒一會兒,胡僧忽然自己倒在地上,就像被人擊倒一樣,而且再也沒醒過來。
【譯文】 唐肅宗殺死兒子李倓後又後悔,李泌怕他遷怒諸王,就以武則天鸩殺孝敬太子李弘後,被立為太子的雍王李賢作《黃台瓜詞》以諷喻的故事來勸谏他;香居想要阻止齊宣王建造大屋,又無法直言,就先從楚王破壞禮樂、群臣不敢勸谏入手,使齊王感悟。
韓愈反對唐憲宗從法門寺迎佛骨到京城供養,上《論佛骨表》,觸怒憲宗,被貶至潮州;傅奕不信西域胡僧有咒術,讓胡僧對自己念咒,結果傅奕安然無恙,胡僧倒地不醒。
春藏足垢①,邕嗜瘡痂②。
薛箋成彩③,江筆生花④。
【注釋】 ①春藏足垢(gòu):春,即陰子春,南朝梁将領。
據《南史·陰子春傳》,陰子春為官以廉潔著稱,但家人不甚遵守禮教,身上穿的衣服經常是髒的,腳幾年一洗,自稱每次洗腳都會或失去财物,或導緻做事失敗,并說之前在梁州做刺史時,就因為洗腳導緻打了敗仗。
②邕(yōng)嗜(shì)瘡痂(chuānɡjiā):邕,即劉邕,劉宋人。
據《宋書·劉穆之傳附劉邕傳》,劉邕喜歡吃傷口上結的痂,說味道像是鳆魚(按,這裡指鮑魚)。
有一次,劉邕去探望孟靈休,孟靈休身上長了瘡,有些痂脫落了,掉在席子上,劉邕就撿起來吃掉。
孟靈休大驚,于是把身上沒有脫落的瘡痂也揭下來給劉邕吃。
劉邕走後,孟靈休給何勖寫信說:“劉邕向顧見啖,遂舉體流血。
”劉邕襲封南康郡公,封國有配給的吏人二百餘名,劉邕因嗜食瘡痂,便不問他們有罪無罪,逐個鞭打他們,等傷口結痂,取以供食。
③薛箋成彩:薛箋,即薛濤箋,一種小而窄的彩色箋紙。
薛濤,唐代名妓,擅長作詩。
據《續博物志》,唐憲宗元和年間,元稹出使蜀地,薛濤造十色彩箋,寄送給元稹。
元稹在松華紙上寫詩,回寄給薛濤。
又據《南部新書》,元和初年,薛濤好寫小詩(按,應指絕句),覺得通常所用的紙幅太寬,寫完詩還剩很多空白,就特制了一種狹小的箋紙。
蜀中才子認為這樣很方便,于是效仿之,将其他箋紙的尺幅也減小了,稱之為“薛濤箋”。
④江筆生花:江筆,江淹的筆,江淹(444-505),南朝文學家。
生花,筆頭上長出花來。
據鐘嵘《詩品》,江淹從宣城太守任上離職,宿于冶亭,夢見一個美貌男子前來,自稱東晉文學家郭璞,對他說:“吾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
”江淹從懷中取出一支五色筆還給他,此後作詩再無佳句,世謂“江郎才盡”。
類似的故事也見于《南史·江淹傳》,隻不過把五色筆變成了一匹錦,來索取的人由郭璞變成了張協(西晉文學家)。
按,夢筆生花是《開元天寶遺事》記李白少年時的故事:“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龍文鞭影》的作者将其和江淹夢失五色筆之事混為一談了。
夢到得筆而文才大進的故事,在古代頗為常見,除江淹之外,有王珣夢得大筆、紀少瑜夢陸倕贈青镂筆、李峤夢人贈以雙筆、和凝夢中得贈五色筆、範質母在孕時夢中獲五色筆等。
【譯文】 陰子春常穿破舊的衣服,腳數年一洗,并說洗腳之後常遇到不利的事情;劉邕喜歡吃瘡痂,認為有鳆魚的味道,去探望生瘡的朋友時,發現席子上有脫落的瘡痂,就撿起來吃掉。
薛濤作十色彩箋,尺幅狹小,時人稱之為“薛濤箋”;江淹夢到郭璞來索取五色筆,此後再無佳句,李白夢到所用筆頭上長出花來,從此文思大進。
班昭漢史①,蔡琰胡笳②。
鳳凰律呂③,鹦鹉琵琶④。
【注釋】 ①班昭漢史:班昭,東漢女學者,班固的妹妹。
據《後漢書·列女傳》,班固著《漢書》,去世時八表(《漢書》仿《史記》之體,有表八篇,分别是《異姓諸侯王表》《諸侯王表》《王子侯表》《高惠高後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澤侯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及《天文志》還沒來得及完成,于是漢和帝讓班昭到東觀的藏書閣續寫。
漢和帝死後,其妻鄧太後執政,班昭出入宮内,與聞政事。
當時《漢書》新出,學者多不能通曉,大儒馬融就伏身于藏書閣下,向班昭學讀《漢書》,後來鄧太後又命馬融之兄馬續繼班昭而最終完成《漢書》。
按,東晉袁宏所著《後漢紀》稱:“馬融兄續,博覽古今。
同郡班固著《漢書》,缺其七表及天文志,有錄無書。
續盡踵而成之。
”但西晉司馬彪在《續漢書·天文志》中說:“孝明帝使班固叙《漢書》,而馬續述《天文志》。
”綜觀上述三家之說,大概《漢書》經過班昭的續寫,在她生前已基本完成,隻有《天文志》主要是馬續完成的,但對于《漢書》八表,馬續可能也做了一些補綴的工作。
②蔡琰(yǎn)胡笳(jiā):蔡琰,東漢女詩人。
胡笳,一種少數民族樂器。
據《樂府詩集·琴曲歌辭三·胡笳十八拍》的小序,唐劉商有《胡笳曲序》,其文略雲:“蔡文姬善琴,能為《離鸾别鶴之操》。
胡虜犯中原,為胡人所掠,入番為王後,王甚重之。
武帝與邕有舊,敕大将軍贖以歸漢。
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蘆葉為吹笳,奏哀怨之音。
後董生以琴寫胡笳聲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
”又引《琴集》曰:“大胡笳十八拍,小胡笳十九拍,并蔡琰作。
”世人沿劉商、《琴集》之說,皆雲蔡琰作《胡笳十八拍》,但《後漢書·列女傳》隻說蔡琰被贖歸漢朝後“感傷亂離,追懷悲憤,作詩二章”,不言詩名《胡笳十八拍》,或因其詩第二章中有“胡笳動兮邊馬鳴,孤雁歸兮聲嘤嘤”的句子,故以之為題。
③鳳凰律呂:律呂,中國古代音樂學名詞。
指一個八度中不完全相等的十二個半音,即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冼、中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按照數字排列,在奇數位的六個半音稱為“律”,又稱“陽律”,包括黃鐘、太簇、姑冼、蕤賓、夷則、無射;在偶數位的六個半音稱為“呂”,又稱“陰律”,包括大呂、夾鐘、中呂、林鐘、南呂、應鐘。
據《呂氏春秋·仲夏紀》,黃帝讓伶倫制定音律,伶倫從大夏之西走到阮隃之陰,從嶰溪之谷采來竹子,通過吹管定出标準音“黃鐘”,然後根據鳳凰的叫聲制定十二律,其中取自雄鳥(鳳)的叫聲為六個半音,雌鳥(凰)的叫聲也有六個半音,即為六律六呂。
④鹦鹉琵琶:琵琶,宋代宰相蔡确的侍女。
據《侯鲭錄》,蔡确被貶到新州(今廣東新興),有一個擅長彈琵琶的侍女(因之就被稱為“琵琶”)随行,家中還養了一隻非常聰明的鹦鹉。
每次蔡确想要呼喚琵琶的時候,就叩擊一塊響闆,鹦鹉聽到後會喊琵琶的名字,叫她來見蔡确。
琵琶去世後,有一天,蔡确誤叩響闆,鹦鹉仍然大叫“琵琶”,蔡确非常傷感,因之一病不起。
據說蔡确曾作詩道:“鹦鹉言猶在,琵琶事已非。
傷心瘴江水,同渡不同歸。
” 【譯文】 班固去世後,漢和帝命其妹班昭續成《漢書》,和帝去世後,鄧太後執政,又命班昭向馬融傳授《漢書》;蔡琰被擄掠到匈奴,後被曹操贖回,感懷身世,作詩以言志,據說就是著名的《胡笳十八拍》。
伶倫仿照鳳凰的鳴叫聲制定音律,分為六律六呂;蔡确貶谪新州,攜有婢女琵琶和一隻鹦鹉同行,每當蔡确叩擊響闆,鹦鹉就會叫琵琶的名字,琵琶去世後,蔡确誤觸響闆,鹦鹉又叫“琵琶”,蔡确傷心之下,一病不起。
渡傳桃葉①,村名杏花②。
【注釋】 ①渡傳桃葉:桃葉,據說是東晉王獻之的愛妾。
據《六朝事迹編類》引《金陵圖經》,桃葉渡在江甯縣南一裡秦淮河口,王獻之有愛妾名桃葉,其妹名桃根。
獻之有詩曰:“桃葉複桃葉,渡江不用楫。
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
”并曾經親自到這個渡口,歌其詩而送桃葉渡江,“桃葉渡”因而得名。
楊修有詩雲:“桃葉桃根柳岸頭,獻之才調頗風流。
相看不語橫波急,艇子翻成送莫愁。
” ②村名杏花:杏花,即杏花村,地名。
據《江南通志·輿地志·古迹五·池州府》,杏花村在池州府城秀山門外一裡多的地方,因杜牧“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之句而得名。
然而《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地理類存目六·杏花村志》批評了這種附會的行為,雲:“杜牧之為池陽守,清明日出遊,詩有‘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句,蓋泛言風景之詞,猶之楊柳岸、蘆荻洲耳。
必指一村以實之,則活句反為滞相矣。
”其說亦甚有理據。
按,池陽,即池州的别稱,杜牧以唐武宗會昌四年(844)九月遷池州刺史。
【譯文】 桃葉渡因王獻之曾送愛妾桃葉渡江、并作詩“桃葉複桃葉,渡江不用楫。
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而得名;池州舊傳府城秀山門外有杏花村,即杜牧詩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之處。
七陽 君起盤古①,人始亞當②。
唐宗花萼③,靈運池塘④。
【注釋】 ①君起盤古:盤古,我國古代傳說中開天辟地之神,後來又被傳為最早的古代帝王。
據《太平禦覽·天部上》引《三五曆紀》,天地最初是混沌如一體的,盤古生于其中,經曆一萬八千年,天地才分開,陽清之氣上升為天,陰濁之氣下降為地,而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
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變厚一丈,盤古也每日增長一丈。
就這樣,又過了一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深,而盤古的身高也無可計數,在這之後,才有了三皇(我國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各家記載名氏不同,較為流行的說法有伏羲、神農、黃帝/伏羲、女娲、神農/燧人、伏羲、神農/天皇、地皇、人皇等幾種)。
《三五曆紀》是孫吳政權學者徐整所著,其關于盤古的記載顯然來自秦漢神話。
又南宋學者胡宏在所著《皇王大紀·三皇紀·盤古氏》中說:“盤古氏生于大荒,莫知其始,仰觀天倪,俯察地軸,明天地之道,達陰陽之變,為三才首君。
于是宇宙光輝,而混茫開矣。
”又說:“鴻荒(按,‘鴻’通‘洪’,‘鴻荒’即‘洪荒’,代指上古原始社會時期),文明,天行也。
鴻荒之世,結繩而治,理則昭然,其事不可詳矣。
世傳天地之初如雞子,盤古氏以身變化天地、日月、山河、草木于其中,所謂訛失其真。
而盤姓為萬姓之先,則不可沒者也。
”胡宏稱盤古為“三才首君”,認為他是人類可知曆史上的第一個君王,又認為盤古化身天地萬物的說法“訛失其真”,主張盤古不是開天辟地的神,而是打破人類蒙昧狀态的聖王,這是儒家學者對傳統神話的改造。
②人始亞當:亞當,猶太教、基督教傳說中的世界上最早的人類,伊斯蘭教也有類似的傳說人物,稱“阿丹”,其人物形象和相關故事情節與猶太教、基督教傳說大同小異。
據《舊約·創世記》,耶和華在創世時,想要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于是就用地上的塵土造出了人,将氣吹到人的鼻孔裡,使人成為有靈魂的活人,給他起名叫亞當,後來又為他造了配偶,即世界上第一個女人夏娃。
③唐宗花萼:唐宗,即唐玄宗,去世後被谥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後因避諱改稱為“唐明皇”。
花萼,花的萼片,由于萼片相連,古人多用以形容兄弟友愛。
據《舊唐書·睿宗諸子傳》,唐睿宗生有六子,除最幼的隋王李隆悌早逝外,其餘五子為長子甯王李憲、次子申王李撝、三子玄宗李隆基、四子岐王李範、五子薛王李業。
武後大足元年(701),玄宗兄弟随武後到西京長安,賜宅于興慶坊,号“五王宅”。
玄宗登基後,興慶坊五王宅因為是“龍潛舊邸”,改稱興慶宮,甯王等都遷離其處。
玄宗在興慶宮西側的安興、勝業二坊為四位兄弟起建宅邸,使“邸第相望,環于宮側”,又在興慶宮的西南兩面建樓,西面的一座叫花萼相輝之樓,南面的樓叫勤政務本之樓。
玄宗每當登樓,如果聽見諸王在家中奏樂,就把他們召進宮來一起飲宴調笑,有時也去諸王府中做客,每次都賞賜大量金帛。
諸王每天都在側門朝見玄宗,回家後,就奏樂飲酒、擊球鬥雞,或出城打獵、縱情山水,以此消磨時光。
每當諸王出外遊玩,宮中前往慰問的使者都絡繹不絕,時人都說玄宗與兄弟之間的友愛之情“近古莫比”,親密無間。
按,唐玄宗與四位兄弟的關系固然有友愛的一面,但他對兄弟與朝臣的來往也是防備極其森嚴的,即所謂“上禁約王公,不令與外人交結”。
開元年間,驸馬都尉裴虛己、萬年縣尉劉庭琦、太祝張谔都因為與岐王李範飲酒遊宴,分别被流放、貶黜;薛王李業的妻舅韋賓因與殿中監皇甫恂在玄宗生病期間“私議休咎(私下議論皇帝後事)”,導緻韋賓被杖殺,皇甫恂被貶為錦州(唐代州名。
州治在今貴州銅仁)刺史。
雖然這兩次風波都沒有連及李範、李業,甚至玄宗在處理事件的同時還對兄弟表現出了脈脈溫情,但是他對兄弟的防閑之意,經由上述兩案,已經表露無遺了。
④靈運池塘:靈運,即謝靈運(385-433),東晉末劉宋初的文學家。
池塘,這裡指謝靈運所作詩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見《登池上樓》)。
據鐘嵘《詩品》引《謝氏家錄》,謝靈運與族弟謝惠連在一起時,常能創作出佳句。
他曾在永嘉郡(東晉、南朝時期的郡名。
郡境包括今浙江溫州、麗水兩市的大部,謝靈運曾于公元422年被貶為永嘉太守)的西堂作詩,費時一整天,都沒能寫成。
後來,他在夢中忽然見到謝惠連,醒來就寫出了“池塘生春草”這樣的名句。
謝靈運對此詩句非常滿意,說:“此語有神助,非吾語也。
”按,“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之句,論詩者往往評為妙品,但究竟好在何處,各家說法卻有不同。
王安石引述權德輿之說,認為本詩以池塘生草、鳴禽改音來托寓作者對晉室覆滅、劉宋代興的不滿,可見用典工妙委婉。
此說對作者心态的探究固然窮盡委曲,但卻未免失之穿鑿。
葉夢得在《石林詩話》中認為:“世多不解此語為工,蓋欲以奇求之耳。
此語之工,在無所用意,猝然與景相遇,備以成章,不假繩削。
詩家妙處,當須以此為根本。
”這是說此句妙處在于出語自然、不事雕琢,其說較為可靠。
【譯文】 盤古是我國古代傳說中開天辟地之神,後來又有書說他是人類第一個聖王;猶太教、基督教則說亞當是上帝造出來的世界上最早的人類。
唐玄宗建花萼相輝之樓,每當登樓聽到兄弟在府邸中奏樂,就召他們入宮宴飲,以加深兄弟友愛之情;謝靈運有“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之佳句,自言是夢到族弟謝惠連才創作出來的。
神威翼德①,義勇雲長②。
羿雄射日③,衍憤飛霜④。
【注釋】 ①神威翼德:神威,威嚴若神明。
翼德,即張飛,三國時期蜀漢名将。
據《三國志·蜀書·張飛傳》,曹操進攻荊州時,劉備逃奔江南,曹操率軍追趕,行軍一日一夜,在當陽(今湖北當陽)的長坂(地名。
即三國故事所謂“長坂坡”)追及劉備所部。
劉備聽說曹操所部将至,抛棄妻兒逃走,命張飛率二十騎斷後。
張飛據守河邊,拆斷橋梁,瞪大眼睛,橫矛大呼:“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曹軍都不敢逼近,于是得以脫險。
所謂“神威”,殆指此事。
按,據《三國志·蜀書·張飛傳》,張飛本字“益德”,但或因《三國志平話》《三國演義》一系故事在民間的影響,導緻明清以來,雖文人墨客亦往往将其誤為“翼德”。
②義勇雲長:義勇,忠義而勇猛。
雲長,即關羽,字雲長,三國時期蜀漢名将。
據《三國志·蜀書·關羽傳》,建安五年(200),曹操東征徐州,迫使劉備敗投袁紹,擒獲關羽,拜為偏将軍,頗加禮遇。
袁紹遣大将顔良率軍進攻白馬(古縣名。
以縣内有黃河渡口白馬津而得名,在今河南滑縣),曹操就派遣張遼、關羽為先鋒攻擊顔良。
關羽望見顔良的麾蓋(麾,旌旗;蓋,車蓋。
泛指古代高級将領的儀仗),策馬而出,于萬軍之中擊殺顔良,斬取他的首級返回,袁紹的部将無人能夠抵擋,白馬之圍遂解。
戰後,關羽被曹操封為漢壽亭侯。
此前,曹操很看重關羽的為人,而詳察其心意,認為他沒有久留于部下的想法,就對張遼說:“卿試以情問之。
”張遼如言詢問關羽,關羽歎息答道:“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将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
”張遼将關羽之言彙報給曹操,曹操更加認為關羽是忠義之士。
等到關羽殺死顔良之後,曹操知道關羽将要離去,對他重加賞賜。
關羽不為所動,将收到的賞賜全都封鎖起來,寫信向曹操告辭,便去投靠在袁軍中的劉備了。
曹操左右有人想要追捕關羽,曹操說:“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這段史實就是《三國演義》中“斬顔良,誅文醜,千裡走單騎”故事的雛形。
随着三國故事的逐漸豐富,關羽也成為人所共知的義勇的化身。
③羿(yì)雄射日:羿,傳說中上古時期的神箭手,又稱夷羿、後羿。
據《淮南子·本經訓》,在堯的時代,天上十日并出,莊稼、草木都被烤焦了,百姓沒有食物可吃,當時又有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等兇禽惡獸出現,危害人民。
堯命羿在疇華之野誅滅鑿齒,在兇水之上斬殺九嬰,在青丘之澤用繳(本義為絲繩,古人将絲繩綴于箭尾,以射飛鳥,稱為“繳射”,也稱“弋射”)射落大風,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在洞庭殺死修蛇,在桑林捉住封豨,萬民無不喜悅,共同擁立堯為天子。
④衍(yǎn)憤飛霜:衍,即鄒衍,戰國時著名學者。
據《後漢書·劉瑜傳》李賢注引《淮南子》,鄒衍事燕惠王,竭盡忠義,惠王聽信左右的讒言,把鄒衍關在牢獄中。
鄒衍無法為自己辯白,仰天痛哭,當時正是夏季五月,上天為之降霜。
按,這是儒家公羊學派所謂“天人感應”的說法,即認為君王對國家治理好壞,會以自然現象發生變化的方式表現出來。
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中就認為:“天地之物有不常之變者,謂之異,小者謂之災。
災常先至而異乃随之。
災者,天之譴也;異者,天之威也。
……凡災異之本,盡生于國家之失。
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災害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董仲舒在回答漢武帝策問的《天人三策》中又說:“霜者天之所以殺也,刑者君之所以罰也。
”從“災異之本生于國家之失”的邏輯來推斷,霜是代表“刑殺”的自然現象(按,霜降之後,天氣漸冷,草木或死亡、或落葉,故古人視之為“殺”),霜降不時,就代表刑罰有失當之處,所以五月降霜,被視為上天就鄒衍含冤下獄一事對燕王的警示。
【譯文】 張飛骁勇善戰,在當陽長坂為劉備斷後,橫矛拒橋,呼敵決戰,曹操所部都不敢逼近;關羽忠義勇武,被曹操俘虜後,曹操對他重加賞賜,但關羽還是毅然前往投奔舊主劉備。
帝堯時代,天上十日并出,地上怪物作亂,堯命後羿上射十日,下殺兇獸,遂被推戴為天子;鄒衍被誣陷下獄,仰天痛哭,據說上天感受到他的悲憤,為他在五月降霜以示警。
王祥求鯉①,叔向埋羊②。
亮方管樂③,勒比高光④。
【注釋】 ①王祥求鯉:王祥,曹魏、西晉大臣,古代有名的孝子。
據《搜神記》,王祥性至孝,繼母朱氏對他并不慈愛,多次說他的壞話,導緻王祥失去父親的歡心,被父親安排去打掃牛糞(按,魏晉南北朝時期,大小官員多乘牛車,故需有人打掃牛糞)。
但王祥在父母生病時,仍然衣不解帶,專心侍奉。
有一次母親想吃魚,當時天氣寒冷,河水都凍成冰了,王祥就脫了衣服,準備剖開冰撈魚。
這時冰忽然自行裂開,有兩條鯉魚從冰裡跳出來,落在王祥面前,王祥将魚帶回了家。
後來母親又想吃烤黃雀,這時又有幾十隻黃雀飛到王祥的簾幔裡,王祥就以這些黃雀供給母親。
同鄉得知後,都認為這是王祥的孝心感動上天所緻。
②叔向埋羊:叔向,即春秋時晉國大夫羊舌肸(xī)。
據《列女傳·仁智傳》,羊叔姬(按,即嫁給羊舌氏的叔姬,“羊”是“羊舌氏”的簡稱)嫁給羊舌子,生下叔向、叔魚(即羊舌肸的弟弟羊舌鲋)。
羊舌子為人正直,不容于晉國,就移居到三室之邑。
當地人一起偷了一隻羊,送給羊舌子,羊舌子不肯接受,叔姬說:“夫子(春秋戰國時期女子對丈夫的敬稱)居晉不容,去之三室之邑,又不容于三室之邑,是于夫子不容也,不如受之。
”于是羊舌子就接受了羊,說:“為肸與鲋亨(通‘烹’)之。
”叔姬又說:“不可。
南方有鳥,名曰幹吉,食其子不擇肉,子常不遂。
今肸與鲋,童子也。
随大夫而化者,不可食以不義之肉。
不若埋之,以明不與。
”于是就把羊盛在甕裡,埋在爐竈邊上。
兩年之後,盜羊案發,有刑吏前來查問,羊舌子說:“吾受之,不敢食也。
”挖出甕來查看,羊骨還都在,刑吏說:“君子哉,羊舌子!不與攘羊之事矣。
”稱贊羊舌子能夠做到防害遠疑。
按,據《列女傳》之文,埋羊之事與叔向無關,是叔向父母的故事,之所以被嫁接到叔向名下,可能是因為本篇後文有叔姬和兒子叔向的對話,且叔向是春秋中後期著名的賢人,所以後人誤以為“羊舌子”即指叔向。
③亮方管樂:亮,即諸葛亮。
管樂,即管仲、樂毅的合稱。
管仲,見前“江左夷吾”注;樂毅,戰國時期軍事家,事燕昭王,曾率五國聯軍攻齊,幾乎滅了齊國。
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郡做太守,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随行,後來諸葛玄被朱皓取代,不得不投奔舊友荊州牧劉表。
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過着下田耕種的生活,卻很有雄心壯志,經常自比管仲、樂毅。
時人大多不認同他有這樣的才華,隻有博陵(東漢郡名。
今河北博野)崔州平(即崔鈞,東漢太尉崔烈之子)、颍川徐元直(即徐庶)是諸葛亮的摯友,認為他所言并不誇張。
④勒比高光:勒,即石勒(274-333),十六國後趙政權的建立者。
高光,即漢高祖和漢光武帝。
據《晉書·石勒載記》,石勒曾宴請高句麗和宇文屋孤的使者,酣飲之際,詢問中書令徐光:“朕方自古開基(按,指創業)何等主也?”徐光答道:“陛下神武籌略邁于高皇(按,指漢高祖劉邦),雄藝卓荦超絕魏祖(按,指被追尊為魏太祖武皇帝的曹操),自三王已來無可比也,其軒轅之亞乎!”石勒笑着說:“人豈不自知,卿言亦以太過。
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争先耳。
脫遇光武,當并驅于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
朕當在二劉之間耳,軒轅豈所拟乎!” 【譯文】 王祥侍奉後母,盡心竭力,後母想在冬天吃魚,王祥就去剖冰打魚,這時冰突然裂開,有兩條鯉魚跳到冰上,人們都說這是王祥的孝心感動上天所緻;有人送給叔向的父親羊舌子偷來的羊,羊舌子在妻子的建議下,接受了羊但沒有吃,而是将羊裝甕埋起來,這樣既不得罪偷羊的人,又沒有觸犯法律。
諸葛亮少年有壯志,自比管仲、樂毅,時人多不認可,隻有崔鈞和徐庶了解他,認為其所言不虛;石勒與群臣談論自己應與哪位古代帝王相比,認為自己不如漢高祖劉邦,但可以和漢光武帝劉秀一争高下。
世南書監①,晁錯智囊②。
昌囚羑裡③,收遁首陽④。
【注釋】 ①世南書監:世南,即虞世南(558-638),隋唐時期官員,唐初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書監,即秘書監,官職名。
自東漢後期起設置,掌國家藏書,隋唐兩代皆設置秘書省,以秘書監為長官,除掌經籍圖書之事外,尚有統領著作、太史二局之責。
據《舊唐書·虞世南傳》,唐太宗即位後,以虞世南為秘書少監(秘書監的副職),轉秘書監,賜爵永興縣子。
太宗很重視虞世南的博學多識,在處理國務之暇,經常與他談論經史。
虞世南容貌文弱,但性情剛烈亢直,每與太宗論及前代帝王為政得失,言語之中必然蘊含規勸之意,常能對太宗有所補益。
太宗曾稱贊虞世南有五絕: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文辭,五曰書翰。
又據《大唐新語·聰敏第十七》,太宗出行時,有關部門請求帶上圖書随行,太宗說:“不須,虞世南在,此行秘書也。
”虞世南做秘書監時,曾在秘書省的後堂纂集經史書籍中的精要,都是寫文章所需要的,起名為《北堂書鈔》。
按,《北堂書鈔》,《新(舊)唐書·藝文志》和《郡齋讀書志》均作一百七十三卷,今本一百六十卷,分帝王、後妃、政術、刑法、封爵、設官、禮儀、藝文、樂、武功、衣冠、儀飾、服飾、舟、車、酒食、天、歲時、地等十九部,采錄古書中與各類目有關的材料,分門著錄,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類書。
虞世南以一人之力撰成此書,其讀書之廣博,由此可見一斑。
②晁錯智囊:晁錯(前200-前154),西漢官員。
智囊,裝智謀的袋子,形容人足智多謀。
據《史記·袁盎晁錯列傳》,晁錯性情峻直而深沉嚴酷。
漢文帝時,天下沒有治《尚書》之學的學者,文帝聽說濟南人伏生曾在秦朝任博士,治《尚書》學,時年已九十多歲,不可能到都城長安來,就命太常(官名。
始置于秦,稱奉常,掌管宗廟禮儀。
漢代掌管官學的博士也是太常的屬官)派人去求學,太常派遣時任掌故(太常屬官名。
掌管禮樂制度)的晁錯前往。
晁錯學成返回,上疏漢文帝論述時事要務,征引《尚書》之說,文帝任命他為太子舍人,後來又遷為太子門大夫、太子家令,始終在太子(即後來的漢景帝)身邊供職。
由于晁錯能言善辯,很快得到太子的寵信,太子家(按,此處的“家”是指為太子服務的官僚機構成員,即所謂東宮官屬,非指太子及其家庭)稱其為“智囊”。
此後晁錯屢次上書,談論削弱諸侯之事,文帝雖然不用其言,但頗奇其才,将他提拔為中大夫。
漢景帝即位後,以晁錯為内史,寵幸超過九卿,主持更定法令,又升遷為禦史大夫。
晁錯向景帝提出搜求諸侯罪過而削其國土的策略,意在剝奪諸侯王的政治特權以攻固中央集權,損害了諸侯利益。
景帝命公卿、列侯、宗室舉行讨論。
不久,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聯合反叛,漢景帝欲安撫叛亂諸侯,聽從袁盎之計,遂将晁錯斬首于長安城的東市。
③昌囚羑(yǒu)裡:昌,即周文王,姬姓,名昌,因曾受命為西伯,又稱“西伯昌”。
羑裡,古地名。
在今河南湯陰。
據《史記·周本紀》,崇侯虎(按,即崇國的諸侯,名虎;崇國是商周之際的諸侯國,地望可能在今陝西西安鄠邑區一帶)向商纣王誣蔑西伯說:“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鄉(通‘向’)之,将不利于帝。
”于是纣王把周文王囚禁在羑裡。
周的大臣闳夭等擔心西伯的安危,于是搜集了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文馬(傳說中一種長着赤色鬣毛、通體雪白、目如黃金的名馬)、有熊氏的九驷(古以四馬并駕一車為一驷),以及其他奇怪之物,通過纣王的寵臣費仲獻給纣王。
纣王大悅,說:“此一物足以釋西伯,況其多乎?”于是赦免西伯,賜給他弓矢和斧钺,允許他任意征伐,并說:“谮西伯者,崇侯虎也。
”後來西伯消滅了崇國,以其地建立豐邑,并從舊都岐下遷都于豐。
④收遁(dùn)首陽:收,即薛收(592-624),唐代官員。
首陽,即首陽山,我國名為“首陽”之山甚多,以薛收本籍蒲州汾陰縣(今山西萬榮)而言,此首陽山當是今山西永濟首陽山。
據《舊唐書·薛收傳》,薛收因父親薛道衡被隋炀帝殺害,不肯在隋為官,得知唐高祖李淵在太原起兵的消息後,遁入首陽山,打算響應高祖。
蒲州(今山西永濟)通守(隋炀帝在各郡置通守一人,位太守下、郡丞上,與太守同為本郡長官)堯君素得知薛收有起兵的打算,就将薛收的生母王氏拘押在城中,薛收無奈返回。
後來堯君素要響應王世充,薛收就翻越城牆,投奔了唐政權。
秦王李世民的記室參軍房玄齡向府主推薦薛收,李世民即日召見薛收,向他詢問經略,薛收答辯自如,言辭很合李世民的心意。
于是李世民任命薛收為主簿,追随秦王讨伐王世充,在軍中主管起草文書,很受器重。
按,隋炀帝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蒲州改稱為河東郡,到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複罷郡為州。
據此,堯君素應為河東通守。
君素本傳見《隋書·誠節傳》,正作“署領河東通守”,可證。
《舊唐書》稱“蒲州通守”,蓋以唐之州名代隋之郡号。
【譯文】 唐太宗即位後任命虞世南為秘書少監,遷秘書監,虞世南博學能文,性情剛正,常能舉古代帝王事迹以勸谏太宗;晁錯被漢文帝遷為太子舍人,累遷太子家令,以能言善辯得到太子寵信,被稱為“智囊”。
纣王把西伯昌囚禁在羑裡,周的大臣們搜集了種種奇珍異寶,獻給纣王,西伯遂得到赦免;薛收聽說唐高祖李淵起兵于太原,就遁入首陽山,想要響應,後因母親被隋朝官吏拘留,無奈返回。
轼攻正叔①,浚沮李綱②。
降金劉豫③,順虜邦昌④。
【注釋】 ①轼攻正叔:轼,即蘇轼。
正叔,即程頤,字正叔。
據《邵氏聞見後錄》,程頤受司馬光舉薦,為宋哲宗講學于禁中,不久罷去。
當時蘇轼、劉摯、孔文仲、劉安世等都激烈抨擊程頤,蘇轼的奏章中甚至有“臣素疾程頤之奸,形于言色”這樣的話。
蘇轼做禮部尚書時,又抨擊程頤所修學制,處處譏諷貶斥,诋毀殆盡。
《邵氏聞見後錄》的作者邵博評論此事說:“如蘇子瞻(蘇轼)、劉莘老(劉摯)、孔文仲、劉器之(劉安世),皆世之君子,其于伊川先生不同如此,至斥黨锢,則同在禍中。
悲夫!”按,此即北宋哲宗朝著名的“洛蜀黨争”。
宋哲宗即位之初,太皇太後高氏執政,以司馬光為相,起用蘇轼、程頤等在宋神宗時期受排斥的士人,但蘇轼與程頤性格、政見、學術見解皆有不合之處,時生龃龉。
司馬光去世後,程頤的弟子朱光庭﹑賈易等借端抨擊蘇轼,與蘇轼友善的呂陶、上官均等為蘇轼辯誣,反過來抨擊程頤及其弟子,由于程頤長期居住洛陽,他這一派被稱為“洛黨”;蘇轼是四川人,他這一派被稱為“蜀黨”。
至于劉摯、劉安世等,則為洛、蜀兩派之外的另一派系,時稱“朔黨”,蓋因黨魁劉摯出身河北而得名。
洛黨、蜀黨交讧之後,程頤罷崇政殿說書,出為管勾西京(洛陽)國子監,蘇轼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杭州,二黨兩敗俱傷。
②浚(jùn)沮(jǔ)李綱:浚,即張浚(1097-1164),宋代大臣。
李綱(1083-1140),宋代大臣,是兩宋之交的抗金名臣之一。
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建炎元年(1127)八月,執政汪伯彥、黃潛善打擊在宰相李綱支持下建立的河北招撫司、河東經制司,建議宋真宗撤銷河北招撫司,召還河東經制副使傅亮。
李綱力争不果,上章求去,宋高宗猶豫不允。
此時,殿中侍禦史張浚參劾李綱,言李綱雖有才氣,負時望,但以私意殺侍從(按,指右谏議大夫宋齊愈,宋代以在京職事官如六部尚書、侍郎、中書舍人及學士等為侍從,又稱“從官”,谏議大夫位列其中),典刑不當,有傷新政,不可居相位;又攻擊李綱“杜絕言路,獨擅朝政。
士夫側立,不敢仰視,事之大小,随意必行,買馬之擾,招軍之暴,勸納之虐,優立賞格,公吏為奸,擅易诏令,竊庇姻親”。
宋高宗見表之後,再召李綱入對,李綱堅持不肯改變立場,再次上章求罷,遂被宋高宗以“狂誕罔悛,謀谟弗效”的罪名,罷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
其後,張浚又連章彈劾李綱,導緻李綱被罷去觀文殿大學士,依舊提舉杭州洞霄宮,鄂州居住。
張浚之所以堅持抨擊李綱,是因為李綱之前指責宋齊愈首建擁立張邦昌之謀,導緻宋高宗深恨宋齊愈,将其以謀叛罪名腰斬于市,而張浚既是宋齊愈的好友,又出自黃潛善門下,故累上彈章,不遺餘力。
但張浚在堅持抗金方面,又與李綱是完全一緻的,一度被視為抗金派朝臣的領袖。
因此,南宋學者呂中在所著《大事記》中也為張浚彈劾李綱感到遺憾:“張浚平生忠肝義膽,不與秦桧共事,不與金人俱生,而初年之見,反黨汪、黃而攻李綱不已。
何哉?使其移攻李之筆而攻汪、黃,豈不大快公議哉?” ③降(xiánɡ)金劉豫:劉豫,宋代官員,後降金,在金人扶持下建立僞齊政權,在位數年,又被金朝所廢。
據《宋史·叛臣傳上》(《金史·劉豫傳》略同),在宋徽宗宣和末年(宣和,宋徽宗年号,1119-1125),劉豫曾擔任河北西路提點刑獄(按,宋代在各路置提點刑獄司,以提點刑獄為長官,負責監察本路獄訟、巡曆審問各州囚徒、詳覆案牍、追捕盜賊等職責),金人南侵時,劉豫棄官逃走,避難于儀真(今江蘇儀征)。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由于劉豫與中書侍郎張悫友善,經張悫推薦,朝廷遣劉豫知濟南府。
當時山東是宋金交戰的前線,局面混亂,盜賊蜂起,劉豫不敢赴任,祈請改換東南一郡任職,但執政不許,劉豫憤恨而去。
當年冬天,金軍攻打濟南,劉豫遣其子劉麟出戰,被金人圍困數重,幸而通判張柬來援,才得以解圍。
事後,金朝遣人勸誘劉豫投降,劉豫對之前被迫出知濟南懷恨在心,便殺了守将關勝,想要率百姓降金,百姓不願聽從,劉豫就用繩索從城牆缒下,出城投降。
次年三月,兀朮任命劉豫知東平府,充任京東西、淮南等路安撫使,節制大名、開德府,濮、濱、博、棣、德、滄等州,以劉麟知濟南府,将攻取的黃河以南宋朝舊土交給劉豫管理。
建炎四年(1130),金朝又立劉豫為“大齊皇帝”,作為傀儡政權。
劉豫的僞齊政權因獲得了金人支持,勢力擴張很快,一度向南擴張到淮河、漢水流域,向西伸展到隴右地區。
但是,劉豫對百姓賦斂極為苛酷,又屢屢簽發河南百姓為兵,進攻南宋,造成了民不聊生的局面。
紹興七年(1137),金人因劉豫屢次為南宋所敗,僞齊政權統治區民怨沸騰,将劉豫廢為蜀王,遷往上京臨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居住。
紹興十三年(1143,此據《宋史》記載)或紹興十六年(1146,此據《金史》記載),劉豫死在上京。
④順虜邦昌:邦昌,即張邦昌(1081-1127),北宋末宰相,北宋滅亡時,在金人支持下建立僞楚政權。
據《宋史·叛臣傳》,靖康元年(1126),金人圍攻北宋京師開封,宋欽宗派遣時任少宰(宋宰相官名,政和二年改尚書右仆射置)的張邦昌和康王趙構(按,後為宋高宗)到金營中做人質。
同年冬季,金人攻陷京師,扣押宋欽宗。
第二年春季,宋臣吳幵、莫俦自金營持文書回到京師,令在京官員推選“異姓堪為人主者”,将冊立為帝。
東京留守孫傅等人上表請求仍立趙氏,金人命吳幵、莫俦催逼,并召集百官合議。
在京官員計無所出,于是說:“今日當勉強應命,舉在軍前者一人。
”尚書員外郎宋齊愈從城外來,衆人問金人想要立誰,宋齊愈寫下“張邦昌”三字,遂定議以張邦昌治國事。
孫傅、張叔夜不肯,被金人拘捕。
王時雍代孫傅為留守,再召百官集議,逼迫他們在擁立張邦昌的書狀上署名。
此後,張邦昌入居尚書省,金人遣使催他當皇帝,張邦昌想要自殺,有人對他說:“相公不前死城外,今欲塗炭一城耶?”金國使者又帶來冊命诏書和玉玺,張邦昌就向北拜受,即位稱帝,建立僞楚政權。
金人挾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和宗室北去之後,張邦昌經呂好問、馬伸等人再三勸谏,遣使與康王趙構聯系,推戴他即位,後又請元祐皇後(哲宗廢後孟氏)垂簾聽政,遣使奉送禦用物品到南京(按,宋以應天府為南京,即今河南商丘),獻給康王。
張邦昌自己不久也前往南京,表示順從。
高宗即位後,以李綱為相,徙張邦昌為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封同安郡王。
李綱上疏抨擊張邦昌,認為當将其明正典刑,以為亂臣賊子之戒,又說:“邦昌已僭逆,豈可留之朝廷,使道路目為故天子哉?”于是高宗下诏,貶張邦昌為昭化軍節度副使,潭州安置。
後又發現張邦昌在稱帝期間居于宮寝,與女官華國靖恭夫人李氏勾結,李氏以養女陳氏私侍張邦昌,并說過指斥皇帝的話,高宗遂賜死張邦昌于潭州。
【譯文】 蘇轼與程頤互相排斥,兩人各率徒黨,以奏疏相攻擊,掀起“洛蜀黨争”,最終導緻兩人分别出外任職;張浚抨擊李綱杜絕言路,獨擅朝政,以私意殺侍從,導緻李綱被罷相,後又落職居住。
劉豫出知濟南府,投降金人,被立為僞齊傀儡政權的皇帝,後因攻宋不利,又被廢為蜀王,北遷上京居住;金人攻陷東京開封府之後,立宰相張邦昌為僞楚政權皇帝,張邦昌堂而皇之受诏稱帝,入居宮寝,後被宋高宗貶斥賜死。
瑜燒赤壁①,轼谪黃岡②。
馬融绛帳③,李賀錦囊④。
【注釋】 ①瑜燒赤壁:瑜,即周瑜。
赤壁,古地名。
在湖北赤壁西北。
據《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建安十三年(208)九月,曹操入荊州,荊州牧劉琮舉衆投降,曹操獲得了荊州的水軍,水、步兩軍合計,号稱達數十萬之多,孫、吳将士聞知,都很恐慌。
孫權召集部下商議,詢問計策,衆人都認為不如迎降,周瑜卻堅持抵抗,說:“将軍禽操,宜在今日。
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今湖北武漢),保為将軍破之。
”孫權對周瑜非常支持,讓周瑜、程普率軍與南奔夏口的劉備合力抵擋曹操,兩軍在赤壁相遇。
當時曹操的軍隊中已經有不少人生病,初次交戰,曹軍戰敗,退到江北,周瑜等屯兵南岸。
周瑜的部将黃蓋分析局勢,說:“今寇衆我寡,難與持久。
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于是搜集了數十艘蒙沖(古代一種船體狹長的快速戰船),在船艙中裝滿柴草,澆上油脂,用帷幕裹好,船上豎起旗号,預先寫信通知曹操,說自己想要投降,又在大船後系上小艇,依次出發。
曹操所部将士都延頸觀望,指着南岸來船,說是黃蓋前來投降。
這時黃蓋發動帶來的艦船直沖曹軍,各船同時點火,當時風勢很猛,從曹軍戰艦延燒到岸上的軍營,沒過多久便火光連天,燒死溺死的人馬很多,曹軍于是敗退,回師據守南郡(秦漢時期郡名。
郡治江陵,即今湖北荊州)。
劉備、周瑜等又合兵追擊,曹操留曹仁等守江陵城,自己率主力北歸。
②轼谪黃岡:轼,即蘇轼。
谪,貶斥。
黃岡,地名。
今為湖北省地級市,北宋在當地置黃州,治黃岡縣。
據《宋史·蘇轼傳》,蘇轼因對王安石變法的措施不滿,自朝廷出外,通判杭州,又改知密州、徐州,徙知湖州。
到湖州任後,蘇轼照例上表謝恩,之前他對朝政有不滿之處,不敢直言,就在作詩時暗含諷刺,這時被禦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挑揀出謝表中暗含不滿的話,又牽連蘇轼平日所作之詩,說他讪謗朝廷,遂因此逮赴禦史台獄。
李定等人想要置蘇轼于死地,極力羅織他的罪名,久而不決。
然而宋神宗卻偏偏對蘇轼有憐惜之意,僅将他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了結此事。
此即著名的“烏台詩案”。
按,本條可與前文“蘇轼奇才”條相參看。
又按,蘇轼下獄時,太皇太後曹氏,以及朝廷大僚王安石、吳充、章惇等,皆勸谏神宗勿殺蘇轼,神宗從輕發落蘇轼,一定程度上是受了這些重要人物的影響。
③馬融绛帳:馬融(79-166),東漢經學大師。
據《後漢書·馬融傳》,馬融文才出衆、博學洽聞,是當世著名的“通儒”,随他學習的門生常有千餘人,涿郡盧植、北海鄭玄,都是他的門生。
馬融又善鼓琴,好吹笛,舉止放達,不拘儒者之節。
他居住的房屋,使用的器物服飾,大多有奢侈的裝飾。
在講學時,馬融常坐在高堂之上,用绛紗制成帳幕,馬融在帳前講學,帳後則有樂師歌女奏樂歌舞,弟子以次序互相傳授,很少能進入馬融授經的室内。
按,《後漢書·鄭玄傳》也說:“(鄭玄)以山東無足問者,乃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融。
融門徒四百餘人,升堂進者五十餘生。
融素驕貴,玄在門下,三年不得見,乃使高業弟子傳授于玄。
”可見《馬融傳》所謂“弟子以次相傳”,是指馬融平時隻為有資格登堂的弟子講學,之後再由這些弟子分别向普通弟子傳道授業,即《鄭玄傳》所載“使高業弟子傳授于玄”。
④李賀錦囊:李賀,中唐時期著名詩人,約逝于元和末年,年僅二十七歲。
據李商隐所撰《李長吉小傳》,李賀受韓愈知遇,與他來往的,有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等人,皆為當時名士。
李賀經常帶着一個小男仆,騎着驢子,背着一個破舊的錦囊,想到好的句子,就寫下來放在囊中。
等到晚上回家,母親鄭夫人讓婢女接過錦囊,把囊中的紙倒出來,看到這一天寫下的詩句很多,往往會說:“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便點起燈來,給李賀拿來食物。
飯後,李賀向婢女要來這一天積累的詩句,研墨疊紙,寫成全篇,投入另一個錦囊。
隻要不是大醉歸來,或者去親友家中吊喪的日子,天天如此作詩。
過後,李賀就不再看自己寫成的這些詩了。
王參元、楊敬之等人不時來李賀家,從囊中取出詩篇,抄寫而去。
李賀有時單騎往返于長安、洛陽之間,路上往往作詩,也随作随棄。
因此,李賀去世後,他的詩集隻剩下收藏在沈子明家的四卷而已。
【譯文】 曹操平定荊州後,周瑜力勸孫權抵抗,被任命為吳軍主将,率軍抵禦曹操,在赤壁用火攻燒毀曹軍船隻、營寨,曹軍燒溺死者甚多,遂敗歸江陵;蘇轼因被指摘詩文中有诽謗朝政的文字,被捕下獄,後被貶谪到黃州任團練副使。
馬融在講學時,坐在高堂之上,用绛紗制成帳幕,自己在帳前講學,帳後有樂師歌女奏樂歌舞;李賀每日出外,騎着驢背着錦囊,想到好的詩句就寫下來放進去,每晚再整理出來,投入另一個錦囊,日複一日,習以為常。
昙遷營葬①,脂習臨喪②。
仁裕詩窖③,劉式墨莊④。
【注釋】 ①昙遷營葬:昙遷,劉宋、南齊之際的僧人。
據《高僧傳·經師》,昙遷生在月氏(古代遊牧民族名。
因受匈奴攻擊,分裂為大月氏和小月氏,大月氏西遷至中亞阿姆河流域,後建立貴霜王國;小月氏留居甘肅河西走廊一帶,與羌人雜居。
昙遷可能出自崇信佛教的貴霜王國),寓居于建康,是一位兼通儒學、玄學和佛學的名僧,善于誦經,号稱“有無窮聲韻”。
當時的朝廷顯貴彭城王劉義康、範晔、王昙首等人都與他相互往來,關系親密。
範晔因謀反罪名被誅,範氏一門同時有十二場喪事,沒有人敢接近範家,隻有昙遷賣掉自己的衣物,把所有的錢都用在給範家辦喪事上。
宋孝武帝聽說後,對昙遷顧念交誼的行為非常贊賞,對徐爰說:“卿著《宋書》,勿遺此士。
” ②脂習臨喪:脂習,東漢末、曹魏初官員。
據《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