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司馬相如從成都去長安時,過升仙橋,在橋柱上寫了“不乘高車驷馬,不過此橋”的話,後來果然作為使者乘驿傳車回到成都;韓愈作《進學解》,自言“貪多務得,細大不捐。

    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

    項羽圍劉邦于荥陽,劉邦大困,紀信假扮劉邦,乘車出城詐降,劉邦趁機逃脫,紀信則被項羽燒死;名士張儉被追捕,逃亡至孔褒家,孔褒不在,其弟孔融收留張儉,事發之後,孔褒、孔融兄弟都被逮捕,審訊時争相承擔責任,希望以自己的死解脫兄弟。

     孔璋文伯①,夢得詩豪②。

    馬援矍铄③,巢父清高④。

     【注釋】 ①孔璋(zhāng)文伯:孔璋,即陳琳,字孔璋。

    文伯,文壇的霸主。

    伯,通“霸”。

    據《三國志·吳書·張纮傳》裴松之注引《吳書》,張纮看到陳琳所寫的《武庫賦》《應機論》,寫信稱贊他。

    陳琳回信答道:“自仆在河北,與天下隔,此間率少于文章,易為雄伯,故使仆受此過差之譚,非其實也。

    今景興(按,即王朗)在此(指曹操政權),足下與子布(按,即張昭)在彼(指孫權政權),所謂小巫見大巫,神氣盡矣。

    ”按,陳琳與張纮同鄉,俱廣陵人;王朗,東海人;張昭,彭城人。

    四人俱徐州名士,皆有文學,年輩又近,故陳琳稱譽王朗、二張,自謙以為不如。

     ②夢得詩豪:夢得,即劉禹錫,字夢得,唐代詩人。

    詩豪,詩壇的豪傑。

    白居易在《劉白唱和集解》中說:“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

    其鋒森然,少敢當者。

    予不量力,往往犯之。

    夫合應者聲同,交争者力敵,一往一複,欲罷不能。

    由是每制一篇,先于視草,視竟則興作,興作則文成。

    一二年來,日尋筆硯,同和贈答,不覺滋多。

    太和三年春以前,紙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

    ”按,白居易與劉禹錫是暮年詩友,兩人的交情自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各罷刺史還洛、途中于揚州相遇訂交始,直至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劉禹錫去世為止。

    而兩人自相識至大和三年(831),五年之間,留有詩稿的唱和詩篇已有一百三十八首,其間劉、白還各有一段時間宦遊在外,可見兩人不僅感情深厚、在詩的創作方面也堪相匹敵。

     ③馬援矍铄(juéshuò):馬援(前14-49),東漢開國功臣。

    矍铄,指老人精神健旺。

    據《後漢書·馬援傳》,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48),武威将軍劉尚征讨武陵郡的五溪蠻夷(五溪蠻夷,居住在武陵五溪地區的少數民族。

    據郦道元《水經注》,五溪是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

    按,此五溪都在今湖南懷化一帶,為沅江的上遊,也被視為整個沅江上中遊水系的總稱),兵敗身死。

    馬援聞訊請求出征,此時他已經六十二歲了。

    光武帝認為他已經年老,不肯讓他出征。

    馬援懇請說:“臣尚能被甲上馬。

    ”光武帝讓他試試看。

    馬援上馬後,坐在馬鞍上回頭看,以示自己尚且可用。

    光武帝笑道:“矍铄哉,是翁也!”于是派他率中郎将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将十二郡募士及弛刑徒四萬餘人征五溪。

    但由于五溪地區山川險阻,漢軍初戰獲勝後,推進緩慢,被阻于壺頭山(山名。

    在今湖南沅陵)。

    時逢盛暑,軍士疾疫,馬援也因此得病,死在前線。

     ④巢父清高:巢父,古代隐士。

    據《太平禦覽·逸民部六》引皇甫士安(按,即皇甫谧)《高士傳》,巢父是帝堯時的隐士。

    年老,以樹為巢而寝其上,故時人号曰巢父(按,“父”是古人對于老人的尊稱)。

    堯要将帝位讓給許由,許由将事情告訴巢父。

    巢父說:“汝何不隐汝形,藏汝光?若非吾友也。

    ”說着就打他的胸口,趕他下樹。

    許由怅然不自得,于是走到水邊,洗耳拭目,曰:“向者聞言,負吾矣(友)。

    ”于是離開巢父的住處,終身不再相見。

    按,關于巢父,古代文獻有不同的說法,一說即許由本人,一說是許由之友,但在傳說中的形象都是清高的隐士,尤以後一說更能體現其一意遁世、不務浮名的性格。

     【譯文】 陳琳給張纮寫信,說從前河北文風不盛,“易為雄伯”,現在曹操政權有王朗,孫氏政權有張昭、張纮,自己就如小巫見大巫了;白居易與劉禹錫是互相唱和的詩友,兩人所作詩結為《劉白唱和集》,白居易為之作《解》,稱劉禹錫為“詩豪”。

    馬援六十二歲時自請征五溪,漢光武帝擔心他年老,他就披甲上馬,以示可用,光武帝誇獎他“矍铄”,同意他領兵出征;巢父聽朋友許由說拒絕了帝堯的讓位,批評他不能隐身藏名,不足與自己為友,許由為之怅然若失。

     伯倫雞肋①,超宗鳳毛②。

    服虔賃作③,車胤重勞④。

     【注釋】 ①伯倫雞肋:伯倫,即劉伶,字伯倫,西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

    雞肋,雞的肋骨,這裡比喻身體瘦弱。

    據《世說新語·文學》“劉伶著《酒德頌》”條劉孝标注引《竹林七賢論》,劉伶平素置身天地之間,悠悠蕩蕩,無所用心,曾與人發生沖突,對方非常憤怒,攘袂而起,想要毆打劉伶。

    劉伶卻和顔悅色地說:“雞肋豈足以當尊拳。

    ”對方的怒氣發洩不出來,垂頭喪氣地回去了。

     ②超宗鳳毛:超宗,即謝超宗,南朝文人。

    鳳毛,鳳凰的毛,古人以之比喻珍奇事物,又借以誇獎人有才華。

    據《南齊書·謝超宗傳》記載,謝超宗好學有文辭,名聲也很好,起家為奉朝請,轉為新安王劉子鸾的常侍。

    劉子鸾是宋孝武帝寵愛的兒子,其母殷淑儀去世後,謝超宗奉命作诔文(叙述死者事迹的悼文),孝武帝非常欣賞,說:“超宗殊有鳳毛,恐靈運複出。

    ”按,“鳳毛”之語,東晉南朝時用以稱贊子才似父,見《世說新語·容止》“王敬倫風姿似父”條餘嘉錫箋疏。

    謝靈運是謝超宗的祖父,為晉末宋初著名文學家,孝武帝蓋以謝超宗撰文典雅,類其祖父,故謂其有鳳毛。

    又據《南史·謝超宗傳》雲,孝武帝贊賞謝超宗時,右衛将軍劉道隆在場,出宮後去拜訪謝超宗,問道:“聞君有異物,可見乎?”謝超宗很奇怪,說:“懸磬之室,複有異物邪?”劉道隆答道:“旦侍宴,至尊說君有鳳毛。

    ”超宗聽到此語,跣足走入内室。

    劉道隆以為他去取鳳毛來,一直等到晚上,實在等不下去了,才離開謝家。

    此蓋因謝超宗父名鳳,劉道隆無意轉述“鳳毛”之語,犯其家諱。

    南北朝時特重避諱,故謝超宗一聞劉語,便倉皇起身入内。

    劉道隆出身武人,既不知孝武帝語意,又不知謝超宗家諱“鳳”字,故懵懂而來,率爾而對,終成笑談。

     ③服虔賃(lìn)作:服虔,東漢古文經學家,長于《左傳》。

    賃作,被雇傭做工。

    據《世說新語·文學》,服虔精通《春秋》,将為之作注時,想要參考其他學者的不同意見。

    他聽說崔烈正在給學生講《左傳》,于是就隐姓埋名,接受崔烈學生的雇傭,去給他們做飯,每到崔烈講課的時候,就在旁邊偷聽。

    聽了一段時間,服虔知道崔烈的講學水平沒能超過自己,就漸漸和其門生談論其觀點是非。

    崔烈得知此事後,不知這個雇工是什麼人,但素聞服虔有盛名,心中就懷疑是他。

    第二天一早,崔烈來到服虔的住處,趁他未醒,連聲呼喊“子慎,子慎”(按,服虔字子慎),服虔不覺驚應,兩人于是便成了朋友。

     ④車胤(yìn)重勞:車胤(?-401),東晉官員。

    重勞,過于辛苦。

    據《世說新語·言語》,東晉時,晉孝武帝要為大臣講《孝經》(按,漢代以來,不時舉行皇帝親自為大臣講儒家經典的儀式,以示尊經崇儒,此即其中之一,宋代以後稱為“經筵”),宰相謝安把官員們組織起來研習經義。

    車胤有一些問題,又不好提出,對袁羊(即袁喬,東晉官員,小名“羊”,故稱袁羊)說:“不問則德音有遺,多問則重勞二謝(按,指謝安、謝石)。

    ”袁喬說:“必無此嫌。

    ”車胤問他為何這樣肯定,袁喬說:“何嘗見明鏡疲于屢照,清流憚于惠風。

    ”按,據本條劉孝标注引《續晉陽秋》雲:“甯康三年九月九日,帝講《孝經》。

    仆射謝安侍坐,吏部尚書陸納、兼侍中卞耽讀,黃門侍郎謝石、吏部袁宏兼執經,中書郎車胤、丹陽尹王混摘句。

    ”據此,則謝安、謝石、車胤等均為講經活動的參與者,各有職司,故車胤一方面感覺有必要加深對《孝經》的理解,另一方面又怕過于辛苦謝安兄弟。

    又按,據《晉書·袁瑰傳附袁喬傳》,永和二年(346),袁喬從桓溫平蜀,不久即逝,不可能參加甯康三年(375)晉孝武帝講經的活動,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引程炎震之說,認為此處之“袁羊”應為“袁虎”(即袁宏)之誤,甚為合理。

     【譯文】 劉伶生性疏淡,曾與人發生沖突,對方想毆打他,劉伶和顔道“雞肋豈足以當尊拳”,對方喪氣而去;謝超宗為殷淑儀作诔文,宋孝武帝讀後贊賞超宗“殊有鳳毛”,認為他的文采像祖父謝靈運。

    服虔欲作《春秋》注,想要了解崔烈的觀點,就更名微服,去為崔烈的門生做飯,借以偷聽崔烈講課,後被崔烈發現,兩人結成朋友;車胤要參加晉孝武帝講《孝經》的儀式,有經義未能通曉,想要請教謝安兄弟,又怕太過辛苦他們,袁宏則認為無需擔憂,謝氏兄弟不會介意幫助他人。

     張儀折竹①,任末燃蒿②。

    賀循冰玉③,公瑾醇醪④。

     【注釋】 ①張儀折竹:張儀,戰國時辯士,事秦惠文王,倡導連橫之術,使六國事秦,以功拜為秦相。

    折,當作“析”,即剖開。

    據《拾遺記》,張儀與蘇秦志向相同,俱好學,兩人輪番剪下頭發販賣,以供生活,有時也接受雇傭,為人抄書。

    二人非聖人之書不讀,有時路遇《墳》《典》等先王之書,找不到東西抄錄,就用墨寫在手掌和大腿上,晚上回家再破開竹子做成竹簡,抄錄下來。

    兩人有時在路上求食,而将樹皮剝下來做成書囊,用來盛裝天下有用的書籍。

    後來,兩人在大樹之下暫憩,遇見鬼谷先生,教給他們絕妙的辯術,又從胸口取出兩卷書給他們,傳授了輔佐君王之術。

    按,張儀與蘇秦實非同時代人,由司馬遷《史記》過信戰國遊士之說而誤。

     ②任末燃蒿(hāo):任末,東漢經學家。

    據《拾遺記》,任末十四歲時,跟随多位老師學習,背着書箱去尋師求學,不避險阻,常說:“人而不學,則何以成?”他住在樹林裡,用茅草蓋成房子,把荊條削成筆,取樹汁作墨,到夜裡還趁着月色星光學習,如天色昏暗就點起蒿草來照亮。

    看書看到符合自己想法的地方,就在衣服上記下來。

    門徒非常敬佩他的勤學,給他買來幹淨的衣服替換。

    不是聖人所著的書,就不看。

    臨終前,任末留下遺言:“夫人好學,雖死若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河圖洛書谶緯之類,不在五經之列的,任末将其寫在牆上、柱子上,乃至園林的樹木上,好學的人到了任家,往往動手抄寫,時人稱任家為“經苑”。

     ③賀循冰玉:賀循(260-319),晉代官員。

    據《晉書·賀循傳》,晉元帝以賀循為中書令、散騎常侍,賀循推讓,改拜太常、散騎常侍,又讓常侍,唯任太常。

    元帝因賀循清貧,下诏說:“循冰清玉潔,行為俗表,位處上卿,而居身服物蓋周形而已,屋室财(按,通“才”)庇風雨。

    孤近造其廬,以為慨然。

    其賜六尺床薦席褥并錢二十萬,以表至德,暢孤意焉。

    ”賀循上表推讓,晉元帝不許,才不得已收下,但并不使用。

    按,賀循出身江左大族會稽賀氏,本身又精通經學,為當世儒宗,兼有清廉之譽,在江東聲望很高。

    晉元帝司馬睿出鎮揚州,在本地沒有根基,故需拉攏本地大族名士為己所用。

    多方優禮賀循,即他在這方面的措施之一。

     ④公瑾醇醪(chúnláo):公瑾,即周瑜(175-210),字公瑾,東漢末孫權部将。

    醇醪,沒有經水稀釋的美酒。

    據《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程普自負年長,多次欺淩周瑜,周瑜放低身段,盡量寬容,不與程普計較。

    後來程普自發地對周瑜越來越親近敬重,并對旁人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時人都說周瑜謙讓而能服人,就是這個樣子。

     【譯文】 張儀與蘇秦家貧而好學,路遇好書而無法抄錄,就先寫在手掌和大腿上,晚上回家再剖開竹子做成竹簡,抄到簡上;任末求學時,住在樹林裡,用茅草蓋房子,夜裡借着星光學習,天陰昏暗時就點燃蒿草照明。

    賀循清貧,晉元帝稱他“冰清玉潔,行為俗表”,賜給他席褥等日常用品及二十萬錢,賀循不得已收下,而從不使用;程普自負年長欺淩周瑜,周瑜不與他計較,後來程普逐漸敬服周瑜,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龐公休暢①,劉子高操②。

    季劄挂劍③,呂虔贈刀④。

     【注釋】 ①龐公休暢:龐公,即龐德公。

    休暢,暢快。

    據《水經注·沔水》,沔水(即漢水,今名漢江)中有魚梁洲,是龐德公所居,龐統住在漢水南岸,司馬徽住在魚梁洲之北。

    龐德公與司馬徽兩家友誼深厚,“望衡對宇,歡情自接,泛舟褰裳,率爾休暢”,家既相近,常常或泛舟,或涉水,來往交遊,無拘無束,非常暢快。

    又據《襄陽記》,司馬徽去拜訪龐德公,恰逢龐德公渡沔水去掃墓,于是司馬徽直接走到龐家室内,呼喚龐德公的妻兒,讓他們趕緊做飯,說:“徐元直向雲,有客當來,就我與龐公談。

    ”于是龐家人羅列拜于堂下,受命之後,就開始奔走忙碌。

    不久龐德公回來,直接進屋和司馬徽見面,旁人看來,幾乎不知誰是主人,誰是客人。

    由此,可見龐德公與司馬徽兩家交誼之深。

     ②劉子高操:劉子,指劉歊(xiāo)、劉(xū)兄弟,南朝齊梁之際的隐士。

    高操,清高的操守。

    據《南史·劉傳》,刺史張稷辟劉為主簿,主管官吏發文書去召劉,劉不肯接受,将文書挂在樹上,自己逃走了。

    陳留人阮孝緒博學隐居,不與世人來往,有人去拜訪,他也不見,而劉與阮孝緒見了一面之後,兩人便成了神交的好友。

    劉的堂兄劉歊也有高操,與劉、阮孝緒天天來往,京城将他們三人合稱為“三隐”。

    族祖劉孝标曾經給劉寫信,稱贊他們兄弟道:“超超越俗,如半天朱霞;歊矯矯出塵,如雲中白鶴。

    皆儉歲之粱稷,寒年之纖纩。

    ”劉曾戴着谷皮巾,披百衲衣,每遊山澤,常流連忘返,他氣韻不凡,在林谷之間,更顯曠遠,見者往往以為遇見神人。

    梁武帝天監七年(508),劉在劉歊家中去世,臨終時握着劉歊的手囑咐道:“氣絕便斂,斂畢即埋,靈筵一不須立。

    勿設飨祀,無求繼嗣。

    ”劉歊按他的遺言做了。

    族人和好友為他刻石立銘,谥為玄貞處士。

     ③季劄挂劍:季劄,春秋時吳國公子。

    據《史記·吳太伯世家》,吳王餘祭四年(即魯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季劄奉兄長吳王餘祭之命,出使魯國,之後又曆至齊、鄭、衛、晉諸國,最後從晉國返吳。

    季劄出發的時候,北行路過徐國,拜訪了徐國國君。

    徐君喜歡季劄的佩劍,不好意思出言索要。

    季劄心裡明白徐君的想法,但因為要出使中原上國,作為使者不能沒有佩劍,所以沒有主動把劍送給徐君。

    等到出使回來,路經徐國,徐君已經去世,于是季劄把佩劍系在徐君墓旁的樹上,自己離去。

    随從說:“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劄說:“不然。

    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背)吾心哉!”《新序》亦記此事,情節大緻相同,列之于《節士》篇,可見古人對季劄行事的贊許。

     ④呂虔贈刀:呂虔,三國時魏國官員。

    據《晉書·王祥傳》,呂虔做徐州刺史時,請王祥為别駕。

    當時徐州寇盜充斥,王祥率兵掃平禍亂,州界清靜,政化大行。

    時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實賴王祥。

    邦國不空,别駕之功。

    ”呂虔有一口佩刀,讓相工相看(按,我國古代有相物之法,如相看宅邸、馬匹等,以定其于主人是否有利,相刀劍者亦如此),都說必須是官至三公的人才能佩戴此刀。

    呂虔于是對王祥說:“苟非其人,刀或為害。

    卿有公輔之量,故以相與。

    ”王祥再三推辭,呂虔強制要送給他,才不得不收下。

    後來王祥在魏末拜司空,轉太尉,西晉初,進位太保,為當時名臣,實現了“登三公”的預言。

    王祥臨去世時,又把刀送給弟弟王覽,說:“汝後必興,足稱此刀。

    ”王覽的子孫果然曆代都出現賢才,興盛于江左。

    按,王導即王覽之孫,佐司馬睿立帝業于建康,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其後裔曆仕劉宋、南齊、蕭梁,皆至公卿。

     【譯文】 龐德公住在漢水中的魚梁洲,司馬徽與他隔水而居,兩家相距很近,來往密切,不拘形迹,非常暢快;劉歊、劉俱有高操,與陳留阮孝緒為友,時稱“三隐”。

    季劄出使中原,路過徐國,徐君喜愛季劄的佩劍,但不好意思索求,季劄也因出使需要,不能将劍送給徐君,回程又經過徐國時,徐君已經去世,季劄就把佩劍挂在徐君墓旁的樹上,以示踐行諾言;王祥做徐州别駕時,刺史呂虔有一口佩刀,相工說必登三公,才能佩此刀,呂虔認為王祥有公輔之量,就将刀贈給他,王祥後來果然官至三公,王祥臨終又将刀贈給弟弟王覽,王覽的後裔也累至公卿。

     來護卓荦①,梁竦矜高②。

    壯心處仲③,操行陳陶④ 【注釋】 ①來護卓荦(luò):來護,來護兒(?-618),隋代将領。

    卓荦,卓越不凡。

    據《北史·來護兒傳》,來護兒還不會認人的時候,其父就去世了,靠伯母吳氏撫養教育。

    他“幼而卓荦”(按,《隋書》本傳作“幼而卓詭”,卓詭,意為高明奇異),初讀《詩經》,讀到“擊鼓其镗,踴躍用兵”“羔裘豹飾,孔武有力”,放下書歎息道:“大丈夫在世當如是,會為國滅賊以取功名,安能區區專事筆硯也!”同學都為他的言論所驚,但又為其壯志而感歎。

    成年之後,來護兒謀略出衆,志氣英發,涉獵書史,但又不像一般儒生那樣專事章句之學。

    名将宇文忻、賀若弼先後鎮守廣陵,都對來護兒加以禮待,讓他以大都督之職統領鄉兵,遷儀同三司。

    隋朝滅陳時,來護兒也在軍中,以軍功進位上開府,後來又參與鎮壓滅陳後江南地區的叛亂,累立戰功,成為隋朝的名将。

    按,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本是魏晉以來賜予高級官員的加官,但北周和隋初将其作為“戎秩(用于獎勵軍功的官職)”,且增置上儀同三司、上開府儀同三司(即來護兒所任“上開府”)兩等,其中級别最高的上開府儀同三司也僅位列從三品,不能與魏晉時期位比三公的“開府儀同三司”相提并論。

     ②梁竦(sǒnɡ)矜高:梁竦(?-83),東漢開國功臣梁統之子,漢和帝生母梁貴人之父。

    矜高,高傲自大。

    據《後漢書·梁統傳附梁竦傳》,梁竦少習《孟氏易》,弱冠能教授,因兄長梁松诽謗朝政事發,與弟弟梁恭一起被流放到九真郡(漢晉郡名。

    轄今越南中部,郡治胥浦,在今越南清化),後遇赦,回到故鄉安定郡(漢晉郡名。

    轄今甯夏南部、甘肅北部一帶,郡治臨泾,在今甘肅鎮原),閉門自養,以經籍為娛樂,著書數篇,名為《七序》。

    梁竦自幼生活在京師,在家鄉生活很不習慣,又自負才能,因此郁郁不得意。

    曾經登高遠望,歎息道:“大丈夫居世,生當封侯,死當廟食。

    如其不然,閑居可以養志,《詩》《書》足以自娛。

    州郡之職,徒勞人耳。

    ”後來州郡征辟他為吏,都拒不出仕,因此後人謂之“矜高”。

     ③壯心處仲:處仲,即王敦,字處仲,東晉初大臣,曾兩度發動叛亂,兵逼建康,最終在皇室與士族的聯合抵抗下失敗,郁郁而死。

    據《世說新語·豪爽》,王敦每當喝醉酒,就用鐵如意敲着唾壺,唱曹操的《短歌行》:“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壺口都被打出缺口了。

    按,如意,本為搔背之日常用品,其形制,長三尺許,頂端作人手狀,如今之“癢癢撓”,以其可搔到手所不及之處,故有此名。

    漢晉以來,在玄學之士中廣泛流行,為手執之器玩,清談時可随興指麾。

    此器通常為竹木骨角所制,間有玉制者,王敦所用者以鐵制,則兼有防身之用。

    又,王敦雖為東晉叛臣,但晉宋時人多稱許其豪爽,《世說新語·豪爽》所記共十三條,而前四條皆言王敦事;同書《排調》篇記晉孝武帝選婿,自述其擇婿标準雲:“王敦、桓溫,磊砢(按,指豪放灑脫)之流,既不可複得;且小如意,亦好預人家事,酷非所須。

    ”孝武帝雖雲“酷非所須”,表示不願選王敦這樣的人為婿,但他首先是認為這一等人“不可複得”,可見當時對王敦的豪爽仍然有很高的評價。

     ④操行陳陶:陳陶,唐末五代隐士。

    據《唐詩紀事》,陳陶是劍浦(今福建南平)人,隐居在洪州的西山。

    嚴宇做鎮南軍節度使時,派了一名叫蓮花的“小妓”去侍奉陳陶,陳陶一眼都不看她。

    蓮花作詩道:“蓮花為号玉為腮,珍重尚書遣妾來。

    處士不生巫峽夢,虛勞神女下陽台。

    ”陳陶答道:“近來詩思清于水,老大心情薄似雲。

    已向升天得門戶,錦衾深愧卓文君。

    ”所謂“深愧卓文君”者,蓋反用卓文君夜奔相如之典故,以表示自己操行高潔,無意男女情事。

    按,陳陶是晚唐至五代時期的隐士,各書無異詞,但其具體生活年代,各家記載頗有差異。

    僅《唐詩紀事》所記,就頗有矛盾。

    該書“陶,劍浦人,居南昌之西山”條(北宋龍衮《江南野史·陳陶傳》略同)雲陳陶逢南唐後主李煜即位,知其國運已衰,作詩雲:“乾坤見了文章懶,龍虎成來印绶疏。

    ”李煜即位在公元961年,為宋太祖建隆二年;然同書引《北夢瑣言》雲:“大中年,陳陶歌詩,似負神仙之術,或露王霸之說。

    ”大中是唐宣宗年号,行用時間自847年至859年,距李煜即位有百年之久,豈陳陶壽高百歲有餘,尚能作詩?又同書引方幹《哭江西處士陳陶》詩雲:“雖雲挂劍來墳上,亦恐藏書在壁中。

    ”方幹為晚唐詩人,何光遠《鑒誡錄》雲:“唐末宰臣張文蔚、中書舍人封舜卿等奏:‘前有名儒屈者十有五人,請賜孤魂及第。

    ’方幹秀才是其數矣。

    ”據《舊唐書·哀帝紀》,張文蔚以天祐二年(905)三月拜相,可知方幹必去世于此年以前,其悼陳陶之詩自應作于晚唐,與陶生逢李煜即位之說不符。

    竊疑唐末五代有兩陳陶,故各家之說差互若是。

     【譯文】 來護兒幼年卓荦不凡,讀《詩經》至“擊鼓其镗,踴躍用兵”“羔裘豹飾,孔武有力”,就感歎“大丈夫在世當如是”;梁竦自流放地赦歸本郡,郁郁不樂,州郡召他為吏,都拒而不行,後人謂之“矜高”。

    王敦生性豪爽,每當醉酒後,常以鐵如意敲打唾壺,唱“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陳陶隐居西山,鎮南軍節度使嚴宇遣小妓蓮花去侍奉他,陳陶看都不看,作詩表示自己專心修持,操行高潔,無意于情愛。

     子荊爽邁①,孝伯清操②。

    李訂六逸③,石與三豪④。

     【注釋】 ①子荊爽邁:子荊,即孫楚(?-293),字子荊,西晉文學家。

    爽邁,豪爽高傲。

    據《晉書·孫楚傳》,孫楚“才藻卓絕,爽邁不群”,但待人常常表現得很傲慢,在家鄉沒有好名聲。

    直到四十多歲時,才被任命為鎮東将軍石苞的參軍。

    後來,孫楚遷為著作佐郎,石苞遷骠騎将軍,朝廷又任命他做石苞的參軍。

    孫楚自負才氣,輕侮石苞,到任後向石苞作了一個長揖,說:“天子命我參卿軍事。

    ”由此兩人之間産生了嫌隙。

    最初,沒有規定參軍要向府主(漢制,三公可以開府,自己征辟屬吏,後來将軍及其他重要官員也漸漸得到開府之權,在府中設置長史、司馬、參軍、掾、屬等屬吏,屬吏稱開府者為府主)施敬,因孫楚不敬石苞,才制定了參軍要對府主施敬的制度。

    按,石苞出身低微,而孫楚為太原大族,故輕侮石苞,對之長揖,又謂之為“卿”,石苞忿恨,當亦由此。

     ②孝伯清操:孝伯,即王恭,東晉官員。

    據《晉書·王恭傳》,王恭“少有美譽,清操過人”,因才能和門第都很出衆,常有将來位至宰輔的期望。

    與王忱齊名友善,仰慕劉惔(東晉中期名士)的為人。

    謝安常說:“王恭人地,可以為将來伯舅(按,春秋時期,周天子稱同姓諸侯為“伯父”或“叔父”,異姓諸侯為“伯舅”。

    王恭之妹王法慧為孝武帝皇後,王恭于孝武帝諸子為舅,又東晉各州都督、刺史權力很大,拟于諸侯,謝安蓋以此期許王恭)。

    ”王恭曾随其父從會稽郡到都城建康來(按,王恭之父王蘊時任會稽内史,王恭随父親在任上,故常居會稽),王忱去拜訪他,見王恭坐在一張六尺長的竹席上,王忱認為王恭一定還有同樣的席子,就向他索求。

    王恭很痛快地将席子送給了王忱,自己就坐在草編成的墊子上。

    王忱聽說之後大驚,王恭說:“吾平生無長物。

    ”其人簡樸真率如此。

    按,《世說新語·德行》記王恭送席事,情節略同,但無“清操過人”語。

     ③李訂六逸:李,即李白。

    逸,隐士。

    據《舊唐書·文苑傳下》,李白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結交,隐居在徂徕山中,酣歌縱酒,時稱“竹溪六逸”。

    按,徂徕山有竹溪,故名。

    元人錢舜舉畫有《竹溪六逸圖》,陳旅、丘濬俱有題詩。

     ④石與三豪:石,即石延年。

    石介有《三豪詩》,其小序雲:“近世作者,石曼卿之詩,歐陽永叔之文辭,杜師雄之歌篇,豪于一代矣。

    師雄學于予,辭歸,作《三豪詩》以送之。

    ”《渑水燕談錄·歌詠》亦雲:“石曼卿,天聖、寶元間以歌詩豪于一時。

    ”蓋襲石介之論。

    故後人沿《三豪詩》之說,以石延年、歐陽修、杜默(字師雄)為“三豪”。

    然蘇轼極不喜杜默,嘗雲:“吾觀杜默豪氣,正是京東學究飲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飽後發者也。

    ” 【譯文】 孫楚豪爽高傲,被任命為骠騎将軍石苞的參軍,參見時長揖不拜,晉朝因此訂立制度,規定參軍要向府主恭敬行禮;王恭清操過人,王忱去探望他,見他所坐的席子好,向他索求,王恭将席子送給王忱,自己無席可坐,自稱“平生無長物”。

    李白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同隐居于徂徕山,時人稱之為“竹溪六逸”;石延年以歌詩稱豪于宋仁宗時期,石介将他與歐陽修、杜默相提并論,作《三豪詩》。

     鄭弘還箭①,元性成刀②。

    劉殷七業③,何點三高④。

     【注釋】 ①鄭弘還箭:鄭弘(?-86),東漢大臣。

    據《後漢書·鄭弘傳》注引孔靈符《會稽記》,“射的山南有白鶴山,此鶴為仙人取箭”。

    東漢太尉鄭弘曾在山中打柴,撿到一支遺留的箭,不久有人來尋箭,鄭弘就把箭還給了他。

    此人問鄭弘想要什麼,鄭弘知道他是神人,就說:“常患若邪溪載薪為難,願旦南風,暮北風。

    ”後來果然如願以償。

    從此以後,若耶溪一帶都是早上刮南風、晚上刮北風,民間稱之為“鄭公風”。

     ②元性成刀:元性,即蒲元,三國時蜀國官員,擅長冶鑄技術。

    據《北堂書鈔·武功部十一·刀三十五》引《蒲元别傳》,蒲元于斜谷為諸葛亮鑄刀三千口,镕金造器,特異常法。

    刀鑄成後,還特意從蜀江取水,為刀淬火。

    試刀時,蒲元在竹筒裡裝滿鐵珠,舉刀砍下,應手而斷,就像截斷稻草一樣,稱絕當世,号為“神刀”。

    按,《蒲元别傳》本雲:“君性多奇思。

    ”意為蒲元天生多有奇思妙想,不知何書轉引其文,改“君”為“元”或“蒲元”,作“元性多奇思”,又不标明出自《蒲元别傳》或《元别傳》,如董斯張《廣博物志·武功下·刀》“蒲元性多奇思”之例。

    本書作者蓋讀此等輾轉鈔引之本,誤以“性”字當屬上讀,遂誤“蒲元”為“蒲元性”。

     ③劉殷七業:劉殷,前趙大臣。

    業,學業。

    據《晉書·孝友傳》,劉殷遭永嘉之亂,歸附劉聰,劉聰奇其才而任用他,官至侍中、太保、錄尚書事。

    在朝廷中,與公卿相處,表現得非常誠實謙遜,總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後面。

    劉殷有七子,他讓五個兒子分别學習五經(《易》《書》《詩》《禮》《春秋》),一個兒子學習《史記》,另一個兒子學習《漢書》,“一門之内,七業俱興”。

    當時北方各州就學問而言,以劉殷一家為盛。

     ④何點三高:高,高士。

    據《南史·何尚之傳附何胤傳》,南齊時,何胤官至中書令,而寄情于隐居,時常想脫離政治生活。

    後來,何胤聽說吳興太守謝朏離職之後不再回到都城,擔心自己落後于他,就上表辭職,不等朝廷回複,直接去職隐居。

    去官後,何胤得知會稽山多靈異,去那裡遊玩,就此在若邪山雲門寺住了下來。

    早年,何胤的兩位兄長何求、何點都遁迹林下,何求之前去世了,到這時何胤又做了隐士,世人稱何點為“大山”,何胤為“小山”,也叫他“東山”。

    何氏三兄弟早期的事迹雖然不同,但最終都做了隐士,世間謂之“何氏三高”。

    按,何點為兄而何胤為弟,因此分别被稱為“大山”“小山”;又何點隐于都城建康,何胤居于會稽,會稽在建康以東,且當地确有東山,為謝安隐居之處,故亦謂何胤為“東山”。

     【譯文】 鄭弘在山中打柴,撿到神人丢失的箭,還給失主,神人問他所欲,鄭弘希望改變若耶溪上的風向,以便用船運柴,此後若耶溪上就早上刮南風,晚上刮北風,世人稱為“鄭公風”;蒲元有奇思,為諸葛亮造刀,淬火後能斬斷裝滿鐵珠的竹筒,世稱其刀為“神刀”。

    劉殷有子七人,他讓五人分别學習五經,一人學《史記》,一人學《漢書》,一家人傳習七種學業,極為興盛;何求、何點、何胤三兄弟先後做了隐士,當時稱為“何氏三高”。

     五歌 二使入蜀①,五老遊河②。

    孫登坐嘯③,譚峭行歌④。

     【注釋】 ①二使入蜀:蜀,春秋戰國時期有蜀國,在今四川一帶,後為秦所滅,以其地置蜀郡,因此遂稱今四川及周邊地區為蜀地。

    據《後漢書·方術傳》,李郃是漢中南鄭(今陝西南鄭)人,通五經,擅長以河圖、洛書之法推究風角星象,但外表質樸,人們都不了解他,縣令召他任幕門候吏(掌管迎送賓客和道路治安的小吏)。

    漢和帝即位後,分遣使者微服到各州郡觀風,并搜集當地言論。

    有兩名使者将到益州刺史部(按,漢代設置十三刺史部,以刺史監察各郡官吏、豪強,益州刺史部轄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及陝西南部漢中一帶),住在李郃負責的候舍裡。

    當時正好是夏夜,李郃與使者一起坐在露天,仰觀星象,問使者:“二君發京師時,甯知朝廷遣二使邪?”使者默然,驚愕地對視,說:“不聞也。

    ”又問李郃何以知道有使者來,李郃指着星空說:“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

    ”按,漢中雖今屬陝西省,但地接巴蜀,漢代将其與巴蜀諸郡同歸于益州刺史部轄下,屬于廣義的蜀地範疇。

    故使者到漢中,李郃就說使星已入益州分野,而本書作者謂之“入蜀”。

     ②五老遊河:遊河,在河水中的小塊陸地遊玩。

    據《太平禦覽·天部五·星上》引《論語谶》,孔子說:“我聽說帝堯帶着舜等人到首山遊玩,觀賞河渚的景色,有五位老人正在河渚遊玩。

    一位老人說:‘河圖将來告帝期。

    ’第二位老人說:‘河圖将來告帝謀。

    ’第三位老人說:‘河圖将來告帝書。

    ’第四位老人說:‘河圖将來告帝圖。

    ’第五位老人說:‘河圖将來告帝符。

    ’此時有龍銜着玉苞來到,用金泥(水銀與金的混合物,即金汞齊)彌封着玉制的封箧,内盛河圖。

    五老于是變成流星飛向天空,進入昴宿。

    ”按,昴宿為我國古代二十八宿之一,在西方天文學中屬于金牛座星區。

     ③孫登坐嘯:孫登,曹魏時期隐士。

    嘯,一種能發出悠長清亮聲音的口技。

    據《水經注·洛水》引臧榮緒《晉書》,孫登曾經經過宜陽山,山中的燒炭人與他說話,孫登不應,燒炭人覺得他的神采非同常人,于是紛紛傳說其人不凡。

    晉太祖(按,即司馬昭,曹魏末期權臣,官相國,封晉王,其子司馬炎建立晉朝,追尊為太祖文皇帝)知道後,讓阮籍去看看孫登是何許人也,阮籍與孫登說話,孫登也不回應。

    于是阮籍對他長嘯,孫登笑道:“複作向(舊時、從前)聲。

    ”阮籍又為他作嘯聲,并請他一起出山,孫登不肯,阮籍就回去了。

    孫登攀上山峰,且行且嘯,如同箫韶笙簧之音,聲震山谷。

    阮籍聽後感到奇怪,問燒炭人,燒炭人說:“故是向人聲。

    ”阮籍再去尋找孫登,已經找不到了。

     ④譚峭行歌:譚峭,晚唐五代時期隐士。

    行歌,邊走邊唱歌。

    據《續仙傳》,譚峭幼而聰明,成年後頗涉經史,博聞強記,無所不知。

    他性好黃老、諸子之學,一心求道,從嵩山道士學仙十餘年,得辟谷養氣之法,夏服烏裘,冬則綠布衫,有時整日處于風雪中,旁人以為他已經死了,看時卻發現他非常安樂。

    有人因此說他是瘋子。

    譚峭經常邊走邊歌吟道:“線作長江扇作天,靸鞋抛向海東邊。

    蓬萊信道無多路,隻在譚生拄杖前。

    ”後來,譚峭住在南嶽衡山中,煉丹成,服之入水不濡,入火不灼、亦能隐形變化。

    之後他又入青城山隐居,從此就不再出現在世間了。

     【譯文】 李郃做本縣的幕門候吏時,曾通過觀察星象,知道有兩位朝廷使者将要入蜀,令微服而來的使者非常驚訝;堯率領舜等人到首山,有五老在河渚遊賞,向堯等預告河圖将要降臨,不久後果然有龍出現,銜來金泥玉箧,内盛河圖,而五老則化為流星,飛入昴宿。

    孫登隐居宜陽山中,阮籍請他出山,孫登不應,遂登上山峰長嘯,聲如笙箫,震動山谷;譚峭入山修仙有成,經常邊走邊歌吟。

     漢王封齒①,齊主烹阿②。

    丁蘭刻木③,王質爛柯④。

     【注釋】 ①漢王封齒:漢王,這裡指劉邦。

    齒,雍齒,漢初将領。

    據《史記·留侯世家》,漢漢高祖六年(前201),劉邦擊敗項羽後,已将有大功的臣下二十多人封為侯,但其餘功臣的功勞等次高低争論不決,遲遲沒能定下封國戶邑。

    高祖在洛陽南宮,從複道(架在空中,将不同樓閣連接在一起的通道,又稱“閣道”)上偶然看到部将往往三五成群坐在沙中談天,于是問張良:“此何語?”張良說:“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

    ”高祖很奇怪,問:“天下屬(适逢)安定,何故反乎?”張良答道:“陛下起布衣,以此屬(輩)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

    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

    ”劉邦聽了,感到憂慮,問:“為之奈何?”張良反問:“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高祖答道:“雍齒與我故,數嘗窘辱我。

    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

    ”張良遂獻策道:“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

    ”于是高祖設下酒宴,封雍齒為什方侯,并催促丞相、禦史大夫盡快定功行封。

    群臣在宴席後果然都說:“雍齒尚為侯,我屬(輩)無患矣。

    ”按,雍齒是沛地的鄉豪。

    劉邦初起時,命雍齒守豐邑,陳勝命魏人周市略地至豐,招降雍齒,劉邦之後三攻豐邑,才打敗雍齒,迫其奔魏,故劉邦說雍齒“數嘗窘辱我”。

    又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汁(通“什”)方侯雍齒,“以趙将前三年從定諸侯,侯,二千五百戶”,可知雍齒後來又回到劉邦麾下,參與了楚漢戰争,有“定諸侯”之大功,劉邦說“其功多”,當即因此而發。

     ②齊主烹阿:齊主,這裡指齊威王,戰國時齊國的君主。

    烹,用沸水或沸油煮。

    阿,即阿邑(今山東東阿),齊國都邑之一,這裡代指阿大夫,阿地的長官。

    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齊威王即位以來,不緻力治理國家,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間,諸侯都來侵伐,國内局勢混亂。

    于是威王召來即墨大夫,對他說:“自子之居即墨也,毀言日至。

    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辟,民人給,官無留事,東方以甯。

    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譽也。

    ”封給他萬家之邑。

    又召來阿大夫,對他說:“自子之守阿,譽言日聞。

    然使使視阿,田野不辟,民貧苦。

    昔日趙攻甄,子弗能救。

    衛取薛陵,子弗知。

    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譽也。

    ”當日,即将阿大夫與左右曾稱贊阿大夫的人也一起烹殺。

    又發兵西擊趙、衛,破魏軍于濁澤,而圍魏惠王,逼迫魏惠王請獻觀邑而和解,趙國歸還長城。

    此後,齊人不敢文過飾非,齊國大治,而諸侯莫敢加兵于齊,長達二十餘年。

    又據《列女傳·辯通傳》,齊威王在位之初,有佞臣叫周破胡,讒言即墨大夫而贊譽阿大夫,威王的姬妾虞姬直言周破胡之奸,也幾乎為他所害,後威王為虞姬勸谏而悟,遂烹殺周破胡與阿大夫,封即墨大夫以萬戶,此故事可能是增益齊威王烹阿大夫之事産生的。

     ③丁蘭刻木:丁蘭,漢代孝子。

    據《初學記·孝第四》引孫盛《逸人傳》,丁蘭是河内人,少年時父母雙亡,未及侍奉,于是用木頭刻成父母的樣子,侍奉木人就像父母還活着一樣,早晚問候。

    後來鄰居張叔的妻子向丁蘭的妻子借東西用,丁蘭的妻子跪着向木人請示,見木人面色不悅,就拒絕了。

    張叔喝醉了,知道後到丁蘭家來辱罵木人,又用手杖敲它們的頭。

    丁蘭回到家裡,見木人面帶怒容,又聽妻子說了事情經過,就拔劍殺死張叔。

    縣吏來逮捕丁蘭,丁蘭向木人辭行,木人看到丁蘭,為他流淚。

    郡縣贊歎丁蘭的孝行能夠上通神明,為他在雲台畫像。

     ④王質爛柯(kē):王質,晉代人。

    柯,斧頭的柄。

    據《述異記》,信安郡(南朝郡名。

    治信安縣,即今浙江衢州)有石室山。

    晉代時,有一個叫王質的人到山中伐木,見幾名童子一邊下棋一邊唱歌,王質就在一旁聽着。

    其中一名童子給王質一個像棗核似的東西,王質含着,并不覺得餓。

    過了一會兒,童子對王質說:“何不去?”王質站起身來,再看斧柄,已經爛盡了。

    等他回到家中,發現鄉裡已沒有與他同一時代的人了。

     【譯文】 漢高祖劉邦為安撫不安的功臣,封被他痛恨但有功的雍齒為侯;齊威王察知阿地的大夫不務民生、專事交結貴幸,将他與交結的寵臣一并烹殺。

    丁蘭用木頭刻成父母的樣子,像對父母一樣侍奉,以表孝思;王質進山伐木,旁觀山間的童子下棋,離去時斧柄已經爛掉,回到家鄉,同代的鄉鄰都已經去世了。

     霍光忠厚①,黃霸寬和②。

    桓譚非谶③,王商止訛④。

     【注釋】 ①霍光忠厚:霍光(?-前68),西漢大臣。

    據《漢書·霍光傳》,霍光是霍去病的異母弟,霍去病出征匈奴歸來,将他從故鄉平陽(古縣名。

    在今山西臨汾)帶到京師長安,漢武帝任命他為郎,遷為諸曹(漢代加官的一種,可以入禁中随侍皇帝,并協助皇帝處理尚書奏事)、侍中,霍去病去世後,又遷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

    霍光随侍漢武帝,出則奉車(為漢武帝駕車),入侍左右,出入宮禁二十多年,小心謹慎,從來不犯錯誤。

    漢武帝晚年,想要立小兒子劉弗陵做太子,要選擇大臣輔佐他,察視群臣,隻有霍光能承擔重任,于是命畫師畫了周公背着周成王接受諸侯朝見的景象,賜給霍光。

    漢武帝後元二年(前87)春,武帝到五柞宮去,在那裡病重,霍光哭着問:“如有不諱,誰當嗣者?”漢武帝答道:“君未谕(明白)前畫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

    ”霍光叩頭推辭道:“臣不如金日磾。

    ”金日磾也推辭道:“臣外國人(按,金日磾是匈奴降人),不如光。

    ”于是,漢武帝以霍光為大司馬大将軍,金日磾為車騎将軍,太仆上官桀為左将軍,搜粟都尉桑弘羊為禦史大夫,幾人都跪在漢武帝卧室内床下,接受遺诏輔佐幼主。

     ②黃霸寬和:黃霸,西漢大臣,曾任丞相。

    據《漢書·循吏傳》,黃霸為人明察,心計敏捷,又熟知文法,但性格溫良謙讓,足智多謀,善于領導下級。

    做河南太守丞時,計議既合乎法令,又順應人心,太守倚任他,吏民敬愛他。

    漢朝自武帝末年以來,用法深刻。

    昭帝即位時年幼,大将軍霍光秉政,大臣争權,上官桀等與燕王圖謀作亂,霍光将他們誅殺,之後就遵照武帝時的法度,以刑罰嚴厲對待臣民,因此俗吏紛紛以嚴酷為能,而黃霸獨以寬和為名。

    昭帝去世後,宣帝即位,他在民間時,知道百姓為官吏執法所苦,聽說黃霸持法公平,就召黃霸為廷尉正,在任期間多次斷決疑案,有公平之稱。

    後來黃霸累遷揚州刺史、颍川太守、京兆尹、太子太傅、禦史大夫,至宣帝五鳳三年(前55),丞相丙吉去世,遂代為丞相。

     ③桓譚非谶(chèn):桓譚,東漢學者。

    谶,亦稱“谶語”,古代民間流傳的預言,如“亡秦者胡也”之類。

    在西漢末期,谶語與緯書(輔助解釋六經的書籍,帶有濃厚神學色彩)結合在一起,合稱“谶緯”;因谶緯往往與圖畫配合流傳,又稱“圖谶”“圖緯”。

    據《後漢書·桓譚傳》,漢光武帝劉秀深信谶語,常以谶決事,桓譚上書稱“谶記”之事“欺惑貪邪,诖誤人主,焉可不抑遠之”,陛下“欲聽納谶記,又何誤也!其事雖有時合,譬猶蔔數隻偶之類”。

    光武帝讀後,深感不悅。

    後來朝廷商議在何處建造靈台(據《詩經·大雅·靈台》,周文王在位時曾建靈台,漢儒将其解釋為用來觀察天象妖祥的高台),光武帝對桓譚說:“吾欲以谶決之,何如?”桓譚默然良久,答道:“臣不讀谶。

    ”光武帝問其故,桓譚極力陳說谶語不合經義。

    光武帝大怒道:“桓譚非聖無法,将下斬之。

    ”桓譚叩頭流血,才平息了光武帝的怒氣。

    事後,桓譚被貶為六安(東漢初郡名。

    治今安徽六安,建武十三年(37)并入廬江郡)郡丞,心情恍惚不樂,于路病卒,年七十餘。

    按,漢光武帝劉秀在王莽執政時曾入長安太學學習,此時谶緯之風大盛,劉秀耳濡目染,對谶語産生了相當程度的迷信。

    他平定河北後,在長安時的同學強華來谒,獻上《赤伏符》,其文雲:“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

    ”群臣以此為據勸進,劉秀遂稱帝,因此谶語又是劉秀政權的合法性所在。

    故當桓譚直斥谶之非經時,于公于私,劉秀都難以容忍。

     ④王商止訛(é):王商(?-前25),西漢大臣,漢宣帝舅父王武之子。

    據《漢書·王商傳》,王商年輕時以肅敬敦厚、品行卓著見稱,累遷右将軍、光祿大夫。

    漢成帝繼位後,以王商為左将軍。

    當時成帝的舅父大司馬大将軍王鳳專權,行為驕橫僭越,王商對其行為常有非議,王鳳知道後,也疏遠了王商。

    建始三年(前30)秋天,京師百姓無緣無故互相驚吓,傳言洪水将至,百姓奔走,甚至互相踩踏,老弱哭喊,長安大亂。

    漢成帝知道後,親禦前殿,召集群臣商議。

    大将軍王鳳希望太後、成帝和後宮可以上船躲避,讓京師官員和百姓都到長安城上避水。

    群臣都贊同王鳳的意見,隻有王商說:“自古無道之國,水猶不冒城郭。

    今政治和平,世無兵革,上下相安,何因當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訛言也,不宜令上城,重驚百姓。

    ”于是成帝就停止了避災之舉。

    過了一會兒,長安的局勢漸漸安定,再去查問,确實沒有洪水到來。

    成帝對王商能夠堅持正确觀點極為贊賞,事後多次稱贊王商的建議,而王鳳則非常慚愧,自恨失言。

    次年,王商代匡衡為丞相,在位期間深得成帝信任,但最終仍被王鳳指使人誣陷免官,嘔血而死。

     【譯文】 霍光做漢武帝的侍從,忠厚謹慎,武帝晚年命人畫了周公背着成王接受諸侯朝見的畫像賜給霍光,将幼子托付給他;黃霸熟知文法,但性格溫和謙讓,做事既符合法令,又順應人心,以寬和得享大名。

    桓譚上書反對劉秀信谶,後來又當面向劉秀陳說谶語不合經義,幾乎遭到殺身之禍,後被貶為六安郡丞,死在路上;王商做左将軍時,京師長安傳言洪水将至,城中大亂,大将軍王鳳建議組織全城官民避難,王商認為是謠言所緻,讓成帝停止避災之舉,後來果無洪水。

     隐翁龔勝①,刺客荊轲②。

    老人結草③,餓夫倒戈④。

     【注釋】 ①隐翁龔勝:隐翁,隐居的老人。

    龔勝(前68-11),西漢晚期名儒,官員。

    據《漢書·兩龔(龔勝、龔舍)傳》,龔勝在漢哀帝時自光祿大夫、諸吏給事中出為渤海太守,告病去職,哀帝又想以光祿大夫之職起用他,龔勝自稱有病,命兒子上書為自己乞請緻仕。

    王莽篡位第二年,召龔勝為講學祭酒,龔勝也托病辭免了。

    兩年之後,王莽又遣使者帶着玺書、太子師友祭酒印绶和安車驷馬,迎接龔勝入朝,随着使者來到龔家的,有本郡太守、本縣長吏、三老官屬和諸生等超過一千人。

    使者想要龔勝出門迎接,龔勝稱病,躺在房間裡,把朝服蓋在身上,使者進屋宣讀诏書後,再拜奉上印绶,又将安車驷馬納入龔家,勸龔勝受诏出仕,龔勝固稱有病将死。

    使者反複勸說,甚至要把印绶放在龔勝身上,造成他接受印绶的既成事實,龔勝每次都把印绶推走。

    使者見龔勝态度堅決,便上奏稱天氣方熱,請求讓龔勝待秋涼啟程,王莽允許了。

    此後,使者每五天都去一次龔勝家,勸其兩子和門人高晖等說:“朝廷虛心待君以茅土之封,雖疾病,宜動移至傳舍,示有行意,必為子孫遺大業。

    ”高晖等轉告龔勝,龔勝知道子弟、門生們也希望他出去做官,就說:“吾受漢家厚恩,亡(無)以報,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誼豈以一身事二姓,下見故主哉?”于是閉口絕飲食十四日而死,時年七十九歲。

     ②刺客荊轲:荊轲(?-前227),戰國時衛人。

    據《史記·刺客列傳》,荊轲為人深沉,好讀書擊劍,在各諸侯國遊曆,都與當地有聲望的賢人長者結為好友,後入燕,受處士田光推薦,成為燕太子丹門下的上客。

    太子丹想要結交勇士刺殺秦王(即秦始皇),以避免燕國滅亡的危機,對荊轲特加禮遇。

    王翦滅趙後,秦軍直抵燕國南界,太子丹恐懼,請荊轲入秦刺殺秦王。

    荊轲僞作燕國赴秦的使者,攜帶秦國叛将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督亢(今河北涿州東南一帶,包括今定興、固安、高碑店等縣市)的地圖為禮物。

    在秦王接見燕國使者的朝會上,荊轲獻上督亢地圖,秦王展視地圖,展到卷末時露出匕首,荊轲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持匕首刺向秦王。

    秦王掙脫,卻一時拔不出佩劍,隻能繞着殿柱躲避荊轲,群臣震恐,不知所為。

    有侍臣呼喊:“王負劍!”秦王遂将所佩長劍推到背後,拔出劍來,砍斷了荊轲的左腿。

    荊轲以匕首投向秦王,不中,秦王又砍傷荊轲身上多處。

    荊轲自知刺殺失敗,于是倚着柱子,箕踞而坐,笑罵道:“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秦國群臣上殿斬殺荊轲,而秦王為此不悅良久。

    司馬遷在《刺客列傳》末稱贊荊轲等刺客道:“自曹沫至荊轲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 ③老人結草:結草,把草打成結。

    據《左傳·宣公十五年》,本年七月,秦桓公進攻晉國,抵達輔氏(晉邑名。

    今陝西大荔東)。

    晉大夫魏顆在輔氏打敗秦軍,俘獲秦國的力士杜回。

    據說魏顆的父親魏武子(即魏犨,晉大夫,曾追随晉文公流亡)有一個愛妾,一直沒有生育。

    魏犨晚年生病,對兒子魏顆說:“必嫁是(一定要把她嫁出去)。

    ”等到病情很重時,又說:“必以為殉。

    ”魏武子去世後,魏顆說:“疾病(按,這裡指病重)則亂,吾從其治(按,這裡指平時有理智的時候)也。

    ”就把這個妾嫁了出去。

    後來在輔氏與秦國交戰時,魏顆看見一個老人把草打成結,絆倒了杜回,導緻晉軍将其俘獲。

    當夜,魏顆夢見老人說:“餘,而所嫁婦人之父也。

    爾用先人之治命,餘是以報。

    ”按,我國古代有“人殉”的習俗,貴族去世後,使其生前的嬖寵、仆從等為殉,以求死者在黃泉之下仍能享受生前的富貴生活,至春秋時,此風猶存。

    僅就《左傳》記載而論,即有秦穆公去世後以“三良”等一百七十人為殉、晉景公死後以小臣殉葬兩事,而魏犨之妾無子,則魏犨死後以之殉葬,在當時也不足為怪。

    魏顆不從亂命,免其死而嫁之,故被古代史官視為盛德之舉。

     ④餓夫倒戈:餓夫,饑餓的人。

    倒戈,掉轉武器與原來的友方交戰。

    據《左傳·宣公二年》,晉國的執政上卿趙盾在首山(山名。

    在今山西永濟南,今名中條山,一名雷首山、首陽山)打獵時,在一棵茂盛的大桑樹下休息,看到了餓得倒在那裡的靈辄。

    趙盾問他哪裡不舒服,靈辄答道:“不食三日矣。

    ”于是趙盾給他食物。

    靈辄吃的時候留下一半,趙盾問他為什麼,靈辄答道:“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今近焉,請以遺之。

    ”趙盾就讓他把食物都吃掉,又用竹筐盛了飯和肉,裝在袋子裡給靈辄帶回家。

    後來靈辄做了晉靈公的甲士,靈公請趙盾飲酒,安排甲士要殺趙盾,靈辄掉轉長戟和其他甲士交戰,救了趙盾的性命。

    趙盾問他相救之由,靈辄說:“翳桑之餓人也。

    ”問他的名字和住址,靈辄沒有回答就走了。

     【譯文】 龔勝自漢哀帝時告病家居,朝廷屢次想要起用他,他都托病辭免,王莽稱帝後,要強迫他入朝做官,龔勝認為自己不能以一身事二主,遂絕食而死;荊轲受燕太子丹的厚遇,詐為燕國獻地的使者,入秦刺殺秦王,在殿上行刺不成,箕踞倚柱,笑罵秦王而死。

    魏顆未遵從父親要讓寵妾殉葬的亂命,讓其出嫁了,後來與秦國交戰時,敵将被打結的草絆倒,據說是寵妾的父親來報恩的緣故;趙盾在首山打獵時,曾給餓倒在樹下的靈辄食物,後來靈辄做了晉靈公的甲士,晉靈公要殺趙盾,靈辄就掉轉長戟和其他甲士交戰,救了趙盾。

     弈寬李讷①,碑賺孫何②。

    子猷嘯詠③,斯立吟哦④。

     【注釋】 ①弈(yì)寬李讷(nè):弈,下棋。

    李讷,唐朝官員。

    據《南部新書》,李讷性情急躁,但酷愛下棋,而且下起棋來,落子時舉止安詳,性情也變得寬緩。

    當他躁怒的時候,家人往往會偷偷把棋具放到他面前,李讷看到棋盤,臉色就好看起來,随即拿起棋子,開始在棋盤上布局推算,之前為之生氣的事情,也就忘在腦後了。

    按,李讷性情急躁,于史有征。

    裴庭裕《東觀奏記》雲:“浙東觀察使、兼禦史中丞李讷為軍士噪逐,坐貶朗州刺史,馳驿赴任。

    讷性褊狷,遇軍士不以禮,人皆怨之,遂及于難。

    ”此系唐宣宗大中九年事。

    《太平廣記·褊急》引《玉泉子》,也記載李讷赴任浙東時,因楚州刺史盧罕派來迎接的軍吏名字犯其父諱,遂大怒,次日清晨即行,盧罕追上道歉,也未能挽回。

    李讷性情之褊躁,于此可見一斑。

     ②碑賺孫何:賺,哄騙。

    孫何(961-1004),北宋官員。

    據《涑水記聞》,孫何生性落拓不羁,而喜好古文字。

    他做轉運使時,行事頗為苛細峻急,屬下州縣都很怕他。

    後來,州縣的吏員知道他有古文方面的嗜好,就找了一些字迹非常模糊的碑刻拓本,釘在孫何将要居住的驿館之中。

    孫何到州縣巡視,住下後看到這些文字殘損的拓本,心思就全放在讀碑辨識文字上,不再仔細查究當地的文案了。

    按,北宋在各路設置轉運使,其職責除經管地方财賦外,還兼有監察、考核地方官吏的權責,至孫何任職的宋真宗初年,已實際成為一路長官,故孫何有權到州縣巡視,并核查其公文檔案。

    又按,《涑水記聞》中的另一條逸聞說孫何到地方巡視時,讓人背着小石子随行,每到一處,都将石子鋪在地上,州縣吏員對答有失誤,就命人将吏員放在石子地上,倒曳而行,以為懲罰,而孫何的随從也憑仗其威嚴,在地方作威作福,故“所至搔擾(按,通‘騷擾’),人不稱賢”。

     ③子猷(yóu)嘯詠:子猷,即王徽之(?-386),字子猷,東晉名士。

    嘯詠,即歌詠。

    據《世說新語·任誕》,王徽之曾暫時在一所空宅裡寄居,剛住進去,就讓仆人種竹子。

    有人問他:“暫住,何煩爾?(暫時住一下而已,何必這樣麻煩?)”王徽之“嘯詠良久”,指着竹子說:“何可一日無此君!”按,王徽之酷好竹,性情又極放誕。

    據《世說新語·簡傲》,王徽之路過吳郡時,聽說一位士人家有好竹,就徑行造訪。

    士人知道王徽之要來,命人灑掃擺設,自己在正廳坐候,而王徽之卻直奔竹子,在竹下歌吟良久,盡興之後,不見主人,便徑自離去。

    主人大怒,命人将家門關閉,不讓王徽之離開,王徽之卻由此覺得主人不同尋常,便留下與主人坐談,盡歡而散。

    由此,可知其嗜竹與任誕,皆出本心,并非矯飾。

     ④斯立吟哦:斯立,即崔立之,字斯立,唐代官員。

    吟哦,即吟詩。

    據韓愈《藍田縣丞廳壁記》,崔立之以大理評事上疏言事,遭到貶黜,後來又被逐漸提升為藍田縣丞。

    唐代縣丞名義上是縣令的副手,可以參與縣裡所有的事務,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由于主簿統管縣内諸司行政事務,縣尉負地方治安之責,其上又有縣令主持全面工作,縣丞反而要“避嫌”,不能對本縣的工作發表意見,隻有在文書上循例署名的權力。

    崔立之升遷到這樣一個位置,不得施展其才,喟歎道:“丞哉,丞哉!餘不負丞,而丞負餘。

    ”于是盡銷棱角,随舊例而行。

    他無事可做,便整修了藍田縣的縣丞廳事(辦公處所),院中舊有“老槐四行,巨竹千挺”,階下有溪水,崔立之将院落灑掃整治一新,又種了兩棵松樹,每天在其間吟詩。

    有問者,他就說:“餘方有公事,子姑去。

    ”以此表示對縣丞不得參與政事這一陋例的嘲諷和抗議。

     【譯文】 李讷性格急躁,但下起棋來非常寬緩,因此當他發脾氣時,家人就在他面前偷偷擺下棋具,李讷把注意力轉移到棋盤上,漸漸就不生氣了;孫何做轉運使時,屬下州縣都很怕他,後來州縣知道他嗜好辨識古文,就特意把殘損的碑刻拓片釘在驿館之中,孫何入住之後,一心辨識拓片,對州縣文書則置而不問。

    王徽之性好竹,哪怕暫時寄居,也要栽種竹子,有人問他何必這樣麻煩,他嘯詠良久,道“何可一日無此君”;崔立之做藍田縣丞時,因縣丞當時是個空頭職務,故隻能用心于整修辦公處所,每日在松竹溪水之間吟哦詩句。

     奕世貂珥①,闾裡鳴珂②。

    昙辍絲竹③,裒廢《蓼莪》④。

     【注釋】 ①奕(yì)世貂珥(ěr):奕世,連續幾代。

    貂,指貂尾,漢代侍中、中常侍戴武冠,加黃金珰,附蟬為文,貂尾為飾。

    珥,這裡指将飾物插在帽子上。

    左思《詠史》詩雲:“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

    ”據《漢書·金日磾傳》,金日磾本為匈奴休屠王之子,昆邪王殺其父,以昆邪、休屠兩部之衆降漢,金日磾入漢後被沒為官奴,為漢武帝養馬,漸因忠勤受到武帝重視,拜侍中、驸馬都尉、光祿大夫。

    武帝臨終,以金日磾為車騎将軍,與霍光同受遺诏,輔佐昭帝。

    昭帝追述金日磾在武帝晚年阻止莽何羅謀逆之功,封為秺侯。

    其子金賞是昭帝幼年時的玩伴,八九歲時即官至侍中、奉車都尉,襲父爵,累官太仆、光祿勳。

    其侄金安上,及安上子金敞,孫金涉、金欽,曾孫金湯、金融,都曾擔任侍中,其他子孫也經常擔任諸曹、中郎将、光祿大夫等近侍職務,世有忠孝之名。

    在西漢中晚期,金氏家族曆事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朝,号稱“七世内侍”。

    《漢書·張湯傳》也說:“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張氏(張安世家族),親近寵貴,比于外戚。

    ” ②闾(lǘ)裡鳴珂(kē):闾裡,即鄉裡,古代居民若幹家聚居于一處,外築圍牆,稱為裡,裡牆有門,稱為闾,故有“倚闾而望”“各守其闾”之說;後又借用為基層編戶單位名。

    如《周禮·天官·小宰》:“聽闾裡以版圖。

    ”賈公彥疏:“在六鄉則二十五家為闾,在六遂則二十五家為裡。

    ”珂,玉名。

    據《新唐書·張嘉貞傳附弟嘉祐傳》,唐玄宗時,張嘉貞任中書令,其弟張嘉祐任右金吾衛将軍。

    每到上朝時,兩人出行的車馬、儀仗、導從擠滿了闾巷,時人稱張氏兄弟所住的裡坊為“鳴珂裡”。

    按,《山西通志》《大清一統志》等書均言鳴珂裡在蒲州府猗氏縣(今陝西臨猗)城内,然據本傳,“軒蓋驺導盈闾巷”的景象顯然應發生在唐都長安,由此推之,“鳴珂裡”之地望也應在長安城内,而非張氏兄弟的故鄉猗氏。

     ③昙辍絲竹:昙,即羊昙,東晉官員。

    辍,停止。

    絲竹,代指音樂。

    據《晉書·謝安傳》,羊昙是謝安的外甥,又是東晉晚期的知名之士,謝安很愛重他。

    謝安去世後,羊昙經年不聽音樂,也不肯再經過西州路(按,西州,即揚州刺史的官署。

    謝安曾任揚州刺史十三年,羊昙不願引起哀思,故盡量避開此處)。

    後來有一次,羊昙在石頭城喝得大醉,沿路歌唱,不知不覺就走到西州附近。

    随從對羊昙說:“此西州門。

    ”羊昙聽到後悲痛不已,用馬鞭敲着州門,吟詠曹植的詩:“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

    ”之後痛哭着離去。

    按,據《儀禮·喪服》,舅父去世,外甥應服缌麻,即以細熟麻布為喪服,喪期三月。

    羊昙在謝安去世後一年還不聽音樂,實際是取《禮記·檀弓》“心喪”之說,以不表現于外的方式為舅父持喪。

     ④裒(póu)廢《蓼莪(lùé)》:裒,即王裒,西晉人。

    廢,放棄。

    《蓼莪》,《詩經·小雅》中的篇名,作者在詩中抒發了不能奉養父母的自責與哀痛。

    據《晉書·孝友傳》,王裒的父親王儀被魏末權臣司馬昭殺害,王裒為父親無辜被害而哀痛,因此當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建立晉朝後,王裒隐居教授,各級官府多次征辟他,皆不就征。

    平時坐下的時候不面向西方(按,王裒是城陽營陵人,西晉京城洛陽在其家鄉之西),表示不肯臣服于晉朝。

    他在父母墓旁建了屋舍守孝,一早一晚,都到墓前跪拜,攀着墓上的柏樹悲号,涕淚沾在樹上,據說柏樹也為之枯萎。

    每當讀到《詩經·小雅·蓼莪》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一句時,王裒總是哭着反複誦讀,以至于門下的學生怕觸動老師的哀思,都将這首詩略過不讀。

     【譯文】 金日磾一族曆事自武帝至平帝七代漢朝皇帝,累世出任在官帽上佩戴貂尾的侍中,号稱“七世内侍”;張嘉貞、張嘉祐兄弟在唐玄宗時分任文武要職,上朝時車馬儀仗擠滿裡巷,時人稱其裡坊為“鳴珂裡”。

    羊昙為舅父謝安所看重,謝安去世後,羊昙悲傷不已,不聽音樂,不肯行經謝安曾任職的西州官署以免引起哀思;王裒因父親被司馬昭殺害,隐居不仕,每當讀到《蓼莪》中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都哭着反複誦讀,門下弟子怕老師傷心,讀《詩經》時都略過此篇不讀。

     箕陳五福①,華祝三多②。

     【注釋】 ①箕陳五福:箕,即箕子。

    商纣王的叔父,商末的賢人,曾被纣王囚禁(一說被貶為奴隸),商朝滅亡後被周武王釋放,據說此後受封于朝鮮。

    陳,陳述,宣講。

    五福,《尚書·洪範》中提到的五種幸福。

    據《尚書·洪範》,周武王滅商後,向被釋放的箕子請教治國之道。

    箕子應武王的要求,為他講述了“洪範九疇(九種統治人民的重要法度)”,其中第九項是“向用五福,威用六極”,即以五福引導百姓,使人向善;以六極使百姓畏懼,不敢作惡。

    所謂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甯,四曰攸好德(按,指性情仁善寬厚),五曰考終命(按,指善終)。

    按,洪,意為大;範,意為法。

    洪範,即“大法”之意。

     ②華祝三多:華,即華封人;封人是掌管地區事務的官名。

    華封人即名為“華”的地區的地方官。

    華地,今不知地望所在。

    據《莊子·天地》,帝堯到華地去巡視,華地的封人祝福他,說:“‘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

    ”堯答道:“辭(按,即表示辭讓不敢當之意)。

    ”華封人又祝願道:“使聖人富。

    ”堯又說:“辭。

    ”華封人又說:“使聖人多男子。

    ”堯再次回答:“辭。

    ”華封人問道:“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

    汝獨不欲,何邪?”堯答道:“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

    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

    ”華封人反駁道:“始也我以汝為聖人邪,今然君子也。

    天生萬民,必授之職。

    多男子而授之職,則何懼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則何事之有?夫聖人鹑居而鷇食,鳥行而無彰。

    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于帝鄉。

    三患莫至,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說完就離開了。

    堯聽到華封人的話,跟在他身後,說:“請問。

    ”華封人則拒絕道:“退已(回去吧)!” 【譯文】 箕子向周武王陳說統治人民的重要法度“洪範九疇”,其中有一項叫“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五福指壽、富、康甯、攸好德、考終命;華封人祝帝堯“壽、富、多男子”,堯表示拒絕,認為“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遭到華封人的反駁。

     六麻 萬石秦氏①,三戟崔家②。

    退之驅鳄③,叔敖埋蛇④。

     【注釋】 ①萬石秦氏:石,古代重量單位。

    漢代衡制,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西漢一斤約相當今制二百四十八克,東漢一斤約相當今二百二十克。

    秦漢時期,官員的俸祿也以“石”計算,後遂以此标志官員的級别,稱為“祿秩”,如六百石、二千石等。

    據《後漢書·循吏傳》,秦彭出身于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一個官僚世家,他的六世祖秦襲曾任颍川太守,與秦襲同時,還有四個堂兄弟也官至二千石。

    當時,三輔(按,漢代合稱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個在京城長安及周邊的行政區為三輔,三者地位基本相當于郡)把秦家五兄弟的祿秩加到一起,稱秦家為“萬石秦氏”。

    按,秩二千石的官員,在地方則為郡太守,在中央可任太子太傅、将作大匠、詹事、大長秋、典屬國、三輔長官等高官,故三輔以秦家一代之中有五個二千石為榮。

    又按,《史記·萬石張叔列傳》中提到西漢前期石奮及四個兒子皆官至二千石,因此漢景帝稱石奮為“萬石君”,也是采取了同樣的計算方法。

     ②三戟(jǐ)崔家:戟,即棨戟,古時作為儀仗的一種木戟,隻有高官才有資格在門口擺放,稱為“列戟”或“門戟”。

    據《舊唐書·崔神慶傳》,唐玄宗時,崔神慶的兒子崔琳任太子少保,其弟崔珪官至太子詹事、崔瑤任光祿大夫,三家的門庭都有資格排設棨戟,當時稱為“三戟崔家”。

    按,唐承隋制,三品以上官員方許在門前擺放棨戟,而唐玄宗時期的太子少保、光祿大夫皆位從二品,太子詹事位從三品,故有資格列戟于門。

     ③退之驅鳄:退之,即韓愈。

    據《舊唐書·韓愈傳》,韓愈被貶到潮州當刺史,問老百姓當地有什麼困難,百姓都說城西的湫水裡有鳄魚,經常吃民間的牲畜,導緻百姓貧困。

    過了幾天,韓愈到湫水前視察,命判官秦濟炮制了一頭豬、一頭羊,投入湫水,并寫了一篇《祭鳄魚文》,在湫水前宣讀,勒令鳄魚盡快離開,否則就要組織人捕殺。

    據說,就在韓愈祭鳄魚的當晚,有暴風雷霆起于湫水中,過了幾天,湫水幹涸了,鳄魚都搬到了六十裡外的地方,潮州百姓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