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丈夫不應該這樣嗎?”謝安捉鼻(掩住鼻子)說:“就怕免不了要這樣啊。
”按,後來謝尚、謝奕先後去世,謝萬打了敗仗,被罷官,謝安當時已經四十多歲,為維持家族地位,遂出山做了權臣桓溫的司馬,最終官至宰相。
【譯文】 唐介彈劾張堯佐、文彥博,正直之名動天下,士人謂之“真禦史”;劉寬生性寬厚,侍女打翻羹碗,沾污朝衣,他首先想到的是侍女是否被燙到。
梁武帝召舊交何點為侍中,何點不願做官,捋着梁武帝的胡須說:“乃欲臣老子?”表示隻願以友相待;謝安隐居時,兄弟顯達,妻子謂之“大丈夫當如是”,謝安卻掩着鼻子說怕免不了如此。
張華龍鲊①,闵貢豬肝②。
淵材五恨③,郭弈三歎④。
【注釋】 ①張華龍鲊(zhǎ):張華(232—300),西晉大臣,以博學聞名。
鲊,鹽腌的魚,後來也泛指鹽腌的食品。
據《晉書·張華傳》,陸機送給張華一罐魚鲊,當時賓客滿座,張華打開罐子說:“這是龍肉。
”衆人不信,張華說:“試着用苦酒澆在鲊上,必然有奇異的現象發生。
”于是就這樣做了,有五色的光華騰起。
陸機回去後詢問最初做鲊的人,果然說:“在園中茅草下發現一條白魚,長得跟常魚不一樣,做成了鲊,味道極美,于是獻給了您。
”按,古人認為龍會變成魚,魚也會變成龍,故《說苑·正谏》有“白龍魚服”之典,俗諺又有“登龍門”之說。
②闵(mǐn)貢豬肝:闵貢,東漢初隐士。
據《後漢書·周黃徐姜申屠列傳序》,闵貢客居在安邑縣,老病家貧,買不起肉,每天買豬肝一片,權當肉食,屠夫有時不肯賣給他。
安邑縣令聽說後,就讓縣吏每天供給闵貢豬肝。
闵貢得知後,歎息道:“怎麼能因為我的口腹之欲,給安邑帶來負擔呢?”于是就離開安邑,搬到沛縣去了。
③淵材五恨:淵材,即彭幾,字淵材,北宋文人。
恨,遺憾。
據《冷齋夜話》,彭幾曾說:“我平生沒有什麼遺憾,隻有五件恨事。
”有人問他是什麼,他說:“我的論調與時流不合,恐怕你們聽了會感到輕視。
”問者再三詢問,彭幾才說:“第一恨鲥魚多骨,第二恨金橘太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無香,第五恨曾子固(按,即曾鞏)不能作詩。
”聽到的人大笑,彭幾瞪着眼睛說:“你們果然輕視我的話!”按,此說在後世文人口中多所剪裁,如作“一恨鲥魚多骨,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之類,但最初實為嘲笑彭幾性癡的笑談,非風雅之語。
④郭弈三歎:郭弈,西晉官員。
後世也作“奕”。
據《世說新語·賞譽》,郭弈做野王令時,羊祜回洛陽經過野王,郭弈去見他,見面後歎道:“羊祜可不比我差啊。
”第二次去停留的時間長了一些,回來又歎道:“羊祜比我強多了。
”羊祜離開時,郭弈相送,因為路上談論太久,送出了縣境,導緻回來被罷了官。
但郭弈并不在意,而是歎道:“羊祜不亞于顔回。
”按,漢代地方官員無故離開轄區要被免職,晉時仍承其制。
【譯文】 張華得陸機所送魚鲊,謂為龍肉,以苦酒澆之,果然看到騰起五色光華;闵貢年老家貧,無錢買肉,安邑縣令命縣吏供給他豬肝,闵貢為避免添麻煩就搬到了遠處的沛縣。
彭幾自稱生平有五恨:鲥魚多骨、金橘太酸、莼菜性冷、海棠無香、曾鞏不能作詩;郭弈三次見羊祜,越來越為之傾倒,雖因此罷官亦不介意。
弘景作相①,延祖棄官②。
二疏供帳③,四皓衣冠④。
【注釋】 ①弘景作相:弘景,即陶弘景(456—536),南朝道士、醫藥家、文學家。
據《南史·隐逸傳下》,梁武帝與陶弘景有舊交,即位後多次寫信遣使問候陶弘景,曾以手诏招他出來做官,又賜給他鹿布巾(按,即鹿皮巾),屢加禮聘,陶弘景堅持不肯出山。
但朝廷每有大事,梁武帝都派人到茅山向他咨詢,一月之内常有數次遣使,故時人稱之為“山中宰相”。
②延祖棄官:延祖,即元延祖,唐代隐士。
據《新唐書·元結傳》,元結的父親元延祖成年之後,長期不出仕,及至年過四十,為姻親反複勸說,不得已出任低級地方官,調為舂陵縣丞,又棄官回家,說:“人生一世,衣服食物能夠解決饑寒也就夠了,不宜再有過多的要求。
”元延祖在鄉自己種地砍柴,認為這是人生所應有的事情,除此之外都不挂懷。
③二疏供帳:二疏,即疏廣、疏受叔侄,兩人都是西漢後期的經學家。
供帳,也作“供張”,指陳設宴會所用的帷帳、飲食等物,引申為舉行宴會之意。
據《漢書·疏廣傳》,漢宣帝時,疏廣、疏受叔侄分别擔任太子太傅、太子少傅之職,做皇太子劉奭的老師。
任職五年後,皇太子年十二歲,已通《論語》《孝經》,疏廣對疏受說:“我聽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我們已經官至二千石,功成名就,如果不及時退休,恐怕會有災禍。
不如叔侄相随出京,回到故鄉養老,壽終正寝,不也很好嗎?”于是叔侄一起告病,又上書請求退休,獲得允許。
皇帝賜給他們二十斤黃金,太子又加賜五十斤,朝臣、舊友和同鄉在長安東都門外“供張”,為他們舉辦送行宴會,來送行的車子有數百輛之多,觀看的人都說:“兩位大夫真是賢人啊!”有的人甚至為之落淚。
④四皓(hào)衣冠:四皓,西漢初年四位隐士東園公、甪裡先生、绮裡季、夏黃公的合稱,因皆年老,須眉皓白,故後人謂之四皓。
據《史記·留侯世家》,漢高祖想要廢太子劉盈(後來的漢惠帝),呂後讓哥哥呂澤逼迫張良出主意,張良說:“天下有四個人是主上招不來的。
如果讓太子親自寫信,措辭謙卑,再派辯士為使,以安車相迎,他們應該會來。
讓他們做太子的賓客,時時随從入朝,主上見到一定會問。
問了之後,主上知道四人賢能,對維護太子的地位能有些用處。
”呂澤從其計,迎來四人。
漢高祖平黥布之亂後,仍有廢太子的念頭。
一次舉行宴會,太子侍座,而四人随太子出席,都是八十多歲的老人,須眉皓白,衣冠雄偉。
高祖看到後非常奇怪,詢問四人姓名。
四人通名後,高祖大驚,說:“我找了你們好幾年,你們躲避我,如今怎麼卻和我的兒子交遊?”四人說:“您輕視士人,動辄辱罵,我們不願受辱,所以逃跑躲了起來。
我們聽說太子為人仁孝,性情恭敬,喜愛士人,天下人莫不願為他效死,所以我們也應召而來。
”劉邦聽了後,說:“煩請諸公照顧太子。
”遂放棄了廢太子的念頭。
【譯文】 梁武帝經常派人到陶弘景隐居的茅山中咨詢意見,時人稱陶弘景為“山中宰相”;元延祖年過四十才出仕做官,後又棄官還鄉,認為衣食足禦饑寒即可,無需更多。
疏廣、疏受叔侄做太子的老師,告病還鄉,公卿故人都設宴送行,時以為榮;四皓随太子出席宴會,須眉皓白,衣冠雄偉,漢高祖見到後頗感震動,遂無易儲之念。
曼卿豪飲①,廉頗雄餐②。
長康三絕③,元方二難④。
【注釋】 ①曼卿豪飲:曼卿,即石延年(994—1041),北宋文人、官員。
據《宋史·文苑傳四》,石延年喜豪飲,曾與劉潛到王氏酒樓對坐飲酒,終日一句話不說。
酒樓主人奇怪二人飲酒之多,以為不是一般人,于是又奉上美酒、菜肴、果物,二人飲酒吃菜,坦然自若。
到晚間,二人看起來就像沒有飲酒一樣,相對作揖,離開酒樓。
第二天,京師傳言王氏酒樓有兩位仙人來飲酒,後來才知道是石延年和劉潛。
按,石延年善飲,為北宋士大夫津津樂道之轶事,然其人實有奇才。
《渑水燕談錄》記錄他與吳遵路巡視河東,吳遵路每至郡縣,考核圖籍,接見地方官員,按察當地兵馬、糧儲、山川、道路;石延年但賦詩飲酒而已。
及至論述河東局勢時,石延年條分縷析,若所親曆,吳遵路為之驚服。
②廉頗雄餐:廉頗,戰國時名将。
據《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将有功,因與國君有矛盾,出奔魏國,但在魏日久,仍不受魏王信任。
趙國數次敗于秦國,趙王想要召回廉頗為将,廉頗也希望回趙國領兵。
趙王派使者去見廉頗,想要看他是否還可用。
廉頗當時已經年老,但為了表示自己還能打仗,一頓飯吃了一鬥米、十斤肉,又披甲上馬給使者看,以示自己體力尚壯。
但廉頗的仇人郭開向使者行賄,讓他毀謗廉頗,于是使者回國後向趙王彙報:“廉将軍雖然年老,但還是很能吃飯,隻是與我坐談之時,很短的時間裡就上了三次廁所。
”趙王聽了以後,認為廉頗老了,就沒有再宣召他。
③長康三絕:長康,即顧恺之(348—409),東晉文人、畫家。
據《世說新語·文學》“或問顧長康”條劉孝标注引宋明帝《文章志》,世人傳說顧恺之有三絕:畫絕、文絕、癡絕。
按,據同條注引《中興書》,顧恺之博學有才氣,但生性遲鈍,又自高自大,所以經常被人所戲弄,這大概即所謂“癡絕”者。
又《世說新語·巧藝》記謝安贊其繪事雲:“顧長康畫,有蒼生來所無。
”以及述其畫裴楷像,頰上增三毛,觀者覺如有神明,此即所謂“畫絕”者。
顧恺之的文章,傳世者很少,但《世說新語·言語》記其評價荊州新城“遙望層城,丹樓如霞”,又品評會稽郡的山水“千岩競秀,萬壑争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則其文采亦可見一斑。
④元方二難:元方,即陳紀,東漢官員。
據《世說新語·德行》,陳元方的兒子長文(即陳群,字長文)與陳季方(陳谌,元方之弟。
參前“谌紀成糜”條)的兒子孝先(即陳忠,字孝先)争論誰的父親更有功德,沒有結果,就去找祖父陳寔評判。
陳寔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意思是陳紀做兄長不容易,陳谌做弟弟也不容易,兩者功德相當。
按,此語又作“元方難為弟,季方難為兄”,意思則是“有陳紀這樣的兄長,做他的弟弟很不容易;有陳谌這樣的弟弟,做他的兄長也不容易”。
成語“難兄難弟”,即自此事而來。
【譯文】 石延年善飲,與劉潛在酒樓痛飲一日,京師人傳以為仙;趙王派使者探望廉頗,廉頗一飯鬥米,肉十斤,披甲上馬,表示自己尚可大用,但使者卻沒向趙王報告真實情況。
顧恺之博學有才能,時号畫、文、癡三絕;陳紀、陳谌兩兄弟的兒子争論父親優劣,要求祖父陳寔裁斷,陳寔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 曾辭溫飽①,城忍饑寒②。
買臣懷绶③,逄萌挂冠④。
【注釋】 ①曾辭溫飽:曾,即王曾。
據《東軒筆錄》,王曾參加科舉考試時,解試、省試、殿試均獲得第一名,翰林學士劉筠跟他開玩笑說:“狀元考試三場換來的東西,一輩子吃不完穿不完。
”王曾說:“我平生志向不在于溫飽。
”按,宋代士子欲參加科舉,需先參加本州舉行的解試,考中稱為發解;通過解試後,士子要到京師參加尚書省禮部舉行的統一考試,謂之省試;省試合格的士子,自宋太祖開寶六年(973)之後,還要再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殿試合格後授官。
王曾作為當科狀元,殿試後循例授官将跻身中層官員行列,故劉筠這樣說。
②城忍饑寒:城,即陽城,唐代隐士。
據《太平廣記·氣義二》注引,唐德宗貞元年間,陽城和三弟隐居在陝州夏陽(今陝西韓城)山中,發誓不婚,食豆飲水,兄弟相處和煦。
遇到饑荒年歲,陽城兄弟就避匿不與鄰裡來往,以免向人求助之嫌。
他們有時剝取桑樹、榆樹的皮,磨碎煮成粥,以此維生,同時還講論詩書,未嘗一刻停止。
③買臣懷绶:買臣,即朱買臣,西漢官員。
绶,系在印章上的絲帶。
漢時,根據官員秩次不同,印的材質和绶的顔色也不一樣。
據《漢書·朱買臣傳》,朱買臣罷官後,受命待诏,寄居在會稽郡邸(按,漢代各郡在京師長安均設有郡邸,郡吏到京師來,則居于此)的守邸人處,與他一起吃飯。
後來,朱買臣因言進兵東越事稱旨,被漢武帝起用為會稽太守,便穿着舊衣服,懷揣印绶,步行到住處去。
這時正是上計(漢代各郡每年歲末遣吏到長安彙報一年政績,稱為上計,承擔此項任務的郡吏稱上計吏)之時,郡吏聚飲,不以買臣為意。
朱買臣進屋與守邸人共同飲食,快要吃飽時,故意将绶帶露出一些。
守邸人好奇,拉出绶帶觀看,發現是本郡太守的印章,大驚,急忙通知在外飲食的郡吏。
郡吏們審視實然,推擠着在庭院内列隊,參拜太守,朱買臣漫步出戶,乘官家的車馬上任而去。
④逄萌挂冠:逄萌,兩漢之交的隐士。
據《後漢書·逸民列傳》,逄萌家貧,在本縣充任亭長,縣尉過境,逄萌迎候拜谒,待縣尉離開後,将所持盾牌扔在地上(按,漢代亭長主管轄區内治安,故持盾),歎息道:“大丈夫怎麼能為人所役使呢?”于是到長安求學,通《春秋》經,恰逢王莽殺死兒子王宇,逄萌對友人說:“綱常已經被毀滅了。
如果不走的話,恐怕災禍要波及我們。
”于是把帽子挂在東都門(長安東郭城的北頭第一門)上,回到家中,帶着家人渡海到遼東郡(漢代郡名。
轄境略同今之遼甯省,治所在襄平,即今遼甯遼陽)居住,直到漢光武帝即位,才回到故鄉。
按,逄萌是北海都昌(今山東昌邑)人,漢北海郡境基本與今山東濰坊市境重合,北臨渤海,故逄萌能渡海至遼東以避亂。
【譯文】 王曾中進士後,劉筠謂以“一生吃穿不盡”,王曾則答以“志不在溫飽”;陽城兄弟皆隐,遇到饑荒,甯忍饑寒,不向鄰裡求取幫助。
朱買臣出任會稽太守,穿着舊衣、懷揣印绶,到會稽郡的郡邸,故意讓郡吏發現,以此炫耀;逄萌棄官求學于長安,遇王莽殺子,認為綱常已絕,遂挂冠于城門,攜家人渡海避難。
循良伏湛①,儒雅兒寬②。
歐母畫荻③,柳母和丸④。
【注釋】 ①循良伏湛(zhàn):循良,奉公守法。
伏湛(?—37),東漢大臣。
據《後漢書·伏湛傳》,更始帝劉玄攻滅王莽後,以伏湛為平原太守。
當時兵起倉猝,天下紛擾,伏湛在平原傳經授學(按,伏湛九世祖伏生傳《尚書》學,其父伏理又是當世名儒,用《詩經》教授漢成帝。
伏湛少傳父業,弟子達數百人之多,為時名儒),舉止安然。
他對妻子說:“古時國君遇到糧食歉收,就要減少膳食的種類;而今百姓都處于饑餓之中,我們怎麼能隻顧自己吃飽呢?”于是伏湛全家改吃粗米,并把俸祿拿出來赈濟鄉裡百姓,來投靠的流民達百餘家之多。
當時平原郡的門下督(主管捕盜事宜的官吏)想要擁護伏湛聚衆起兵,伏湛将其斬殺,傳首示衆,百姓由此人心安定,平原一郡得以保全,都是伏湛之功。
②儒雅兒(ér)寬:儒雅,學識深厚,氣度文雅。
兒寬(?—前103),西漢大臣。
據《漢書·兒寬傳》,兒寬從孔安國學經,以射策中第,補任掌故(太史令的屬官),後以功次遷為廷尉文學卒史,為廷尉府作奏書,援引經義,得到廷尉張湯與漢武帝的欣賞,又為漢武帝講《尚書》一篇,累遷左内史。
兒寬為人溫良,善作文章,而懦于武事,治民任吏皆以仁厚為主,征收租稅時,遇百姓困難,就暫緩征收。
後來遇到征發軍需,左内史轄區因欠租考核居末,兒寬要被免職。
百姓聽說後,害怕失去這樣好的長官,于是自發向官府交租,隊伍絡繹不絕,兒寬的考核成績因此成為第一。
漢武帝得知後,就更加欣賞他了。
③歐母畫荻(dí):歐母,歐陽修的母親。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大臣。
畫荻,用荻枝在地上寫字。
荻,一種草本植物,俗稱野葦子。
據《東都事略·歐陽修傳》,歐陽修四歲喪父,母親鄭氏發誓守節不嫁,自己教兒子讀書。
由于家裡貧窮,母親就折下荻枝,在地上教他寫字,以省下買紙筆的花費。
④柳母和丸:柳母,柳仲郢的母親。
柳仲郢(?—864),唐代大臣。
和丸,配制藥丸。
據《新唐書·柳公綽傳附柳仲郢傳》,柳仲郢的母親韓氏善于教子,柳仲郢幼年嗜學,母親為他配制熊膽丸讓柳仲郢夜裡讀書時咀嚼咽下,以熊膽的苦味刺激他刻苦學習。
又,據司馬光《家範》,柳仲郢的母親是将苦參、黃連磨成粉末,與熊膽和成丸藥,分給兒子們,每到夜裡讀書的時候,則含之以消除睡意。
【譯文】 伏湛任平原太守時,以俸祿赈濟百姓,自食粗粝,又阻止郡吏起兵自立,一郡百姓因此得安;兒寬溫良儒雅,以經術起家,任左内史時,治民任吏皆以仁厚為主,為百姓所敬愛。
歐陽修的母親鄭氏教他讀書,以荻枝在地上寫字以省花費;柳仲郢的母親韓氏為他調制熊膽丸,使其夜裡讀書時咀嚼,以除困意。
韓屏題葉①,燕姞夢蘭②。
漂母進食③,浣婦分餐④。
【注釋】 ①韓屏題葉:韓屏,即韓翠屏,唐代宮女。
據《雲溪友議》,中書舍人盧渥在長安應舉時,偶然從禦溝(從宮中流出的河水)中撿到一片紅葉,上有一首絕句:“水流何太急,深宮盡日閑。
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盧渥将紅葉收藏起來。
此後唐宣宗放宮人出宮,允許他們嫁給官吏,但不許嫁給參加貢舉的士子。
盧渥後來在範陽做官,得娶其中一人,恰是當年在葉上題詩的宮女。
然《雲溪友議》未言宮女姓名。
宋人劉斧《青瑣高議》收張實《流紅記》,亦本其事,但改盧渥為于祐,稱宮女為韓夫人。
元人白樸複采其事,作雜劇《韓翠蘋禦水流紅葉》,宮女始有全名。
明人王骥德又據以作《題紅記》,改于祐為于祜,韓翠蘋為韓翠屏。
《龍文鞭影》的作者蕭良有與王骥德同時,當見過《題紅記》的演出,本書謂題葉者為韓翠屏,或即因此之故。
②燕姞(jí)夢蘭:燕姞,春秋時鄭文公之妾。
據《左傳·宣公三年》,鄭文公有小妾燕姞,夢見天神送給她蘭草,說:“我是你的祖先伯鯈,将這個作為你的孩子。
蘭草是一國之中最香的。
”燕姞将夢告訴鄭文公,鄭文公與她同宿,給她蘭草作為信物,等有了孩子後,就起名為“蘭”。
後來鄭文公殺太子華,盡逐諸子,公子蘭逃奔晉國,晉文公興師伐鄭,要求鄭文公立公子蘭為太子。
鄭國大夫石癸對鄭文公說:“姞姓曾出過後稷(周人的先祖)的正室,其後人必有昌盛者,而公子蘭的母親正是她的後代。
如今夫人所生的嫡子都死了,剩下的兒子都不如公子蘭賢能。
如今圍城的局勢已很危險,晉國以立公子蘭為要求,還有什麼比立他為嗣更有利的呢?”遂立公子蘭為太子,就是後來的鄭穆公。
按,春秋時期貴族名号的通習是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女子嫁到其他諸侯國的,還要在姓前面加上母邦的國号,以作區分。
燕姞是來自姞姓南燕國的貴族女子,故有此稱。
③漂母進食:漂母,以漂洗絲絮為業的老婦。
據《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少年時貧苦,在河邊釣魚,有一群老婦也在河邊漂洗絲絮,其中一位可憐韓信,把飯分給他吃,如此數十日。
韓信對漂母說:“将來我一定要厚報您。
”漂母生氣地說:“你身為男子漢不能供養自己,我是可憐你,所以給你吃的,誰指望你的報答?”後來韓信助劉邦攻滅項羽,被封為楚王,到封國後,召來漂母,賜給她千金作為報答。
④浣(huàn)婦分餐:浣婦,此處指搗洗絲綿的婦女。
浣,洗。
據《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伍子胥因父兄被楚平王殺害,逃奔吳國,中途得病,乞食于溧陽。
當時正好有一女子在濑水邊搗洗絲綿,竹筐中帶有飯食。
伍子胥向女子求食,女子說自己與母親一起生活,三十歲未嫁,不能把飯給男子吃,但最終還是将食物給了伍子胥。
吃完後,伍子胥離開,又折回對女子說:“夫人請收拾好食器,不要讓人發現。
”女子歎道:“唉,我與母親一起住了三十年,守貞不願嫁人,怎麼能把飯給男人吃呢?這是不合禮儀的事情,我所不忍為,你走吧。
”等伍子胥走出幾步再回頭,女子已經投水自盡,以此表示堅守貞操,且不會洩露饋食于伍子胥之事。
【譯文】 宮人韓翠屏在紅葉上題詩,通過禦溝流水流出宮外,為于祜所得,後二人竟成夫婦;燕姞夢見先祖給她蘭草,預告她将生下賢能的兒子,燕姞與鄭文公生子,即以“蘭”命名,就是鄭穆公。
韓信微賤時,乞食于漂母,後來被封為楚王,送給漂母千金作為回報;伍子胥逃奔吳國時,曾向搗洗絲綿的婦女乞食,女子給他食物充饑,自己卻為守貞投水而死。
十五删 令威華表①,杜宇西山②。
範增舉玦③,羊祜探環④。
【注釋】 ①令威華表:令威,即丁令威,漢代仙人。
華表,古代宮廷、陵墓等大型建築物前作裝飾用的一種石柱。
據《新輯搜神記》,遼東人丁令威學道于靈虛山,後來變成一隻仙鶴回到故鄉遼東,站在城門前的華表上。
有少年想要舉弓射他,丁令威飛起來,在空中徘徊,并吟詩道:“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歲今來歸。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
”然後就高高飛起,直沖天際。
②杜宇西山:杜宇,傳說中上古蜀國的君主。
西山,古代四川地區山名。
具體所指何山,有異說,但不出川西岷山山脈與邛崃山脈之範圍。
據《華陽國志·蜀志》,蜀地最早稱王的人是蜀侯蠶叢,其後有一代叫杜宇的君主,教民務農,号為望帝。
杜宇統治國家時,遭遇了一場水災,他的國相開明挖通了玉壘山(山名。
在今四川都江堰)以除水患,杜宇就把國政交給開明,又仿效堯、舜禅讓之例,以君位相讓,自己住到西山去。
當時正好是二月,杜鵑開始鳴叫,因此蜀人聽到杜鵑的叫聲都感到悲傷。
按,一說杜宇化為子規(即杜鵑)。
③範增舉玦(jué):範增,項羽的謀士。
玦,古代玉佩的一種,形如有缺口的環,因與“決”諧音,也用于暗示“決斷”或“斷絕”之意。
據《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攻入關中,屯兵于新豐鴻門(今陝西西安臨潼區),範增勸項羽道:“劉邦在關東的時候,貪财好色,如今入關,财物、美女一無所取,證明他的志向不小。
我讓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這是所謂天子氣。
請趕緊攻打他。
”後來劉邦到項羽軍中謝罪,項羽設宴款待,範增在宴上多次舉起所佩的玉玦,暗示項羽下決斷誅殺劉邦,項羽都不聽從。
事後,範增生氣地說:“唉,豎子(小孩子,這裡作叱罵之辭,指項羽)不值得我為他謀劃。
奪取項王天下的,一定是劉邦。
我們這些人都要被他俘虜啦。
” ④羊祜(hù)探環:羊祜(221—278),西晉大臣。
探,伸手去拿。
據《晉書·羊祜傳》,羊祜五歲時,忽然讓乳母到鄰家李氏的園子裡去,從一棵桑樹的樹洞中拿出一個金環。
李氏知道後說:“這個金環是我死去的兒子丢掉的。
”于是大家都說羊祜是李家的兒子轉世。
【譯文】 丁令威學仙有成,化成仙鶴飛到故鄉城門前的華表上,吟詩感慨;杜宇讓位于國相開明,退居西山,時杜鵑始鳴,故蜀人聞杜鵑鳴而悲傷。
劉邦到鴻門軍營拜見項羽,範增欲勸項羽殺劉邦,多次以玉玦暗示,而項羽不聽;羊祜五歲時,讓乳母到鄰家李氏園中找到一個金環,時人以為羊祜是李氏去世的兒子轉世。
沈昭狂瘦①,馮道癡頑②。
陳蕃下榻③,郅恽拒關④。
【注釋】 ①沈昭狂瘦:沈昭,即沈昭略,南齊官員。
據《南齊書·沈昭略傳》,沈昭略性情狂傲,不肯侍奉公卿,常借酒發狂,無所謙讓。
沈昭略曾喝醉了酒,率領家中賓客到婁湖苑(南朝園林名)閑遊,遇見大臣王景文的兒子王約,便瞪着他問道:“汝是王約邪?何乃肥而癡。
”王約不肯示弱,說:“汝沈昭略邪?何乃瘦而狂。
”沈昭略大笑道:“瘦已勝肥,狂又勝癡,奈何王約,奈汝癡何!” ②馮道癡頑:馮道(882—954),五代時大臣,曆事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多次出任宰相。
癡頑,愚蠢頑劣。
據《新五代史·馮道傳》,契丹滅後晉,馮道到京師朝見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耶律德光責備馮道侍奉晉朝無善狀可稱,馮道不能答對。
又問馮道為何來朝,馮道答道:“無城無兵,安敢不來?”耶律德光又譏諷地問:“爾何等老子?”回答說:“無才無德癡頑老子。
”耶律德光很高興,就任命馮道做太傅。
按,馮道在後晉滅亡時任威勝軍節度使,鎮鄧州(今河南鄧州),管領鄧、随、泌、複、郢五州,而自謂“無城無兵”,恐未得其實。
此語不見《舊五代史》本傳,或别有所據。
③陳蕃下榻:陳蕃(?—168),東漢大臣。
榻,狹長而較矮的床,最初是一種坐具。
據《後漢書·徐稺傳》,陳蕃做豫章太守時,禮請徐稺為功曹,徐稺無法推辭,就前往拜谒陳蕃,然後去職。
陳蕃在郡,不與賓客交往,隻有徐稺來的時候才接見。
他為徐稺特别準備了一張榻,徐稺離開後,就把榻挂到牆上,不給其他人坐。
按,漢代地方長官可以自辟屬吏,屬吏對長官,如臣之事君。
功曹為郡吏中的要職,主管本郡人事,并參與政務,陳蕃以徐稺為功曹,足見信重。
徐稺既難違君臣之名義,又感念陳蕃之信任,故既谒而退。
④郅恽(zhìyùn)拒關:郅恽,東漢官員。
關,城關,關口,這裡指城門。
據《後漢書·郅恽傳》,郅恽做京師洛陽上東門(城門名)的城門候(守門官)時,漢光武帝出城打獵,回來晚了,郅恽拒絕為他開門。
光武帝命從官點起火把,照着自己的臉,郅恽卻說“火光遙遠,看不清楚”。
光武帝無奈,從東中門進了京城。
第二天,郅恽上書勸谏光武帝不要沉溺遊獵,光武帝賜給他一百匹布,把東中門的守門官降為縣尉。
【譯文】 沈昭略性情狂傲,曾譏刺王約“肥而癡”,王約反唇相譏,說沈昭略“瘦而狂”,沈昭略卻不以為意;契丹滅後晉後,馮道來見契丹主耶律德光,自稱“無才無德癡頑老子”。
陳蕃為豫章太守,為徐稺特設一榻,等徐稺離開後就懸于牆上;郅恽做京城的守門官,拒絕為漢光武帝深夜開城門,又上書勸谏,受到光武帝的賞賜。
雪夜擒蔡①,燈夕平蠻②。
郭家金穴③,鄧氏銅山④。
【注釋】 ①雪夜擒蔡:蔡,即蔡州,今河南駐馬店。
據《舊唐書·李愬傳》,唐憲宗下诏讨伐割據蔡州的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當時,先後兩任唐、鄧節度使高霞寓、袁滋都打了敗仗,憲宗遂以李愬為鄧州刺史、禦史大夫,充随、唐、鄧三州節度使。
由于李愬之前地位不高,吳元濟對他并不在意。
李愬抓住這個機會,先是穩定因屢敗而散亂的軍心,繼而不斷蠶食蔡州周邊的寨栅,最終于元和十二年(817)十月初十趁雪夜突襲蔡州,攻入城中,擒獲吳元濟,為平定淮西叛亂立下殊勳。
②燈夕平蠻:燈夕,即上元節,今稱元宵節,古人在這一天夜裡大規模張設花燈,故名“燈夕”。
蠻,我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後成為對南方少數民族的通稱。
據《夢溪筆談·權智》,狄青以樞密副使宣撫廣西,鎮壓反抗宋朝統治的侬智高。
侬軍據守昆侖關,一時難以攻下。
狄青到賓州(今廣西賓陽),正逢上元節,狄青大張燈火,擺設宴席,宣稱第一夜宴請高級将領,第二夜宴請從軍官員,第三夜大飨軍士。
第一夜奏樂飲宴,通宵達旦,第二夜到了二更時,狄青自稱身體不舒服,要暫時入内休息,過了好一陣,又派人通知廣南東西路安撫使孫沔主持宴會,等自己服藥之後,還要出來,還多次遣人來問候在場賓客。
宴會一直持續到早晨,無人敢離開,忽然有人騎快馬來報信說:昨夜三更時,狄青已經攻陷昆侖關了。
③郭家金穴:郭家,即郭況家。
郭況,東漢光武帝皇後郭聖通的弟弟。
金穴,藏金洞。
據《後漢書·皇後紀上》,郭皇後被廢後,郭家恩寵不衰,郭況封陽安侯,拜大鴻胪(漢代官名。
九卿之一,主管諸侯及藩國事務),光武帝多次到他家去,還召集公卿、諸侯到郭況家宴飲,賞賜金錢、缣帛,豐厚無有其比,當時人都說郭家是“金穴”。
④鄧氏銅山:鄧氏,即鄧通家。
鄧通,漢文帝寵臣。
據《史記·佞幸列傳》,漢文帝命相士給鄧通相面,相士說鄧通将來要貧窮餓死,漢文帝不信,對鄧通說:“朕要想讓你富,有何難哉?”于是把蜀郡嚴道(今四川荥經)的銅山賜給鄧通,允許他自行鑄錢,一時之間,鄧氏所鑄的錢遍及天下。
漢文帝去世後,漢景帝即位,先将鄧通免職,又因有人告鄧通在境外鑄錢,查驗确有其事,于是将鄧通的家産全部沒收。
漢文帝之女館陶長公主賜給鄧通的錢财,也被官員沒收,長公主隻能讓人借給鄧通衣服和食物。
最終,鄧通淪落到一文不名的地步,寄居在别人家直到去世。
【譯文】 李愬征讨淮西吳元濟,趁雪夜攻入蔡州,平定淮西之亂;狄青面對要隘昆侖關,詐設元宵宴會,在宴中離席,奇襲關隘,一舉成功。
郭況累受漢光武帝賞賜,家中大有金帛,京城謂之“金穴”;鄧通受漢文帝賜予銅山,自行鑄錢,但最終被漢景帝沒收家産,寄食以終。
比幹受策①,楊寶掌環②。
晏嬰能儉③,蘇轼為悭④。
【注釋】 ①比幹受策:比幹,即何比幹,西漢官員。
策,即竹簡,由于漢代皇帝下诏書用策,也代指诏書。
據《冊府元龜》,西漢征和三年(前90),天降大雨,何比幹在家,中午夢到有很多貴客乘車騎馬,填塞門戶,醒來之後,就對妻子說了。
還沒有說完,門口來了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婦,請求避雨。
雨停之後,何比幹送老婦到門口,老婦說:“公有陰德,今天賜君策以廣公之子孫。
”于是從懷中取出符策,狀如竹簡,長九寸,共九百九十枚,說将來何比幹的子孫佩戴印绶的,也會有這麼多。
②楊寶掌環:楊寶,兩漢之交經師。
據《後漢書·楊震傳》李賢注引《續齊諧記》,楊震之父楊寶九歲時,曾救了一隻黃雀,把它帶回家治傷。
黃雀的傷養好後,就飛走了。
一天夜裡,一個黃衣童子向楊寶跪拜報恩,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蒙您仁愛拯救,實在感激不盡。
”于是拿出四枚白玉環送給楊寶,說:“讓您的子孫清廉潔白,位登三公,就像這玉環一樣。
”按,楊寶子楊震、孫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都做到三公,皆以德望著稱當世,故後人造作出這樣的故事。
③晏嬰能儉:晏嬰,春秋時齊相。
據《史記·管晏列傳》,晏嬰先後侍奉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名重于齊。
他做了齊相之後,吃飯沒有第二道肉菜,妾不穿帛制的衣服。
又據《禮記·禮器》,晏嬰祭祀先人,用作祭品的豬腿肉還蓋不住豆(古時用來盛肉的高足盤)的底,上朝時穿的是洗過的衣服,君子(指儒家學者)認為他褊狹。
按,一些儒家學者認為,人在哪個階層,就應該按哪個階層的标準生活,所以認為晏嬰的節儉是褊狹,但古往今來,大多數讨論此事的人還是認為晏嬰的節儉是一種美德,是值得贊許的。
④蘇轼為悭(qiān):悭,吝啬。
據蘇轼《與李公擇(按,李常字公擇)書》,蘇轼給李常寫信說:“收到你的來信,知道整理行裝财不敷用,确實不易。
我馬上五十歲了,才知道過日子最重要的是吝啬,說得好聽一些,謂之儉素。
然而我們這樣的人做這樣的事情,和俗人又不同,真可以說是淡而有味。
口體之欲,無窮無盡,加以節儉,也是惜福延壽之道。
這話說起來好像鄙俗,也是出于不得已,但我自己覺得還是個好辦法,不敢獨用,所以獻給你。
在京師居住,尤其應該用這個辦法。
” 【譯文】 何比幹有陰德,上天賜給他九百九十枚符策,象征他會有如此多的子孫做官;楊寶救了化為黃雀的西王母使者,黃雀回報給他四枚玉環,祝願楊寶的子孫都像玉環一樣清白,且官至三公。
晏嬰雖身為齊國國相,但始終節儉,吃飯沒有第二道肉菜,妾不穿帛制的衣服;蘇轼給李常寫信,告之以适當吝啬、節制欲望的生活方式,希望李常能夠自我控制。
堂開洛水①,社結香山②。
臘花齊放③,春桂同攀④。
【注釋】 ①堂開洛水:堂,建築類型名。
一般指高大的正房。
洛水,黃河支流,此以洛水代指洛陽。
據《邵氏聞見錄》,元豐五年(1082),文彥博以太尉出任西京(按,宋以洛陽為西京河南府)留守,當時富弼以司徒緻仕,也居于洛中。
文彥博向往白居易“九老會”的佳話,于是召集在洛陽的公卿大夫中高齡有德者搞了“耆英會”,又在佛寺資勝院建“耆英堂”,命福建人鄭奂将與會者畫在堂中。
與其會的老臣以富弼、文彥博、王拱辰為首,共十三人,司馬光也在其列。
②社結香山:社,古代的一種民間團體。
香山,山名。
在今河南洛陽。
白居易晚年與香山寺僧如滿結香火社,往來甚密,自号香山居士,見《舊唐書》本傳。
如滿為白居易晚年摯友,白氏有《九老圖詩(并序)》,雲:“會昌五年三月,胡、吉、劉、鄭、盧、張等六賢于東都敝居履道坊,合尚齒之會。
其年夏,又有二老,年貌絕倫,同歸故鄉,亦來斯會,續命書姓名年齒,寫其形貌附于圖右,與前七老題為九老圖,仍以一絕贈之。
二老謂洛中遺老李元爽,年一百三十六;歸洛僧如滿,年九十五歲。
”按,“胡、吉、劉、鄭、盧、張等六賢”,即與白居易結七老會之胡杲﹑吉皎﹑劉真﹑鄭據﹑盧貞(一作盧真)﹑張渾,時又有秘書監狄兼谟、河南尹盧貞(與七老中之盧貞非一人),年未及七十,與會而不列名。
據此,則我國古代文化史上著名的香山九老即為七老加上李元爽、如滿。
《新唐書·白居易傳》雲:“嘗與胡杲、吉旼、鄭據、劉真、盧真、張渾、狄兼谟、盧貞燕集,皆高年不事者,人慕之,繪為《九老圖》。
”則不但誤以七老加狄兼谟、盧貞為九老,而漏去後來二人,更錯以“吉皎”為“吉旼”。
受歐陽修影響,自宋代起,世人多誤以《新唐書》所記為正,如文彥博修香山故事,建“耆英會”,邀年未七十的司馬光入席,即雲“用唐九老狄兼谟故事”,故于此略作辨明。
③臘花齊放:臘,臘月,即農曆十二月。
據《唐詩紀事》,周武則天天授二年(691)臘月,朝中公卿詐稱皇家園林開了很多花,請已經稱帝的武則天去看花,想要借此發動政變。
武後答應了,後又懷疑有密謀,于是派遣使者到園林宣诏說:“明朝遊上苑,火急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第二天淩晨,園林中果然開滿名花,群臣都被這樣的異象震服。
按,從現存史料中,看不到天授二年末有朝臣圖謀發動政變的迹象,或因長壽元年(692)正月酷吏來俊臣誣陷宰相狄仁傑、裴行本等數十人謀反,故後人附會之。
④春桂同攀:春桂,春天的桂花。
按,一般桂花品種均是秋季開花,故古人以春天開放的桂花為異象,但桂花中有一種“四季桂”,是一年四季均可以開花的。
攀,摘取。
據明代中期王同軌的筆記小說集《耳談》,明代儀真(今江蘇儀征)人蔣南金與王大用未中舉時是同學,交情最好。
元旦(舊指正月初一日,即今日所謂春節)時,兩人一起到廟中遊玩,聞到桂花香味,說:“桂花如此之香。
”當時廟中遊客很多,都沒聞到,還說:“下雪的時候,還有桂花嗎?”蔣、王二人走到左右兩棵樹前,各自折得一枝已經開花的花枝。
衆人才感到詫異,争相上前折花,卻已經沒有了。
出廟時,衆人聽到一群小孩子拍着手念歌謠:“一布政,一知府,掇高魁,花到手。
”有人問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唱,小孩子說:“我們懂得什麼,隻是随口說罷了!”後來,二人同科中了舉人,次年,王大用中正德戊辰科進士,後來官至布政使,蔣南金官至知府,果然都如歌謠所說。
按,據《明史》,王大用官廣東右布政使後,還曾出任順天巡撫、四川巡撫。
【譯文】 文彥博做西京留守,與富弼等老臣結耆英會,建“耆英堂”;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陽,與胡杲等九人結社聚會,号稱“九老”。
武則天時,朝臣詐稱園林開花,欲誘騙武則天,借機發動政變,武則天遂下诏“花須連夜發”,次晨果然滿苑名花;蔣南金與王大用元旦去廟中遊玩,折得兩枝初春開放的桂花,出廟時有小兒拍手歌唱“一布政,一知府,掇高魁,花到手”,後果如歌謠所言。
”按,後來謝尚、謝奕先後去世,謝萬打了敗仗,被罷官,謝安當時已經四十多歲,為維持家族地位,遂出山做了權臣桓溫的司馬,最終官至宰相。
【譯文】 唐介彈劾張堯佐、文彥博,正直之名動天下,士人謂之“真禦史”;劉寬生性寬厚,侍女打翻羹碗,沾污朝衣,他首先想到的是侍女是否被燙到。
梁武帝召舊交何點為侍中,何點不願做官,捋着梁武帝的胡須說:“乃欲臣老子?”表示隻願以友相待;謝安隐居時,兄弟顯達,妻子謂之“大丈夫當如是”,謝安卻掩着鼻子說怕免不了如此。
張華龍鲊①,闵貢豬肝②。
淵材五恨③,郭弈三歎④。
【注釋】 ①張華龍鲊(zhǎ):張華(232—300),西晉大臣,以博學聞名。
鲊,鹽腌的魚,後來也泛指鹽腌的食品。
據《晉書·張華傳》,陸機送給張華一罐魚鲊,當時賓客滿座,張華打開罐子說:“這是龍肉。
”衆人不信,張華說:“試着用苦酒澆在鲊上,必然有奇異的現象發生。
”于是就這樣做了,有五色的光華騰起。
陸機回去後詢問最初做鲊的人,果然說:“在園中茅草下發現一條白魚,長得跟常魚不一樣,做成了鲊,味道極美,于是獻給了您。
”按,古人認為龍會變成魚,魚也會變成龍,故《說苑·正谏》有“白龍魚服”之典,俗諺又有“登龍門”之說。
②闵(mǐn)貢豬肝:闵貢,東漢初隐士。
據《後漢書·周黃徐姜申屠列傳序》,闵貢客居在安邑縣,老病家貧,買不起肉,每天買豬肝一片,權當肉食,屠夫有時不肯賣給他。
安邑縣令聽說後,就讓縣吏每天供給闵貢豬肝。
闵貢得知後,歎息道:“怎麼能因為我的口腹之欲,給安邑帶來負擔呢?”于是就離開安邑,搬到沛縣去了。
③淵材五恨:淵材,即彭幾,字淵材,北宋文人。
恨,遺憾。
據《冷齋夜話》,彭幾曾說:“我平生沒有什麼遺憾,隻有五件恨事。
”有人問他是什麼,他說:“我的論調與時流不合,恐怕你們聽了會感到輕視。
”問者再三詢問,彭幾才說:“第一恨鲥魚多骨,第二恨金橘太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無香,第五恨曾子固(按,即曾鞏)不能作詩。
”聽到的人大笑,彭幾瞪着眼睛說:“你們果然輕視我的話!”按,此說在後世文人口中多所剪裁,如作“一恨鲥魚多骨,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之類,但最初實為嘲笑彭幾性癡的笑談,非風雅之語。
④郭弈三歎:郭弈,西晉官員。
後世也作“奕”。
據《世說新語·賞譽》,郭弈做野王令時,羊祜回洛陽經過野王,郭弈去見他,見面後歎道:“羊祜可不比我差啊。
”第二次去停留的時間長了一些,回來又歎道:“羊祜比我強多了。
”羊祜離開時,郭弈相送,因為路上談論太久,送出了縣境,導緻回來被罷了官。
但郭弈并不在意,而是歎道:“羊祜不亞于顔回。
”按,漢代地方官員無故離開轄區要被免職,晉時仍承其制。
【譯文】 張華得陸機所送魚鲊,謂為龍肉,以苦酒澆之,果然看到騰起五色光華;闵貢年老家貧,無錢買肉,安邑縣令命縣吏供給他豬肝,闵貢為避免添麻煩就搬到了遠處的沛縣。
彭幾自稱生平有五恨:鲥魚多骨、金橘太酸、莼菜性冷、海棠無香、曾鞏不能作詩;郭弈三次見羊祜,越來越為之傾倒,雖因此罷官亦不介意。
弘景作相①,延祖棄官②。
二疏供帳③,四皓衣冠④。
【注釋】 ①弘景作相:弘景,即陶弘景(456—536),南朝道士、醫藥家、文學家。
據《南史·隐逸傳下》,梁武帝與陶弘景有舊交,即位後多次寫信遣使問候陶弘景,曾以手诏招他出來做官,又賜給他鹿布巾(按,即鹿皮巾),屢加禮聘,陶弘景堅持不肯出山。
但朝廷每有大事,梁武帝都派人到茅山向他咨詢,一月之内常有數次遣使,故時人稱之為“山中宰相”。
②延祖棄官:延祖,即元延祖,唐代隐士。
據《新唐書·元結傳》,元結的父親元延祖成年之後,長期不出仕,及至年過四十,為姻親反複勸說,不得已出任低級地方官,調為舂陵縣丞,又棄官回家,說:“人生一世,衣服食物能夠解決饑寒也就夠了,不宜再有過多的要求。
”元延祖在鄉自己種地砍柴,認為這是人生所應有的事情,除此之外都不挂懷。
③二疏供帳:二疏,即疏廣、疏受叔侄,兩人都是西漢後期的經學家。
供帳,也作“供張”,指陳設宴會所用的帷帳、飲食等物,引申為舉行宴會之意。
據《漢書·疏廣傳》,漢宣帝時,疏廣、疏受叔侄分别擔任太子太傅、太子少傅之職,做皇太子劉奭的老師。
任職五年後,皇太子年十二歲,已通《論語》《孝經》,疏廣對疏受說:“我聽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我們已經官至二千石,功成名就,如果不及時退休,恐怕會有災禍。
不如叔侄相随出京,回到故鄉養老,壽終正寝,不也很好嗎?”于是叔侄一起告病,又上書請求退休,獲得允許。
皇帝賜給他們二十斤黃金,太子又加賜五十斤,朝臣、舊友和同鄉在長安東都門外“供張”,為他們舉辦送行宴會,來送行的車子有數百輛之多,觀看的人都說:“兩位大夫真是賢人啊!”有的人甚至為之落淚。
④四皓(hào)衣冠:四皓,西漢初年四位隐士東園公、甪裡先生、绮裡季、夏黃公的合稱,因皆年老,須眉皓白,故後人謂之四皓。
據《史記·留侯世家》,漢高祖想要廢太子劉盈(後來的漢惠帝),呂後讓哥哥呂澤逼迫張良出主意,張良說:“天下有四個人是主上招不來的。
如果讓太子親自寫信,措辭謙卑,再派辯士為使,以安車相迎,他們應該會來。
讓他們做太子的賓客,時時随從入朝,主上見到一定會問。
問了之後,主上知道四人賢能,對維護太子的地位能有些用處。
”呂澤從其計,迎來四人。
漢高祖平黥布之亂後,仍有廢太子的念頭。
一次舉行宴會,太子侍座,而四人随太子出席,都是八十多歲的老人,須眉皓白,衣冠雄偉。
高祖看到後非常奇怪,詢問四人姓名。
四人通名後,高祖大驚,說:“我找了你們好幾年,你們躲避我,如今怎麼卻和我的兒子交遊?”四人說:“您輕視士人,動辄辱罵,我們不願受辱,所以逃跑躲了起來。
我們聽說太子為人仁孝,性情恭敬,喜愛士人,天下人莫不願為他效死,所以我們也應召而來。
”劉邦聽了後,說:“煩請諸公照顧太子。
”遂放棄了廢太子的念頭。
【譯文】 梁武帝經常派人到陶弘景隐居的茅山中咨詢意見,時人稱陶弘景為“山中宰相”;元延祖年過四十才出仕做官,後又棄官還鄉,認為衣食足禦饑寒即可,無需更多。
疏廣、疏受叔侄做太子的老師,告病還鄉,公卿故人都設宴送行,時以為榮;四皓随太子出席宴會,須眉皓白,衣冠雄偉,漢高祖見到後頗感震動,遂無易儲之念。
曼卿豪飲①,廉頗雄餐②。
長康三絕③,元方二難④。
【注釋】 ①曼卿豪飲:曼卿,即石延年(994—1041),北宋文人、官員。
據《宋史·文苑傳四》,石延年喜豪飲,曾與劉潛到王氏酒樓對坐飲酒,終日一句話不說。
酒樓主人奇怪二人飲酒之多,以為不是一般人,于是又奉上美酒、菜肴、果物,二人飲酒吃菜,坦然自若。
到晚間,二人看起來就像沒有飲酒一樣,相對作揖,離開酒樓。
第二天,京師傳言王氏酒樓有兩位仙人來飲酒,後來才知道是石延年和劉潛。
按,石延年善飲,為北宋士大夫津津樂道之轶事,然其人實有奇才。
《渑水燕談錄》記錄他與吳遵路巡視河東,吳遵路每至郡縣,考核圖籍,接見地方官員,按察當地兵馬、糧儲、山川、道路;石延年但賦詩飲酒而已。
及至論述河東局勢時,石延年條分縷析,若所親曆,吳遵路為之驚服。
②廉頗雄餐:廉頗,戰國時名将。
據《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将有功,因與國君有矛盾,出奔魏國,但在魏日久,仍不受魏王信任。
趙國數次敗于秦國,趙王想要召回廉頗為将,廉頗也希望回趙國領兵。
趙王派使者去見廉頗,想要看他是否還可用。
廉頗當時已經年老,但為了表示自己還能打仗,一頓飯吃了一鬥米、十斤肉,又披甲上馬給使者看,以示自己體力尚壯。
但廉頗的仇人郭開向使者行賄,讓他毀謗廉頗,于是使者回國後向趙王彙報:“廉将軍雖然年老,但還是很能吃飯,隻是與我坐談之時,很短的時間裡就上了三次廁所。
”趙王聽了以後,認為廉頗老了,就沒有再宣召他。
③長康三絕:長康,即顧恺之(348—409),東晉文人、畫家。
據《世說新語·文學》“或問顧長康”條劉孝标注引宋明帝《文章志》,世人傳說顧恺之有三絕:畫絕、文絕、癡絕。
按,據同條注引《中興書》,顧恺之博學有才氣,但生性遲鈍,又自高自大,所以經常被人所戲弄,這大概即所謂“癡絕”者。
又《世說新語·巧藝》記謝安贊其繪事雲:“顧長康畫,有蒼生來所無。
”以及述其畫裴楷像,頰上增三毛,觀者覺如有神明,此即所謂“畫絕”者。
顧恺之的文章,傳世者很少,但《世說新語·言語》記其評價荊州新城“遙望層城,丹樓如霞”,又品評會稽郡的山水“千岩競秀,萬壑争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則其文采亦可見一斑。
④元方二難:元方,即陳紀,東漢官員。
據《世說新語·德行》,陳元方的兒子長文(即陳群,字長文)與陳季方(陳谌,元方之弟。
參前“谌紀成糜”條)的兒子孝先(即陳忠,字孝先)争論誰的父親更有功德,沒有結果,就去找祖父陳寔評判。
陳寔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意思是陳紀做兄長不容易,陳谌做弟弟也不容易,兩者功德相當。
按,此語又作“元方難為弟,季方難為兄”,意思則是“有陳紀這樣的兄長,做他的弟弟很不容易;有陳谌這樣的弟弟,做他的兄長也不容易”。
成語“難兄難弟”,即自此事而來。
【譯文】 石延年善飲,與劉潛在酒樓痛飲一日,京師人傳以為仙;趙王派使者探望廉頗,廉頗一飯鬥米,肉十斤,披甲上馬,表示自己尚可大用,但使者卻沒向趙王報告真實情況。
顧恺之博學有才能,時号畫、文、癡三絕;陳紀、陳谌兩兄弟的兒子争論父親優劣,要求祖父陳寔裁斷,陳寔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 曾辭溫飽①,城忍饑寒②。
買臣懷绶③,逄萌挂冠④。
【注釋】 ①曾辭溫飽:曾,即王曾。
據《東軒筆錄》,王曾參加科舉考試時,解試、省試、殿試均獲得第一名,翰林學士劉筠跟他開玩笑說:“狀元考試三場換來的東西,一輩子吃不完穿不完。
”王曾說:“我平生志向不在于溫飽。
”按,宋代士子欲參加科舉,需先參加本州舉行的解試,考中稱為發解;通過解試後,士子要到京師參加尚書省禮部舉行的統一考試,謂之省試;省試合格的士子,自宋太祖開寶六年(973)之後,還要再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殿試合格後授官。
王曾作為當科狀元,殿試後循例授官将跻身中層官員行列,故劉筠這樣說。
②城忍饑寒:城,即陽城,唐代隐士。
據《太平廣記·氣義二》注引,唐德宗貞元年間,陽城和三弟隐居在陝州夏陽(今陝西韓城)山中,發誓不婚,食豆飲水,兄弟相處和煦。
遇到饑荒年歲,陽城兄弟就避匿不與鄰裡來往,以免向人求助之嫌。
他們有時剝取桑樹、榆樹的皮,磨碎煮成粥,以此維生,同時還講論詩書,未嘗一刻停止。
③買臣懷绶:買臣,即朱買臣,西漢官員。
绶,系在印章上的絲帶。
漢時,根據官員秩次不同,印的材質和绶的顔色也不一樣。
據《漢書·朱買臣傳》,朱買臣罷官後,受命待诏,寄居在會稽郡邸(按,漢代各郡在京師長安均設有郡邸,郡吏到京師來,則居于此)的守邸人處,與他一起吃飯。
後來,朱買臣因言進兵東越事稱旨,被漢武帝起用為會稽太守,便穿着舊衣服,懷揣印绶,步行到住處去。
這時正是上計(漢代各郡每年歲末遣吏到長安彙報一年政績,稱為上計,承擔此項任務的郡吏稱上計吏)之時,郡吏聚飲,不以買臣為意。
朱買臣進屋與守邸人共同飲食,快要吃飽時,故意将绶帶露出一些。
守邸人好奇,拉出绶帶觀看,發現是本郡太守的印章,大驚,急忙通知在外飲食的郡吏。
郡吏們審視實然,推擠着在庭院内列隊,參拜太守,朱買臣漫步出戶,乘官家的車馬上任而去。
④逄萌挂冠:逄萌,兩漢之交的隐士。
據《後漢書·逸民列傳》,逄萌家貧,在本縣充任亭長,縣尉過境,逄萌迎候拜谒,待縣尉離開後,将所持盾牌扔在地上(按,漢代亭長主管轄區内治安,故持盾),歎息道:“大丈夫怎麼能為人所役使呢?”于是到長安求學,通《春秋》經,恰逢王莽殺死兒子王宇,逄萌對友人說:“綱常已經被毀滅了。
如果不走的話,恐怕災禍要波及我們。
”于是把帽子挂在東都門(長安東郭城的北頭第一門)上,回到家中,帶着家人渡海到遼東郡(漢代郡名。
轄境略同今之遼甯省,治所在襄平,即今遼甯遼陽)居住,直到漢光武帝即位,才回到故鄉。
按,逄萌是北海都昌(今山東昌邑)人,漢北海郡境基本與今山東濰坊市境重合,北臨渤海,故逄萌能渡海至遼東以避亂。
【譯文】 王曾中進士後,劉筠謂以“一生吃穿不盡”,王曾則答以“志不在溫飽”;陽城兄弟皆隐,遇到饑荒,甯忍饑寒,不向鄰裡求取幫助。
朱買臣出任會稽太守,穿着舊衣、懷揣印绶,到會稽郡的郡邸,故意讓郡吏發現,以此炫耀;逄萌棄官求學于長安,遇王莽殺子,認為綱常已絕,遂挂冠于城門,攜家人渡海避難。
循良伏湛①,儒雅兒寬②。
歐母畫荻③,柳母和丸④。
【注釋】 ①循良伏湛(zhàn):循良,奉公守法。
伏湛(?—37),東漢大臣。
據《後漢書·伏湛傳》,更始帝劉玄攻滅王莽後,以伏湛為平原太守。
當時兵起倉猝,天下紛擾,伏湛在平原傳經授學(按,伏湛九世祖伏生傳《尚書》學,其父伏理又是當世名儒,用《詩經》教授漢成帝。
伏湛少傳父業,弟子達數百人之多,為時名儒),舉止安然。
他對妻子說:“古時國君遇到糧食歉收,就要減少膳食的種類;而今百姓都處于饑餓之中,我們怎麼能隻顧自己吃飽呢?”于是伏湛全家改吃粗米,并把俸祿拿出來赈濟鄉裡百姓,來投靠的流民達百餘家之多。
當時平原郡的門下督(主管捕盜事宜的官吏)想要擁護伏湛聚衆起兵,伏湛将其斬殺,傳首示衆,百姓由此人心安定,平原一郡得以保全,都是伏湛之功。
②儒雅兒(ér)寬:儒雅,學識深厚,氣度文雅。
兒寬(?—前103),西漢大臣。
據《漢書·兒寬傳》,兒寬從孔安國學經,以射策中第,補任掌故(太史令的屬官),後以功次遷為廷尉文學卒史,為廷尉府作奏書,援引經義,得到廷尉張湯與漢武帝的欣賞,又為漢武帝講《尚書》一篇,累遷左内史。
兒寬為人溫良,善作文章,而懦于武事,治民任吏皆以仁厚為主,征收租稅時,遇百姓困難,就暫緩征收。
後來遇到征發軍需,左内史轄區因欠租考核居末,兒寬要被免職。
百姓聽說後,害怕失去這樣好的長官,于是自發向官府交租,隊伍絡繹不絕,兒寬的考核成績因此成為第一。
漢武帝得知後,就更加欣賞他了。
③歐母畫荻(dí):歐母,歐陽修的母親。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大臣。
畫荻,用荻枝在地上寫字。
荻,一種草本植物,俗稱野葦子。
據《東都事略·歐陽修傳》,歐陽修四歲喪父,母親鄭氏發誓守節不嫁,自己教兒子讀書。
由于家裡貧窮,母親就折下荻枝,在地上教他寫字,以省下買紙筆的花費。
④柳母和丸:柳母,柳仲郢的母親。
柳仲郢(?—864),唐代大臣。
和丸,配制藥丸。
據《新唐書·柳公綽傳附柳仲郢傳》,柳仲郢的母親韓氏善于教子,柳仲郢幼年嗜學,母親為他配制熊膽丸讓柳仲郢夜裡讀書時咀嚼咽下,以熊膽的苦味刺激他刻苦學習。
又,據司馬光《家範》,柳仲郢的母親是将苦參、黃連磨成粉末,與熊膽和成丸藥,分給兒子們,每到夜裡讀書的時候,則含之以消除睡意。
【譯文】 伏湛任平原太守時,以俸祿赈濟百姓,自食粗粝,又阻止郡吏起兵自立,一郡百姓因此得安;兒寬溫良儒雅,以經術起家,任左内史時,治民任吏皆以仁厚為主,為百姓所敬愛。
歐陽修的母親鄭氏教他讀書,以荻枝在地上寫字以省花費;柳仲郢的母親韓氏為他調制熊膽丸,使其夜裡讀書時咀嚼,以除困意。
韓屏題葉①,燕姞夢蘭②。
漂母進食③,浣婦分餐④。
【注釋】 ①韓屏題葉:韓屏,即韓翠屏,唐代宮女。
據《雲溪友議》,中書舍人盧渥在長安應舉時,偶然從禦溝(從宮中流出的河水)中撿到一片紅葉,上有一首絕句:“水流何太急,深宮盡日閑。
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盧渥将紅葉收藏起來。
此後唐宣宗放宮人出宮,允許他們嫁給官吏,但不許嫁給參加貢舉的士子。
盧渥後來在範陽做官,得娶其中一人,恰是當年在葉上題詩的宮女。
然《雲溪友議》未言宮女姓名。
宋人劉斧《青瑣高議》收張實《流紅記》,亦本其事,但改盧渥為于祐,稱宮女為韓夫人。
元人白樸複采其事,作雜劇《韓翠蘋禦水流紅葉》,宮女始有全名。
明人王骥德又據以作《題紅記》,改于祐為于祜,韓翠蘋為韓翠屏。
《龍文鞭影》的作者蕭良有與王骥德同時,當見過《題紅記》的演出,本書謂題葉者為韓翠屏,或即因此之故。
②燕姞(jí)夢蘭:燕姞,春秋時鄭文公之妾。
據《左傳·宣公三年》,鄭文公有小妾燕姞,夢見天神送給她蘭草,說:“我是你的祖先伯鯈,将這個作為你的孩子。
蘭草是一國之中最香的。
”燕姞将夢告訴鄭文公,鄭文公與她同宿,給她蘭草作為信物,等有了孩子後,就起名為“蘭”。
後來鄭文公殺太子華,盡逐諸子,公子蘭逃奔晉國,晉文公興師伐鄭,要求鄭文公立公子蘭為太子。
鄭國大夫石癸對鄭文公說:“姞姓曾出過後稷(周人的先祖)的正室,其後人必有昌盛者,而公子蘭的母親正是她的後代。
如今夫人所生的嫡子都死了,剩下的兒子都不如公子蘭賢能。
如今圍城的局勢已很危險,晉國以立公子蘭為要求,還有什麼比立他為嗣更有利的呢?”遂立公子蘭為太子,就是後來的鄭穆公。
按,春秋時期貴族名号的通習是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女子嫁到其他諸侯國的,還要在姓前面加上母邦的國号,以作區分。
燕姞是來自姞姓南燕國的貴族女子,故有此稱。
③漂母進食:漂母,以漂洗絲絮為業的老婦。
據《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少年時貧苦,在河邊釣魚,有一群老婦也在河邊漂洗絲絮,其中一位可憐韓信,把飯分給他吃,如此數十日。
韓信對漂母說:“将來我一定要厚報您。
”漂母生氣地說:“你身為男子漢不能供養自己,我是可憐你,所以給你吃的,誰指望你的報答?”後來韓信助劉邦攻滅項羽,被封為楚王,到封國後,召來漂母,賜給她千金作為報答。
④浣(huàn)婦分餐:浣婦,此處指搗洗絲綿的婦女。
浣,洗。
據《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伍子胥因父兄被楚平王殺害,逃奔吳國,中途得病,乞食于溧陽。
當時正好有一女子在濑水邊搗洗絲綿,竹筐中帶有飯食。
伍子胥向女子求食,女子說自己與母親一起生活,三十歲未嫁,不能把飯給男子吃,但最終還是将食物給了伍子胥。
吃完後,伍子胥離開,又折回對女子說:“夫人請收拾好食器,不要讓人發現。
”女子歎道:“唉,我與母親一起住了三十年,守貞不願嫁人,怎麼能把飯給男人吃呢?這是不合禮儀的事情,我所不忍為,你走吧。
”等伍子胥走出幾步再回頭,女子已經投水自盡,以此表示堅守貞操,且不會洩露饋食于伍子胥之事。
【譯文】 宮人韓翠屏在紅葉上題詩,通過禦溝流水流出宮外,為于祜所得,後二人竟成夫婦;燕姞夢見先祖給她蘭草,預告她将生下賢能的兒子,燕姞與鄭文公生子,即以“蘭”命名,就是鄭穆公。
韓信微賤時,乞食于漂母,後來被封為楚王,送給漂母千金作為回報;伍子胥逃奔吳國時,曾向搗洗絲綿的婦女乞食,女子給他食物充饑,自己卻為守貞投水而死。
十五删 令威華表①,杜宇西山②。
範增舉玦③,羊祜探環④。
【注釋】 ①令威華表:令威,即丁令威,漢代仙人。
華表,古代宮廷、陵墓等大型建築物前作裝飾用的一種石柱。
據《新輯搜神記》,遼東人丁令威學道于靈虛山,後來變成一隻仙鶴回到故鄉遼東,站在城門前的華表上。
有少年想要舉弓射他,丁令威飛起來,在空中徘徊,并吟詩道:“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歲今來歸。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
”然後就高高飛起,直沖天際。
②杜宇西山:杜宇,傳說中上古蜀國的君主。
西山,古代四川地區山名。
具體所指何山,有異說,但不出川西岷山山脈與邛崃山脈之範圍。
據《華陽國志·蜀志》,蜀地最早稱王的人是蜀侯蠶叢,其後有一代叫杜宇的君主,教民務農,号為望帝。
杜宇統治國家時,遭遇了一場水災,他的國相開明挖通了玉壘山(山名。
在今四川都江堰)以除水患,杜宇就把國政交給開明,又仿效堯、舜禅讓之例,以君位相讓,自己住到西山去。
當時正好是二月,杜鵑開始鳴叫,因此蜀人聽到杜鵑的叫聲都感到悲傷。
按,一說杜宇化為子規(即杜鵑)。
③範增舉玦(jué):範增,項羽的謀士。
玦,古代玉佩的一種,形如有缺口的環,因與“決”諧音,也用于暗示“決斷”或“斷絕”之意。
據《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攻入關中,屯兵于新豐鴻門(今陝西西安臨潼區),範增勸項羽道:“劉邦在關東的時候,貪财好色,如今入關,财物、美女一無所取,證明他的志向不小。
我讓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這是所謂天子氣。
請趕緊攻打他。
”後來劉邦到項羽軍中謝罪,項羽設宴款待,範增在宴上多次舉起所佩的玉玦,暗示項羽下決斷誅殺劉邦,項羽都不聽從。
事後,範增生氣地說:“唉,豎子(小孩子,這裡作叱罵之辭,指項羽)不值得我為他謀劃。
奪取項王天下的,一定是劉邦。
我們這些人都要被他俘虜啦。
” ④羊祜(hù)探環:羊祜(221—278),西晉大臣。
探,伸手去拿。
據《晉書·羊祜傳》,羊祜五歲時,忽然讓乳母到鄰家李氏的園子裡去,從一棵桑樹的樹洞中拿出一個金環。
李氏知道後說:“這個金環是我死去的兒子丢掉的。
”于是大家都說羊祜是李家的兒子轉世。
【譯文】 丁令威學仙有成,化成仙鶴飛到故鄉城門前的華表上,吟詩感慨;杜宇讓位于國相開明,退居西山,時杜鵑始鳴,故蜀人聞杜鵑鳴而悲傷。
劉邦到鴻門軍營拜見項羽,範增欲勸項羽殺劉邦,多次以玉玦暗示,而項羽不聽;羊祜五歲時,讓乳母到鄰家李氏園中找到一個金環,時人以為羊祜是李氏去世的兒子轉世。
沈昭狂瘦①,馮道癡頑②。
陳蕃下榻③,郅恽拒關④。
【注釋】 ①沈昭狂瘦:沈昭,即沈昭略,南齊官員。
據《南齊書·沈昭略傳》,沈昭略性情狂傲,不肯侍奉公卿,常借酒發狂,無所謙讓。
沈昭略曾喝醉了酒,率領家中賓客到婁湖苑(南朝園林名)閑遊,遇見大臣王景文的兒子王約,便瞪着他問道:“汝是王約邪?何乃肥而癡。
”王約不肯示弱,說:“汝沈昭略邪?何乃瘦而狂。
”沈昭略大笑道:“瘦已勝肥,狂又勝癡,奈何王約,奈汝癡何!” ②馮道癡頑:馮道(882—954),五代時大臣,曆事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多次出任宰相。
癡頑,愚蠢頑劣。
據《新五代史·馮道傳》,契丹滅後晉,馮道到京師朝見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耶律德光責備馮道侍奉晉朝無善狀可稱,馮道不能答對。
又問馮道為何來朝,馮道答道:“無城無兵,安敢不來?”耶律德光又譏諷地問:“爾何等老子?”回答說:“無才無德癡頑老子。
”耶律德光很高興,就任命馮道做太傅。
按,馮道在後晉滅亡時任威勝軍節度使,鎮鄧州(今河南鄧州),管領鄧、随、泌、複、郢五州,而自謂“無城無兵”,恐未得其實。
此語不見《舊五代史》本傳,或别有所據。
③陳蕃下榻:陳蕃(?—168),東漢大臣。
榻,狹長而較矮的床,最初是一種坐具。
據《後漢書·徐稺傳》,陳蕃做豫章太守時,禮請徐稺為功曹,徐稺無法推辭,就前往拜谒陳蕃,然後去職。
陳蕃在郡,不與賓客交往,隻有徐稺來的時候才接見。
他為徐稺特别準備了一張榻,徐稺離開後,就把榻挂到牆上,不給其他人坐。
按,漢代地方長官可以自辟屬吏,屬吏對長官,如臣之事君。
功曹為郡吏中的要職,主管本郡人事,并參與政務,陳蕃以徐稺為功曹,足見信重。
徐稺既難違君臣之名義,又感念陳蕃之信任,故既谒而退。
④郅恽(zhìyùn)拒關:郅恽,東漢官員。
關,城關,關口,這裡指城門。
據《後漢書·郅恽傳》,郅恽做京師洛陽上東門(城門名)的城門候(守門官)時,漢光武帝出城打獵,回來晚了,郅恽拒絕為他開門。
光武帝命從官點起火把,照着自己的臉,郅恽卻說“火光遙遠,看不清楚”。
光武帝無奈,從東中門進了京城。
第二天,郅恽上書勸谏光武帝不要沉溺遊獵,光武帝賜給他一百匹布,把東中門的守門官降為縣尉。
【譯文】 沈昭略性情狂傲,曾譏刺王約“肥而癡”,王約反唇相譏,說沈昭略“瘦而狂”,沈昭略卻不以為意;契丹滅後晉後,馮道來見契丹主耶律德光,自稱“無才無德癡頑老子”。
陳蕃為豫章太守,為徐稺特設一榻,等徐稺離開後就懸于牆上;郅恽做京城的守門官,拒絕為漢光武帝深夜開城門,又上書勸谏,受到光武帝的賞賜。
雪夜擒蔡①,燈夕平蠻②。
郭家金穴③,鄧氏銅山④。
【注釋】 ①雪夜擒蔡:蔡,即蔡州,今河南駐馬店。
據《舊唐書·李愬傳》,唐憲宗下诏讨伐割據蔡州的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當時,先後兩任唐、鄧節度使高霞寓、袁滋都打了敗仗,憲宗遂以李愬為鄧州刺史、禦史大夫,充随、唐、鄧三州節度使。
由于李愬之前地位不高,吳元濟對他并不在意。
李愬抓住這個機會,先是穩定因屢敗而散亂的軍心,繼而不斷蠶食蔡州周邊的寨栅,最終于元和十二年(817)十月初十趁雪夜突襲蔡州,攻入城中,擒獲吳元濟,為平定淮西叛亂立下殊勳。
②燈夕平蠻:燈夕,即上元節,今稱元宵節,古人在這一天夜裡大規模張設花燈,故名“燈夕”。
蠻,我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後成為對南方少數民族的通稱。
據《夢溪筆談·權智》,狄青以樞密副使宣撫廣西,鎮壓反抗宋朝統治的侬智高。
侬軍據守昆侖關,一時難以攻下。
狄青到賓州(今廣西賓陽),正逢上元節,狄青大張燈火,擺設宴席,宣稱第一夜宴請高級将領,第二夜宴請從軍官員,第三夜大飨軍士。
第一夜奏樂飲宴,通宵達旦,第二夜到了二更時,狄青自稱身體不舒服,要暫時入内休息,過了好一陣,又派人通知廣南東西路安撫使孫沔主持宴會,等自己服藥之後,還要出來,還多次遣人來問候在場賓客。
宴會一直持續到早晨,無人敢離開,忽然有人騎快馬來報信說:昨夜三更時,狄青已經攻陷昆侖關了。
③郭家金穴:郭家,即郭況家。
郭況,東漢光武帝皇後郭聖通的弟弟。
金穴,藏金洞。
據《後漢書·皇後紀上》,郭皇後被廢後,郭家恩寵不衰,郭況封陽安侯,拜大鴻胪(漢代官名。
九卿之一,主管諸侯及藩國事務),光武帝多次到他家去,還召集公卿、諸侯到郭況家宴飲,賞賜金錢、缣帛,豐厚無有其比,當時人都說郭家是“金穴”。
④鄧氏銅山:鄧氏,即鄧通家。
鄧通,漢文帝寵臣。
據《史記·佞幸列傳》,漢文帝命相士給鄧通相面,相士說鄧通将來要貧窮餓死,漢文帝不信,對鄧通說:“朕要想讓你富,有何難哉?”于是把蜀郡嚴道(今四川荥經)的銅山賜給鄧通,允許他自行鑄錢,一時之間,鄧氏所鑄的錢遍及天下。
漢文帝去世後,漢景帝即位,先将鄧通免職,又因有人告鄧通在境外鑄錢,查驗确有其事,于是将鄧通的家産全部沒收。
漢文帝之女館陶長公主賜給鄧通的錢财,也被官員沒收,長公主隻能讓人借給鄧通衣服和食物。
最終,鄧通淪落到一文不名的地步,寄居在别人家直到去世。
【譯文】 李愬征讨淮西吳元濟,趁雪夜攻入蔡州,平定淮西之亂;狄青面對要隘昆侖關,詐設元宵宴會,在宴中離席,奇襲關隘,一舉成功。
郭況累受漢光武帝賞賜,家中大有金帛,京城謂之“金穴”;鄧通受漢文帝賜予銅山,自行鑄錢,但最終被漢景帝沒收家産,寄食以終。
比幹受策①,楊寶掌環②。
晏嬰能儉③,蘇轼為悭④。
【注釋】 ①比幹受策:比幹,即何比幹,西漢官員。
策,即竹簡,由于漢代皇帝下诏書用策,也代指诏書。
據《冊府元龜》,西漢征和三年(前90),天降大雨,何比幹在家,中午夢到有很多貴客乘車騎馬,填塞門戶,醒來之後,就對妻子說了。
還沒有說完,門口來了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婦,請求避雨。
雨停之後,何比幹送老婦到門口,老婦說:“公有陰德,今天賜君策以廣公之子孫。
”于是從懷中取出符策,狀如竹簡,長九寸,共九百九十枚,說将來何比幹的子孫佩戴印绶的,也會有這麼多。
②楊寶掌環:楊寶,兩漢之交經師。
據《後漢書·楊震傳》李賢注引《續齊諧記》,楊震之父楊寶九歲時,曾救了一隻黃雀,把它帶回家治傷。
黃雀的傷養好後,就飛走了。
一天夜裡,一個黃衣童子向楊寶跪拜報恩,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蒙您仁愛拯救,實在感激不盡。
”于是拿出四枚白玉環送給楊寶,說:“讓您的子孫清廉潔白,位登三公,就像這玉環一樣。
”按,楊寶子楊震、孫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都做到三公,皆以德望著稱當世,故後人造作出這樣的故事。
③晏嬰能儉:晏嬰,春秋時齊相。
據《史記·管晏列傳》,晏嬰先後侍奉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名重于齊。
他做了齊相之後,吃飯沒有第二道肉菜,妾不穿帛制的衣服。
又據《禮記·禮器》,晏嬰祭祀先人,用作祭品的豬腿肉還蓋不住豆(古時用來盛肉的高足盤)的底,上朝時穿的是洗過的衣服,君子(指儒家學者)認為他褊狹。
按,一些儒家學者認為,人在哪個階層,就應該按哪個階層的标準生活,所以認為晏嬰的節儉是褊狹,但古往今來,大多數讨論此事的人還是認為晏嬰的節儉是一種美德,是值得贊許的。
④蘇轼為悭(qiān):悭,吝啬。
據蘇轼《與李公擇(按,李常字公擇)書》,蘇轼給李常寫信說:“收到你的來信,知道整理行裝财不敷用,确實不易。
我馬上五十歲了,才知道過日子最重要的是吝啬,說得好聽一些,謂之儉素。
然而我們這樣的人做這樣的事情,和俗人又不同,真可以說是淡而有味。
口體之欲,無窮無盡,加以節儉,也是惜福延壽之道。
這話說起來好像鄙俗,也是出于不得已,但我自己覺得還是個好辦法,不敢獨用,所以獻給你。
在京師居住,尤其應該用這個辦法。
” 【譯文】 何比幹有陰德,上天賜給他九百九十枚符策,象征他會有如此多的子孫做官;楊寶救了化為黃雀的西王母使者,黃雀回報給他四枚玉環,祝願楊寶的子孫都像玉環一樣清白,且官至三公。
晏嬰雖身為齊國國相,但始終節儉,吃飯沒有第二道肉菜,妾不穿帛制的衣服;蘇轼給李常寫信,告之以适當吝啬、節制欲望的生活方式,希望李常能夠自我控制。
堂開洛水①,社結香山②。
臘花齊放③,春桂同攀④。
【注釋】 ①堂開洛水:堂,建築類型名。
一般指高大的正房。
洛水,黃河支流,此以洛水代指洛陽。
據《邵氏聞見錄》,元豐五年(1082),文彥博以太尉出任西京(按,宋以洛陽為西京河南府)留守,當時富弼以司徒緻仕,也居于洛中。
文彥博向往白居易“九老會”的佳話,于是召集在洛陽的公卿大夫中高齡有德者搞了“耆英會”,又在佛寺資勝院建“耆英堂”,命福建人鄭奂将與會者畫在堂中。
與其會的老臣以富弼、文彥博、王拱辰為首,共十三人,司馬光也在其列。
②社結香山:社,古代的一種民間團體。
香山,山名。
在今河南洛陽。
白居易晚年與香山寺僧如滿結香火社,往來甚密,自号香山居士,見《舊唐書》本傳。
如滿為白居易晚年摯友,白氏有《九老圖詩(并序)》,雲:“會昌五年三月,胡、吉、劉、鄭、盧、張等六賢于東都敝居履道坊,合尚齒之會。
其年夏,又有二老,年貌絕倫,同歸故鄉,亦來斯會,續命書姓名年齒,寫其形貌附于圖右,與前七老題為九老圖,仍以一絕贈之。
二老謂洛中遺老李元爽,年一百三十六;歸洛僧如滿,年九十五歲。
”按,“胡、吉、劉、鄭、盧、張等六賢”,即與白居易結七老會之胡杲﹑吉皎﹑劉真﹑鄭據﹑盧貞(一作盧真)﹑張渾,時又有秘書監狄兼谟、河南尹盧貞(與七老中之盧貞非一人),年未及七十,與會而不列名。
據此,則我國古代文化史上著名的香山九老即為七老加上李元爽、如滿。
《新唐書·白居易傳》雲:“嘗與胡杲、吉旼、鄭據、劉真、盧真、張渾、狄兼谟、盧貞燕集,皆高年不事者,人慕之,繪為《九老圖》。
”則不但誤以七老加狄兼谟、盧貞為九老,而漏去後來二人,更錯以“吉皎”為“吉旼”。
受歐陽修影響,自宋代起,世人多誤以《新唐書》所記為正,如文彥博修香山故事,建“耆英會”,邀年未七十的司馬光入席,即雲“用唐九老狄兼谟故事”,故于此略作辨明。
③臘花齊放:臘,臘月,即農曆十二月。
據《唐詩紀事》,周武則天天授二年(691)臘月,朝中公卿詐稱皇家園林開了很多花,請已經稱帝的武則天去看花,想要借此發動政變。
武後答應了,後又懷疑有密謀,于是派遣使者到園林宣诏說:“明朝遊上苑,火急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第二天淩晨,園林中果然開滿名花,群臣都被這樣的異象震服。
按,從現存史料中,看不到天授二年末有朝臣圖謀發動政變的迹象,或因長壽元年(692)正月酷吏來俊臣誣陷宰相狄仁傑、裴行本等數十人謀反,故後人附會之。
④春桂同攀:春桂,春天的桂花。
按,一般桂花品種均是秋季開花,故古人以春天開放的桂花為異象,但桂花中有一種“四季桂”,是一年四季均可以開花的。
攀,摘取。
據明代中期王同軌的筆記小說集《耳談》,明代儀真(今江蘇儀征)人蔣南金與王大用未中舉時是同學,交情最好。
元旦(舊指正月初一日,即今日所謂春節)時,兩人一起到廟中遊玩,聞到桂花香味,說:“桂花如此之香。
”當時廟中遊客很多,都沒聞到,還說:“下雪的時候,還有桂花嗎?”蔣、王二人走到左右兩棵樹前,各自折得一枝已經開花的花枝。
衆人才感到詫異,争相上前折花,卻已經沒有了。
出廟時,衆人聽到一群小孩子拍着手念歌謠:“一布政,一知府,掇高魁,花到手。
”有人問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唱,小孩子說:“我們懂得什麼,隻是随口說罷了!”後來,二人同科中了舉人,次年,王大用中正德戊辰科進士,後來官至布政使,蔣南金官至知府,果然都如歌謠所說。
按,據《明史》,王大用官廣東右布政使後,還曾出任順天巡撫、四川巡撫。
【譯文】 文彥博做西京留守,與富弼等老臣結耆英會,建“耆英堂”;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陽,與胡杲等九人結社聚會,号稱“九老”。
武則天時,朝臣詐稱園林開花,欲誘騙武則天,借機發動政變,武則天遂下诏“花須連夜發”,次晨果然滿苑名花;蔣南金與王大用元旦去廟中遊玩,折得兩枝初春開放的桂花,出廟時有小兒拍手歌唱“一布政,一知府,掇高魁,花到手”,後果如歌謠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