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戰國時秦國大力士。

    與任鄙、孟贲齊名。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故力稱烏獲,捷言慶忌,勇期贲、育。

    ”按,烏獲多力,屢見于古代文獻,如《孟子·告子下》雲:“有人于此,力不能勝一匹雛,則為無力人矣;今曰舉百鈞,則為有力人矣。

    然則舉烏獲之任,是亦為烏獲而已矣。

    ”《荀子·富國》亦雲:“近者競親,遠方緻願,上下一心,三軍同力;名聲足以暴炙之,威強足以捶笞之,拱揖指揮,而強暴之國莫不趨使,譬之是猶烏獲與焦僥搏也。

    ”由此可知時人對烏獲之力的認可。

     ④勇尚孟贲(bēn):孟贲,戰國時齊國人,以勇力著稱。

    據《呂氏春秋·孝行覽》,孟贲有一次過黃河,搶在别人前面上船,船夫不知道他是孟贲,就呵斥他。

    船到河中心,孟贲發怒,大喝一聲,眼眶都瞪裂了,頭發直豎起來,船中的人吓得都掉到河裡。

    按,此即古人所言“血氣之勇”。

    又據《孟子·公孫醜上》,孟子的弟子公孫醜問孟子:“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

    如此則動心否乎?”孟子答道:“否。

    我四十不動心。

    ”公孫醜遂贊歎道:“若是,則夫子過孟贲遠矣。

    ”可見戰國時人将孟贲視為勇士的代表。

     【譯文】 徐幹著《中論》,以論述治國修身之道;揚雄作《法言》,以模仿《論語》。

    烏獲力大無窮,為戰國時所公認的力士;孟贲以勇力著稱,被視為勇士的代表。

     八龍荀氏①,五豸唐門②。

    張瞻炊臼③,莊周鼓盆④。

     【注釋】 ①八龍荀氏:八龍,八個有才華的人合稱。

    據《後漢書·荀淑傳》,荀淑有八個兒子(荀儉、荀绲、荀靖、荀焘、荀汪、荀爽、荀肅、荀專),都有名望可稱,時人謂之“八龍”。

    荀淑家住在颍川郡颍陰縣(今河南許昌)西豪裡,縣令苑康認為昔日高陽氏有才子八人,如今荀家也有八子,于是把西豪裡改名為高陽裡。

     ②五豸(zhì)唐門:五豸,五個做谏官的人的合稱。

    據《小學绀珠·氏族類》,宋代唐坰與祖父唐肅、父親唐詢、叔父唐介、兄長唐淑問都曾任禦史,時人謂之“一門五豸”。

    按,豸,即獬豸,古代傳說中的神獸。

    《初學記·器物部下·冠第一》引應劭《漢官儀》雲:“獬豸獸性觸不直,故執憲者以其角形為冠。

    ”故後世以“豸冠”代稱禦史,唐氏一門五人繼為禦史,故謂之“五豸”。

     ③張瞻炊臼(jiù):張瞻,唐代商人。

    炊臼,在臼中做飯。

    據《酉陽雜俎·夢》,江淮地區有個王生,張榜宣稱為人解夢。

    商人張瞻将要回家,夢見在臼中做飯,問王生這是什麼兆頭,王生說:“你回去見不到妻子了。

    在臼中做飯,可見是失去了釜啊。

    (按,這裡是以‘釜’諧音‘婦’。

    )”張瞻回到家時,妻子果然已經去世數月了,才知道王生的話不假。

     ④莊周鼓盆:莊周,即莊子。

    鼓,敲打。

    盆,古代量器,腹大口小,非今日之水盆。

    據《莊子·至樂》,莊周的妻子去世,惠子前來慰問,見莊周坐在地上伸開腿,敲着盆唱歌。

    惠子說:“你和她生活了一輩子,她給你生下兒子,到老了去世,不悲傷也罷了,唱歌有些過分了吧?”莊周說:“不對,當她剛去世時,我怎麼能毫無感觸呢?然而仔細考察,她最初是沒有出生、沒有形體,乃至沒有元氣的,後來在不可捉摸之中發生變化有了元氣,遂有形體,然後出生,如今又去世了,就像四時周行一樣。

    如今她躺在大房子裡休息了,我卻追着她哭。

    我覺得這是不能通曉天命的做法,所以停止了哭泣。

    ”按,此篇是莊子後學以莊子喪妻不哭為喻,闡釋莊子學派“萬物應機而生滅、無死生憂樂之别”的理論,非必實有其事。

     【譯文】 荀淑的八個兒子都有才德,被稱為“八龍”;唐坰家三代五人做禦史,号稱“一門五豸”。

    張瞻夢到在臼中做飯,解夢人說是“無釜(婦)”之兆;莊子遭遇妻子去世,哀痛之後卻坐在地上,敲着盆唱歌。

     疏脫士簡①,博奧文元②。

    敏修未娶③,陳峤初婚④。

     【注釋】 ①疏脫士簡:疏脫,随便、不計較。

    士簡,即張率(475—527),字士簡,南朝梁文人、官員。

    據《梁書·張率傳》,張率生性嗜酒,事事寬恕,于家務尤其不在意。

    他在新安郡(兩晉、南朝郡名。

    治所在今安徽休甯)做太守時,命仆人運米三千斛回家鄉吳郡,抵達時耗損了大半。

    張率問仆人是怎麼回事,仆人推托說:“這是被麻雀和老鼠偷吃損耗的。

    ”張率笑道:“麻雀和老鼠太能吃了!”竟未追究。

     ②博奧文元:博奧,學問廣博深奧。

    文元,即蕭穎士(717—768),卒後門人私谥文元先生,唐代文人。

    據《朝野佥載》,蕭穎士性情浮躁忿戾,世無其比。

    有一個叫杜亮的仆人,經常無端遭蕭穎士毆打。

    杜亮傷愈之後,仍然被蕭穎士指使着做事。

    有人對杜亮說:“你身為仆人,何不找個好的主人,反而要這樣受苦呢?”杜亮說:“我難道不知道可以換個主人嗎?隻是敬慕他學問博奧,戀戀不能去罷了。

    ”最終,杜亮被蕭穎士毆打而死。

     ③敏修未娶:敏修,即陳修,南宋進士。

    據《鶴林玉露》,陳修中黃公度榜(按,即紹興八年榜,該年狀元為黃公度,故以之名榜)第三名進士,唱名時,高宗說:“你就是陳修。

    ”遂誦其解試(按,唐宋時期,參加進士考試的考生要先在本州參加考試,通過者由本州發遣解送至京,參加考試,故稱解試;後代稱鄉試第一為解元,即由解試而來)時所作《四海想中興之美賦》中“蔥嶺金堤,不日複廣輪之土;泰山玉牒,何時清封禅之塵”幾句,又問他:“卿年幾何,有幾子?”陳修答:“臣年七十三,尚未娶。

    ”高宗于是下诏将宮人施氏嫁給他,施氏才三十歲,妝奁豐厚。

    時人開玩笑說:“新人若問郎年幾,五十年前二十三。

    ”按,《鶴林玉露》僅雲“陳修”,《堯山堂外紀》亦記其事,而雲:“陳修,字敏修,福州人,号市隐居士。

    ”不知所據。

    檢《淳熙三山志·人物三·科名·本朝》,紹興八年黃公度榜,福州籍進士無陳修或陳敏修其人。

    《莆陽比事》卷一“四異同科七名聯第”條雲:“紹興戊午,大魁黃公度,亞魁陳俊卿,林鄧以年七十三為榜尊,龔茂良以年十八為榜幼,皆莆人。

    一時榮耀,以為四異焉。

    ”雲出《耆舊記聞》。

    據此可知黃公度榜年七十三者為林鄧,非陳修,林鄧的籍貫為興化軍(今福建莆田),亦非福州人。

     ④陳峤(qiáo)初婚:陳峤,晚唐時人。

    據錢易《南部新書》,閩人陳峤,字景山,孤苦無依,數舉不第,流落京中,至暮年,得中進士還鄉,時已六十歲。

    同鄉以其宦情淡泊,怕他沒有後人,就給他說親,将一個儒者的女兒嫁給他,此時陳峤已經将近八十歲了。

    結婚當晚,文士齊集,各作催妝詩,往往以老夫少妻為戲,陳峤自己也作詩一首,末句說:“彭祖尚聞年八百,陳郎猶是小孩兒。

    ”座客都為之絕倒。

    按,吳任臣《十國春秋·閩列傳》有陳峤,字延封,莆田人,中唐僖宗光啟三年進士,後為王審知兄弟辟為從事,累授大理司直兼殿中侍禦史,唐昭宗光化二年卒,年七十五。

    計其及第之年,恰過花甲,或即錢易所雲陳峤暮年還鄉娶妻一事之原型。

    然吳任臣引黃滔《司直陳公峤墓志》,雲峤前後兩娶,有三子,此與錢易所雲“身後無依”不合。

     【譯文】 張率為人寬厚,仆人運米回鄉,盜竊大半,托言雀鼠所耗,張率未加追究;蕭穎士性情暴戾,經常毆打仆人杜亮,杜亮卻因景仰其學問博奧,不肯離去。

    陳修年七十三中進士,尚未娶,宋高宗以宮人賜婚;陳峤六十歲中進士,鄉人以儒者女嫁之,結婚時年近八十。

     長公思過①,定國平冤②。

    陳遵投轄③,魏勃掃門④。

     【注釋】 ①長公思過:長公,即韓延壽(?—前57),字長公,西漢官員。

    據《漢書·韓延壽傳》,韓延壽做左馮翊(漢代地方官名。

    漢景帝分内史為左右内史,武帝又改左内史為左馮翊,管轄京畿的高陵等二十四縣),出行巡視屬縣,到高陵縣(今陝西西安高陵區),百姓中有兄弟二人互争田産打官司。

    韓延壽非常傷心,說:“我身為左馮翊,作為本郡的表率,不能宣明教化,使至親骨肉之間争訟,既有傷風化,又使賢能的縣鄉官員蒙受恥辱,責任在我,我應該首先辭職。

    ”于是韓延壽告病不再處理事務,退居到驿舍中,閉門思過。

    高陵的縣鄉官員見狀,也全都把自己關起來,等候處分。

    告狀的兩兄弟深感自悔,于是剃掉頭發、脫去上衣,到官府謝罪,表示願意互讓田産,有生之年不再争論。

    韓延壽知道之後大喜,開門召二人進見,并準備酒肉,與他們一起飲食,勉勵他們,并将己意告訴本鄉,以表彰改悔向善的百姓。

     ②定國平冤:定國,即于定國,西漢官員。

    據《漢書·于定國傳》,于定國做廷尉時,決斷疑案,執行法令,以哀矜孤寡為要務,罪行輕重有疑問者,按輕罪判處,心存謹慎。

    朝廷中稱贊說:“張釋之做廷尉,天下沒有含冤的百姓;于定國做廷尉,被判了罪的百姓都認為自己不冤枉。

    ”據顔師古注解,這是因為于定國執法寬平,百姓沒有遭受冤枉的顧慮。

     ③陳遵投轄(xiá):陳遵,西漢末官員。

    轄,車轄,插在軸端孔内的車鍵,使輪不脫落。

    據《漢書·遊俠傳》,陳遵在長安居住,列侯、近臣、貴戚都敬重他,無論刺史、郡守要出京任職還是各地豪傑到長安,都要來見陳遵。

    陳遵嗜酒,好客,每當舉辦酒宴時,經常關上大門,把客人的車轄拆下來扔到井裡,讓客人即使有事也不能離開。

    曾有刺史到長安奏事,來見陳遵,正趕上陳遵聚飲,刺史非常窘迫,隻好等到陳遵大醉時,跑到陳遵母親那裡,叩頭說尚書台那裡還等着自己對狀,陳遵的母親遂讓他從後門出去,才得以脫身。

    陳遵飲酒常醉,但也不曾誤事。

     ④魏勃掃門:魏勃,西漢人。

    據《史記·齊悼惠王世家》,魏勃年輕時,想要求見齊相曹參,但因為家庭貧困,沒有辦法見到,就每天早起,去曹參的門客家門口掃地。

    門客屢次出門見到地被掃幹淨了,還以為有鬼怪,就暗中窺伺,終于發現了魏勃。

    魏勃說:“我想求見相君,但沒有機會,所以為您掃地,希望能借此尋求機會。

    ”于是門客把他引薦給曹參,讓他在曹參府中也做了一名門客。

    後來有一次,魏勃給曹參駕車,說起事情來,曹參認為他賢能,就将他推薦給齊王劉肥。

    劉肥召見魏勃,拜他為内史(秦漢時期國都及周邊地區的行政長官)。

     【譯文】 韓延壽巡視屬縣,有兄弟二人争奪田産,韓延壽就退居驿舍,閉門思過,終于感化了兩兄弟;于定國做廷尉,斷案務從寬容,哀憐孤寡,經他斷罪的百姓都自覺不冤枉。

    陳遵嗜酒,舉辦酒宴時關上大門,将賓客的車轄拆下來扔到井裡,使他們無法離開;魏勃欲見曹參而無計,就每天早上去為曹參的門客打掃門口,終于獲得推薦。

     孫琏織屦①,阮鹹曝裈②。

    晦堂無隐③,沩山不言④。

     【注釋】 ①孫琏織屦(jù):孫琏,南宋末隐士。

    屦,鞋子。

    據《宋季忠義錄》,孫琏,字器之,大庾人,家裡窮困而好讀書。

    他不參加科舉考試,自己種田織履,以此為生,活到一百歲才去世。

    按,《全宋詩》收孫琏《述懷》詩二首,其一雲:“少也不諧俗,老去益美閑。

    百草生已綠,春雨滿南山。

    朝朝荷鋤去,既夕驅牛還。

    長生茆檐下,貧賤甚獨安。

    但願桑麻長,優遊足歲年。

    ”其二雲:“坐倦秋樹根,攝衣步前丘。

    橫河澹如練,破月西南流。

    獨持一尊酒,悠然發清讴。

    俯仰無不足,吾生焉所求。

    ”據其詩,确為隐遁之士。

     ②阮鹹曝(pù)裈(kūn):阮鹹,西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

    曝,曬。

    裈,犢鼻裈,一種短褲。

    據《世說新語·任誕》,阮鹹與叔叔阮籍住在大道之南,其他阮姓住在大道以北,北阮富裕,而南阮貧窮。

    七月七日,在當時的民俗中是曬衣的日子,北阮大規模曬衣,挂出來的衣服都是用紗羅錦绮制成的;阮鹹卻以竹竿将粗布制成的犢鼻裈挂在院子裡。

    有人覺得奇怪,問他何以如此,阮鹹說:“我也不能免于俗情,姑且就這樣應個景吧。

    ” ③晦(huì)堂無隐:晦堂,北宋僧人。

    無隐,不隐瞞。

    據《鶴林玉露》,黃龍寺晦堂禅師向黃庭堅問《論語》“吾無隐乎爾”之義,黃庭堅再三诠釋,晦堂終究不滿意。

    當時正好是夏末秋初,桂花香氣飄滿院落。

    晦堂于是問黃庭堅:“聞到桂花的香味了嗎?”黃庭堅說:“聞到了。

    ”晦堂說:“吾無隐乎爾。

    ”黃庭堅對晦堂的解釋感到非常佩服。

    按,“吾無隐乎爾”一語,出自《論語·述而》:“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隐乎?吾無隐乎爾。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的弟子以為孔子傳授知識有所保留,孔子否認。

    晦堂蓋以此語開示黃庭堅,使他通過“桂香滿院”的場景,了解到另一種“無隐”。

     ④沩(wéi)山不言:沩山,指沩山靈祐,唐代高僧。

    據《景德傳燈錄·鄧州香岩智閑禅師》,香岩從沩山靈祐禅師學法,沩山知道他有潛質,就問他:“我不問你以前學的以及經卷冊子上記載的東西。

    你未出胞胎、未辨東西時本分事,試道一句來。

    ”香岩沉吟良久,試道數語,沩山都不認可。

    香岩請求沩山解釋,沩山說:“我說的是我的見解,對你有什麼好處。

    ”香岩回到住處,遍檢所集語句,無可應對,遂泣辭沩山而去。

    走到南陽,在慧忠國師的舊迹住了下來。

    有一天,香岩在山中割草時,偶然扔出瓦片打在竹子上發出聲音。

    香岩聽到這聲音,忽然徹悟,急忙回到住處,沐浴焚香,朝着沩山所在的方向下拜,說:“和尚的大恩超越了父母,如果當初就向我解釋了,哪有今天的事情呢?” 【譯文】 孫琏家境貧困,卻不應選舉,以種田織履自給;阮鹹七月七日曬衣之時,隻曬了一條粗布制的犢鼻短褲,以此應景。

    晦堂禅師以桂花香飄滿院,為黃庭堅說“吾無隐乎爾”;沩山靈祐禅師不肯說出“未出胞胎未辨東西時本分事”,要香岩智閑自己領悟。

     十四寒 莊生蝴蝶①,呂祖邯鄲②。

    謝安折屐③,貢禹彈冠④。

     【注釋】 ①莊生蝴蝶:莊生,即莊周。

    據《莊子·齊物論》,莊周做夢,夢見自己變成蝴蝶,活潑自在地飛舞,而且覺得自己就是蝴蝶,非常适意;等到醒過來,又惶恐地發現自己是莊周。

    不知道是莊周夢到自己變成蝴蝶,還是蝴蝶夢到自己變成莊周。

    莊周和蝴蝶之間是有分際的,但在入夢和醒來的時候,卻又不知道是人是蝶,這就是所謂的“物化”。

    按,《齊物論》說“昔者莊周夢為胡蝶”,用的是追述的語氣,則此事或為莊子學派的後學造作典故,用來作為闡釋理論時的譬喻,未必實有其事。

     ②呂祖邯鄲:呂祖,即呂岩,又名呂洞賓。

    唐末五代隐士,後被道教奉為“北五祖”之一,故稱“呂祖”。

    邯鄲,地名。

    即今河北邯鄲。

    據《枕中記》,唐玄宗開元七年(719),有一盧姓書生在邯鄲旅店遇到道士呂翁,向他說自己想追求功名,于是呂翁拿出一個枕頭讓他枕着睡覺。

    在夢中,盧生考中進士,出将入相五十年,富貴無比,一覺醒來,飯還沒有做熟。

    盧生由此感到富貴如夢,随呂翁訪仙而去。

    按,《枕中記》作者沈既濟是唐德宗時人,故事的背景又在唐玄宗開元初,則此道士顯然與生活在晚唐五代時期的呂洞賓無關。

    但由于在宋金時期,呂洞賓成為道家尊奉的“祖師”,這個故事就被附會到呂洞賓身上。

    元人馬緻遠作雜劇《邯鄲道省悟黃粱夢》,明朝湯顯祖在此劇基礎上又寫出傳奇《邯鄲記》,都以呂翁為呂洞賓,後代遂沿而不改。

     ③謝安折屐(jī):謝安,東晉大臣。

    屐,一種鞋底有齒的木鞋。

    據《晉書·謝安傳》,前秦君主苻堅親率大軍進攻東晉,兵号百萬,京師震恐。

    朝廷遂以宰相謝安為征讨大都督。

    謝安的侄子謝玄奉命抵擋苻堅,入内問計,謝安隻說“已别有旨”,并不多說。

    又召集賓客下棋遊覽,至夜而還,為将帥分配任務,各稱其職。

    後來謝玄在淝水打敗苻堅,捷報送到京城,謝安正與賓客下棋,他看完捷報後置于床上,毫無喜色,下棋如故。

    賓客忍不住詢問,謝安才緩緩說:“孩子們已經打敗了敵軍。

    ”然而下完棋回内宅時,謝安由于太過高興,在門檻上絆了一下,木屐下面的齒都被門檻撞折了,自己還沒感覺到。

    謝安一貫矯情鎮物(克制自己的情緒,使人不能測度),就是這個樣子。

     ④貢禹彈冠:貢禹,西漢大臣。

    據《漢書·王貢兩龔鮑傳》,王吉和貢禹是好友,兩人志向取舍都相似,因此世人都說:“王陽在位,貢公彈冠(王吉做了官,貢禹也就可以彈去帽子上的灰塵,準備做官了)。

    ”王吉字子陽,故時人稱之為“王陽”。

    按,王吉、貢禹都是西漢後期著名的經師,在漢宣帝時,王吉做過益州刺史,貢禹做過涼州刺史,但都因故去官,數蹶數起,故時人有此諺語。

    崇尚儒學的漢元帝即位後,又下诏征王吉、貢禹到京都長安來,要加以任用,王吉年老,在途病逝,貢禹到京後累拜禦史大夫,卒于位。

    班固在《漢書·王貢兩龔鮑傳》中評價兩人“皆以禮讓進退”,又說“王、貢之材,優于龔(龔勝、龔舍)、鮑(宣)”,将他們視為清節之士中有才幹的人物,評價是很高的。

     【譯文】 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醒來又發現自己是人,不知是人夢為蝶,還是蝶夢為人;盧生在邯鄲遇見道士呂翁給他一個枕頭,枕之入夢,出将入相五十年,醒來時黃粱飯尚未熟。

    謝安得知晉軍打敗了前秦軍隊,欣喜非常,雖然刻意掩飾,但過門檻時撞斷了屐齒還不自知;貢禹與王吉為好友,由于兩人志向取舍觀念相似,時有“王陽在位,貢公彈冠”的諺語。

     容王導①,浚殺曲端②。

    休那題碣③,叔邵憑棺④。

     【注釋】 ①(yǐ)容王導:,即周(269—322),東晉官員。

    王導(276—339),東晉大臣,官至丞相。

    據《世說新語·尤悔》,晉元帝時,王導的堂兄大将軍王敦在武昌(今湖北鄂州)起兵東下,直逼京城建康。

    王導率領兄弟到宮門外待罪。

    周擔心王氏兄弟的安危,進宮見元帝,王導對周道:“全家百口都靠你了!”周不理王導,卻在見了元帝後極力為王導說情。

    元帝釋懷後,周大悅,喝了酒出宮,王氏兄弟還在門外跪着。

    周說:“今年殺了這幫賊徒,便可換個大官做做。

    ”當王敦叛亂成功之後,問王導周是否可以任用,王導不說話,周因而遇害。

    後來王導知道周救護自己的事情,極為後悔,說:“我不殺周侯,周侯由我而死。

    幽冥中負此人。

    ”按,周襲父爵武城侯,故稱“周侯”。

     ②浚(jùn)殺曲端:浚,即張浚。

    曲端(1091—1131),兩宋之交的名将。

    據《齊東野語》卷十五《曲壯闵本末》,曲端長于兵略,屢戰有聲,深得軍心,時有“有文有武是曲大(曲端),有謀有勇是吳大(吳玠)”的諺語。

    張浚出鎮陝西,以曲端為威武大将軍、宣州觀察使、宣撫司都統制,知渭州,軍士歡聲如雷。

    兀朮侵犯江淮,張浚召諸将商議出師,曲端以為不可,張浚罷其兵權,又把他貶谪為海州團練副使,萬州(今海南萬甯)安置。

    後來張浚又想重新任用他,但吳玠、王庶都與曲端有隙,谮之于張浚,張浚也懷疑曲端知道舊部張中孚等降金的密謀,遂将他下獄處死。

    張浚獲罪之後,曲端得以追複宣州觀察使,後又追谥壯闵。

    《齊東野語》的作者周密将張浚處死曲端比為秦桧殺害嶽飛,可見曲端冤抑之深。

     ③休那題碣(jié):休那,即姚康(1578—1653),字休那,明末清初文人。

    碣,石碑。

    明亡之後,姚康自題墓聯雲:“吊有青蠅,幾見禮成徐孺子;賦無白鳳,免得書稱莽大夫。

    ”此聯今尚存于安徽枞陽姚氏墓所。

    按,吊有青蠅,蓋用三國時吳人虞翻語:“生無可與語,死以青蠅為吊客。

    ”徐孺子,即徐稺,東漢隐士,他遇到曾舉薦過他的人去世,往往自備雞和酒前往吊喪,祭奠之後,留谒(書有人名、籍貫的木片)辄去,見《後漢書·徐稺傳》李賢注引謝承《後漢書》。

    賦無白鳳,據說揚雄作《太玄》時,夢見自己吐出一隻白鳳凰落到《太玄》的書稿上,頃刻不見,事見《類說》引《西京雜記》(按,今本《西京雜記》作“夢吐鳳凰”,無“白”字),後世遂以“吐鳳”“白鳳”為文章典麗之代稱,姚康蓋以此自謙文章無可取之處。

    莽大夫,指揚雄,揚雄作《劇秦美新》,贊頌王莽,故朱熹作《通鑒綱目》,在揚雄去世時書曰:“莽大夫揚雄死。

    ”姚康此聯意在表示自己甯可孤獨隐居而終,以青蠅為吊客,也不願學揚雄改節,另事新朝。

     ④叔邵(shào)憑棺:叔邵,即方叔邵(?—1642),明代書法家。

    據《桐城縣志》,方叔邵書法宕逸,學張旭、懷素,登堂入室,人多寶若玑璧。

    崇祯十五年(1642),方叔邵忽然感覺牙痛,遂整理衣冠,坐在棺木裡,靠着棺木提筆作詩雲:“千百年之鄉而不去,争此瞬息而奚為?無幹戈劍戟之鄉而不去,戀此枳棘而奚為?清風明月如常在,翠壁丹崖我尚歸。

    筆硯攜從棺裡去,山前無事好題詩。

    ”書畢擲筆而逝。

     【譯文】 周在王敦之亂時,極力為王導、王敦說情,亂後為王敦所害,王導感歎“我不殺周侯,周侯由我而死”;張浚聽吳玠、王庶之言,殺死與自己不協的曲端,被周密比作秦桧殺嶽飛。

    姚康生前自題墓碣,以示不願仕清,情願隐居以終;方叔邵晚年自知将要去世,遂坐在棺木中,憑棺作詩,擲筆而逝。

     如龍諸葛①,似鬼曹瞞②。

    爽欣禦李③,白願識韓④。

     【注釋】 ①如龍諸葛:諸葛,即諸葛亮(181—234),三國時蜀漢大臣,官至丞相。

    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劉備屯兵新野時,徐庶去見劉備,獲得了劉備的器重。

    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這個人,是卧龍啊,将軍您是否願意見他?”劉備說:“請您帶他來見我吧。

    ”徐庶說:“此人可以去拜訪,不能委屈他前來,将軍應該放下身段去見他。

    ”于是劉備遂去拜訪諸葛亮,去了三次才見到。

    此即著名的“三顧茅廬”。

    又據同書裴松之注引《襄陽記》,劉備在荊州見司馬徽,司馬徽對劉備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

    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劉備問是誰,司馬徽回答:“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孔明,諸葛亮字;士元,龐統字。

     ②似鬼曹瞞:曹瞞,即曹操,曹操小名阿瞞,故稱。

    蘇轼在《孔北海贊》中批評曹操,說曹操“陰賊險狠,特鬼蜮之雄者耳”,即為人陰險、心胸狹隘,隻能算是陰險小人中的強者。

    他又說:“操以病亡,子孫滿前而咿嘤涕泣,留連妾婦,分香賣履,區處衣物,平生奸僞,死見真性。

    ”認為曹操臨死前汲汲于家事,沒有英雄氣概。

    按,晚明文人鐘惺作《邺中歌》,有句雲:“霸王降作兒女鳴,無可奈何中不平。

    向帳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謂無情。

    嗚呼!古人作事無巨細,寂寞豪華皆有意。

    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則認為曹操臨死前處置家事,也是胸中不平的一種表現,不可輕加貶議,似即指蘇轼而言。

     ③爽欣禦李:爽,即荀爽(128—190),東漢名士。

    欣,高興。

    禦,駕車。

    李,即李膺。

    據《後漢書·黨锢列傳》,李膺性情簡亢,不輕易與一般人交往,荀爽曾去拜訪李膺,得為李膺駕車,回來後高興地說道:“我今天總算能給李君駕車啦。

    ”按,荀爽為大名士荀淑之子,自己也是所謂“荀氏八龍”之一,而竟以為李膺駕車為榮者,蓋李膺不僅出身名家(其祖為三公,父為趙相),且才兼文武,又能持正,當世為之語雲:“天下模楷李元禮(膺字元禮)。

    ”故士人稱被李膺接納為“登龍門”。

     ④白願識韓:白,即李白。

    韓,即韓朝宗(686—750),唐代官員。

    李白作《與韓荊州書》,借“天下談士”之口說:“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

    ”表達了對韓朝宗的景慕。

    韓朝宗時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故李白稱之為“韓荊州”。

    韓朝宗在荊州時,有愛才好士之名,曾推薦嚴協律(嚴姓,官協律郎,名不詳)、崔宗之、房習祖、黎昕、許瑩等多人,李白希望韓朝宗能賞識、提拔他,故作《與韓荊州書》,希望得到舉薦。

     【譯文】 諸葛亮在荊州時,被徐庶、司馬徽稱為“卧龍”或“伏龍”,即像伏藏的龍一樣;蘇轼抨擊曹操陰險、奸僞,謂之“鬼蜮之雄者”。

    李膺性情簡亢,不輕易與人交往,名士荀爽以為他駕車為喜;李白欲見韓朝宗,作書一封,希望得到他的賞識和推薦。

     黔婁布被①,優孟衣冠②。

    長歌甯戚③,鼾睡陳抟④。

     【注釋】 ①黔婁(qiánlóu)布被:黔婁,戰國時魯國隐士。

    據《列女傳·賢明傳》,黔婁去世後,由于家裡貧窮,隻能用布被遮蓋遺體,而且被子很短,蓋頭就露出腳,蓋腳就露出頭。

    曾子去吊唁,說:“把被子斜着蓋就可以了。

    ”黔婁的妻子說:“斜着蓋而有富餘,還不如正着蓋而不夠長。

    ”按,黔婁的妻子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按照禮法,被子沒有斜着蓋在身上的道理。

     ②優孟衣冠:優孟,春秋時楚王宮中豢養的優伶。

    據《史記·滑稽列傳》,楚相孫叔敖去世後,兒子窮困,優孟想幫助他,就在家仿效孫叔敖的衣着舉止,一年後去見楚王。

    楚王看到優孟,以為是孫叔敖複生,要用他為相,優孟借口回家與妻子商議,三天後對楚王說:“我妻子說,孫叔敖為楚國盡忠,死後兒子幾乎沒有活路,做楚相不如自殺。

    ”于是楚王召來孫叔敖的兒子,給他封地。

     ③長歌甯戚:長歌,放聲高歌。

    甯戚,春秋時人。

    據《漢書》卷五十一應劭集解,甯戚在車下喂牛,敲着牛角唱道:“南山矸,白石爛,生不逢堯與舜禅。

    短布單衣适至骭,從昏飯牛薄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齊桓公聽到後,就任用甯戚做國相。

    按,在這個故事中,甯戚以喂牛仆役的身份,而能言堯、舜禅讓之事,這是齊桓公看重他的原因。

     ④鼾睡陳抟(tuán):鼾,打呼噜。

    陳抟(871—989),五代至北宋初年的道士。

    據《宋史·隐逸傳上》,陳抟先隐居武當山,後來遷居到華山雲台觀,又移居少華山的石室,每當睡下,經常連睡一百多天不起。

    按,周世宗曾召見陳抟,問之以黃白燒煉之術(即所謂“煉金術”),陳抟對曰:“陛下為四海之主,當以緻治為念,奈何留意黃白之事乎?”宋太宗時,又曾召見陳抟,宰相宋琪問以修煉之事,陳抟答道:“抟山野之人,于時無用,亦不知神仙黃白之事、吐納養生之理。

    假令白日沖天,亦何益于世?”勉勵宋琪“君臣協心同德,興化緻治”。

    據此,則陳抟并非以所謂道術炫惑權貴之輩。

    但在宋人的記述,尤其是筆記小說和民間傳說中,仍經常将陳抟作為“神仙”來傳誦,如稱其酣睡百日不起,即此之類。

     【譯文】 黔婁去世時,家裡窮得隻能以布被遮蓋遺體,且尺幅還不夠遮住全身,但他的妻子仍堅守禮法,不肯将被子斜蓋;孫叔敖去世後,兒子貧困,優孟想要幫助他,就換上孫叔敖的衣冠,模仿其舉止,以旁敲側擊的方式向楚王進言,使孫叔敖的兒子獲得封地。

    甯戚在喂牛時,敲着牛角唱“生不逢堯與舜禅”,被齊桓公提拔為國相;陳抟在少華山隐居,住在石室之中,據說經常一睡一百多天不起。

     曾參務益①,龐德遺安②。

    穆親杵臼③,商化芝蘭④。

     【注釋】 ①曾參務益:曾參,即曾子,孔子的弟子。

    務益,一定要追求進益。

    據《說苑·敬慎》,曾子生病時,囑咐兒子說:“我沒有顔回那樣的才能,有什麼可以跟你們說的呢?即使無能,君子也務必追求進益(按,指不斷學習)。

    開花多而結果少,這是天道之常;說得多而做得少,這是人事之常。

    鳥兒在山頂上築巢,魚鼈在深淵中打洞,但它們都被抓住了,原因就在于誘餌。

    君子如果能不以貪利損害自己,就不會遭受屈辱。

    ” ②龐德遺安:龐德,即龐德公。

    遺,留下。

    據《高士傳》,龐德公隐居岘山,荊州刺史劉表去勸他做官,說:“您辛苦耕作,不肯做官,将來能留給子孫什麼呢?”龐德公說:“别人追求名利,隻會留給子孫危險,我留給子孫的是安居樂業,隻是留下的東西不一樣罷了。

    ”按,龐德公生活于東漢末年,當時世道變幻莫測,故龐德公以隐居為安,以做官為危。

     ③穆親杵(chǔ)臼:穆,即公沙穆,東漢人。

    公沙,複姓。

    杵臼,搗米的工具,杵是搗米的棒子,臼是搗米時盛放稻谷的容器。

    據《後漢書·吳祐傳》,公沙穆到太學學習,沒有資财和糧食,于是換上象征勞動者的短衣,被吳祐雇來舂米。

    吳祐和公沙穆交談,被他的學問所震驚,于是兩人在杵臼之間結成了很好的朋友。

    按,公沙穆見《後漢書·方術列傳下》,但本傳未載此事。

     ④商化芝蘭:商,即蔔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

    芝蘭,芝和蘭都是香草,古人以之比拟善人。

    芝,通“芷”,即白芷。

    據《孔子家語·六本》,孔子說:“我死以後,蔔商會一天天進步,端木賜會一天天退步。

    ”曾子問:“為什麼這樣說呢?”孔子說:“蔔商喜歡和比自己強的人來往,端木賜喜歡和不如自己的人來往。

    ”并進一步強調:“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所以君子一定要慎重挑選接觸的對象啊。

    按,此語亦見《說苑·雜言》,但《說苑》以“商也日益,賜也日損”與“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分為兩條,無曾子之問,《孔子家語》綴合二事為一,似有強作解人之嫌。

     【譯文】 曾子生病時,囑咐兒子要追求進益,不要貪圖利益;龐德公隐居不仕,自稱是為了将安全留給子孫。

    公沙穆在太學讀書,缺乏資财,就換上短衣為吳祐舂米,吳祐與他結成好友;孔子推斷自己去世之後,子夏會日日進步,子貢會逐漸退步,因為子夏總是與比自己強的人來往,子貢卻與不如自己的人來往。

     葛洪負笈①,高鳳持竿②。

    釋之結襪③,子夏更冠④。

     【注釋】 ①葛洪負笈(jí):葛洪(284—364),東晉道教學者、官員。

    自号“抱樸子”。

    負笈,背着書箱。

    據《抱樸子外篇·自叙》,葛洪十三歲時父親病逝,要靠親自耕田來維持生計,由于家中數遭兵火,所藏典籍蕩盡,農暇之日無書可讀,于是他背着書箱,徒步到各處借書抄寫。

    後來在某一家找到大量書籍,葛洪靠着賣柴購買紙筆抄寫,因為資金有限,紙經常不夠用,就将紙反過來,用其背面抄寫。

    自十六歲以後,葛洪廣讀經史百家之言,以至短文雜篇,數近萬卷,著述時乃能廣征博引。

    按,我國早期紙質書籍都是卷軸裝,隻在卷軸的内側一面抄寫,外側是空白的。

    但古人為了節省成本,也有以用過的紙(南北朝時謂之“反故”“反故紙”,現代日語中尚有此詞,蓋從我國傳入)背面抄書的例子,如葛洪,又如南齊沈士,均曾這樣做過。

    敦煌莫高窟所出文書中,就有很多以廢舊文書背面抄寫典籍的,可作實證。

     ②高鳳持竿:高鳳,東漢學者、隐士。

    據《後漢書·逸民列傳》,高鳳年輕時,家裡以農耕為業,而他專心讀書,晝夜不息。

    他的妻子去田裡種地,在院子裡曬上麥子,讓高鳳拿着竹竿看守,不要讓雞吃了麥子。

    結果恰逢天降大雨,高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

    由于看書太專注,都沒發現雨水把麥子沖走了。

    妻子回來覺得很奇怪,問高鳳怎麼回事,他才反應過來。

    其後高鳳遂成名儒,在西唐山(山名。

    在今河南葉縣)中講學授業。

     ③釋之結襪:釋之,即張釋之,西漢官員。

    結襪,系上襪帶,古人的襪子是穿好後用帶子綁在腳踝上的。

    據《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與張釋之同時代的有一位王生(按,即王先生,王姓,其名不詳),是講黃老之道的處士。

    一次,王生被召到宮中,三公九卿也都在場,王生當時已經年老,說:“我的襪帶松弛了。

    ”回頭對時為廷尉的張釋之說:“給我系上。

    ”張釋之便跪下為他系好襪帶。

    事後,有人問王生:“為何在大庭廣衆之中羞辱張廷尉,讓他為你系襪帶呢?”王生說:“我年老又沒有地位,終究不能對張廷尉有什麼好處。

    張廷尉是天下名臣,所以我姑且羞辱他,讓他跪着為我系襪帶,這是想讓别人尊重他。

    ”公卿們聽說了,莫不以王生為賢,而尊重張釋之。

    按,張釋之為廷尉,位列九卿,能為處士結襪,故公卿重之;而王生能舍棄自己的名聲來成全張釋之,故公卿賢之。

     ④子夏更冠:子夏,即杜欽,字子夏,西漢官員。

    更冠,更換帽子。

    據《漢書·杜周傳附杜欽傳》,杜欽是杜周之孫,家富,少年即好讀經書,但一目失明,故不願為吏。

    當時茂陵人杜邺也字子夏,與杜欽都以才能名動京師。

    京師人為區别二者,稱杜欽為“盲杜子夏”。

    杜欽對此非常反感,于是自己做了一種高和寬都隻有兩寸的小帽子戴,京師人于是稱杜欽為“小冠杜子夏”,稱杜邺為“大冠杜子夏”,“盲杜子夏”的綽号就消失了。

    按,古代士人之間互相稱謂,以稱字及官職為常,稱名則為以長對幼、以尊臨卑的做法。

    非尊長之人,不會直呼杜欽、杜邺之名,隻稱“杜子夏”,故須另加特征以示區别。

     【譯文】 葛洪少年時家貧無書,遂背着書箱四處尋訪書籍,找到後就購買紙筆抄寫;高鳳一邊誦讀經書,一邊拿着竹竿看護曬麥場,天降大雨,沖走了麥子,猶誦經不覺。

    張釋之在公卿俱至的場面下,為處士王生系襪帶,時人重之;杜欽不願被稱為“盲杜子夏”,遂特制小冠,因此被稱為“小冠杜子夏”。

     直言唐介①,雅量劉寬②。

    捋須何點③,捉鼻謝安④。

     【注釋】 ①直言唐介:唐介,字子方,北宋官員。

    據《宋史·唐介傳》,唐介做殿中侍禦史時,先論宋仁宗不當以寵妃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為宣徽等四使,又彈劾宰相文彥博知益州時織造間金奇錦,通過内侍賄賂妃嫔(按,指張貴妃)得以執政,觸怒仁宗,被貶英州别駕。

    梅堯臣、李師中都賦詩贊美他,因此唐介正直之名震動天下,士大夫稱之為真禦史,謂之“唐子方”而不敢稱其名。

     ②雅量劉寬:雅量,器量弘雅寬厚。

    劉寬(120—185),東漢大臣,官至太尉。

    據《後漢書·劉寬傳》,劉寬性情寬厚,平易近人,他的夫人想試試怎樣才能讓他發怒,于是在他已經穿好朝服即将上朝時,讓一個婢女去送肉羹,故意打翻羹碗,将湯汁灑到劉寬身上,弄髒了朝服。

    婢女趕緊收拾羹碗,劉寬神色不動絲毫,反而慢慢地問婢女:“湯羹燙到你的手了吧?”由于他的性情如此,海内都稱之為長者。

     ③捋須何點:何點,南朝隐士。

    據《南史·何尚之傳附何點傳》,梁武帝與何點有舊交,即位後下诏與他暢叙舊情,又賜給他鹿皮巾(隐士所戴的一種頭巾)等服飾,并擇日召見他。

    何點穿着樸素的衣服,被引入華林園(南朝皇家園林),梁武帝贈詩賜酒給他,禮數就像沒做皇帝時一樣,又下诏征召何點出任侍中。

    何點伸手去捋武帝的胡須,說:“乃欲臣老子(想讓老夫做你的臣子嗎)?”托病不出來當官。

    于是梁武帝又下诏有關部門商議賜給何點财物,其在京城的日用,由太官(官名。

    秦有太官令,掌皇帝的膳食宴享之事,漢晉因之)另外給付。

    按,捋須是晉宋時期朋友之間親密的一種表現,何點以此表示隻願與梁武帝以朋友相待。

     ④捉鼻謝安:捉鼻,掩住鼻子表示不屑。

    謝安,東晉大臣,曾任宰相。

    據《世說新語·排調》,謝安早年隐居在東山(山名。

    在今浙江紹興)時,兄弟中已有顯貴者(按,指謝安的堂兄謝尚、哥哥謝奕、弟弟謝萬等),賓客聚集家門,為士人所傾慕。

    謝安的夫人劉氏看到這種狀況,開玩笑問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