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得如同官舍;宋季雅花重金在呂僧珍家附近買下住宅,自稱“百萬買宅,千萬買鄰”。

     壽昌尋母①,董永賣身②。

    建安七子③,大曆十人④。

     【注釋】 ①壽昌尋母:壽昌,即朱壽昌,宋代官員,以孝聞名。

    據《夢溪筆談·人事一》,朱壽昌是工部侍郎朱巽之子,其母身份低微,朱壽昌少年時長于貧家(按,據《宋史·孝義傳》,朱壽昌母劉氏是朱巽之妾,剛懷孕就被遣出改嫁,故朱壽昌幼年在朱家之外度過),十幾歲(《宋史》作“數歲”)才回到父親身邊,從此不知母親去向,哀痛思慕不已。

    朱壽昌長大後,辭去官職尋找母親,又刺血寫經,以求佛祖保佑。

    他尋找了很多年,終于有一天走到河中府(今山西蒲州,《宋史》作“同州”,則是今陝西大荔),找到了母親,将她迎回家奉養,非常孝順。

    按,據文同《送朱郎中詩序》,朱壽昌為官後一直希望找到母親,但真正辭官尋母是熙甯二年(1069)的事情,次年即見母于同州,其間一年有餘而已。

     ②董永賣身:董永,西漢人。

    據《搜神記》,董永父親去世後,沒有錢埋葬,于是把自己出賣為奴,為父親辦喪事。

    買主知道董永有德行,給了他一萬錢,就讓他回家去了。

    董永葬父之後,又服了三年喪,要去買主那裡服役,路上遇到一個女子,主動要求做他的妻子,于是兩人一起去見買主。

    買主說:“那一萬錢本來就是送給你的。

    ”但董永堅持要求服役償債,于是買主就讓董永的妻子織一百匹缣來償還借款,董永的妻子隻用十天就織完了,告訴董永說:“我是天上的織女,因為你孝順,天帝讓我來幫你償還債務。

    ”說完淩空而去。

     ③建安七子:建安,漢獻帝的年号,使用時間為公元196至220年。

    子,古人對有學問、有成就者的尊稱。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玚、劉桢。

    其說最早見于曹丕《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玚德琏、東平劉桢公幹。

    斯七子者,于學無所遺,于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骥于千裡,仰齊足而并馳。

    ” ④大曆十人:大曆,唐代宗的年号,使用時間為公元766至779年。

    唐代宗統治期間,有十位詩人名聲大緻相當,分别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李端,被合稱為“大曆十才子”。

    其說最早見于姚合《極玄集》:“李端,字正己,趙郡人,大曆五年進士。

    與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唱和,号十才子。

    ” 【譯文】 朱壽昌少年時與母親失散,成年後辭官尋母,終于将母親迎回家中奉養;董永為葬父自賣為奴,天帝派來織女為他織布還債。

    漢獻帝建安年間,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玚、劉桢号稱“七子”;唐代宗大曆年間,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李端号稱“十才子”。

     香山詩價①,孫濟酤缗②。

    令嚴孫武③,法變張巡④。

     【注釋】 ①香山詩價:香山,即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詩價,賣詩的錢。

    據元稹《白氏長慶集序》,白居易的詩流行當世,甚至到了“禁省、觀寺、郵堠、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

    至于繕寫模勒,炫賣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

    其甚者,有至于盜竊名姓,苟求自售”的地步。

    雞林國(即新羅,唐代統治朝鮮半島的政權)的商人到唐朝來,求購白居易的詩,心情頗為迫切。

    據商人說,他們回國将詩賣給本國宰相,每篇可以賣到一兩黃金。

    如果僞詩的模仿程度太差,不像是白居易所作,宰相也能辨别出來。

     ②孫濟酤(gū)缗(mín):孫濟,東漢末人。

    酤缗,酒錢。

    據《分門集注杜工部詩》所引僞王洙注,孫權的叔叔孫濟生性嗜酒,不經營産業,曾經對人說:“尋常行坐處(按,意即‘到處’)欠人酒債,欲質此缊袍償之。

    ”仇兆鳌作《杜詩詳注》,說:“考《吳志(書)》初無此事。

    ”按,此說确不見于《三國志·吳書》及裴注,為托名王洙者所杜撰。

    王洙(997—1057),北宋官員,藏書極精,博覽強記,故作僞者托其名。

     ③令嚴孫武:令嚴,号令嚴明。

    孫武,春秋時軍事家,通常稱為“孫子”。

    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孫武以兵法見吳王阖廬,吳王把宮中美女交給孫武,讓他訓練。

    孫武把宮女分成兩隊,任命吳王的兩個寵姬為隊長。

    一開始,宮女們以之為戲,在孫武擊鼓傳令時嬉笑,孫武多次重申軍令仍無效,遂下令将隊長處斬以肅軍紀,雖吳王求情也不赦免。

    殺了兩個隊長後,孫武任命身份次于兩人的宮女接任隊長,再進行訓練時,宮女們就非常有秩序了。

     ④法變張巡:法變,改變法度。

    張巡(708—757),唐代官員。

    據《新唐書·忠義傳中》,張巡守睢陽,用兵不依古法,讓各軍的主将各照各的辦法作戰。

    有人問他為何這樣,張巡回答說:“上古時人情敦樸,所以軍隊分為前後左右,大将居中,三軍望之以為進退;如今胡人用兵一心沖殺,合則如雲,散則如鳥,變化多端。

    所以我隻讓士兵了解将領的意願,将領了解士兵的想法,上級下級互相熟悉,各軍都按照自己的辦法去打仗,不作統一的約束。

    ” 【譯文】 白居易的詩,在雞林國價值每篇一兩黃金;孫濟嗜酒,自稱到處欠債,想要抵押身上穿的缊袍來還債。

    孫武以練女兵為吳王演示兵法,為嚴肅軍令,殺了吳王的兩個寵妃;張巡守睢陽城時,讓各軍将士各自發揮戰法,不以統一的規範來約束他們。

     更衣範冉①,廣被孟仁②。

    筆床茶竈③,羽扇綸巾④。

     【注釋】 ①更衣範冉:更衣,改換衣物。

    範冉(112—185),即範丹,東漢名士。

    據《太平禦覽·服章部八·單衣》引謝承《後漢書》,尹苞與範冉都是陳留郡人氏,關系很好。

    兩人都很貧窮,出入隻能合穿一件單衣(一種沒有裡子,上衣下裳連綴在一起的長衣)。

    去拜訪别人,到了門外,尹苞因為年長,就先穿上單衣進去拜見,過一會兒出來,再把衣服脫給範冉穿上進去。

    按,範冉之名,範晔《後漢書·獨行列傳》作“範冉”,但《東觀漢記》與蔡邕為其所作碑文皆作“範丹”,當以“範丹”為是。

     ②廣被孟仁:廣被,大尺幅的被子。

    孟仁,即孟宗,吳國大臣,位至司空。

    據《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裴注引《吳錄》,孟宗少年時跟着南陽人李肅學習,他的母親特意為他做了大被厚褥。

    有人問為什麼這樣,母親說:“我的兒子沒有能招緻賓客的德行,但學者大多貧困,所以我為他做了大幅的被子,希望他能和氣類相同的人結交。

    ”孟宗讀書日夜不懈,李肅覺得他不一般,稱贊道:“卿宰相器也。

    ”按,孟宗于吳末帝孫皓即位後,因避其諱(孫皓字元宗),改名仁,字恭武。

     ③筆床茶竈:筆床,即筆架。

    茶竈,煮茶的竈。

    據《全唐文·甫裡先生傳》,甫裡先生在天氣寒暑适中、身體無恙時,常乘一艘小船,帶着一些書籍、茶竈、筆床、釣具,讓一人搖船,到處遊玩,所到之處如果有不稱心的地方,就直接回轉,不稍作停留。

    按,《甫裡先生傳》是陸龜蒙的自傳,所謂甫裡先生的這種生活方式,實際是陸龜蒙的夫子自道。

     ④羽扇綸(guān)巾:羽扇,用羽毛做成的扇子。

    綸巾,古代一種頭巾,一般為青色,用絲帶編成。

    相傳為諸葛亮所制,也稱“諸葛巾”。

    據《語林》,諸葛亮與司馬懿将要在渭水之濱交戰,司馬懿穿了一身铠甲準備上陣,派人去刺探諸葛亮的情況,看到諸葛亮坐在沒有裝飾的小車上,頭戴葛巾,手持白羽扇,指揮三軍,蜀漢全軍都随着諸葛亮的指揮行動。

    司馬懿聽說後歎息道:“真可以說是名士了。

    ” 【譯文】 範冉和好友尹苞都很貧困,兩人出行時隻能穿一件單衣,到别人家拜訪時,輪流換衣入内;孟宗少年出外求學,母親為他做了大被厚褥,希望他能與貧困而有學問的人結交。

    陸龜蒙自述生活,說自己身體無恙時,常乘小船,帶着筆床、茶竈等物,四出遊覽;諸葛亮與司馬懿将戰于渭濱,乘素輿,戴葛巾,持白羽扇指揮三軍,司馬懿歎其為名士。

     灌夫使酒①,劉四罵人②。

    以牛易馬③,改氏為民④。

     【注釋】 ①灌夫使酒:灌夫(?—前131),西漢官員。

    使酒,借着喝酒惹是生非。

    據《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灌夫為人剛直,不喜歡奉承人,常因為喝酒鬧事。

    尊貴有權、在自己之上的外戚大臣,一定會遭到灌夫的侮辱;越是貧賤、地位不如自己的士人,灌夫對他們反而越恭敬,甚至與他們分庭抗禮。

    後來灌夫牽涉到魏其侯窦嬰與武安侯田蚡的矛盾中,又在田蚡舉辦的宴會上使酒罵座,導緻宴會不歡而散,且不肯向田蚡謝罪,故田蚡以灌夫家族在颍川橫行霸道之罪,奏上武帝,将灌夫誅殺,并牽連了力救灌夫的窦嬰。

     ②劉四罵人:劉四,即劉子翼,隋唐間人。

    罵人,這裡指嚴厲地批評人。

    據《舊唐書·劉祎之傳》,劉子翼在隋時任秘書監(按,《新唐書·劉祎之傳》作“著作郎”),善于吟詩,既有學問,品行也很出衆。

    劉子翼生性正直,不容妄為,見同僚有過錯,就當面提出批評。

    隋唐時期著名的史學家李百藥是劉子翼的朋友,對人說:“劉四雖然嚴厲批評人,可從來沒有人恨他。

    ”按,唐宋時,朋友之間習以排行相稱,劉子翼蓋排行第四,故李百藥稱之為“劉四”。

     ③以牛易馬:牛,牛姓。

    易,換。

    馬,司馬姓。

    據《晉書·元帝紀》,圖谶《玄石圖》中有“牛繼馬後”之語,晉宣帝司馬懿擔心牛氏取代自己,于是制造了一種内部可以分裝毒酒和好酒的酒壺,但外面隻有一個壺口。

    司馬懿用這種壺請部将牛金飲宴,自飲好酒,而以毒酒鸩殺牛金。

    不料,晉元帝司馬睿的母親琅琊王妃夏侯氏與小吏牛某通奸,生下元帝。

    西晉之末,晉朝皇室大部被俘被殺,元帝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登基稱帝,于是牛氏之子終于取代了司馬氏。

    按,“牛繼馬後”之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流傳甚廣,沈約《晉書》好采奇說,雲元帝為牛氏子,又為魏收《魏書·僭晉司馬睿傳》所采用,但當時學者王劭、宋孝王都予以駁斥,見劉知幾《史通·雜說中》。

     ④改氏為民:氏,氏姓。

    為,因為。

    據《三國志·吳書·是儀傳》,是儀本姓為“氏”,仕郡為吏,國相孔融對他說:“氏字的樣子就像‘民’沒有上面的一筆,‘民無上’不好,還是改成‘是’吧。

    ”故由此改姓為是。

    東晉官員徐衆作《三國志評》,對此事表示不滿,說:“古代建立姓氏,或以所生,或以官号,或以祖名,都是有所取義的,故能明辨氏族。

    如今孔融拆解文字,橫生忌諱,讓他改姓,既顯得忘本,又變亂祖先名諱,豈不荒謬?一個教人改易姓氏,另一個聽人的話就把姓氏改了,孔融當然有過失,是儀也做得不對啊。

    ” 【譯文】 灌夫好酒生事,在宴席上當場借酒侮辱丞相田蚡,招來殺身之禍;劉子翼對人從來都當面提出批評,時有“劉四雖複罵人,人都不恨”的說法。

    傳說晉元帝司馬睿為母親與小吏牛某的私生子,應“牛繼馬後”之谶語;是儀本姓“氏”,由于孔融說“氏”字形似“民無上”,為避忌諱,遂改姓“是”。

     圹先表聖①,燈候沈彬②。

     【注釋】 ①圹(kuàng)先表聖:圹,墳墓。

    表聖,晚唐詩人司空圖的字。

    據《舊唐書·文苑傳下》,司空圖出仕唐朝,累官知制诰、中書舍人,頗受重用。

    但他看到時局混亂,就決意脫離宦海,幾次被召為侍郎,都設法辭退。

    晚年隐居中條山王官谷,預先為自己建造墳墓、拟定遺囑。

    有故人來訪,司空圖就把朋友帶到預建的墳墓裡,一起作詩喝酒。

    有的朋友覺得不吉利,有為難的神色,司空圖就說:“對達觀的人來說,陰世陽間沒有區别,暫且在這裡待一會兒,就更不算什麼了。

    你怎麼就看不開呢?” ②燈候沈彬:候,等候。

    沈彬,五代南唐文人。

    據《詩話總龜》引《江南野史》,沈彬臨終時,為家人指出自己未來的墓地。

    去世後,家人遵命挖掘所指之地,發現那裡是一座空墓,石台上有漆燈一盞,墓頭還有一座銅碑,上面刻着:“佳城今已開,雖開不葬埋。

    漆燈猶未滅,留待沈彬來。

    ”據說沈彬的家人就把他葬在了那裡。

     【譯文】 司空圖生前就為自己挖掘修建了墳墓,還帶來訪的朋友到墓中飲酒;沈彬臨終前自選埋葬之地,家人在該處挖出一個空墓,墓中銅碑上有“漆燈猶未滅,留待沈彬來”的句子。

     十二文 謝敷處士①,宋景賢君②。

    景宗險韻③,劉輝奇文④。

     【注釋】 ①謝敷(fū)處士:謝敷(313—362),東晉隐士。

    處士,有才德而隐居不做官的人。

    據《晉書·隐逸傳》,謝敷是會稽(今浙江紹興)人,隐居在太平山十多年,不接受國家的任命。

    晉哀帝隆和元年(362),月亮運行到少微星(處士星)區,占蔔的人認為對隐士不利。

    當時吳郡戴逵聲望很高,有人擔心要應驗在他身上,不料不久卻是謝敷去世了,會稽人因此嘲笑戴逵說:“吳郡的高士啊,想死都死不了。

    ”按,《史記·天官書》雲:“曰少微,士大夫。

    ”《晉書·天文志》亦雲:“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

    一名處士。

    ”故時人以為月犯少微對處士不利。

     ②宋景賢君:宋景,即宋景公,春秋時宋國國君。

    據《淮南子·道應訓》,宋景公時,熒惑星(火星)運行到心宿(星宿名。

    西方天文學上屬天蠍座)星區,預示皇室将有災禍。

    司星官(主掌觀測天象)子韋占蔔說:“災禍将降在國君身上,不過可以移給國相。

    ”景公說:“國相是和我一起治理國家的人。

    ”子韋又說:“可以移到民衆身上。

    ”景公說:“民衆死了,我是誰的君主?”又說:“可以移到年景上。

    ”景公說:“年景不好,百姓都要餓死,誰還能把我當成君主?你不要再說了。

    ”子韋下拜說:“您說了三句符合國君身份的話,上天一定會獎賞您,使熒惑星退離三舍(按,這裡的一舍指七裡),且為您延壽二十一年。

    ”當晚,熒惑星果然退離心宿三舍。

    按,古人認為心宿代表梁宋之地,熒惑星則是災難的征兆,故子韋這樣說。

     ③景宗險韻:景宗,即曹景宗(457—508),南朝梁名将。

    險韻,難押的韻。

    據《南史·曹景宗傳》,曹景宗與北魏作戰,大勝歸來,梁武帝設宴招待凱旋将士。

    在宴席上,梁武帝讓群臣作詩,曹景宗不得韻,頗覺不平,也請求參與,梁武帝勸阻不成,遂命尚書左仆射沈約(我國曆史上著名的音韻學家)賦韻。

    當時韻腳隻剩下“競”“病”二字,非常難押韻,不想曹景宗提筆寫道:“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

    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梁武帝贊歎不已,沈約及朝中大臣也非常驚訝。

     ④劉輝奇文:劉輝(1031—1065),初名劉幾,北宋進士。

    奇文,文辭詭異。

    據《夢溪筆談·人事》,劉幾寫文章喜歡用險怪的詞句,累次在太學考試中奪魁,一時得到很多人效仿,但歐陽修深惡他的文風。

    後來歐陽修知貢舉,看到有考生在策論中寫道:“天地軋,萬物茁,聖人發。

    ”歐陽修說:“這一定是劉幾。

    ”遂戲續之曰:“秀才剌(剌,乖謬之意),試官刷。

    ”用大紅筆在考卷上從頭至尾大筆塗抹,又大書“纰缪”兩字,将考卷貼到外面公示,拆封一看,果然是劉幾寫的。

    過了幾年,歐陽修出任殿試的考官,見劉幾也來參加考試,仍有意針對他,卻誤黜落了吳人蕭稷。

    又見一人在賦中寫道:“故得靜而延年,獨高五帝之壽;動而有勇,形為四罪之誅。

    ”歐陽修非常欣賞他,擢為第一。

    放榜後,得知此人名叫劉輝。

    這時,有人對歐陽修說:“這就是劉幾,隻是改名了。

    ”歐陽修聞言愕然。

     【譯文】 東晉時,月亮移動到少微星區,時人以為對處士不利,不久謝敷去世;春秋時,火星移動到心宿星區,司星官子韋占蔔,認為對宋景公不利,但可以将災禍轉移,被宋景公拒絕。

    曹景宗在凱旋宴會上賦詩,押了“競”“病”兩個險韻,為梁武帝和大臣所驚歎;劉輝文風奇險,為歐陽修所黜落,但後來改變文風,又被歐陽修選中,位列第一。

     袁安卧雪①,仁傑望雲②。

    貌疏宰相③,腹負将軍④。

     【注釋】 ①袁安卧雪:袁安,東漢大臣。

    據《後漢書·袁安傳》李賢注引《汝南先賢傳》,一年冬日,天降大雪,洛陽令出門巡視,見各家多把門口的雪掃出來,有的人還上街乞食。

    走到袁安門口,發現門前積雪甚多,沒有路徑,以為袁安已經死了,就命人掃除積雪進門,發現袁安僵卧在屋中。

    洛陽令問袁安為何不出門向人求助,袁安說:“天降大雪,各家都有饑餓之憂,向别人求助不合适。

    ”洛陽令認為袁安賢能,就舉薦他為孝廉。

    按,依東漢制度,舉孝廉是本郡守相的權力,袁安是汝南汝陽人,不當由洛陽令舉為孝廉,疑此“洛陽”為“汝陽”之誤。

     ②仁傑望雲:仁傑,即狄仁傑。

    據《舊唐書·狄仁傑傳》,狄仁傑自汴州(今河南開封)判佐遷為并州(今山西太原)都督府法曹參軍,而父母住在河陽(今河南孟州)的别業。

    狄仁傑去并州赴任時,要翻越太行山,在山上向南望去,看見一片白雲,歎道:“我父母住的地方,就在雲的下面。

    ”于是伫立着遠望白雲,直到雲移走了才離去。

    後世遂用“白雲親舍”“白雲孤飛”等作為客居他鄉、思念父母之辭。

     ③貌疏宰相:貌疏,形貌醜陋。

    宰相,指王欽若。

    宋真宗、宋仁宗時期兩度擔任宰相。

    據《湘山野錄》,王欽若入京應試,去拜見錢易。

    當時錢易恰好請了術士為自己算命,拒絕見客,王欽若遂與守門人争執起來。

    術士聽到王欽若的聲音,對錢易說:“如果聲音與形貌相符,就是極為尊貴的人,隻怕形貌不符。

    請您接見他,讓我也看一看。

    ”錢易召王欽若進見,見他身形瘦弱,頸上有瘤,舉止粗野,對他頗為輕蔑,術士則悚然側目而視。

    王欽若離開後,術士歎道:“世間貴人,居然有這樣十全十美的。

    ”錢易說:“政事堂還有這樣的宰相嗎?”術士正色道:“您怎能這麼說?此人不做宰相則已,做宰相則天下康甯,君臣相得。

    不足之處,就是沒有兒子罷了。

    ”錢易開玩笑道:“莫非以後我輩也要被他提拔嗎?”術士答道:“恐怕不在以後,隻在近日,請您不要忽視。

    ”後來錢易做到翰林學士時,王欽若已經拜相,果如術士之言。

    按,王欽若為宋太宗淳化三年(992)進士,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拜參知政事,錢易則鹹平二年(999)始中進士,《湘山野錄》謂錢易“以才名獨步館閣”,則此事當發生在景德五年(1008)宋真宗封禅泰山,錢易因獻賦獲遷太常博士、直集賢院之後,此時王欽若已以尚書左丞知樞密院事,可知此事必為妄傳。

     ④腹負将軍:腹,肚子。

    負,對不起。

    據蘇轼《聞子由瘦,儋耳至難得肉食》詩“從來此腹負将軍,今者固宜安脫粟”句自注,有俗諺說,大将軍吃飽後拍着肚子歎道:“我可沒有對不起你啊。

    ”身邊的親信說:“将軍固然沒有對不起肚子,然而肚子對不起您,從來就沒出過些許智謀。

    ”按,此将軍之事,東坡謂“俗諺雲”,南宋初吳坰《五總志》亦記之,曰“古諺雲”,其後南宋洪咨夔等數人作詩亦用此典,應為兩宋民間流行的故事。

    至明代,有學者始謂此大将軍為黨進。

    黨進(927—978),北宋初名将,敦謹樸直,目不知書,然而骁果善戰,非“腹負将軍”之比。

     【譯文】 冬日大雪,洛陽居民多外出掃雪,籌謀生計,袁安獨僵卧屋中,不事幹求;狄仁傑到并州做官,過太行山時看到南面天空中有白雲,想起了在河陽的父母,遂瞻望許久。

    王欽若未第時見錢易,因相貌醜陋遭到蔑視,而有術士預言他當為宰相,後果如其言;宋時有将軍飽食後自謂“不負其腹”,而左右嘲以“此腹負将軍”,沒有出過什麼智謀。

     梁亭竊灌①,曾圃誤耘②。

    張巡軍令③,陳琳檄文④。

     【注釋】 ①梁亭竊灌:梁亭,梁國的邊亭。

    亭,戰國至秦漢時期的基層行政單位,在鄉以下裡以上。

    竊灌,偷偷澆水。

    據《新序·雜事》,梁國和楚國是鄰國,兩國的邊亭都以種瓜為生。

    梁人勤于澆灌,瓜長得好;楚人不勤澆水,瓜長得差。

    楚人嫉妒梁人,夜裡偷偷去擾動梁人的瓜,有的瓜苗都死掉了;梁人發覺後,也想照樣報複回去。

    宋就正好做梁國邊縣的縣令,知道此事後,對梁人說:“你們偷偷給楚國的瓜澆水,不要讓他們知道。

    ”那一年,楚國的瓜長得很好,楚人探知是梁人幫着澆水的緣故,上報給楚王,楚王得知後非常羞愧,于是送來重禮,與梁國交好。

     ②曾圃誤耘:曾圃,曾參的菜地。

    耘,耕種。

    據《說苑·建本》,曾參給瓜鋤草時,不小心斬斷了瓜根,父親曾皙非常生氣,用大杖打他,打得曾參昏倒在地。

    過了一會兒,曾參從地上爬起來,對父親說:“剛才我得罪了您,您用力教導我,沒有因此不舒服吧?”退下後,又彈琴唱歌,想讓父親知道自己無恙。

    孔子聽說以後告訴門徒:“曾參來了的話,不要讓他進來。

    ”曾參自認沒有犯錯,托人向孔子謝罪,孔子說:“舜侍奉父親瞽叟,瞽叟需要他做事的時候,舜沒有不在身邊的,但想要殺舜的時候,永遠找不到他。

    所謂小棰則待,大棰則走,說的就是要躲避暴怒。

    你放棄自己的身體,等待父親的暴怒,你死了,把父親陷于犯罪,不義不孝,還有比這更嚴重的嗎?”按,此事又見《韓詩外傳》卷八,但僅雲“曾參嘗有過”,不言“耘瓜斷根”。

     ③張巡軍令:軍令,軍中的号令。

    據《新唐書·忠義傳》,雷萬春在張巡部下做偏将,安史叛軍将領令狐潮率軍圍雍丘,雷萬春在城上與他對話,令狐潮伏下弓弩手,連發六箭,射在雷萬春臉上,雷萬春一動不動。

    令狐潮看到這樣的情景,以為是用木頭刻成人像欺騙他,後來偵察得知是真人,大驚,在城下對張巡說:“之前看到雷将軍,知道你的軍令有多嚴格了。

    ” ④陳琳檄(xí)文:陳琳(?—217),東漢末文學家。

    檄文,古代用在公開用途上(如征召、曉谕等)的一種公告性文書,也指上級對下級的行文。

    據《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裴注引《典略》,陳琳曾經奉命寫書信和檄文,寫成草稿後,呈給曹操看。

    曹操原有頭痛病,這一天正好犯病,隻能躺着讀陳琳的作品,讀着讀着就忽然坐了起來,說:“你的文章治好了我的病。

    ”于是厚賜陳琳。

    按,《三國演義》将這一情節移至袁、曹交兵,陳琳所作《為袁紹檄豫州》一文為曹操所見時,然據《典略》,此事當發生于陳琳歸曹操,為曹操管記室之時。

     【譯文】 梁、楚兩國相鄰,楚人破壞梁人的瓜田,梁人反而為楚田澆水,楚王得知後,遂與梁國交好;曾參鋤瓜時誤斷瓜根,被父親打昏,孔子得知後,責怪曾參不能避開父親的暴怒,有陷父親于不義的罪過。

    雷萬春臉上中箭,仍堅立不動,令狐潮由此看到張巡軍令之嚴;陳琳為曹操作書檄,曹操讀了之後,連頭痛都好轉了,遂厚賜陳琳。

     羊殖益上①,甯越彌勤②。

    蔡邕倒屣③,衛瓘披雲④。

     【注釋】 ①羊殖益上:羊殖,春秋時晉國大夫。

    益,更加。

    上,上進,出色。

    據《說苑·善說》,趙簡子問成抟:“我聽說羊殖是賢能的大夫,到底是怎樣的人?”成抟回答說:“我不了解他。

    ”趙簡子說:“我聽說你們是好友,你卻說不了解他,為什麼呢?”成抟說:“他的為人發生過幾次變化:十五歲時,他廉潔而不隐瞞過錯;二十歲時,仁厚而重正義;三十歲時,做中軍尉,勇敢而有仁愛之心;五十歲時,做邊城的将領,能讓遠方的人親附他。

    如今我和他已五年不見,恐怕他又發生了變化,所以不敢說了解他。

    ”趙簡子說:“果真是賢能的大夫啊,每次發生變化,都更加出色。

    ” ②甯越彌勤:甯越,戰國時學者。

    彌,更加。

    據《呂氏春秋·不苟論》,甯越是中牟的平民,苦于耕田的辛勞,就詢問朋友:“怎樣做才能不受這種苦?”朋友說:“沒有比學習更好的辦法,勤學三十年,就能顯達了。

    ”甯越說:“這麼說,我加倍努力學十五年就可以了。

    别人休息,我不休息;别人睡覺,我不睡覺。

    ”于是勤學十五年,做了周威公的老師。

     ③蔡邕(yōng)倒屣(xǐ):蔡邕(133—192),東漢文學家。

    倒屣,倒穿鞋子。

    屣,古代鞋子的一種。

    據《三國志·魏書·王粲傳》,漢獻帝西遷,王粲跟着遷到長安,左中郎将蔡邕見到他,覺得他很不一般。

    當時蔡邕正以才學出衆,顯貴于朝廷,家中經常有很多賓客,但聽說王粲到了門口,就激動得倒穿着鞋子出迎。

    王粲當時年輕,又長得矮小,客人們見到蔡邕對他如此看重,都很驚訝。

    蔡邕說:“這是王公(指漢靈帝時曾任司空的王暢)的孫子,有異才,我不如他。

    我家的書籍文章,全都會送給他。

    ” ④衛瓘(guàn)披雲:衛瓘(220—291),西晉官員。

    披雲,撥開雲霧。

    據《世說新語·賞譽》,尚書令衛瓘見到樂廣與當時的名士們談論,感歎道:“自昔日那些人(按,指何晏、王弼等‘正始名士’)去世以來,常恐精微的言論自此斷絕,今天又在您這裡聽到了這樣的言論。

    ”于是命子弟們去拜訪樂廣,說:“此人,人之水鏡也,見之若披雲霧睹青天。

    ” 【譯文】 趙簡子向成抟問羊殖的為人,成抟說羊殖的為人經常變化,總是越來越出色;甯越苦于耕種之辛勞,日夜勤學,最終做了周威公的老師。

    蔡邕倒穿鞋子出迎形貌短小的王粲,以“異才”相許;衛瓘見樂廣與名士清談,分析入微,遂命子弟拜訪樂廣,贊以“撥雲見日”。

     巨山龜息①,遵彥龍文②。

     【注釋】 ①巨山龜息:巨山,即李峤(645—714),唐代大臣。

    龜息,像烏龜一樣呼吸。

    據《太平廣記·相一》引《定命錄》,李峤有兄弟五人,都沒有活過三十就去世了,母親很擔心他,請術士袁天綱(俗寫為“罡”)預測李峤的壽命。

    袁天綱認為李峤也活不過三十,李峤不信,母親就設宴請袁天綱到家中來為李峤診視。

    袁天綱看了後,說:“已經确定了。

    ”又請求與李峤在書齋同榻坐寝來觀察卧相,發現李峤睡着後沒有鼻息,仔細審視,才發現李峤改以耳朵呼吸。

    于是袁天綱祝賀李峤的母親,說:“多次診視都沒看出結果,現在明白了。

    郎君一定能貴顯而長壽,這是龜息之相啊。

    隻是雖貴顯、長壽而不能富。

    ”後來果然應驗。

     ②遵彥龍文:遵彥,即楊愔(yīn,511—560),北齊大臣。

    龍文,古代的駿馬。

    據《北齊書·楊愔傳》,楊愔為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小時候沉默寡言,而風度深沉,不好玩耍,六歲讀史書,十一歲學《詩經》《周易》,喜好《左氏春秋》。

    當時,弘農楊氏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在一起讀書的兄弟有三十多人,學館庭院裡有柰(即沙果)樹,果子落地,孩子們都去争搶,隻有楊愔一人坐着不動。

    叔父楊暐恰好到學館來,看到楊愔這樣,大為贊歎,回頭對賓客說:“這孩子恬靜寬裕,有我家的風氣。

    ”遂為楊愔在竹林旁修建了一所房屋居住,又特别用銅盤給他送飯吃。

    堂兄楊昱也非常器重楊愔,說:“這孩子乳牙未落,就已經算得上我家的龍文名馬;再過十年,就隻能到千裡之外去尋求了。

    ” 【譯文】 袁天綱為李峤看相,認為他有龜息之相,将來能做大官、長壽,但不會富裕,後來果然應驗;楊愔幼年不好玩耍,一起上學的同族兄弟争搶落地的沙果,楊愔獨坐不動,受到叔父的賞識,又被堂兄贊為“我家龍文”。

     十三元 傲倪昭谏①,茂異簡言②。

    金書夢珏③,紗護蔔藩④。

     【注釋】 ①傲倪昭谏:傲倪,鄙視一切、驕傲的樣子。

    昭谏,即羅隐(833—909),唐代詩人。

    據《尚友錄》,羅隐性傲倪,為宰相鄭畋所重,令狐绹的兒子令狐滈中進士,羅隐作詩向他表示祝賀,令狐绹對兒子說:“你中進士,我并不感到高興,我所高興的,是你能得到羅公的詩。

    ”按,《尚友錄》之文,大抵栝《唐詩紀事》所記成之,而《唐詩紀事》無“性傲倪”之語,蓋羅隐有《送宣武徐巡官》詩,雲:“傲睨公卿二十年,東來西去隻悠然。

    ”見其本集,《尚友錄》所言或即取自此詩。

    羅隐性好譏刺,累觸公卿、節帥,為《唐詩紀事》所記者甚多,謂之“傲倪”,當亦不誤。

    然據《北夢瑣言》,羅隐受知于令狐绹,且绹以唐懿宗鹹通元年(860)自宰相出為河中節度使,同年其子滈舉進士,隐時年未滿三十,謂之“羅公”,恐為後人傳言之誤。

     ②茂異簡言:茂異,才華出衆,宋代制舉名目有“茂材異等”,亦簡稱“茂異”。

    簡言,即吳簡言,北宋官員、文人。

    據《永樂大典》,吳簡言中宋太宗端拱二年(989)進士,調綿州(今四川綿陽)戶曹,不久擢升茂異科,授秘書省著作佐郎。

    吳簡言曾路過巫山神女廟,在廟中題詩道:“惆怅巫娥事不平,當時一夢是虛成。

    隻因宋玉閑唇吻,流盡巴江洗不清。

    ”當夜,吳簡言夢見神女前來向他道謝,說:“您的詩語雅正,明天當以順風表示謝意。

    ”第二天開船之後,果然一帆風順。

     ③金書夢珏(jué):金書,用金字書寫姓名。

    珏,即李珏(785—853),唐代大臣。

    據《太平廣記·神仙三十一》引《續仙傳》,李珏自宰相出為淮南節度使,到任後在齋中修道,夢入神仙洞府,看見一面光瑩的石壁上用金字寫着一些名字,其中有名為李珏者。

    李珏看到之後非常高興,覺得自己久曆顯官,出将入相,功德及于天下,必然是能夠成仙的。

    這時,有兩個童子從石壁左右出來,對李珏說:“這不是相公的名字,是你的屬民李珏。

    ”李珏下令屬縣尋找此人,在江陽縣(今江蘇揚州)找到一個叫李珏的糧商,他賣米時每鬥隻掙兩文錢的利潤,以供養父母,而且買賣時讓對方自己稱量,非常寬厚。

    據說糧商李珏活到一百多歲時,果然成仙而去。

     ④紗護蔔藩(fān):紗護,用紗籠保護。

    藩,即李藩(754—811),唐代大臣。

    據《太平廣記·定數八》引《逸史》,李藩未顯達時,曾經向洛陽術士胡蘆生問蔔,胡蘆生見到李藩,恭敬相迎,說:“郎君貴人也。

    ”李藩說:“我既貧且病,還準備搬家到幾千裡外的揚州去,怎麼說得上貴人呢?”胡蘆生說:“你是紗籠中人,怕什麼困難。

    ”李藩請問“紗籠”是什麼意思,胡蘆生不肯告知。

    後來李藩在揚州做了張建封的幕僚,有個新羅國僧人會相面,說張建封做不到宰相。

    張建封讓他遍相幕僚,等到李藩進來時,僧人降階相迎,對張建封說:“李巡官是紗籠中人,您不及他。

    ”張建封問何為紗籠中人,僧人說:“如果是宰相,冥司一定暗中用紗籠保護着,恐怕被異物所擾,其他官員沒有這樣的待遇。

    ”後來李藩果然做到宰相。

    按,據《舊唐書》本傳,李藩未遇時,确曾讀書于揚州,但做張建封的幕僚是在徐州。

     【譯文】 羅隐性情高傲,屢次觸犯公卿大臣;吳簡言中茂材異等科,後過巫山神女廟,題詩為神女打抱不平,夜夢神女來謝。

    李珏夢入神仙洞府,看到石壁上用金字寫着自己的名字,以為有成仙之望,不料卻是揚州糧商李珏;李藩不遇之時,被術士稱為受保護的“紗籠中人”,後來果然官至宰相。

     童恢捕虎①,古冶持鼋②。

    何奇韓信③,香化陳元④。

     【注釋】 ①童恢捕虎:童恢,東漢官員。

    據《後漢書·循吏列傳》,童恢做不其縣令時,縣民有被虎傷害的,于是設下陷阱捕捉老虎,捉到了兩隻。

    童恢聽說後,從縣衙中出來,對老虎說:“天生萬物,唯人為貴。

    虎狼應該吃六畜,卻施暴于人。

    按照法律,殺人者死。

    你們如果是吃了人的,就低頭認罪;沒吃人的,可以呼号訴冤。

    ”一隻虎低頭閉眼,另一隻看着童恢吼叫,于是童恢處死低頭的虎,把吼叫的放掉,縣中吏民因此編出歌謠來贊揚他。

     ②古冶持鼋(yuán):古冶,即古冶子,春秋時齊國人。

    鼋,一種大型龜鼈類動物。

    據《晏子春秋·内篇·谏下》,齊景公渡黃河時,一隻大鼋咬住景公駕車的馬,把馬拖到砥柱(山名。

    在今河南三門峽黃河河道之中,今其地已為三門峽水庫)的水裡。

    景公的随從見到這樣的情景,都很害怕,隻有古冶子拔劍跳進河裡,逆流百步,順流九裡,最終追上大鼋,将其殺死。

    他左手拽着被拖下水的馬的尾巴,右手拎着鼋的頭,從河裡跳出來,看到的人都說:“這是河伯呀。

    ” ③何奇韓信:何,即蕭何(?—前193),西漢初年政治家、開國功臣。

    韓信(?—前196),西漢開國功臣。

    據《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多次與蕭何談話,蕭何奇之。

    劉邦被封為漢王後,就國于南鄭(今陝西漢中),部将紛紛逃亡,韓信覺得蕭何等人已經多次向劉邦推薦過自己,但劉邦不肯任用,就也決意逃亡。

    蕭何聽說韓信逃走,來不及上報劉邦,自己前去追趕,終将韓信追回,并再次向劉邦推薦。

    劉邦聽了蕭何的意見,任命韓信為大将,遂聽韓信之策,東出陳倉,以定關中。

     ④香化陳元:香,即仇覽,東漢名士。

    陳元,東漢人。

    據《後漢書·循吏列傳》,仇覽又名香,四十歲時,被本縣召為蒲亭亭長。

    到任後,當地有個寡婦告兒子陳元不孝,仇覽吃驚地說:“我近日到你家去,看到房屋整饬,耕耘按時,可見你兒子不是惡人,隻是教化沒有到位。

    你守寡撫孤,受苦到老,何必因為一時發洩憤怒,導緻兒子陷于不義呢?”于是仇覽親自到寡婦家,與其母子共飲,為陳元講述人倫孝行之事,并以禍福相警示,陳元因而改行為孝子。

    本鄉為此事作歌謠雲:“父母何在在我庭,化我鸤枭哺所生。

    ” 【譯文】 童恢在不其縣做縣令時,縣民以陷阱捕得兩虎,童恢讓老虎自行“認罪”,并殺死其中“服罪”者,受到縣人贊頌;古冶子随齊景公渡黃河,有大鼋襲擊景公的馬,古冶子下河斬殺大鼋,攜馬以出。

    蕭何以韓信為奇才,後聽說韓信出逃,遂前往追回,并再向劉邦推薦,韓信終為大将;仇覽做蒲亭亭長時,有寡婦告兒子陳元不孝,仇覽前往寡婦家教化陳元,使其終為孝子。

     徐幹《中論》①,揚雄《法言》②。

    力稱烏獲③,勇尚孟贲④。

     【注釋】 ①徐幹《中論》:徐幹(170—217),東漢末文學家。

    《中論》,是徐幹所著的一部政論性著作,《四庫全書總目》列之于儒家。

    據《三國志·魏書·王粲傳》所載魏文帝《與元城令吳質書》,曹丕認為,古今文人大多不顧惜小節,少有能以名節自立的,而徐幹深懷文采,卻抱有質樸的本心,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其所著《中論》二十餘篇,辭義典雅,足傳于後世。

     ②揚雄《法言》:《法言》,揚雄的著作。

    據《漢書·揚雄傳下》,揚雄好古樂道,以為經莫大于《周易》,仿之作《太玄》;傳莫大于《論語》,仿之作《法言》;史篇莫善于《倉颉》,仿之作《訓纂》;箴莫善于《虞箴》,仿之作《州箴》;賦莫深于《離騷》,仿之作《反離騷》;文辭莫麗于司馬相如,仿之作《甘泉》《河東》《校獵》《長楊》四賦。

    《四庫全書總目》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法言〉提要》雲:“考《漢書·藝文志》,儒家揚雄所序三十八篇,注曰‘《法言》十三’。

    雄本傳具列其目,……凡所列漢人著述,未有若是之詳者,蓋當時甚重雄書也。

    ”又雲:“若北宋之前,則大抵以(揚雄)為孟、荀之亞。

    ”可見古人對于揚雄其人其書的重視。

     ③力稱烏獲:烏獲